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学知识点

生态学知识点

生态学知识点

生态学知识点范文第1篇

1.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问题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沿袭着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座位上记笔记的教学形式,小学数学课堂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无法针对一个静态的数学问题进行动态思维的分析及探究,导致小学数学学习水平较差,学生依赖性较强,面对数学知识及数学问题显得无从下手,长久导致学生懒于思考的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导致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较差现象。

2.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动态处理策略

2.1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断层”处采用思维动态处理

小学数学教学“断层”主要是指教材中的省略处及空白,思维发展的转折点及学生思维的中断处,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若蜜芽充足的前提知识基础,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及联想力,在面对新知识的过程中会学习的较为吃力及困难,对抽象概括的理解较难。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过程中的断层处进行挖掘及重点讲解,将知识缺漏处进行填补,以此达到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目的。如在进行长度单位及小数的意义的学习过程中,教材中采用将米进行等分,要求学生们采用小数对长度单位进行表示后,将:1米的万分之一写作0.0001米,1米的千分之一写作0.001米……这一知识点引出后,教材中的内容就戛然而止,小学数学教师一般在概括出小数点的意义后就不会再进行深入教学,导致概念括号前的断层现象出现,这就属于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转折点,可以用具体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分米及毫米表示的0.1米,0.01米……可以是具体形象的表现,但0.0001米是通过摒弃原有的计量单位,采用小数的方式进行转折,属于一个从具体形象的事物到一个抽象概念的过渡过程,教师在进行此类教学“断层”的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深入思考这种教学空白,采用动态处理的方式将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及补充。

2.2针对数学知识连接点进行思维动态处理

数学知识连接点的思维动态处理是指引导学生采用原来学习过的知识点去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学生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是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也是对原有旧知识点的扩展学习及强化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连接点的教学过程中应从新旧知识额连接处进行展开分析,引导学生将已经学习过的、掌握了的知识点作为基础及平台,在原有的知识点基础上动态分析及思考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连接。如在进行乘除法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为:商不变的性质及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两项知识点内容后,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推理出来,已知的旧知识点具有解释及转化新知识点的作用,是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法则及掌握乘除运算能力的主要内容。

2.3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创新点采用思维动态处理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创新点主要是指针对某一个数学知识点采用异于常人的思路、创新的、有窍门的方式进行分析的方式,采用创新的方式能快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系统、全面的解题思路,小学数学教学在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在学习新的知识点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及空间去思考、练习及反馈,不要将学生的思维固定,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解题。在进行练习的解答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思路及方法去分析及解答,当学生拿到一个数学题目后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同一道问题,拓展学生的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动态思维能力。如下题:计划修一条长120米的水渠,前5天修了20%,按照这种速度进行修水渠的话,修完需要多少天?这一练习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解题:

(1)(120-120×20%)÷(120×20%÷5);

(2)120÷(120×20%÷5)-5;

(3)(1-20%)÷(20%÷5)。

这一练习的三种解题方式及思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已经学习及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开拓了学习思路,调动了学生及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生态学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难点分析;心理抵触;认知偏差;逻辑推导;构建缺失

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与学都存在着一些不易达到目标的难点。对教学难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深入解析,寻找有效的突破对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有关教学难点的解析与突破对策,很多教师和研究者都进行过探讨,但从理论上系统分析教学难点的成因,并根据不同的成因进行突破对策的选择,仍然是教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在学习理论发展中提出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框架下,对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的教学难点进行了梳理和分类,同时通过对黄梅一中的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对相关难点问题的难度、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突破对策。

