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学科知识

体育学科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学科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学科知识

体育学科知识范文第1篇

一、从学生的自我需要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体育健康知识的讲解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按照课本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解,学生听起来就不感兴趣,这样授课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笔者从学生的自我需要入手,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观,他们平时已经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了,在讲《合理安排锻炼时间的意义》和《身体形态发展的重要性》这一章节时,笔者引入体育锻炼对人的身体形态的影响、生命在于运动、想拥有健康的体魄请到运动中来等知识。这样一步步的引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他们的思想中形成“我要运动”和“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观念,决心把自己锻炼成体格健壮、身材标准的人。学生的心理就被教师吸引了,然后再讲如何去锻炼、用什么方法、选择什么时间进锻炼更为合适,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能接受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从学生的安全角度入手,与实际相结合

在讲解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时,通过一些运动损伤的事例,使学生了解运动中安全的重要性。在运动中如果被撞倒或被绊倒时怎么办?此时结合前滚翻动作技巧讲解,学生就能较快接受前滚翻技巧的学习,并能很好地掌握动作方法。运动损伤一旦发生,有时就很难完全恢复,所以无论是体育课还是其他体育活动,在运动之前都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从而保证自己的安全。这样一环套一环的讲解,学生听起来就不会走神,不仅掌握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又能提高自己在运动中的安全意识。

三、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兴趣非常广泛,好奇心很强,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抓住这些特征,在讲授课程知识时,通过各种典型有趣的事例,针对上课时的实际问题进行讲解,由事例引入到具体内容,再到现实当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笔者在讲如何选择锻练时间,提高锻练效果时,介绍了人体生物钟的概念。通过内容介绍,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体育锻炼时,当身体机能处于最佳状态时,锻炼效果会更好。一天中身体机能最高峰一般在每天下午4~7时,此时人的肌肉力量、反应能力、各器官的活动能力都处于最佳状态,这时进行体育锻炼将会取得最佳的效果。由学生好奇心理到对生物钟的认识,再到对体育锻炼的理解。二者结合起来,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调节好自己的“生物钟”,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 转贴于 中国论

四、利用一些简单的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学生的神经系统兴奋性高,抑制能力较弱,兴奋与抑制转换快,所以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但对具体形象的内容容易理解和接受。在百米短跑时,如果能有很好的反应速度,那么他在短跑时,就能比其他运动员预先获得加速度,更快的从起跑进入途中跑。所以在讲解人的反应速度时,可以做一个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方法是:两人一组,用一根20厘米的直尺,一名同学捏住直尺的一端,另一端放到另一名名同学的大拇指与食指之间,当放开直尺时,直尺垂直下落。如果直尺一下落时被测试的同学就能用大拇指与食指挟住直尺,说明他的反应较快;如果不能挟住直尺,说明他的反应慢了一些。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就能活跃起来,而且能做到师生互动。

接下来讲如何锻炼反应速度的方法:上课时学生站成两列横队,一队向后转,形成背对背站立。两队相距1.5米左右,一队取名长江,另一队取名黄河。当教师喊长江时,黄河追长江;或者反过来。看谁能快速反应过来,并迅速抓住对方。利用这些简单的实验和练习方法的讲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在授课时多用一些询问法进行教学

体育学科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专业化;教师教育;体育教师;途径;研究

伴随着我国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化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众所周知,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往往包括两种意义,第一种意义是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第二种以及是体育教师个体专业化。就当前我国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些研究往往都被局限在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宏观层面研究,并且对体育教师资格制度、体育教师职业理想教育、体育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等内容进行了着重的探讨,然而,体育教师个体方面的专业化程度,已经成为了这一领域研究过程中薄弱的环节,同样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化进行深入研究中在一定时期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下面,笔者就对学科教学知识对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化途径进行探讨。

