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累积影响劳动生产率损失索赔

工程变更往往是工程项目投资失控和工期延误的主要原因,工程变更对项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项目成本增加和工期延误。其中成本的增加除了变更的直接成本开支外,多变更的累积影响会降低生产率,从而也会增加工程变更成本。

一、变更累积影响的成因

(一)工程项目变更对生产率的影响

工程项目变更对生产率的影响是由于变更对工程项目产生干扰而引起的。“干扰”一般被定义为妨碍项目参与方按设计或计划实施工程或部分工程的行为或事件”。变更是产生干扰的原因之一,干扰的产生会降低生产率并延长项目工期。

一旦发生工程变更,承包商正常的施工节奏会被打断,正在进行的工序可能停下来,在同一工作层面上可能有多个工种在施工,现场各工种搭接交叉施工增多、协调监督量增加,发生拥挤和中断怠工现象;其次由于新增工程的发生,现场有限的设施、施工设备和器具无法满足扩大工作面后的施工要求;同时由于工程资源投入的强度突然增加,有可能导致现场材料供应不足;另外随着现场协调、参与人员的增加和正常的施工流中断,项目各管理层间的信息流增加,信息处理量增加,这些施工干扰会造成现场的生产率降低。

一旦现场的实际生产率低于变更前的计划生产率,如果继续按照原来的施工方案实施工作,必然不能按期完工,也会增加费用,在这种情况下,承包商对原有的施工方案进行调整,以便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顺利实施变更工程,施工方案的调整为生产率的变化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工序搭接优化,也有更多的资源投入,这能够改善生产率降低的状况,降低变更所带来的干扰影响。但另一方面,承包商为了按期完工,可能进行加速施工或返工,加班导致工人疲劳度增加;现场拥挤引起的停工、窝工、怠工和改变正常的施工节奏导致工人的施工情绪变动,产生消极现象;由于工人对工作环境的适应和工种的了解,如果不变换工作内容,随着工程量的增加,工人会越来越熟练工艺操作,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增加,即每单位工程量所需要的时间逐渐递减,生产率逐渐递增,但工程变更发生时,正常的、重复性的工作活动被变更打断和干扰,使得工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工艺过程的熟练需重新开始,因此变更后的平均生产率将低于变更前的劳动生产率,相应将需增加更多的人工投入,付出更大的变更代价,造成生产率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变更的干扰作用。

(二)生产率对工程变更成本的影响

工程变更引起了变更干扰,而工程变更和变更干扰又是导致生产率下降的原因,变更成本除了考虑直接成本外,还需考虑由于生产率下降所导致的间接成本。

生产率下降是间接成本的最主要和最终的表现形式,在变更成本中,间接成本是主要针对生产率损失的。因此这部分成本的补偿也主要体现在生产率损失的补偿。

从合同价格的构成上看,工程的直接费包括人工、材料和机械三部分。生产率下降并不会影响材料的使用额,只是增加了人工和机械的投入。机械部分的投入根据机械台班的使用量容易进行测算,而增加的人工费的确定较为困难,从表面上看,增加的人工费大小由生产率下降的比率决定,生产率下降越大,人工费增加越多,因此计算由于生产率下降所引起的增加的人工费是定量化分析影响成本大小的依据。在与人工费有关的生产率下降损失的确定和责任划分上,界定却很困难。一方面变更是由业主主导的,而变更则是导致生产率下降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生产率下降的原因也可能包括承包商的管理能力不足、施工协调不充分等方面的因素。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双方的责任混杂在一起,很难准确量化各自的责任。

(三)工程项目变更的两类成太

变更所造成的干扰有些是可预见的,有些是不可预见的,可预见的干扰只发生在变更工程的部分,而不可预见的干扰还可能对其他未变更的部分造成影响,因此可以把变更成本分为两类,单一变更成本和变更的累积影响。

单一变更成本是只考虑单个变更干扰对变更工程本身所带来的可预见的影响,即变更时在计划生产率下完成变更部分的工作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单一变更成本没有考虑变更对项目变更部分和未变更部分所造成的不可预见的干扰,即不考虑由于变更对承包商的劳动生产率所造成的影响。由于造成单一变更成本的干扰是可预见的,因此往往是在变更以前定价的,由双方协商确定变更的价格。

变更的累积影响是指发生多个变更时,这些变更的总影响超过了单个变更产生的影响(一般为破坏性影响)的简单累加。累积影响来源于变更的“涟漪效应”和多个变更的“协同效应”。当同时实施多个变更时,变更间的交互作用,破坏了工程项目的原有协同秩序,这些变更产生的总影响超过了由单个变更产生的破坏性影响的简单累加,这种不相关的变更的“协同效应”对生产率将会产生不可预见的干扰。某些变更工作的实施可能只影响项目的某些特定活动,但显然这种情况是很少发生的。变更能够干扰未变更部分的工作,换而言之,特定的变更能够对整个项目的生产率都产生影响,这常被称为变更的“涟漪效应”。

因此,工程项目的总变更费用为工程项目所有单一变更成本之和加上变更累积影响成本。

累积影响由于其不可预见性,往往是变更发生后定价,一般在项目完工后由遭受变更的累积影响损失的一方以索赔的形式要求业主进行补偿。

二、变更累积影响索赔

在国外,变更的累积影响已经被法庭所承认,但是要成功地进行累积影响索赔,承包商需要有证据证明其获得补偿的权利、累积影响的原因及变更所导致的损失。实施多个变更并不能说明一定导致了累积影响,但是由于承包商的确承受了累积影响的损失,承包商为了得到补偿,不可避免地需要承担找出遭受变更累积影响损失的证据,才有可能索赔成功。

