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医学现状

法医学现状

法医学现状

法医学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对策

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医学教育过程过中过分重视医疗技能培养,轻视医学人文教育的现象有所改善,医学人文课程比例有所上升,但多是侧重对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而忽视了医学生法治教育,医学生的法律知识也大多局限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法律基础部分”内容的教授,即便如我校医学专业开设卫生法课程,但学时较少,教学内容也有所局限。在从业过程中对于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正当权益的基本法律法规掌握不牢固甚至完全不了解。这种法律观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导致临床实践中有法不依、防御性医疗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引发医疗纠纷。医学生的职业选择决定了他们未来必将从事医疗相关工作,除具备过硬的医疗技术、高尚的道德情操外,学习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更是对自身工作高度负责的重要表现,是确保医疗活动安全进行,未来职业目标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需要积极有效的加强对医学生的法治教育与管理。

一、医学生法治教育现状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有效问卷651份,在通过何种途径了解法律知识一题中,26.57%的医学生通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公共课程,20.89%通过卫生法等专业课程,47.31%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了解,仅有5.68%通过临床实习期间的实习代教老师。46.39%认为影响医学生法治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课程压力大,法律相关课程学时较少,22.58%认为教学形式单调,缺乏新意和趣味,由此可见,医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医学生对于法治教育的了解途径也有所差异。

1.对法律知识掌握少,理解程度低,法治观念淡薄

近些年大学生犯罪率不断增加,报纸、电视屡次报道医学生犯罪案件,其中也不乏医学专业学生。可见,包括医学生在内的高校学生存在法律意识淡薄,法治观念缺失的现象。对医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本身法律相关课程涉及较少,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致使医学生不能结合实际,深入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更无法内化为自己的观念与信仰,法治观念淡薄。

2.医学生法治教育时间少,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医学专业教育主要以专业课程为主,在非专业课程方面,有所欠缺,尤其在法律方面,长期处于空缺的状态。引起该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校层面对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医学生层面,由于医学的专业性质较强,导致大部分医学生的学习精力都集中在专业课程方面,对专业之外的知识,无法抽出较多的时间进行了解。

3.法治教育课程与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

当前,虽然已有部分高校,开设了法治教育课程,但却存在着课程形式过于单一的情况,教学长期处于理论阶段,无法进行有效实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灵活性,难以达到法治教育的目的,相关的教学知识,也不能及时的弥补法治教育方面的漏洞。使其违背了开设法治教育课程初衷的作用。

二、当前医学生法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

传统思想对医学生影响较深,人情社会依旧成为主观观念,使其形成一种只要有势力就可以摆平一切的错误思想,这种思想不仅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危害,也对社会治安构成严重威胁。作为教育部门,应及时的矫正医学生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使其走向正轨。

2.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对法治教育的影响

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要面对许多复杂的社会关系,法律就是对这些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规范,离开了法律医学将无法顺利发展。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在法治教育方面既具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性。这就要求医学生所受的法治教育的深度和知识覆盖面应与其所受的专业教育程度相匹配,但随着医学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医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的专业性质随之增强,但对法治教育的学习时间反而不断减少,从而使法治教育无法有效的融入医学教育当中。

医学院校课程设置遵循医学学习与人才培养规律,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完善,专业教育质量品质高,对于医学生专业学习、解剖实验、研究项目、临床实习等给予足够的经费及课程时间。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卫生法》两门课程是医学院校进行法治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但是相对于专业课其所占比例较少,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兼任教师情况多有发生。可见学校对法治教育未给予足够重视。

4.医学生自身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

医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且具有较强的专业钻研意识,但对于专业之外的知识,多数学生却不能够主动的接触与学习,究其原因,其长期处于医学学习中,导致部分医学生养成法治教育与其毫无关联的思想,学习法治知识是浪费时间的错误观念,使医学生难以对法治教育进行关注,也导致了不愿主动学习法治知识的情况发生。

三、医学生法治教育有效实施的对策

1.掌握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建立健全医学生法治教育体系,创新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进行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医学院校除了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卫生法》作为必修课之外,要不断完善法治教育的内容,使之与时俱进,更适合医学生自身实际。通过这些法律条例的系统学习,提升医学生法律素养,使他们树立法治观念,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以医学生为本,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2.创新法治教育多维度方式方法,增加参与度和实践性

法律意识的养成与法治观念的树立,不但需要课堂教学,同时需要医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和实践体验,在体验中深化对法律知识认识,培养法治思维,树立法治观念。因此,法治教育也需创新多维度的方式方法,与医疗实践相结合,增加医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性。例如在实践活动中,让医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法律问题进行思考,从内心深处逐渐对法律制度形成认同,内化为自觉守法的行为,培养法治思维。

3.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舆论环境

学校应坚持依法治校理念,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管理体制。其次,社会多方应大力宣传我国依法治国理念,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医学生喜闻乐见的医学生活动,使法治教育深入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升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培养法律精神和法治思维,树立法治信仰。

四、结语

作为重要的群体,医学生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医学生的法治教育始终令人担忧。加强医学生的法治教育尤为重要,医学生的法治教育需要学校与医学生的大力配合,及时的普及法律知识,使每一位医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积极的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健,笪宇蓉,刘艳霞.医学院校卫生法制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

[2] 李宁,任小红.我国医学生法律教育现状及对策[J].护理研究,2016,30(27):3332-3335.

