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

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

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

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范文第1篇

1.1混凝沉降法

混凝沉降法也是处理含氟废水应用最多的方法之一,基本原理是通过像含氟废水投加混凝剂(混凝剂包含两类:絮凝剂和助凝剂。常见的絮凝剂分为两大类:铝盐和铁盐;常见的助凝剂是聚丙烯酰胺),并用碱液调节pH值,使其形成胶体降氟离子吸附除去。铝盐除氟是根据Al3+与F-络合以及铝盐水解产物的配位体置换、吸附、桥连和卷扫等作用降F-除去。由于无机混凝剂与F-形成的絮凝体很细小、沉降慢、处理周期长,研究表明用复合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等代替简单混凝剂除氟效果更好,可提高固液分离效果,缩短处理周期。肖洁等在处理含氟量为3~7mg/l的首钢废水时用A12(S04)3代替H2S04调节废水pH值,使pH值从6.2~6.5升高至6.8~7.0,不仅减少了混凝剂用量,还提高了除氟工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同时,铝盐的水解受与pH值密切相关,在pH值为6.2~6.9时,A12(S04)3的水解产物以A(lOH)3为主,F-与A(lOH)3絮体发生絮凝作用;而pH>7时,各种形式的铝盐络合物占比发生变化,A(lOH)3絮体减少,絮凝作用减弱,因此除氟能力明显降低。

1.2含氟废水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以达标排放为主要目的的含氟废水处理,化学沉淀法、混凝沉淀法虽然能满足含氟废水达标排放的处理要求,但是由于沉淀剂石灰的溶解度低,通常需要以乳状液投加,生成的CaF2沉淀容易包裹在Ca(OH)2表面使之不能被充分利用,因而石灰用量增大,造成在处理工艺中会产生大量的沉淀污泥,含水率很高,需要进一步脱水和稳定化处理。

2目前国内外最新的放射性废水处理方法

根据放射性物质的活度值大小,放射性废水可分为以下几类:低放废液:浓度小于或等于3.7×105Bq/L;中放废液:浓度大于3.7×105Bq/L,小于或等于3.7×109Bq/L;高放废液:浓度大于3.7×109Bq/L;水体中的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进行内辐射,损坏人体的组织器官,甚至致癌。因此,处理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高度重视,各国为此开展了大量的技术研究。由于任何水处理方法都不能改变放射性核素固有的衰变特性,因此在处理过程中遵循两个基本原则:(1)将废水中放射性物质浓度降低后排入水体,通过稀释和扩散达到无害水平,利用其自身衰变的特性降减;(2)将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采用物理化学方法进行浓缩,再将其浓缩产物与人类的生活环境长期隔离,任其自然衰减。目前针对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国内外普遍做法是先进行浓缩处理,再进行贮存或固化处理。

2.1膜处理法

膜处理法是通过采用具有选择性透过性的薄膜,以压力差、温度差、电位差等为动力,实现对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浓缩分离的方法。目前在放射性废水中采用的膜技术主要有微滤(MF)、超滤(UF)、反渗透(RO)、膜蒸馏(MD)和纳滤(NF)等方法。文章主要介绍目前国内外采用纳滤(NF)法对低放射性废水浓缩处理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及其研究进展。

2.2纳滤

纳滤膜孔径一般为1~10nm,介于超滤膜和反渗透膜之间,纳滤技术是以纳滤膜为分离介质以压力为驱动的分离技术,由于纳滤膜的特殊性质,纳滤也被称为温和的反渗透技术(Zakrzewska-Trz-nadel,2006)。纳滤膜对无机盐的分离主要依靠离子与膜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遵循道南效应,膜对离子的截留率取决于离子所带电荷强度。纳滤膜对中性物(不带电荷)的分离则是依靠膜上纳米级微孔的分子筛效应。国内外纳滤膜在放射性废水处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纳滤膜对分子量几百以上的大分子物质截留效果较好,由于核电和稀土等工业排放的低放射性废水中典型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是镭(Ra)、铀(U)、氡(Rn)的同位素,以及137Cs、131I等,这些物质分子量均较大,选用纳滤分离技术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Buckley等应用纳滤分离技术对核工业产生的含硼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废水中放射性核素被纳滤膜截留,而硼酸能够通过膜孔进入到滤出液中,从而实现放射性核素的浓缩和分离;匈牙利学者采用纳滤法处理压水堆的模拟放射性废水,并投加一定量的络合剂EDTA,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pH=11.5左右),钴络合物的截留率高达96%。国内的单征等(2012)采用平板式聚酰胺纳滤复合膜,处理模拟核电厂废水,结果表明,投加一定量的聚丙烯酰胺后,纳滤膜对Co2+去除率可高达98%以上;清华大学白庆中、陈红盛等人,采用无机纳滤膜处理含有90Sr、137Cs、60Co等核素的放射性废水,在pH值7~8,结果表明辅助一定量聚丙烯酸钠是,纳滤膜对总B和总C的净化率均达到95%左右。

