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实施线上教学

如何实施线上教学

如何实施线上教学

如何实施线上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施导 情感 知识获取过程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却在相机诱导。”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起积极的引导、指导作用。“施教之法,贵在启导”。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在何处施导,如何有效地施导?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做法和体会。

一、导在情感的建立和交流上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感情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建立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记得一次听课,上课老师拿出用铁丝制成的教具——两个圆、两个三角形和两条平行线段(、、=),对学生说:“今天老师不用笔和墨来作一幅画。”学生惊奇地看着他,他把教具逐个吸附在黑板上,一幅图画慢慢地形成了(如图)。

妈:儿子,你在外

面又打架了!

“真没想到!”学生惊叹道。“我给这幅画配上团结友爱的解说词,你们觉得怎样?”“好,也可以是两个好朋友。”“手拉手。”……学生完全进入了兴奋状态。“你们能用这些图形作画,并配上解说词吗?”学生争先恐后地走上讲台,创作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如图),还配有贴切、诙谐的解说词。真正将“圆、三角形、平行线段”这些简单的几何图形赋予了动感、情感和生命力。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中蕴含的美,产生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师生之间形成了默契交融的情感,心灵碰撞出火花,合奏出和谐的乐章。

二、导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

(一)导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讲《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由于暴风雨的影响,我市很多地方的电线结满了冰,把电线杆压得东倒西歪,很多工人都被紧急调去抢修,电力设施工人在竖电线杆时,怎样才能保证电线竿不易倾倒呢?”从生活中的事例诱导学生由疑到思,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研究、去讨论,必能使新课的讲授有活力和魅力。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得便人愉快。”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创造条件,力争做到这一点。

(二)导在重难点的突破上,留给学生质疑与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每节知识都有重难点,有时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学生“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上。为解决这一矛盾,在学习重难点处需注意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的起点,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判断、联想的方法进行推理。这样便可以使教学中的重难点这一“堡垒”不攻自破,为学生的学习指出条条“捷径”。

例如在《直线与平面垂直》一课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是重点之一,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设计一系列问题:(1)如果一直线和平面内的一直线垂直,该直线是否与平面垂直?(2)如果一直线和平面内的两直线垂直,该直线是否与平面垂直?(3)如果一直线和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垂直,该直线是否与平面垂直?(4)如果一直线和平面内的两相交直线垂直,该直线是否与平面垂直?要求学生用笔作直线,桌面当平面,在实践中通过思考回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导在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索上,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一大任务。教师应引导学生层层拓展、步步深入展开探究活动,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明确地告诉他方向,而是引导他辨别方向。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掌握问题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例如:(双曲线性质的探求)问题:给出一个具体的双曲线■-■=1(a>0,b>0),请想办法作出其大致形状?刚面对这个问题时学生会不知所措,老师可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影响双曲线形状的若干因素(可类比前面椭圆的讨论),学生在讨论中首先会意识到影响双曲线形状的几个因素:范围,对称性,开口大小。问题是:如何衡量开口大小呢?开口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经过讨论会得到答案:跟a、b的值有关,有什么关系呢?在此之前你是否见过双曲线?学生通过合作研究,结合前面学过的函数与y=■的图像的类比会发现双曲线的开口形状主要由其渐近线决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双曲线■-■=1有没有渐近线?如何探求渐近线?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猜测、验证(取点逼近)等方式探求渐近线方程。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有关研究曲线形态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能进行有效的构建和升华,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合作精神,明白了集思广益攻克难点的道理。

