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代建筑论文

当代建筑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当代建筑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当代建筑论文

当代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由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中国经济迅速腾飞,发达社会中易于借鉴的快餐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并被努力地简单粗暴使用,这让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迅速被边缘化,在建筑方面体现的就是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同质化建筑物,例如被我们淘汰的“马赛克”外墙面装饰和所谓的“罗马柱”,曾经风靡一时,大量的建筑物脱离本土实际情况,植入“水土不服”的舶来文化。反观现在,虽然情况有所改善,大多城市中标志性建筑各有特点,可是大多也是借鉴国外设计,更多的体现在外观、感观上,独立性、创新性、文化传承性仍有待提高。而且,在普通的居住性建筑中,随处可见的是各种廉价的“欧陆风情”,简单的外观设计模仿、商业包装、营销,导致“千城一面”,实在容易让人迷失在这钢筋水泥的建筑林中。当然,也有部分开发企业或者设计者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这种状况,现在社会上也不乏各种精品楼盘,比如万科的“万科城”,雅居乐的“凯恩新城”,万达的广场文化等。暂且不论这些建筑的同质化和参数化,就是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十分稀少的。其实传统建筑文化就如同海洋中的灯塔,能够让许多国人辨明“回温暖的港湾的方向”,而一旦失去了它,就会如大海中的孤船,被世界的各种外来文化吹得四处漂流。

2江西古建筑文化的特点

2.1社区讲究整体规划,建筑群和外界和谐共处古人讲“风水”,许多有名的古村选址大多依山傍水,居住在其中多感觉到大自然给予的“势”,令人心神舒坦,这其实就是古人的“天地偕行,尊重环境”的表现。在许多江西古村的建筑规划来看,大致分为以外界环境风水为主导的住区规划和以村落整体和谐为主导的住区规划。第一种的标志性古村是“堪舆文化的发祥地”——江西省兴国县三僚村,作为“中国风水第一村”,中国风水学的杨、曾、廖、赖四大祖师中的前三位都是出自三僚,而赖布衣也是从三僚继承衣钵。三僚村坐落在一块犹如太极罗盘的盆地中,盆地中间有一个长条形的石峰,犹如罗盘的指针,而在盆地边缘有一颗枯树和圆石相伴,当年也是被誉为风水师的雨伞和包裹。当年“杨救贫”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后便带着后人在此处安家落户,从此风水堪舆学在这里绽放光芒,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二类的古村则以整体规划为主导,比如安义县古村群,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由三个古村鼎立相望,由福禄寿三条古道联通,讲究规划和谐一体,融古郡风韵与田园风光于一体。又如乐安县流坑古村,村里用鹅卵石和青石条铺成一个七横一纵的街巷,街巷两侧布有明沟,下部又有纵横相接的暗沟,水可以有组织的排向村内鱼塘,据说为了保持沟道通畅,当年沟内养了许多乌龟用以清理淤泥,成为原始而有效的下水排污系统。由以上两类社区规划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先辈们对于建筑的认识是理性和感性并重的,虽然局限于科技的水平,但是这并不影响古人对于内心美好事物诉求的表达和对神奇的大自然的探索。

2.2设计讲求见微知著,不同的设计有着不同文化内涵当你粗略的看了眼古村的建筑,你或许会觉得大同小异,可是当你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原来这些建筑的不同设计都蕴含了古人的各种期盼、愿景、诉求,在古村中许多细微的设计如石雕、窗花、壁画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比如罗田村“官帽门”(希望后人出仕官)、“和气巷”、流坑村照壁上的石雕“连(莲)升三级”(用“莲”喻指“廉”),用喜鹊代表“喜”、用“门当”体现身份、用槐树寄托哀思等。而且在许多的建筑设计当中,融入了独特的风水文化,比如有些庭院围墙高度,日光射入围院的角度等等,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轶事。这些奇妙甚至可以说天马行空的设计承载了人们的某些愿望,古人用这种无声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热切的情感,却又委婉含蓄,也很符合中国民间传统思想文化,是建筑与文化“接地气”的结晶,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2.3规划格局融合“天人合一”思想,讲求“天地偕行”对于古人个体而言,他们会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象征为失败、臣服。古代皇帝为了顺应天命,都是把宫殿修建的坐北朝南而“面南称尊”,古代老百姓修房子都会偏离正南方一些,以免犯了皇帝的忌讳。江西古村落,民宅基本都是“坎宅”(坐北朝南)。这是由于中国处于地球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归线(北纬)以北,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屋便于采撷阳光。而阳光不仅对人的好处很多,自古也是人们所崇拜的对象,象征着权利和威望,也是古人对于大自然崇拜的流露。看似封建迷信的东西,实则蕴含科学的地理学问。对于许多村落的选址,会要求“山水有情,藏风聚气”。虽说村庄大多无固定形态,有些甚至弯曲绵延,但是传统的村落民宅和庙宇古寺大多依山傍水,并讲求负阴抱阳(就是阴阳相合,万物和谐的意思),其中水北为阳,建筑后背为龙脉之山,作为宅后的屏障,龙行遇水而止结,后山之势仍向两侧延伸,成为左辅右弼(青龙、白虎)护卫屋宅。这种四周环山门前流水的格局正是所谓的“藏风聚气”的基本格局。而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环境确实能够给人带来融入自然,调节身心的各种裨益,因为良好的采光、通风,还有冬挡寒风,夏拥暖流,契合人对大自然美好的追求与向往。总体而言,古村中体现的一些“风水”概念,主要还是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崇拜自然而又和自然和谐相处,利用自然的力量去温养自身,强调对内在的调理,对自然的敬畏,而这正是当今社会建筑与人所渴盼和缺失的。