3低放射性含氟废水处理工艺探讨

3.1纳滤分离技术和化学法的组合

工艺纳滤法分离技术对高分子放射性物质具有良好的截留能力,且截留物易于浓缩收集,目前在处理放射性废水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将纳滤法分离技术与化学沉淀法有机组合,应用于低放射性含氟废水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沉淀污泥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便于放射性物质的回收和稳定处理,同时降低污泥的处理难度。

3.2优化工艺组合,提高方法的净化系数

由于任何处理方法都不能改变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特性,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最终必须浓缩分离转化为某种稳定的形态,从而实现与人类生活的永久隔离。沉淀法对氟化物的去除因其操作简单,价格低廉被广泛采用。而沉淀法对放射性核素的去除也有一定的效果,这就需要优化沉淀法和纳滤组合工艺,不仅实现最大限度减少沉淀物中的放射性核素,同时也能有效减小放射物浓缩液的体积,便于固化处理。因此,以提高净化系数和浓缩倍数为目标,优化工艺组合,进而应用于低放射性含氟废水的处理,提高处理效率,降低处理成本。

4结束语

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范文第2篇

1 方法和设置

《核医学》第七版对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提出如下基本原则:①放置衰变:对短半衰期核素污染的器皿、废液应分装封存,动物尸体应用塑料袋装好低温保存,下水道应设置双蓄水池轮流排放,待衰变达到国家容许标准以下,再废弃或排放;②长半衰期核素废液浓缩储存后交由专门部门处理;③废液采用过滤净化,稀释,达到国家容许标准后才能排放。值得提出的是近年来许多专家和部门提倡零排放[1]。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核医学病房建设时将病房卫生间产生的污水设专用管道收集,在核医学楼隔离层内设不锈钢贮液罐,容积和数量根据病房设置多少和工作量大小决定。我们设立40m3贮液罐三个,由于服用131I病人体内的绝大部分游离状态的131I由尿液排出体外,故采用病人粪便分流措施,在设备层设沉淀罐一个,用于粪便和其它固体物的收集,尿液随其它污水收集于贮液罐。三个贮液罐轮流收集,电脑自动控制,自动记录存放时间,三个贮液罐全满后,第一罐自动排放于医院污水处理系统,如此循环,周而复始,经放置衰变和稀释,有效去除放射性核素131I,确保达标排放。

2 结 果

该系统采用全自动化处理,放射性污水自动流入贮液罐,待升至一定水位自动启动闭合开关切换,无须工作人员现场操作,避免了对工作人员的辐射。该系统经过三年多的运转,对接受131I治疗的病人排放的污水可进行有效的处理,单次约3700MBq(100mCi)使用量的131I治疗病人排放的污水得到处理后,排水口废水放射性排出量也不会超过环保排放标准。该系统对废水的处理能力为:以每位病人日产生污水200升计,每个贮液罐可供设置为5张床位的核医学病房收集放射性污水40天,三个贮液罐轮流收集排放,放置时间已达10个半衰期,放射性核素131I净化率可>99%。经过一年多的使用后,市环保局检测为入水口131I的浓度为:2.11×105Bq/L;出水口131I浓度为0.98×10Bq/L,接近本底水平,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医疗机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2]。

