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代世界经济问题

当代世界经济问题

当代世界经济问题

当代世界经济问题范文第1篇

1.科技革命空前高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科技的发展,国际竞争也越来越趋向于科技领域。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曾发生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二战后爆发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生物技术、合成材料的发明、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从40年代末开始,60年代不断高涨,80年代初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至今仍方兴未艾。这次科技革命不同于前两次的是它持续的时间长、范围广、影响更大,是世界性的全方位的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引发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阶级结构以及物质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就其深度和广度以及对世界的影响而言,在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2.世界政治显着进步。二次大战后,政治民主化成为一股潮流,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政治民主化首先表现在国际关系方面。战后,一大批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政治上取得独立,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新独立国家逐渐形成第三世界,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极。这和战前的强权政治、殖民主义相比,显然是一个大的进步。战后,世界各国国内的政治民主化也不断向前推进。经济与政治不能分割,不同类型的国家在进行经济改革时,都涉及政治民主化问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战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民主化向前发展。社会主义国家也吸取沉痛的历史教训,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许多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民族独立后,也进行了民主改革,肃清殖民主义残余。当然,当今世界仍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军人干政等现象,政治民主化将是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

3.思想文化异彩纷呈。战后世界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层面,同时也表现在思想文化层面。思想文化的发展既折射出当代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它本身也是现代世界文明不断前进的组成部分。战后世界文化高度发展,各种思潮、不同意识形态相互渗透、相互竞争,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此外,新科技革命创造了更高的社会文明,人们可以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介物中得到各种文化信息。据统计,从1945年到80年代末,全世界平均每年发表科学论文500万篇,平均每天约1.4万篇。70年代以来,世界每年出版图书50万种,平均每分钟就有1本新书出版。当代世界思想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从最普遍的人类观念到具体的社会发展理论,从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理念到各类学术思潮,从文学艺术到宗教,不同类型的思想文化交融碰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既统一于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又展示出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多样性的统一是当代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4.全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是指关系全人类利益、涉及全球范围、对整个国际社会都构成威胁的消极事态,它需要世界各国一致行动,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解决。此概念由罗马俱乐部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提出,罗马俱乐部将全球问题又称作“人类困境研究”,专指那些可能导致现在和未来“人类困境”的若干重大问题。全球问题的特点是全球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牵制相互影响,例如人长、粮食短缺、能源枯竭、生态恶化等等。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增长的极限》,使全球问题日益引起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强烈关注。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只靠个别国家或组织,只有世界各国之间相互协调与合作,靠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前苏联学者马克西莫娃认为,全球问题具有如下性质:具有真正的全球的、全世界的性质,涉及一切民族、所有国家及国家集团的切身利益;具有对全人类的威胁性,如果不能求得解决,或将导致文明的毁灭,或将引起人类生活条件的退化、生产力的倒退;具有紧迫性,要求解决,不得延误;具有协作性,要求所有国家、民族、全世界共同努力、协同解决。

二、世界当代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将世界当代史只当作国别史、国际关系史,还应注意科技、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及影响。受苏联教学观念和我国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我国高校对于世界当代史教学长期只注重国别史、国际关系史,教学内容侧重于:美国、苏联、西欧、日本等国战后的发展演变;美苏冷战的形成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第三世界的发展进程。这样,就把世界当代史变成了国别史加国际关系史的综合。由于世界当代史时期发生的事件与现实密切相关,很多内容就是当前世界发展的现实,因而不少学者甚至认为世界当代史不是一门学科,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范畴。这种看法也影响了世界当代史的教学。实际上,世界当代史与国际政治学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对此,彭树智先生指出:“国际政治学着重研究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现状,比较直接地为国家现行的对外政策服务……历史学(包括当代世界史)是通过阐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帮助人们理解过去和现在,并预测未来。当代世界史与国际政治学不同之处在于从历史基本规律方面提供论据,而不是直接从理论上提供论据;在于较强的教育性,而不是强烈的资政性;在于求系统、深入的探讨,而不是及时性、敏锐性。”世界当代史除了讲授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战后发展演变外,不能忽视战后世界科技、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及影响。

