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有效的开展线上教学

如何有效的开展线上教学

如何有效的开展线上教学

如何有效的开展线上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混合学习;微课;教学方法

物理是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许多侧重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抽象性的物理知识点或问题,这是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以往,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主要采取单一化的知识讲解模式,无法使初中生顺利突破这些学习难点。而贯彻混合学习模式,有效运用微课等新型教学手段,更利于提高初中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一、混合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混合学习是教育领域新诞生的一个名词,主要是指结合相关课程的教学特征与要求,在合适的教学时间,结合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等,优化组合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及学习要素等,保证可以借助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以混合学习的方式帮助他们高效理解所学知识。为了确保混合学习的效果,教师必须在前期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内在学习需求以及课程教学目标等,保证可以系统化地完成相关教学知识点的科学设计。从特征角度来讲,混合学习主要体现如下:其一,立足生本理念。混合学习具有多元化的学习特征,但是无论选择何种学习模式,都需要围绕学生的“学”开展,否则一切学习模式的应用都会本末倒置,无法真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其二,倡导灵活多变。鉴于单一的学习模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将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课程教学实践中,必须采取动态化的教学方式,灵活地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其三,遵从师生互动。无论是线上教学、线下教学,或者采用微课、翻转课堂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授课中,都要强化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过程,保证可以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

二、基于混合学习的初中物理微课教学的价值

初中物理是一门重思维、重操作、重推理与计算的课程,其中包含的许多知识点具有比较突出的复杂性与抽象性,常常会使学生很难理解。混合学习是一种在优化传统线下面授教学的基础上,有机结合线上学习的一种混合式学习方式,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个重要产物。有效利用混合学习模式,可以充分运用“云”上的丰富教学资源,满足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需求,对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效果有积极意义。其中,微课是当下助力线上教学或学习的一种重要模式,主要是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及需求等来设计各种各样辅助他们高效学习的微视频课件,助力他们高效开展学习活动。基于混合学习的微课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的融入,首先可以突出初中生在物理课程知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微课教学中有机穿插集体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可以显著提升物理教学效果。同时,混合学习理念在教学中的融入,也有助于为不同物理学习水平的学生提供符合他们学习需求的学习手段与方法,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对贯彻因材施教教学理念,提高物理整体教学效果同样有积极的意义。创新应用微课,可以将这些教学用的物理微课教学课件基于网络共享平台分发给班级中的学生,可以满足他们在课下随时随地地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对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三、基于混合学习的初中物理微课教学的策略

(一)结合教学需求,合理选择微课内容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微课教学模式,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科学地制作适用于物理教学的微课课件,选择适宜的微课内容。为了确定适宜采用微课授课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将微课课件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与性质。只有在确定恰当类型微课课件的基础上,才能合理选择适宜的微课教学内容,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混合学习的目标。因此,在基于混合学习的微课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做好前期的教学情况分析工作,合理确定适宜教学的微课类型及内容。初中物理课程中有较多的知识点,且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微课可以将每个单元内的教学重点筛选出来,便于初中生的学习强化,可为其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初中物理课程体系的构成情况,在构建微课教学课件之前,教师可以将相应的微课课件分成知识讲解类型、实验探究类型、知识总结类型、答疑解难类型及知识拓展类型等几种比较常见的教学类型。其中知识讲解型微课课件主要以物理概念解释,以及物理性质、规律和原理等内容的论证等知识为主,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突出相应的重点与难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反复观看来高效理解这些物理知识。针对那些难度比较大的物理概念,教师可以摒弃以往单一化的概念复述方式,借助生动、形象的教学背景的创设来增加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实验探究型微课课件的主要内容是平时课堂授课或者虚拟教学氛围下的一些物理实验知识,尤其是那些无法进行现场操作或者伴有安全问题的物理实验,都可以借助微课课件的方式将之近距离地展示给学生;知识总结类型主要是系统化地梳理与归纳一个单元的物理知识点,或者几个相关的知识点,以专题知识教学的形式来制作微课视频课件。这种类型的物理微课课件可以使初中生在反复观看与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明确自身学习的不足,并及时加以改进与完善;知识拓展型的物理微课课件主要是结合物理教学需求,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的角度出发,有效运用网络上充足的在线资源或者课外物理书籍内容来补充教学知识。比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针对相应的物理实验,制作成对应的微课视频课件,借助这种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明确相应探究实验的具体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等,这种物理实验教学及指导方式的直观性更强,更容易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二)基于混合学习,优化微课使用形式