3 讨 论

随着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在医药卫生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气、废液和固体废物也随之逐年增加。医院放射性废水主要来源是洗涤盛放射性核素器皿的废水、高活性室的冲洗用水和接受放射性核素诊治病人的排泄尿液等。根据医用放射性核素(主要为131I、99Tcm)的使用特点,核素半衰期短(131IT1/2=8.04d,99TcmT1/2=6.02h),核素种类不多,核素总活度较小。所以医院放射性废水治理的方法一般多采用衰变法、稀释法和吸附离子交换法,但吸附离子交换法成本较高多不采用,我们研制采用的放射性污水自动处理系统自动化水平高,投资少,施工简单,能够有效的处理核医学放射性废水,特别是131I治疗病人尿液中放射性碘,经放置衰变、稀释,排出污水达到环保排放标准,适合131I治疗病房使用。安装该系统的病房可收治131I治疗病人,特别是131I用量较大的甲状腺癌病人,大幅度降低了放射性碘对公共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放射性核素治疗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字]辐照装置 源项调查 退役去污 废弃物处置

[中图分类号] X32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193-2

四川省某研究院始建于1962年,长期从事辐照加工与科研工作。2009年经前期调查准备,制定详细的退役计划后,四川辐射站开始实施退役工作。

1前期准备工作

1.1源项调查分析

本项目退役60Co放射源共228枚,总出厂活度为2.25×1016Bq,退役时总活度约为3.15×1015Bq。60Co半衰期为5.27a,通过 衰变放出能量高达315keV的高速电子成为60Ni,同时放出两束主要能量为1.33MeV和1.17MeV的γ射线,在放射性核素毒性分组中属高毒组。

经多次现场查勘和监测并查相关历史运行资料,该院需退役的3个辐照场、1个放射源暂存库以及周边排水系统基本情况如下:

1#辐照场采用旱井式屏蔽,尺寸为φ0.05m×h2.26m,已长期停用,现在处于停用闲置状态。迷道、井口及井底的γ剂量率和α、β表面污染监测结果为正常水平。场前有一长6.0m×宽1.5m×深3.0m水池,池水无放射性污染,池内底泥有轻微放射性污染。

2#辐照场设计装源活度10万Ci,辐照室为圆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建成之初为旱井式屏蔽,1985年改为水井式屏蔽,水井为圆柱形,尺寸φ1.5m×h5.0m,井内水位4.8m,贮水量约为8.5m3。退役时装源49枚,源强2.2万Ci。迷道、井口及井底的γ剂量率和α、β表面污染监测结果为正常水平。井内水质清澈透明,井底有少量尘埃,水井外壁为不锈钢防水钢板,中间为1次性连续浇铸混凝土,内壁粘贴釉面瓷砖。

3#辐照场设计装源活度50万Ci,辐照室为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水井式屏蔽,尺寸长3.0m×宽2m×深7.5m,退役时装源197枚,源强18万Ci。其中有18枚60Co放射源(约8万Ci)需转移至该院新建辐照场内。井口γ辐射剂量率为环境本底水平,东迷道个别点位γ剂量率及表面污染水平偏离正常水平。井内水位7.0m,水量约42m3,水质清澈透明,井底有少量淤泥。

该院3#辐照场于1977年投入运行。建成后投入运行的第一批国产放射源191枚,出厂活度为3.601TBq,运行一段时间后经水质检测发现贮源井内水的放射性比活度较高。后经调查发现,产生贮源井水活度较高的原因是该批次放射源外包壳有破损。因2#辐照场贮源井补水设备、倒源工具、和放射源排列调整与3#辐照场共用一个系统,导致其水质情况与3#辐照场内相似。1979年至2002年,该院在相关监测、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分别对2、3#场内水质问题进先后行了四次处理,最终成功清除该事故造成的污染影响。

1.2辐照场内外辐射环境质量监测

退役工作开始前,对该院拟退役辐照场所的内外环境以网格布点进行了γ辐射吸收剂量率监测和井水中总β比活度检测和60Co核素分析,并查看历史运行监测数据,判断辐照场运行40多年以来的对外污染扩散水平,以确定场内外环境去污热点。