战后科技革命呈现前所未有的新内容、新特点,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当前,重大科技发明、科技发现不断涌现,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经济的发展在战后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但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也不断加深;战后各种

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层出不穷,指导了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战后思想文化也出现许多新潮流、新变化,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对于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思想文化的繁荣,学生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和切身体会。笔者在授课时,除了用专门的章节介绍战后科技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在讲述有关国家时,也注意阐述相关国家科技、思想文化的概况及影响,如美国、苏联、西欧、日本的科技政策,西方哲学、史学、经济学、文学新流派等。而各国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概况更是授课时的重要内容,如苏联的经济恢复、美国的经济调整、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改革、“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起飞等等。 2.不能将世界当代史当作各地区、国家、民族历史的简单相加,应从宏观视角进行整体分析。二战结束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史学家开始以全球眼光来反观人类社会的进程,形成了以整个人类或全球为研究视角的“全球史观”。“全球史观”由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首倡,是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这种观点提倡在世界历史的研究中,要抛弃“西欧中心论”的偏见,平等地考察世界上每个民族和各个文明的历史,同时要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从全球宏观和联系的角度进行考察。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所说的:“世界历史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研究世界历史所形成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所形成的观点。”但当前我国世界当代史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体系总体上仍较为陈旧。

世界当代史的教学,主要仍集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两大体系、三种力量、各个地区和国别的发展演变,而从全球角度来考察和论述当代世界显得相当薄弱,对于全球性问题涉及很少。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巨变和世界当代史教学的现状,使得用全球史观与整体史观建构教学体系成为世界当代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以全球史观与整体史观指导世界当代史教学,首先必须抛弃“欧美中心论”,把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国家的历史放在平等地位,置于全球和世界整体视角之下。因此,在世界当代史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不能否认欧美发达国家在战后世界历史中所处的主导地位,但更要看到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变化及其在世界事务中所起的作用。其次,要从整体史学思想出发,不能仅讲述纵向的时间演变,还要考虑横向的联系,注意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与比较,重视世界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及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后西欧的一体化进程;冷战后世界的一体化与多样化;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当代世界的作用等。第三,要重视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及影响,并从全球视角阐明世界各国共同合作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世界当代史教学中,除了关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传统内容外,对当前影响人类生活甚至生存的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环境灾难等全球性问题应予以重视,并从全球视角分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分析了科学发展所造成的全球性问题:生态不平衡、环境污染、人炸、城市化问题,大规模的移民而产生的混乱和紧张局势。他特别强调这是“全球的责任”,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必须要有全球意识和全球责任感。3.不能将世界当代史只当作外国当代史,还应注意当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历史专业中中国史与世界史教学处于较严重的分立状态。中国史教学较少提及世界史内容,世界史教学也较少联系中国史知识,历史学教育因此很难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缺乏对中外历史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理解。要改变这一状况,从事世界史教学的教师应注意从世界史视角对中国史问题进行解读。世界史教学应努力向学生阐明中国史与世界史一体及互动的观念,即中国史是世界的中国史,世界史是中国的世界史。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是世界当代史的重要内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新中国的诞生使美国在远东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据点,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鼓舞了二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是二战后最重大的国际事件,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

中国的成长壮大,促使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改变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中国的成长壮大,为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威望,也进一步加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国力不断提升,当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因此,讲授世界当代史,不能对中国在当代世界的地位和影响视而不见。笔者认为,在世界当代史教学中,至少应在以下方面讲述中国在当代世界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诞生对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改变;新中国成长促使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对第三世界权益的支持与维护;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和经济全球化的参与。