2.4古建筑学博大精深,融合了地理学、天文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由于古时建筑材料、技术水平等限制,古村落的建筑大多较低,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古村建筑没有可取之处,反而恰恰体现了古人智慧的力量,而其中极端的代表自然是北京故宫,天坛之类的建筑,你能想象在一个没有各种铁臂机械和钢筋混凝土的时代,要如何一个高水平的综合知识的综合应用才能建起来这些堪称奇迹的建筑。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农业国家,所以古村的选址不仅需要通过风水师和建筑师凭借多年的经验去选取一个令人处之舒坦,吉利祥和的地方,更要能够躲避各种自然灾害和适合耕种的地方。古人多注重传承,认为一块福荫之地能够带来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一个前有明堂财气、后有文昌官气的地域,自然是建立家园的好地方,也能够给予子孙更大的精神力量和家族归属感以及凝聚力。因此,“相地”、“相宅”更多的是充满学问的“技术活”,要求一个人有广博的知识面、丰富的阅历,不仅需要地理和风水方面的知识,也需求对景观学、历史学、环境学、设计学等学科的融会贯通。

3对当代建筑的启示和传承

3.1.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当代建筑中,加强国人对传统文化信念在经历了房地产十年的粗放式发展,很多人已经对那种简单粗暴的外观模仿式快餐建筑产生了审美疲劳。荷兰建筑师KUHASI说过:“每个城市都在变得一应俱全,但所有细节都消失了,变成了一个个相似的城市”。其实一个蕴含传统文化的建筑就是一个代表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符号,就像你看到故宫你就知道你在中国,你在皇家园林,你在一个饱含历史沧桑的大沧海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比如其中包涵了儒家的“规范礼制”思想,这体现在任何一个古代院落的等级制度建设布局规范上,又比如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让许多庭院充盈着多姿的浪漫情怀,体现出的是一种典型的阴柔之美。但是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要满足功能性的需求,又不能完全照搬古代建筑去建造小区,那应该如何将中国建筑的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建造呢?其实,这两点并非是矛盾和对立的,时代在发展,我们没必要也不需要照搬所有的传统格局、外观设计,而应该将传统的文化元素融入当代建筑。比如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的建筑就是个例子,墙外饰采用了暗红色饰面砖,每栋建筑物体量很大,给人厚重、沉稳、典雅感觉,“建新如旧”的艺术,使得校区之间历史得以延续传承。当然,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并非只是照搬抄袭旧建筑的局部设计或者构架,而是需要去继承吸收设计中的“文化”和“精神”,比如古人对家族兴旺的美好意愿往往会表现在壁画、窗花上,如果现代建筑在设计、装修装饰时能有效融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元素,既是传承也是创新,可以改变国人对“中国不见了”的感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归属感。

3.2利用建筑文化对人产生积极影响和心理暗示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建筑的文化一样能给人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既有主观的期盼,也有建筑本身具有的积极影响。比如在古村许多雕饰壁画的内容设计上明说暗喻,在庭院布局规划上的尊卑有序,这些“规矩”如非国人或有一定研究的人一般难以弄出个所以然来,但是我们却能很轻易的理解其中的含义,去感受先人对后辈的寄语与期望;再比如对于古村建筑的朝向和结构的要求也能适用于现在的建筑,因为这样做便于采光通风,如果“安居”了,自然“乐业”了。现代建筑很多时候只考虑了功能性方面,刚需房比重较大,但是一旦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一个层次,就会注重建筑本身的文化内涵了。比如文人墨客大多喜欢儒雅质朴的环境,商务人士喜欢大气稳重的氛围,如果一个建筑群的设计不仅能体现在每个房间内部,更能够在建筑外观上融入不同风格的中国古典优秀建筑文化,何尝不是一种别样的风景呢?这样优秀的建筑文化,不仅能够带来独特的景观,表明居者性格心志,也能够对人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3.3因地制宜弘扬和传承建筑传统文化,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江西古建筑风格大致分为三类,江西本土传统风格,徽商派和客家派。通观江西古村古镇,尽管散落民间乡野,但历史之所以成就它们曾经的辉煌,这既和江西自然地理特征有关,也和农业经济时代特点、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有关,同渼样与产业集聚功能显现分不开,如“徽派”风格的浮梁县瑶里、吉安县陂、乐安县流坑,“庐陵”风格的吉安,历史上曾经茶业、盐业、运输业、教育文化业很发达,商贾云集、文人辈出。在新型城镇化大时代背景、建设美丽中国视野下,各地应该因地制宜进行城乡规划、整体设计,重新审视开发与保护的内在关联,如江西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红色”旅游、“古色”文化之路,既展现了文化江山、也创造了金山银山、更保护了绿水青山。因此,在我国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旅游地产、文化地产的发展,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客观上也能改变“千城一面”的尴尬景象,形成衍生放大效应,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当代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1999年,吴良镛先生在《北京宪章》中倡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以新的观念对待21世纪建筑学的发展,这将带来又一个新的建筑运动,包括建筑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艺术的创造等,……“。[1]在人类的建筑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我们现在这样,把对生态问题的认识提到如此高度,人们开始承认生态建筑的设计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基于城市规划、建筑选址、建筑造型、空间形态、建筑构造、材料等。