法医学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PBL教学;医学本科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69-02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译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它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生投入问题之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团队合作来学习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

一、PBL教学法的意义

目前,国内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高校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因此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性人才,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和提高培养人才质量显得尤为紧迫。然而,要改革教育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是关键。PBL教学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不再是“知识容器、考试工具和分数奴隶”,而是教学的主体。新的教学模式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学习技巧,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及能力。

二、PBL教学法的优势

1.PBL教学法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PBL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自主、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十分容易地获得来自其他同学的信息。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有兴趣解决这些问题,有较强的参与感。学生要通过对知识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及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通过多种思维和认知方式才能获得问题的解决,这其实就是学生逐步获得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2.PBL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主动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来组织学生学习,它要求学生通过问题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一个一个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不但获得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盲目变为有目的地探寻问题的答案和实质。

3.PBL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PBL教学形式既有课下的自主学习,又有课上的小组讨论,这不但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适应了当代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

三、PBL教学法在医学本科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随着PBL教学法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都开始尝试此方法,然而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却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我国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念、经济文化背景、培养目标、教育环境与资源、改革时机、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接受度、师资力量等众多因素都能影响这一新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实施效果。本文作者通过长期实践,观察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应对措施。

1.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有限影响实施效果。PBL是一种对教师素质要求很高的教学方法,适时发挥教师的组织作用、参与作用、指导作用是PBL教学法顺利进行的关键。它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不但要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医学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知识综合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但是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内,能具有PBL执行能力的教师不多。同时PBL教学还需要大量的资源,如充足的图书资源、大量文献的数据库、适当的教材和专门的教室和教具等硬件实施。在我国医学院校内,本科生教学不同于研究生教学,大多采用大班授课式教学,学校往往都不能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还是应加大力度,从经济上物质上支持配套设计的建设。重点培养优秀教师的同时尽量做到提高整体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从上到下全面贯彻PBL教学法。

2.师生不能适应新教学模式下的角色。PBL的关键之一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本科生长期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学习上一直都是“接受”状态,使学生的主动性不高。师生双方对这种新的教学方法都缺乏心理上和技能上的准备。PBL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由“知识的提供者”向“学习的促进者”转化,指导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源头,而主要任务是监控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所以教师把握干预的尺度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很高的引导技巧。教师需要强化培训与不断实践,才能真正实现PBL教学,大学或学院应积极发挥核心作用,定期开培训班或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帮助教师适应新角色。同时学生也应积极适应自主学习的新形势,充分理解PBL的优势,为自己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打下良好基础。

3.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有不容忽视的导向作用。我国传统医学本科教学方式仍以分数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学生也较习惯这种考核形式。我国开展PBL教学的一些医学院校也都是在学期中准备几个案例供学生自学讨论,但学期末还是采取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因此学生往往只重分数忽略讨论。学生不能及时从教师处得到反馈,不知道自己通过自学对问题的分析是否正确。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会逐渐降低。因此,若想实施PBL教学,教师应在教学法上加大改革力度,改变传统的以分数下结论的考核方式,促使学生重视对驱动问题的探讨及相关知识的自学。

4.驱动问题设计水平仍需提高。医学本科生教学通常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对于教师来说,PBL教学无疑是个巨大挑战。因为在新的教学方法中,“问题”是触发器,是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它应该是非结构化的、真实的病例,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和学习兴趣,引导学习逐步深化。所以这就对病例设计提出高要求。现存问题之一就是病例设计和讨论过程都主要聚焦于疾病的临床视角,认为只要能做出正确诊断,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就是解决了问题,而忽视了学习病例背后隐含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能否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影响PBL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需要覆盖哪些知识点,选择什么样的病例,以什么样的动态来展示信息,按怎样的系统和顺序来展开问题等。对上述问题进行反复思量商榷后,不难给出有价值的驱动问题。

国外众多实践经验证实PBL教学法能客服传统医学教育的弊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自主性,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但是教学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摸索探究。对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态度而不应回避。及时总结反思,采取有效的措施去修正和完善,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学、高效、成熟的并且适合我国医学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崔炳权,何震宇,王庆华,等.PBL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105,118.

[2]汪青.国内医学院校PBL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剖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0,8(5):88-91.

[3]崔晓阳,李益,廖虎,等.P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J].医学教育探索,2010,9(4):439-442.

[4]袁修学,袁静萍.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1):58-59.

[5]黄亚玲,刘亚玲,彭义香,等.中国学生应用PBL学习方法可行性论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3-4.

[6]孙爱民,袁亚维,刘英,等.PBL教学法与教师角色转变[J].南方医学教育,2008,(1):8.

[7]梅虎.案例教学与PBL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09,16(3):68-69.

[8]梁燕,汪青,钱睿哲,等.从学生的视角看PBL教学实践的效果和努力方向[J].复旦教育论坛,2009,7(4):92-96.

法医学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PBL教学;社会医学;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94-03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是基于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以问题为向导式的自主学习。与传统的授课式教学相比,PBL教学法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设计理念、实施方式及评估体系更加先进和科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果。目前,PBL教学法已经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新型教学模式,我国有许多医学院校正在逐渐尝试这种教学方式。本文详细阐述PBL教学在我校社会医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PBL教学法的起源

20世纪20年代,美国医学界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枯燥乏味的教育模式容易使教师失去教学的激情,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尤其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往往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1969年,在加拿大德麦克马斯特大学,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次把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提问和参与讨论的机会,在医学生中开设了一种可促使学生自主讨论问题、学习问题的教学模式,即PBL模式。与传统的教学相比,PBL使学习者自主地构建起宽厚且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社会医学需要实施PBL教学法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高校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因此,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性人才、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和提高培养人才质量显得尤为紧迫。然而,要改革教育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是关键。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将学生看作为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将探讨科学知识的过程看作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创新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社会医学是一门医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它主要研究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社会保障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但是,因其理论性过强,采用的传统式教学方法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局限性。以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直线型“满堂灌”式教学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学生对教学内容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很容易停留于表面,不能从学习中汲取深刻的认识。在教育创新的大背景下,社会医学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创新能力是技能、能力等智力因素和动机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体现。创造力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培养训练和环境熏陶等方式得到提高与挖掘。PBL教学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不再是“知识容器、考试工具和分数奴隶”,而是教学的主体。新的教学模式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学习技巧,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及能力。

三、社会医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和实施方法

PBL是一种模式课程,它有自己独特的组织形式、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是一种综合的课堂形式。它透过驱动问题强调解决方式而不是单纯地获得知识。然而,解决问题又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一个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了必要的知识,同时也学到了正确的临床思维和推理方法,培养自学、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能力,这才是PBL的根本目标。PBL是一套学习情境设计完整的方法,它有以下五大特征。

