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教育论坛

幼儿教育论坛

幼儿教育论坛

幼儿教育论坛范文第1篇

天津市青年教师学术论坛是天津市教育学会举办的群众性教育科研系列活动之一,是天津市基础教育领域一项很有意义的群众性学术品牌活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有很大的影响。论坛活动为广大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示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舞台,对促进广大青年教师的理论学习,增强科研意识,转变教育理念,提高理论素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个平台,一批青年教师的佼佼者脱颖而出,成为基础教育中勇于探索实验,锐意改革创新,推进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由于论坛活动规模大,参与教师多,涉及问题深,研究内容实,在学校形成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对促进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天津市青年教师学术论坛于1993年创办,至今已举办过六届,每届都产生了非常好的反响,市领导非常重视这项活动。在前六届参加论坛学术讲演的279名青年教师中,三分之二成为学科带头人,近半数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还有很多人成为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

本届论坛分为校(园)级论坛、区县级论坛和市级论坛三个阶段。从2013年上半年开始,各区县和开发区、海滨油田及市教委直属单位联合会开始组织基层学校第七届青年教师学术论坛的校级论坛活动,有上万名青年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800余场论坛海选,近5000名教师参加了区县组织的70余场论坛预赛和20余场论坛复赛,有1000余名教师获得区级奖。经过激烈角逐,59名选手从区县级论坛脱颖而出,进入市级论坛。

为使这些优秀教育科研和实践成果能发挥更大的效益,本期“专题”栏目把59名获奖教师的论坛学术成果编辑后刊出,以飨广大读者。同时,也把这59名优秀的青年教师介绍给大家。

链接:天津市第七届青年教师学术论坛获奖名单

一、获奖选手

一等奖:刘勇(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一中学)、李琪(天津市第五中学)、刘秦叶(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冯巍(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李晓颖(天津市和平区万全小学)、高雅婕(天津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房莹(天津市和平区第九幼儿园)、张爱玲(天津市河东区第二十二幼儿园)

二等奖:杨菲(天津市第十四中学)、姜霞(天津市第四中学)、贾如海(天津市第七中学)、张瑛(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赵玉红(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苏家园中学)、邓华(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赵磊(天津市河东区前程小学)、赵寅(天津市南开区汾水道小学)、闫君燕(天津市津南区八里台第一小学)、窦月超(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六小学)、牛秋菊(天津市实验小学)、刘明娜(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闫红娜(天津市津南区第一幼儿园)、姜馨雨(天津市南开区第四幼儿园)、贾卫灵(天津市西青区第一幼儿园)、李萌(天津市河西区第一幼儿园)、董洪兰(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三幼儿园)、王莹(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六幼儿园)

三等奖:栾丽蕊(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实验中学)、李宗航(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董静然(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杜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储智民(天津市华明中学)、范历(天津市实验中学)、李婉菲(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第一中学)、李红梅(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八中学)、郑志勇(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甄珊艳(天津市武清区黄花店镇初级中学)、王宏婧(天津市宁河县芦台第五中学)、杨泽(天津市第二南开中学)、纪燕超(天津市蓟县第一中学)、严瑞(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十一小学)、王孝丽(天津市北辰区北仓小学)、潘秀艳(天津市宝坻区景苑小学)、岳玉杰(天津市宁河县芦台第三小学)、卢慧(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浙江路小学)、王萍(天津市西青区小孙庄小学)、潘晶晶(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海滨三号院小学)、李新(天津市东丽区津门小学)、张婷婷(天津市蓟县第一小学)、侯少新(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高庄小学)、赵楠(天津市河北区实验小学)、陈玉华(天津市静海县模范学校)、刘清(天津市红桥区第二十三幼儿园)、丁媛媛(天津市河北区第五幼儿园)、陈艳丽(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幼儿园)、刘营营(天津市宁河县第三幼儿园)、袁铭霞(天津市东丽区钢花幼儿园)、周君(天津市静海县第三幼儿园)、张广智(天津市武清区第二幼儿园)、尔芮(天津市北辰区引河里幼儿园)

二、获奖单位

幼儿教育论坛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学前教育机构;学前教育价值;角色定位;关系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就对儿童早期的公育制度作了详尽的划分和规定,后来,人文主义教育家莫尔(Thomas More)在其《乌托邦》、康帕内拉(Tommaso Canpanella)在其《太阳城》中也对学前公共教育机构有过生动的描述,他们的思想对于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的设想都没有实现。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后的近代资本主义时期,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才开始出现。

