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染病年度总结

传染病年度总结

传染病年度总结

传染病年度总结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R 5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1-0071-01

【关键词】 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服务

学校是学生集居学习的场所,人口密度较大,极易发生传染病爆发,因此学校的传染病防治应受到高度重视。为了解哈尔滨市道里区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现对2005-2006年道里区报告的学生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自2005-2006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哈尔滨市道里区学生法定传染病发病数据,对学生(包括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发病数、疾病构成、年龄与时间分布等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病概况 2005-2006年道里区共有学生161 137名(6~11岁学生43 976名,12~15岁学生36 554名,16~18岁学生38 767名,19岁及以上学生41 840名),报告学生法定传染病有肝炎、肺结核、猩红热、腮腺炎、麻疹、细菌性痢疾、淋病、梅毒、风疹、腹泻等10种,总发病数834例,其中男生536例,女生298例;无学生传染病死亡病例。见表1。

2.2 疾病构成 2005-2006年道里区学生传染病发病前5位的分别是腮腺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猩红热、腹泻,占学生总发病数的93.04%(776/834),其中腮腺炎占34.05%,肺结核占28.30%,细菌性痢疾占14.03%,猩红热占12.23%,腹泻占4.44%。见图1。

2.3 年龄分布 6~11岁学生发病共350例,发病最高的是腮腺炎185例,占该年龄组发病总数的54.41%;其次是猩红热92例,占该年龄组发病总数的27.05%;细菌性痢疾发病41例,占12.06%;腹泻发病16例,占该年龄组发病总数的4.71%。

12~15岁学生发病共149例,发病最高的是腮腺炎71例,占该年龄组发病总数的47.65%;第2位的是肺结核,发病数32例,占21.48%;细菌性痢疾发病数为24例,占16.11%。

16~18岁学生发病共120例,肺结核发病最高,发病73例,占该年龄组发病总数的60.83%;其次是腮腺炎20例,占16.67%;细菌性痢疾发病12例,占10.00%。

19岁及以上学生发病共215例,发病最高的是肺结核,发病125例,占该年龄组发病总数的58.14%;细菌性痢疾发病40例,占该年龄组发病总数的18.60%。

2.4 时间分布 2005-2006年学生发病最多的季节是第二季度(239例),其次是第四季度(224例),第一季度位列第3(205例),第三季度发病最少(166例)。

第一季度发病最多的是腮腺炎105例,占第一季度发病总数的51.22%;其次是肺结核57例,占27.80%。第二季度肺结核发病最多(84例),占第二季度发病总数的35.15%;腮腺炎发病数列第2位;细菌性痢疾发病27例,位于第3位。第三季度细菌性痢疾持续上升,发病59例,位于第1位;肺结核发病48例,列第2位。第四季度腮腺炎、猩红热发病数增高,分别为88例和51例,肺结核发病47例。

3 讨论

2005-2006年道里区学生传染病发病以腮腺炎、猩红热、肺结核、麻疹、风疹等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发病主要在第一、第四季度。该区春冬季室内空气流通差,是引起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要注意教室开窗通风,促进空气流通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第三季度是细菌性痢疾、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期,要加强食品、饮水卫生管理,大力宣传卫生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控制肠道传染病发生。

传染病年度总结范文第2篇

方法:汇总并分析2004~2007年景德镇市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情况。

结果:景德镇市2004~2007年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从2004年的275.32/l0万上升到2005年的276.84/10万,再逐年下降至2007年的213.42/10万。其中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09.82/10万,占传染病总发病数的43.78%;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87.92/10万,占35.06%;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52.01/10万,占20.68%;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12/10万,占0.45%;新生儿破伤风年均发病率为0.08/10万,占0.032%。发病数居前2位的是肺结核、乙肝。

结论:在巩固以往控制传染病所取得成绩的同时,应加强对乙型肝炎、肺结核等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以达到全面控制并逐渐降低乃至消除有关传染病的目的,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关键词 乙类传染病 疫情分析