混合学习主要包括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两个方面。其中线下学习模式主要需要考虑如何借助微课视频课件来辅助教师开展课堂知识讲解;线上学习模式需要考虑如何满足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需求,使他们可以运用微课视频课件来辅助自己开展高效的学习活动。不同的微课会收到不同的物理学习效果,但是无论最终确定了何种微课,都要时刻围绕初中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从满足他们自主学习、深度思考、质疑探究及创新发展等多样化学习需求出发,合理确定混合学习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最适宜的微课形式,保证可以提高物理教学的开展成效。例如,在设计面向混合学习的微课教学方案时,教师需要综合考虑线上和线下双方面混合应用微课的教学需求。从线上学习的视角来讲,需要考虑如何借助微课视频课件满足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需求,即如何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教师制作的微课教学资源,以及如何借助这些线上获取的微课教学资源来开展课下自主学习活动等,力求可以借助微课使用方式的有效确定来满足初中生高效听课以及高效开展自主学习的需求。例如,在“光的折射”方面的教学中,为了保证微课导入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有效辅助学生完成自主复习任务,教师可以在制作相应课件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如何高效开展课堂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在其中导入“极光入水”等一些非常生动的视频内容,同时在微课中介绍及讲解光的折射方面的物理知识,同时要注意在结尾的时候灵活地为学生设计一些自主训练任务或学习活动等,强化微课在辅助教师教学和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结合性和联系性,使学生不仅可以借助微课完成物理知识的学习任务,同样可以在课下自主学习过程中利用微课完成自主复习物理知识的任务,尤其是不同学习水平的初中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物理学习成效决定自己观看微课视频课件的具体遍数,真正实现将生本理念贯穿于物理教学始终这一教学目标。

(三)立足教学评价,完善混合学习模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基于混合学习的微课教学模式,教师除了要综合考虑微课教学的内容与使用形式,还要注意结合物理教学的具体实践成效,通过及时开展教学评价的方式对混合学习模式进行完善与创新,保证可以借助物理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混合学习模式。因此,在平时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混合教学模式时,教师需要定期组织全体学生对微课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成效进行评价及分析,确保可以及时发现与解决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不足与缺陷。在指导初中生开展教学评价期间,教师要注意灵活应用小组合作讨论、“在线测评”等符合混合教学需求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方法,以此更好促使初中生在物理教学评价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展积极讨论活动,保证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与掌握全体初中生在混合学习模式下对物理知识的实际学习成效,以及微课教学模式落实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或者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等。然后教师可以结合这些教学评价的结果对混合学习下的物理微课教学方案进行合理的改进及完善,保证可以为后续的混合学习下的物理教学活动中微课模式的顺利贯彻落实做好铺垫。例如,在光学、大气压强、重力等部分知识的学习中,所涉及的大气压强实验、光的散射实验以及自由落体实验等教学完毕之后,教师可组织全体学生开展学生自评、师生共评等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活动,以发现实际微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会反映:“这些微课中所用的实验大都属于理论层面的知识点,理解起来不是非常深刻。”针对学生的这种反馈结果,教师可以在后续的物理微课课件制作中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如可以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一些感性材料,如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时候,可以选择生活中常用的事物或现象等,以此持续改进与完善物理微课教学方案。或者针对这部分物理知识的学习效果评估开展“在线测评”活动,“在线测评”主要是充分利用线学习网站或者各种学习用的APP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测评,通过随机抽选题库中的物理试题来完成自主作答,之后教师可以借助这些软件或APP的后台监督班级学生整体的作答情况,之后对混合学习方案进行相应的完善,保证更好地提高混合学习下的物理学习效果。总之,混合学习是助力初中生物理核心素养养成的一个有效学习模式。其中微课是构成混合学习模式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教学因素,如果可以在物理教学中将之有效融入,则可以成为辅助教师开展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具。但无论采用何种混合学习模式,都需要贯彻生本理念,结合物理教学目标,科学设计微课教学方案,保证不断提升物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曾令超.初中物理课程中的混合学习的应用策略探析[J].数码设计,2019,42(02):248-249.