(四)导在规律揭示上,助学生归纳、概括知识。

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定律、概念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将具体直观的表象概括成规律性的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他们感到最困难的一点。因此在教学中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①对于有关概念的概括,注重引导学生从相关诸多因素中,抽取出体现其本质特征的因素进行概括;②对有关计算法则,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过程及步骤进行归纳概括。③对于有些计算公式,如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引导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历由操作思维到形象思维最后到抽象思维的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知识理解深、记得牢、用得活。同时,还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导在成功的激励上,激发学习热情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起和鼓舞。”“教子过,不如奖子长”,教师的一次微笑,一个肯定赞赏的眼神,一句鼓励表扬的话语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说教和任何暴风骤雨般的责备和批评更有力量。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精神依托,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驱力。教师适时给予真诚的鼓励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是激活思维的兴奋剂。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分层次评价指导:1.赞誉、鞭策优秀生,2.肯定、鼓励中等生,3.宽容、激励后进生。例如,在课堂上我总是对学生给予肯定、鼓励的评价。如:“很好”,“不错”,“很接近”,“再想想”等,用这些带有丰富情感的语言,激励性地评价学生,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这样学生必然会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激起更高的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体,但由于知识、经验、能力等有限,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难免受挫,把他们及时引到“正确轨道”上是教师的责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的思考情况,聆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作为教学实际的出发点,因势利导,恰到好处地予以点拨,帮助学生顺利而有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如何实施线上教学范文第2篇

下面我就结合《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谈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有效实施的反思。

1.三维目标有效实施应起于问题

三维目标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应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求证、问题的解决中得到有效的实施。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就是通过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形成相应知识,使相应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发展与创新,离开问题而纯粹讲知识,就只能是满堂灌知识,学生不知道知识从何而来,也不知道知识有何用。学生只是装知识的容器。例如本课设计上,许多教师的做法是直接分析实验现象,从中得到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学生也许会记得该结论,但无法将之变成自己的知识,更不用说提高技能。而我通过五个问题的探究,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个个的问题,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将知识纳入自己的体系,能力就会在问题的解决中得到有效的提升。过程与方法本身就是指知识形成的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及在此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过程而得到方法,而离开问题去讲过程、讲方法就像是闭门造车。在问题的探究、解决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倾注情感,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经历失败的痛苦,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信心,从而正确面对不同的问题,正确分析不同的问题,这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的有效实施切入点是问题,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都离不开问题的设计,在设置问题时应从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障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难点着手去思考,提出的问题要有深度,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2.三维目标有效实施过程在于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物理课程三维目标,重点推崇探究性学习,致力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课堂的主阵地交还给学习的主体――学生,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学习课堂。探究性学习基本分为七个步骤,但由于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点、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性特点等。我认为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在不同的课堂上学生应有不同重点的探究性活动。如本课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应在以下两个方面:(1)如何由旧知识(闭合电路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到猜想(逆向思维得到磁感线切割部分导线、联想通电导体周围的磁场替代磁铁周围的磁场);(2)由实验收集的证据分析归纳,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而其他探究过程不会少,但不会成为这堂课的重点。

3.三维目标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问题的提出、解决、探究都在于学生,那教师是不是多余的呢?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何处呢?许多教师认为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就是为学生服务的,主导就是帮助学生,其实这是一种不全面的看法。

教师的主导地位包括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供服务的内容,但远不只这点内容。三维目标能否有效地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如本课中,在课堂引入部分,许多教师的做法是直接给出本课的探究目标――感觉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看似目标明确,学生就可以直接按目标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我在目标给出前设置一个问题:能不能找到一个这样的电路,没有电源也能形成电流呢?这样引导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强烈的冲击(学生才学不久,电路中产生电流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电源”),而此问题与之形成鲜明的“矛盾”。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从内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内在的学习动机,对三维目标的实施效果明显强于前者。又如本课中,学生在搜集证据后的分析过程中,一般教师的主导做法是依次分析三个实验现象,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磁通量的变化,这样做会让学生的思维障碍得以忽略。而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分析讨论磁铁拔出、插入,引导他们的思维从切割感线转移到面积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B发生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上来,再分析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让学生自己验证。在分析开关通、断时,学生就会得到极度成功的喜悦,而得出一个惊叹(原来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线圈所在处磁感应强度B发生变化)。而此时我再抛出一个巨大的“难题”(导线切割磁感线简化图如图5,磁感应强度B并没有发生变化,但电路中还是产生的感应电流,为什么呢?),经过分析学生能在头脑中形成“顿悟”(产生感觉电流的条件可能有两个“变化”),自然而然地了解了“磁通量的变化”这一重点,这就是知识形成的过程。