由此可以看出,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事实上,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对学前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同,因此,人们对学前教育机构性质的定位也在不断发展和衍变。研究有关学前教育机构性质定位发展和衍变所带来的价值取向的变化,对学前教育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一、不同历史时期学前教育机构性质的衍变

1.慈善机构――近代社会的定位

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大批劳动者进入工厂做工,于是,许多年幼儿童无人照管,造成许多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有远见的慈善家、教育家开始创办公共学前教育机构,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慈善家、教育家奥柏尔林(Johann Friedrich Oberlin)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教育家欧文(Robert Owen)。

奥柏尔林于1769年在法国的施泰因塔尔创建了欧洲第一所幼儿学校,由此被誉为“幼儿学校的创始人”“幼儿教育的杰出先驱者”。[1]奥柏尔林创建的幼儿学校招收了50名2~6岁的儿童,一周开放两次。幼儿学校的教学内容包括标准法语、宗教赞美诗、唱歌、讲童话、观察采集植物、游戏、手工编织等,旨在使幼儿学校成为一种对那些无人照顾的入学前儿童进行必要的照管和通过教育形成良好习惯的机构。

欧文从1800年起担任苏格兰纽兰纳克一家大棉纱厂的经理,由此开始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探索活动。1809年欧文创办了英国第一所幼儿学校,招收2~5岁儿童。在幼儿学校里,儿童学习唱歌、跳舞和体操等,并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对欧文所创立的幼儿学校给予了高度评价:“欧文发明并且第一次在这里创办了幼儿园”,“孩子们从2岁起就进幼儿园,他们在那里生活得非常愉快,父母简直很难把他们领回去”。

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奥柏尔林和欧文都是作为慈善家来创办幼儿学校的。他们创办幼儿学校的宗旨皆在于保护儿童,对儿童进行必要的照管、养护,并使儿童得到一定的习惯和性格养成的教育。因而,他们所创立的学前教育机构具有明显的慈善性质,保育的成分较突出,而教育的内涵不足。

2.保教机构――现代社会的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揭示出早期教育的价值,于是,世界各国都关注起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并且进一步拓展了学前教育机构的功能。人们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机构不仅要对儿童进行照管和养护,以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更要对儿童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因而,许多国家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学前教育机构的性质,强调它是一个具有保育与教育双重功能的机构。

比如,1977年,第20届欧洲各国教育部长常务会议通过的声明指出,3~8岁这一年龄阶段是所有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教育机构应为儿童提供以下独特的机会:①与其他儿童、成人交往并提供向他们学习的机会,②获得新的社会经验与文化经验并为进入小学做好有效的准备,③促进身体、智力、情绪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在德国,尽管联邦和各州都没有明确规定幼儿园的教育大纲,但各州对幼儿园的教育目的都有如下规定:①幼儿园是协助家庭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机构,②幼儿园要为培养幼儿优良的个性和为幼儿的全面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国自1996年6月1日起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明确指出: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认为,高质量的幼教机构应该满足所有进入幼教机构接受教育的幼儿及其成人的身体、情感和认知的需要,促进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发展,使幼儿成为一名健康聪明和有贡献的社会成员。从1965年起,美国联邦政府与地方当局合作实施了“开端计划”,该计划旨在向贫困家庭的3~5岁儿童和残疾儿童免费提供学前教育及营养与保健。1994年美国联邦政府又提出了"早期开端计划“,把教育服务对象延伸到贫困家庭的2岁儿童。这些计划一直延续至今,效果显著,被称作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社会实验和教育实验”。[2]美国的一个教育研究基金会对此项目进行了长达二十几年的跟踪研究,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加以推算,得出的结论是,向这组儿童每投资1美元保教费,就可以减轻纳税人7.16美元的负担,投资回报率为1∶7。该研究进而认为,“开端计划”的开展有利于美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从当今世界各国颁布的学前教育条例或学前教育政策看,现代社会在继续强调学前教育机构保育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功能,更加注重学前教育机构在儿童个体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并且把学前教育看作是解决贫困、社会不公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3.文明社会的论坛――后现代的视角