[2]杨洋.初中物理教学中“微课”的利用[J].教育,2020,11(17):135-136.

如何有效的开展线上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疫情背景;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路径优化

2020 年1 月,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给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受疫情影响全国大范围延期开学,教育部门积极做出部署提出“停课不停教”方案,组织全国大中小学开展线上教学和课堂指导、免费开放学习资源共享等平台,为疫情中的教育教学提供多样实践路径,有效解决了疫情期间教学场地受限和教学资源稀缺等问题。在特殊时期下,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利用好网络平台资源,有效开展线上教学,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共同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是当下高校思政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模式设计:以《概论》课为例

(一)《概论》课程教学定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目的旨在帮助高校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基本原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用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去观察、分析和认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了解我党的思想理论体系,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为把学生培养成面向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时代新人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疫情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秉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将《概论》课程结合疫情中的时事政治,解读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分析中国在抗疫中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责任与担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把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引导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做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概论》课程教学环节

在当前特殊情况下,在线教学是各大高校实行“停课不停教”的最好措施,同时也是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基本保障。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应用,围绕“如何开展线上教学”这一主题,基于学习通在线授课平台,进行教学前后环节设计。1 、课前备教―――侧重学生主体设计。第一,课前培训,明确上课流程。线上教学开课前,统一对授课教师进行线上培训是非常必要的。模拟建立班级指导教师熟悉平台各项功能,如创建课程、建班级群、网上签到、章节测试、在线讨论、发帖互动等。通过技术培训,帮助教师在授课时能熟练操作各项流程,确保《概论》课程线上授课顺利进行。第二,创建课程,设计教学方案。教学方案设计是教学的核心,是线上教学有序开展的关键。一般而言,线上授课的主要流程:教学导入―――重点内容讲授(直播或录播)―――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讨论主题―――小组讨论交流―――章节练习―――教师总结。第三,搜集资料,理论联系实际。《概论》课程内容丰富,涉及近现代以来历史知识、人物故事以及党史、共和国史等,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是首要基础。结合当下特殊背景下的现实,利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推送的新闻热点,学习强国平台、人民智云、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共享的教学资源、视频资料,提前做好资料汇总、筛选、剪辑和组合,恰到好处地融合到《概论》课教学中非常必要。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课程中设置“以古知今”“一句感悟”等互动环节,引发学生所思所想,收到良好教学效果。2 、线上教学―――突出学生学习需求。在线教学促使教师身份由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型向以协助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助型角色转换,因此要在基于学生学习需求基础上,把握好线上教学、答疑和线下督学、交流。第一,提前凝练专题知识重点。由于教学空间、条件的变化,学生线上学习时间有限,提前凝练好每个专题知识重点,提高学习效率尤为重要。根据不同教师授课风格,有的教师选择直播授课、有的教师选择20 分钟重点讲解录播。同时把相关资料放到云盘中,共享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随时查看学习。第二,主题讨论贯穿学习过程。教师根据讨论内容的难易程度开展讨论,并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以免造成部分学生因缺乏自律性而“潜水”或“掉线”,从而确保教学效果。例如教师结合梁启超青年说,联系90 后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感人故事,在线发起问题“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学生的答案顿时刷屏:“青春就是用来绽放的,在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站出来,敢于奉献的90 后最美。”“以前有人说90 后没担当没责任心,但现在他们变成了祖国的骄傲,疫情面前他们没有逃避。我坚信未来有一天,祖国需要我的那一刻,我不会退缩。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在线讨论互动,从理论到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心灵上产生共鸣。第三,设置分组任务提升参与度。通过手机学生端设置在线分组任务,构建人机交互式课堂活动,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促进学生小组团队合作能力。分组设置实现在群聊空间里,让学生“动手”协同参与回答,丰富了交流互动的形式,有效提升课堂效果。3 、线下促学―――注重学生个性特点。结合00 后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认为有效巩固线上教学的内容,线下课程作业非常必要,但是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第一,答题式作业。每个专题讲授结束后直接,在平台设置“测验/作业”板块中,教师可以灵活设计作业题,老师还可以通过“抽奖”选人的功能来挑选同学回答指定问题,并给答对的同学积分奖励。第二,作品式作业。教师可根据主题内容设置微视频、每日打卡、绘画作品、撰写心得体会、PPT展示、参与实践等形式作业,学生在手机端上传后由教师批阅点评,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当作业不合格时,通过平台发回给学生重做。比如,有个别同学在做到自我保护的前提下,参与街道、社区志愿抗疫服务活动,学生就可以上传照片,以实践活动照片作为作业形式上交。第三,积分式评比。利用平台数据统计功能,自动生成积分成绩。学生随时查看自己的各项得分、排名情况,并根据各权重累计获得的积分,有针对性的修正自己的学习。比如A同学的成绩统计在教师端显示如下。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疫情特殊时期,线上教学模式实现了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建设思路。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暴露了一些弊端,有待改善。

