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

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

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

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范文第1篇

继续医学教育:是指完成基础医学教育和毕业后医学教育之后进行的在职进修教育。其目的旨在使在职卫生人员不断学习同本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因此,从教育的职能上看,它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是专业教育的继续、补充和完善。

对已完成院校医学教育的卫生人员进行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终身性的训练活动。目的是使卫生人员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不断更新知识,以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适应医学科技、卫生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部队卫勤保障和国防建设服务。

(来源:文章屋网 )

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教改 课堂教学 状态 有效 准备状态 上课状态 反思状态

新教改新课标改革阶段,中小学教育教学尝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提出了“课堂教学舍取与有效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教学研究活动,经过一年时间的专题研讨与经验交流,就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舍弃多余吸取精华才能达到有效这一根本性目的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将教育教学研究的主题进一步升华到课堂教学状态与有效教学上,细致总结,详尽分析了课堂教学状态与有效课堂教学之间理论依据与实践认知的客观关系。结合这两个目的一致的教研主题认为: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精益,而对课堂教学状态的要求是为了求精,也就是在付出教课的代价后,学习的效果如何。现着重以教学前、中、后三过程作些说明:

一、“状态”含意与教学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状态”一词的解释主要有两条:①状态是指人和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②在科技领域中,状态指物质系统在某一瞬间或时间能呈现的可以描述的宏观物理状况,如液态、固态、气态等;结合到课堂教学当中,我认为状态是指一节课前后教师与学生两大群体能表现出来的状貌特征与动作情态。以优质课在新课改标准而言,具体还可以分为竞技状态和心理状态等等。

二、“有效”的内涵和目的

有效,通俗地讲是指能实现或已经实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新课标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追求的是积极向上,教与学双赢的理想境界。结合“状态与有效”主题的研讨,我认为状态是过程体现,有效是最终目的。结果需要过程,细节决定成败。从这一角度讲,教学状态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同样说教学状态决定和影响目的有效的直接因素。

三、教学前、中、后三个过程中状态性与有效性

(一)教学前的状态就是准备状态,主要是指教师备课状态和学生的预习状态。

教学前的状态从表面现象看起来,似乎和课堂教学的四十五分钟没有关系,但它直接关系到一节课教学的优劣或者说成败。而这一过程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全部体现出来。这就是说在教学前备课状态发挥的好与坏、准备地扎实性与全面性。常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事前的准备工作的重要性,看你在事前是否具备励练的功底。课前的准备过程如果要认真地去做,它所花费的时间一定是两个以上甚至更多的四十五分钟,着重看你求学过程中学的是否扎实,平时是否博览群书,教学备课前经常性练就一丝不苟的功夫。

教学前一定要重视安排并力主要求甚至严肃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督促预习的方式方法通过询问新课题问题和检查预习过程中所作的记录,使学生对新课内容达到心中有数,在听讲过程时才能主次分明,预习时没有读懂的重视听讲,在预习笔记中详细注明,以作为做题时的重点内容,并且可作为学生自我掌握一门课程中的薄弱环节,为温故而知新作提示。至于教师的备课过程应该是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层次清楚。①有的放矢指有明确的教学目标;②详略得当指明确该重点讲的还可重复讲一遍,该略讲的讲一遍或一语带过;③层次清楚的意义一是所讲课程的前后顺序,二是要讲课程的前因后果,三是听讲学生能够了解课程内容的知识结构和认识层面。怎样的备课才能有效,结合“状态与有效”主题的研讨与探究,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心态要平静无论何时何地,上怎样的课也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常态课”,这一点作为“状态与有效”理念来说很重要而又很难做到。

2、心中要有学生备课过程既是对教材文本的一次深挖掘,同时又是对学生学情及课堂生成的一次全面估计与预设准备(应该达到准确把握)。面对一个班级活生生的学生个体、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做到全面到位备出“学生课”。如果不备“学生课”那么这节课的课堂效果不太好,达不到“有效”的目的,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的提高与发展。

3、思路要自清备课过程,教师的思路要始终保持清晰和全面,包括教学材料的准备,课堂语言的设计、各个环节的过度等方面,都应和演员对台词一样背得滚瓜烂熟。

准备状态还包括侯课、想课和说课几个方面,这些看来似乎很微小的细节,有时候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中的状态就是上课状态,主要指教师的精神状态、操作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1、教师的精神状态教师潜移默化的力量不容忽视,教师的精神面貌与一节课的教学状态有很大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不讲普通话或普通话讲得是否流利、教师讲课时衣着装扮过于时髦或过于邋遢、教师讲课时的面部表情、姿势、语言的合理配合运用等都属于教师精神状态的范畴,这些都与课堂教学与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关系。

