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是多发于婴幼儿时期,发病率达20%左右,具有病程长、呼吸道感染反复迁延的临床特征,可导致哮喘、心肌炎、肾炎等病,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与身体健康,给患儿及家庭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本文总结了汉川妇幼保健医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反复呼吸道发生感染的患儿,针对发病原因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由门诊收治的呼吸道发生反复感染的患儿112例,其中男62例,女50例,年龄0~12岁。年龄分布:0~2岁56例(50.00%),3~5岁31例(27.68%),6~8岁15例(12.39%),9~12岁10例(8.93%)。喂养方式:母乳喂养42例(37.50%),人工喂养52例(46.43%),混合喂养18例(16.07%)。分娩方式:剖宫产或者是早产36例(32.14%),足月顺产76例(67.86%)。

1.2诊断标准本次研究中,全部患儿均符合《全国第一届小儿呼吸道疾病会议》(1987年制定、经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2008年)修订的RRTI诊断标准[1-2],见表1。

1.3RRTI的治疗:患儿入院后,根据其疾病程度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一般为:加强营养、加强身体体质锻炼、行抗细菌以及病毒感染,并进行退热、解痉、止咳平喘等辅助治疗。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见表2)

3讨论

3.1年龄因素根据本文研究对象资料显示,0.8~2岁是RRTI的高发期,证实婴幼儿龄越小,自身抵抗力越弱。婴幼儿呼吸道解剖结构具有自身生理特点,婴幼儿鼻短较成人的鼻道狭窄,粘膜娇嫩并且缺乏保护;咽喉和气管都比较狭窄,支撑力较弱,腺体分泌较少;肺组织未完全发育;桶状胸和欠发达的胸肌也会影响婴幼儿的肺部通气功能。这些物理特性,使婴儿在喂养时发生呛奶,哭闹导致缺氧,呼吸不顺畅,在感冒或异物堵塞时,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同时,婴幼儿的免疫系统正在发育,身体的抵抗力低,嫩皮肤和粘膜易受到损伤,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不完善,各种体液免疫球蛋白产生较少,尤其是缺乏严重呼吸电阻效应感染IGA,IGG,IGM,引起婴幼儿RRTI发生[3]。

3.2营养因素研究表明,缺乏微量元素、维生素以及营养不良均容易诱发RRTI。RRTI发生的主要内部原因为营养不良,维生素可以促进机体的细胞中,提高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微量元素都参与了多种在体内的生化功能,如铁的吸收促进造血功能,锌能参与数百种酶在体内合成,加速蛋白质的合成及淋巴细胞的再生,钙能促进骨生长。母乳喂养时若没有及时添加辅食,人工喂养时营养失衡,厌食、偏食、挑食,进食过多垃圾食品等,可减少儿童营养的摄入,影响多种维生素和铁,锌,硒等微量元素的吸收。降低婴幼儿的免疫力。增加RRTI的发生率,本例中人工喂养患儿的比例高于母乳喂养患者,也证明了以上观点。

3.3处于发育阶段的儿童,生理功能不健全,日常护理,更要注意保暖,饮食,防止感染。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家庭对孩子过度照顾。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避免饮食不当造成积食,消化不良影响正常的代谢和吸收,避免进食过多食物,造成营养过剩,其更容易让儿童代谢不良。大部分的RRTI感染是由病毒导致的,常见的有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合胞病毒等。病毒感染之后,往往影响到免疫系统,造成免疫系统暂时性的功能(大多数)或永久性(极少数)抑制。究竟需要多久的时间难以确定,但如果在这段暂时性免疫力不足的时间内,不注意对孩子的保护,极易使幼儿呼吸道再次感染。每一次感染,幼儿的免疫力就会被抑制一次,其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时间相应延长,极易发生再次感染。患儿有感染症状时,某些医生或家长急于控制感染,盲目使用抗生素,部分医生甚至使用激素进行治疗,或者在患儿症状有所缓解时立即停药,长久反复如此,会增加细菌以及病毒的对药物的耐受,免疫力降低,诱发新的感染,形成RRTI和抵抗力低下的恶性循环。

