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田水利分析报告

农田水利分析报告

农田水利分析报告

农田水利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型农田、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3.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156-01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田水利事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分布广、数量多,是我国水利项目的基础,也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在社会发展、农业发展、粮食生产、抗洪防旱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在建设与管理上还存在一些缺陷,不利于其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其管理的现状问题。

当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建设与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建设与管理质量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工程建设随意性很大。在当前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明显的随意性,因为不具备科学的工程建设论证及建设方案,一些工程建设活动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合理开发、工程技术等方面无法兼顾,比如有些地区的小型水库存在严重的漏水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之前需要得到专家的充分论证,然后才能实施补救措施,但是很多地方都没有通过论证环节,直接将破损位置进行修补,这种随意性的修补行为其实很难凑效,只能缓解一时之急,却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②项目重复建设率高,烂尾现象普遍。因为很多地方的水利单位领导更换频繁,并且很多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都没有经过科学规划,造成很多项目建设都存在技术不高、管理无毒、施工无质、规划无序等问题,这就使得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中有很多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责任主体及管理上都存在责任不清、职权不明等问题,这就使得很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施工中状况频出,往往进行一半就不知道怎么进行了。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很大的资金损失。

二、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其管理的有效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其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探究了几个应对措施,以期能加强其建设及管理的成效。

1、提升管理能力,健全管理制度。

因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涵盖着丰富的内容,为预防出现混乱局面,各个省市级地区在管理上应有统一标准,应该科学规划布局、不断健全建设程序,制定完善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应明确要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应依照规划、设计、申请、审批的程序,确保工程的理想与建设都能朝着有序而规范的方向发展。在制度中,应重点强调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审批制度,因为规划环节是提高水利项目建设合理性的前提,也是建设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提升项目建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措施。所以,各个省市级地区应规范编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十二五”规划》,把村、乡镇一级的超过5万元的水利项目全部纳进规划中,首先应将投资计划、投工、规模、项目地点等信息以报告形式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由上级主管部门对各项申报信息进行审批,提高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的有序性与计划性,预防重复建设问题的出现。

2、建立规范的设计资格证及招投标制度。

笔者调查发现,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与管理中频繁发生质量问题和设计资质及招投标制度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及管理中用建立规范的设计资质管理制度,依照水利项目的规模有针对性地不断健全资质认证体系。积极采取措施,吸引那些有设计资质且设计经验丰富的单位参与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工作。在管理上,应严格杜绝那些无资质或者资质低的个人或单位通过不法手段获取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的机会。设计单位设计的水利项目施工图纸,必须依照审批程序获得设计方领导盖章后才能用于施工活动中,并且涉及单位应该积极对设计图纸的可行性、科学性负责。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确定施工单位的环节必须有规范的招投标程序,可引入竞争机制,借助健全的招投标制度决定投资金额,狠抓项目建设中的非法谋利现象,尽力提升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施工质量,确保施工质量完全符合有关标准。

3、积极落实项目监督及施工准入制度。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已经取得施工准入资格证的单位,应该严格根据施工标准配备一定的管理人员、生产设备及技术人员,在条件完全符合施工要求的前提下,由省级水利项目主管部门为其发放施工准入证。除了建立规范的施工准入制度外,还应该建立健全的项目监督制度,也就是当小型农田水利项目进入施工过程后,必须聘请有监理资质的单位指派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全程检测与监督整个水利项目的施工过程,并填写详细的水利项目监理记录,并且针对小型农田水利项目施工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影响施工成本与质量的环节,应更加规范、细致地对其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建立单位还要对影响水利项目施工质量的一些材料,比如试块、试件、钢材、水泥、设备等的质量和权威检验机构一起对其细致的鉴定,并把鉴定结果和其他监理内容一并放进施工档案中进行管理,将其当成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竣工验收的有力依据。

4、制定科学的验收及奖惩制度。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竣工之后,施工单位需要编制细致的竣工报告,提交给工程主管部门请他们验收已经竣工的工程。另一方面,为了使甲方的验收活动更加顺利,施工企业应把双方都盖章签字的施工必备材料、竣工报告、保证资料,一并教给主管单位,水利项目主管机构在接到竣工报告之后在一定时间内租住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质检部门、设计单位等人员,对该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施工情况实施全面验收,借助细查局部、检验实体、查阅资料、听取报告等形式对项目建设的目的、功能、工期、质量等情况提出客观而真实的评定意见。最后依据评定的具体结果,针对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及单位给予适当的奖励;针对在该项目建设与管理中不负责任或者有过失的个人及单位应依法追究其责任,并在整个水利建设系统对其通报批评。