一.生态型建筑空间概念的提出与特征

1.生态建筑与生态型建筑1960年代,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oloSoleri)将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cology,创立了生态建筑学。[2]生态建筑学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下,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协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寻求创造生态建筑环境的途径和设计方法。[3]正如本文前面所述,生态建筑理论及其实践的浪潮正方兴未艾,然而,本文所提出“生态型建筑”的概念则更为宽广,是泛指一切在生态设计理念指导下的建筑形态,它们或是运用生态建筑理论、或是利用相关技术、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从生态建筑到生态型建筑,是概念外延拓展的过程。生态型建筑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建筑。因此,为人类营造适宜的使用空间是其首要目的,其次才是以因利乘便或因势利导的方式去实现生态的目标。为此,我们提出生态型建筑空间的构想。

2.生态型建筑空间的构想无论什么样的设计思想和哲学理念,最终都要通过一定的空间表达手段使之实现。创造合用的空间是建筑师的根本任务,也是本文探讨生态型建筑空间的原因所在。生态型建筑空间与普遍意义上的建筑空间相比,存在着诸多不同:一般情况下,建筑空间主要考虑空间的尺度、空间的几何形态构成,以及空间的组织秩序关系;而生态型建筑空间不仅要考虑上述因素,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建筑空间与外部环境的关联、建筑空间使用者的生理及心理舒适程度,以及建筑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甚至成为建筑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二.生态型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1.生态型建筑的外部空间处理生态型建筑外部空间是指建筑与外部环境的关联性。它主要研究如何合理地组织建筑形态与建筑空间,使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更为有机,主要内容包括:以适宜的建筑形态更好地融入地段空间;通过建筑设计使城市空间得以延续;避免对基地环境的破坏性建设等。空间形态一:隐藏类似于1980年代时期流行的覆土建筑。建筑部分体量置于地下,或被大面积的绿化及广场覆盖,以此达到对自身存在的一种削弱,保证近地面层绿化系统和步行系统的延续性。同时,建筑表面的绿化植被可以起到隔热、防尘、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由艾米利奥•安巴斯(EmilioAmbasz)设计的“Across福冈,是在城市中探索生态型建筑的典型实例。建筑朝向天神中央公园,其上覆盖着名为“StepGarden“的阶梯状层层收进的屋顶花园,从远处望去,整座建筑隐藏于一片绿色的环境氛围之中。空间形态二:融入所谓的“融入”是指建筑的建构不构成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威胁,而是作为自然的构成要素,恰当地嵌入城市缝隙或自然肌理,并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1993年,美国的西特事务所(SITEArchitects)设计的夏特努加市水之殿(TennesseeAquatorium,Chattanooga),建筑的整体轮廓呈圆形,沿地面水平展开,不仅与地形取得关联,而且贴合大地,与现有风景完全整合在一起。一系列波浪形的信息墙冲层”和“噪音隔离区”,使建筑室内拥有更为舒适的物理环境。空间形态五:双层表皮建筑通过相互靠近的两层表皮间形成拔风筒效应,达到建筑与自然进行能量交换的目的,进而降低建筑能耗,同时为建筑内部创造舒适的环境。英恩霍文•欧文迪克事务所(IngenhovenOverdiekandPartners)设计的德国埃森的RWE公司塔楼(RweAGCorporateHeadquarters,Essen),是一座120m高,拥有双层玻璃表皮的圆柱体建筑。该建筑的内外两层玻璃间距50cm,有利于空气的流通,并在此安装了一套遮阳系统。内层玻璃可以自由开启,外层玻璃可以阻挡高空的风力,因此其内部工作间可以享受自然的空气却不必担心高空猛烈的阵风。空间形态六:整体性屋盖这种空间是以整体性屋面在室内外之间形成了一个过渡性空间,其实质也是气候的缓冲区。在此类建筑中,建筑的屋盖摆脱了与建筑平面的必然联系,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构成要素“,漂浮”在由建筑功能自然生成的体量之上。因此,可以解决因建筑体量过于凌乱而给城市肌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法国建筑师B.屈米设计的弗雷斯诺国立当代艺术学校,是一个旧有建筑的扩建项目。屈米保留了原有的弗雷斯诺最辉煌的部分,并用一个巨大的屋顶将新旧两部分整体覆盖,因此形成一个半室外、半室内的空间区域。该区域因具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和适宜交往的特质而受到人们喜爱。⑵异形建筑界面空间形态七:异形建筑界面这是一种真正立足于理性分析基础上的生态型建筑。其设计主要从生态的需要出发,根据建筑采光、遮阳、通风的需求来设计建筑空间的界面形态,在看将建筑平行分割,使建筑形成了与环境穿插融合的关系。空间形态三:架空架空是出于对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在当代,由于生态思想的影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能够在设计中将建筑与环境同等考虑。当遇到对外界触动较为敏感的地形地貌,如陡坡、湖岸等,架空便成为处理建筑与环境矛盾的首选。在当今日本,对城市“还地”“、开放”的理念甚至成为指导建筑设计的一种风尚。受此理念影响的建筑师认为,在日益变得狭小而拥挤的地面上进行建造,不如将建筑置于“空中”,为城市留出成片的空间。如位于东京中心繁华地带的JT大厦,设计者为留出建筑下部的空间而不惜重金将大厦下面架空20m,形成半开放的景观效果。