当代世界经济问题范文第2篇

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实施案例专题式教学的作用

当今国际形势跌宕起伏,复杂多变。如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与经验,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影响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其中,教材内容与国际形势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教师教学手段单一,讲授内容枯燥等都是突出问题。而通过案例专题式教学,以“以案论理”为宗旨,力避从理论到理论,同时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四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能够有效缓解上述问题,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动因。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非常关心中国外交和国际热点问题的发展变化,但由于所用教材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无法跟踪了解国际时政的最新变化,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削弱。因此,在教学准备与实践环节中,应当根据形势发展的新内容、新特点、新趋势,对所用教材进行增补与整合,形成专题式的内容讲授结构。比如,可根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教学要旨,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当代国际政治、世界经济、世界主要国家(地区)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三大领域,并进一步细化为相应专题内容,辅以案例情境设计、发散性思维诱导、专题讨论等教学设计,深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现实针对性与实践价值。案例专题式教学可以通过案例把抽象的理论、概念置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并具体化,使得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这些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理论和概念在时政问题中的具体表现,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达到教与学的互动。例如在讲述“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及态势”时,可突出大国关系的风云变幻(中美关系、俄美关系、中欧关系、俄欧关系),通过相关案例的选取,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的视角来看待和分析时政问题。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正确认识世界的发展趋势,学会分析国际形势。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效果差,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需求。而案例专题式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重大革新,它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国际时政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在紧跟时展脉搏的基础上,满足学生“求新、求深”的认知需求。案例式教学法把学生关注的时政问题,以典型案例的方式呈现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思考,使得学生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当代中国外交”专题时,首先需要展示60年来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历程,从而使学生理解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理论和政策的深刻内涵。同时,通过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巨大历史进步的事实,说明我国“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深刻道理,帮助学生理解内政是外交的基础,外交是内政的延伸,进一步认识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辩证关系及其重大意义。

二案例专题式教学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专题式案例的选取要精准、恰当案例是案例专题式教学的核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案例既是教学的内容,又是实现教学要求的手段,故案例的选取是否精准、恰当,将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效果。”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一门现实性很强的课。这门课讲述的内容主要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半个世纪以来所发生的国际问题,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十分现实而生动的画面,因而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而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浩如烟海。为了更好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上好这门课程,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教学重难点,针对每个专题、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选取有针对性的案例,既要针对大学生的认知实际和思维水准,也要结合国际时政、地区热点问题的发展脉络。例如在讲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时,可以选取新加坡、沙特、乌干达这三个具有不同历史、文化和经济背景的发展中国家,在摆脱殖民统治,争得民族独立之后,从各自的国情和条件出发,自强不息,探索生存发展之道的历程作为案例。就这三个国家的发展实际来看,它们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方被压迫民族谋求民族解放和民族解放的政治产物,但各国的自然资源条件、社会政治条件、经济技术的原有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各国政府奉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不同,因而在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数量众多、地域广泛、层次不一、发展各异,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与对外关系进行总体把握,同时又能在微观上重点理解地区、国家、区域性组织以及地区热点问题的基本常识。

当代世界经济问题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对当代世界新变化、新特.汽的高度概括,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符合当今社会演进的逻辑,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间题或者说发展间题。”这一论断高度概括了当今世界的特征,改变了中国长期奉守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表现出了伟大战略家的理论勇气与世界胸怀。可谓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所谓世界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段内,反映世界基本趋势,并对未来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的本质特征。辨析与认识世界主题,不但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战略和政策的前提,同时也是制定国内政策,调整经济结构、政治运作与军事战略的主要依据。

回望上个世纪的世界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战争与革命一直是主导世界形势的两大基本特征。19世纪末以来,自由资本主义进人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冲突进人总的暴发阶段,于是战争频仍,兵炙不断。尤其是,1914年一1919年和1939年一1945年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劫难,战争成了20世纪上半叶主题。此外,在全球尺度上革命的浪潮也风起云涌。先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继而又爆发了一系列的无产阶级革命。在二次大战后、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共产党在巧个国家掌握了政权,亚非拉”130多个国家先后取得政治独立。革命无疑是这一时期的另一主题。