总之,要想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必须加强对其施工过程的管理,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设计制度、招投标制度、奖惩制度等,使得所有的建设活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再加上监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可大大提高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与管理的成效,进而大大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康健. 浅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及对策[J]. 江西建材. 2013(01)

农田水利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1陕西省省农田水利管理队普遍存在的问题点

1.1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观念意识淡薄

近几年,虽然农业局加大了水利建设投资和新修工作,但对农民和村队干部管理意识方面的培训仍然存在不足。如:没有充分调研我省个市县的地理分布情况,导致部分地区的水利建设工作跟不上以至于农民还是靠天吃饭,也影响农产品的发展;农民集体意识不足,出现低效率粗放的水资源管理模式;许多农民只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在干旱缺水时节,私自开闸放水且在高处拦截水流,出现高处水资源多,低处水资源匮乏的情况,严重浪费水资源。同时由于灌溉情况不同,匮乏区会降低农业产值,进而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

1.2水利统计人员不足,严重缺乏有经验的工作者

目前水利统计队伍的员工,大多由原有的老职工组成。老员工具有丰厚的工作经验,但是由于时间和工作思维的定向,导致无法接受新事物的生成。另外,由于水利统计工作环境恶劣,且工作时间不固定的特点,使得许多有专业知识的年轻员工接受不了这种性质的工作,因此长时间的恶性循环使水利统计工作无法高效开展,滞后了水利建设工作进度。

1.3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管理不到位

由于陕西省地势高低不一,再加上陕西省各地区气候存在差异,导致各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基础设备由于长期管理不善,出现老化和损坏的现象。由于灌溉设施的老化和损坏,使部分地区长时间处于浇灌状态,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流水。另外,也有部分地区长期处于缺水状态,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另外,由于陕西省农业局对水利建设后期的投入资金少,因此对水利工程后期的维护管理不到位,水利工程设施出现问题后,不能及时维修和处理。加上全国各省地区在兴修水利设施的时候,没有有效的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情况以及实际用水量来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抗旱抗涝的应急措施,导致特殊情况下农作物的生长得不到保障。

1.4缺乏专业性的水利建设技术管理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多元化工作,包括对地理趋势的勘察、图纸的设计,后期养护维修。但是现阶段全国各省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不仅专业知识和技术力量薄弱,另外建设资金也存在不足,无法达到科学、精细化的建设质量标准。

2针对当前水利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2.1加强水利统计工作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重视

水利统计工作是开展水利建设工程的基础,水利统计在前期可以为水利建设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后期可以统计水利工程的运行情况以及实际用水量。水利统计工作能够全面有效的反映水利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为水利建设和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因此,水利统计工作在水利建设中存在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有序的完成好每一项统计工作是每一水利事业单位的根本。

2.2壮大水利建设队伍团队,使工作有序的开展

各级部分加大对水利建设工程的投入,注重员工的工资待遇,增长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为工作人员解决工作环境艰苦的困难,增设多项公司福利(如节日福利、生日福利等),免除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扎根水利工程建设。对新进员工,及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让其快速的适应新环境的工作。另外,也需要安排高级人才深入基层,手把手的进行实践式的指导,让基层人员熟练掌握先进的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水利建设工程。

2.3水利统计工作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实际应用

工作建设前期,统计人员需要深入到当地,对当地数据进行实测和勘查。通过真实可靠的数据来对建设工作进一步进行解释说明。第二,将统计的数量制作成报告的形式,对水利建设工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报告需要具备真实性、可靠性,使工程师在设计和修改的过程中有一个详尽的依据。第三,通过对报告的分析,操作人员对周边环境及天气情况有了大概的了解,在做出判断使,可以根据报告分析结果因地制宜,设计出适合当地的建设蓝图。通过以上的统计工作可以看出,水利统计工作对水利建设工作的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2.4建立完善的水利建设管理工作