(一)累积影响索赔的有效性

为了成功地进行累积影响索赔,承包商必须证明自己有权获得补偿,即需要证明累积影响索赔的有效性。证明累积影响索赔的有效性一般包括五个基本要素:发生了多个变更;承包商的生产率受到了影响;对生产率的影响来自于这些变更的实施;承包商在变更实施前的定价阶段无法预见累积影响;在协商进行变更时,承包商没有放弃累积影响索赔的权力。

多个变更的发生是容易被证实的,而判断多个变更是否影响了承包商的生产率一般通过方法来界定。被定义为完成项目所需的总的实际劳动时间与预算的基本时间加上批准的变更时间之和之间的差异。

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正值表明完成工程比计划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换而言之,实际生产率低于计划或估计的生产率;另一方面,负值表明实际生产率比计划生产率要高,意味着在此项目上将花费比计划更少的时间。要保证只是项目变更影响的结果,必须建立并统一使用方法评价累积影响的标准。因此,为了在不同规模的项目之间进行对比而提出了%的概念。%定义为除以完成项目花费的总实际工作时间。

%=[总实际工作时间一(预算时间+变更时间)]/总实际工作时间×100%

在确定项目是否受影响时,在预算工作时间的基础上将项目分为“预算内”和“超预算”项目。是否超预算与项目是否受影响属于同一范畴。项目分为受影响的(超预算的)和未受影响的(预算内的),是通过是否超出±5%进行划分。此划分标准的提出是按照一般保守认为承包商的估计能力为±5%,因此作为工程是否受影响的划分标准。

一般而言,如果变更对未变更的部分的影响是可预见的,在变更定价过程中,这种影响就应该包含在变更价格内,之后这部分就不能够进行补偿。在分别对单个变更进行定价时,承包商一般都不会考虑变更之间的协同效应及对未变更部分的影响。如果在实施变更前就已经预计到可能变更可能会导致生产率下降,变更价格里已经包含了对由于生产率下降可能给承包商带来的损失,此时承包商不能得到补偿。

(二)导致累积影响的原因

证明业主主导的变更是累积影响发生的原因及因此导致的损失是累积影响索赔的核心,而原因往往是累积影响索赔中最难证明的部分。只证明发生了多个变更及费用超支不足以证明变更是累积影响损失的原因。承包商必须把变更与费用超支之间的因果关系联系起来。

导致工期延误和生产率降低的原因可能并不是由业主主导的变更所引起的。而承包商却可能将此损失归咎于业主并要求业主进行补偿。同样,业主可能认为是承包商的低价中标导致变更费用不合理或者认为承包商项目管理不善,并以此为理由拒绝对生产率损失的补偿。因此,为了对承包商遭受的变更累积影响损失进行补偿,必须识别与变更相关的因素与累积影响结果之间的关系。变更可能造成干扰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变更强度

变更的强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变更的数量;变更发生的频率;批准的变更工期与总合同工期的比率。

2变更时机

变更越早做出,造成的不利影响也越小,设计阶段进行变更比施工阶段进行变更对项目造成的累积影响小;变更在整个项目阶段中所处的时间越晚,对未变更工程产生的涟漪效应的影响越大,生产率损失越大;从决定进行变更到业主指示实施变更的变更处理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累积影响。

3变更工作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变更工作(如土木、设计、电气、机械等),变更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这是由于各类工作所需的工艺水平和复杂程度都是不相同的,各种工作对其他工作的依存程度也是不相同的。

4现场管理

承包商项目经理的项目管理经验、承包商对生产率的关注程度及现场的人员配置也关系着变更对生产率的影响。项目经理的从事类似项目的年限越长,项目管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控制变更的干扰;承包商根据生产率越密切,越能及时对现场工作进行调整;而现场人员配置不足、或配置超标造成工作面拥挤都不利于降低变更的累积影响。

5建筑师/工程师的协调

无论变更前还是变更实施期间,建筑师/工程师对Partnering团队成员的协调越充分,越容易促进团队成员的协作,从而降低累积影响。

以%表示劳动生产率降低的程度,用来衡量变更的累积影响,变更的各相关因素与%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三)变更累积影响损失额度的确定

对于多变更的累积影响所带来的损失,目前还没有很精确的量化方法,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总费用方法、测量时段分析方法、基准生产率方法等,但这些方法都无法区分业主和承包商对累积影响的责任,而在实际的索赔案例中,业主常常列举承包商对工程项目所做出的干扰以驳回承包商的索赔,即业主认为导致变更产生额外费用的原因是承包商自身的责任,如承包商的管理能力不足,计划不合理或资源投入不足等。承包商为了成功地实施索赔,通常需要一名专家来分析与变更累积影响相关的各类文件,从而判断变更累积影响损失的额度。按照国外此类索赔案例的法庭经验来看,原则上并不需要承包商明确提出每项变更如何影响各部分工程实施的证据,承包商只需要关注多个变更如何导致工作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生产率下降。例如在美国的一例累积影响索赔的案例中,法庭同意补偿承包商的累积影响损失,法庭认为:业主对原合同的众多变更影响了承包商按照计划生产率完成项目,实质上增加了工程费用,损害了承包商的预期利润。虽然承包商不能明确指出日常工作中每个变更对项目具体每项工作的影响,但这些变更的确对项目的整体进度产生了累积影响,因此承包商有权得到补偿。

三、变更累积影响索赔的策略

由于目前的法律体系还没有清晰的定义变更的累积影响,为了增加索赔成功的可能性,承包商可以采取一些策略。

首先在变更开始实施前,承包商应保留其在变更开始实施后进行累积影响索赔的权力,并清晰记录此时已知或可获得的信息,以便在以后索赔时证明累积影响的不可预见性。如果承包商认为自己遭受了累积影响,应注意记录与变更相关的各项因素所造成的干扰及如何导致生产率下降。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范文第2篇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China's divorce rate is high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t present,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concerned about China's divorce rate related problems. Based on VAR model, this paper uses the co-integration analysis, granger causality analysis,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and variance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divorce rate and GDP growth has long-term positive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period of elasticity of 0.11 for a long time, the GDP growth rate is the rate of one-way granger reason. Impulse response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show that the GDP growth have impact but not too big on divorce rate, and the divorce rate of GDP growth rate had no effect on basic.