如何实施线上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基于工作过程 工程测量课程 教学实施

一、前言

工程测量是一个培养综合技能的课程,也是一个培养高技能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电力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施工和竣工运营管理阶段的实际工程测量等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今后从事工程建设中的测量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在课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安全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如何针对典型的测量任务来开展教学?现以完成一项具体测量任务——“10kV输电线路杆塔定位”作为教学案例来组织实施工程测量课程中“平面点位的测设”教学项目。

二、“10kV输电线路杆塔定位”测量任务实施过程

(一)任务概况

武汉×××技术开发区××新城要新建一条连接××新城与高新大道的城市干道,并拓宽高新大道,新建道路4.8Km,拓宽道路5.1Km。新建的道路沿线要经过武黄公路、京九铁路、武黄城铁等。在武黄公路、京九铁路处要新建一座大型公路立交——“武黄公路立交”,同时还需要与××路、上邓路、九峰一路、群英湾路等10条新建道路进行交叉。为了保证道路施工用电,需要先行在规划道路的绿化带中架设一条10KV的输电线路。线路全长8.3KM(新建道路上4.7Km,拓宽高新大道上3.5KM)。甲方提供了待建道路平面布置图,如图2,另外还提供了3个平面控制点(1980西安坐标系)。甲方对10kV输电线路的走向有以下要求:

(1)线路应架设在规划道路中的绿化带里,不能影响后续的道路施工;

(2)采用水泥杆塔架空为主,不能立杆处采用顶管(如跨越铁路)或电缆沟通过;水泥杆塔之间平均间距为50m,最高不能超过60M。

2.2杆塔定位的实施

以前,对于10KV输电杆塔的定位,由于线路长度一般比较短,对路径的选择要求不高,不需要测量仪器就可以定位都是直接定位。通过对平面布置图及甲方的要求来分析,要完成甲方的任务,传统的10kV杆塔定位方法显然行不通,主要原因:

(1)一般的10kV输电线路长度比较短,线路走向一般为直线。而现在需架设的线路较长,在待建道路上有近5km,并且线路是曲线形走向,传统的方法无法实施;

(2)从现场情况来看,除了部分房屋拆除了外,几乎是原始的地貌,通视情况较差,用传统的测量仪器来定位杆塔同样困难重重;

(3)按甲方的要求,水泥杆塔位置是有要求的,必须与待建道路的平面布置图相符合。

如何设置水泥杆塔的位置呢?我们是按以下步骤进行的:

2.2.1图上设计

按甲方要求,在道路平面布置图上进行水泥杆塔位的设计,按50m的间距进行设计,遇到立交桥、铁路线、交叉路口等,对杆塔位置沿设计的线路走向前后进行调整。全线路共设计出148基杆塔位。

2.2.2输出坐标值

在图上将杆塔位置设计好,经检查无误后,按杆塔位点号,X坐标,Y坐标,H高程(此处高程统一设置为0)的顺序导出杆塔位置设计点位的坐标值,如表1(部分杆塔),测设杆塔位置时将依据此坐标数据进行。

2.2.3杆塔的实地定位

杆塔定位的方法很多,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全站仪坐标放样以及GPS-RTK测量定位。根据现场情况看,由于控制点少、输电线路长、通视情况较差,如果用全站仪放样杆塔位置困难较大。因此,我们选择GPS-RTK测量来测设杆塔位置。GPS-RTK测设杆塔位置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如下:

根据甲方提供的三个控制点,计算坐标转换的七参数,在以后的点位放样过程中要启用七参数改正;

将杆塔位置的设计坐标按RTK操作手薄的格式要求进行格式化,然后将数据导入到RTK的操作手薄中;

将RTK的基准站安置在一个控制点上,设置工程项目、测站点校正、在另一控制点上进行测量检查,检查无误后,即可进行后面的杆塔位置放样;

按照导入的杆塔位置的设计坐标,依次放样出杆塔位置,所有的点位放样完成的,一定还要将移动站架设到控制点上进行检查,以确保放样的点位正确。

3.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

针对上述的一个典型的工程测量任务,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我们该如何组织教学呢?