20世纪下半叶,世界形势出现重大转变:一方面,虽然发生了美苏间的对峙和华约北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冷战,虽然区域性的小规模的战争此起彼伏、但制约世界大战的因素却不断增长,没有爆发全球性战争。另一方面,革命的势头出现了高潮突降,除1959年古巴革命取得成功外,再无新的进访履;东欧的共产党阵营也分崩离析,风流云散。在此种情况下,战争与革命显然不能真实反映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相反,二战结束后,人们开始深刻反思战争的起源与恶果,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迅速成长。阻遏新的大战爆发,阻遏核武器的扩散,成了世界性的话语。经济增长、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国民康乐则成了主要追求目标。一句话,和平与发展已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世界主流。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有其客观必然性。首先,战争危险虽然存在,但是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一方面,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大大削弱了霸权主义控制世界的能力,成为一支强大的制衡力量。另一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130多个第三世界国家,均希望休养生息,图谋发展,而不希望发生战争。再一方面,西方国家的广大民众在摧患了战争的痛苦与磨难后,和平的意愿空前强烈,因而积极推展和平运动、驱策当局铸剑为犁、堰武修文。

其次,引发世界大战的因素显著减少。(1)随着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关系逐渐加强,经济活动国际化,跨国公司成为国家间经济关系的重要载体,因而毋需通过武力占领国外领土,争夺势力范围。(2)由于历史原因,欧洲一直是战争策源地,并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而今,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强了欧洲国家间的合作和相互依赖性,他们之间的战争因素已基本排除。(3)核武器在对全球造成威胁的同时,也使拥有核能力的国家彼此间谨慎从事,不敢贸然动手。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提升为全球问题。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发展中国家的许多问题,像债务、人口、能源、环境这样的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关系整个世界资源合理分配及合理使用的间题。80年代以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悬殊拉大,这一矛盾若不解决,势必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重点发生了转变,从政治对立、军事对抗走向政治对话、竞争共存。80年代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有了重大调整,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也都承认存在可以相互借鉴的经验。虽然意识形态、制度不同,但在相互尊重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并不影响国家间的正常交往。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将当代世界主题判断为和平与发展,是对当代世界新变化、新特点的高度概括,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符合当代社会演进的逻辑,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对中国外交指导思想和理顺国内政策有重大意义。自上世纪刃年代中期始,国际上就对世界局势新动向提出了种种看法。但中国共产党长期认为世界性的战争如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在实际决策上,搞一、二、三线建设布局和“山、散、洞”方针,违反了生产力配置和经济发展空间布局最优化的基本规律,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在对外援助上过于强调履行国际主义义务,脱离了国家经济建设实际。中国长期反帝又反修,两条战线作战,反使自己受夹击之势。政策上的失误不仅分散了宝贵的人力、物力、财力,最主要的是贻误了发展的时机,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确立以后,理顺了中国内政外交之间的关系,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与内部环境,使我们将精力和关注点投放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上,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突出成就的一个重要保证。

不过,我们在坚持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的时候,还应当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我们必须考虑到,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要在我国深人人心还需要一个过程。这是因为,战争与革命的主题在一部分人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在行为与语言中仍时不时地流露出战争意识与革命思维。革命、战争似乎仍是一种主流话语。还有一部分人虽然接受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但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对这种信念产生怀疑和动摇。我国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键时候保持清醒头脑,顶住压力,坚持和平与发展仍是主导世界潮流的两主题,使我们没有陷人军事冲突和沉重的军备泥潭中,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机会。

当代世界经济问题范文第4篇

然而,在会计方面,20世纪却也留下了一些值得会计界认真加以思考的问题及一些很值得深切反省的历史教训,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记取历史教训,方能端正未来会计发展的历史航向,为21世纪会计的发展扫清障碍。同时,站在历史的基点之上,也须认真审视世纪之交会计环境的变化,分析与预测新世纪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以明确新世纪会计改革的历史使命。

百年往事并非过眼烟云,它经历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演进过程。在对会计世界发展变化的认识方面,人类的会计思想通常滞后于会计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变化。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会产生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思想认识方面所出现的偏差,会造成会计工作与会计问题研究方面的限性;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又自然而然会在会计工作与会计问题研究方面产生失误,最终必然形成为一种必须认真加以反思的历史教训。