关键词: 离婚率;GDP增长率;VAR模型

Key words: divorce rate;GDP growth rate;VAR model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008-04

0 引言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离婚率一路走高。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我国离婚率连续8年递增,而到了2012年离婚率仍然继续攀升。根据民政部日前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离婚对数同比增加了27.7万对,离婚率再创新高。数据显示,近35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在不断上升,从1978年的0.18‰到2012年的2.31‰(如图1),而且离婚率上升最快的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GDP从1978年的3645.217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19322.0999亿元。经济的快速发展似乎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经济越发达,离婚率就越高。

国外学者对离婚率的研究大约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的。Glick(1986)发现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会对离婚率造成影响,经济复苏和繁荣时离婚率上升,经济不景气时离婚率下降。Katherine(1989)通过研究发现,性别比与离婚率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国内对于离婚率的研究相对国外较晚。张敏杰(1997)研究了影响离婚率变动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根源。叶文振,林擎国(1998)分析了离婚率上升的原因,并提出消除当代中国婚姻中不稳定因素的基本思路。顾羿(2008)建立了概念模型,运用建模的方法,分析了影响近年来离婚率上升的因素。宁樱(2012)离婚率背后的经济认为离婚革命最根本的推动力量是经济,离婚是成本与收益比较而做出的理性选择。

总体来说,国内外相关的文章大都使用较为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而缺少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过程。基于此,本文将以VAR模型为基础,从定量的角度,分析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离婚率之间的关系。

1 我国离婚率和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1.1 数据来源及描述

为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离婚率的变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文章选取1978年到2012年的年度数据作为建模数据。由于GDP显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或下降)的步伐,并且被认为是一个经济产量及增长力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所以文章将选取GDP增长率指标与我国的粗离婚率指标,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离婚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第三产业统计年鉴》、搜狐财经。为了方便,文章把粗离婚率数据序列记为Y(单位为‰,离婚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年度)某地区离婚数与总人口之比,通常以千分率表示),GDP增长率数据序列记为X(单位为%)。

1.2 单位根检验 由于非稳定的时间序列参与回归建模分析会导致伪回归问题,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的前提是保证序列的平稳性,所以首先要对原变量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序列的平稳性。由eviews6.0检验结果可知:Y和X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一阶差分后,DY和DX的ADF检验值(T值)不都小于其临界值,并且概率P值均通过检验,即DY和DX为平稳序列,因此粗离婚率和GDP增长率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但是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先确定最佳滞后阶数,再建立VAR模型。

1.3 最佳滞后阶数的确定 由表1可知,当滞后阶数为2时,五个准则都通过了,而且AIC准则和SC准则的值都是最小的,所以选择最佳滞后阶数为2。

1.4 VAR模型(lag=2)的稳定性检验 因为不稳定的VAR模型会令冲击系统不稳定,做脉冲分析和方差分解就毫无意义,所以我们要检验模型的稳定性。

本文建立的两变量滞后两期的VAR模型共有4个特征根。由表2可知:VAR模型的所有(4个)特征根的倒数的模均小于1,因此建立的VAR模型通过了稳定性检验,认为模型是稳定的。

1.5 Johansen协整检验(Lag=2) 我们采用Johansen方法,对两个变量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表4显示的是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根统计量的检验结果,这两个统计量在Johansen协整检验用于判断变量间的协整关系的个数。

迹统计量的检验判定:原假设None表示没有协整关系,该原假设下计算的迹统计量值为35.17171,大于临界值25.87211,且概率P值为0.0026,可以拒绝该原假设,认为只是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下一个原假设At most 1表示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该原假设下计算的迹统计量值为11.73838,小于临界值12.51798,且概率P值为0.0672,可以接受该原假设,认为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检验到此结束。通过迹统计量可以判断Y与X两个变量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由表3的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根统计量的检验结果一致,都认为Y与X两个变量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标准化的协整关系值是指将排序第一位的变量前的系数标准化为1后计算的协整关系式,由eviews6.0得到的结果,本文的协整关系式可写为:

Y=0.013156+0.106487X

(0.02840) (0.00837)

R2=0.976408 D.W=0.584156

通过该协整关系式可以看到,方程拟合的很好。我国离婚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这种关系是正向的,即GDP增长率每上升1%,离婚率就会上升0.11%。这与人们的猜测一部分相吻合,认为经济的发展促进离婚率的上升是对的,但是这种影响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

1.6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实质上是利用了VAR模型来进行一组系数显著性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可以用来检验某个变量的所有滞后项是否对另一个变量的当期值有影响,如果影响显著,说明该变量对另一变量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如果影响不显著,说明该变量对另一变量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由eviews6.0得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4):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X是Y的格兰杰原因,即我国GDP增长率对离婚率的影响显著,GDP增长率的提高刺激了离婚率的上升。而在10%显著水平上,Y不是X的格兰杰原因,即离婚率对GDP增长率影响不显著,不是其格兰杰原因。