3.4其他因素遗传因素、环境污染、某些先天性的疾病,均会触发RRTI。相关研究表明,RRTI也有遗传倾向,有阳性家族史的儿童较健康儿童发生RRTI比例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基因的非正常表达有关,但具体的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 [4]对环境污染来说,污染重、人口稠密的地区儿童RRTI的患病率高。很多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的废弃物、装修材料污染等,儿童直接吸入有害气体,降低气道阻力,增加感染的风险[5]。此外,儿童先天性心脏疾病,心脏供血不足、肺充血,影响肺部通气功能,呼吸系统疾病的发展造成心脏泵血能力下降,也可导致RRTI的发生。

近年来,RRTI的患病量上升,孩子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机会有增加的趋势,为此家长消耗了不少时间、精力和财力,孩子健康受到明显的影响,使不少父母家长困扰不已。在对各种因素分析后,人们普遍认为出现内部RRTI是由于内外部共同协作的结果。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免疫功能低下感染的内部原因、与病毒接触、环境治疗差等是感染的外部原因。了解疾病的病因和发病特点,摆脱内部和外部因素,合理的饮食搭配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并结合常规治疗,彻底治愈反复呼吸道感染,也要做好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工作,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所含免疫球蛋白A能抵抗细菌、病毒的侵袭,对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具有良好的作用,其次是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孩子充足睡眠和户外活动,有计划地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平日在饮食上多摄取维生素含量丰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证饮水量,少摄取甜食、生冷食物,少喝饮料,减少油炸食物的摄入,作到营养均衡,按期接受体格检查,发现疾病及早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力宁,汪受传,韩新民,等.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指南[J]中医儿科杂志2008,4(6):3

[2]郑诗华,陈华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3):342-345.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婴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骨碱性磷酸酶

1临床资料

200401/200601,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52(男28,女24)例,6 mo~1岁9例,~2岁14例,~3岁13例,~5岁16例.随机抽取同期来院常规保健体检的婴幼儿32例(男17例,女15例)为对照组.两组小儿在年龄、性别上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空腹抽血1ml,采用北京金域高科诊断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小儿佝偻病诊断用骨碱酶试剂盒”.诊断标准[1]:骨碱性磷酸酶(BALP):<200 U/L为阳性,200~250 U/L为可疑阳性,>250 U/L为阳性.反复呼吸道感染组婴幼儿血BALP 平均值(249.96±21.21)U/L,对照组(221.63±21.16)U/L (P>0.05).婴幼儿佝偻病患病率:反复呼吸道感染组血BALP≥250U/L有24例(46.2%),对照组5例(15.6%, P<0.05).

2讨论

反复呼吸道感染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小儿营养、免疫等内在因素及感染、环境等外在因素两大方面,而作为影响机体免疫状态的营养因素在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中占主要地位.佝偻病的发病基础主要是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异常,骨骼钙化不足,各种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及其免疫功能受损,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而反复呼吸道感染则导致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机体分解代谢增高,消耗各种营养储备,同时由于反复使用抗感染药物治疗,使消化系统受到影响,导致食欲下降,维生素D和钙摄入吸收不足;所以反复呼吸道感染和佝偻病互为因果,成为恶性循环.而婴幼儿正是人体发育最旺盛的时期之一,故婴幼儿较其他年龄组儿童更易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我们通过对5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进行血BALP检测,发现反复呼吸道感染者患佝偻病者显著高于非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提示婴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佝偻病关系密切,此与其他研究结果相符[2].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分为维生素D缺乏期、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亦有学者简明地分为维生素D缺乏期、生化改变期和形态学改变期,可见,从维生素D缺乏到骨骼变形,要经历许多阶段.如何较早地在形态学改变期出现前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所以及时检出只有早期生化改变的维生素D缺乏亚临床状态,在未出现典型临床表现的佝偻病亚临床期即给于治疗,对于控制进展,改善机体免疫状态至关重要. 诸多学者研究证实,血BALP水平变化不易受体内代谢因素影响,且异常早于骨骼的变化,是诊断佝偻病最特异,最敏感的指标.血BALP检测方法方便、快捷、灵敏,易为患儿及家长接受.我们建议对于婴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者除了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应普及血BALP的及时检测,以便及早防治可能发生的佝偻病,从理论上讲亦可降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范文第3篇