一、学科教学知识内涵以及产生背景

自从十九世纪到现在,伴随着我国将教育学作为了一门十分正式的学科初始,人们已经对教师不仅仅应该对他们自身所教授的科目知识进行掌握,同样要对教师自身进行教学艺术进行了解这一重要的原则产生了共鸣。因此,教育学知识已经成为了教师所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内容之一,但是,这一种专业化的改革并没有带来让人满意的效果,教师在进行大量教育学知识以及学科知识掌握以后,自身教育教学的水平仍然比较低,学科与教师的科学家、专家以及其他知识分子这几者之间仍然没有实质性区别。一直到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美国的一名教授指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之内,对于教师教育以及教学教育的相关研究都忽略了某些问题,然而,这些问题重要的程度都已经超出了教师必须要掌握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包括教师学科知识究竟如何进行发展和变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科知识究竟如何对其教学产生影响,教师知识基础所涵盖的范畴包括什么,教师知识来源于哪里,新任教师和专家教师、学科专家知识和教师知识、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都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等等。这位教授明确指出一般教学法知识以及学科内容知识都不能够对具体教学进行支撑,所以,我们必须要将这一类型的知识进行清晰整合,因此,他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

二、学科教学知识对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化途径的研究

(一)体育教师教育教学中进行学科教学知识课程内容的增设

目前为止,我国的体育教师专业教育十分普通化,拟任教不同学段未来教师以及不同科目教师所接受的教师专业教育基本相同,这也就导致了学生所接受的大量知识都是普通普遍的,也就导致了教师不能够对于具体教学问题进行很好的准备。

在当前形势下的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学科教学知识课程内容进行增设,这也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在课程中,往往有一些方法能够将学科教学知识的内容明显的突出,第一种方法就是直接增加学科教学知识这一门课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进行教育系列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增设这些课程往往能够将其安排到教学计划之中去,还可以将学生早操等等时间进行充分的利用,这样能够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第二种方法就是我们要在不同体育学科知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相关学科教学知识的案例穿插进去,这也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和更高的要求,因此,任课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三种方法就是我们要将学科教学论课程的地位和内容进行改革,将操作课程和实践课程加强。

(二)对体育教学师资队伍结构进行有效的整合

体育教师这一个个体专业化要求必须要拥有一支专业化教师教育的队伍,本着将自身体育教师教育内部专业化加快这一重要的目的,我们必须要将参与到教师教育四种师资力量进行协调,这四种师资力量主要包括和教师专业教育息息相关教育

科学教师,有基础教育经验和兴趣的学科教师;学科教师论教师以及优秀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如果想要将专门组织的机构建立起来,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对这四种学术人员力量进行资助、整合和引导,并且使这四种师资力量和基础教育密切关系,能够促使教师教育迈向实质上的专门化。

(三)实现体育学习评价方式多元化

在进行体育师范生学习的评价过程中,我们对技能、知识掌握程度过分的重视,这已经成为了对他们学习评价重点内容,然而,作为师范教育的学生,不仅仅要对技能和知识进行掌握,还要对技能和知识传授方式进行了解和应用。所以,笔者主张在体育学习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学生技能和知识传授能力进行一定的评价,并且时刻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对于新的教学方法要敢于尝试。

参考文献:

[1] 胡青,刘小强. 分离还是融合:教师教育专业化中形式与实质的矛盾——兼谈学科教学知识(pck)与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j]. 江西社会科学, 2005,(11) .

[2] 毛有文. 体操单杠骑撑前回环教法新探——“前位保帮法”与“后位保帮法”之对比实验研究[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05) .

[3] 柴娇, 郑风家, 李林鹏, 陆阳. 学科教学知识对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化途径的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1,(03).