农田水利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1.1送鉴资料审查结果(1)原告与村委会签署的土地承包合同书,约定承包面积为4.667hm2,承包期限为30年。(2)原告在承包土地中仅有部分面积种植了茶树,实际种植面积原被告双方认识不一。(3)2009年7月原告与村委会签订土地承包变更合同,面积减少了0.447hm2。(4)县气象局证明2010年“7月2日降水量为83.5mm”。原告所在乡镇水利管理站出具证明,“7月1~2日当地降雨量为129mm,7月3日降雨量为0.3mm”。(5)原告拍摄暴雨使茶园受淹及有关人员到现场查看受淹情况的照片67张(图1~图2)。(6)县公证处出具的公证书附录工作记录中记载:“茶园1~5号田块均种植茶树”;“茶树地块与G204西侧排水沟宽度不均匀,沟面宽度大部在1m多~2m多之间”;“茶树地块靠排水沟的地边垄起,承包地远低于国道高度”;“2号地块茶树枯死现状明显,为成片的整株枯死,或发出枝芽的枝叶较其他地块明显矮小,枝芽稀疏,枯枝较多”;“除2号田块外的其他茶树地块里,无明显成片大面积整株枯死情况,有零星的整株枯死的植株存在”;“大量成活茶树有枯枝”(图3~图4)。(7)鉴定组对县公证处2010年11月1日公证书中附录的录像光盘进行了读片分析,对录像进行了截屏(图5~图6)和分析,认为:2011年11月1日原告茶园中茶树叶片绿色,已被修剪过的2号田块中茶树新长的枝条上叶片为绿色;田间的杂草已经枯黄;茶树地块靠G204排水沟的近田侧仍有垄起状土方堆积。

1.2现场勘验与实验室检测结果鉴定组现场可见:(1)原告承包的茶园地势平整,园内沟渠配套,排灌分开,周围无高大建筑物、工厂和人口密集生活区影响。(2)茶园外部有林带保护。茶园内部采用带状种植,大小行种植,平均种植密度7400株/667m2左右。(3)茶园主要排水沟渠与G204相邻,勘验日仍可见水系破坏和阻塞。(4)茶园中茶树已全部死亡。(5)经检测,原告承包土地与公路的交界沟渠长度为455m,茶园与公路界的毗邻长度为383.6m(不含林带、苗圃等)。茶树种植面积为2.245hm2。(6)被施工土方堆压死亡茶树所占的土地面积为0.0967hm2。经实验室对茶树植物学检查检测,田间种植茶树为灌木型品种,平均株高0.75m。树姿半开张,生长势中等,枝条无“之”字型,叶片着生姿态向外,叶片形态窄椭圆形,叶片横切面内折,叶缘波折中,叶基形状楔型。茶树已死亡,根系尚未腐烂。

1.3司法鉴定调查听证会调查结果(1)原被告对工程施工损坏茶园排水水系,并有部分土方覆盖到茶树上的事实无异议。(2)原被告双方对实际损失数量认识不一。

2分析与说明工程施工造成相邻农田水利设施

损毁是常见的工程事故,这类工程事故引发的经济纠纷是常见的民事案件。这类纠纷往往涉案人数多,影响范围大,延续时间长,“一因多效”、“多因一效”的情况突出,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群发性事件。无论是行政机关调解还是司法机关审理这类案件,都要求准确鉴定农民的经济损失与工程事故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和评估经济损失的大小。农业司法鉴定机构接受委托开展司法鉴定,其鉴定意见就成为解决问题的技术关键。本案是人为因素、气象因素、茶树品种的抗性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典型案件。

2.1茶园排水水系受损是造成原告茶园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茶树是亚热带多年生常绿植物,原产于我国西南部丛林中。性喜温暖湿润,耐阴性强,不耐寒。秋季气温低到10~13℃,茶树就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状态。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到10℃时,才重新萌发。越冬期间,若遇-15~-5℃低温时,一些茶树品种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根据研究[1],我国以年极端低温多年平均值-10℃作为茶树经济栽培的北限。因此,茶树主要分布在苏北灌溉总渠以南地区的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在我国暖温带季风区中连云港市、山东省日照市近沿海5县等地,也有零星种植,但常遭冻害。茶树是喜酸性土壤作物,凡是在土壤pH4.0~6.5之间均适宜茶树生长,其中又以pH4.0~5.5最好。茶树对水分的要求较高,要求土壤湿润、表土保水力强,排水好,地下水位低,最好在1m以下。若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高,土壤水分过多处在饱和状态,则茶根容易遭受根腐病危害或生长受到抑制。在洪涝灾害情况下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后果。涉案茶园地处苏鲁交界地区,土壤属偏碱性土壤,地下水位较高,栽植茶树的适宜性较差。2010年7月2日原告所在地降水量129mm,达大暴雨标准,茶园较长时间积水不可避免地对茶树造成了严重损害,造成经济损失。其中茶园2号田因茶树更新植株新发枝条高度偏低,耐涝性较差,其损失大于其他田块。被告工程施工损毁原告茶园水系导致田间较长时间积水与茶树经济损失间有因果关系。