2.生态型建筑空间的界面处理⑴双层建筑界面具有双层界面的建筑近年来很是流行。通常,它的内层是普通意义上的建筑界面;而外层界面主要起附加作用,使内、外层界面之间形成一定厚度的空气层,作为气候的缓冲带,使建筑内部拥有更舒适的气候环境。双层界面是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建筑生态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建筑空间形态。空间形态四:房中房建筑在建筑与室外之间形成通高的垂直开放空间,该空间单侧接临室外,其余面接临建筑的楼层空间,既具有气候调节的优势,又具有中庭空间的效果,并将街道空间融进建筑空间的内部。波特•里希特•特赫阿里(BotheRichterTeherani)设计的德国汉堡双X形建筑(Double-XX),其内部是坚固的双X形体量,外部包裹着矩形的玻璃幕墙,从而形成6个三角形的通高暖房空间,每一个办公单元都与一个暖房连接,在室内与室外之间形成了“气候缓似令人费解的异形界面下,隐藏着逻辑性极强的设计理念。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英国伦敦市政厅,呈逐层向南探出的不规则球体,上层楼板可自然为下层空间遮阳。据称,它的能源消耗量比同等规模使用空调的建筑减少了75%。

3.生态型建筑的内部空间处理⑴对比性空间的组合将具有自然特性的空间,如:庭、园、院,与建筑的功能空间组合设置。这种空间排布方式的重点在于强调空间与空间的关系。在空间的整体布局上,自然性空间与功能性空间这两种有着明显对比关系的空间交替出现,形成节奏和韵律。对比性空间的组合,使建筑与自然交错在一起。同时也避免因单幢建筑体量过大而给建设基址造成过大的影响。空间形态八:空间的水平并置自然空间与建筑功能空间在同一水平面上呈线形间隔布置,既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曲线。此种空间布局富有节奏,其内部空间既有独立空间的私密感,又有流动空间的通畅、自然之感。英恩霍文设计的汉堡空中客车A3XX制作厅,是一座拥有5个沿曲线排列的翼形玻璃建筑。透明表皮、均好性单元空间是其主要特色。建筑的各翼之间种植了果树,是良好的交流区,同时保证每个办公单元都能够欣赏到周围的景致。空间形态九:空间的竖向叠合通过将自然性空间与功能性空间沿建筑竖向叠合,解决了建筑的有限用地与人类渴望贴近自然之间的矛盾,是当代土地资源的紧张与人类传统的“散居”建筑模式的一种调和,是当代高层建筑经常采用的手法之一。法兰克福的马克斯大厦,其构思是将公园与建筑结合起来。建筑的各楼层种有灌木、攀缘植2001.8.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绿色建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9.齐康.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态研究.东南大学学报,2000Vol.30.10.生态建筑与生态技术.世界建筑2000.04.11.[美]保汤德.伯格纳著,郝曙光译.刘先觉校.现实和幻想之间——20世纪90年代或本世纪末的日本建筑.建筑师.12.荆其敏.生态建筑学.建筑学报,2000.07物和草本植物,它们与建筑的功能空间沿三维的轨道螺旋交错分布,越接近外立面,种植就越密;越接近核心越稀疏。这些精心设置的绿化形成一个从地面盘旋而上的生态绿化环,与建筑空间共同构筑一个平衡的大生态系统。⑵室外空间的室内化处理室外空间的室内化倾向是当代建筑空间的特征之一。超级秘书网