传染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传染病的防治能力和防治效果被认为是评价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保健事业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保健事业水平的提高,人群的疾病模式已经发生了较大转变,为了解本市近四年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探讨其流行规律,为今后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将该市2004一2007年乙类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分析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选用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等指标),对景德镇市2004-2007年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04-2007年景德镇市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7种,累积报告发病总数为15422例,2004~2007年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分别为275.32/10万、276.84/10万、238.14/10万、213.42/10万;累积报告死亡总数为41例,2004~2007年乙类传染病死亡率分别为0.6/10万、0.84/10万、0.64/10万、0.58/10万;病死率分别为0.22%、0.31%、0.27%、0.27%。(见表1)。

表1 景德镇市2004~2007年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

年代 发病率   死亡率   病死率

/10万 定基比   /10万 定基比   % 定基比

2004 275.32 100.00 0.60 100.00 0.22 100.00

2005 276.84 100.55 0.84 140.00 0.31 140.91

2006 238.14 86.50 0.64 106.67 0.27 122.73

2007 213.42 77.52   0.58 96.67   0.27 122.73

2.2 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表2)

呼吸道传染病4年共报告6752 例,年均发病率为109.82/10 万,占传染病总发病数的43.78%,其发病构成在各类传染病中居第一位。报告病种中以肺结核、麻疹、百日咳居多,这三者分别占呼吸道传染病报告总数的88.2%、10.18%、1.3%。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4年共报告5408例,年均发病率为87.92 /10 万,占传染病总发病数的35.06%,其发病构成在各类传染病中居第二位。报告病种中以乙肝、淋病、梅毒居多,这三者分别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报告总数的67.97%、19.82%、10.74%。

肠道传染病4年共报告3189例,年均发病率为52.01 / 10 万,占传染病总发病数的20.68%,其发病构成在各类传染病中居第三位。报告病种中以细菌性痢疾、甲肝、肝炎未分型居多,这三者分别占肠道传染病报告总数的51.8%、22.61%、13.2%。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4年共报告69例,年均发病率为1.12 / 10万,占传染病总发病数的0.45%,其发病构成在各类传染病中居第四位。新生儿破伤风4年共报告5例,年均发病率为0.08 / 10万,占传染病总发病数的0.032%,其发病构成在各类传染病中居第五位。报告病种中以乙脑、钩体、血吸虫居多,这三者分别占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3.48%、24.64%、13.04%。

表2 景德镇市2004-2007年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年代 呼吸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   新生儿破伤风

年平均发病率(1/10万) 构成比(%)   年平均发病率(1/10万) 构成比(%)   年平均发病率(1/10万) 构成比(%)   年平均发病率(1/10万) 构成比(%)   年平均发病率(1/10万) 构成比(%)

2004 110.8 40.2   71.05 25.81   92.4 33.56   1.00 0.36   0.07 0.02

2005 139.59 50.4 48.71 17.59 87.05 31.44 1.36 0.49 0.19 0.07

2006 103.79 43.6 47.62 19..99 85.64 35.96 1.03 0.43 0.06 0.03

2007 85.1 39.9   40.66 19.05   86.57 40.56   1.09 0.51   0.00 0.00

2.3 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

2004年发病数居前五位的是肺结核、乙肝、痢疾、麻疹、淋病,这5种传染病发病总数为3548例,占总发病数的86.22%;2005年性传播传染病发病数有了较大的提高,发病数居前五位的是肺结核、乙肝、痢疾、淋病、梅毒,这五者发病总数为3699, 占总发病数的86.67%;2006年发病数居前五位的是肺结核、乙肝、痢疾、淋病、甲肝,这5种传染病发病总数为3302例,占总发病数的89.22%;2007年发病数居前五位的是肺结核、乙肝、淋病、痢疾、甲肝,这5种传染病发病总数为2808例,占总发病数的84.12%。(见表3)