1999年,Gunilla Dahlberg、Peter Moss和Alan Pence合作出版了一本书,名为《超越早期保教质量》,作者以后现代的视角审视、批判了传统的儿童观和学前教育质量观,把学前教育机构看作为一个“论坛”或“广场”,让儿童与成人通过这个“论坛”或“广场”共同参与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活动,使学前教育机构成为一个承担着文化象征意义的社区机构。[3]

文明社会是一个“非强制性的人类联盟的空间”,在此个体走到一起从事共同感兴趣的社会活动,包括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活动等。而“论坛”正是文明社会的个体(包括儿童和成人)共同参与和从事活动的地方,它提供了一个活动与构建关系的空间,一个参与和对话交流的空间,一个实现社会建构的空间。可以说,“论坛”使知识与文化的共同建构成为可能,为实际公民权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场所。因而,学前教育机构作为文明社会中成人与儿童沟通交流的场所,具有社会、文化、政治以及经济上的意义,具有保持社会凝聚力的文化象征意义。

意大利瑞吉欧学前教育机构的社区式管理模式成为文明社会论坛的典范。在瑞吉欧的学前教育机构里,倡导“我就是我们”的理念[4],幼儿、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相互协作、相互融合、相互分享,共同参与学前教育机构的组织管理。注重以关系为基础的管理,强调沟通,把学前教育置于整个社会背景中,让全社会都来参与学前教育。

二、新视角下的认识转向及启迪意义

通过对学前教育机构发展历程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学前教育机构性质的把握、功能的定位是不同的。从表层、显性的角度看,学前教育机构经历了从慈善机构到保教机构再到文明社会的论坛这样的变迁。而从深层的角度分析,这种变化蕴涵着人们不同的价值取向,并对我们今天更准确地理解幼教机构的意义,理解儿童,理解各种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把学前教育机构当作慈善机构或者保教机构,表现出的是成人化、组织化、标准化的思维特征。在这里,学前教育机构被看作是为消费者(家长和儿童)提品和服务的地方,主要是为了保护儿童免受一些危害,或是为了满足成人的利益。因此,儿童在这些场所中是按照预设的方案活动着、发展着、被教育、被照料的,学前教育机构要完成个体的社会化和缺陷弥补等任务。学前教育机构无异于一个产品的制造者,或是一个工厂,儿童在这里被加工,成为知识与主流文化价值的载体,并由此被塑造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成人。

而把学前教育机构看作是文明社会的论坛,则表现出开放、民主、多元化的思维特征。

学前机构是为儿童度过童年而设置的地方。在这里没有固定的干预,没有已知的目标和预设的结果,是“一个很多成人与很多孩子彼此分享生活与关系的地方”,是一个鼓励“不顺从”和质疑,保持意义开放性,重视倾听与思考的地方,而不是一个追求统一、寻求绝对真理、达成标准化结果的场所。

这一视角的转换为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新的启示。

1.重新认识幼教机构的性质

从“慈善机构”到“保教机构”再到“文明社会的论坛”,体现了人们对学前教育机构性质和功能的定位与把握的不断深化。当然,这种定位与把握并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而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紧密相联的。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认识理解的加深,拓展学前教育机构的功能,重新认识学前教育机构的性质也成为必然。把学前教育机构看作是文明社会的论坛,是力图把对学前教育机构性质和功能的分析置于社会、文化、经济以及哲学等大背景下,强调儿童与成人在这个论坛上共同参与具有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意义的主题的活动,从而使得学前教育机构具有文化、社会、政治以及经济上的意义,具有保持社会凝聚力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进一步提升了学前教育的价值。

2.转变参与者的角色

把学前教育机构作为文明社会的论坛,需要我们对参与其中的各方面主体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首先,作为幼儿,不再仅仅是受教育者,是“白板”,而是有潜力、有能力、强大的个体,是主动地、富有竞争性地参与社会生活和创造文化的主体,是与成人和其他儿童相关联的,并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被认识的主体,他享有一个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儿童不仅仅存在在家庭中,而且也与社会和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生命的开始,儿童就是一个知识、文化和自身人格的共同建构者,不仅参与决定和建构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参与决定和建构他人和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其次,作为家长,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顾客或消费者,单纯地享受服务,家长也是文明社会论坛的一员,是儿童教育的合作伙伴。这种转向说明家长在教育儿童方面是主动的、有能力的、得到认可的和必须承担责任的,家长作为整个社会关系的一员,不断地和儿童、教师沟通、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知识和社会文化。