昆明市延安医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摘 要】目的:找到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科学合理的营养和饮食指导。方法:将我院手术治疗后的100 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进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观察组于术后根据护士的饮食指导和家属的配合进行合理的饮食和营养摄入,对照组于术后饮入流食和正常饮食。结果:观察组的婴幼儿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都小于对照组,临出院时的营养状况比对照组好,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进行术后营养支持和科学的饮食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术后营养状况,促进患儿快速恢复健康。

关键词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营养;饮食指导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小儿常发生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一般发生在胎儿发育的早期[1]。本研究通过对我院100 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进行分组进行不同的营养支持,比较观察后找到更好的营养和饮食指导。现对研究结果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6 月~ 2014 年4 月我院接收的100 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婴幼儿,对其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54 例,女46 例,年龄13 月-38 月,平均(13.4±10.8)个月,其中房室间隔缺29 例,法洛四联症21 例,动脉导管未闭20 例,合并肺高压15 例,三尖瓣反流8 例,其他心脏畸形7 例。所有的100 例患病幼儿全部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实行心内畸形矫治术,在术后对其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持续时间10 ~ 74 小时。按照就诊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没有显著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于术后护士科学系统的饮食指导和家属的配合进行合理的饮食和营养进入,对照组于术后饮入流食和正常饮食,两组患儿均在术后麻醉清醒拔除气管插管后4 小时候进行。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病幼儿在术后的呼吸机辅助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临出院时营养状况进行观察,并发症有出血倾向、肺部感染、心内膜炎等,对于临出院时的营养状况如果恢复了术前的体制或者比术前更好的体质就证明营养状况好,而不如术前体质就是营养状况较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对所获取的数据均采用spss17.0 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表示,P<0.05 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指标的对比

经统计,研究组的患病幼儿的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都小于对照组,临出院时的营养状况比对照组好,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出院时营养状况比较

观察组临出院时有47 例患儿营养状况好,比例达到94%,对照组临出院时有26 例患儿营养状况较好,比例达到52%,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本文中将我院进行手术治疗后的100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对两组患儿采用不同的营养支持和饮食指导进行治疗,发现观察组的婴幼儿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都小于对照组,临出院时的营养状况比对照组好,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进行及时的术后营养支持和科学的饮食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能够降低其并发症的产生,保持婴幼儿营养状况良好,让其尽早地恢复身体健康[2]。

先天性心脏病对婴幼儿的影响比较严重,不但造成其营养不良,同时也会伴随并发症的产生,如出血倾向、肺部感染、心内膜炎等,满足婴幼儿对营养的需求,提高其体制和抵抗能力,让患儿能够在最快的速度恢复正常呼吸和进食,降低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难度,为患儿的健康体质提供保障[3]。

参考文献

[1] 焦文娟.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32-02

所谓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指胎儿时期由于母亲的健康受到疾病、药物、化学、毒素、放射性物质以及营养、过度疲劳或精神情绪的影响,使胎儿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引起的心脏畸形性疾病。近年来,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不断向低龄化、低体重化发展。然而,低体重患儿抵抗力低,对体外循环及手术创伤的耐受性差,并且多数具有病情重、变化快,反复呼吸道感染、肺动脉高压及心力衰竭的特点,这无疑增加了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同时,这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也这对术后观察和科学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本文将对本院2013年3月-2014年1月收治的65例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婴儿实施手术治疗后护理作一个总结,现将其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龄5天-36个月,体重3.2-10kg,平均(7.6±1.6)kg。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发育、营养不良。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17例,室间隔缺损(VSD)16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其他畸形18例,法洛式四联症6例,其他复杂畸形8例。本组术后住院死亡2例,死亡率3.1%。术后并发症7例,发生率为10.8%。最后结果,2例死亡,其死亡原因是1例死于术后心功能不全,而1例死于术后呼吸系统重度感染,其余63人均恢复,健康出院。