3.1知识、技能及素质要求分析

通过分析、讨论,学生要完成上述的测量任务,应该具备的一定的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

需要具备的知识主要有:

测量学的基础知识;

测绘CAD;

点的平面位置的测设方法;

GPS测量(包括RTK测量)等。

需要具备的技能主要有:

能够根据甲方要求,在平面设计图上设计杆塔的位置,并且能够将设计的数据按规定的格式输出到数据文件中;

能够进行基准站与移动站的设置、操作手薄与接收机(主要是移动站)的连接;

能够将坐标数据文件按规定的格式要求进行处理。并能够在操作手薄中进行导入与导出;

能够根据数据文件中的平面点坐标数据,利用GPS-RTK测设出相应的点位。……

需要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

吃苦耐劳的精神;

团队协作的态度;

执行规程规范严守国家机密的意识。

3.2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施

按照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本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公式、定理、定论的实践应用。综合考虑各行业对工程测量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特殊性。为完成“10KV输电线路杆塔定位”测量任务,我们对10级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计划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按照完成测量任务为教学目标,对工程测量课程中有关“平面点位的测设”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实施了教学,效果非常好,顺利的完成了甲方委托的任务。

4.结束语

如何实施线上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制图;实践;CAD;教学

随着计算机信息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土木工程设计领域,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正逐渐被广泛应用,早期的手工绘图设计被取代,CAD应用技术也正逐步成为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当前各高校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均开设了《建筑制图》和《建筑CAD》课程,《建筑CAD》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使用CAD软件二维绘图命令绘制建筑和结构施工图,为大四的毕业设计和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建筑制图》是土建类专业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与《建筑CAD》有很多相通之处。对两门课程的教学进行融合式教学,从基本绘图展开,以工程项目训练为依托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上课兴趣增加,提高教学质量。

1、《建筑制图》课程内容

工程制图课程主要从三个方面即几何作图、基本几何体投影制图、专业制图与识图进行学习。第一部分几何作图主要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习惯以及对图形的分析能力。这一部分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特别是在绘制圆弧与圆弧相切的时候,多提供些实际图形,让学生在分析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绘图,既了解了建筑产品的构造又对线条的连接进行了实践锻炼。第二部分基本几何体投影制图,主要从正投影基本概念的理解,点、线、面、立体的三面正投影形成和投影特点方面进行细致的描述,重点是通过不断地练习实践让学生掌握正投影基本原理。第二部分重点在正投影基本原理的掌握。还有个内容是轴测投影图,主要介绍正等测图的概念,具体是用例子说明正等测图的绘制,让学生在绘制轴测图过程中进行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的培养。第三部分专业制图及识图与今后专业课程学习紧密联系,所以在这一部分主要结合《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总图制图标准》、《建筑结构制图标准》以及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内容,结合一套完整的房屋施工图,从建施图和结施图两个方面讲解,让学生对房屋施工图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并学会看简单的施工图。

2、《建筑CAD》课程内容

建筑CAD课程包括AutoCAD软件基本知识介绍,绘图环境的设置,基本绘图命令和修改命令,高级绘图编辑,工程尺寸标注,打印输出等内容。结合专业应用绘图部分,绘制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等。

3、建筑制图与建筑CAD课程体系比较

建筑制图是土建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它包括两部分内容:即画法几何和工程制图。画法几何是制图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任务是研究在平面上表达空间立体形体的图示方法以及在平面上解答空间几何问题的图解方法。画法几何的典型特点是理论性、系统性强,较为抽象。工程制图主要是对画法几何理论研究的具体应用,表达和绘制建筑形体内外部分及其构配件的工程施工图。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阅读和手工绘制施工图的能力。

土木工程CAD通俗来讲就是计算机绘图。在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整个设计过程中,工程设计人员从构思到初步设计、从结构计算验算到绘出各类施工图均可由计算机完成。目前土木工程CAD已在工程设计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基本取代了以往的徒手绘图设计。