1.7 脉冲响应函数 为了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冲击,对我国离婚率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的变动轨迹,并且比较直观地刻画出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及其效应,下面将刻画GDP增长率与中国离婚率之间的脉冲响应函数(IRF),以进一步分析二者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

从图2可以看出:离婚率受到自身的冲击后,在第一期就引起正向反应(0.03),并且这种正效应一直呈上升趋势,到第十期反应值达到0.08,且仍有持续上升的趋势。

从图3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GDP增长率一个正向的冲击后,引起离婚率的正向的反应。从第一期离婚率开始上升,到第四期达到一个峰值(0.03),之后正向效应基本稳定,保持在0.03左右。这表明,GDP增长率的某一冲击也会给离婚率带来同向的冲击,并且GDP增长率的增加会在四年之后对离婚率的上升产生平稳的最大促进作用。

比较图2和图3,可以看出,离婚率的冲击和GDP增长率的冲击都对离婚率产生不断增长的正向效应。离婚率对自身冲击的反应从第一期开始就大于离婚率对GDP增长率冲击的反应,并且前者正效应的增长幅度及持续效应一直大于后者。

从图4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离婚率一个正向冲击后,对GDP增长率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只在第一期时有很小的反应,到第二期就恢复原来的状态。这表明,GDP增长率的波动几乎不受离婚率波动的影响。

从图5可以看出,GDP增长率受到自身的冲击后,立刻引起正向的反应,在第一期冲击就达到峰值(2.3),但之后这种正效应持续下降,到第三期恢复到原值之后产生稍弱的负效应,第七期又恢复到原值,之后有微小的正效应,第十期恢复原值,基本不再波动。这表明,GDP增长率的波动受自身波动的影响不但显著而且呈正负交替的显现。

比较图4和图5,可以看出,GDP增长率的冲击对离婚率产生正向影响,但影响不是很大。而离婚率的冲击对GDP增长率的影响几乎不存在。这是由于,随着GDP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有了更高的生活追求,从而失去更多情感依托,导致家庭不和谐,所以GDP增长率对离婚率是正向的影响。但事实上,妇女地位的提高与对这种提高趋势的压抑和置之不理所发生的冲突,才是我国目前离婚率上升的根本原因,所以GDP增长率对离婚率的这种正向影响不是很大。

1.8 方差分解 下面,我们利用方差分解技术来研究在导致我国离婚率和GDP增长率波动的各个因素中,离婚率和GDP增长率所占的份额。

就离婚率波动而言(图6),第五期之前,自身的作用缓慢下降,但一直占主导地位,所占份额不低于80%,GDP增长率的作用虽不断上升,但所占份额都维持在20%以下。第五期之后,离婚率对自身的贡献率维持在85%,GDP增长率对离婚率的贡献率维持在15%,之后二者基本都没有波动。

就GDP增长率波动而言(图7),自身的贡献率几乎为100%,而离婚率对GDP的贡献率几乎为0%,这与经济意义是相符的。中国的GDP之所以增长迅速,主要是靠“三驾马车”来拉动的,这“三驾马车”指的是投资,出口和消费。

2 结论及建议

在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之后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长期来看,离婚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正向的均衡关系,影响虽不大但不容忽视。

第二,GDP增长率是离婚率的单向格兰杰原因。

第三,离婚率的冲击和GDP增长率的冲击都对离婚率产生不断增长的正向效应,并且前者正效应的增长幅度及持续效应一直大于后者。GDP增长率的冲击对离婚率产生正向影响,但影响不是很大,而离婚率的冲击对GDP增长率的影响几乎不存在。

第四,GDP增长率对离婚率的贡献率基本维持在15%,而离婚率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率基本为0%。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GDP增长率的提高促进离婚率的上升,但影响力度并不大,而离婚率对GDP增长率几乎没有影响。事实上,离婚率上升与生产力发展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促成两性婚姻的结合与离异的根本是两性感情关系问题,而生产力的发展,为两性感情的建立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如果说有联系的话,那就是工业化为解除无爱情的婚姻提供了条件。所以并不是说经济的发展放缓了,离婚率就降低了,关键是要找准抑制离婚率上升的关键对策。一是加强婚姻法律宣传;二是加强婚姻法制教育;三是要引导离婚当事人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正确处理婚姻家庭关系;四是规范离婚登记,反对盲目离婚,建议全国婚姻登记联网,对离婚当事人要有调解、审批的时间,离婚费用要调整等等。

参考文献:

[1]Glick,P.et al. "Recent changes in divorce and re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86(48):737-747.

[2]Katherine Trent and Scott J.South,"Structural determinants of the divorce rate:Across-societal analy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89(51):391-404.

[3]张敏杰.中国当前的离婚态势[J].人口研究,1997(11):26-31.

[4]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8(03):22-28.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稻出米率;精确测量;提高单产

引言:

水稻原产中国,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就种植水稻。按照不同的方法,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稻谷(粒)去壳后称大米、香米、稻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为食。大米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有米饭、米粥、米饼、米糕,米酒等。水稻除可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糖作工业原料,稻壳、稻秆,可以作为饲料。我国水稻主产区主要是东北地区、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属于直接经济作物。还是世界上三分之一人类的主食,更是我国人民餐桌上的主要主食。出米率是稻谷加工成大米,大米的重量除以稻谷的重量的比率。水稻平均出米率 73%左右,最高78%;水稻出米率由很多原因决定,也有很多测算的方法,下面将简单介绍影响水稻出米率的原因,及水稻的出米率的精准测绘方法。