1.3环境影响评价

本次退役去污工作,在开始实施前制定了实施方案,并组织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文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对放射源的倒装和运输方案、去污处理措施及项目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价。明确了项目退役级别和退役工作的主要内容,并对项目去污工作所采用标准限值进行了核算[1]。

2退役过程简述

在项目退役经过环评论证并根据退役内容制定详细的退役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后,开始实施退役工作。具体退役工作简述如下:

2.1废旧放射源退役回收

整个放射源收贮过程,包含铅罐的设计和生产、倒源、倒源后的现场监测、运输线路的选择、源的运输监督监测、入库管理等多个环节。铅罐的设计制作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完成,共制作铅室9个(备用1个),单个铅室的重量约为3.0 t。矩形贮源提篮共12个,每个提篮的盛源量为9~25枚。在倒源过程中采样水下录相、水下γ辐射监测仪等仪器,确保井水内已无放射源存在,达到倒源预定目标;确保在整个倒源回收过程不产生新的放射性污染物。

本次共退役60Co放射源228枚,全部安全运抵我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暂存,并由该库负责承担放射源向最终处置场的转移处置。

2.2贮源井水的处置

对贮源井水进行总β及60Co核素含量分析监测,监测结果表明,1#、2#、3#场井水及1#场前水池内水的总β放射性及60Co核素含量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可以直接排放。在排放前,就排放沟渠走向、最终排入载体等进行考查论证,评价水体排放可能引起的环境辐射影响。确保排放水不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并沿预定路径顺利排往预定地点。

2.3场内去污

首先对3个辐照场空气中γ吸收剂量率水平进行普查,并重点对各贮源井内壁的β表面污染1m见方进行网格式普查,找出去污热点。对剂量偏高或表面污染水平偏高区域采用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去污。

各场所具体方式见下表:

2.4 去污过程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的分类管理及处置方式

在项目去污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包括废沙石砖块、剥离的混凝土、底泥、废水管道、废手套、塑料薄膜、包装袋等。对于含湿量大的污染泥土,先装入密封塑料袋,然后再装入玻璃钢废物桶的方法,进行收集。对于污染的渣土采用挖掘的方法,进行收集。对于污染的硬质防水的光滑表面(如瓷砖、钢件),采用化学去污的方法进行去污处理工作,收集污染的含酸棉纱。对于污染程度严重的硬质混凝土结构表面,采用机械剥离的方法进行去污处理,收集剥离渣。将收集的废物按桶、袋进行分类、编号、进行γ剂量率监测、取代表性样品进行60Co放射性比活度测量[2]。

放射性比活度大于等于豁免值10000Bq/kg的放射性废物,约2吨,送往城市放射性废物库进行收贮。放射性活度大于等于审管部门批准的清洁解控水平限值90Bq/kg,小于豁免值10000Bq/kg的废物,作为低于低放的固体废物,约20吨,建库暂存,在适当时机,最终送往极低放废物处置场作填埋处理。放射性小于90Bq/kg达到清洁解控水平的固体废物,作为普通废物在项目去污工作后,与建筑拆除产生的建筑废物一起处置。

3退役过程辐射防护、剂量控制

3.1放射源收贮过程监测

在整个放射源倒装前后、运输过程中,均进行现场环境γ剂量率监测,主要监测内容包括:

倒源前,对贮源水井井口γ剂量率、井水放射性活度进行监测。确认井水未受污染并对对放射源的屏蔽有效。

放射源倒入铅罐前,利用水下剂量率监测仪甄别放射源,核查放射源数量。

放射源倒入铅罐后,对铅罐表面γ剂量率进行监测,确定其是否符合预定的表面剂量率要求。

铅罐装车后,对运输车辆驾驶室和车辆周围进行γ剂量监测,确定其是否符合放射性物质运输规定。

对空的源井进行γ剂量率监测,确定井内无遗漏放射源。

对倒源后的贮源井水进行60Co放射性比活度监测,以确认井水有无放射性污染。

倒源全过程中,对井口的倒源工作人员所受γ剂量率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将放射源降入井底。