最后,作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临时的父母,或者是所谓的教育者、“权威者”,而且是知识和文化的共同建构者,是一个有效环境的提供者,一个研究和思考者,一个具有反思意识的实践者。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对话、批判性思考等方式不断倾听儿童,深入理解儿童,并随时用新问题、新材料等向儿童提出新的挑战,帮助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表征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和内心感受。

3.注重以关系为基础

文明社会的论坛的核心在于以关系为基础,强调在关系中共同建构。学前教育机构作为文明社会的论坛,就是要把各种关系,包括儿童之间、儿童与家长之间、儿童与教师之间、儿童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看成是教育系统的中心,把学前教育机构当作一个整体的活动机构,在这个机构中成人与儿童分享生活和关系,共同建构知识和文化。当儿童处在关系之中,教育的基础――交往就成为学习的关键。在交往中儿童学会对话、协商、解决冲突,在交往中儿童成为一个积极的内化者。在学前教育机构中,重视关系与交往,就会产生一种“聆听的教育”,而不是“说教的教育”。成人逐步学会聆听儿童,摒除成人自己所谓“合理的”判断,从而学会理解儿童。

4.打破机构的模式化

把学前教育机构当作是文明社会的论坛,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的、模式化的管理,建设一个开放的、没有围墙的学前教育,吸引更多人关注、参与学前教育事业。在这样的开放机构中,势必要注重差异和多元,尊重不同人的声音,并把这种差异、多元化和多样性看作是教育的丰富资源,促使不同主体在不同层次的对话与沟通,共同建构知识和文化。同时,学前教育机构应具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的需要和选择,打破统一性、标准化、中立主义,探索一条多元化、个性化、多重丰富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单中惠,刘传德.外国幼儿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27

〔2〕贾珀尔・L・鲁普纳林,詹姆斯・E・约翰逊.黄瑾等译.学前教育课程(第三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4

〔3〕Gunilla Dahlberg,Peter Moss,Alan Pence .Beyond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Postmodern Perspectives.London:Falmer Press,1999.7

〔4〕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3

On Transformation in the Property and Func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stituti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Significance

DU Yanhong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幼儿教育论坛范文第3篇

qq群作为一个灵活、便捷的网络信息平台广受欢迎。qq群的产生给人们的网络生活带来了不少的便利和兴趣。那么是不是也可以在学生家长中通过建立班级qq群这个灵活、便捷的窗口呢?这样就可以让老师和家长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育儿的方法,总结育儿的经验,搭建家园互动新平台。

1 家园多沟通,形成良好群聊氛围

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开展家长工作的前提。我们经常利用下班时间和家长一起进行群聊,对家长提出相关于幼儿园和班级工作的问题,采取不回避,有问必答的态度,确保家长的问题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应答。同时,我们站在家长的角度,选择了一些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寻找原因,提供相关幼儿教育的经验和策略。及时了解家长的所提出的问题和话题的意图,进行内容的梳理和问题归纳。有针对性地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以健康、正确的议题来实现对群聊舆论的引导。另外,班级教师尽量提高班级教育与服务质量,争取家长的信任。幼儿园与家长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老师与家长相互之间的情感有了沟通,就会产生信任和理解。

2 多展示,记录孩子的点点滴滴

小班的孩子新入园时,家长特别不放心,孩子在园有没有哭闹、孩子在幼儿园能不能吃饱、睡觉是不是没盖被子、有没有和其他孩子一起参与游戏……等等,都是家长关心的问题,他们很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的点点滴滴。教师在家长接送孩子时短短的语言交流不能完全解决家长的担心。还有的家长甚至对老师给孩子进步的评价提出质疑。我们通过建立班级qq群相册,每天将孩子在园吃饭、睡觉、做游戏的情景用照相机记录下来,并及时上传到群相册,满足家长了解幼儿在园一日学习和生活等全方位了解的需求。孩子每一天的点滴进步都会给家长带来莫大的喜悦。家长通过相册了解孩子到进步的同时,对班级老师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家长对老师的工作更加信任了。