2.2原告茶园中茶树于2011年春全部死亡与2010年夏茶园田间积水无因果关系鉴定组2011年4月26日现场见到茶园中的茶树已全部死亡,茶树叶片枯黄,基本不脱落,茎干韧皮部无绿色,根系枯黄色,符合急性干枯死亡的特征(图7~图8)。原告现场要求我所对全部死亡茶树的经济损失进行鉴定。鉴定组审查全部鉴定资料和现场勘验后认为,原告茶园中茶树的全部死亡与2010年11月1日县公证处公证书附录的原告茶树植株为绿色的录像记录明显不符(图5~图6),在半年之间相差如此之大,必有它因。鉴定组查阅当地气象和农业生产管理技术资料得知,2010年秋冬至2011年春天,当地降水量持续偏少,小麦基本能正常生长。茶树根系深于小麦,虽干旱少雨有抑制其正常生长的可能,但不会发生茶树旱死的情况。据江苏省气象局《2010~2011年冬季气候影响评价》报道,“2010~2011年冬季(2010年12月~2011年2月)全省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偏低,为1986年以来同期最低值,尤其是2011年1月全省平均气温异常偏低,创近30年来最低记录”。《江苏省2011年1月农业气象月报》记载,“2011年1月10日赣榆县出现极端低温-10.5℃”。农业气象资料观测规范中“极端低温是离地面1.5m高度的百叶箱中测得的流动空气的最低温度”。原告茶园与G204相邻,国道的“通道效应”使空气流动速度比气象台站百叶箱中的空气流动速度更快,地面实际温度低于气象台(站)报告的极端低温观测值。《中国农业气象学》“茶树与气象”中记载,“灌木型茶树在-10~-13℃的低温下,将被冻伤。在-15℃以下时,将严重受冻减产,甚至地上部分全部冻枯”。植物冻害常是细胞间结冰和细胞内结冰,如遇干冷大风更加剧了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造成干枯死亡。鉴定组认为原告茶园中茶树全部死亡是2010~2011年冬季干旱、冻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被告工程施工毁坏水系之间无直接因果关系。

3原告茶园经济损失的估算本案对因土方堆压

造成茶树死亡的损失和2号田枯死茶树的经济损失估算采用重置成本法进行。除2号田以外的茶园经济损失估算采用生产统计法和专家评估法进行。

3.1被土方覆盖死亡茶树经济损失(L1)的估算采用重置成本法计算被土方覆盖死亡茶树的经济损失。茶园幼龄期(当地一般5年左右)没有收益,主要培育茶树的树体。5年以后的茶园进入成园期可以正常采收茶叶。本案采用重置期限5年。据调查测算,5年重置成本费用(含人工、种苗、生产资料、土地租金等)19.35万元/hm2左右。被土方覆盖茶园(图2)面积0.0967hm2的重置成本为18711元。被土方覆盖的茶园当年无产量产出,也无农本投入,应补偿一个生长季的可得利益(纯收益)。据调查,纯收益一般在3.75万元/hm2左右,0.0967hm2的可得利益为3626元。则被土方覆盖的茶树经济损失为:L1=18711+3626=22347(元)。

3.2茶园2号田茶树经济损失(L2)的估算2010年11月1日县公证处录像资料清晰地反映茶园2号田块(面积0.13hm2)为当年新修剪田块,从茶树根基部抽出约20cm左右的新枝条叶片为绿色。鉴定组对公证处录像截屏图片用比例分析法估算出田间枯死植株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50%左右;对原告提供的2010年春茶园生产情况的录像进行截屏图片分析,估算出其中约有10%为往年死亡植株,因此,鉴定组认为原告2010年夏茶园淹水死亡的茶树种植面积为0.13×(50%-10%)=0.052hm2。按照重置成本法估算,其经济损失为10062元。因原告茶园2号田春剪后无夏秋茶可采,故无夏秋茶经济损失。L2=10062元。

3.3原告茶园(除2号田外)受灾经济损失(L3)的估算据测算,茶园(除2号田)受损面积为2.115hm2。根据《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公布的全省各县(区)2007~2009年茶园面积与总产量的数据,原告所在县前3年茶叶单产平均为295.05kg/hm2。据调查,当地春茶、夏秋茶产量的比例约为2∶3,原告春茶不受淹水影响,夏秋茶叶因淹水造成的损失量为295.05kg/hm2×(3/5)×2.115hm2=374.42kg。据调查,江苏省的绿毛茶2010年下半年夏秋茶(新茶)市场均价约为220元/kg,受损茶园的经济损失总产值=374.42kg×220元/kg=82372.4元。原告无夏秋茶采茶用工成本投入(其他减少投入的生产农本与田间排水等增加的农本基本持平),据调查测算,原告茶园后期未投入采茶用工成本11530元。原告茶园受淹导致夏秋茶经济损失为:L3=82372.4-11530=70842.4(元)。