3.2去污过程现场辐射监测

在整个去污过程中,主要针对该院退役去污施工范围内被历史运行中排放的污染废水所污染的排水系统及其周边环境,主要监测项目是在去污、清除后建筑物和设施的表面污染水平、排放废水和土壤中60Co放射性比活度、γ剂量率、放射性废物包装体的表面污染水平以及退役工作人员个人γ辐射累计剂量等。通过以上监测,确保去污结果达到退役管理目标值,确保退役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在控制限值以下并尽可能低,确保外排废水的放射性比活度符合国家有关要求并尽可能低[3]。

3.3场界标识

因本项目所处地理位置有较多社会居民,场界周边与社会环境接触密切,故本次退役实践一开始,就设置了警戒线,在场界边张贴警示标志,制作场界内工作标牌,由专人每天24小时巡逻看守场界,防止无关人员误入退役场所。在整个退役去污期间,未出现一例人员误入情况,确保了退役过程的顺利进行。

4退役去污的经验教训

在源项调查中,因历史运行记录和历史监测数据的缺失,未能查出该辐照场在事故发生后对排水系统进行过改造,原地下排水暗管已废弃不用,改用地面排水沟渠进行排水。故在排查场所内排水系统时,未发现有地下排水暗管,致使在进行辐射环境质量普查时只调查到几个排水沟渠沉降池γ放射性水平异常,而未能查出连接沉降池的地下排水暗管以及暗管边临时建筑物内的地下暗池γ剂量率放射性水平异常。从而导致本次退役去污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对工程去污难易程度、废物产生量、经费预算、退役工期等估算出现了偏差。

去污过程中根据地下排水系统不断进行γ剂量率补充测量,以弥补在源项调查中的失误,查找去污初期遗漏的受污染点,最终完全清除放射性污染点。

因去污过程中新增污染点较多,对退役过程时间未能准确把握,致使在退役期间降雨在污染土壤坑内聚集渗透,增加了去污难度。去污时产生的放射性固体废物亦大为增加,超出了城市放射性废物库的承载能力,不得已在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区内新建临时暂存库,用以存放大量的极低放废物。

5结束语

辐照装置及其废旧放射源的退役去污管理工作关系到公众安全、社会稳定。辐射监测是贯穿整个退役工作过程始终的最重要一环,它对寻找去污热点、去污是否彻底、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控制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去污工作中,必须秉持监测设备在前、人员在后的原则,保证去污彻底、人员安全。

参考文献

[1]任宪文.核设施退役废物管理[J].辐射防护通讯,2008,第28卷第4期.

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范文第4篇

矿石中的天然发射物物质性质会在人们开采或者冶炼、加工、使用过程中发生迁移、浓集或者扩散的现象,同时这些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产品也好,废物也好,都会对环境以及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性,因此,必须加强对其钼矿放射性环境监督管理及放射性污染的防治,进而来保证人们的生活安全以及生命安全等,有效的推动人们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钼矿开采导致的放射性污染

对于开采钼矿的放射性污染原体主要源自于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采矿废石。其原因在于:废石中放射性元素的不断衰变产生的,属于辐射污染环境,提高了当地环境γ辐射水平。再者,加上长期受到雨水的灌溉,使得废石中的放射性核素逐渐的渗入到土壤以至于地下水中,致使矿区周边土壤中的非放重金属和镭-226、钍-232、钾-40含量升高,转移到地表植物中,造成其总α、β量增加,也就形成了相应的食物链放射性污染。在开采钼矿时产生的废水有:处理后的工艺废水、开采过程中由坑道而排出的采矿废水、还有废石长期的受到的淋滤雨水等。这些水中都有着大量的放射性核素,长期的变化成为了另一种放射性污染源,逐渐的渗透到低下水中,使得水体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逐渐提高。

随着矿石、废石、废水等放射污染源的扩散,逐渐的进入大气层中,开始向着四周蔓延,形成一种强烈的空气污染现象,尤其,其中的氡与空气中的浮游粒子相结合,会形成一种放射性的气溶胶,长期的弥漫在空气中,而这些物质会随着人的呼吸进入到人体当中,对人类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会导致人们致癌。

2 钼矿开采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

2.1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要时时对造成的放射性污染进行跟踪监测并及时治理,实行边开采边治理的制度,及时做好采完部分的矿山的退役治理工作,避免放射叉污染。