设计师以分而不隔的手段将室外空间加以限定,使其成为室内空间。因此,该类空间兼具室外和室内空间的特征。空间形态十:内部庭院设计师为建筑的内部庭院覆以玻璃屋顶,导入阳光,类似于“日光室”的作用,使围绕在其周围的使用空间,即使在阴天也可以保证温暖,同时能够消除小空间可能带来的封闭感,使视线流通。德国汉诺威的Dvg2000,该建筑有3个内庭,内庭上方均罩以大玻璃屋顶,形成室内庭院,庭院种有橄榄树、无花果树和石榴树,使自然延伸到室内。建筑不再人为地规定固定的办公地点,而是在开阔的空地上散布着T形的组合式办公单元,形成“开放性”的绿色办公景观。空间形态十一:巨形中庭巨型尺度的中庭空间,高大的顶棚可以使其中的使用者最大限度地忽略它的存在。再配以丰富的植物绿化,能提供宛如身处大自然的空间感受。艾米利奥•安巴斯设计的日本尼契的体育文化综合建筑(MycalSanda-Pororoca),内部有一个倾斜玻璃幕墙的巨形中庭,中庭内做了大规模的景观设计:平缓倾斜的草坪、池塘、流水等,可以在一年四季使人感受到绿色的环境。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一下当代生态型建筑空间的大致特征:

1.作为建筑空间限定要素的空间界面的作用愈加显著;

2.建筑空间有进一步走向开放的趋势,从使用者视线的流通到自然光线的引入、通风措施的完备,空间的包容性将有所增强;

3.绿色空间由原来集中于建筑的底层及屋顶层,逐渐发展为与建筑的功能空间相结合,遍布于建筑平面与空间的各个角落。文章探讨了生态型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总结了其常见的空间创作手法。希望能够达到这样一种结果:立足于空间这一建筑学本体的内容,着眼于生态的观念,从人类的宏观发展和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双重层面认识当代建筑的发展态势,设计当代高品质的建筑空间。这是我们研究的最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PhilipJodidio..comArchitectureNow.Taschen,2001.

2.JamesSteele.ArchitectureToday.London:Phaidon,1997.

3.[德]汉斯•萨克塞著,文韬,佩云译.生态哲学.东方出版社,1991.

4.[西]帕高.阿森西奥.侯正华,宋晔皓译.生态建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德]H.M.纳尔特著.杨宇宁,郭鹏,吴敏译.德国新建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当代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江苏大学新校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学府路,总占地80hm2,东侧紧邻老校区。江苏大学新图书馆处于整个校区中心区域的核心位置,它坐北朝南,南面与新校区西大门遥遥相对,北面与起伏的山丘园林景区对接,东面是小湖群,西面为校园主干道。江苏大学新图书馆的选址是基于江苏大学新校区规划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的。江苏大学新校区规划思路是:东西向形成教学轴、南北向形成生态轴,教学建筑群、生活建筑群沿着两条轴线展开,由此形成“轴线—组群—节点”的空间结构,而新图书馆的基地位置就在教学建筑群的最中心位置和南北生态轴的最前端,该建筑的规划设计理念是通过自然景观与建筑空间的穿插融合、地形高差的灵活处理,形成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规则与自由交替的图书馆室内外公共活动空间体系,并通过“多中心”的景观设计手法,带给读者步移景异、难以忘怀的空间体验与感受。建筑总平面采用矩形布局,形式简练。入口朝南,整个建筑以“巨著”体块寓意图书馆为知识的殿堂。

2建筑设计原则

对于建筑师来讲,怎样用科学的、先进的方法进行图书馆的设计,以及设计时应遵循怎样的原则,以适应时展的需求,是建筑师最为关心的问题,江苏大学新图书馆在设计时遵循了以下设计原则:

1)符合相关规范标准原则。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是由政府颁布的对新建图书馆建筑物最低限度技术要求的规定,也是建筑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遵守相关标准规范是建筑师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最基本的职业操守。

2)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场地规划阶段,江苏大学新图书馆总平面设计考虑地形特点,建筑布局与湖岸、道路有机结合。紧密融合了具体的地形地貌,灵活布局,并使建筑与自然相互渗透,组织自由开放的环境空间,从而使读者能够在安静、优美的环境中读书和思考;在建筑室内设计方面,在家居的材质选择、布置方式以及建筑色彩运用上都充分考虑人的舒适性因素,以提高实体空间品质;另外在各楼层休息区设立了一些交往空间和讨论室,同时为这些空间预留了网线接口等。

