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管理发展

风险管理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管理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风险管理发展

风险管理发展范文第1篇

1.整合框架

风险是指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风险不仅包括负面效应的不确定性,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即“危险”,还包括正面效应的不确定性,给企业增加价值,即“机会”。由于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于是人们重点关注的焦点便集中在风险管理上。这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框架以便有效地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涵盖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并且拓展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但是它没有立即取代内部控制整合框架。ERM框架中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如下:企业风险管理是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它是一个过程,目的是识别可能会对主体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把其控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内,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本框架将主体的目标分为四类:战略目标——最高层次的目标、经营目标——包括资源运用的效果和效率、报告目标——报告的可靠性与合规目标。与内部控制框架相比,ERM提出了新的目标——战略目标,并把它放在最高层次上,这就是说企业风险管理的内容与范围上升到了战略高度。同时首次提出了总体层面上的风险组合观,也就是说管理者确定战略目标时,要保持战略与风险偏好的一致,选择与企业风险偏好一致的战略,从风险组合的观点看待风险。在组成要素上,ERM新增了3个要素,ERM框架主要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八个要素组成。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ERM框架明确提出了风险管理流程:立足于企业内部环境,制定相应的目标,识别相关事项,并进行风险评估,对评估的风险进行反应并控制,整个风险管理过程全部处在监控中,借助信息与沟通实现。

2.国内内部控制的动向

近年来,由于内控不到位而导致企业、公众损失的案例时有发生:中航油陈久霖案,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投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南方航空副总裁委托理财机构操纵自己公司股票,最终资不抵债,破产重组;由于运营风险管理失控导致的三鹿毒奶粉事件;中信泰富签订杠杆式外汇合约导致企业巨亏事件;国美电器黄光裕案、四川长虹等案例的出现是国内企业管理机构下定决心完善内控的重要原因。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连同2008年5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构建了企业内控规范体系。

二、启示

风险管理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一、国外金融风险管理方法研究的演进

1938年马考勒(Macaulay)提出久期的概念。它是债券在未来产生现金流的时间的加权平均,其权重是各期现金值在债券价格中所占的比重。在债券分析中,久期已经超越了时间的概念,投资者更多地把它用来衡量债券价格变动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并且经过一定的修正,以使其能精确地量化利率变动给债券价格造成的影响。久期的概念不仅广泛应用在个券上,而且广泛应用在债券的投资组合中,他是债券投资管理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策略----“免疫策略”的理论基础。

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马科维茨提出了的投资组合理论即马科威茨的均值方差模型,该理论不仅揭示了组合资产风险的决定因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揭示了“资产的期望收益由其自身的风险的大小来决定”这一重要结论。马可维茨的风险定价思想和模型具有开创意义,奠定了现代金融学、投资学乃至财务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196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夏普(William Shape)在发表《对于“资产组合”分析的简化模型》一文中提出单因素模型。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当市场股价指数上升时,市场中大量的股票价格走高;相反,当市场指数下滑时,大量股票价格趋于下跌。据此,可以用一种证券的收益率和股价指数的收益率的相关关系得出以下模型:r it= Ai + βi rrmt+εit 该式揭示了证券收益与指数(一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970年威廉・夏普又在他的著作《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中提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指出只有一种原因会使投资者得到更高回报,那就是投资高风险的股票,该模型主要应用于证券定价。

1973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教授费希尔・布莱克( Fischer Black)和迈伦・舒尔茨(Myron Scholes)提出了一个影响极为深远的金融经典模型布莱克舒尔茨期权定价模型,这两个模型的出现和发展对实践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1976年斯蒂芬罗斯(Steven Ross)从无风险套利机会的市场均衡角度出发,提出了套利定价模型(Abitrage Pricing Theory,简称APT),模型表明,资本资产的收益率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诸如GDP的增长、通货膨胀的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并不仅仅只受证券组合内部风险因素的影响。

1993年G30集团在研究衍生品种的基础上,发表了题为《衍生产品的实践和规则》的报告,提出了度量市场风险的VaR(Value at Risk:风险价值),该方法已成为目前金融界测量市场风险的主流方法。稍后由J.P.Morgan推出的用于计算VaR的Risk Metrics风险控制模型更是被众多金融机构广泛采用。目前在已有的定量风险管理方法中,VaR风险管理技术最受瞩目,运用最为广泛,并且已经从最初的运用于市场风险管理扩展到信用风险、交易风险等多种风险的管理。