1.从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学习,这个问题被称为驱动问题(driving question)。

2.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驱动问题展开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类似学科专家的研究过程,学生可以在探讨的过程中学习该问题背后的理论知识和应用学科思想。

3.教师、学生以及社区成员为团队成员,他们共同参加协作性的活动,通过分享自己学习的知识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技术给学生提供了平台,促使学生在讨论活动中提升自学的能力。

5.学生通过协同可创造出解决问题的可行产品,可称为制品,是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成果,可公开分享。

在我校,社会医学教学中PBL的具体实施方法为:实践课为16学时,每次4学时。因此,教师设置了4个主题,每个主题中设计5~6个题目,题目以描述某个知识领域内能引人注意的发现或者以实践经验为依据的医学现象为设计基础。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题目,并自由结组,尽量保证每组学生数量的均衡。在导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了解与问题相关的理论知识,自己分析问题,并尝试分辨出问题所隐含的相关真相,从而把这个问题再现出来。学习小组完成一个学习周期后,总结本组题目的内容,以PPT的形式在实践课中呈现出来,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学习和讨论。这在4个不同主题的陈述过程中,要求每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以保证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后,相互合作协商,提出最初解决方案。导师根据学生们解决方案中的不足再设定学习目标,大家再讨论修正解决方案并设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通过不断重复学习的周期,学生可以获得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获得自学技巧等。

四、PBL教学法在社会医学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1.自主选题,激发学习动机。明确一门学科的学习目的是形成提高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由学习目的启发学生把学习看成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对学习动机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PBL教学法在社会医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题目,而兴趣是维持学生持久学习热情的决定因素。同时,自主选题也会使学生产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而且,教师的肯定、鼓励和适当的竞赛等手段也对激发学习动机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

2.参与其中,培养自学能力。学生选择题目后,自行查阅相关文献,主动探索相关知识,带着问题和兴趣去学习,有较强的参与感。同时,通过小组内知识的分享和讨论,这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兴趣。

3.知识分享,促进教学相长。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获得相关知识,在课堂上以PPT形式进行汇报。这个过程也是知识分享的过程。每位同学均可借此扩大自己的知识圈。同时,这个过程也可以帮助导师扩充知识,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五、PBL教学法在社会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仍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最初实施PBL教学的时候,学生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仍被动地等待导师布置任务。他们自主查阅资料不积极,表现得无从下手。在PPT汇报时,他们依然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于上台汇报表现得不自信、不知所措。针对此情况,导师需经常鼓励和指导,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学习自主性。

2.问题设计需更加严谨。驱动问题的设计是PBL教学法实施的关键步骤之一,它决定着PBL的实施效果。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专业领域可能遇到的真实案例,同时又要求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可以让学生有深入挖掘的兴趣和动力。但是,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往往受限于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因此,学校应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学识和能力,培养其成为能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领路人。

3.师资力量不足,学生遇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一般情况下,学习小组由6~8名同学组成,每组应配一名指导教师全程为学生答疑解问,以便提高其学习效率。但是,因为师资力量的限制,学校往往不能做到每组都配有专职教师为学生指导,只能由一名教师指导全班同学的学习过程。因此,很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延误学习的进程,甚至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转变这种情况,需要加大力量培养专职教师,使更多的教师拥有更多的知识领域,有能力指导学生适应PBL教学模式,使其能够在这种新的模式下掌握自学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PBL教学法有很多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扩充了师生的知识领域,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但是,由于新型教学法和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让师生能够尽早接受并适应PBL教学法,我们仍需做很多工作,如加大师资力量,培养更多的优秀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采用多种手段鼓励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等。

参考文献:

[1]崔炳权,何晨宇,王庆华,等.PBL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105-106.

[2]崔晓阳,李益,廖虎,等.P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J].医学教育探索,2010,9(4):439-442.

[3]任琦,关维俊.“在医学本科教育中实施PBL教学法的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69.

[4]牛丽红,南克勉,王增田,等.解读PBL中的师生角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27-28.

[5]袁修学,袁静萍.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1):58-59.

[6]尤华,彭志行,陆慧,等.Seminar教学法在社会医学教学实践中的尝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74-75.

法医学现状范文第4篇

“在中医学范畴里,病理状态是一组症状和体征,中医称之为‘证候’”,“中医的临床证候是以脏腑(局部器官)病变为中心,同时注重全身状态的辨识”。为使中医学的表述比较符合现代的习惯,笔者曾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概括为“状态医学”[1]。“状态”是中医对“证”的描述,“病因病理”是西医对“病”的描述,两者不同的表述方式构成了人们对疾病认识和治疗的两种不同方法。两者在方法论和临床实践上互相不能取代。作为中医的状态医学理论及其诊疗方法的特殊规律,决定了它在临床上的独立地位。

1 中医的状态与西医病因病理的关系

中医的状态与西医的病因病理是整体综合反应与局部病灶的关系,它们在临床上有以下不同表现:(1)状态与理化指标不一致。在体温正常的情况下,临床上可以见到虚寒和虚热两种状态[2];持续高热?1~2?周的病人,可以见到持续寒冷的状态[3]。(2)器官组织的各种理化检查未见异常,临床上可见多种状态失常。例如脾虚证、肾虚证、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胆湿热证、湿痰(二陈汤)证等等。(3)局部器官患病,代偿功能正常时,病人全身状态可以正常。例如部分乙型肝炎病人、肾盂肾盏结石病人全身状态可以正常。(4)同一疾病,如肺炎,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全身反应状态相差很大,必须使用不同疗效的方药[4]。中医称之为“同病异治”。(5)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的状态,使用同一方药治疗。如冠心病、癌症、肺炎恢复期等3种病因病理完全不同的疾病,在某一阶段可以出现气虚状态:面少华色、乏力少气、纳差、四肢倦怠、舌淡、脉弱,可用四君子汤加味治疗。这就是中医的“异病同治”。由此可见,状态是病因病理之外的另一类问题。(6)孪生者在遗传和童年生活条件方面,是不同个体最大限度相同的例子。然而同生不同死,且生病的时间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这些事实说明,不同个体自身内部的协调状态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个体内部协调状态的不同,是人体疾病发生、发展千变万化的第一内因,也是中医学存在的基础。