3 建立家长论坛,交流育儿经验

部分家长有很多好的教育方法与经验,对其他家长教育孩子起到可以借鉴或直接指导得作用。例如:小班的孩子就餐一直是让家长头疼的问题,不愿自己吃,挑食、偏食的情况比较严重。针对这些情况,班级老师邀请了果果小朋友(果果小朋友进餐习惯却很好,不挑食,能自己吃饭,还能保持桌面的干净。)的妈妈做一个关于“怎样解决宝宝吃饭难的问题”的论坛,并在群上公告,通知家长开展论坛的主题、时间以及跟帖的方法。围绕这个话题,果果妈妈给了很多好的建议,家长们也纷纷跟帖献计献策,各抒己见,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好办法。家长们马上就表示尽快按照这些方法解决孩子吃饭难的问题。很快就有了“宝宝最近在家吃饭有了很大的进步,能自己吃完,很少让大人喂了”等等诸如此类的反馈。

“如何解决孩子早上上幼儿园哭闹”、“怎样让孩子主动和小朋友交往”的问题都通过论坛一一解决了,既让受到困扰的家长得到了启发,又让那些想出好办法的家长们备受鼓舞。

在qq群的论坛和留言中,从家长的提问能体现出对所反映的问题的焦虑和烦恼。于是,我们成立了各个研讨小组,对家长提出的各种建议和问题集中或分小组展开讨论、研究。同时查找相关资料,找出准确的答案,给提问的家长回复或直接在群上参与讨论或答复。同时,我们还通过qq群向一些相关幼儿教育经验的专家发出邀请,主持讨论最近家长比较关注的专题,如在手、足、口病高发的时段,邀请公共卫生科的医生在qq群主持论坛,告诉家长“手、足、口综合症”是一种通过空气接触传染的呼吸道疾病,让家长了解症状的特征、治疗的方法及消毒预防的措施。家长通过参与论坛的讨论,建立了一个家长和家长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专家和家长之间育儿经验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下转第250页)(上接第238页)

4 利用群公告,发挥家长的积极性

通过公告栏及时向家长新的活动公告,让家长及时对幼儿园及班级的各项工作进行了解。让家长积极、主动的配合幼儿园工作。如在开展主题“苹果”时,在公告栏了“请您配合”,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收集相关“苹果”的资料并带来园,以方便开展相关“苹果”的活动。家长们在群上看到了这个信息之后,第二天,孩子们就把相关资料带到幼儿园来,为教师更好的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群上的信息使家长明确了幼儿园教育目标,又使家长知道了为配合目标的落实自己应如何配合。另外还准时一周食谱,让家长了解到孩子在园的饮食搭配,同时为家庭饮食搭配提供依据;有目的地发动一些家长推荐好书,让大家好书共分享;推荐好玩的地方,节假日一起带孩子外出活动。推荐好文章,让大家分享经验等等。给家长一个参与和相互沟通的空间,提高家长的积极性。

通过qq群的使用,教师还可以向更宽的资源空间开拓。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不但要利用好园内的教育资源,还要开发利用园外的教育资源。qq群可以改变个体性劳动方式下形成的学习和工作习惯,利用互动、下载、积累、写录、链接、搜索等功能,精选和积累自己最为需要的信息资源,吸纳、扩充、整理和完善自己的知识,进行高效率学习。积累相关育儿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与家长更好地沟通、为家长提供丰富的育儿知识。

家园互动的方式需要不断的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家园共育。qq群这个家园互动的新平台,实现了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的家园互动,改变了由传统的一对一的家园互动方式到多角色全方位家园互动方式。让家长和老师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通过沟通交流、互动分享、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让家长发挥主动性,更加主动的参与教育。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幼儿。我们的家园共育才会更有效率,更有价值,更有生机。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幼儿健康活泼的成长,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方明.推进家园共育,提高幼儿素质.学前教育研究,2002.1.

[3]陈鹤琴.家庭教育——怎样教孩子.中国致公出版社.