2002年10月1日,巴塞尔委员会了修改资本协议建议的最新版,同时开始新一轮调查(第三次定量影响测算,QIS3),评估该建议对全世界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可能影响。从1975年9月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到1999年6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或称“新巴塞尔协议”)第一个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再到2006年新协议的正式实施,时间跨度长达30年。几十年来,巴塞尔协议的内容不断丰富,所体现的监管思想也不断深化。《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推出意味着资产负债管理时代向风险管理时代过渡。由于监管思想的深刻、监管理念的新颖、考虑范围的全面以及制定手段和方法的科学合理,这个报告成了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监管准则。此后围绕银行监管产生的核心原则或补充规定等,都是在报告总体框架下对报告的补充和完善。尽管巴塞尔委员会并不是一个超越成员国政府的监管机构,的文件也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各国的监管当局都愿意以报告的原则来约束本国的商业银行。

2004年9月,美国著名的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赞助委员会COSO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简称EBM),即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已从制度安排上着手建立以风险容量控制为中枢的相关风险全面管理框架,如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实施、2006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7年3月全国工商联《关于指导民营企业加强危机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等。

二、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近年来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得到极大的应用,温涛(2005)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形成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原因,无论是中国农村金融的内部风险问题,抑或是外部风险问题,从深层次来看,都属于体制性风险;沈冰、李晓玲(2006)从金融脆弱性的角度提出防范农村金融风险的方法;陈军、曹远征(2008)阐明,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是构建竞争性机制和筛选机制;石敬勇(2009)提出了运用现代金融衍生工具规避环境风险中的市场风险,探索“银行+合作社”的模式来应对信用风险和无担保的弊端,选择先依靠农村信用合作社铺垫前期工作,再由非正规金融机构替代以拓展市场的路径;杨大光,陈美宏(2010)只有构建和完善农村金融的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才能走出农村金融的融资困境,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农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长期落后的格局,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充足的金融支持;蒋定之(2010)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金融知识的普及力度,进一步培育诚信文化,努力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着力培养金融机构合规经营的观念,这是农村金融机构管控化解风险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从根本上改善经营风险状况的必由之路;白继山、温涛(2011)认为通过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指标的监控可以对农村金融风险起到预警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粗糙集方法构建农村金融风险预警模型;陆远权、张德钢(2011)认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完善融资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和三农投入能有效控制风险,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阳(2011)认为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同样可以实施巴塞尔协议,资本量的要求只是一个表面的要求,Basel II的精髓是提高资本监管对于风险的敏感度,要求更准确的计量,但这些只是技术层面上的,Basel II本质是将资本的作用和全面风险管理相结合,只要朝着本质的方向去做,那么就是在实施巴塞尔协议;张文学(2011)从时间的角度,认为农村金融贷款的定价应该考虑农民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等因素。以上所提只是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著述中有代表性的少数文献,国内理论界对于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的研究在不断深化。

三、国内外风险管理研究的趋势

(一)国外的风险管理研究的趋势

近几年国外关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内容已经涉及到: 风险管理如何对股东分散化的公司运作产生正面影响;损失控制的适当决策规则在何时选择损失融资的方法和这些方法又如何应用;在企业的风险规避上,采用投保和期货或期权金融工具的选择标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保险合约和保险公司的运作意义;政府应如何推出相关政策来帮助公民避免风险等等。

(二)国内的风险管理研究的趋势

基于入世后的形势, 我国也加快成立风险管理学会、协会, 并由保险学会和协会共同合作,推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在风险管理的研究上,我国学者目前较为重视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上去进行探讨,结合哲学、法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来对风险管理进行探讨,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比如可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尝试运用周易的思想来进行风险管理(如在风险预测和风险决策上),这样既可开拓风险管理技术上的新思路,又可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益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高。

总的来看,近年来风险管理的研究更注重微观层面的研究。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注重个体,更多的针对个人、企业、决策或金融工具等微观主体;在研究方法上力求多角度,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想结合,做到更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J] 法规政策,2008 (08).