2 中医状态的诊断

人体机能状态正常与否的第一个感受者是自我,因此,症状是诊断状态的第一要素,体征是客观依据。由于人体机能状态并非各器官功能的简单加减,因此,现代医学的理化指标在诊断状态时,只供参考[3]。

从上文可以看出,即使是同卵孪生者,遗传和童年生活条件最大限度相同,但在不同个体,其内部协调状态不同。状态不同必然反映在对相同的致病因素有不同的反应。所以,用遗传因素、外在条件和器官病因病理去解释或诊断状态,是不符合状态的多种多样和千变万化的客观事实的。

同一疾病不同时期,状态可能不同;不同疾病可以出现相同状态。整体状态有病,局部器官可以正常;局部有病,整体状态可以正常。体温测量与人体寒热状态没有必然联系,等等。均证明状态与病因病理是人体疾病的两个不同方面,用于诊断器官病理的理化指标是不能作为诊断状态的依据。

中医状态的诊断,是一种以病人自身感受(症状)和临床体征为依据的综合判断。不同状态的区别,主要是依据临床诊疗实践中所见病象,进行深入细致分辨的结果。笔者?1999?年秋诊治?1?例病人,属中医外感病秋燥中的温燥,症见:发热,少许恶寒,咽干鼻燥,干咳无痰,口渴舌干稍红,脉浮数等,更见满面白色细小皮屑。可谓典型之至。如果从病因病理角度,只能归为病毒为害,西医没有应治之法。

状态的诊断,实质是以症状、体征为依据的综合判断与分类。分类的基点是寒热、虚实;分类的目的是区分不同的状态——证候,寻找有效的方药。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平衡和人体与自然界保持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一定强度的致病因 素导致了平衡失调,从而出现疾病。因此,中医对人体机能状态的判断有两个基点:(1)偏寒或偏热;(2)太过或不及[2]。所以,寒证、热证、虚证、实证是状态分类的出发点,或者说是总纲。因为临床上千变万化,数之不尽的各种状态,都是寒热虚实的进一步的具体划分。

中医学中的基本状态约20种,包括脾虚、肾虚[3];常见状态?200?多种[5]。假设人体分为九大器官系统,按排列组合的数字方法计算,人体状态数以万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状态诊断的复杂性。

3 中医对状态的治疗

状态的治疗是人类医学的一个特殊内容。从表面来看,中医药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传统医学一样,都是使用天然药物。现实是: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与众不同,疗效在众传统医学之首;中医药不仅对现代临床各科半数以上的疾病有良好疗效,且很多西医难治、不治之病症是中医的优势。

上述特殊和不同的原因在于,中医学的本质是状态医学,其诊断、治疗疾病的角度与西医的病因病理角度是两个不同范畴。

状态治疗的首要特点是:以方治病。这里的病,不是指局部器官的问题,也不是现代病因病理的中心环节,它是全身各器官组织某一时间综合协调的结果,是状态异常,或者称之为状态病,中医称之为证候。这里的方,不是某类药物的简单相加,也不是针对细菌或某器官的现代病因病理意义上的药物;而是针对人体不同状态确定治疗大法而拟定的处方,中医称之为方证对应,即以特别组成的方剂治疗不同的状态。

状态治疗的第二个特点是随证加减。尽可能使用代表方是中医治疗状态病的基本原则,但原方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准确对应临床上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必须根据具体病证,在某代表方的基础上增减原方的药量,或加减某几种药物。“随证加减”反映了状态的千变万化,提示固定的成方中药制剂,在当今和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不会成为中医的主流。

整体与局部并重是状态治疗的第三个特点,但必须强调状态的治疗贯穿始终。例如肺炎病人,不同时期使用银翘散加减、麻杏石甘汤加味、清营汤加减、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竹叶石膏汤加减等等[4]。这些方剂的组成和功效有很大差别,证明中医治疗是以状态为核心,局部病灶的治疗服从整体状态治疗。即“病因病理角度的中药治疗,必须综合状态治疗的原则”[2]。

4 关于中医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对中医学体系自然科学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讨论状态与病因病理的关系、状态的诊断、状态的治疗之后,我们对中医学的本质——状态医学及其规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笔者再次强调,状态与病因病理是临床医学的两个不同范畴,两者必须用完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维、诊断与治疗。

在清楚以上原理之后,状态医学的独立性和中医现代化的具体内容也就成为一个清晰的事物。中医现代化应是以发掘、完善中医学理论,以及相关诊断、治疗方法为核心;全面引入现代病因病理学说,加强病因病理角度的中药、针灸等治疗;加强器官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预后判断。

本世纪初,随着西医在中国的不断普及,现代科学的各种方法和成果为西医所利用,中医相形之下变得弱小。西医有理化指标,诊断明确,对器官疾病分析入微,且可见可数;故不少中、青年中医下意识地忽视了中医理法方药的主导地位,以至见到体温升高就投清凉之剂,高血压伴见气血虚弱也不敢进补。

中医学是一个独立的临床诊疗体系,现代病因病理学说的引入,不会冲击或改变中医的状态医学优势,它将弥补中医学对局部器官病认识的不足。

近40年来,中国的西医大规模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单味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复方的临床验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这些现代成果,证明了中医药、针灸临床运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也为今天中医现代化——病因病理角度的中药、针灸治疗,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科学资料。

笔者认为中医现代化的要点是:遵循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对状态诊断、治疗贯穿疾病的始终,而西医病因病理角度的治疗必须综合中医治疗的原则。