2 术后护理

2.1 循环检测。婴幼儿心率一般在100-150次/min,如心率过慢时,可选用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加快心率;如果心率过快时,则视情况不同给予用药。患儿术后返ICU时,如四肢末梢循环较差,低体重患儿

2.2 呼吸系统的护理。第一,气管插管护理。患者术后进入ICU,通过呼吸机辅助支持来提高有效的气体交换,应选择经鼻插管,有利于患儿口腔护理和吮吸。在这个过程中,护士要妥善固定口塞和导管,避免气管插管外滑及喉头水肿。第二,确保呼吸道通畅。在插管期间,由于患儿无法自主排痰,少量分泌物即可阻塞气道。这要求要观察呼吸机湿化器的水位并及时添加湿化器的温度,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严格按医嘱执行,必要时吸痰要请示医生,避免吸痰次数过多,过于频繁会导致小儿气道痉挛。同时,气管内吸痰前后要诊听两肺呼吸音,以评估吸痰效果。吸痰前后用纯氧皮囊加压呼吸>5次,两次吸痰间隔以经皮氧饱和度恢复到正常为准,以防止患儿发生缺氧。第三,拔除气管插管。当肌张力正常,循环稳定,自主呼吸好,血气分析以及体温正常后,应及早拔除气管插管,吸净口鼻腔分泌物,抽空气囊,边吸痰边拔管。

2.3 体温的护理。患儿术后,由于低体重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再加上手术后的大创伤,使得患儿在手术后很容易出现中心温度高,末梢温度低。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注意对患儿的体温进行观察和及时采取变化的情况给予护理。如果患儿的体温高于38,5℃, 护理人员应采取冰枕、或用酒精、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使患者体温稳定在36-37℃。具体做法是用水囊装上凉水置于冰水中,15min后取出放于患儿大动脉搏动处或者枕后。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患儿皮肤较嫩,切忌用冰块进行物理降温。

2.4 肾功能的护理。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心脏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1.5%-2.5%,病死率为66%-68%。在低体重婴幼儿心脏病手术后,由于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加上体外循环心排量减少和血容量不足等因素,容易造成肾灌注量减少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从而引起急性肾衰。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注意利尿,观察其尿色、量和质,注意电解质的变化,并做到定期消毒患儿的尿道口。

2.5 营养支持。患儿在拔除气管插管6―8 h后,应少量温开水或糖水喂食,观察有无吞咽困难,次日根据情况,可以给予以母乳、牛奶为主流质饮食,喂奶时应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其误吸引起窒息。对于能经口吃奶的患儿,要少量多次的喂养,防止因腹胀而影响呼吸。而针对重症患儿,需要长期应用(3天以上)人工呼吸机辅助者,术后24h后经胃管鼻饲婴儿奶粉或部分静脉高营养支持。

3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期心脏和大血管在母体内发育异常部分停顿或有缺陷造成。在我国,每年大约有15 -20万名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患儿在出生后1个月内因病情严重和复杂畸形容易造成夭折。因此,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应尽早手术治疗,以免错过手术的时机。但由于低龄婴幼儿心脏手术复杂,危险性大,对手术创伤的耐受性差,并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故术后的护理非常重要。护理工作者要及时准确,科学细致的对患儿进行术后观察和护理,如发现异常应随时报告医生。同时,护理人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患儿全身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具备娴熟的专科操作技能和专业护理知识,通过高质量的护理降低术后并发症 提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吴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护理[J].吉林医学,2006,27(6):639―640.

[2]苏黎兰,柴晶,高玉萍,等.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术后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1;28(9).

[3]汪雪芳.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监护体会[J].安徽医学,2010;31(2):165.