体育学科知识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关系

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起步较晚,而且受到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强势学科以及国外职业教育研究的影响和控制,职业教育学科研究多是基于职业教育研究者主体的诉求而展开的,但即使是在职业教育学术共同体内部,职业教育学研究领域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缓慢,地位不高。本文继承前人研究,试图澄清影响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八对主要关系,以超越研究困境,推动职业教育学科研究发展。

一、职业教育知识与职业教育学科

学科,在狭义上是指学问、知识的分科。狭义上讲的学科与知识有着天然的联系。《新牛津英汉词典》中对“Discipline”的解释是“A branch of knowledge, typically one studied in higher education”(知识的分支,尤其指高等教育中学习的知识分支)。《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对“学科”的解释均与知识相关:“1.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2.学校教学的科目;3.军事训练或体育训练中的各种知识性的科目(区别于‘术科’)。”

学科与知识也有着根本的区别。“学科是主体为了教育或发展的需要,通过自身认知结构与客观结构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知识范畴的逻辑体系。它具有创造知识、系统管理和全面育人的功能和价值”。“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任何一门学科领域形成的初始原因并不是建立学科体系的需要”,学科的产生是为了满足知识生产和教育的需要。一门学科是在该学科知识足够丰富的基础上,为了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结果。

狭义的职业教育学科指涉职业教育的知识领域,它是在职业教育知识不断丰富的基础上,为了使人们有序和整体地把握职业教育知识,对其进行系统化、符号化和社会化的结果。职业教育知识是职业教育学的基础和前提,职业教育学是学科化的职业教育知识,职业教育学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管理职业教育知识,不断促进职业教育知识的生产。根据职业教育知识的成熟状态,其需要经历无形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形的个人理论和有形的职业教育学科理论三种状态。职业教育学从无到有是一个“自在”到“自为”的过程,一旦职业教育学可以以一门学科的身份进入人类知识总库的殿堂,职业教育知识的生产便逐步进入到规范化、学科化和自觉化时期。而后,随着学科意识的不断增强,还会出现对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元研究,这种元研究是有关职业教育学科或知识的知识,其不断系统化和逻辑化,最终发展成为元职业教育学,即反思的职业教育学,而元职业教育学的形成,可以认为是职业教育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理论职业教育学科与实践职业教育学科

在中国文献中,“学科”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欧阳修等人所修《新唐书》中的《儒学传序》,其本意为儒学的科目分类。现代话语中,“学科”一词主要采用英文“discipline”(学科规训)的涵义:一是指学科知识内部的“规范体系”;二是指学科为构筑内部知识体系,界定研究边界而进行的外部“制度建设”,或称为“学科建制”。有观点认为,学科发展史即是学科理智史和学科制度史的双重动态史。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内,有研究者提出了“理论职业教育学科”与“实践职业教育学科”的分野:前者指职业教育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理论体系及研究学派的集合;后者则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学术平台、人才培养及科研项目等内容。

判断一个知识领域是否成为一门学科的基本依据是,只有当观念层面和社会建制层面均独立成体系的时候,我们才能说某一知识领域是一门独立学科。如果仅有社会建制和社会运作层面上的范式建构,对其恰当的称谓是“制度化”了的研究领域。因此,我们可以说,理论职业教育学科是“质”,而实践职业教育学科是“形”;实践职业教育学科为理论职业教育学科提供制度支撑和物质基础,理论职业教育学科为实践职业教育学科提供精神家园和价值追求。二者相伴相形,相辅相成,循环发展。在理论研究及日常话语体系中,凡论及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我们不仅是在谈论职业教育学术组织建设、研究生培养、学术刊物的发展以及学术著作的规划与出版,而且更应当包括职业教育研究对象的确立、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的运用以及理论体系的构建等职业教育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与回答,这两方面均为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题中之义。