(一)线上平台容量的超载

线上教学的集中“上马”,对直播平台的基础技术和教师的操作水平是重大挑战。由于全国师生在线数量巨大,学习通平台受超大流量冲击而被限制流量导致部分功能失效,影响了直播的进度和效果。一方面,大流量容易导致直播卡顿中断。在线教学的顺利进行取决于直播平台和计算机硬件的水平。在线教学以电子产品为载体,更依赖网络宽带的网速。例如在授课过程中,受流量影响,PPT展示不连续的现象时有发生,视频播放卡顿中断难以避免。另一方面,电脑端效果优于手机端。虽然线上教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但是学习效果却因用户端的设备而异。根据学生反馈,受条件限制,部分学生没有电脑,只能用手机在线学习,学习效果不佳。

(二)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掣肘

线上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尚未达到成熟推广期。广大教师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对平台使用不熟练导致各种问题产生。一方面,线上教学对教师的信息化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对学习通平台的各项基本功能熟练操作,还需具备对课程相关大数据的挖掘、处理和收集等技能,同时在直播过程中,需要应对随时出现的突发情况。比如,如何恰到好处的运用好点赞、弹幕等辅助性功能。另一方面,线上教学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提出了更新的挑战。如何开展有别于现实课堂的线上互动?如何及时调整从“面对面”到“屏对屏”的师生教学关系?如何掌握屏幕另一端的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这都是线上教学过程中值得思考和提升的现实问题。

(三)教师督学职能的弱化

线上教学缺乏实体教学环境,教师难以对学生展开有效课堂管理和学习监督。一方面,教师难以掌握学生真实学习动态。师生处在不同空间,依托学习通平台构建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真实行为状态无法了解。相比在线下教学,教师对学生的上课状态一目了然,也可直接提醒。而线上教学时,在手机端或者电脑端的学生,教师只能看到摄像头范围之内的情况,而摄像头之外的景象,教师无法知晓。例如有的学生在听课同时也做其他事情,或者注意力不集中,敷衍学习时有发生。再如学生的参与度难以保证,个别学生自律性较差,学习进度持续滞后,教师很难在有效时间内进行有效督促。另一方面,线上课堂容易出现娱乐化现象。由于学习平台加载很多辅助功能,容易出现部分学生连续玩转点赞、弹幕功能,发送不雅表情包等娱乐化行为,虽然教师能够及时管控,但是由于师生不能面对面直接交流,教师授课班级较多,很难把握每位学生的真实想法,容易信息不对称。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模式的路径优化

线上教学目前虽然还存在一些技术壁垒和值得改进的问题,但是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以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线上教学模式的改善与优化,依赖于客观环境的技术革新、教师主体的信息化提升、思政理论课新内涵的拓展。

(一)依托新技术,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云教学”环境

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引发了各行业的转型,如消费、金融等,而教育行业也没能躲开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冲击,线下线上已经渐渐没有清晰的界限。如果说线上教育是方式和模式,那么线下教育的优质资源就是支持线上教育发展的基础。说:“办好思政课站位要高、视野要广。要放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处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关键时期的大视野中来审视,要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千秋伟业的伟大进程中来思考。”依托互联网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平台,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云教学”环境,一方面高校教学部门应建立思想政治教学“云资源库”。以《概论》课为例,可以建设视频库(红色电影、典型案例、历史短片等),提升教学信息共享,促进网络资源有效使用;也可以建立红色思政基地VR平台,开展大学生网络实践教学,提升红色信仰教育;还可以建立线上考核平台,建立试题库,系统自由组卷,完成网络教学考核,改变传统线下闭卷考试。另一方面,思政理论课教研组加速智慧教研室建设,加快“云教学”研究步伐。以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为抓手,推进思政课程数字资源的建设、引进与应用,积极鼓励思政教师采取集体备课方式,录制教学短片、微视频等数字资源。可以依托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课题研究,深化对线上、线下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改革的研究,提高理论化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二)深化新理念,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师信息化素养