[2]高凌云、刘钟钦 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思考[J] 财政与金融 2008 (05).

[3]郭田勇、陆洋 当前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的困境与对策[J] 农林经济通讯 2008 (10).

[4]陈雨露、马勇、杨栋 中国农贷市场的利率决定:一个经济解释[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9(06).

风险管理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新《巴塞尔协议》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历史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这主要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贷款等资产业务为主有关。20世纪6O年代以后,随着银行业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

20世纪7O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

 

8O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都显现出原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外风险管理理论、资产组合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深化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也意味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新《巴塞尔协议》

8O年代至今的2O多年,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回顾2O多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几乎都凝结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当中。因此,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完善,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革命性的成果。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诞生于1975年,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加强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委员会制定的《巴塞尔协议》,标志着国际银行业协调管理的正式开始。之后,《巴塞尔协议》经多次修改,并推出了多项文件和准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88年7月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报告》(简称《巴塞尔报告》),该报告对银行满足总资本和核心资本的要求做了规定,核心思想有两项:一是将银行的资本划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类,二是根据资产类别、性质以及债务主体的不同,确定了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并确定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标准比率为8%。报告的产生标志着资产负债管理时代向风险管理时代的过渡。

此后,随着金融领域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使银行业务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对于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银行危机都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而造成的。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先后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风险范畴进一步拓展。尽管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第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但风险衡量方式更为灵活。银行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基础,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了银行业最低资本金的要求,协议对银行资本的构成进行了界定,其基本精神要求银行管理者根据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确定资本构成,并依其承担风险的程度规定最低资本充足率。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以及相对风险加权资产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与此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促使银行不断改进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委员会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新框架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

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按照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将体现为五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变。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复杂化,银行的风险南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发展到多种类型风险共同作用,从发现风险到形成损失的时间大大缩短。与此同时,国际银行业对各种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渐提高,风险的管理由管理单一风险到管理多种风险、由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走向集中管理,体现了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未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要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性、法律等各类风险的管理;不仅强调对市场风险因素的控制,而且应更加重视对人为风险因素的控制;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而且还将银行自身的声誉损失也视为风险。

风险管理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包商银行;风险管理;建议

一、引言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及近期欧洲债务危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而有必要研究和探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包商银行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同其他城市商业银行一样,在运行中同样面临各种风险,因而针对其进行风险分析与管理,并选择有效地手段对其进行控制,实现有效风险管理的目的。

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为,王明宽(2008)提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由外部环境和内部控制两个方面构成,改善和加强风险内部控制是城市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首要选择, 也是保障其安全、持续、稳健发展的必要条件。贺建云、寇学军(2012)指出,城市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关系到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在金融业的高速发展和金融一体化的趋势下,城市商业银行若想在日益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取得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思想、借鉴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不断地提高风险防控能力。Thomas 和 Wang (2004)认为在一定条件下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来分散和降低风险,并可以以此作为风险管理的一项有效措施。

文章主要针对包商银行的发展及风险问题,运用比率分析法,风险监管指标分析,层次分析法实现研究目的。

二.包商银行发展及风险研究

1.包商银行的发展及风险现状分析

通过对包商银行2007-2011年财务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包商银行近年来的总体发展态势良好,无论是净利润、总资产还是股东权益都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说明包商银行的客户结构得到了有效改善且自有资本正在逐年扩张,公司实力越来越雄厚,而净资产收益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说明包商银行的盈利能力还是可观的。

在风险方面,包商银行历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较低水平且低于主要商业银行的一般水平,因此只需从根本上控制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方面,2011年末,包商银行为322.20%,相比上一年增长幅度为32.98%,说明包商银行风险抵御能力较强,银行财务发展比较稳健;在流动性风险方面,包商银行存贷比情况比较稳定基本上在40%—50%之间波动,而资本充足率方面包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满足监管要求,并从2010年开始,资本充足率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包商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不断上升,负债偿还能力也不断提升。