三、职业教育现象与职业教育问题

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划定的“势力范围”。学科自身的发展是随着人们对其研究对象的逐步把握而不断走向成熟的。从相关研究成果看,目前对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捕捉,归纳起来主要有“现象说”、“问题说”以及“规律说”等三种。职业教育规律是职业教育学的研究目标,已经被排除在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之外。“现象说”与“问题说”争执的根源在于对职业教育学研究目标的把握:我们是要解决职业教育的现实问题,还是要透过职业教育现象,发现规律,增加职业教育知识?事实上,我们既需要解决问题,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为职业教育教学问题提供答案,又需要研究现象,“格物致知”,发现新知识,还需要研究理论与体系,对学科体系进行建构。忽视了问题研究,职业教育理论与体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偏废了现象研究与体系的构建,职业教育现实问题将很难得到根本的解决。

职业教育现象纷繁芜杂,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问题重重,职业教育现象和职业教育问题可以作为公共管理、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从职业教育研究现象看,多数研究者的确把职业教育现象和职业教育问题作为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对待,那么如何区分他们的研究与社会学等其他学科对职业教育现象及问题研究的不同便成了一个问题。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指出,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着许多“偷运进社会科学大门的社会问题”,这些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问题”只是随着社会上或者学者们对时事态势的把握而起伏不定、左右摇摆。而相关的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者,因其思想停留在“不思阶段”,而沦落为社会潮流的工具和“玩偶”[9]。职业教育知识性质的应用性要求职业教育研究必须紧紧依靠职业教育实践,但这并不是说职业教育研究要沦为实践的“奴隶”和“玩偶”,它必须对职业教育表象问题进行科学建构,必须有适度的超前性,才能对实践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可以说,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从职业教育学科的视角对职业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建构,它不是对现象和问题的直接研究,而是“抱着建立模型的宗旨去处理具体的经验个案”之后建构的结果。

四、职业教育研究范式与职业教育研究方法

独特的研究方法曾经被认为是一门学科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但随着跨学科、多学科研究的兴起,单一研究方法的成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怀疑,一些研究方法在不同学科领域的通用性质也得到了证实,人们随即改变对学科观念的认识。对尚未成熟的职业教育学而言,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于对统一研究范式的追求。英国教授托尼·比彻等认为,“清晰明确的范式表明学科达成了一致意见;范式之间如果是相互对立、尚未定形或尚未产生,就要归咎于学科内部在观察世界的一般方法和处理研究问题的具体方法上有很大程度的分歧。科学进步根源于在一个对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学科新成员的培训等问题观点紧密一致的环境”。范式一方面反映了维持科学共同体的形而上学的约束,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实践的约束,相应的范式所带来的规训制度维持着学科的完整与稳定。但是,由于“范式”一词有着极大抽象性和复杂性,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从一开始就对其含义存在着分歧,目前存在着“起点范式说”、“方式范式说”以及“取向范式说”等不同种类的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

事实上,作为一门软科学,职业教育需要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决定了研究方法的选择,需要研究问题的性质不同,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同。此外,研究者的知识结构、主观认识等都可能对研究方法的选择造成影响。这样就有可能形成不同的研究范式和研究传统。所以,职业教育可能存在着不止一种的替代或者潜在研究范式,或者会出现多种范式共存的状况。职业教育研究范式的更迭或者范式的共存主要取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职业教育研究共同体内部的结构特征。当社会结构变迁或出现社会转型,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任务发生改变时,职业教育研究的范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当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共同体存在多个独立而成熟的学派时,范式共存是必然的;否则,学术上的霸权,必然导致“范式”的霸权。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学科而言,不是范式更迭和共存的问题,而是如何培育起成熟范式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排斥多元研究范式共存的可能性。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在比较中西学术之不同时,指出了“真学问家”的共同之处:“凡真学问家,必皆有其根本观念,有其到处运用之方法,或到处运用之眼光”,他认为,“不同学派即不同方法”,梁漱溟所谓“方法”,实为“研究范式”的同义语,职业教育学独特研究范式的出现有待职业教育研究者全体同仁共同努力,有待中国的职业教育学派的形成。