3.4原告总的经济损失(L)估算总的经济损失(L)等于被土方覆盖死亡茶树经济损失(L1)、茶园2号田茶树经济损失(L2)、原告茶园(除2号田)茶树受灾经济损失(L3)之和。L=L1+L2+L3=103251.4(元)。

4司法鉴定意见质证采信情况

法院收到司法鉴定意见书后,依法向当事人送达(庭前开示)、组织庭审质证,原被告双方对鉴定结论未提出任何实质性意见。法院采信鉴定意见组织原被告双方调解,最终达成和解协议,被告履行协议后顺利结案。

5讨论

5.1司法鉴定人必须查明导致茶园经济损失的真实原因

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季节性、连续性、区域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司法鉴定有着自身的特点[3-4]。一是鉴定内容的综合性。“多因一效”、“一因多效”的情况突出。农业生产是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受到土壤、气候、作物、种植人员(农民)技术能力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从繁杂的因素中鉴定出引起损失的原因和准确估算出实际损失,这是农业司法鉴定的技术难点和关键。二是农业司法鉴定的时效性突出。过了季节事故现场就不复存在。三是案件当事人无案件的系统资料。司法鉴定人必须到田头、滩涂、养殖场、林场、茶园等现场调查,寻找物证,取得样品,进行必要的实验室理化分析。四是农业事故的突发性、群发性特点突出。这些特点要求农业司法鉴定人必须以中立者的身份,用近代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分清各种因素对经济损失的因果关系和影响程度的大小,作出客观、公正、科学的鉴定结论。本案例鉴定内容至少包含了以下3个方面:一是致害因素(工程施工破坏了农田水利设施)对茶树被淹损害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二是致害因素对茶树受水淹损害(死亡、黄化落叶等)程度和农产品损失量(如农产品茶叶产量、品质的降低)的认定;三是对茶树受损量经济价值的估算。经济损失是鉴定对象(茶树)损害程度货币化的衡量指标。只有致害因素与鉴定对象受损害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进行损害程度和经济损失的鉴定才有实际意义。司法鉴定人必须根据茶树的生长发育规律、自然生态环境、茶树栽培管理、农田水利设施损毁程度、暴雨与田间积水程度和极端低温冻害与茶树对冻害耐受程度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查明茶树死亡、受损的真实原因、程度及对经济损失的影响效应。

5.2司法鉴定人必须采用合适的方法估算其经济损

农田水利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洲乡;土地整理;分析

土地资源是极其宝贵极其有限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是人类获取基本农产品的基础条件之一,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通过对农村土地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理的土地整理工作,是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的重要手段,是保证粮食生产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用地的需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 项目区基本情况

安庆市迎江区新洲乡土地整理项目是2007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财建〔2007〕1008号文批复预算总投资2239.8万元,建设规模1275.44公顷,新增耕地面积65.34公顷,建设工期二年。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地方镇村及群众要求和项目区实际情况,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工程建设内容有局部调整,并按照规定报安庆市国土资源局批准,项目区部分工程内容、布局、建设标准进行了优化变更。

该项目于2008年1月开工,通过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经5个标段工程施工,于2013年6月竣工。目前,经权属调整后土地已交还群众耕种。总体上,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较好,工程质量达到项目规划设计要求,项目区效益较为显著,整体效果良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43.62hm2,完成土方量13.59万立方米,新建改建各类建筑物1704座,新建10KV输电线路2.68km,疏浚河沟10条15499m,衬砌各级渠道35条17.824km,建设混凝土路面田间道4640m,砂石路面田间路28390m,泥结石路面生产路16799m,建设农田防护林8051棵。

2 土地整理效益分析

2.1 社会效益

2.1.1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43.62hm2,这对缓解项目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2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该项目区内的原有耕地以旱地为主,土地质量差,产出率低。经过田、水、路、林的合理规划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和农田灌排系统,使项目实施后的耕地全部变为高标准农田;再经过轮作倒茬,增施有机肥料,合理使用化肥,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并使土壤形成土体疏松,耕作性好,保水保肥能力较强的高产稳产农田。

2.1.3 增加就业机会。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和项目实施后,可吸收转移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增加农业自我消化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据初步测算,每增加1hm2耕地就可为3个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2.1.4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实施后,大面积的荒地和水域得到了开发利用,增强了农业后劲,增加农民收入。

2.2 生态效益

2.2.1 提高土壤肥力。通过项目的实施,水利设施的科学规划,合理配套,提高灌溉质量,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步改善土体结构,改良土壤。