5 关于中西医结合

中医的状 态医学与西医的病因病理医学在理论上是可以融为一体的,但在临床实践上,由于两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截然不同,因而形成了事实上的两个临床医学体系:西医的病因病理学说是对器官病细致入微和多层次研究的理论,它的相关诊断、治疗方法,对器官病是首选的,很多治疗是特效的。因为不同个体,不同种族的病人,只要病因病理诊断相同,其有效药物的作用点和过程也相同,相关治疗就“经得起重复”,这就是所谓“特效”。中医学在状态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大量的有效方药和相关理论。如何面对实际,接受状态的客观存在和相关的理论,是今后中、西医结合的第一步;但是,怎样用西药体现状态治疗,在实际上成为中、西医结合的难点。但笔者提请医学同行注意这样一个事实:中医的状态是西医的病因病理之外的另类事物,不论医学怎样高度发达,生物遗传技术怎样完备,或器官移植和人体复制成功,人体内部的协调总是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必然使中医的状态医学与人类共存。

参考文献:

[1] 张有和.状态医学——中医学的现代概念[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3(3-4):1

[2] 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105

[3] 张有和.状态医学——中医学的现代概念[J].医学与哲学,1999(1):7

法医学现状范文第5篇

笔者选取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7年文献,以症状、证候、规范化、定量化、量表、方法学和积分法等为关键词检索,筛选出100余篇文章进行综述。笔者主要分析目前中医诊疗疾病现状、中医诊病的特点、目前应用中出现的问题,阐明症状规范化的必要性。

1 中医诊病的特点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患者症状进行测量的过程,而影响每个测量指标的随机因素很多,如医学流派的不同、水平的高低、测量手段的差别、患者的心理状态,甚至环境(光线、声音、空气)的差异等,每个因素都可能对测量指标产生影响[1]。中医病、证的判定,主要取决于临床症状及其变化情况的全面考察,通常将其主、次症状的若干项作为诊断该病、证的必备条件。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由于忽略不计症状表现程度上的差别,故而不能对病、证的整体状况做出比较客观的度量[2]。

2 规范化的必要性

证候是中医学的特定概念,是中医对疾病反应状态认识的概括和临床处方治疗的依据,准确把握和辨识证候是正确诊断、合理治疗疾病的关键。然而,由于中医证候的广延性、中医判断证候“司外揣内”的暗箱操作方法,以及理论体系承袭沿革中存在的局限性,使得证候辨识多带有经验的成分,由于不同临床医师对证候的辨识水平不同,对证候的认识就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不利于疾病的诊断和疗效的判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继承及发展。而证候的辨识是通过对临床信息,即症的综合分析而实现的,临床信息是患者病理状况的外在反应,是一种纷繁复杂的现象,通过医生望、闻、问、切获得,而临床上由于医生应用四诊检查的技巧和经验各异,对症状和异常行为的概念理解不同,也会影响临床信息收集的一致性,从而直接影响证候的辨识。因此,如何准确全面地收集临床信息是正确辨证的关键环节之一[3]。

成氏等[4]认为,中医的核心在于辨证论治,因此,对于证的研究一直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证的本质研究与证的规范化研究两个方面,而证的本质研究亦离不开证的规范化。所以,如何对证进行规范化就成了首要而突出的问题[5]。耿氏等[6]提到中医症状由定性向定量过渡,使之客观化,是临床和科研的实际需要,是中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必然趋势。制定症状计分法的诊断评分标准,使之适用于任何症状,并能够规范化,要求分级明确、有客观依据、易于掌握、便于实施。李氏等[7]认为,通过量化,能象西医的疾病诊断一样,增加药证识别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对中医辨证用药的规范和统一,从量化的角度更能准确地把握识证、用方、用药。更重要的是为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提供量化的标准或量表,这样更能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医干预后的效应维度和效应大小。杨氏等[8]提出,中医症状的规范化是整个中医体系规范化研究的基础。目前,中医理论的规范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证、病方面,国家先后制订了一些相关标准,如各类规划教材、《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然而,许多内容在各个标准中却不一致,导致实际使用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不规范,在使用及操作过程中出现很多矛盾的地方。

症状的量化与症状术语的规范问题由于中国文字蕴意的丰富性和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现象以及中医理论承袭沿革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得中医症状在用文字表述时,存在有一种症状用多种词汇表达及某些术语概念模糊的现象,造成表述上的混乱和学习者把握上的困难,不利于中医药的研究及对外交流。所以,梁氏等[9]认为,有必要首先对症状术语进行规范,在此基础上,对症状进行量化评定,以减少中医症状评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3 中医证候规范化方法研究现状