五、职业教育工作体系与职业教育学理论体系

“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从那些混乱和不断变化的现象中探索出一个有秩序和有意义的协调一致的结构,并以这种方式解释和超越直接经验。”学科的科学体系与学科的科学理论是紧密相联的,没有科学的学科体系,很难有科学的学科理论。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有关哲学体系的论述中讲到,“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没有体系的哲学理论,只能表示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它的内容必定是偶然性的。哲学的内容,只有作为全体中的有机环节,才能得到正确的证明,否则便只能是无根据的假说或个人主观的确信而已。”职业教育学同样如此,经过体系化,按照一定的逻辑建构起来的职业教育学体系才能对职业教育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和指导意义。

就目前情况看,在学科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尚不够深入,理论抽象层次还不够高,许多学科概念还没有从日常用语上升为科学概念,职业教育学科中的许多理论还处在经验事实的简单概括阶段。目前形成的职业教育学体系具有较多的经验描述色彩,它仅是经验水平上的职业教育学,较具“现实”模仿性,这一“现实”即是职业教育的工作体系:从多数职业教育学著作看,相关章节试图建立起一个与职业院校工作体系一一对应的职业教育学体系,这反映出职业教育学理论研究初始状态的特点。

事实上,职业教育工作体系仅是系统化的职业教育现象,它可以成为任何社会学科的研究对象,职业教育学科体系要超越经验水平的体系,须要运用职业教育学自己的方法与视角,通过“科学与基础相交”、“经验与思辨结合”、“归纳与演绎并容”以及“历史与逻辑统一”,方能建立起范畴水平的职业教育学体系。需要指出的是,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对职业教育工作体系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它有赖于职业教育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试图通过教科书化方式,在一部著作或者一个人的著作中完成,是不现实的。

六、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与职业教育知识消费者

职业教育知识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反映的是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随着职业院校校本研究的开展,以及“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深入,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和一线教师逐步加入到了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实践中,这一现实模糊了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与知识消费者之间的界限,但就身份而言,职业院校的管理人员及教师仅是非专业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他们是学科的“边缘人”,他们生产着部分的职业教育的实践理论知识,同时也作为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主要消费者而存在。

作为“实践理论知识生产者”的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及教师,他们的经验上升为职业教育实践理论知识,需要得到职业教育学术共同体的认可,而当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落后于职业教育实践,或者与职业教育发展错位而不能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效的解释和解答时,他们就会抱怨专业理论知识脱离实际,不具实用性。所以这些“非专业者”对“专业者”心理是矛盾的:爱,是因为希望能得到对方的承认;恨,是源于“恨铁不成钢”之痛。

从纯粹生产与消费关系看,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还表现在新产生的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教育实践者已掌握理论和已内化的经验、传统的冲突。职业教育实践者作为职业教育理论的重要消费者,在经过努力掌握了某一职业教育理论之后,或者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的影响,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传统已经“固化”,甚至是“圣化”,相当一部分实践者很难再接受新的理论,因为这一改变意味着习惯的改变和投入的增加。“路径依赖”毕竟是最经济的行为方式。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一线专业课教师表现出的惰性和迟钝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七、比较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与本土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

所谓比较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是指主要以比较职业教育为研究方向,从事翻译、引介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知识,介绍、推广西方发达国家职业发展经验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而本土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则是相对于比较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而言的,是指扎根中国本土文化土壤,立足中国本国职业教育实践,以解决中国职业教育实践和理论问题为目的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

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知识对我国职业教育知识生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学科恢复重建期,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大量吸收前苏联、德国、美国等国家的职业教育思想,为我国职业教育学的恢复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如其他社会学科一样,中国职业教育学研究存在着所谓“前反思性接受”的弊病,即对西方职业教育理论以及研究方法作为当然之物不假思索地引进和接收。这种“前反思性接受”使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既是职业教育知识的生产者,也是职业教育知识的被建构者,这成为职业教育依附品格的重要根源。从这个角度上讲,西方知识的闯入无疑剥夺了我国职业教育“本土知识”(Indigenous Knowledge)或“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的权力,势必对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独立性造成威胁。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的觉醒,职业教育研究在合理吸收国外职业教育知识成果的同时,如何生产具有时代特色、适应中国现实的本土职业教育理论已成为当务之急。