幼儿教育论坛范文第4篇

一、采取多种新方式激发家长参与家园共育的热情

要想让家长理解和支持幼儿园教育教学,进一步提高家园共育的水平,必须调动家长参与家园共育的积极性,激发家长对家园合作的兴趣。

1.明星家长评选。开展每月一次全园明星家长评选活动。具体评选办法:教师将本班那些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积极支持和配合幼儿园各项工作,能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月所做的工作较多的家长评选为本月明星家长。教师不仅要将明星家长公布于全班,而且在全园家长会上给予表扬。这样不仅调动了明星家长的积极性,而且激发了其他家长参与幼儿园工作的兴趣和热情,真正起到了以“先进”带“后进”的作用。

2.开设家长表扬栏。通过家长表扬栏,教师可以随时捕捉家长恰当的教育行为,随时记录家长较好的做法,并给予一定表扬,以起到对其他家长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如某班家长是一位英语教师,某天来园组织孩子们玩英语游戏,之后教师可以在家长表扬栏里及时给予表扬,立刻就会有其他家长陆续主动来找老师,表达自己有某方面的优势和教育资源,这样对老师来说,就是一次了解和收集家长潜在资源的绝好机会。可见,家长良好的教育行为是需要表扬的,家长参与教学的热情是需要激发的。

3.适时展示教育内容。幼儿园可以利用节日、开放活动等机会向家长展示一些班级的具体教育教学内容,如“三八”节为妈妈制作一件礼物,重阳节为爷爷奶奶做一件事,新年为爸爸妈妈亲手做一张贺年卡或感恩卡,并在日常教育中增加与家长互动的内容,通过适时展示,让家长感到幼儿园的教育是有意义的,从而愿意支持和配合幼儿园的各项工作。

二、通过多种新途径形成家园共识

“只有认同,才有真正的接纳和支持。”要真正调动家长密切配合和深度参与,必须从教育观念和思想上达成共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形成一致的认识。因此,共识是家园平等合作关系建立的前提和基础。

1.建立家园资讯小站。通过资讯小站,教师可以向家长“好文推荐”、“为您支招”、“育儿妙策”,发挥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的支持引导作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家长也可以咨询育儿的相关问题或主动提供建议,使家园交流达到双向互动、信息共享。

2.举办家长专题论坛。传统的家长会是教师讲、家长听。而有效的家长专题论坛则是在相互尊重、平等参与前提下的一种双向交流与沟通。论坛内容主要来源于调查家长需求,可以针对当前家庭教育误区,可以来自教师困惑,可以出自社会争议等来定。教师还可以根据本班幼儿具体情况拟定专题定期邀请家长举办论坛,如针对新生家长可以开展“如何解决小托班孩子分离焦虑”的专题论坛;针对日常交流中家长的困惑,可以开展“如何解答孩子日常生活中提出的无数个‘为什么’”“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等专题论坛。家长在争议或交流过程中思考、分析和比较,提高家园共育的水平。通过这样的论坛,教师可以与家长一起商量适宜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对策,从而在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上形成统一的认识。

三、建立多种新渠道畅通家园交流

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通过网络交流给家园联系带来极大的便利,因此,现在许多幼儿园除了传统的交流方式外,还通过网络互通有无。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这样的交流仅仅局限于幼儿在园的最基本情况,有的只是泛泛而谈,针对性不强,只起到一个传达信息的作用。要想让家长深度参与教学,加强家园合作的力度,必须给家长提供一个具体的切入点。

1.创设家园互寻孩子闪光点栏目。这一活动可由教师发起,家长的任务是寻找孩子在家庭中表现出来的优点。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每周要向家长公布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并以清晰明了的文字稿形式公布在相应的栏目里,以便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这种做法不仅加强了家园的双向交流和沟通,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

2.建立家园育儿经验谈交流本。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快,许多年轻的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几乎无暇来园参加各种为促进家园合作而开展的活动。幼儿园可以通过建立“家园育儿经验谈交流本”,轮流请每位家长将自己的育儿经验或困惑写出来,并在家长中相互传阅。家长既可以梳理自己的经验,也可就其他家长提出的问题有感而发或为他人支招,还可以由教师发起让大家聚焦于某一共性问题畅所欲言,最后由教师作总结和归纳。这样,不仅便于忙于工作的家长和教师沟通,而且可以起到家长之间相互教育、相互启发和交流的目的。

3.开设“共享·共读”图书站。为了使家园合作具有更明确的目的,更具有针对性,幼儿园还可以尝试建立“共享·共读”图书站。图书站的书籍和资料可由老师和家长共同收集,家长定期把家中的图书拿来与大家共享,家长根据孩子兴趣自行登记借阅,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并告诉家长进行亲子阅读的一些重要方法和注意事项,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和收集孩子提出的问题,并不定期和家长交流亲子阅读的情况,这样真正使家园沟通和交流更具针对性,家园共育的目的性更强。