1. 水稻出米率的影响因素

1.1遗传特性、生态环境

稻米品质包括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及食用品质、储藏品质等五个方面,决定稻米品质优劣主要是品种、生态环境、栽培管理以及收获干燥、贮藏加工等因素,所以了解品种特性、生态环境、栽培因素等对优质稻米品质的影响。对生产优质水稻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最先简析一下水稻的品质。目前公认的优质稻米标准是出米率和整精米率高,垩白(包括心白、腹白和背白)小,米粒半透明,中长和细长形(粳稻短圆形),直链淀粉含量适中,糊化温度适中,胶稠度软,蛋白质含量高,耐储藏等。米质优劣来自品种的内在遗传因素和人为栽培措施的影响,包括合理施肥、科学管理、病虫防治等。遗传因素是影响水稻的主要因素,就跟人类基因遗传一样,水稻的高矮胖瘦多数也是由于基因决定的。遗传特性是影响水稻品质的内在因素,也是

主要因素,不同水稻品种遗传特性不同,品种间遗传特性决定籽粒长度、宽度、长宽比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水稻的品质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拿土壤来说作为水稻的栽培基质,供应水稻生长所必须的水气肥等营养物质,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产生直接影响,土壤肥沃、土质好、通透性好、排水良好的地块所生产水稻的品质良好。而土壤贫瘠、土质较差、通透性不好、排水不良的田地所生产的水稻品质较差。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多少是衡量肥力的重要指标,有机质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强土壤的供肥保肥能力、通气性、微生物活性等。所以,改良土壤可以改善水稻品质,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可以逐渐调整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据调查,壤质草甸土所生产的水稻品质较好,而沼泽泥炭土生产的稻米品质较差。生态环境因素是指水稻种植所在的产地的地理自然环境除了土壤还包括水分、气候等,生态环境影响水稻生长发育过程,进而对水稻品质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他环境因素对水稻品质的影响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水稻品质上去才能增加单产提高水稻的出米率。

1.2其他因素

除了基因和环境外影响水稻品质的因素还有许多,下面简析一些影响水稻品质的其他因素。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品质影响也是很大的,合理的插秧密度能够提高水稻糖分使得水稻颗粒饱满,具体的插秧密度也是因品种和地区而异。施肥是对水稻品质最为深刻的人工影响。氮肥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组成部分!,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及植物叶绿素等的组成部分,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磷钾可提高水稻叶片光合作用,防止根系和功能叶早衰,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和积累!增强灌浆充实度。合理施用氮磷钾,可减少稻米垩白率,降低空秕率,提高稻米品质。灌溉对水稻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的影响水稻生长后期对水分的需求也较大,此时要浅水间歇灌溉!,增加土壤空气含量,防止根系早衰。本地区是井水灌溉,井水温度低,水稻减数分裂期如果遇到低于17℃以下气温会导致障碍性延迟冷害。增加水稻空秕率,降低稻米品质和产量。低温天气时应深水灌溉预防冷害发生,但也要防止低温井水快速灌溉造成人为冷害。成熟期停灌过早会导致后期根系吸收营养受阻、植株早衰、影响千粒重,空秕率增加,稻米品质下降。病虫害发生严重会使叶片、茎秆受损。降低水稻叶片光合作用及营养物质运输,致使灌浆缓慢,籽粒不饱满,水稻出米率低,碎米粒、青米粒增加,降低水稻产量和品质。

2. 水稻出米率测量计算

2.1水稻出米率粗略计量

粗略的计量方法也是现在我国农村农民广为使用的方法,其原理十分简单。应用简单的数学计算很容易就可计算出粗略出米率,首先测量所要进行加工的总量,农民一般按照自己家来总产量估算计量,然后进行机器或者人工加工,加工结束后再称重出产精米,做只比较就能粗略的算出水稻出米率。

2.2水稻出米率精确计量

一般说法出米率即是出成率,但也可解释为:出成率:成品米占耗用原粮百分比。出米率:成品米+碎米+异色粒(去除稻壳与米糠、白米粉剩余的部分)占耗用原粮百分比。精确出米率是由糙米经精米机碾磨加工后除去糠层(包括果皮和糊粉层)和种胚后,再经直径l.0mm――圆孔筛筛去米糠所得的精米重量占稻谷试样重量的百分率。整精米率是指精米试样中完整的整粒精米重量占试样重量的百分率。那么,一般说的出米率就是(57.53+34.2)/147.67=62.12%。出整米率=57.53/147.67=38.96%,碎米率太高可能是成熟度不够或这套设备的没调试好、工艺不科学。出米率公式:出米率= 实际出米量除以总稻谷量 X 100% (出米率=加工后大米的重量 / 加工前稻谷的重量 )。使用精确的出米率计算方法不光可以避免数值差距,提高精准度,还可以对明年的农业种植做出合理经济规划。

结语:水稻作为中国人传统的主食,其经济意义历史意义都具有极大意义。面对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粮食问题成为我国巨大问题,只有不断提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水稻品质,增加水稻单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我国广大民众对水稻的庞大需求。当然水稻变成大米这一过程也是尤为重要,计算出米率对我国各方面数据统计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几种出米率的合理精确检测方法,希望能为我国水稻事业做出微弱贡献。

参考文献:

[1]袁隆平.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3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 贸易结构 科技创新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改革开放以来几经变化,经历了从贬值到升值再到被动贬值的演变,而每一次的变动对我国经济诸多部门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认为,导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人民币汇率趋势情况及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人民币2005年7月21日前实行的是盯住美元汇率制。从1994年算起人民币近14年都处于升值趋势中,人民币升值是以人民币汇率下降形式反映出来的,即1美元兑换的人民币金额减少。2008年4月11日,人民币兑美元首破7.0元。人民币升值笔者从两方面来考虑:

1.从经济学上分析 

从经济学上讲,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国家经济的增长。人民币汇率从1994年至2005年7月21日,已近十多年没有进行较大的调整,而这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和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国外经济机构的评价。国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权威的国际机构和贸易伙伴一直就认为人民币存在不同程度的价值低估。 

(3)按照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外汇节余过多本身就表明外币定价过高,本币定价过低,本币有升值压力。 

(4)与各国货币升值的比较。近十几年来,世界各主要货币包括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没有调整,即人民币实际上也跟随美元对其他货币大幅度贬值。

2.从国际政治上分析 

人民币汇率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国际政治问题。有学者特别指出,一些西方国家频频呼吁人民币升值,背后还另有原因。有的是出于嫉妒,有的是为了转移国内对当局的指责,有的则是为了争取国内制造业的选票。如西方国家简单地将人民币币值水平与其本国制造业的衰退联系在一起,试图强迫人民币升值。造成美国就业机会减少的因素不是中国,而是全球化竞争的无形之手。

金融霸权作为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的延伸,美国凭借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强制性地推行其政策,不断获取霸权利润,维护其“金融霸权国”地位。美国通过美元贬值,既能减轻其外债负担,每次美元大幅贬值都能使美国债务减少三分之一,又能刺激其产品的出口,还能转嫁其各种经济危机,成为其对其他国家进行剥削的主要形式。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阻碍中国商品大规模进入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与美国对华反倾销政策一起,构成了布什政府对华经贸政策调整的新内容。 

二、剖析人民币升值对贸易结构的总体影响

人民币长期的升值过程必将改变国内资源配置的方向。过去在出口拉动型战略下,国内非贸易部门的发展受到了压制。在本币低估的情况下,非贸易品部分间接的为贸易品部门提供补贴,贸易部门虽然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特别是加工贸易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总体来看,整体的贸易顺差处于低水平扩张的状况,大量产业资源流向了低附加值制造业,非贸易品部门的各类资源要素(包括劳动力)面临着向底部竞争的恶性循环,国内消费需求无法有效启动。

人民币升值将降低进口产品价格使得原材料进口依赖性强的企业受益(前提是汇率升值能强过价格上升)。同时,人民币升值也将提升出口产品价格,降低产品国际竞争力。从长期来看,由于企业的成本收益受到影响,其必然将随之进行相应的发展战略调整,进而将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和国内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的产出定位将会逐渐转向国内市场。对于资源和商业终端体系的占有将成为未来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领域。技术引进和设备升级将成为进口的重点目标。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逐渐成为出口的主导产业。产业上下游整合的力度将加强,增强行业进入壁垒、占领长期优势资源(特别是稀缺资源)、强化战略部署和提高议价能力将成为立足于长期发展企业的优先选择。以下具体列举汇率的变化对石油石化等行业的影响情况:

1.对石油石化的影响

汇率是一个影响石化行业盈利的主要外部因素。石化行业对进出口的依赖性比较强,特别是大宗原材料部分。汇率的变动直接构成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由于不同子行业对进出口的依赖程度不同,因此,人民币升值对不同子行业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

从进出口的角度分析,汇率的升高必然会降低进口的门槛和增加出口的难度。对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我国主要是进口,例如合成橡胶和合成树脂,而出口则主要集中在基础化工原料,在这方面的优势是资源,而不是技术。因此,汇率的升值必然更加强化附加值高产品的进口,导致国际产品对国内市场占有的加剧。同时,会更加压榨资源类化工产品的利润空间。

对原油开采业的影响。对于原油开采行业,目前我国进口依赖度比较大,从理论上讲,如果人民币升值1%,进口的原油价格用人民币衡量就会相应降低1%。对国内原油开采业来说,售价也将下降1%,对开采业的影响是不利的。

对炼油行业的影响。对于炼油业,由于人民币升值1%,则原油成本相当于下降1%。而成品油价格的定价机制是区间机制,售价不仅仅与国际定价有关,还与定价机制有关。因此,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与成本并不联动。

对大宗化工品的影响。对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为代表的中游产品来说,目前处于进口大于出口的格局。

对综合类石化公司的影响。对于综合类的石化公司来讲,主要的原料供应来自国外,如原油,而自己的产品主要是满足国内市场,所以汇率上升将获得成本降低的好处,但自己的消费市场可能面临国外低廉产品的冲击。

总之,汇率将通过价格和市场竞争,对石化子行业产生不同的影响,需求将部分抵消价格波动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同时,汇率因素虽是影响因素,但并不是主导影响因素,如果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幅度在5%~10%之间,这样的一个幅度不构成对石化行业的根本性影响。

2.对电力行业的影响

我国电力企业利用外资比例总体很小,部分电力企业利用的外债主要是美元和日元,且多属于长期借款。根据我国现行财务会计制度,汇率变动产生的外币折算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在偿还期之前只影响其财务报表,并不影响其实际现金流。若人民币步入升值通道,遭受巨额汇兑损失的电力行业业绩将有较大改观。

3.对信息家电业的影响

对于信息产业而言,大量进口配件的企业从人民币升值受惠。比如笔记本制造业,国产笔记本虽然不是整机从国外进口,但是很多配件都是需要进口的,而这些配件的成本是占整体成本很大部分,所以必然带动笔记本价格的下降。