八、职业教育知识生产与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培养

体育学科知识范文第4篇

学科知识体系的组织结构学科的划分

(一)系统理论和思想这指的是基础知识与原理,包括一些入门或概念性知识。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容和结构,必须以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支撑。基础理论和思想,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哲学、管理基础等。这些知识是启发学生了解学科基础,掌握学科原理的本源性知识,是学科其他知识学习的前提条件。在探索一门学科的最初,必然首先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论等知识。(二)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是学科知识的核心组成部分,如具体的、功能性的知识,它是学科的核心理论与学科支柱,它是最能体现学科基本特征和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知识部分。主干知识是一个学科的精粹,是经过长期累积而形成的学科核心价值表征。例如,以二级学科(专业)为例,就是一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知识,是专业学习必须牢牢掌握的内容。主干知识除了系统核心知识之外,也要了解学科的最前沿和发展趋势,以及学科的现代方法和现代技术。(三)支撑知识支撑理论有别于基础理论和主干知识,它是主干知识的次生性知识,是基础理论的衍生性知识,包括一些关联性知识,它是帮助掌握学科主干知识的知识内容。支撑理论突破了限于学科内知识的界限,它可以是紧密围绕本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相关学科知识或边缘知识。支撑理论的范围比较广,它可以涉及各种类型的学科和知识体系,只要是对本学科的知识掌握有启发和指导、指引意义的知识,都可以成为本学科的支撑性知识。(四)基本实践知识学科知识体系也包括以经验为基础的专业性知识。任何学科都需要切实应用于实际,才能真正发挥一门学科的功能。所以,各学科的知识体系也包括基本的实践知识或是工艺知识。对于文科类或理科类的学科而言,可能更多的是涉及实践性的知识,比如,政治如果有效指导实践,数学的应用等。而对于工科类的学科来说,可能更强调对工艺性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基本实践知识是最能体现专业性和应用性的部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学者们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或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进行研究,往往只关注去理解世界,不太关注改造世界,因此,总体来看,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实践性知识并非十分得到重视。(五)辅助知识除了上述知识之外,一门学科的知识构成还应当包括辅助知识。辅助知识是一些相对琐碎和彼此间不成系统的知识,它们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内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诸如,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创新意识、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职业道德等,又如熟悉国家有关本学科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国际标准等,以及具备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研究、技术管理的初步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所需具备的体育能力,等等,这些都是一门学科应当具备的辅知识。从上述的学科知识体系组织结构不难发现,学科知识体系具有系统化、知识化、理论化的基本特征,它具有严密的知识逻辑结构。学科知识体系的组成并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堆砌和累加,而是要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间的渗透性,做到从现象到本质地掌握学科知识,领悟知识内涵。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特征