(1)地点不同。制图课程是在制图室进行教学,CAD课程是在电脑机房中进行。两门课程都锻炼动手能力,技术性较强。

(2)实践性不同。虽然《建筑制图》也要求学生有相当的动手绘图能力,但CAD课程与实际真实工作“无缝对接”,使得这门课程有更多的实践性。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几乎已经摆脱了绘图板和丁字尺,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学生具备计算机绘图的基本能力。CAD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上机实际操作是学习CAD最直接及最好的学习方法。

(3)侧重点不同。制图课程通过绘图工具、仪器的使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绘图技巧,绘制出符合国家制图标准的图纸。制图课程重点在理解制国家图标准中规定,能读懂图纸中的图线对应关系,读懂三面正投影图,能想象出立体形态,绘制好图纸。而CAD课程则侧重于运用各种绘图和修改命令快速绘制好图纸。

4、建筑制图与建筑CAD课程融合式教学方法探讨

(1)建筑制图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CAD图纸可放大局部讲解

建筑制图与CAD课程在经过黑板、挂图、投影、模型和多媒体教学的几轮尝试后,目前较为完善的教学手段应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黑板教学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方式。

例如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截交线与相贯线的形成、形体剖断面的表达和各专业施工图的阅读与绘制等,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的绘图功能和三维动画、图片展示等优势,促进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强化空间想象由图到物的演化过程。讲解建筑施工图和结构图时,用CAD图形放大局部讲解其中的布局,讲解图纸中的符号含义,区域性讲解更加仔细,帮助学生理解各个细部,综合起来读懂整张图纸所表达的信息。

对于不适合多媒体教学的,例如各类制图规范、整体表示法和习题集作业辅导等,则采用传统的直观教学。这两种模式的结合既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丰富了信息量,又兼顾到了训练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所必需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2)建筑CAD课程绘制图纸,制图标准穿插其中

在建筑CAD课程讲解完基本的绘图命令和修改命令后,进行大图练习。以建筑制图的内容为主线,运用计算机辅助作图。例如在建筑制图基础知识章节的标准规范中涉及图幅、图框、图线、字体、比例和尺寸标注等内容,而在使用AutoCAD绘图时,回忆前面讲解内容,讲授文字样式、尺寸标注样式、图层的创建、编辑和图形界限设置等内容,作到规范画图。在多媒体上用CAD演示相应的绘图命令,然后学生在计算机上同步练习。

(3)以实际项目为指导,进行项目式教学

CAD课程是让学生用计算机绘制图纸,用计算机软件传递思想和信息,在教学中,图纸的选择是成为较为重要的环节。

选取经典案例,选取难易合适的工程图纸进行项目式教学,贯穿两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之中。将《建筑制图》课程中绘制的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图纸作为CAD课程中绘制部分。例如绘制建筑施工图的平面图时用一栋建筑的首层平面图作为例子,在建筑制图课中已经讲解了平面图的阅读方法,其中的各符号含义,理解平面图的图示内容,手工运用丁字尺、仪器绘制好图纸。运用绘图软件CAD来实现图纸的绘制,让学生在学习工程语言的同时,掌握计算机绘图工具,提高现代化、信息化的专业设计能力。

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打破了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法,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得学生对于CAD软件可以快速掌握。

如何实施线上教学范文第5篇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都很希望得到有效培训,以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但现实的培训是“发一个通知,招一批学员,请几个教师,讲几堂大课,钱花了,理论也很好,就是回去不知怎么做”,既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又无使用价值。如何有效化解这一矛盾呢?我认为还得从培训者身上找原因,找答案。

一、一线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

尽管培训者围绕规定内容给教师罗列了一些培训点,但对一线教师来说有些内容并不是他们所急需的。而要弄清楚一线教师究竟需要什么,就需要我们深入一线课堂,多调研,多发现,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