2.1.1保证井下坑道空气足够的换气率降低钼矿井下的主空气中氡及其子体的浓度要是保证通风系统的完善,通过合理应用排氡通风技术实现。利用机械通风压力防止来自采空区及矿岩裂隙的污染,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由此可见提高井下空气换气率可以降低氡及其子体的平衡因子,大大减少因吸入氡子体而产生的额外年有效剂量。由于井下工人的额外年有效剂量主要是由氡子体所贡献,因此,提高井下空气换气率是降低井下工人额外年有效剂量的最有效的途径。

2.1.2预通风和湿式作业放射性气体氡衰变产生的子体钋、铋、铅等重金属粒子,采用湿式作业不仅可以降尘,还可使氡衰变产生的子体迅速被水雾携带而沉降,极大地减少井下空气中的氡子体吸入体内的几率,减少因吸入氡子体而产生的额外年有效剂量。

2.1.3佩戴防护口罩井下工人在作业时,应当佩戴防护口罩,这样既可防尘还可使氡衰变产生的金属粒子得到过滤,减少因吸入氡子体而产生的额外年有效剂量。

2.1.4井下矿石废矿石及时运出井下坑道中氡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坑道中堆积的矿石、废矿石将析出氡,及时将坑道中的矿石、废矿石运出,避免在坑道中大量堆积,是降低井下氡及其子体α潜能浓度的有效途径之一。

2.1.5井壁降低氡的析出井壁析出的氡是井下氡的主要来源,利用壁面水泥喷浆的办法可以大大抑制氡从井壁析出,可使井下氡及其子体α潜能浓度再度降低。

2.1.6采空区及早填埋封闭及早封闭井下采空区可大大减少井下通风设施的负荷,提高井下空气换气率,降低井下氡浓度,降低平衡因子,从而降低井下空气中氡子体α潜能浓度,减少井下氡的排出量,有利于井外空气放射性环境的改善。

2.2废石污染防治措施废矿石一般都建筑与紧挨井口下的山谷之中,而进口工业场常铸于进口附近,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地基都需要垫支大量的坑道来进行开发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废石,为了节省其堆放的面积,一般都将这些大量的坑道废矿石弄成拦石坝实施集中对方,待工业场落实之后,其地面一般可以采取铺设水泥来对废石矿的放射性污染进行处理,在此,应该注意的是:工业场在选择建筑地理位置时,应离废矿石有一定的距离,并且建设中的地基,最好不要采用具有放射眭强的废矿石以图省事为铺地材料,将对人体的伤害降至到最低。

2.3废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在开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即是水的使用,而当水使用过后,其废水经过长时间的渗透,将会渗到地下,影响正常的地下水。在钼矿开采过程中,其废水的形成主要有:坑道废水以及废矿石场得淋溶渗水。对此,在对废水污染的防治过程中,可以采取在废石场建立栏石坝或者泄洪道以及集中性的水池等,防治废水的到处流窜,将废水进行集中管理,在此,其石坝的建筑应加强其质量方面的监督,防治使用过程中石坝的垮塌。

此外,在建设石坝的基础之上,对矿区内的固定水体,如:河流、水库、山泉等采取定期的水质监测,并成立水质监测点,便于及时对矿区的进水或者出口水流实施监测,对有污染源的水质,可以做到及时查明来源并消除,同时对于沉淀在地下的污染物可使用化学物质进行处理,确保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3 钼矿矿区居民辐射安全防护措施

3.1矿区空气质量的安全防护措施

钼矿开采的放射性核素可以通过空气实施大面积的辐射,对空气严重影响,同时对人体也有大量的危害性,但是,放射性的核素受一定距离的限制,其散播方式是以通风、排风口,以及不收v辐射影响而产生的氡,其危害性主要是废石场析出的氡的弥漫,一般在1.5之外的影响将会很小,能够在居民的接受范围内,因此,可以安排居民在辐射范围以外安居,确保居民区与矿石场、废石场之间的距离必须大于辐射安全防护距离,借以保证居民的剂量不超标,在辐射区内严格禁止居民的居住。在此,还应注意的是通风、排风位置的放射性辐射的防御,空气是随风跑动实施的弥漫,所以,对于通风口、排风口的位置应选择有山梁或者树林等能够阻隔的矿区周围。