实践教学知识体系十分强调能力本位的发展理念,因此,在知识设计与构建上,就非常注重对于具体实践操作与应用的价值,注重学生实践操作与应用能力的提升。这种实践性还体现在,实践知识是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生产”出来的,它的产生完全出于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它是附着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性对于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地位要远甚于学科知识体系。实践性也是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所决定的,它是职业教育特色的根本体现。社会性———强调与行业企业界的紧密沟通与合作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具体运用,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性,即要与行业企业界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紧密与企业、岗位的联系。职业教育应当始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功能要求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与行业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其中,最能直接实现联系的就是职业院校的实践环节。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知识体系构建应当以社会就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托,在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过程中调整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结构与内涵,始终遵循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的准则。支撑性———关注理论与人文知识对实践的支撑性职业教育除了要完善实践教学知识体系之外,必须具备完整的、稳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人文知识体系,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体系。因此,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并非只是依照社会、行业、企业的直接需求而确定的,它也应当在理论知识体系和人文知识体系的共同支撑下,来完善实践教学知识体系框架。在具体实践知识体系设计及运用中,要积极融入理论的、人文的,包括基础知识、基础原理、专业理论、职业素养要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知识,使学生拥有“理论+技能+素养”的三大知识体系支柱,实现人格的健全成长,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直接性———体现实践知识对实践操作的直接指导既然设计了实践教学知识体系,那么,这种知识除了实践性特征之外,还应当具备直接性特征。所谓直接性就是指这些实践知识能够直接对学生的操作、实践或应用进行直接的、无阻碍的指导。它不会象理论知识体系那样对学生的具体实践进行相对间接的指导,因为理论知识具有一个转换的过程,即从理论知识转到实践应用知识,再从实践应用付诸操作。直接性不仅是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价值所在,也是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效率和效益的体现。开放性———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变革趋势实践教学知识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具有十分活跃的流动性和动态调整性。作为与行业企业及岗位技术发展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而进行动态的知识更新和创新,以适应岗位的实际需求变化,因此,开放性也是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此外,它的开放性还体现在知识的组织构成,与学科知识体系不同,实践教学知识体系是一个实践体系,这一体系不是按照知识之间的相关性,而是按照工作任务之间的相关性组织的,任务不尽相同,则不同的组合方式就会形成不同的工作过程,产生不同的实践知识体系。依赖性———始终依赖于资源条件配置与企业岗位技术变动要完成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必须首先依赖于行业、企业、岗位的要求来确定知识点。职业教育是对行业行业依赖性最强的教育类型,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就要按照企业的需求来调整专业、课程甚至人才培养模式,而学校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企业的支持,包括教学依赖、资源依赖(如师资、实训设施、资金等)、就业依赖等。此外,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实质上即使不依赖于企业的资源,也必须依赖于学校自身、政府部门投入或其他社会资源,包括专业师资、实训基地、资金,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依赖性特征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也是职业教育的软肋。

体育学科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型体育教师 知识 能力 素质 培养途径

一、前言

在以现代素质教育为主体,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和身心健康及发展个性为目标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下,对体育教师的思想素养、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及能力水平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其自身的思想作风、业务水平、综合素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潜移默化地渗透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①。为此,在现代学校体育教育中加强创新型体育教师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构建体育教师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的途径,不仅是学校体育教学科学化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体育教师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有关研究资料十二篇,并对创新型体育教师知识与能力结构研究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2)问卷调查法。根据问卷调查量表设计的原则和标准化要求设计了有关创新型体育教师知识与能力培养内容的问卷调查表,采用“调查―再调查法”对量表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检验。(3)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所获的数据运用常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校体育教育的特征分析

1.学校体育教育的科学化特征。体育教育的科学化是指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体育教师及其教学辅助人员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制订科学的教学训练计划,广泛地运用科技成果,采用先进的技术与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体育教育的全过程实施最佳调控,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②。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科学化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特征。因为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可控制的系统,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教学实施有效的优化监控。第二,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使其方法和手段不断得以改善,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教学成果加强教学的研究工作,重视体育教学信息的搜集与传递。第三,运用现代人体学科知识,排除危及学生健康的教学条件和手段,加强对学生的医务监督,使科学的体育健身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打下基础。

2.体育教师知识的全面性特征。由于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知识、技能与技术的传授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中,采用科学而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育知识的全面性越来越突出,对教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其知识结构的构成要素也越来越系统化。这就使得教师必须不断更新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体育学科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并应用这些先进技术手段和方法去从事教学工作。