3.1 量表积分法

近年来,学术界不仅将国际上通用的一些量表用于量化评定患者的心理状态、主观症状、中医药临床疗效及其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等,而且还初步开始了一些与中医证候有关的量表制订工作,以期对某种证候的诊断与严重程度作出评定。学术界引入了按症状积分值对证进行判断的方法,当前通行的症状积分法,按症状显著或持续出现、症状时轻时重或间断出现、症状轻或偶尔出现划分为重、中、轻3个量级,依次打3、2、1分,各症状所赋分数的总和即是该病证的总体症状水平积分值;当积分值满足了某证所规定的标准分值,即可认定为该证。因这种诊断注入了定量分析的方法,故对一些症状的程度赋分显示了一定的实用性[2]。但是,由氏等[10]认为其灵活性仍较强,实际操作亦不便于把握。诸如多梦、懒言、健忘、耳聋、性欲减退等许多症状的程度轻重,研究者很难依据上述标准并按同一尺度给出近乎客观的判断。于是,借助症状积分值做出证的判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主观臆测的成分,影响了证认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由于症状积分法存在着标准模糊、可操作性较差等问题,因而那些旨在通过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值变化的定量分析以明确某种治法疗效的努力,也难以摆脱这些因素的干扰。因此,中医病、证诊断标准需进一步调整完善。症状量化标准的规范化是实现病、证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规范化和客观化的先决条件;而增强症状量化标准的可操作性,则是这一规范工作的关键。李氏等[11]制定的症状评分诊断标准的积分法是采用5级计分法,并根据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在中医证候中所占比重不同而赋予分值,这种症状计分法的诊断评分标准,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症状量化标准的可操作性,使症状量化较客观化,减轻了掺入主观臆测的成分。李氏等[7]认为,中医的证候量表设计应由中医专家、统计学人员、心理学测量专家等组成。首先,明确中医证候的概念,提出量表条目形成条目池,并采用统计方法对条目进行分析和筛选,完成初步量表,并对量表进行效度、信度和反应度等特性进行考评,最后修订完善;必要时要进行量表常模的制定。中医量表制定过程中,要注意与辨证和疗效相关的关键性辨证指标的筛选、各指标权重赋予的合理性等。另外,尚要注意量表的临床可操作性。描述量表测量的质量有两个重要概念:①真实度,测量结果与测定事物的真实情况符合程度;②可靠度或重复度,可重复性是指在完全相同条件下,进行重复操作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因此,通过严格考核的量表应该说对于中医证的测定是有效的。梁氏等[9]采用大组病例对急性脑血管病辨证规范化、定量化作进一步前瞻性对照研究。结论是急性脑血管病辨证规范化、定量化,重复性好。以实例证明了量表的作用。

目前,研究者依据中医特点编制的量表主要是某一证或某病若干证候的症状评定量表,此类量表主要用于判断患者是否符合某一证的诊断标准及其严重程度,用以诊断及疗效评定,尚缺乏对疾病证候的全面判断和综合分析。对这一问题的解决,王氏等[3]提出,可借鉴现代精神疾病学中用于疾病诊断的定式或半定式的量表工具,编写某一疾病下常见证候或某些证候的辨证评定工具,即用定式的方法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全面采集,并进行量化评定,最后确定属于何证。该工具应该含有问诊的规范化、标准化及中医常见证候的诊断与排除诊断问题。

3.2 统计分析法

3.2.1 单因素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出现率、频数表、卡方检验法、Ridit分析法与条件概率法等。卡方检验是一种检验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之间偏离度的方法,可用于计数资料项目的筛选;Ridit分析法是关于等级资料进行比较的假设检验方法,用于等级资料的项目筛选。凌氏[12]对245例脑卒中急性期住院患者进行了观察,运用频数表法研究分析中医证候与病变性质、病变范围、病灶位置的关系,旨在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中医证候与病变实质的相关性。方氏等[13]通过对566例痰证和非痰证组的58项症状体征进行卡方检验,发现38项指标在痰证和非痰证两组间有显著差别;并进一步选出34项指标进行逐步判别分析,精选出10个指标建立痰证宏观辨证的判别函数式。罗氏等[14]对632例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探求急性眩晕症状与其相关疾病同中医证候分型的关系。

3.2.2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

多元分析方法是定量分析事物间复杂相互关系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经过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的指征,可以采用多元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Cox回归等。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又称为集群分析,是“物以类聚”的一种统计方法,是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和处理给定对象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王氏等[15]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风病始发态的证候发生与组合规律进行了研究。李氏等[16]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月经过多血瘀型患者的12项指标聚为3类,得出第3类与月经过多关系不大。王氏等[17]在进行慢性胃炎中医湿证诊断标准研究时,将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状、体征等变量以辨证要素为单位进行分类组合,再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聚类,结果显示与临床辨证基本一致。李氏等[18]对慢性胃炎的症状在进行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脾类证候群共提出2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主要与泄泻及便溏相关,第二主成分主要与食欲减退及口淡相关等。

多元回归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尤其是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反映众多症状变量与证候、证型的关系。吴氏等[19]采用非条件和K1i∶K2i配对的条件Log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221例中风患者的临床中医证候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建立急性期中风病血瘀证的证候预测模型,并采用临床调查的结果对模型进行验证,以探讨建立中风病血瘀证宏观辨证量化标准的方法。结果发现,非条件与条件Logstic回归均提示口唇紫黯或面色晦黯、舌有瘀点或有瘀斑、舌背脉络青紫、舌紫黯是鉴别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的重要指标,且4项指标与急性期中风病血瘀证发生概率均成正相关。条件和非条件统计模型以及K1i∶K2i的配对方法用于急性期中风病血瘀证的研究,有助于宏观辨证量化标准的建立。刘氏等[20]对临床各科129种疾病脾气虚与非脾气虚证相关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根据回归平方和及标准偏回归系数对脾气虚的诊断贡献度的大小、筛选症状,建立了相应的逐步回归方程。李氏等[21]对272例慢性肾衰患者进行了临床辨证客观化研究,对所检测的20余种指标进行联合逐步判别,筛选出对CRF 4种证型的判别有显著性意义的W/t、SDH、G-6-PDH、PAS、Scr和RBC等6种指标,并建立了各证型函数判别式。吴氏等[22]选用西医的客观指标172项,进行多元逐步判别分析筛选指标,优化判别函数式,直至判别函数值的回代符合率最高为止。罗氏等[23]对1653例肝病的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阳化风、肝火上炎和肝血虚5种证型的80项症状进行卡方检验,结合中医专家咨询,选出34项症状及舌质、舌苔、脉象共计37个项目作为判别指标,逐步计算各项的条件概率及事前概率,运用最大似然判别法总结出分类的概率型判别公式。有学者将多种多元统计方法综合应用到证候诊断标准研究中,这样得出的标准比较可靠。如王氏等[17]研究慢性胃炎湿证诊断标准时,应用聚类、主成分、回归等多元分析方法,建立了湿证证型与其主要相关症状之间的数学模型,筛选出对各证型鉴别有意义的症状体征及权重。王氏等[24]对3909例中风病流行病学资料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克朗巴赫系数和分半信度后,分别求出每一变量卡方值、概率值、优势比(OR)、95%CI。在变量的相关性及多重共线性分析并结合文献的系统分析及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应用SAS软件对有显著性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构成证候的症状(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形成了复杂的多元非线性关系,多元统计分析可客观地评价各症状在证候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3.3 计算机模拟法及数学方法