(一) 关于财计组织构建与运行中的"官场病"问题

历史地考察,官僚组织体制在企业中长期存在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必然性,包括这种组织体制中的财计部门在内,在企业经济管理中也确实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这是问题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同政府组织机构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样,企业的官僚组织体制又确实容易产生"官僚主义",患发"官场病",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且,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官场病"的危害越来越大,它已严重约着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阻碍着企业的经营决策、财务决策的民主化进程,及至严重影响到企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与效果。20世纪30年代以来,尽管通过企业管理组织体制改革及财计组织改革,在克服官僚主义病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20世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官场病"问题,也未能在主要方面消除"官僚主义"对财计组织的不良影响。具体讲,(1)在正确处理集权与民主、集中与分散关系方面,错位现象依然严重;(2)在企业上层组织机构中,真正以具有现代管理能力的专家、专家集团取代企业中身兼数职的财阀;(3)在解决大型企业上层的以集体领导取代过度集权的个人独断专行问题方面,还需要经历一个艰巨的深化企业组织体制改革的过程;(4)当可何将"受托责任"的管理精神充分体现在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建设方面,在责任中心、责任层次与责任环节之间形成系统的经济控制关系,尚需进一步调整与改革原有组织布局;(5)在财务、会计组织改革方面,尚须解决决策行为控制系统、决策速度、决策准确性及提高决策成效问题;(6)在企业财计组织进一步改革问题,尚须考虑与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系统协调一致的问题等。

(二) 关于企业财计组织工作行为准则建设问题

在市场经济建设中,人们在认识到市场经济建设是以市场为中心运作的经济这一实性问题的同时,也逐步认识到财务与会计两项工作都是具有深刻社会性意义的工作。为体现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一根本精神,政府与会计界也正是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有的放矢地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与财务、会计行为着手,来解决市场经济管理问题的。尽管20世纪已开始将财务会计规范的制订引入系统化建设阶段,并初步解决了由"人治"化管理向"法治"化管理这一根本转变问题,然而,在系统化、法治化管理方面却依然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首先,在处理根本法--相关经济法--财会专业法规这三者之间关系方面尚缺乏深刻认识,在理论上还缺乏一体化安排,因此,不仅在实现由"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的转变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且在经济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也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显然,这一问题将是未来适应经济全求化要求相应推进会计全球化工作方面的一个障碍。最后,尽管自197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建立,在具有国际性意义的会计规范建设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并且它的影响已逐步扩大到80多个国家,然而,从总体上讲,国际性会计规范的制订与执行依然停留在初期阶段,它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对进行会计国际协调所提出的要求,故改变国际会计准则制订与世界统一应用的停滞后状况是进入新世纪急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关于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向国际惯例靠拢,确定一国之内会计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

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已不可逆转,每一个国家都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确定改革方针,切实进行经济与会计改革,以解决本国经济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问题。然而,必须注意,要端正本国经济与会计改革的航向,其关键在于端正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防止产生负面影响。从主要的方面讲,(1)应当认识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是不平衡的,其中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不平衡;(2)必须明确会计作为一项工作是严格存在国家界线的,客观上国与国之间不仅存在各种差异,而且因所处会计环境的不同会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因此 ,进行会计国际协调只能建立认真考虑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注重维护与保障本国的经济权益;(3)应当明确,即促进人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发展阶段,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从宏观方面讲国家依然是经济利益的主体,而从微观上讲,企业依旧是经济利益的主体;(4)应当正确认识国际惯例,所谓会计的国际惯例既不是仅仅体现某一些国家的特点或会计发展的成就,也不是仅仅体现某些国家的会计制度及其政策,而它应当是国家经济与世界经济交互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国际经济界与会计界共同确认的、具体体现在会计方面的基本思想、基本规范、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术与方法。20世纪后半期,无论在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还是在一些力求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均在会计国际协调认识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诸如在会计准则制订方面的照搬现象、会计教材编写方面的西化现象,盲目强调本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的现象,以及超前提出实现会计全球化的现象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负现影响。所以,我们认为这是面向新的世纪必须深刻反思与认真总结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关于会计教育与会计教育改革的问题