影响出生率的原因范文第5篇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汇率变动一直以来都是被专家学者激烈讨论的问题。而对外贸易产业更是因为在受到汇率变动后会受到巨大影响而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在1922年发表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理论》中,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就提出了购买力平价理论将汇率的变动与进出口商品价格联系到了一起。马奎斯在1990年以发展中国家整体为对象,得出了贬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贸易收支的结论。其后,蒙代尔指出了人民币升值将给中国的出口产业带了危害并会增加失业率。杰弗里•弗兰克尔与蒙代尔持有相似观点,认为人民币的升值达到一定程度后将会削弱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中的竞争力,导致经常项目顺差减少。2007年,Hua更是分析了中国29个省10年的面板数据后,得出了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对制造业出口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与国外相同,国内专家学者对汇率变动会给外贸产业带来的影响这一专题也进行了深刻的研究。2003年李建伟、余明运用最小二乘法对汇率、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人民币升值对贸易收支有不利影响的结论。而辜岚在2006年运用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七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数据,检验实际双边汇率波动与中国对各国进出口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说明人民币升值会在长期内会恶化中国与他国的贸易账户。此外,还有更多的学者对该课题进行了研究、探讨,研究方法多样成熟,这也为我国外贸产业面临汇率波动时提供了更多的对策。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

汇率变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一)利率变动差异利率的差异会引起短期资本在国际之间的流动,资本会由利率较低的国家流到利润较高的国家。如此便导致了利率水平高的国家会吸引大批的外资的流入,本国资本的流出将会减少,因此在外汇市场上对本国货币的需求量就会增多,本国货币汇率也就会随之上升;反之,如若一国的利率水平低于其他的国家,那么在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供应量就将会相对减少,最后造成本国货币的汇率上升;反之,本国货币汇率下降。基于以上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当利率变动时,根据利率调高或降低将会导致汇率的上升和下降。

(二)货币供给货币的供给主要由以下两方面来决定:一方面是国际收支。一般情况下,一国国际收支逆差,在外汇市场上对外汇需求增多,而对本国货币的需求降低;相反,当一个国家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是就意味着出口量通常大于进口量,对外汇的需求也会下降,而对本币的需求则会上升。另一方面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一般来讲,在实行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时,政府会加发货币以刺激经济增长;而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下,会减少财政支出,稳定通货,因此货币供给相应减少。货币供给的增多会导致该货币的贬值;反之,货币供应减少则会导致该货币升值。

(三)预期的进出口需求与生产能力当一国的预期进口需求增加时,我们的预期汇率在长期内就会贬值,因此他国币种资产的预期回报率就会下降,此时即期汇率对应的他国币种的需求量就会下降,导致汇率下降;反之亦然,当预期出口增加时,长期内预期汇率就会升值,他国币种资产的预期回报率增加,导致汇率上升。总的来说,对一国出口的需求增加将导致其货币会在长期内升值;相反,对进口的需求增加则会导致该国货币贬值。当一国的生产能力提高时,国内贸易部门的生产也会随着增加,因此,生产能力的提升也就意味着国内的贸易品相对与国外的贸易品的价格会下降,直接导致对国内的贸易品需求增加,国内的货币升值,所以,从长期来看,一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生产能力提高时,其货币就会升值。以上三点是影响货币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此外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外汇储备、投资者心理及各国的政治因素等。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则是这些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三、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外贸产业影响的原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近些年来,人民币的汇率不断下降,可是中国的贸易顺差依旧呈扩大趋势,只是上升幅度有所放缓,如下图:图1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图2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民币从2005年开始快速升值,此时,我国的对外贸易产业正是蓬勃发展的初期。但在2009年,经济危机过去之后,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已然减缓了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发展,增长幅度有所下降。根据上图,对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产业的长短期效应进行了以下的具体分析:

(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外贸产业影响的短期效应分析1.人民币汇率下降对国际贸易流量的影响汇率下降对出口的影响。对于外贸依存度并不高的国家来讲,其出口商品的原材料大部分都会选择在国内采购。因此,本国采购原材料的成本价格就会直接的影响到出口商品价格,而在国内采购的成本会受到本国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汇率上升会导致商品出口量下降,但根据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水平,汇率下降对出口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汇率下降对进口的影响。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并不会受到其他国汇率变动的影响。因此,汇率上升将会导致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下降,在本国实际收入水平保持不变或者提高的情况下,进口产品的进口量就会增加。但是随着本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贸易政策等影响因素的变化,汇率下降对进口量的影响并不能准确估计。2.人民币汇率上升对国际贸易流量的影响汇率上升对出口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汇率上升会使以外币标价的本国出口商品的出口价格下降,从而提高了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本国商品出口。但由于商品的出口不仅受汇率影响外,还受到他国的国民收入、物价水平、本国的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原材料成本是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本国物价水平波动不同的情况下,汇率上升对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和外币价格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对出口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汇率上升对进口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汇率上升会使本币所表示的进口商品的价格提高,从而导致商品进口量的减少。但是,商品的进口量除受到汇率影响以外,如本国国际的实际收入、本国的经济政策、本国经济结构等影响因素的进口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该国的进口需求在其经济发展到某一阶段时可能将会出现刚性需求,并且不会受到该国汇率上升的影响。同时,在本国的实际收入水平上升或者经济结构出现较大幅度调整的情况下,也可能存在汇率上升而进口增加的情况。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外贸产业影响的长期效应分析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长期效应即是指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收支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效应。在汇率变化后短期的一段时期之内,贸易收支并不能够立即发生所预期的一系列变化。当一国的货币贬值时,本国产品的相对价格就会下降,而外国产品的相对价格则会上升,从而拉动了出口的增长,并且也对进口产生了抑制作用。因此,在一国货币贬值时,其经常项目往往会得到改善,但是汇率变化对经常项目所产生的影响并非是长期的角度来看而非短期就能达成,是需要在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国内的厂商想要完全能够适应汇率的波动、并且采取有效的针对性调整措施仍需要一定的时间。