1基于学习理论的难点成因分析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学习就是通过提供特定的刺激,引起特定的行为反应,再对反应给予及时反馈,从而建立有效的刺激—反应联接[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刺激与反应,还有一个内在的加工机制。学习就是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的知识混合重组成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2]。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皆有天赋的学习潜力,只需设置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就会学到所需要的一切;学生只有主动、自发全身心地学习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3];建构主义则更加强调知识的主观性一面。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习是根据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对客体或事件进行解释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意义的过程[4]。上述四种学习理论实际上分别解释了学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行为主义理论主要解释了发生在刺激-反应阶段的学习特点;认知结构理论则反映了信息被内在加工阶段的特点;人本主义者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建构主义者则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的主动建构作用的认识。在现有的难点分析研究中,较多的是从教师主观条件和教学客观条件中寻找成因[5-9],存在着对知识自身特质重视不够的问题。如果我们将四种学习理论看成是学习过程的四个阶段的理论,那么根据上述学习理论,我们提出对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可以归纳为四种:发生在刺激-反应阶段的难解之处,可称为心理抵触型难点;发生在认知阶段的难解之处,可称为认知偏差型难点;发生在主观思维阶段的难解之处,可称为逻辑推导型难点;发生在建构知识学习阶段的难解之处,可称为建构缺失型难点。所谓心理抵触型难点,是指学生在初次接触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时,由于知识背景、思维定势的局限所产生的,对新刺激的反应不到位,形成心理抵触。生物现象,本来是多姿多彩、具体形象、可观可触的,但生物学概念、原理、方法,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的,初次接触这些概念、原理、方法,难免出现心理抵触。所谓认知偏斜型难点,是因为生物学中普遍存在综合性、层次性、复杂性特点,有时还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学生在理解生物学概念、原理和方法时,难免出现不全、不准、不精的现象,容易产生认知偏差。所谓逻辑推导型难点,是因为生物学原理,既有描述性的原理,也有基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知识的推理性原理,需要学生能够进行合理推测、推理。这些推理,有些是严格的逻辑推理,有时需要的是定性的推论,也有些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去进行想象。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足,就容易形成学习障碍。所谓建构缺失型难点,是因为生物学现象从宏观到微观,从外部形态到代谢过程,能感知却又不能全部感知,有逻辑却又不是纯逻辑,知识体系的建构既要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也要有合理地逻辑推理,既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又要有清晰的归纳总结能力,才能建构起属于学习者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形成的学习难点,我们称之为建构缺失型难点。以上对难点成因的分类,是基于知识点自身的特质,根据学习过程不同阶段而提出的分类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它是难点之所以成为难点的本质性原因。按照这样的分类体系对难点进行归类,有助于形成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难点突破理论。

2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的难点分析

2.1知识点难易程度的调查分析

《稳态与环境》主要介绍了生态学的的基本内容,涉及到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生物的各个层次。对教材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划分出52个知识点。将这52个知识点罗列在调查问卷中,并在这些知识点后附上一般、较难、很难三个难度级别,并分别赋予三个分值(分值分别为0.3、0.6、1),要求被调查者对每个知识点相应的难度做出选择,用分值乘以选项人数,再用参加总人数平均,得到用(0,1)区间的分值表示的52个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判别结果。问卷调查于2014年10月在黄梅一中进行。选择已经学过本书内容的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的理科班学生发放问卷,高二年级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3份,有效率75.3%;高三年级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有效率72%。从总体情况看,学生对本书内容难度的判别,难度值的区间位于“一般”到“较难”之间,表明了大多数学生不认为这些知识点“很难”。按照知识点难度值排序,我们列出了平均难度值排在前10位的知识点(表1)。就本书六章的内容而言,学生们给出了最难的内容是第二章“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就本文归纳出的知识点而言,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知识是最难的。

2.2难点成因分析

如表1所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排在难度值第一位。是什么原因?按照学习过程四阶段理论来分析这一知识点的特征。人类自身就生活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因此,高中阶段的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指向都有各自的体验,加上大众媒体不时出现类似“生态”、“系统”之类的词汇,所以,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基本不存在刺激-反应阶段的障碍。但生态系统的含义未必能够被学生完整、准确认知,所以,会有部分学生出现认知不够的现象。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首先要知道生态系统的概念,即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的整体。从而推导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要从食物链入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从大概念到具体知识,知识迁移的跨度大,学生的思维容易打结,产生推导障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涉及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构成,新陈代谢中能量的变化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如何将这些知识点建构成一个体系,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原理”是排在第二的难点知识,在初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该内容,而且在变异传染病的新闻时不时传出的今天,如何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的讨论充斥着学生的耳朵。家长对学生健康的关心,让学生对免疫系统的功能不存在刺激-反应阶段的障碍。但免疫系统原理具体是怎样的,不能被学生完整、准确的感知,所以学生会出现认知不够的情况。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需要对免疫系统的组成出发,即结构到功能,这是简单的逻辑,因此不存在推导困难。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每个组成有各自的作用,形成了三道防线。因此免疫系统原理的建构对于高中生有难度。据此,将平均难度值排在前10位的知识点的难点进行了归类(表2)。从表2可知,难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认知偏差,即对概念、原理的理解不全面、不准确,最容易成为难点,其次是建构缺失,即难点容易出现在建构知识体系的环节上。