2.2.2 改善田间小气候。该项目实施后可极大地改善项目区的农田生态环境。通过对项目区土地的整理,可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同时,在项目区采取生物种植措施,从而使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全项目区共植树5万余株,形成良好的农田防护林网体系,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调节田间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2.2.3 降低土壤污染。及时排除地面积水,带走农药、化肥残留物,减少了土壤污染,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农业。

2.3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评价是该项目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根据本项目所在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农产品需求预测记录和工程技术初步研究结果,计算项目经济费用和效益,通过多方比较论证,对拟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做出评价,为项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3.1 种植业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内耕地将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以一年种植一季小麦和一季棉花测算,种植冬小麦,每公顷平均产量比原种植高3000kg,每公顷平均增加收入为2250元;夏季棉花,每公顷平均籽棉增产量1200kg,每公顷平均增加收入7000元。年每公顷平均年增加纯收入可达9250元。项目区65.34hm2的耕地,预计每年将增加经济收入60.4万元。

2.3.2 农田防护林的经济效益。在该项目区内设计农田防护林有利于调节气候、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难以计算的。因此在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的分析计算中,农田防护林的经济效益未包括在内。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该项目自实施起,在制度建设、资金管理及工程招投标等方面作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程总体进展缓慢,几度陷于施工停顿状态,没有按期完成农田水利和土地平整工程,严重影响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主要表现在:

3.1 认识上不到位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将经济发展和GDP的增长率作为衡量和考核工作成绩的主要指标,没有把土地整理工作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大计来考虑。片面强调补充耕地数量和资金,对出现的问题宣传不够、重视不够、措施不够,简单的认为群众上访就是为了钱,一味地花钱买安。没有把土地复垦整理工作与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起来。在项目实施中,形成领导和管理上的脱节,地方基础性工作没有做实做好。

3.2 工程设计不到位

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是对土地整理工程进行全面布局和系统设计,是处理技术与经济关系的关键环节,是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重点阶段,也是工程实施的依据。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其他工程设计等四个方面。反映在该项目中的问题主要,一是实地踏勘不细致。设计单位在没有完全了解项目区的详细情况下匆匆完成实地踏勘;二是在设计中注重设计理论,对项目区土地整理工程不够熟悉,主要体现在规划设计强调土地的集约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可在实地却表现出农民是以户为单位经营,并且整理后的土地“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林成行”,这样会引起原来的地块和四至发生变动,不可避免地要打破一些权属界限。三是群众意见征求不细。使群众对项目的重视不够、理解不够、参与不够、支持不够,以致于为一己私利阻挠施工,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给项目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3.3 工程招标和监理工作不到位

项目区内的主体工程虽按要求全部进行公开招标,因采取低价中标原则(未设定合理底价),各施工单位为了中标赢得工程,不切实际的低价投标,加上物价上涨,造成实际投入大于收益的亏损局面,引发了施工单位自行停工的现象。由于招标清单中工程量采用的是估算工程量,实际发生的工程量必须是经监理审核的实际完成工程量,不可能与招标的合同工程量吻合。

监理单位对农田水利工程监理经验有限,对本工程招投标文件及施工合同理解不够,缺乏驾驭工程全局的能力,现场监理力量不足。正因为此,一是一些工程质量上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控制,使群众易产生误解,甚至发生过激行为;二是工程计量措施不规范,技术资料不完善,只能按工程表面进度拨款,存在超前计量支付资金现象;三是对施工单位的设计变更不及时,一味强调理论规范要求,难以实际操作,影响施工进度。

3.4 施工质量不到位

根据实地调查和相关负责部门同志的反映,了解到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钻规划设计的漏洞,对工程量预算较多的情况只字不提,但是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点小问题,就要求增加投资或者减少工程量。比如,在土地平整过程中,平整土方量和田坎量无法准确计算,而且监理和审查部门也很难审查监督,施工单位灵活性很大,所以一般设计的工程量要大于实际的工程量。在项目的没计过程中,对工程量的计算略微有些富余。而且这种情况在5个标段中普遍存在,所以施工单位可以获得不少利益。局部砂石田间道质量不高,生产路有损毁;渠顶两侧培土不到位,存在渠顶外露现象,局部渠段有损毁和淤积;防护林缺失较多,存活率较低。

3.5 档案资料管理不到位

部分资料不齐全,缺立项申请报告、项目踏勘报告;监理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确定中标单位,但只与一家单位谈判,不合规;竣工财务决算报告、监理总结报告、土地权属调整报告缺签章;土地开发整理后土地利用现状图(万分之一标准分幅)须标注项目区主要拐点坐标。