2、教师的操作状态最能彰显教师各方面的能力与艺术效果的操作状态,决定一节课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在课堂操作上。教师的准备状态、精神状态以及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特色、教学效果都会在课堂上同时充分体现和展示。对于这一点的评价,应该是一节有效体系所体现的方方面面,而最主要的是对教学时间的定位和教学重点难点突破的有效性上。

3、学生的学习状态新课改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与新知探究,这三方面具有互补性、促进性和发展性,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层面上都有所发展。而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调控,就是用引导、激发、评判的方法。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①关注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及时适度的评价;②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③注重班级的整体性、层次性和个别性的“状态与有效”效果。

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范文第3篇

一、大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体育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深刻认识体育教育的内涵,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某些方面的特长。在大学体育教学这个平台上,教师与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才使得体育课充满着生机,而在现今的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处在主导地位,教师依据课程安排指导学生学习,由于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内容,厌烦上体育课,久而久之,无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追求自己喜欢的,让教师也处在被动状态。这些问题是不利于大学体育教育的改进的,若不引起重视,就会造成体育教育在目标执行上的混乱。以下主要阐述了大学体育教育中学生学有缺陷,教师教有偏差,课程设置单一等问题。

1.学生学有缺陷,教师教有偏差。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教师仍比较重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轻视学生心理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最终结果是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其次,学生在对体育课内容进行选择时,仅仅依据个人喜好来取舍,不以自身素质发展为需要,最终体育课达不到满足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体质与素质的效果。例如,对人体心理与生理具有特殊作用的项目如田径等无人选择,最终这些项目不得不退出大学教学舞台。

2.课程设置单一。

大学体育课在形式上比较单一,往往只有简单的几种形式,在实践课上,习惯于简单的队列队形等调动作为“教学组织”的主体,其次一周也只有一次的体育课,无论从体育活动时间还是次数上来讲,是达不到教学的目的的。学生对于单一的形式提不起多大的兴趣,渐渐讨厌上体育课,甚至不参与体育课的学习。

3.缺乏对学生体育训练的指导。

大学体育主要强调的是学生是否完成相应的任务及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创造能力的关注比较少,从而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目前在大部分大学体育课中,存在部分学生盲目锻炼、没有教师指导的现象,这从根本上导致学生的科学体育锻炼的思想难以养成,目前,迫切要求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采取有效提高体育教育的措施。

二、大学体育教育现状

从理论到实践及体育教育的大力投入以来,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然而这些改革范围的形式与内容较狭窄,没有从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角度去分析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现今我国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日益进步的时代,把握我国政治、经济的变化带来的大学体育教育价值观与价值目标的变化,分析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以便我们能正确把握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逐步提高大学体育教育的质量。以下介绍大学体育教育的国外大学体育教育现状与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现状。

1.国外大学体育教育现状

之前由于美国大学体育教育缺乏对体育的正确认识,造成学生的体制与健康水平下降及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前苏联的体育教育受到共产主义体制的影响,导致体育教育观念比较死板,最后当其人口下降,人均寿命降低,才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美国大学体育课观念已与健康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丰富,包括体育锻炼与体制、心理健康、意外伤害的预防等内容。俄罗斯的体育教育已将体育课的次数增加,教学内容包括的范围也比较广泛,例如、自杀防御等。

2.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现状

之前对我国学生身体素质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基本的身体素质明显呈现下降趋势,我国大学生整体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形态、身高、体重等体制指标严重不达标,还有些健康指标的下降已达到令人担心的地步。另外,据世界卫生组织在不久前公布的有关大学生精神卫生方面的资料表明,大学生患上强迫性习惯紊乱的人占了总数的大半,我国青少年死亡率是老年人死亡率的三倍。因此我国大学体育的改革已迫在眉睫,相关人员必须尽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确定“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后,提高大学体育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只有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把教育功能与本机功能结合,才能推动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为了突破形式单一,无人指导等多种问题局面,向着体育功能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文化综合教育发展,就必须从教学内容增加,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制订教学目标与优化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下简要介绍解决大学体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几种措施。

1.教学内容增加,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为了突破学生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依据个人喜好选择某个项目上课,不注重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体育课内容,让学生不再只是选择几种单一的运动项目上课,来增加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另外,还要多开设一些交叉学科的体育课,丰富学生的现代生活,增加体育课的娱乐性。最后,注重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能提升学校内部群体对体育的关注程度,推进学校加大体育教育的改革方式,促进体育文化大环境的建设。