四、创设多种新契机让家长亲身体验

如果想真正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从而主动认可和支持幼儿园的工作,幼儿园要唱主旋律,尽量为家长多提供亲身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这样,也可以充分利用家长所具有的潜在职业资源,发挥家长的个性优势和丰富经验。

1.参与教育活动。由于家长从事不同的职业,因而具有幼儿园教师不具备的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于是,幼儿园可以创设机会鼓励和激发家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请某种职业的家长进课堂直接担任幼儿的导师;让家长志愿者来园协同教师共同分析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弥补教学活动的不足;让有一技之长的家长与教师合作为幼儿设计科学小实验或制作教学材料,与幼儿一起操作、探究科学现象,亲自参与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展幼儿的学习内容、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而且真正补充教师知识和技能的欠缺,使家园合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2.专设“家长义工体验日”。除了职业优势外,家长还具有更大的个性优势,还有个别家长业余时间较多,又热衷于幼儿教育,为了充分发挥这部分家长的资源,幼儿园因人而异可以设立“家长义工体验日”,让家长有充分的体验和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机会。如有的全职太太时间较多,利用业余时间在教师指导下可以为幼儿制作活动区材料和玩教具,丰富幼儿的操作材料;有的家长个性活泼,亲和力较强,可以亲自来园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有的男性家长爱好体育,可以亲身参与幼儿户外活动,与幼儿一起互动和游戏……通过这种义工体验活动,家长们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爱好、个性和其他优势真正参与到幼儿园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达到深度的家园合作。

幼儿教育论坛范文第5篇

认真贯彻落实《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区教育局《关于教师队伍管理的有关规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促进全区幼儿园教师和园长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分层培训、集中培训、网络远程研修、园本培训和自主研修为主要形式,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健全培训机制,提高培训质量,打造一支思想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创办均衡优质的学前教育。

二、重点工作

(一)师德建设

开展“爱与责任”主题师德教育活动。各单位根据要求,结合本园实际,制定学习计划,规定学习内容,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学习活动,使每位教师都能熟知《教师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师指导纲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市教育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区教育局《教职工师德考核意见》、《区幼教工作者职业道德细则》等内容,学习活动采用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做到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四落实。讨论修订更加贴近本单位教师生活、教学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师德规范和行为标准,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按照新的师德规范要求履行教师职责。

大力培树师德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依法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歧视幼儿,实施师德预警制度和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度。

(二)园长培训

1、强化培训,全面提高幼儿园园长的整体素质。坚持搞好每两个月一期的幼儿园园长论坛。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参加任职培训、提高培训。通过集中论坛、专家报告会、现场观摩、自主学习等形式,不断加强园长的自我修养,提高园长的思想政治觉悟、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2、继续实施名园长建设工程。有计划的组织名园长参加省、市高一层次的理论研修班,奠定高层管理理论基础。充分利用教育发展研究会为园长的成长搭建舞台,对一些重点课题进行专项研讨,探索幼儿园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3、开展园长读书活动。在全区园长中开展以“加强学习、提升素质、内涵发展”为主题的读书学习活动。

4、加强对业务园长的培训。抓好业务园长的培训,按类别、分主题每学期一期。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培养他们的调研意识和服务于教师和幼儿的意识,在教育管理中能够沉下心来、铺下身子,真正做到问计于教师和幼儿,为教师和幼儿的发展排忧解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教师培训

5、积极实施骨干教师培训。以农村幼儿园教师为重点,以市、区教学能手推荐遴选为契机,启动全区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积极实施骨干教师培训。主要是研究性培训,重点研究教育前沿信息及学科教学情况,指导全区幼儿园教学。力争年内培训骨干教师400余名,形成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园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全区教师主动健康发展。

6、普通教师全员培训。每学期开始对全体幼儿园教师进行一次教材通研和美术、音乐技能培训;开展幼儿园教师读书活动,倡导终身学习,提高业务修养,改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增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搞好家园共育,和谐师生关系,争做智慧型教师。

(四)加强对园本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全面推进园本培训工作

7、园长是园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园本培训工作。各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发现基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梳理并做好教师园本培训课题的立项和研究工作,实现“问题即课题、课题即课程”的研训模式,把园本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素质提高、专业成长的主要阵地,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学科论坛、课堂观摩、小课题研究、基本功训练等形式引领教师提升业务水平。

三、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