表3 景德镇市2004-2007年乙类传染病发病位次

年份   1   2   3   4   5

2004 肺结核 乙肝 痢疾 麻疹 淋病

2005 肺结核 乙肝 痢疾 淋病 梅毒

2006 肺结核 乙肝 痢疾 淋病 甲肝

2007   肺结核   乙肝   淋病   痢疾   甲肝

3、讨论

2004年是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第一年,传染病的报告还处于起步的阶段;2005年,传染病的报告已趋于完善,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较2004年均上升;2005~2007年,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我市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各级疾控部门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配合参与密不可分。[2]

从各类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来看,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呼吸道传染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率在2005年是个高峰,随后逐年下降;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发病率从2004~2006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7年较2006年有小幅度的上升。目前威胁全市人群健康的传染病主要是肺结核、乙型肝炎,因此加强其防治工作很有必要。肺结核、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要加强管理,对患者要做好规范治疗,减少传染源的存在,对人群密集和公共场所要加大卫生知识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肺结核、乙型肝炎病的认识,切实抓好预防工作,有效降低发病率。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自我防范各种传染病的意识不断加强,经过全体卫生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传染病年度总结范文第3篇

[摘 要] 目的探讨始兴县最近15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及其变化趋势。

方法对始兴县1992~2006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按不同传播途径分类,并对其流行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由1999年前的第一、二位逐渐下降到之后的三、四位;呼吸道传染病由1999年前的二、三位上升至一、二位;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波动上升,近年已占据首位;除三大传播途径之外的其他途径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结论始兴县传染病流行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呼吸道、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是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同时加强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和监测,防止暴发疫情的发生。

[关键词]传染病;流行趋势;传播途径

[中图分类号] R181.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4208(2008)21-0032-02

根据始兴县15年的疫情报告资料,分析当地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及其变化趋势,以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为制订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对1992~2006年当地法定报告传染病按四种传播途径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始兴县各医疗机构1992~2006年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疫情统计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当地统计局。

1.2 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始兴县1992~2006年上报的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病、构成、主要传播途径进行分类、排序,同时对主要传染病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行概况 始兴县1992~2006年上报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共19种,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共报告13种9388例,年均发病率为268.4/10万,死亡41人;丙类报告6种4519例,年均发病率129.2/10万,死亡2人。15年传染病流行趋势呈现下降趋势[1],与从化市的流行模式接近而不同于广州市天河区的流行模式[2]。15年中,乙类传染病占总病例数的67.51%,而病死数是总病死数的95.35%,乙类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与总体趋势相近,以1995年为最高峰975例,占乙类总病例数的10.39%,报告病例数最少的是2004年452例,占乙类总病例数的4.82%;丙类传染病因容易出现暴发疫情而波动较大,但总体趋势还是下降得比较快,年发病数最高的是1992年670例,最低是2001年45例,分别占丙类传染病总数的14.83%和1.0%。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始兴县1992~2006年乙、丙类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 (1/10万)

2.2 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1)1992~2006年始兴县报告的传染病以肠道传染病例数最多,共4906例,占总病例数的35.28%,1999年之前的7年中肠道传染病有6年的发病率位于各类传染病之首,但之后的8年中有7年均处于三、四位。(2)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数仅次于肠道传染病,共报告4705例,占总病例数的33.84%,1999年之前的7年呼吸道传染病的顺位在二、三名之间,但1999年及之后的8年中有7年位居各类传染病之首,可见在肠道传染病下降的同时呼吸道传染病却在不断上升。(3)血源及性传播疾病,虽然报告病例数为3668例,占总病例数的26.38%,是最少出现暴发疫情的一类传染病,但由于疾病谱的改变,它从1992年的第四位逐渐上升到最近两年的首位。(4)除三大传播途径之外的其他传染病由于病例较少,统一归为一类,共报告628例,占总病例数的4.52%,但死亡数却有20例(其中狂犬病17例、新生儿破伤风2例、钩端螺旋体病1例),这一大类疾病在没有暴发疫情的情况下均排在末位,2002年由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而跃居第二位。