3.6 工程后续管理不到位

按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和标准农田开展的土地整理工作,平整后项目区的土地应该是“田成方、路成框、渠相通、树成行、进得去、出得来”。由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个人之间耕地优劣不均等因素的影响,使整理后的土地不能及时分到农户耕种,部分分到户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不高,甚至形成新的抛荒现象。

4 补救措施

“食为政先、农为邦本”。土地整理不仅可以增加耕地,补充建设用地,保持耕地占补平衡,还可以改善生产条件、城乡建设布局和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对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今后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我认为抓好抓实这项工作,应着重抓以下几方面:

4.1 强化宣传,齐抓共管

《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土地整理不仅是农村、农业、农民的主要工作,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为此,一是要加强对全社会的宣传,形成全社会的共识,象保护耕地那样支持土地整理工作;二是要加大对领导的宣传,特别是县、乡一级领导的宣传,增强领导干部对土地整理的时代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的认识。

土地整理项目涉及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是搞好土地整理的关键。外地的经验证明,凡是土地整理搞得好的地方,都是政府主导和部门联动搞得好的地方。

4.2 精心组织,科学规划

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从编制规划、制定政策、筹集资金到组织实施都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须做好 “四要”:一要建立机构,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二要搞好协调。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利用行政、经济、法科技等手段积极参与,形成土地整理合力;三要科学规划。对田、水、路、林、村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做到三个集中,即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四要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切实改善耕地的耕作层、移土回填,使瘦田变良田,低产变高产。

4.3 夯实基础,加强监管

为规范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工作,提高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保障项目的施工质量,在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基础资料的收集。确定土地权属,明晰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依照规划认真做好项目规划设计、立项、申报和实施的方案。

(2)认真开展实地踏勘工作。只有对项目区整体了解后,才能够合理设计,合理划分标段。加强与村民的沟通,广泛征求意见,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并尽可能地让村民参与项目建设,在项目实施阶段就能够收益。

(3)规划设计应因地制宜。应充分考虑项目区本身的地貌特征,因地制宜,切不可抛开项目区实际凭空规划,导致规划方案华而不实,无法进行施工,如南北方水系和地域差异等。设计人员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对项目内实际情况的详尽了解,坚持土地整理与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科学编制设计方案。对设计变更更要实事求是,不能用纯理论指导农村土地整理的实际工作。

(4)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一般全部使用国家专项资金,其工程必须采用公开招标,中标的原则是有效低价(需设定合理底价),不能一味追求低价。使中标单位既能按时、按质、按量完工,又能节约资金。不得以抢进度、降低费用、专业技术要求高等理由,把公开招标的项目改为邀标。

(5)加强工程监理监管工作。通过公开招标选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时,应对其资质、技术力量,特别对农田水利工程监理的能力、报价等进行综合考虑,择优录用。对施工单位的变更设计、资金拨付要及时拿出建设性意见,便于业主和设计单位及时变更,及时追加变更资金,以争取时间,全力抓好工程施工。

(6)要高度重视土地权属调整等后续管理工作。土地整理项目是一项利国、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尽可能不影响农耕生产。田块平整后,应按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及时落实到村、到组、到户,及时办理土地变更登记和发证手续,确保土地整理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4.4 建章立制,重在长效

根据项目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土地复垦整理项目要严格执行“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公告制和合同制”(简称五制),用制度规范事、以制度约束人。严把规划立项、方案设计、工程实施、资金运作、工程质量和廉政建设等6道关,防止工程上去了,干部倒下了的情况发生。做到既要扎实有序开展工作,又要保护我们的干部不出问题。

5 结束语

农田水利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一、工作目的

通过开展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落实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和任务,使基本农田落实到村、落实到户、落实到地块,进一步优化基本农田保护区布局,全面提升基本农田保护水平,夯实农业产业基础,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统筹城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内容

1.落实基本农田地块。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逐图斑落实到地块,明确基本农田地块边界、地类、面积、质量等信息内容。

2.健全相关图表册。根据落实到地块的基本农田,按要求编制相关图件,填报有关表格。

3.设立统一标识。根据相关规定,在现场设立统一、规范的保护牌和保护界桩。

4.落实保护责任。通过县、乡(镇)、村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向农户发放保护卡,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最终将基本农田标注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实现基本农田永久性保护。

5.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根据划定的基本农田成果,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基本农田数据库,实现数据交换互联互通,建立日常更新维护制度。

三、工作方法

(一)资料准备

1.收集新一轮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划区定界成果、二次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成果、二次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

2.委托单位制作保护标牌和保护界桩,保护标牌和保护界桩的样式、规格、内容按国土资源部《基本农田与土地整理标识使用和有关标志牌设立规定》(国土资发〔2007〕304号)标准执行。