3)尊重自然,环境优先原则。建筑所处的良好外部环境和内部空间可以通过感官在感知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在这种良好的环境里学习,能使人产生一种愉悦感。江苏大学新图书馆总平面设计能结合地形条件合理确定主要出入口,建筑主入口处景观小品尺度感把握准确。建筑与东侧小湖群结合紧密,东侧的室外空间伸向湖水中央构成亲水平台来暗示与“水”的内在联系,使得建筑的亲水性体现的淋漓尽致,建筑前面的喷泉更增添了环境的趣味性。

4)考虑发展的原则。在近几年,随着高校生源的增加,高校规模日益扩大,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新区建设潮流的涌现,而图书馆建筑作为新区建设的核心建筑,其规模也要考虑发展的需要。江苏大学也不例外,江苏大学新图书馆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贯彻了这项设计原则,江苏大学新图书馆于2010年初建成,建筑面积达43969m2,阅览座位为4000个,学习环境优美、舒适,设施完备先进,是集“藏、借、阅、查、咨、育”六种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图书馆。如此规模的高校图书馆刚好能满足在校6万师生的读书需求。但随着该校新学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学科数量的增加,图书馆建筑势必要扩建,而在目前新建的图书馆北面和南面都留有大面积草坪和小游园等景观,这些外部集中景观就可以作为后扩建用地之需。

3建筑造型设计

3.1高校图书馆造型设计手法高校图书馆建筑作为展示一座高校风采,联系读者与图书的“桥梁”,其造型设计的优劣对在校师生所产生的精神力量是不同的。赋予时代感的、突出校园历史特色的造型能使读者愿意到图书馆接受知识的洗礼。高校图书馆的建筑造型手法有以下几种:

1)虚实结合,凹凸有序。美国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师沙里文曾经讲过“形式追随功能”一句话。意思是什么样的建筑功能决定什么样的建筑形式。同样,由于图书馆建筑功能包括大量大开间的需要采光的阅览室,这就决定了其建筑形式一定是在建筑立面连续开窗以满足采光需要,而大面积的玻璃窗就构成立面“虚”的部分;建筑中的“墙、垛、柱”反映在立面上就构成“实”的部分。这样的虚实结合、相互陪衬,使得建筑外观既轻巧通透又坚实有力。由于图书馆建筑对光线要求特殊,立面处理时,常用凹凸的处理手法。凹凸的处理手法能够避免阳光直射对眼睛的刺激,又能丰富立面效果。

2)比例适中。体量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反映,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和谐的比例关系对形成良好的建筑造型起着重要的作用。

3)色彩与质感处理。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色彩一般与校园文化的主色调相关联。所谓校园文化主色调是指尊重学校历史与地域特色,重视色彩协调统一和色彩分区,突出校园特色的原则,根据校园的具体功能与历史特征,选择一种或一个系列的主色调取得协调。

4)象征与隐喻。图书馆是颇具精神性的场所,所以建筑造型多用象征与隐喻的手法使其富有某种含义。

3.2江苏大学新图书馆造型设计江苏大学新图书馆是一所现代化综合型图书馆,是整个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大楼呈长方形,地上共7层,主入口设在2层,门厅为5层高的贯通空间,门厅的拔高体量处理,给该建筑增添了一份知识殿堂的庄严感。两侧为展览空间,整个大厅空间通透。建筑立面虚实结合:南立面东侧为灰色干挂花岗岩实体墙,凸显高校图书馆的内敛、沉稳;西侧为灰色玻璃幕墙,凸显图书馆明亮通透;而东侧的实体墙面内部的书库部分与西侧玻璃幕墙内部的阅览部分能让读者在步入图书馆之前,便能初步了解馆内图书的大致分布;东、西立面上根据内部功能开竖向连窗,从而使读者可以在阅读之余眺望馆外的优美景色。整座建筑以新颖的玻璃、金属材料作表皮,又表现出建筑的时代感。各种类型的建筑都有适应它的建筑色彩。灰色系建筑能够体现文化积淀和学术氛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江苏大学新校区的规划主色调是偏重素雅的灰色系,因此作为核心建筑的图书馆主立面的色彩也采用浅灰色,图书馆大楼主立面的灰色调配合金属玻璃条框使建筑看上去很雅致。而为了使整个建筑不枯燥,在建筑的北立面采用的是偏暗的山红色彩来装饰混凝土墙面,以显示该建筑的朴素、大气。

4结语

当代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由于毕业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检验学生数年学习中掌握知识的程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的一份综合性答卷,所以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基础。选好了毕业论文的题目,必须进行理论准备,否则积累资料、形成论点和论据都会迷失方向。以《对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有关问题思考》一文为例,论题一旦确定,必须接着实施理论准备,对什么是市场?什么是建筑市场?建筑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条件和基础是什么?等等,必须先进行理论回答,然后再按照理论思路去搜集资料,再形成论点和论据。有人以为这种做法违背了“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的惯例,其实,学生所选的一般都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已有相当程度感性接触的领域的论题,从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一步,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调查研究、搜集资料阶段来验证这种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