2.3 各类传染病动态变化速度 (1)从各类传染病的环比和定基比可以看出它们的动态变化速度,肠道传染病波动较大,是因为其比较容易出现暴发疫情,但整体流行趋势下降还是比较明显的,从定基比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流行趋势,尤其是1999年之后的定基比都在20%以下,下降速率是比较快的。(2)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曲线是比较典型的峰形,每隔3~5年就会出现一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1995年和1996年,第二个大高峰出现在1998~2000年,之后回落,但2004年又因为流感暴发流行而再度大幅度上升。定基比显示1995年之后12年都是处于上升状态。(3)血源及性传播疾病,虽然15年间的发病数位居第三,但上升速度却是最快的一类。环比显示,15年中有9年是比上年度增加的,而定基比显示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大于190%,尤其是近年,如果没有暴发疫情,这一类疾病的报告病例数就很有可能位居四大传播途径之首。(4)其他传播途径传染病,其中疟疾1992年发生了暴发流行,之后再没出现本地感染病例,近年无病例报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只在2002年发生流行,其他年份处于散发状态;其他病种包括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和新生儿破伤风也是处于散发状态。此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是2002年269例,最少的是2001年3例。除2002年的定基比为129%,其他年份都在20%以下,总体趋势虽然有波动但下降明显。

2.4 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 (1)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开展,使就诊率明显提高,因此肺结核的报告病例数随之明显上升,到1999年已上升到法定报告传染病各病种之首位,之后便稳居前三位,15年共报告2982例,年均发病率达到85.27/10万,占呼吸道总病例数的63.38%。(2)病毒性肝炎发病数15年间一直稳居法定报告传染病前三位,共报告2966例,年均发病率84.81/10万,病例数最少的是2001年103例,最多的是1995年310例。(3)感染性腹泻15年共报告病例2652例,年均发病率75.83/10万,1999年前的7年它稳居前三并且有5年位居各传染病之首位,1999年及之后发病数锐减,除2006年在第三位,其余7年都未进入前三位。(4)淋病虽然没有暴发疫情,但15年报告的病例数却达到了1493,居法定报告传染病第四位,年均发病率为42.69/10万,报告病例数最少的是1993年11例,最多是1994年329例。(5)流感及流感样病例15年共报告640例,年均发病率为29.68/10万,这是波动最大的病种之一,报告病例数最少的年份只有1例(2002年和2005年),最多的是2004年264例。

3 讨论

1992~2006年始兴县法定报告传染病总体趋势是在波动中趋于下降,以1999年为分界线,后7年比前7年有大幅度的下降,下降了40.64%(4841/8155),在各类传染病中肠道传染病下降幅度最大,由前7年的3879例下降到后7年的802例,下降了79.33%,流行模式与浙江金湖相似[3],但降幅更大。肠道传染病的大幅下降与自来水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卫生知识的普及密切相关。同时也离不开我们的努力:食品卫生监测和饮用水监测能有效地防止暴发疫情的发生;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疫情,使累及人数大幅下降。

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在波动中上升,尤其是1999年之后,肺结核的报告病例数明显上升。近年流感等传染病受到关注,而肠道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呼吸道传染病就常常稳居各类传染病之首。要控制此类疾病,除加强肺结核防治外,对麻疹、流感、腮腺炎等容易引起暴发疫情的疾病,应加强监测,同时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影响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的主要病种是乙肝和淋病,我们除了加强乙肝疫苗的接种,还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并且对高危人群的高危行为进行干预。

其他途径传染病虽然病例不多,但病死率却很高,特别是狂犬病,2004年本地发生7例,是15年来最多的一年,发病率达到3.33/10万,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但在疫区范围彻底灭犬,还加强宣传教育,使当地人们的意识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对犬伤处理门诊的医护人员进行规范的技术培训,经过多部门的努力,最近几年未再发生因犬伤而发病的疫情。由此可见,要控制疫情的发生不能单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最好的办法是当好政府的参谋,发动群众,加强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并做好多部门合作。

参 考 文 献

[1] 成伟明,利朴良.从化市1991~200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动态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2,28(4):31-32.

[2]何剑雄,吴志辉,徐庆新.广州市天河区1989~2003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4,30(5):4-7.