3.2生活饮用水方面的安全防治措施

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辐射技术;环境污染;电子束;污泥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50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3-006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3.033

辐射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最为常见的辐射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家用电器,例如电脑、手机以及微波炉等。上述电器所发射出的辐射属于低能辐射,这些辐射虽然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但无法被有效地收集和利用,而辐射技术主要应用高能射线,主要由伽玛射线、电子束、射线等组成,并被人们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和行业中。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当中的应用也十分具体,主要被应用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当中,环境污染包括光学污染、空气污染、固体污染以及工业废水污染等,辐射技术在上述污染的治理当中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工业污染当中,以二氧化硫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为主,此类污染不单影响环境,对周围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具有非常大的危害,通过辐射技术对上述污染进行治理,能够极大地改善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应用价值极高。

1 辐射技术概念与应用概述

1.1 辐射技术的定义

辐射技术来源于辐射化学,辐射化学的主要原理是将辐射源放置在流动的水源当中,使辐射源所发射出的射线或粒子能够改变水源的水质,从而使受到污染的水水质得到改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将辐射技术应用到环境保护当中,使其成为环境保护中的主要应用技术之一。辐射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或射线,对不同种类的污染物进行辐射,使污染物自身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反应,降低污染物当中的有毒物质或污染物质,使其被分解为不具有污染的物质或容易被处理的物质,从而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辐射技术现已被广泛地应用在食品加工、卫生医疗、饮水处理等领域当中,主要由x射线、r射线等组成。目前我国常用的辐射技术主要包括加速电子和γ射线两种。

1.2 辐射技术的应用现状探究

目前辐射技术在我国环境保护当中应用非常广泛,且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发展。辐射技术的应用优势在于能够在常温常压的环境下应用,操作便捷且利用效果好,能够在短期内对环境污染产生较为良好的治理效果,能够保证并对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国各级部门、各行业也对该技术开始重视。目前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都应用了辐射技术,对我国的工业生产污染治理带来了新的道路与发展方向。

2 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1 电子束的应用

电子束技术是辐射技术中较为常用的技术之一,电子束有高速的特点,在工作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穿透力,且开关灵活,能够有效地观察到受照射物品的特性、情况以及是否出现问题。例如在船舶制造业当中,高速电子束能够有效检测出生产出的船舶是否出现空隙,并通过高速电子束确定船舶当中钢板空隙的位置,如果船舶的船体钢板中具有漏点和空隙,则该船舶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甚至是造成出现不合格的产品,无法在水中正常航行。这一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延长了船舶的使用寿命,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降低金属资源等资源的浪费。

2.2 污泥的处理作用

在我国的工业生产当中,污泥是包含了工业废水废料以及泥沙等工业废物的污染物。污泥当中包含大量的细菌、寄生虫以及污染物,如果未经过处理就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对周围土地、居民以及牲畜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许多地区由于污泥污染无法适应人畜生活,造成耕地荒废,不但增加了该地区的环境压力,还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利用辐射技术能够杀灭污泥中的细菌、寄生虫,使工业排出物的污染性降低,一些污泥经过辐射技术的处理不但清除了污染物,并且对该地区的土壤有一定的增肥效果,辐射技术中主要以核辐射对污泥治理的效果好,核辐射能够减少污泥的粘性,提高污泥的脱水能力和沉降能力。

2.3 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

除了工业废物排放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产生许多固体垃圾,这些都可归类于固体废弃物当中,尤其是建筑垃圾以及塑料制品,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通过辐射技术对固体废弃物进行辐照,能够有效分解垃圾中的有机物,并且将分解后的垃圾作为动植物饲料或肥料进行使用。

2.4 等离子照射技术的应用

等离子照射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较多,其应用效率高、运营成本低、效益好等优势是等离子照射技术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使用过程中,等离子照射技术不会导致二次污染的发生,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和应用。等离子照射技术主要是通过气体放电、燃烧等方法使污染物产生化学反应,将污染物中的有毒物质分解,并将上述物质重新形成为无污染的物质,使有毒污染物能够得到再利用。