近几十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是缩小国与国之间知识差距、经济发展差距,及至会计管理差距的一种国家战略,它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已成为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已成为每一个人终身的"脚手架",而通过教育与再教育所取得的知识则如同人体流动着的血液,因而,教育也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存价值及社会地位。就会计教育而言,尽管会计教育在20世纪已取得显著进展,它也改变了人类以往数千年会计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然而,从大的方面考察,在进入20世纪后半期后,会计教育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形势下已处于停滞状态。(1)会计教育投资相对不足,它还不能适应会计人才更新换代的要求;(2)会计教育采用新技术不足,它已影响到现代会计教育的质量;(3)会计教育计划与课程设置具有一定局限性,会计教育的专业面向狭窄,它已不符合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对综合性较强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4)会计教育较为严重地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今后急需实现由会计教育课堂化过程向社会化过程的转变;(5)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趋支配下,现代会计教育已成为会计工作者毕生的过程,然而,事实上就大多数国家而言,政府与学校在支持后续教育方面十分不够,对于会计工作者终身教育的投入也十分有限,并且有不少已开展手续教育的国家,其教育进行过程尚处于不规范状态。

(五)关于经济信息与会计信息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当今人们已从两基本方面认识到,一方面信息是每一经济发展时期的生命线,是企业家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性要素,而另一方面,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知识会发生丧失,信息也会产生失真与失灵。并且由于这种信息的失真与失灵现象是世界性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人们面对这种现象既不应惊慌失措,也不能一般性对待,而应当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手段,既从当前,也人长远解决这一问题,以防止因信息失真与失灵带来整个市场经济的失录与失控。就会计信息失真与失灵而言,20世纪之所以依然严重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1)经济法律制度不健全与执行不力,或无法可依,或有法却缺乏威慑力度,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过各中"人治"凌架于"法治"之上;(2)经济体制问题,尤其是那些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变型过程中的国家,极易在宏观与微观经济管理方面产生漏洞,最终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与失灵;(3)社会经济监督体系健全或监督配合不力。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管理与控制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客观上需要实行企业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密切配合、协调一致,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要建立与健全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形成科学的内部控制组织制度,而另一方面又必须建立、健全包括财政、税务、审计及证券机构在内的社会监督体系。可以讲,在20世纪大多数国家尚未能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故在这方面还存在着相当艰巨的改革任务。

(六)针对举世发起的绿色革命与世界性的绿色回归运动进行反省,20世纪会计工作失控与会计研究工作不力方面应当进行检讨的问题

20世纪经济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危机,最为严重的便是生态环境危机,它日趋严重的后果将是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乃至人类生存危机的重要原因。尽管人们早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已采取部分措施力求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然而,由于人们未能真正从思想上、理论上及在经济发展实践方面解决这一问题,故生态环境危机依然越来越重。从会计方面加以反思,尽管有有关生态环境危机方面的问题的发生与解决不以这一职业群体的意志为转移,不少关键性问题也不是它所进行的管理工作可以单独加以检讨的问题(1)人口失控中的会计责任。在成本控制方面,涉及对活劳动消耗的控制,会计界未能始终坚持"尽可能节约劳动时间"的基本准则及在成本计量中未能坚持"必要的活劳动消耗"控制的基本原则。在这方面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成本失控问题,而任何一个企业也未能完全解决好优化劳动组合与优化管理组合这一根本性问题。(2)能源与资源消耗失控中的会计责任。与上述原理相同,在成本中的物化劳动构成方面也普遍存在着失控问题,在这方面会计界应负有一定责任。(3)在生态环境恶化方面的责任。当今,面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人们从中悟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即"污染对其他人有不利影响,污染者一般不必赔偿他们所造成的损失",即使对环境危害造成损失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也是软弱的、不可补偿性的,它在成本控制方面几乎无法得到体现。会计研究人员尚未能从企业与社会相关联的重要方面寻到建"绿色会计理论"的支点,也未能解决"环境成本控制中处于被动状态。故应当讲会计界在这方面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4)客观上会计控制是实现与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可发挥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方面,这个高尚的职业群体也是未来"实行双重战备,实现发展与环境的良性互动、解决发展与环境的同一性这一重大问题"的关键性方面。然而,在20世纪,国际经济界与会计界却缺乏一致的行动,因而,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未能在协调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一性关系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可见,为担负起"环境成本"控制责任,国际会计界应当组织、有纲领地采取一致行动,拓宽会计控制的范围,改变会计控制的历史局限性。