传染病年度总结范文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于张家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1~2005年疫情统计年报表,人口资料取自市公安部门,改水改厕资料来自爱卫部门。肠道传染病主要病种有霍乱、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未分型肝炎、伤寒、细菌性痢疾,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病种有肺结核、麻疹、猩红热。

1.2统计方法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传染病总发病率变化

2001~2005年全市传染病疫情基本保持平稳,2005年与2001年相比传染病发病率下降了12.98%;2001~2003年疫情逐年下降,2003年与2001年相比传染病发病率下降了18.87%;2004年疫情有所上升,发病率为256.36/10万,2005年发病率又比2004年略有下降,为234.83/10万(图1)。

图1张家港市2001~2005传染病发病率变化

2.1.1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变化全市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稳中有降,平均发病率在传染病中占21.07%。2001~2004年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基本平稳,2005年发病率有较大幅度下降,为35.02/10万,2001~2005年平均发病率为51.19/10万。全市肠道传染病发病高峰在每年7、8、9月份,12月份发病最少(图1)。

全市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上升幅度较大,平均发病率在传染病中,占22.89%。2001~2003年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基本保持平稳,2004年起发病率有较大幅度上升,2005年发病率为77.93/10万,2001~2005年平均发病率为55.40/10万。呼吸道传染病发病高峰在每年1、3月份,12月份发病最少(图1)。

全市性传播疾病发病率由2001年的147.96/10万下降至2005年的97.27/10万,但其在传染病总发病率中所占份额仍为最多,平均为47.51%。

2.2年龄分布

全市肠道传染病0~4岁发病率最高,10~14岁发病率最低;呼吸道传染病75~79岁发病率最高,10~14岁发病率最低(图2)。

图2张家港市2001~2005传染病发病年龄分布

2.3地区分布

2001~2005年肠道传染病平均发病率塘桥镇相对较高(63.63/10万),金港镇最低(37.36/10万);2001~2005年呼吸道传染病平均发病率大新镇相对较高(63.27/10万),南丰镇最低(47.43/10万)。肠道和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经统计学检验各镇间无统计学意义。

2.4改水改厕

从2000年开始,以户为单位的自来水覆盖率已达到100%;2001年农户改厕率为91.32%,到2005年改厕率已达99.10%。

2.5疾病谱的变化

2001~2005年淋病、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分列传染病发病顺位的前3位,其中淋病始终居首位。2001~2003年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分别位居第2、3位,2004~2005年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分别位居第2、3位。淋病、梅毒居高不下,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0%以上(表1)。

表1张家港市2001~2005年传染病发病构成比(%)

3讨论

在“十五”期间,张家港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基本平稳,且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与苏州市、江苏省的发病率相比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疫情变化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肠道传染病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已实现饮用水安全卫生,自来水覆盖率从2000年起已达到100%,辖区改厕普及先进镇已实现满堂红,同时将甲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尤其1994年以来每年实行甲型肝炎“压春峰”措施,使肠道传染病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发病率在传染病中仍占较大比例;②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从1999年开始实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早期发现结核病工作得到明显加强,使肺结核病人大量发现;③性传播疾病发病率虽呈逐年小幅下降趋势,但仍占传染病发病数50%左右,其中淋病发病率已连续多年占据第1位,梅毒占第4~5位;④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是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程序,“五苗”覆盖率已连续多年达到95.00%以上。

传染病年度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传染病;流行病学;边境地区;预防控制

为了解边境地区那坡县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及时、准确地为决策部门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2012年那坡县法定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那坡县统计局。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方法,对2012年那坡县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疫情概况

2.1.1 流行情况 2012年全县报告法定传染病19种3769例,发病率为1805.08/10万,与去年相比,报告发病率上升189.70%。死亡1例,死亡率为0.48/10万,病死率为0.026%。甲类无病例报告;乙类报告发病13种905例,发病率为433.43/10万,死亡1例,病死率为0.11%;丙类报告6种2864例,发病率为1371.65/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