其次,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积累资料的向导。毕业论文的撰写应积累什么资料?这是极大多数没有毕业论文撰写经验的学生所碰到的最大难题。有许多学生在那里盲目地搜集资料,但一旦到想使用资料时才发现已有的资料没有什么用,赶快再去搜集要用的资料,时间却已不允许,问题就出在没有理性认识的资料搜集只是一种盲目的搜集。比如,有一命题为《试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论文,由于作者对劳动者素质的认识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结果作者只搜集了人们接触最多,最易关注的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的资料,而没有搜集深层次的劳动者思想道德素质的资料,导致了搜集过程中的片面性。

最后,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形成论点和论据的必要条件。确定论题只是确立了中心论点,还必须提出相应的从属论点,使中心论点得以展开,为此,必须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乃至自然科学的知识,否则只能把文章写成就事论事式的工作报告,比如毕业论文《“城市更新”与园林绿化关系的几个问题》一文的作者,由于没有从理论上剖析两者关系,没有深刻认识到两者关系实质上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如何协调,如何使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结果虽拥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但只限于一般的泛泛之谈,成为如何搞好城市绿化建设的报告书,层次太低。

二、毕业论文撰写前理论准备的范围

撰写毕业论文必须掌握较为广博的理论知识,只有知识面广、功底深厚,才能在论文撰写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显示出很大的能动性。如果知识面窄、底于很薄,在论文撰写中往往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写出来的论文要么空空洞洞,要么处处出错、闹出笑话。所以,在毕业论文撰写前必须进行理论准备,以积累知识。那么,撰写毕业论文必须具备哪些方面的理论知识呢?

以经济学论文来讲,首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259页)它指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是所有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在当前尤其显得重要的是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它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主义时代的新的发展,是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理论。因此,撰写各种经济学毕业论文,都必须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作指导,它是撰写经济学毕业论文时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基础理论。

其次,还要掌握应用经济学知识,包括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财政学、外贸经济学、金融学、企业管理学,等等。这些学科所研究的规律性问题比政治经济学具体得多,不仅涉及生产关系改善、调整、改革,而且涉及生产力的合理配置;不仅研究经济规律,而且研究管理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可应用的特征。因此,它对于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比如撰写《试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论文,就必须掌握人口经济学知识,任何一本人口经济学教程都没有例外地指明了劳动者的素质实际上说的就是人本身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其中主要的根本的素质就是人口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不少教材还提出了对这三方面素质测定的一些数量指标,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理性知识,就不至于闹出前面所讲的笑话,从中可见掌握应用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

再次,还要掌握研究经济现象必须具备的方法论知识,这主要是指经济数学、统计学、会计学、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等有关数量分析方法的基本知识。任何经济现象都表现为质和量的统一。因此,对经济问题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就不能只停留在质的分析上,还必须进行量的分析,否则,研究只能停留在粗浅的阶段。毕业论文撰写中的一个通病就是满篇理论,而不进行实证分析,如果有也多是一些观点加例子。在不具备充足的条件下,例证分析是没有说眼力的,因为在不同的条件下,同样的事例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而一些现代数量分析方法却可以避免发生类似错误。所以,不少人认为撰写经济学论文而不掌握数量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此外,还要掌握一些与经济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当今时代是各学科知识大融通的时代,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已难以攻克社会经济难题,只有运用多学科的综合力量,才能完成这一任务。比如,研究经济问题除了要有较为扎实的经济基础理论外,还须拥有一般的自然科学知识,特别要了解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运用。此外,生产关系的变革还要受到多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因此,毕业论文的作者还应掌握政治、历史等其他社会科学知识。

三、理解和正确运用基本理论的基本方法

为了深刻理解和正确运用基本理论,要注意下列各点:

首先,与论题有关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章要做到读懂读通。毕业论文作者要选定与论题密切有关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章,加以反复阅读,边读边想,直到读懂、想通与论题有关的理论问题,切忌一知半解或片面的理解。为了加深理解,最好的办法是做读书笔记,把与论题有关的理论要点、警句摘录下来,有了体会还可写读书心得,如果是自己的书或报刊、杂志则可以作眉批,或把疑点、难点作出标记注在上面,以备日后进一步研究。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当代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当代室内设计美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审美思维的变化,它在现代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双重影响和推动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因而完全摆脱了总体性的、线型的和理性的思维惯性,迈向了一种更富有当代性的新思维之路。当代室内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从环境整体的高度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文化内涵、实用功能等多项关系,而且需要注重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因此,美学理论为当代室内设计提供了指导性的作用。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完善空间、传播文化、创造美的艺术,是运用现代工艺、技术将美学理念、文化内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完美的室内设计产生于高度的现代文明,成功的室内设计同时创造着先进的文化。作为美学分支的艺术与技术美学是指导室内设计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是研究设计领域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今天,人们已日益明晰地认识到被装修空间的布局、质感、色彩;家具的布置;设备的安装;通信等网络的建设不再是简单的组合、时尚的反映,而应提升到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层面去实现文化、科技、环保和效率的有机结合。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现代美学理论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本文就此加以论述。