2.包商银行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建立

根据对包商银行风险现状的分析,按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流程,依据风险指标的构建原则,进而通过征集包商银行研究人员、金融监管机构人员、金融相关学者等意见,确定包商银行风险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最后确定指标体系,其中目标层为包商银行风险,一级影响指标和二级影响指标。

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整理和排序,并利用一致性检验对其所得出的结果进行检验,最终确定了各项指标的相对权重,并由YAAHP软件得出相应结果。

在包商银行风险影响的一级指标中,内部因素指标所占权重明显高于外部因素指标权重,由此可见,内部因素在包商银行风险因素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包商银行要想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其完善和建设自身。包商银行进行风险管理需以控制内部因素为主,以防范外部因素为辅,两者实现有机统一,既不过分偏重一方也不忽视另一方。

根据分析结果可得出,在二级指标体系中,政府部门对包商银行风险水平影响程度居于主体地位,因此为了有效的降低风险,政府应当提供积极合理有效的政策引导。

三.包商银行风险管理建议

针对包商银行发展及风险现状,以及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包商银行风险评价体系的分析,得知包商银行风险的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首先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研究;其次加强信贷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进而完善内部评级体系建设;最后强化信贷基础管理工作。

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则首先强化流动性风险监控意识;再次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实行动态监测与静态控制为主的管理策略;然后要保持外部融资渠道畅通,确保流动性管理需要;最后保持适量的高流动性资产。

四.结论

包商银行作为内蒙古首家股份制城市商业银行,其稳健的发展对内蒙古及其他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环境的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商银行在数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金融风险的存在,仍然是包商银行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包商银行必须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防范,从而保证其正常经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对包商银行的风险进行度量和评价是包商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构建包商银行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就变得必不可少。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了影响包商银行风险的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并予以排序,从而构建包商银行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其结果表明了包商银行风险管理的相对倾向性。

参考文献

[1]严和进、温伟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3

[2]王明宽.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研究[J].河北金融,2008

[3]贺建云、寇学军.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策略[J].金融天地,2012

风险管理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管理;管理风险;风险类型;风险分析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管理风险,这些管理风险对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城市管理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城市政府在城市管理上的不当和城市管理政策制度上的缺陷,而导致管理对城市发展或市民工作生活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城市管理风险的发生有直接的原因,也有间接的原因,可能来自内部,也可能来自外部。

城市管理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城市定位和规划引发的风险

城市的科学定位和合理规划是城市加快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前提。

从内部来说,城市定位和规划的风险主要是定位和规划的失误与变动,而变动常常是失误造成的。城市定位和规划的失误主要是城市管理者认识失误造成,这种失误由四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城市管理者对城市的各方面情况认识有误;二是对城市定位和规划的内涵认识有误;三是对国家相关的政策认识有误;四是对当时的城市发展大环境认识有误。城市定位和规划的失误必然导致城市发展偏离正确方向,给城市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定位和规划的变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常变动,即原有定位确实有误,或是国家政策调整,或是地理大环境改变,导致必须重新修改。另一种是非正常变动,主要是城市管理者的变动,即新的城市管理者对原有定位和规划进行变动。不管是正常变动或非正常变动,都是对原有城市定位和规划的修改,都会造成原有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半途而废,并延误发展速度和错过发展机遇。

从外部来说,城市定位和规划的风险首先就是许多城市定位和规划的雷同化。城市的定位和规划,就是要突出城市的特色,找准自身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就是比较特色,是一个城市与众不同的独特资源,特色最能体现城市优势,最能提高城市竞争力。城市定位和规划的风险还表现在如果规划超前有可能造成资金浪费,并且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反之又担心建成甚至尚未完成就已落后。

二、城市地理环境引发的风险

城市地理环境引发的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地理环境理论造成的影响。西方许多学者对城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形成了许多有影响的理论。这些理论一旦被作为政策来实行,就必然对城市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不同理论的观点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城市决策者所持有的城市管理理念必然要受到其中一种或多种理论的影响,这其中就暗藏了理论风险,而理论风险必然就导致管理风险。二是城市地理环境的变化导致的风险,具体地说,如国家政策的调整、环境污染的加重、城市交通环境的改变、自然资源(含矿产资源、经济资源和旅游资源等)的改变等,都会对原有的城市管理产生影响。