由氏等[10]提出中医症状客观量化方法,将100 mm标尺法用于中医症状的测量,提出把判别分析法得到的Y值概率作为证候诊断(计算机辨证)的依据,这样就将传统的定性辨证方法转化为标准化的定量辨证方法。中医症状测量的100 mm标尺法作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中医症状观察指标,是疗效的参考标准;作者首次提出证候的Y0前与Y0后之差值作为中医疗效变量和中医疗效判断的标准之一(另一主要标准是微观指标)。但此判别分析方法尚有它的局限性,其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证候诊断的金标准或统一标准,而目前尚无此标准。

吴氏等[25]根据中医诊断推理对知识的不确定性、不完全性和逻辑推理的模糊性及“软计算”技术的特点出发,探讨了利用“软计算”的方法构建中医诊断神经网络知识库的基本设想,最后在MATLAB中,利用现有结构固定的3种神经网络模型分别粗略地构造了中医“八纲辨证”神经网络,并分析其计算结果,说明采用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中医诊断知识库是可行的。在一般的知识库中,可采用一个或一类中医病证对应构建一个神经网络,利用病证的典型病例对其进行构造和训练网络的方法,使一个神经网络对应一个或一类病证。许氏等[26]认为,中医学里获取的信息或多或少带有患者和医生的主观因素,这些信息都带有不确定性,且无法精确量化,中医的辨证实际上是一个模糊推论过程。清朝名医徐灵胎将《伤寒论》诸方“细分为十二类,每类先定主方(典型汤证方),即以同类诸方(较典型汤证方,即加减方)附焉……使读者于病情药性一目显然(达到精确性断定)。不论从何经来,从何经去,而见症施治,与仲景之意,无不吻合”。这是模糊思维在中医辨证论治运用中的典型例子[27]。目前,中医领域已经将模糊识别技术逐步应用于舌象识别[28]、脉象识别[29]、专家诊疗[30]、辨证论治[31]等方面。张氏[32]提出模式识别在辨证分型、舌象脉象的诊断识别应用中,通常采用直接识别法中的“最大隶属原则”和“阈值原则”,最后归结为计算成单个数值与识别标准进行比较判断,但对某些错杂证和复杂疾病的辨证诊断存在一定局限。朱氏[33]研制了“中医数字辨证机”和“辨证论治电脑系统”的辨证数据。该数据主要是通过古今文献资料的查阅提取,运用特尔菲方法对名老中医的辨证经验进行总结处理,流行病学调研统计及实际运用调试,对部分实验资料进行分析等而获得;在具体定量数据上,还根据临床实际及各种辨证要素的要求,进行了特殊的技巧处理。

4 中医证候规范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医证候的量化诊断标准是否客观地反映临床实际,取决于应用的临床资料辨证与临床实际的符合程度,符合程度越高,就越有临床应用价值,因而,保证临床资料辨证的正确性对研究来说至关重要。但目前证候规范化的研究在方法学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4.1 诊断标准

4.1.1 专家经验的总结不够

侯氏等[34]提出,结合中医临床实际进行专家问卷调查是提取专家经验的一种简捷、实用、高效、科学的方法,可充分发挥专家的集体效应,并消除个别专家的局限性和片面性[35-36]。

4.1.2 相关学科的方法在运用上存在不足

很多相关研究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相关证候。该方法实际上是建立在只有一种证候的组合状态(即最佳的证候组合状态)的假设基础上,而临床上某一证候往往表现为多种的证候组合状态,其分析的结果就可能导致相关证候的少选或漏选。侯氏等[34]认为,可在相关学科专家的指导下,紧密结合中医辨证的思维方式和临床流行病学、模糊数学等学科知识,筛选最恰当的分析方法,以保证研究在方法学应用上的正确性。

4.1.3 标准的临床验证存在循环论证的缺陷

这表现在建立量化标准所依照的“标准”同用来临床验证的“标准”往往是同一个标准,这就使临床验证流于形式,起不到验证的真正作用。目前还没有可用来进行临床验证的金标准,相对而言,专家经验辨证是目前最为可靠的验证工具,然后可尝试以另行设立的专家组的一致性辨证为“金标准”进行临床验证,以避免循环论证带来的不良后果。

4.2 现代仪器的应用和研制

中医的“微观辨证”在证候规范化方面表现出它的优势,如程氏[37]发现中医证候与生化指标和分子水平的检验相关性很强。目前的医疗检测仪器尚不能完全模拟中医四诊的过程,如现有的大多数脉诊仪检测出来的结果是二维的波形数据,而不是包含了三维、软硬、干湿、血管壁的薄厚等。尽管一些专家学者做了很多工作[38-41],但拿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舌诊领域,张氏等[42]应用色差式舌象检查仪对常见舌色进行色度学检查,总结了各种舌色的色度学特征,各项色度学参数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以色度学参数反映舌象。韩氏等[43]应用光电积分法观察舌象,发现光电积分法对舌质、舌苔有较好的分辨能力。余氏等[28]以Munsell颜色系统为色标,运用色度学、近代光学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硬件技术,建立了中医舌诊自动识别系统。危氏等[44]采用光谱法测量光色参数,通过电脑处理确定舌质、舌苔的颜色。翁氏等[45]在WINDOWS工作环境下,借助彩色图像卡和标准MUNSELL COL-OR建立“舌诊专家”软件,可对舌质、舌苔颜色做定量分析,对舌面各种不同舌苔分布统计以及舌苔厚度、舌形态参数如裂纹、齿痕、瘀斑等分析。朱氏等[46]把舌像划分为36×36的特征块,对每个小块分析彩色与纹理特征,用CIE、L*U*V*彩色空间模式的分层K-means聚类方法确定色彩类,用Gabor滤波器彩色对比特征与线性判断函数分析舌像纹理特征。