当然,百年回首在需要审视与反思的一些大的问题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故要解决这些问题便须得从总体上加以分析研究。一方面应把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结合起来进行会析,、总结,以提示共历史运行规律,让历史的光辉照向未来。另一方面又须针对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会计环境变化,对未来会计发展的基本态势作出分析、预测,让对历史--现实--未来的会计问题研究融会贯通,以据此切实作出新世纪会计改革与发展规划,让国际会计界从历史起向未来。

(一) 走向宏观经济世界--21世纪会计全球化发展态势展望

自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便开始了经济全球华的历史进程,到19世纪末便形成全球化了的资本主义经济世界,而自20世纪社会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以及第三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便出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从而打破了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新局面。由于20世纪后期信笺与知识经济出现,专家们认为旧的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新的全球化时代到来了,因此,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经济化了的全球社会",新的经济全球化将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向前发展。

正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支配下,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从总体上已实现了由民族史向世界史发展的转变,并且这一转变又在20世纪突破了经济发展界域,使全球化扩展到其他方面。如就文化发展而言,"文化性质从工业文化转向信息文化","文化主体正从区域文化走向全球文化"。再如政治上已逐步打破了"西方中心论"与霸权主义的模式,而在"多元化"并存状态下,将世界引向和平与发展。从经济方面讲,20世纪也已在基本的方面实现了由民族经济向世界化经济的转变,并且这一转变在世纪之交处在更加迅速的进展之中。从发展趋势考察,21世纪世界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将是在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支配之下进行的,而且这种一体化或曰全球化又将是以跨国公司、区域经济集团与世界性文化发生撞击为基点进行的。而无论如何未来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推动之下的"知识经济化了的全球社会",都地强有力地改变着未来的会计世界,而这种改变首先又集中体现在适应"全球化"发展对会计所提出的要求方面,它促进新世纪会计的发展迅速向宏观经济世界推进,其发展方面在于:(1)依据会计控制的历史空间必然与经济扩展的历史空间相一致的运行规律,在21世纪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会计的发展将必然要体现"以大制大"的管理战略,相应地,逐步地拓宽其控制领域,并通过建立健全宏购会计控制体系,使会计的发展向全球化推进;(2)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国际化格局逐步形成的情况下,专家们不仅已有了建立世界经济共同体的设想,而且已从多方面考虑如何通过建立一个"全球性社会"来解决全球性经济管理的问题。固然有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在"经济国际化趋势与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同步演化的情况下,有关建立"全球社会"的构想尚属一种超前性的思想与行为,然而,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解决全球性经济控制问题确实已迫在眉睫,故当今类似联合国之类的国际性组织应切实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应着手解决筹建一种具有代表性及权威性作用的国际经济管理组织,并在其组织系统中确定会计、审计管理部门的组织地。从国际会计界方面讲,也应当相应考虑构建国际会计控制体系的问题,以在宏观方面实现对全球化经济的基本控制。

(二)建立健全"绿色会计"控制体系--21世纪会计改革与发展中的最重要使命

当今,人们已经认识到,在经济发展突破国家界域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早已超过国家界限,因而,欲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便必须全球采取一致的行动。当今,人类所感受到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未来,人们深感忧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与他的同事罗姆班德在题为《21世纪我们必须谈判解决的问题》一文中官道:"人类能够度过21世纪吗?"提出这样惊世震俗的问题,意味着下世纪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与解决这方面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艰巨性。从通过经济控制达到参与环境控制的目的来考察,会计界在下世纪肩负着重要使命。(1)世界银行在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建议下世纪制订一种适合于全球的衡量环境状况的指标体系,其中又建议围绕着对环境质量的监督建立包括多种指标在内的"信息框架",而建立"信息框架",实理环境指标控制的主要任务便落在会计界的肩上,其中尤其是在环境管理"对策框架"的确定中,会计工作又是采取治理性对策与防治性对策的重要方面;(2)针对21世纪生态环境控制,一些具有权威性的国际组织还提出建立"绿色GNP"的切实设想,有鉴于这种构想所设定的目标在于把"与自然资源损耗和污染成的环境有关的成本从GNP"便成为会计工作者与统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3)由于建立有效的环境体现制改革与财务、会计组织体制的改革都应服从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的要求;(4)除以往已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之类的文件外,还须围绕生态环境管理建立不同的管理规范,诸如国际生态环境控制专门准则、生态环境保护公共道德准则,以及建立适合未来宏观会计管理与微观会计管理两方面要求的特别环境会计准则等。