三、城市决策者引发的风险

城市决策者的个人素质以及变动情况都会带来城市管理的风险。个人素质引发的风险主要是个人能力是否能满足城市发展要求,思想是墨守成规,得过且过还是胆识过人,勇于创新;是清正廉洁,一心为民还是贪污受贿、中饱私囊。城市决策者的变动引发的风险主要有:一是可能导致城市定位和规划变动,原有建设夭折或更改;二是管理风格不一,相关部门和人员必须及时做出适应性调整。这必然导致管理效率降低,出现管理浪费,否则会引起更大的管理风险。

四、国家政策引发的风险

在一定时期,国家根据需要和可能,会从国家层面出发,对全国各地区的发展战略做出调整,这必然对这些地区的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升格为计划单列市或直辖市、列为国家特殊城市或某项试点城市等,这必然使原有城市的发展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发生了改变,从而对城市的性质和地位发生改变,必然使原有城市的定位和规划发生改变,整个城市管理必然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是存在风险 的。

五、城市财力引发的风险

资金是目前影响我国城市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城市财力充足也就是城市发展资金有保证。城市财力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财力不足导致城市在各方面建设捉襟见肘,财力充足又可能会使许多城市管理者乱用钱,或是大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或是滋生。二是财力因一些意外因素骤减,导致原有城市建设规划半途而废,或是财力因一些意外因素骤增,使原有城市建设规划和财政预算显得保守和不适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六、城市基础设施引发的风险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和有效管理的物质基础。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容量大,现代化程度高,预示着它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加快城市发展,就必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其固有属性而存在自然垄断性,但由一家或极少数企业垄断经营又会扼杀竞争活力。此外,如果及时筹资建设,因建设资金投入大,原有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历史欠账太多,且具体管理过程过于复杂,易滋生腐败,导致质量问题,引发市民不满和对城市政府的信任危机,引发城市管理风险。但如不及时筹资建设,导致城市失去发展与竞争的物质基础和先机,也会造成管理风险。二是城市基础设施使用管理。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大,使用面广,为了充分发挥其效益,在建成后就必须加强使用管理。如何有效使用,明确界定公益性、经营性和垄断性城市基础设施的范围,分清有偿使用与无偿使用的界限,保证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城市政府收支的平衡,就是一个大难 题。

七、城市政策制度引发的风险

城市为了发展,必定要制定许多的政策和制度,这些政策和制度不管是否科学合理,都会对城市的管理带来风险。也就是说,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必然会导致城市的混乱和效率的降低,而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也同样会产生负面效应,因为任何政策制度都有两面性。如实施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在有效保护环境的同时,必然会影响部分产业和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导致城市税收的减少和市民的失业,进而又会引发社会的稳定问题。又如在制定招商引资政策中,如果过于强调环境保护,或是不给予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就很难招到商,引到资。反之就是环境受到破坏,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社会公平受到挑战。在目前我国的社会大环境下,许多城市政府很难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政府与市民、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做到完全兼顾。而这种无法完全兼顾,必然会引发管理的风险。此外,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如何执行政策也同样对城市的有效管理形成风 险。

八、市民素质引发的风险

市民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城市的核心和灵魂,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所在。只有市民素质提高,城市发展才有后劲。

城市管理的市民素质风险主要就是市民的开放进取、安全意识、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素质能否跟上时展的要求,如果跟不上就会使城市在诸多发展方面受到制约,产生管理风险。

全面提高市民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要求重视学校教育,加大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宣传,要求人力、物力和财力必须大力投入,且周期长,见效慢,又可能会对城市管理的其他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管理风险出现。

九、其他不可预知的风险

任何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很多意外因素的影响。这些意外因素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城市政府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意外因素,对城市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意外因素主要有:国际环境变化,如战争;突发社会事件,如示威游行、2003年的“非典”疫情等;天灾,如1998年的洪灾和2008年年初的雪凝灾害等。这些意外因素往往发生前没有预兆,发生时来势凶猛,严重打乱了城市的正常管理秩序,导致城市遭受重大损失,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就会引发更大的城市混乱和管理风险。这些风险考验着城市决策者的危机管理智慧。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