四、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外贸产业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1.人民币汇率下降的积极影响一般情况下,人民币升值会对国内外贸产业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但同时对我国的外贸产业也是不小的机遇。对于进口产业来讲,人民币升值,进口产品的本币价格将会下降,因而进口量将会扩大,这有利于我国的进口产业的发展。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的成本将会降低。在如今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原材料进口依赖型企业势必将要承受越来越重的成本负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不仅会抬高生产成本,而且会减少处于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的利润。因此人民币的升值并不仅仅减少了普通进口产品的本币价格,同时也会使进口原材料的价格下降。从而使原材料进口依赖型的厂商的负担大大减少。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的对外出口厂商以廉价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产品薄利多销但没有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上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容易受到汇率变动等其他经济因素变动所造成的冲击。人民币汇率适当升值,将有利于推动出口企业提高技术水平,达到优胜劣汰的效果,进而推动我国对外出口厂商的结构优化。2.人民币汇率上升的积极影响一般情况下,货币贬值会增加出口,抑制进口,从而改善国际收支。人民币的贬值会使出口商品在本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外币的价格,从而使国内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强,以达到扩大出口的效果。相同原理,进口商品的人民币价格上升,达到抑制进口的效果。

(二)消极影响1.人民币汇率下降的消极影响。人民币汇率下降,将减少我国的出口产业的优势,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2012年,一项针对我国出口企业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出口企业称当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就会造成出口额的减少,而当人民币升值达到3%更会引起出口下跌。其中更有8%的企业指出人民币的升值严重影响出口业务。首先,出口产品利润低,人民币升值即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单以2008年第一季度为例,1月初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7.29,但3月末时汇率已跌至7.00,相当于没出口1美元商品则损失0.2元人民币的利润,若出口100万美元则损失29万元人民币。导致原有市场流失、企业积极性下降。其次,进口原材料成本上升,我国的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大多以低价作为竞争手段,出口价格弹性相对较低。人民币升值,将造成我国出口产业的利润的空间进一步下降,并使部分中下企业生存艰难。第三,经营风险加大。若在外贸结算时人民币汇率下降,将会使出口企业付出更多的本国货币,从而形成直接的汇兑损失。在一般情况下,实际业务往来中外国客户并不会立即的支付货款,因此大多外贸企业都会存在较多的应收外汇账款,因此人民币汇率的下降,给这些企业收汇带来了巨大压力。义乌远创圣诞工艺有限公司老板周爱玲曾表示,外贸订单从下单到付款往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2009年开始人民币升值的趋势愈发明显,同时,外贸公司要求从货款中抽取的提成也越来越高,人民币升值增加了出口厂商的经营风险。第四,竞争压力变大。我国外贸产业大部分由中小外贸企业构成,人民币的升值直接导致中国以低价占领的国际市场优势不复存在,产品竞争力下降,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大。第五,吸引外资的能力下降。人民币升值后,所造成的生产成本的上升、利润降低、经营风险加大等各种影响,都会增加外商在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成本。因为大量生产资本外逃到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的国家,这导致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扩张的困难,进而影响我国外贸产业整体。2.人民币汇率上升的消极影响生产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上升会影响我国的物价水平,造成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从而造成国内原材料、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导致了产品的生产成本的上升。同时人民币贬值,致使进口原材料的人民币价格也将随之增长,导致进口原材料依赖型厂商的生产成本上升。进口减少。人民币汇率上升,导致进口商品的人民币价格上升,因此导致进口量下降,进口产业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今年2月开始,人民币汇率开始有所上升,广州一豪车4S店负责人曾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位客户在准备购买原价为1259万元的迈凯轮P1时遇到了人民币连连贬值,致使购车成本增加了30万元左右,最终使两位客户选择在澳门下单。进口车的订单在人民币贬值后在明显的减少,而其他进口产业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五、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外贸产业不利影响的对策

(一)政府方面面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外贸产业的不利影响,政府适时的进行调控将对保持汇率平衡有很大帮助。首先,保持贸易平衡。大多国家,包括我国都是努力维持国际收支顺差而非国际收支平衡。从短期来看,扩大外贸储备、保持国际贸易顺差对经济的增长有着巨大的帮助。但长期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必然带来人民币的不断升值,造成各方面的不良影响。其次,推动外贸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的外贸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占领国际市场的方式主要以薄利多销,因此,汇率细微变动对外贸产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只有推动外贸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才是真正的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的正确选择。第三,控制货币流通量。发行过多的货币会造成通货膨胀,进而发生人民币贬值,汇率上升。而发行货币不足时,则会造成人民币的升值,导致汇率下降。因此,控制货币在市面上的流通量能够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第四,减少中美经贸摩擦。美国一直以来都是人民币升值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大量商品出口到世界各地,但是也因此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集团要求人民币升值。同时,与美国的过多贸易摩擦使我国的外贸产业遭受过反倾销、贸易壁垒等诸多阻碍。因而减少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尽可能的避免贸易战争,稳定国内经济,保持汇率稳定,有利于我国外贸产业的长期发展。第五,完善人民币机制。如今我国人民币的升值蕴含着很大的风险。随着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产生预期,大量的国际热钱已然涌入中国,人民币升值压力变得更大。因此建立完善的人民币机制才是真正有效控制汇率稳定、贸易收支平衡的方式。

(二)企业方面首先,企业应当提高自身竞争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产品,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出口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降低产品成本部、提高生产效率才能在人民币趋向升值的情况下得以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外贸产业出口商品的附加值较低,因此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即加速产品的升级和更新换代,并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其次,完善企业制度。对于外贸产业来讲,远比其他行业更需要契合国际。因此完善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强化企业的法律意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企业还要了解进口国的相关法律制度、文化背景等,以提升自身的国际化程度,增强与进口国的契合度。

六、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