2.提高教师素质,制订教学目标。

为了改变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现状,体育教师首先必须改变自己体育教育的传统观念。虽然学生才是体育教育学习的主体,但教师起着指导作用,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对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有着重要作用。其次,在体育教学中应把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作为确立教学目标的出发点,根据不同学生进行多样化教学。这样每个学生只有明白与自身相适应的目标,努力完成目标,体会到完成任务的。

3.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为学生创造进行体育学习的有利条件,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满足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提倡学生进行自我及他人间的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并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总而言之,了解大学体育教学的基本现状,有利于我们分析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这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改进起着重大的作用,同时能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增加他们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提供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晓梅,李军汉.浅析健康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

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字: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需要,遵循体育教育的规律及人才成长规律的现实需求而做出的战略抉择,同时也是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创新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客观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状况,是对其予以创新的前提,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

(一)人才培养目标现状

培养目标是依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对受教育者的特定的规格标准。教育部在关于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规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基本素质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胜任中小学体育工作,并能向多方向发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并就这一培养目标制定了具体的培养规格。从目前我国高校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类型来看,主要有专业的体育类高校、师范类院校以及综合类高校三种,具体来看,体育类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能够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以及从事相关的体育教育研究、管理等的复合型人才,学生的专业技能较为扎实,但综合素养不高,尤其是在人文素养较为欠缺;师范类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一般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其在此基础上能够从事中小学体育教育、体育研究、训练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及体育类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生,但是在综合知识、人文素养方面具有优势;综合类高校中的体育教育专业则重在培养学生的扎实的体育教育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胜任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学生相对来说综合素养更高,但是专业技能较低。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虽然各有侧重,但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注重培养“复合型的体育教育人才”,不仅要求能够胜任基本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而且还能胜任基本的体育教学研究工作,这是新世纪以来我国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进步,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这三类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进,但是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较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从当前各大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都以培养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为主,由于受到就业形势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从一入校开始,就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训练而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养的提高,人才培养目标在大学四年的培养过程中较为笼统,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体育和休闲体育的快速兴起,原有的过于注重培养学校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已经难以真正适合社会对综合性复合型的体育人才的需要,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2.人才培养类型单一化。虽然目前我国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高校类型日益多样化,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类型上却相对单一,即主要培养的是各大中小学学校的体育教师师资,距离真正的体育教育“复合类人才”的人才培养愿景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难以很好地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体育人才的需要。

(二)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是高校为有效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学术门类,从课程设置的现状来看,目前我国高校中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设置已经探索出一套相当成熟的课程设置方法,主要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主要通过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公共必须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四种课程来完成学生对体育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课外实践学习即实习和毕业论文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教育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的总体现状如下:

1.专业必须课: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专业设置往往占有很高的比例,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专业水平是必须也是必要的,但是目前各大高校在专业必须课的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却普遍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注重统一性,缺乏灵活性,没有很好地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特长及专业特点来进行弹性设置,导致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质量不高。

2.公共必须课:在体育教育专业中设置一定的公共必修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培养学生的体育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因而公共必须课大多涉及面较广,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等领域,从目前各大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开始的具体科目来看,主要有大学语文、计算机、外语、政治理论课等科目,而一些学生真正需要了解的和感兴趣的则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则很少开设,如哲学、健康、经济、文化学等方面的则基本为零。众所周知,体育专业是一个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门类,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自然学科知识,也需要了解一些人文社会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这就需要高校在公共必须课的设置上“下足功夫”,从而为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教育的专业知识,培养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而奠定基础,而从我国高校目前所开设的公共必须课的现状则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

3.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科学的选修课的设置能够快速地将体育学科及其他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快速地传递给学生,对于扩招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以及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动机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选修课开设无论是专业必修课还是公共选修课都存在着选修课开设较少,可供学生选择的选修课过少,缺乏弹性,选修课的开设和授课普遍存在走过场而流于形式,难以真正有效地对必修课予以辅助和补充。

(三)教学方法现状

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关涉到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获得专业成长的基本活动,是高校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和灵活运用有助于充分调动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优质地完成教学任务,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师生双方的教学方法的使用现状令人担忧,特别是在部分教师的思想和行动中,还存在着重教学内容、轻教学方法的倾向,大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填鸭式”教学及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堂中,学生主题性地位被遮蔽,死记硬背,严重影响了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创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创新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当前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不足入手进行,笔者以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转变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观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我国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足的根源在于人才培养的理念落后,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主体价值,重技能提高轻素养培养,因此着力更新各大高校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体育专业复合型人才,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二)从社会发展和体育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来综合设置课程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同时兼顾社会发展需求和体育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两个方面,不可偏废其一。在社会因素方面,及时根据社会发展对于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呼唤,调整课程结构,扩展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从而解决当前体育教育师资过剩而其他方面例如休闲体育指导者、体育保健康等方面人才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还要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尤其在选修课的设置上要加强灵活性和多样性,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动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加强课程建设方面,教育部门应统筹相关高校,着力加强优化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我国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的高校主要集中有体育类高校、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高校三种高校,这三类高校各具优势,课程资源总量很大,因而如何将这些巨大的课程资源转化到人才培养上是今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优化的重大课题之一,各个学校应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例如师范类院校在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自身师范类院校师资力量较为发达的优势,在选修课上向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然和人文学科的课程;而体育类院校则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课程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培养质量。