3.体育教学过程的人性化特征。教学活动的人性化是对学生的内在需要、主动精神、个性发展视为崇高目的的一种教育③。人性化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它所要求的是:注重从学生的内部去寻找创造性的源泉,通过对学生兴趣、动机、情绪及个性的培养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性化教育,既是针对现代学生的片面发展和人格缺陷而提出的,也是对当前体育教育功利性倾向的纠正。这就要求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实际需要出发来设置教育目标和规划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趋向于娱乐化、生活化和个性化,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目的。

(二)创新型体育教师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结构分析

1.创新型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分析。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指组成教师知识系统的各学科之间组合方式及其比例关系。通过一定中介形式,使各学科的知识组合为创新型体育教师体系中的“元素”。就创新型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元素”而言,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这种基础知识又是多元的,既包括教育学科知识,又包括人体科学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人体科学知识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等知识。基础知识既是指导体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新问题的工具。其次要有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这一点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不仅是构成知识结构的核心,同时也是从事体育教学所必备的知识元素。因为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体育教师才可以熟练地把握体育技术的发展规律和教学特点,并能够迅速获取与体育教学有关的各种信息,掌握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不断更新教学理论和方法提供保障。再次高校体育教师还应具备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以及管理学科知识。这些学科知识是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的需要。因为现代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才有可能驾驭其教学活动④。

2.创新型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的分析。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才有可能在教学上完成创新过程。这种应具备的能力不仅仅指的是某一种专项能力,而指的是各种能力的集合和多种功能及多个层次的综合体。其内在构成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创新能力、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1)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表现为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敏锐地观察旧事物的缺陷,准确地捕捉新事物的萌芽,提出大胆新颖的推测和设想,并拿出可行的体育教学方案来付诸实施。(2)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将创意付诸于教学过程并让学生在实践中顺利完成体育技术和技能的能力。该能力表现为创新型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综合、移植、改造、重组等创新技巧。(3)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是体育教学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它会涉及体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步骤的各个环节。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课的组织上进行周密的设计,以使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得到落实。

有关体育教师能力的研究已大量存在,但如何结合现代体育教学发展趋势的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创新能力方案,可以说还不多见。为此,我们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了创新型体育教师创新能力构成的五种因素:(1)观察能力:包括灵敏感觉能力和对技术战术敏锐的洞察力;(2)获得信息和分析利用信息能力;(3)创造思维能力:包括想象力、多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捕捉敏感能力;(4)创新预测能力;(5)创新设计能力。为了进一步说明创新能力构成因素的重要程度,我们对百色市八所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见表1。从对“非常重要”的选择频数中明显看出,获取信息和分析利用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所在。

3.创新型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分析。素质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心理因素及专业技术与技能的综合体现。创新型体育教师素质的具体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优良的心理品质;(3)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术与技能;(4)非常注重对体育教育信息的收集、整理,并具有分析和利用信息能力。为此,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各种素质在体育教学创新过程中的重要程度进行了调查,其统计结果见右表2。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术与技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体育教育的创新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创新型体育教师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途径

由于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成果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使得体育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为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提供了不断创新的机会和条件,同时也使得体育教师为了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需要而不断调整自身的素质,以求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⑤。为此,创新型体育教师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1)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及专业技术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完善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素质不可缺少的手段。(2)在不断更新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同时,采用培训、进修等方法全面更新教师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的文化知识,以增强体育教师的知识面,达到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3)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研究工作,积极探索体育教学改革内容与方法,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使教师摆脱传统体育教学的束缚;积极引导教师根据现代教学特点创造性地提出改革思路并大胆运用于教学实践,变单纯地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全面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掌握锻炼方法,达到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4)进一步优化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师的个人潜力,体现个人特长,为营造创新型体育教师的良好环境创造条件。

五、小结

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是进行创新的基础。随着体育教育的发展,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完善,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应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以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注释]

①张洁.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4):118-119.

②申立,兰自力.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其培养途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64-167.

③何忠,许志林.论体育教学过程的人性化与课程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4):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