1.代转公的教师需要规范教学常规方面的培训

代转公的教师一般年龄偏大,大部分在农村学校工作,教学凭经验,没有理论指导,更谈不上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最大的优点就是责任心强。同时,他们的薄弱点很多,比如普通话、把握教材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有效辅导的策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等,这类教师需要的是针对现实的条件,做好教学常规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是他们的理想和追求。

2.新教师需要教学策略方面的培训

新教师不缺乏理论,但缺少实践经验,急需要了解的是如何有效地解读教材,如何根据学生实际实施教学,如何把教学环节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3.一般的教师需要“用以致学”方面的培训

一般的教师对培训不大感兴趣,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但是,一旦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他们又急需培训。当然,培训什么,要因人而异地抓住教师的特点。根据“用以致学”的方式来培训,培训的效果肯定会好的。

4.针对课程改革方面的专题培训

就现实的教学而言,现今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对于如何有效指导,很多一线教师既缺理论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就需要培训。如我校的“三分教育”下的小老师行动,如何实施,“三分”指什么,如何开展小老师行动等都需要培训。

二、怎样对一线教师进行培训

说起培训,人们自然想到办讲座、做报告、现场观摩学习等,不管哪种培训,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对于一线教师的处境、一线教师的水平、一线教师的心态、一线教师的关注点等都没有考虑。所以,一部分一线教师参加培训后说“今天我们看到了漂亮的教学大楼,看到了一流的教学设备,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学到。”另一部分教师虽然认真参与了,也看到了先进的教学方法,自己也跃跃欲试,但回到学校,面对自己的条件、面对自己的学生,还是选择了原来的教学模式。所以,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很重要,关键要切合一线教师实际。

1.走下去,针对农村教师实际,现学现用的培训

培训关注的应该是实效性,是提高培训的内涵质量。比如网络培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研究和交流,提交作业、观看教育教学视频,撰写教学课例、教案和研究论文等。由于网络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相对于面对面教授式的教师培训来说方便了许多,但对农村一线教师来说,却由于条件限制而无法实现。教师培训要考虑其可行性,要充分考虑培训对象所处的教育环境和现实基础,包括理论知识基础和教学实践基础。教师培训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教师,他们可能对某些教育教学理论、理念、模式等知之甚少,但他们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在培训时,教师除了想了解一些比较前沿的理论层面的知识以外,更多的是希望获得一些可以借鉴的和可操作的实践层面的经验。如农村教师需要规范教学常规方面的培训,我们就可以采用走下去的方式,让农村优秀教师现场上课,培训者进行现场指导,让农村教师学有目标,仿有榜样,所学经验拿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又实用又有效。这样的培训针对性强,农村教师既喜欢又有用。

2.对新教师的岗前培训

作为一线的新教师,需要的是这样的培训:在专业成长上给他们介绍几本专业书的导读,将好的理念和理论通过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传授给他们,正如李华平教授所说的,知识要有可传授性和可操作性,才是好知识;最好的方式是让我听相关理念的示范课,以课导评,以评引论;每次都有一定主题的研讨:专家看法、名师教法、学员学法;特级教师、名师们就一线教师的教学困惑进行有效、实用的知识性的解答。当然,教师培训面对的主体对象、层次、岗位和水平不同,培训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

3.针对教师“用以致学”的培训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加强,教师培训的数量也大幅增加,但教师培训的质量、效益并没有因此而提升。要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益,首先要转变培训者的角色,从讲授者转变为引领者,从组织者转变为服务者,从理论经验转变为操作实践;其次要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现状及目标定位,不同的培训内容面向不同的培训对象,最好在通识培训的基础上尽量多开展一些专题培训,尽可能地提升教师培训的效益和质量;还要考虑到被培训对象的现实心理和学习需要,以确保预期效果的实现以及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4.突出主题的教师的培训

课改培训一直是教师培训的重点,我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方式应是走下去,深入教学一线,结合教学一线,有针对性有主题地开展培训。培训方式可以是课例研究,也可以是送课进教室;既可以是教学沙龙,又可以是结对帮扶。总之,培训方式要灵活有效。

三、科学合理地安排培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