3教学难点的突破对策

如何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根据难点分类提出以下对策:首先,心理抵触型难点产生是因为纯理论的知识,学生对学习内容没有兴趣或与旧知识抵触,难以产生共鸣,那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普遍的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望,如风趣的语言,生活中鲜活的实例等。还有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自信心和自强感。克服这个难点上主要设法消除学生心中的抵触情绪,需要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鲜活性。其次,认知偏差型难点产生是因为对知识把握的不准确、不全面,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解决这种难点的关键在于将抽象化的知识通过实物模型或多媒体虚拟动画直观的呈现出来让学生有直接的认识。直观化、具体化的知识,学生才能对其有全面的把握。所以需要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再次,逻辑推导型难点产生是因为在推导的时候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在推导的过程中,学生有一个步骤不清楚,不明白,就会对结论产生疑问,形成困扰。推导在于层层递进,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不存在跃进。解决这种问题在于慢、在于细,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引导学生,反复的对每一步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知道“我为什么从那出发,为什么这样做,要考虑什么因素”,使学生对结论知识“恍然大悟”,同时学生也接受了学科思维的锻炼。所以需要加强课堂或课后的推导演练。最后,建构缺失型难点产生是因为知识量而复杂在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其含有较多的前置知识,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学生对此准备不足,无法有效的建构。形象的来说,建构缺失型难点就是要搭积木,搭积木要有足够的积木,每一块积木放什么位置要清清楚楚。解决这种问题在于全面,准备充足了,才能建构出想要的结果。所以需要做好铺垫,强化教学过程的综合性和全局性。

参考文献:

[1]隋美荣,高峰强,潘光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衰及其启示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4-7.

[2]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刘晋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05):109-111.

[4]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5):17-22.

[5]陶琪艳.论人教版高中生物教学重难点的突破[J].理科考试研究,2013,(15):79-81.

[6]胡国赋.高中生物学教学难点的形成及化解[J].生物学教学,2006,(06):28-29.

[7]李泽娜,李德红.“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学重点与难点突破策略与实践[J].中学生物学,2011,(11):31-33.

[8]易逢春.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难点突破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09,(32):103-104.

生态学知识点范文第3篇

通常学校教育中所说的书本知识是显性知识,有人也把显性知识称为“可表达性、可检测、可评价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反,隐性知识是指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很难监测、很难衡量和评价的知识,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隐性知识由认知、情感、态度、经验和技能等5个要素共同组成.《生物学新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在生物学教学中,隐性知识表现为能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生物学自主探究能力以及情感体验.

二、隐性知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隐性知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说显性知识是根植于隐性知识的.而且在高中生物教材中,隐性知识还是比较多且重要的,在生物学基本概念、生物学实验现象和生物学知识的联系中都存在着丰富的隐性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重视显性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隐性知识的发掘,就不能将生物学知识形成有机的知识组块和知识网络,学到的知识就是零散的,不全面的,不能较好掌握生物学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隐性知识在生物课堂中的教学对于师生而言就非常的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生物知识体系.

三、隐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情景策略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有许多知识需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分析相关的知识,从而化解一定的难点和重点,而往往创设的情境中就需要解决隐性知识的学习.如苏教版必修三教材中《生态系统的成分》这一知识点的讲授,就以一个小的生态瓶为情景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以生态瓶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结合书本设计如下系列问题,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A.这个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除了生物以外还有哪些成分?

B.每一个生物体的存在都离不开物质和能量,生态瓶中的生物是如何获得物质和能量的?它们获得物质和能量的途径是否相同?请加以说明.

C.按照不同种类生物的营养方式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生物进行归类.

D.放眼到其他各个生态系统,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分类?

E.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有没有相应的联系?

给学生大概12分钟的时间讨论这五个问题,并由每组所派出的代表对问题讨论的结果进行阐述,其他同学进行修改和补充.通过学生的讨论,明确生态系统各个成分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生态系统要稳定平衡的发展,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必须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无论哪种生物都不是孤立于生态系统中,特别是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连接无机环境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整体的观念和意识,认识到生态系统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的生态学观点,初步了解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依靠各种成分进行循环.

2.辨析策略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实验过程的图解,很多的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必须要依靠对实验图解的反复辨析,以挖掘其中隐含的知识.如模块二中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这里有两处隐性知识,一是大肠杆菌侵染细菌的过程,二是关于实验的结果和误差分析.对于第一点在课堂上作为前置知识补充,这一知识对于后面的分析也是很重要的.对于第二点就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辨析.分别用P32和S35标记DNA和蛋白质的两组实验结果,如果用P32标记DNA,则放射性大量出现在沉淀物中,少量存在于上清液中;如果用S35标记蛋白质,则结果就相反.那么为何放射性P32是大量存在于沉淀物中,会有少量在上清液?此时就在引导学生分析侵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搅拌过度、保温时间过长导致大肠杆菌破裂;还可能是标记的个别噬菌体侵染失败.同样,为何放射性S35是大量存在于上清液中,会有少量在沉淀物?经过分析,原因可能有搅拌不彻底,蛋白质外壳仍吸附在大肠杆菌细胞壁上.通过这两点的辨析,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这一实验,对DNA是遗传物质这一结论理解更深刻.