一是培养信息化思政教师队伍。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曾经指出,新时代的“金课”,要具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其中所谓“创新性”,就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与时俱进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必然也要积极学习最前沿的信息技术,要主动思考如何将新技术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创新出多种教学模式。笔者认为,高校人事部门应将思政理论课教师学习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化教学纳入年度师资培训的必修模块,全面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二是探索多元的线上线下教学方法。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提出了建设五大“金课”目标,包括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线上教学不能简单复制线下课堂的教学模式,如何有效的各取利处,优势互补,既充分运用线上平台的多种功能,又达到线下教学的亲和性、生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获得感、满足感,是当下特殊时期思政老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三)拓展新内涵,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功能

不论是线上直播还是线下面授,这终究是教学的形式、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因此,在疫情背景下,要提升思政理论课的厚度、高度,必然要立足人类所面临的这场困境,结合中国人民团结抗疫的生动素材,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功能,拓展思政理论课的本质内涵。一方面,用贴近实际、贴近对象、贴近具体的案例,通过启发达到教育的目的。以《概论》课程为例,可以结合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中国速度;可以结合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逆行武汉、临危不惧的故事,让学生理解谁是国之脊梁,谁是民族偶像;可以通过无数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忘我奋战的点点滴滴,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多难兴邦,什么是责任担当;还可以通过中国在困难时期,伸手援助他国,展现大国风范,帮助学生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内涵。另一方面,要用丰厚的知识成果滋养先进的价值观念,把教科书与新时代中国这本大书融为一体。比如讲一讲在抗疫面前展现出来团结的、强大的、有爱的中国,引导学生感知民族的力量,感受“中国”两字带来的温暖与美好,厚植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比如讲一讲在病毒面前,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如此的渺小,引导学生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树立珍视和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四、结语

说:“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八个相统一。”[1 ]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分析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关注新时代学生的情感需求,利用新媒体技术,积极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还强调:“思政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具备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种素养。”[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遵循教学规律上好课,也要为党和国家育好人,发挥理论专业优势,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如何有效的开展线上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MOOC;SPOC教学;教师角色定位;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4-0004-03

近年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大数据、云计算等词频繁跃入人们的视野,教育正面临着不断的革新和变化,教学理念与学习方式随之更新。SPOC――被哈佛大学称为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克服了MOOC的局限,正快速崛起,为教育界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SPOC大规模的实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正是基于此,浅谈在SPOC教学模式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和要求,以期为教师提供些许支持和参考,以更好的促进教师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一、SPOC现状:理论到实践

SPOC即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缩写,是小型的、私人的在线课程的统称。一般认为,它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和使用的。

1.SPOC溯源

“MOOC元年(2012)”开启后,MOOC在全球迅速发展壮大。以Coursera、Udacity、edX为代表的组织在国际范围内掀起了一波MOOC的浪潮[1]。从远程教育、精品课/公开课到微课/慕课,中国的在线学习课程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清华大学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学堂在线”以及“网易公开课”、“爱课程网”成为MOOC在中国产生的新成果。

国内外平台建设风起云涌,随着上线课程和在线学习用户数量的突飞猛进,Udacity、Coursera、edX三大MOOC平台的用户数量都为百万级。MOOC学习一时间成为世人的关注焦点。MOOC的大规模应用,意味着处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的学习者都能借助互联网得到公平的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MOOC平台把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内容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教”与“学”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MOOC颠覆着千百年来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学校”、“教室”的概念。

MOOC被寄予厚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虽然MOOC注册用户众多,最终完成了学习的用户却不多。高注册率、低完成率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没有先修条件”和“没有规模限制”对于学生和大学而言,既是MOOC的优势又是其局限性所在[2]。不设先修条件,学生的基础必然参差不齐,教师对讲授内容的难易度把握必然不能因人而异,实现不了因材施教,只能按照固定标准执行,势必损害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此外,MOOC在线学习,不能发挥师生、生生的互动互助学习,也影响学习者的最终学习效果。基于MOOC的发展现状,校园的面对面教学必将不会被MOOC替代,但也不能固守传统的课堂模式,必须进行改革,那就是采用“SPOC”,运用网络视频资源,开展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学习。教师可以自己制作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微课视频或合理采用网上MOOC资源,实施翻转课堂,进行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2.SPOC实践进展