(三)加强体育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步伐

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创新最终要落脚到课程教学中来,因而高校要不断加快体育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步伐,着力加强教师培训,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学思结合,多利用探究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关注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努力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增强学生积极进行体育教育的社会实践,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提高社会实践实效,提高师生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总之,加强我国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教育部门应着力在此过程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组织相关高校就这一主题进行研究,着力加强和推进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有效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教育人才自身发展两个方面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于振峰,王晨宇,胡法信,等.21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6,03:67-69.

[2]孙思哲,李俊辉.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5,01:110-113.

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 现状 趋势

(一)背景

如今的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先进、国际竞争激烈、经济繁荣的时代,它赋予育艰巨的使命和严峻的挑战。随之迎来的是掀起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浪潮,而音乐课程是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是美育、开发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音乐教育已逐渐被各个国家及各级政府教育部门所重视。在新观念、新思潮的领导下,世界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诸如美国、日本以及中国,相继的进行了系统性的、整体性的改革,制定出了各个国家自己的音乐课程标准。如美国于1994年制订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1997年公布实施,并在2000年通过联邦立法程序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规定,艺术课程被列为美国中、小学校8门核心学科之一,其中包括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4个不同的艺术门类。目的是使美国的艺术教育质量在2000年达到“世界级水平”。日本于1989年颁布《中小学音乐学习指导要领》1992年开始实施,1998、1999年修订,2002年实施修订稿。法国国民会议则于1987年就通过了《艺术教育法》。此外,近年来英国、俄罗斯等许多音乐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也相继制订了各具特色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或《中小学音乐课程纲要》。在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00年3月开始组织研制,2001年3―6月形成征求意见稿并进行修改,2001年7月由教育部以“实验稿”的形式正式出版发行,2001年9月起在38个县级试验区进行实验试行。由此可见当前国际音乐教育改革风起云涌,各个国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是颇为深厚。

在我国,过去的音乐课程在与其它课程相比之下并不引起政府教育机构以及众人的重视。但近年来,由于我国对基础音乐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强有力的扶植,政府颁布的各项教育法规中都明确规定了艺术课程应有的地位,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也以法律的形式得以确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中小学音乐教育机构、制订法规和文件,改变了以往无专门的机、无法可依的涣散局面;引进外国音乐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音乐活动,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引进先进的教材及教学设备等。可以说,目前是我国音乐教育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但是,在这同时,我国目前的基础音乐教育现状还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许多自身体系与时代不符的问题,制约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基础音乐教育也和其它科学事业一样,如同金字塔的结构:基础越宽实,顶端才越牢固,否则,尤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要想持久是为之甚难啊。因此,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完善音乐课程体系让现状得以改善,如何使我国的音乐教育冲出重重困难挑战得以蓬勃发展,诚然,基础音乐教育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二)意义

在这种背景下,要想我国的音乐教育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非常清楚透彻的了解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进而对相应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给予对策。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对促进人类智力、智能的提高,萌发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进行道德教育,建设精神文明,实现教育的“三个面向”的目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及他所赋予的特殊含义,而这些是其它教育所不能代替的。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音乐教育,就不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

本课题是在目前国际音乐教育改革浪潮的背景下产生的,有一定的现实性;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还没有广泛的深入我国各各地区,许多地方的基础音乐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此领域还在研究探索阶段,因此本选题有一定的前沿性;目前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研究大多还停留在较为宏观的理论层面,对微观实践研究还不够,本选题从理论阐述和实例分析两方面入手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对提高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最近几年,教育改革是全球性的热门话题之一,各国纷纷掀起改革运动,其目的是努力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与时代步伐一致。在我国颁布并实施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之际,了解国内外基础音乐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观近几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学习和借鉴国际基础音乐教育的经验是很有必要的。纵览近几年的国内外音乐教育,可以归纳出以下五个基本特点:

1、着重强调音乐课程的价值。我国的《音乐课程标准》将音乐课程价值概括为三个方面:审美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象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前苏联音乐教育工作者更是对音乐教育的价值做了精辟的概括: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