与去年同期相比,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上升50.33%,其中,报告发病数上升的病种上升幅度较大的有:乙肝(131.75%)、肺结核(25.41%)、风疹(740%);报告发病数下降幅度较大的是:梅毒(-62.02%)、淋病(-32.14%)。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上升309.73%,其中,报告发病数上升的幅度较大的有:手足口病(630.91%)、流行性腮腺炎(220.59%)、流行性感冒(300%),报告发病数下降的病种下降幅度较大的有流行性结膜炎(-29.92%)。

2.1.2 疾病顺位 2012年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为:乙肝(489)、肺结核(306)、梅毒(30)、淋病(19)、痢疾(16),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95.03%。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1人为肺结核。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手足口病(1915)、流行性腮腺炎(686)、其它感染性腹泻(97)、急性出血性结膜炎(82)、风疹(42)。丙类传染病无死亡病例报告。

2.1.3 疾病构成 乙类传染病报告中,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报告发病562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62.10%,呼吸道传染病报告发病306例,占33.81%,肠道传染病报告发病32例,占3.54%。

2.2 流行特征

2.2.1 地区分布 全县9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数居前五位的乡镇为:城厢(933)、德隆(468)、百都(409)、龙合(404)、平孟镇(402)。报告前五位的乡镇共报告2616例,占乙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69.41%。与越南毗邻的平孟、百南、百省、百都等四个边境乡镇共报告传染病1537例,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0.78%。

2.2.2 时间分布 全县各类传染病1-12月均有分布,在1、2及12月病例数较少,其它各月份乙丙类传染病均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

2.2.3 人群分布 报告乙丙类传染病3769例中,发病年龄最小8天,最大92岁。报告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6岁年龄段(1933例),占51.29%,7-19岁年龄段(788例),占20.91%,20-49岁年龄段(676例),占17.94%,50岁及以上占12.31%。男女性别比为1.48:1。职业分布:乙丙类传染病发病主要为散居儿童(1619例),占42.96%,其次为农民(969例),占25.71%,再次为幼托儿童(345例),占9.15%。

3 讨 论

从报告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看出,我县报告的乙类传染病是以血液及性传播疾病为主(主要有乙肝、梅毒、淋病、艾滋病),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62.10%,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数33.81%,再次为肠道传染病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3.54%。

提示:①血液及性传播疾病依然是我县传染病防治的重点,而免疫接种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措施,应提示青壮年乙肝疫苗接种的覆盖率,同时还应完善采供血服务体系和血液监督管理体系,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加强一次性注射器的消毒管理,切断乙肝经血传播的途径;而性病主要是人类行为而传播的疾病,应进一步推进艾滋病攻坚工程工作,加大相关的行为干预项目,严厉打击、吸毒行为,降低人群行为风险。②肺结核一直都是传染病防治的重点病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大量经济欠发达农村的流行人口涌入,而农村经济欠发达一直是结核病控制的主要障碍。因此,防治结核病应加强政府行为,以农村为主,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提高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及治愈率,减少耐药病人的发生。③鉴于肠道传染病“粪―口―粪”传播机制和传播途径的共同性,在防治过程中,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应加强宣传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断提高防病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监督,防止病从口入。综合上述,我县当前及以后的传染病防治重点仍以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要加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及肺结核的监控力度,同时,做好手足口病和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控工作。

针对那坡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边境地区疫情严峻的流行特征,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中越边境地区传染病防控跨境合作,全面抓好“三个联合”工作机制的建立,落实“四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3+4”边境口岸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新模式,将加强边境口岸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变为常态化、制度化。二是加强传染病信息管理系统业务培训,加强门诊日志的管理,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报告时限网络直报各类传染病,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不迟报、不漏报,及早采取措施,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三是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当进一步加强传染病上报的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加强监测,重点做好艾滋病、结核病、手足口病及肠道传染病疫情监测,把监测重点前移到卫生室,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同时,医疗机构要做好传染病预检分诊,提高传染病诊断能力,一旦发生疫情要严格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及时做好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处置。

参考文献

[1] 邓寿平.博罗县2000―2004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6,6(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