一、从形态学视角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就本质而言,室内设计是将多种视觉的物质元素组合构成具有三维空间形态特征的造物活动,属造型艺术的范畴,然而与其它纯粹欣赏艺术形式不同的是,室内设计同时具有着实用的动能属性。从形态学的角度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及内容任务主要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一)空间要素: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因此,设计者不能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要勇于探索发现时代技术与审美特点赋于空间的新形象。

(二)美学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应做到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设计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应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三)美学装饰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的柱子等建筑构件以及墙、顶等各界面,对其进行符合功能需要的装饰,是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和丰富多变的装饰形式,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审美效果,同时亦能体现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

以上美学要素虽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却不能孤立对待,因为从形态学的角度分析,总体应大于所有个体的总和,仅仅依靠总体中的一部分不能解释总体。因此,室内设计整体审美价值的产生要凭籍各美学要素统一框架下的意义整合而获得。

在所有的与视觉有关的艺术设计中,形态学提供了基本的部件构成形式和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准则,当然其中也包括设计中依附于形式的各美学要素的组合法则。不仅如此,形态学理论还被应用在甄别艺术设计风格流派及研究艺术设计的特征等方面。具体到室内设计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设计的个性从那种“压迫性的总体性”中解救出来,如何充分发展差异性和异质性。其实,这种把大叙述和小叙述对立起来,把总体性和差异性对立起来,把同一性和异质性对立起来,以非总体性、非中心的思维方式来审视、规范自我的创造的思维特征,不仅是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而且也是当代艺术与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从实践来说,它也确实已经对当代室内设计创作带来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影响。

二、整体环境观念下的功能与审美意义表达

处于随社会变化而不断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或称室内环境设计,应确立整体环境的设计观念,这里的“环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建筑实体围合形成的室内环境,它主要包括室内空间形态、视觉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诸多要素;其二是指包括建筑外观在内的庭院、街道、广场乃至整个社区、城市、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大环境概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背景、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在不同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与理想精神,所有这一切经历史的积淀与传承而形成具有个性差异、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它和地貌、物种、气候交织一起共同构成了这个地区的自然与文化景观。以人为中心的室内设计,不但要从功能上考虑符合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所需的各种实用要求,而且更应从心理方面进行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需求的人文关照,以及满足人们渴望亲近自然的愿望。室内设计作为文化的物化创造活动,其风格形式的表现应从大环境整体的高度,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方法,把室内环境视作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对设计元素在组合中的符号化处理,使能指与所指有效结合而具意指作用,充分运用设计形态符号的象征、隐喻功能,准确反映出室内设计的地域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以及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

室内设计的“里”,和室外大环境的“外”,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大环境系列“链中一环”的室内设计,不可脱离开大环境中的自然、文化与社会特征、意义而孤芳自赏。正是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内环境设计,就愈加需要对环境整体综合因素有足够的了解和分析,着手于室内,但着眼于“室外”。当前室内设计还存在着相互类同、缺少创新和个性的情况,对环境整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从而使设计缺失内涵而流于一般,设计构思局限封闭。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审美结合

当代室内设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便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审美结合。设计的科学性在带来空间环境功能的合理、舒适、高效、安全的同时,其结构、材料、工艺本身具有的技术美感与设计形式处理产生的艺术美感,共同形成了当代室内设计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室内环境的创造中,现代美学要求室内设计不但高度重视艺术性,而且还高度重视科学性,及其相互的结合。从建筑和室内设计发展的历史来看,具有创新风格的兴起,总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促使室内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结构构成和施工工艺,以及为创造良好声、光、热环境的设施设备。当代室内设计的科学性,除了在设计观念上需要进一步确立以外,在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等方面,也日益予以重视,设计者已开始认真的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确定室内物理和心理环境的优劣。另外,在设计表现方面,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和绘图的广泛普及应用,可使我们在初始设计阶段中便能运用其所提供的三维视觉技术去探测第四维效果。例如美籍华裔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讲学时所展示的华盛顿艺术馆东馆室内透视的比较方案,就是以电子计算机绘制的,这些精确绘制的非直角的形体和空间关系,极为细致真实地表达了室内空间的视觉形象,并把新技术产生的视觉美感展现在我们面前。

针对当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高科技和高情感问题,室内设计在采用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当高度重视并运用现代美学原理,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考量,从而创造出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和形象、以及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当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中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和满足。

综上所述,处于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离不开美学理论的参与和指导。理论必须是明白清楚的,它是学术和应用的重要工具。没有理论的指导,室内设计便缺乏组织基础且是脆弱的。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当代室内设计应因地制宜地有效借助美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并紧跟时代和尊重历史,从整体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具有民族特点、地域风格、充分考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设计手法,创造符合功能需要、且具文化内涵意义与审美价值的当代室内设计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美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候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