2013年,哈佛大学法学院“版权法”(Copyright)课程、肯尼迪政治学院“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媒体面临的主要挑战”(Central Challenges of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Strategy and the Press:An Introduction)课程和设计学院“建筑学假想”(The Architectural Imaginary)课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件工程”等首先尝试了SPOC实验。在我国,清华大学自去年10月推出“学堂在线”慕课平台以来,也尝试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教学模式。“C++程序设计”和“云计算与软件工程”这两门课程已经在清华校园内实践这种教学模式。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宁波大学等等一大批高校也开始SPOC教学模式的尝试。宁波大学王晓东教授在他的《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开展SPOC教学与传统教学对比教学研究。他选择了其中一个平行班为SPOC教学班,在教学中实施“三混合”和“三翻转”。“三混合”是指课内课外混合、线上线下混合、理论实验混合,“三翻转”是指课堂翻转、实验翻转、探究项目翻转。课前,教师提前一周视频,学生学习视频,学生提出问题,回抛问题,线上互动。课堂里,组内讨论互动,课前在线测试,学生报告或问题讨论,实验探究与分析,课后在线测试,课程小结。学生的视频学习情况、线上提问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课程学习进度都能被教师完整地监测,同时还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网络统计与分析。通过对比教学,王教授发现采用SPOC教学的班级无论在过程学习还是学习考核中的表现总体都比传统教学提高了至少10%的效果。SPOC教学,一是使网上慕课视频或教师自制的微课视频发挥了更完整高效的作用;二是重新定义了教师的作用,让教师回归校园,回归课堂,采用混合式教学追求教学的更高价值;三是随时随地的线上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时间更自由,课堂的问题讨论式的学习方式让学习更高效,两者结合的学习效果更好;四是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观念,让教育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

二、SPOC对教师的新要求

SPOC教学模式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有效的开展线上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式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5(S)-0005-3

新课程实施已有一段时间,许多教师接受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是,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线,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开展教学研究永恒的主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使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更加有效,希望能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1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实施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同一教学内容可以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甚至可以基于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选择教学内容。这给教师教学带来很大的选择性、灵活性和自主性。新课程背景下各种版本的教科书,几乎是以“实验与探究”为主旋律来编写的。如果我们把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面面俱到地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那么我们的教学课时将会不足,教学效果反而不好。因此,对哪些内容实施探究式教学,是要进行一番认真考虑的。我们该如何取舍呢?笔者认为,一是要选择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发展特别有效的内容,二是要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三是要根据本校的实验条件。对各种版本教材的探究内容要充分了解,选择最佳的探究内容开展探究式教学,才能确保探究式教学更加有效。

2 巧妙地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探究

探究式教学,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器材丢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那么可能多数学生将会是一事无成的。教师的合理、巧妙的引导,是学生顺利进行探究,确保探究课有效的重要因素。例如“磁生电”的探究式教学,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能发电,如果像书上一样再将这样的课题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就会觉得没兴趣。教师当时提出问题 “如何让导体在磁场中不动也能发电呢?”,全班学生顿时热烈起来,有的动手、有的动脑、有的相互讨论,都在积极的想办法实现导体在磁场中不动也能发出电来。首先,他们能想到的是让导体放在磁场里不动,让磁场动(磁铁的插入或拔出),也能实现磁生电。进而再引导:“能否让导体和磁场都不动也能发电呢?”,这下同学们更有兴致了。教科书中往往把探究的内容、器材、步骤都设计好了,学生只要照着书本一步一步的去做自然都会有“预期的探究结果”。这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在探究之前是“结果未知”,甚至是“如何探究”也不得而知,使用什么器材探究也是未知的。所以,教师应当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恰到好处地设计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探究内容和探究方式,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得到”,使得探究教学最为有效。