3.印刷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保护卡、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等资料。

(二)内业工作

1.根据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工作内容和要求,结合参与我县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单位的实际情况,由县国土资源局确定作业单位开展内业成果编制。

2.在完成基本农田内业成果编制工作基础上,县农业局开展基本农田耕地质量等级(地力)评定工作。

(三)外业工作

1.设立保护标牌。按照县、乡(镇)、村各设一块保护标牌的数量要求,委托保护标牌制作单位制作并负责设立。

2.埋设保护界桩。根据内业成果埋设保护界桩数量,委托测绘单位进行现场打桩放样。

3.落实保护责任。县、乡(镇)、村签定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向农户发放保护卡,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发证试点工作,最终将基本农田标注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实现基本农田永久性保护。

4.开展补偿试点。结合本次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工作,确定吕山乡作为基本农田保护补偿试点乡镇,补偿标准按照基本农田30元/亩/年、一般耕地补贴标准为15元/亩/年执行。

5.实现质量提升。对于划定后质量等级达不到优质基本农田的,县农业局应编制基本农田质量提升方案,在本轮规划保护期限内(2006~2020年)完成质量提升工作。

四、实施步骤

(一)2011年11月中旬前完成图表册编制、报告编写和数据库成果检测等内业工作。

(二)2011年12月中旬前完成外业基本农田保护标牌和保护界桩的埋设、保护责任书的签订、保护卡的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换发等工作。

(三)2011年12月底完成县级自验、市级初验,并申请省级验收。

五、组织领导

(一)建立组织。为加强此次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县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做好组织协调、检查指导和成果验收等具体工作事务。

(二)明确职责。在具体工作中,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会)、县国土资源局、农业局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配合,共同做好基本农田划定工作。

1.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会):负责划定地块的保护责任人和承包经营权人等基础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保护责任书,向农户发放保护卡,负责对标识标牌的日常养护监管。

2.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将基本农业落实到图斑,健全相关图表册,设立统一标识,建立数据库等。

3.县农业局:负责按时完成基本农田耕地质量等级(地力)评定,建立统一本底的基本农田质量信息,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试点,指导乡镇(街道)将基本农田标注到承包经营权证书。

4.县财政局:负责落实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工作经费,监管资金使用,落实人员参与划区定界实施方案会审和县级自验,并按职能做好审核把关工作。

5.县水利局:负责明确基本农田保护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求,落实人员参与划区定界实施方案会审和县级自验,并按职能做好审核把关工作。

6.县农办、县发改委、县经信委、县建设局:落实人员参与划区定界工作实施方案、成果资料的论证会审以及县级自验,并按职能做好审核把关工作。

(三)落实经费。本次划区定界需工作费用420.3万元,主要包括内业成果编制、保护标牌和保护界桩制作埋设、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工作试点、基本农田耕地质量等级(地力)评定等费用支出,由县财政安排从省返还县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列支,不足部分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安排。

(四)委托单位。为确保划区定界工作成果质量,由县国土资源局通过公开招投标的形式确定本次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工作内业成果编制单位;基本农田保护标识标牌和保护界桩采用政府采购形式予以确定制作单位。

六、工作要求

(一)工作原则

1.基本农田划定坚持布局稳定的原则。严禁借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擅自调整新一轮规划已确定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范围),严禁擅自突破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和新增建设占用土地总量。

2.基本农田划定坚持“划优不划劣、划近不划远”的原则。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粮食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内的耕地,集中连片、有良好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交通沿线、城镇工矿、集镇村庄周边的耕地,水田、水浇地等高等别耕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优质耕地,应当优先划为基本农田。

3.基本农田划定坚持质量提升的原则。新调入基本农田的土地利用现状必须是耕地(含可调整),且平均质量等级不得低于调出基本农田的平均质量等级;保留为基本农田的土地利用现状可以是耕地、园地、林地等农用地。

4.基本农田划定坚持数量确保的原则。划定后的基本农田总面积低于新一轮规划控制指标的,必须按规定程序对基本农田地块进行补划。

(二)成果要求

1.图件成果:编制完成县级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图、乡镇基本农田质量等级图、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县级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分析图等五图。

2.文字报告:编写完成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工作总结报告、检验分析报告、县级自查报告等三报告。

3.表册成果:完成制作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平衡表、基本农田现状登记表、基本农田现状汇总表、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一览表等四表。

4.数据成果:根据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基本农田保护图斑和基本农田保护界桩成果,汇总并建立基本农田电子数据库,最终实现国家、省、市、县、乡(镇)、村六级数据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