3 辐射技术在环境污染中的应用

3.1 辐射技术在水污染中的应用

工业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污水,其主要成分包括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其中苯环、甲氯农药、多氯联苯、氯酚等。上述污染物使得污水具有非常强的脂溶性和毒性,造成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毒素通过水体进入到动物、植物和人体内,最终导致人体受到巨大的损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在于会杀死水中的微生物,即使通过污水处理也无法达到正常的水质,而传统化学物理方法进行污水处理时,仅仅能将污染物从水中分离,分离后会出现污泥,污泥的污染性更强,依旧需要进行处理。辐射技术能够使水出现电离反应,放入水中的氢原子、过氧化氢等具有高氧化性的物质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尤其是多氯联苯、氯酚化合物等降解程度难的有机污染物,从而彻底减少或消除水中的污染物,达到治理污水的目的。

3.2 辐射技术在废气污染中的应用

除了污水外工业生产排放量较大的污染物当中包括废气污染,废气污染会直接影响到大气环境,造成大气污染。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气中主要包含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上述两种气体均具有非常强的毒性,经过研究发现将一氧化氮与人体血液进行实验,发现人体血液中的血色素能够与一氧化氮相结合,在人体内反映出亚硝基血色素,该成分会使人体中毒。除此之外,二氧化硫也是威胁人体健康,导致植物损伤的主要气体,可见工业生产废气治理的重要性。传统的废气污染治理方法是碱淋洗法、双碱法进行治理,但收效甚微。通过辐射技术进行废气污染治理效果显著,辐射技术能够有效地使一氧化氮得到充分的降解,其原理是通过电子束进行照射,所发射的能量与大气中的水、氮以及二氧化碳吸收,产生出大量的自由基与废气污染中的一氧化氮反应。辐射技术对于一氧化氮的降解效果很高,能够有效地减少工业废气中一氧化氮的污染,改善大气环境。

3.3 辐射技术在固体废弃物治理中的应用

目前最难处理的固体废弃物为塑料制品,塑料制品的分解难度极高,通过自然分解则需要较长时间的分解过程,且对周围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如果通过高温燃烧进行塑料制品的处理,则会产生有害气体,造成其他污染。辐射技术在固体废弃物治理中的应用效果极高,主要应用等离子辐照技术,例如日本采用г射线将塑料制品进行处理后再进行粉碎,其治理效果较好。除塑料制品外,废纸、木屑等纤维素含量较高的固体废弃物,也通过辐射技术得到有效的治理,例如美国将加酸处理和辐射技术结合应用,将上述废弃物中的葡萄糖有效回收,并且将剩余物质作为牲畜饲料应用,其治理效果较好。

4 结语

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当中的应用优势明显,在水污染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大气污染的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十分成熟,尤其在污泥、塑料、工业废气的处理当中,具有成本低、效果好、对环境无二次影响等优势,具有非常大应用效果的同时,也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能够结合现有的污染处理方法,将污染物更加高效、环保的处理和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污染物的处理方法不断进步,辐射技术的使用设备也逐步改良,一方面提高了辐射技术的试用效果;另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辐射技术的使用成本,可见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辐射技术能够在治理污染的同时,减少污染物中有毒物质的排放,并且与传统污染治理方法不同的是,辐射技术不会在治理此类污染的同时,产生其他种类的污染,减少了二次污染的发生率。与此同时,许多污染物在治理过程中或治理完成后,能够产生具有环境保护功能或提高环境清洁能力的物质,例如在水污染、污泥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治理过程中,均能够产生如土壤肥料、清洁自由基等物质,在减少自然污染的同时,提升了环境自身的抗污染能力。虽然辐射技术具有极强的污染处理能力,但该技术尚未完全开发,具有一定的不足和缺点,所以无法大面积地推广使用,且辐射技术虽然能够治理污染,但依旧无法通过单一的手段进行治理,需要与其他环保技术进行结合,以保证污染治理的彻底性和有效性。可见辐射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进行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并与其他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够在环境保护当中起到更大的

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立,窦利军.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要点 [J].技术与市场,2014,21(8).

[2] 关丽辉,于静.环境保护中辐射技术的应用解析[J]. 吉林农业,201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