[4]王海玲.2岁以内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362例术后肺部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4):201-202.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护理

小儿支气管炎是一种呼吸系统常见的多发性疾病,是因多种致病原感染引起的一种支气管炎症。发病者大多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其中最常见的是1~6月婴儿。这种病一旦发病就比较急,一般都是在呼吸道感染后两天或者三天出现,其症状主要为:烦躁不安、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呕吐、腹泻、或咳痰、发热。此病严重者可诱发心衰,甚至威胁到婴幼儿的生命,因此必须给予及时的治疗和护理[1]。现将本院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收入院的75例婴幼儿患者,在采取合理科学的综合护理后,疗效令人满意,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75例婴幼儿患者,男54例,女21例;年龄从6个月到5岁不等,平均年龄28岁,入院前75例婴幼儿患者都已感冒2~3 d,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气喘、咳嗽等症状,其中有4例出现呼吸憋闷和缺氧心衰症状,7例呼吸出现衰竭,消化不良的病儿有16例,48例出现发热。

12护理方法

121保持呼吸畅通首先要把病情严重的患儿安置在安静的抢救室,这样可以防止因陪护人员的因素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交叉感染。因为人在3岁后其毛细支气管平滑肌才会明显发育,所以婴幼儿呼吸道的不通畅主要是粘膜肿胀和分泌物堵塞造成的,再就是支气管痉挛。因此为了减少呼吸衰竭现象的发生,必须要将呼吸道痰液及时清除,从而将气管梗阻解除及通气阻力降低。对于极度烦躁的婴儿,可以根据医嘱,在吸痰之前给予镇静剂。护士要熟悉业务,对各种操作要准确、熟练。

122使静脉通路保持通畅由于小儿支气管炎的患者年龄都比较小,他们的头皮静脉非常细小,加之患儿没有自控能力,无法保持安静,所以护士的穿刺难度比较大。当患儿的静脉通路建立后,一定要将其进行固定,确保所需的药物和液体量顺利输入体内,保持电解质、水的平衡。还要注意的是在给患儿输液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液体量,不要给患儿加重心脏负担。

123加强饮食护理患儿的饮食要高热量、易消化,要富含维生素,必须是流质或者半流质。本着少食多餐的进餐原则,防止因吃的过饱而影响了呼吸。同时对患儿家属要进行科学指导,能够准确给孩子添加辅食,如新鲜的水果汁。对于危重患儿,必须叮嘱家长在给患儿喂药或进食时,必须抱起来,即使哺喂时也要格外细心注意,不要让奶水误入孩子气管,发生窒息。

124沟通家长与院方密切配合,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小儿支气管炎的病情大多很严重发展快发病急,由于孩子太小,加之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所以几乎所有患儿家长的心理负担都非常重。此时护理人员在及时了解病情的基础上,要把患儿的疾病向家长解释清楚,给予安慰,这样可消除家长紧张、焦虑的情绪,增强对患儿治疗疾病及其护理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利于患儿病情更好的治疗和及早的康复。

125防止脱水的护理。患小儿支气管炎疾病的婴幼儿,由于过度换气,会引起不显性失水量的增加,加之患病期间患儿的液体摄入量又不足,及易导致患儿严重脱水[1]。

126发热及发热引起的一些并发症的护理发病期间,如果患儿的体温体温在375℃或者385℃可以不予处理,如果高于385℃,可以对患儿进行物理降温。若患儿体温达到39℃以上,则必须在者进行物理降温的同时给与药物降温。即便对于高温患儿采取了退热措施,但依然要每30~60 min进行一次测体温检测,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大汗淋漓、体温骤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等虚脱现象,以便及时处理。

127健康教育多向家长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让家长了解常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及不良反应。冬季或气候变化时,对孩子要及时增减衣服,尽量少带患儿去公共场所,小孩的餐具要保持消毒1~2次/d。

2结果

通过及时治疗和精心的综合护理,75例患儿全部痊愈出院。

3小结

小儿支气管炎作为临床中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严重破坏了患病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因此对患儿在采取及时治疗的基础上,能够科学、合理,综合全方位的对患儿进行护理,这对疾病的好转,患儿的早日康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通过精心科学护理,能够有效降低疾病的复发,预防心衰防止病情加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