当代世界经济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世界发展趋势

江泽民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是“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很不太平”。这两个论断似乎是矛盾的。既然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一个都没解决,能说时代的主题还是和平与发展吗?反之亦然。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中,如何把这两个论断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理解,正确地把握和阐释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便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里,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关于和平与发展是“主题”

也是“课题”的论断的提出和平与发展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反映了我们党对这个时期国际环境的认识和判断。党的十三大把“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列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之中,十四大再次确认这一观点,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党的十五大则进一步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中央文件中谈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时候,虽然也讲当今世界“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但从未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与“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这两个论断放在一起并列提出。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根据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中的判断:“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3页),首次把两句话放在一起阐述和平与发展问题。这是对国际形势认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

关于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讨论,发生在几起重大国际事件之后,即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以及中国驻南使馆被炸以后。此前虽然有关和平与发展的学术文章不少,但基本是对和平与发展主题的正面阐释,很少有人发表不同看法。此后,学界在和平与发展是否为时代主题的问题上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尤其是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后,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如何认识和正确把握时代的主题。许多人通过对时代问题的理论与现实分析,认为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冷战后国际社会冷酷的现实表明,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并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严重破坏,因此,关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认定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并非现实。

从国际社会的现实来看,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进程的确面临严峻形势。正如十六大所说,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在冷战后“一超多强”的格局下,霸权主义不断有新表现:制裁“非民主”国家、防范和打击“无赖国家”,退出反导条约,实施战区导弹防御计划和国家导弹防御计划,热衷于插手地区事务,干预他国内政,并以推进地区民主和自由、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为旗号,几次绕开联合国,在其选择的地区和时间对其锁定的目标实施致命的军事打击,以实现其势力的不断扩展。此外,民族、宗教、领土、资源等问题也不断引发地区局势动荡和武装冲突;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人口膨胀、生态环境恶化、走私贩毒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世界贫富不均现象日益严重,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总之,“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冷静地分析国际形势,认为:尽管国际上发生了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尽管霸权主义又有新的表现,但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与此同时,也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任务的艰巨性提到一个显著的位置,对天下仍很不太平予以高度关注和认识。“七一”讲话反映了中央对时代主题认定的深思熟虑。党的十六大不仅再次确认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并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二、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既指世界发展趋势,又指客观现实

我们党从不同角度阐述和平与发展问题,既讲“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又指出“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二者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即时代主题的含义是什么,它究竟是指未来趋势,还是指现实存在,这也是理解关于和平与发展问题的焦点之一。一种观点认为,时代主题反映的是未来发展趋势,是世界各国追求的目标,因此说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论点是正确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时代主题反映的应当是客观现实,鉴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都没有解决,因此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应从我们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的角度来理解。我认为,时代主题既指世界发展趋势,也反映客观现实,因此确认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必然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和平与发展是指世界发展前景,反映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向,与各国兴衰攸关;另一方面又是亟待解决的两大课题,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

就“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趋势或前景而言,比较好理解,也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点。因为上个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也经历了冷战对峙的磨难,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同时,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世界多极化的迅速发展,有利于多种力量间的相互制衡和对单边主义的遏制;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国家问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它所带来的相互牵制效应,对扩张霸权的行为也起到了掣肘作用。

就“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现实存在而言,一些人存在困惑,主要在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仅存在,而且还有新的表现,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峻问题。应当承认,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和平与发展”仍然不失为时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