3.对比策略

生物学知识纷繁复杂,在教材中有很多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对比,否则容易将两者混淆而发生认知的偏差.如,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和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很明显,苏教版必修二课本中这两节的内容相隔较远,学生由于记忆或认识的偏差容易将二者混为一谈,此时教师要在学习完“交叉互换”及时将“易位”提出引导学生对比两种变异类型的不同,而对比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画图分析.可以讲书本上的两张显性图解对比分析以挖掘我们想要知道的隐性知识.

通过图片的对比分析,显然可以知道d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发生在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而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则发生在四分体时期两条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他们共同特点都是导致了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改变.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其他三种类型可能存在于哪些染色体上,如重复发生在同源染色体.

4.归纳策略

高中生物知识多而零散,学生往往会混淆,花了大量的时间却总也记不住知识.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生物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归纳,可以将零散的知识整体化、有机化,将隐性的知识归纳成显性化的知识.苏教版必修二关于育种的问题没有如人教版一样归纳成完整的内容,而是分散隐藏在不同的章节中,几乎遍布遗传部分的全部,需要教师及时将几种育种方法进行归纳,可设计如下表格:

生态学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动静结合 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

在高中历史课堂开展“动静结合”教学方式需要借助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让学生通过体验教师开展的多样方法感受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从而在深入教师设定的课堂中实现动和静的学习目标。由于历史知识具有系统性、权威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因此教师要在端正的历史态度下进行教学,在学习和回顾历史的同时启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强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利用启发、串联和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启发动态思维,巧用静态知识

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要积极促进学生实现学习过程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利用有限的“静态知识资源”设计动态的学习思维,让学生通过在动态课堂中的学习扩大知识面,在活跃思维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1.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在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活跃学生思维。首先,要想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度,需要教师引导,历史课本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资源和报刊资源获得,让学生通过了解相关历史知识和时事政策对历史学习进行全面了解。历史作为综合性较强的人文学科需要教师利用学生的能动性共同开发图书馆资源,教师可以通过“课下活动作业”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下节课需要了解的知识,然后推荐学生查阅哪些相关资料,例如在“开国大典”的知识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解释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历史知识的“动态播放”让学生加深知识记忆。随着历史影视作品的逐渐增加,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视频内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由于一些作品过于夸大事实,因此教师要谨慎选择与历史相贴近的影视作品,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有助于降低教师的课堂讲解的难度。视频作为动态的知识需要教师通过“划重点”的方式进行重复和回忆,再经过与课本知识进行对照启发学生的活跃思考,视频的形象性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了解历史知识,在加深印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例如在“卢沟桥事件”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观影中注重对战士们保家卫国的热情、奋勇抗敌的英勇进行体会,进而牢记民族耻辱为祖国伟大复兴努力学习。

二、丰富课堂学习内容,创建动态高效课堂

动态高效课堂的创建需要教师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并合理应用到历史课堂中,在学生经过“动态”的学习过程之后,明确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所在,实现静态的“分析、记忆、总结”学习。

1.开设问题情境教学,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进行高效学习。交流作为有效的学习和教学手段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通过对学生历史知识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进行具体合理的分析,从而明确问题情境教学的难度范围,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提问完成课堂内容的学习,经过问题情境的教学和学习结束之后,学生要根据本节内容的学习进行整理归纳达到静态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学“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时,通过对学生设计“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有什么?”“基本经济特点是什么?”“古代农历建设状况”等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问,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完成课堂学习的过程。

2.开设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借助合作学习的力量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动态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通过对班级内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优势的了解将学生划分小组,教师通过小组完成任务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自主实现课堂内容的学习。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对学习效果的评估,教师进行归纳和补充,在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交流、协商建立人际交往关系。在小组讨论、共同学习的动态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静态知识思考、总结,通过动静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多样趣味性。