5 小结

迄今的证候规范化研究中更多的是模仿现代医学的方式方法,在规范过程中看重的是体征而不是症状,没有发挥出中医的诊疗特点,而且,由于医学流派、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导致规范困难。中医诊疗疾病过程中所收集的信息是关于人的,因时代和技术的局限性造就了中医“司外揣内”诊疗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病原则,一个证候的确定依据于四诊合参,四诊中问诊的重要性居首位,它反映的信息量大,涉及面广,问诊得到的“症状”是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如果我们基于中医以问诊为主的特点从症状出发来看证候规范化的问题可能会有一点启发;同时,根据中医证候不易于定量分析,我们可以注重将证候定量半定量分析作为证候规范化方法上的重点,并结合上述方法的优点进行综合分析。

笔者认为,证候规范化工作应首先建立基于中医证候文献、临床、专家经验等方面的海量数据库,然后,根据这些数据赋予各个数据权重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其中要充分重视患者的主诉研究,即问诊的内容。应用前面步骤得出的结果反馈给临床,验证其有效性,再从临床反馈回来进行修正,以其达到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慧生.中医模糊诊断方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8.

[2] 梁茂新,洪治平.中医症状量化的方法初探[J].中国医药学报,1994,9(3):37.

[3] 王天芳,薛晓琳,王庆国,等.量表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5):293.

[4] 成福春,方肇勤,朱抗美,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医证型的规范化[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4):241.

[5] 王永炎,刘保延,谢雁鸣,等.应用循证医学方法构建中医临床评价体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3):17-23.

[6] 耿世钊,王 平.中医症状定量化方法浅见[J].中医杂志,2006,47(2):155.

[7] 李国春,陈文垲,梅晓云,等.中医宏观辨证指标量化方法研究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9):650.

[8] 杨小波,胡镜清,赖世隆,等.中医症状规范化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9):10.

[9] 梁宝华,孟家眉,王永炎,等.脑血管病临床辨证规范化定量化的进一步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2):47.

[10] 由 松,胡立胜.中医症状及证候的量化方法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2):13.

[11] 李联社,曹贵民,赵广刚,等.中医症状定量化方法初步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46.

[12] 凌 玲.245例脑卒中急性期中医证候关系研究分析[J].陕西中医, 2002,23(8):693.

[13] 方永奇,李小兵,洪永敦,等.心脑血管病痰证宏观辨证的计量化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5):44.

[14] 罗 翌,汤湘江,周 红,等.632例急诊眩晕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分析[J].新中医,2002,34(6):29.

[15] 王顺道,任战利,杜梦华,等.中风病始发态证候发生与组合规律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3):17.

[16] 李秀昌.月经过多证候学的系统聚类分析[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9, 15(3):33.

[17] 王忆勤,郎庆波,李果刚,等.慢性胃炎中医湿证证候诊断标准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1):15.

[18] 李福凤,王忆勤.在证候标准化研究中数理统计思想和方法的应用概况[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2):148-151.

[19] 吴大嵘,梁伟雄,温泽淮,等.建立中风病血瘀证宏观辨证量化标准的方法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6(4):249.

[20] 刘士敬.中医各系统病证脾气虚证诊断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1):9.

[21] 李福凤,王忆勤,何立群,等.慢性肾衰中医辨证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5(2):39.

[22] 吴圣贤,林求诚,王永炎,等.脑动脉硬化症中医辨证计量诊断的回顾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1):59.

[23] 罗团连,陈国林,赵玉秋,等.中医肝病五类证的计量鉴别诊断及其临床评估[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9,9(4):29.

[24] 王 忠,张伯礼,申春锑,等.中医中风病证候的多元统计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2):106.

[25] 吴 芸,周昌乐,张志枫.中医舌诊八纲辨证神经网络知识库构建[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6):188.

[26] 许晓娟,王庆国,许海旭,等.模糊模式识别和模块化思维用于中医证候诊断的可行性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1):17-21.

[27] 周伟生,严 英,莫 伟,等.浅论中医模糊思维[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3,1(2):114-116.

[28] 余兴龙,谭耀麟,竺子民,等.中医舌诊自动识别方法的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4,13(4):336-343.

[29] 陈荣山,陈东汉.模糊数学在中医脉象模式识别中应用[J].医学信息, 1998,11(3):20-21.

[30] 马斌荣.中医专家系统与中医知识库——中医领域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20.

[31] 魏 威,魏欣甫.模糊数学与中医辨证论治[J].中医教育,1999,18(4):54-55.

[32] 张定一.中医辨证的几个模糊数学模型[J].数理医药学杂志,1994,7(1):10-11.

[33] 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辨证(1)[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6):243.

[34] 侯风刚,赵 钢,贺宪民,等.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研究中方法学应用概述[J].陕西中医2005,26(5):473.

[35] 胡随瑜,张海男,唐风英,等.抑郁症肝郁气滞证证候标准第一轮专家问卷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12):901-903

[36] 陈泽奇,胡随瑜,张海男,等.抑郁症肝郁脾虚证证候标准专家问卷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20):10-12.

[37] 程有木.微观辨证与辨证微观化[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0):2059.

[38] 华有德.中医脉象研究——运用近代生物力学、信息离散谱分析研究中医脉象[D].医药资料,1978.5-6.

[39] 柳兆荣.桡动脉压力波随生理参数的变化[J].力学学报,1982(3):224-255.

[40] 袁龙蔚.中医脉象流变力学与生物场数学模式[J].科学探索,1981,(3):33-36.

[41] 张镜人.郑秀春.脉搏波的线化理论用于慢性肾炎患者脉象的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1990,17(7):32.

[42] 张伯礼,徐宗佩,刘华一,等.舌象色度学研究[J].天津中医,1992,(4):38.

[43] 韩新民,金永敏,孙天庭,等.200例人体舌象的定量化检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2):110.

[44] 危小健,李明宏.“舌色仪”临床诊断初探[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5,1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