三、重视课堂阅读,实现“动静”平衡

历史课堂中的“阅读”环节作为重要的静态学习需要得到教师重视,“阅读”作为重要的知识获取方式不仅是重要的学习手段,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静态”学习的乐趣所在。为了提高静态阅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在阅读学习课堂设计“发言”环节,通过学生对历史课本、历史资料和历史史实了解谈谈对这一事件的认识,通过自身的认识谈谈对自己的感悟和影响等。教师还可以选取一部分学生经过自己的阅读成果进行课堂“讲学”,以“临时教师”的身份向学生普及自己所了解的历史知识,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过程实现“动静”的有效结合,从而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完成知识面的拓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和“讲课”进行评价,根据知识的系统性、正确性进行补充归纳,从而导入和引出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让学生能够自然地融入课堂学习气氛当中。

根据“动静结合”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高效实行情况我们可以得知,只有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作为学习的催化剂,将课堂的“动态思维学习”和“静态记忆总结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打造高效的、科学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生态学知识点范文第5篇

随着教育部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对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要想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必须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退居辅助地位,创造性地构建生态课堂。本文主要从深入挖掘题目价值的角度入手,探讨如何构建初中数学生态课堂。

一、 初中数学生态课堂的内涵、特点与优势

1.数学生态课堂的内涵

所谓数学生态课堂是指采用民主管理的方法,以实现生命的发展为价值追求,灵活自主地使课程知识呈多元化多层次互动,不断地挖掘学生潜能,增长智慧,发展生命价值,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素养的同时,生命质量也得到提高。

2.数学生态课堂的特点

首先,以学生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的、贴合生活实际的、趣味性强的学习环境,和学生建立起朋友般的关系,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被激励的环境中学习。例如,数学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把作业量控制在学生能够完成的范围之内,对于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应该单独布置作业量,从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其次,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构建知识,数学教学不仅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数学生态课堂上,教师要和学生充分互动,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开窍”。最后,注重整体提升。在生态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重视知识的系统性,把知识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等各种价值观有机统一在知识领域中。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挖掘潜能,打开智慧之门,延伸生命长度,取得数学知识和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全面发展。

3.数学生态课堂的优势

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重视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和训练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占居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进行学习的状态。学生的学习方式很单一,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互动。在现代数学生态课堂中,注重学生和老师之间平等和谐、共同进步,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通过师生积极互动有序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理解能力,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尊重不同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不同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建构数学学习模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数学生态课堂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必要的数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兴趣、态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的创新意识。

二、 深入挖掘题目价值,构建数学生态课堂

1.精心选择题目,提升思维水平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首先要具备科学筛选题目的能力。因为教材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编写的,所以它不可能适合每位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态教学理念,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学生想学习什么,掌握了多少知识,从而发挥教材作用,真正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作用。其次,要把历年的考试题目和课本中的例题结合在一起进行深入思考,研究,找出二者联系以及其中隐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最后,经过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掌握教材的总体思路,理解数学题目的缘由,从而科学地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

已知:C为AB上一点,ACM和CBN为等边三角形(如图1所示),求证:AN=BM .

探索1:设CM、CN分别交AN、BM于P、Q,AN、BM交于点R.问此题中还有其他的边相等以及特殊角、特殊图形吗?给予证明。

探索2:ACM和BCN如在AB两旁,其它条件不变,AN=BM成立吗?

探索3:ACM和BCN分别是以AC、BC为底且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其它条件不变,AN=BM成立吗?

探索4:A、B、C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其它条件不变,AN=BM成立吗?

探索5:A、B、C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时,ACM和BCN分别变为正方形ACME和正方形BCNF,其它条件不变,AN=BM成立吗?

通过设计这种题目,为学生营造一个饶有趣味的数学生态课堂。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会表现出积极的探索学习的欲望,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层层提问,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提升思维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把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思考学习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巧设题目悬疑,引起探究欲望

3.多角度研究题目价值,综合提升能力

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远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只是数学学科上对已经掌握的学习知识进行一次运用而已,然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提出者站在新的角度,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才能真正显示出学生的智力水平。所以教师在构建数学生态课堂时,要创设一个智慧开放、让学生可以充分发问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综合数学素养。

例,如图2, 过线段AB的两个端点作射线AM、BN, 使AM∥BN, 请思考下列问题, 并证明你的猜想。(1) ∠MAB、∠ABC的平分线AE、BE交于点E, 则∠AEB是什么角, 并证明。(2)过E点任作一条直线交AM于D, 交BN于C, 请问线段DE, CE什么关系, 并证明。(3)请证明: 无论DC的两个端点在AM、BN上如何移动, 只要DC过点E,AD + BC是个定值。

1. 题型有何特征,解法有何规律?

2. 题目有哪些证法,其中哪些方法最简便?

3. 题目的几种证法中,辅助线添置有何规律?

4. 在题目的解决过程中,解题的关键何在?涉及哪些基础知识?

5. 在题目的解决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错误?应注意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