由于教科书考虑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将整个的探究过程都写在书本里,这对有效探究很不利,因此教师就要在这里起到把关的作用。哪些可以照着书本上说的一步一步去做,哪些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着做,哪些需要学生预习,哪些不能安排学生事先预习等,都要认真加以考虑。探究课一般不希望学生预习,这样才有探究的味道,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3 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实施探究

在课堂上,有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一项探究的资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探究效果。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当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磁感线方向、导体棒运动方向也遵循右手定则时,教师强调说“这时导体棒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是由AB”,此时突然有一位学生问:“产生的感应电流有受安培力作用吗?”教师当时没想到学生能在这时提出这样的问题,顿时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可以发挥的“话题”,于是我改变了原本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向全班重复了这位学生的问题,并让全班同学来猜想。结果有的同学说有受安培力,有的同学说没有受安培力。教师接着问:“猜想的理由是什么呢?”,说没有的同学回答说:“这时的电流是导体棒自己产生的,不是外界通入的,就是不一样嘛。”而说有的同学认为感应电流一样都是电流,只是产生的方式不同而已,电流的本质都是电荷的定向移动,而且这个电流也在磁场中,完全符合受安培力的条件。这时教师不要急于为学生定夺是非,而是提出:“如果有的话,安培力的方向如何呢?”学生马上伸出左手判断,发现安培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教师又追问:“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当导体棒向一个方向运动产生电流的同时,产生了一个阻碍导体棒运动的力。“事实是这样的吗?我们能否通过实验探究一番?”结果学生就用同样的实验装置,第一次先切断电路,用手拉着导体棒切割磁感线运动;第二次闭合电路再用手拉着导体棒切割磁感线运动,发现两次拖动导体棒的感觉不一样。导体棒有电流时拖动它明显感到要用力,这就说明感应电流也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学生都非常的兴奋。这样的随堂探究,不仅突破了楞次定律教学的难点“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这节课变成了一节师生共同成长的课,一节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的课,一节充分利用学生提出问题作为课程资源的课。

当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资源,并不是所有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拿来一一探究。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在一堂课中是无法一一解决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对那些与本节课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也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巧妙地加以“回绝”。比如,可以说“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深度,但要学到后面的知识我们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但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得在课后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涉及到化学,我们不在这里展开"等等。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他提出的问题"有价值,学生就会带着这个问题不断地去努力、去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比在课堂上就给予解决更加有效。因为一是激发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欲望;二是激励学生不断去努力、去探索。爱因斯坦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这两点都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4 组织好师生互动活跃探究过程

互动过程是师生、生生一起进行智力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智力的开发者,学生是智力的发展者。师生、生生的互动是他们的思想碰撞产生智力火花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发展,使教师的教学智慧得到升华。那么,如何实现有效互动使他们的思想碰撞产生智力火花呢?一个班级总是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如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互动与交流?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这样回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

在听一次公开课“磁生电的探索”中,教师安排了两种不同的器材让学生进行探究:一种是闭合线圈、电流计、磁铁和导线;另一种是闭合线圈、电流计、干电池、滑动变阻器和导线。当学生用第一种器材做完实验后得出:只有当磁铁插入线圈或从线圈中拔出时,线圈中才有电流产生,而磁铁插在线圈中不动时,尽管磁铁的磁性很强,线圈中依旧没有电流产生。接着老师让学生用第二种器材继续探究,学生看了看所给的器材,发现没有磁铁,而是多了一套大、小线圈,以及干电池、滑动变阻器。学生根据电流的磁效应懂得用干电池给一个线圈提供电流,这个线圈便成了电磁铁,可以替代第一个实验的条形磁铁,重复第一个实验。这时,坐在我旁边的一组学生问:这个实验与第一个实验不是一样吗?老师让我们做这个实验有意义吗?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发现”,应当给予肯定。这位学生在连接好电路后对滑动变阻器进行了操作,发现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改变时,也能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电流,这一发现比第一个实验“磁铁的插入、拔出能产生电流”感觉更复杂、更丰富,学生也兴奋不已。接着该小组的另一位学生对开关进行了操作,发现产生电流的效果更加明显,学生马上感觉到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式不止一种。这样的探索过程,学生非常投入,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要比按照老师或书本设计好的步骤探究有意义的多。这样的探究,真正使学生经历了探究过程,体验了探究过程必须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收获的感觉,使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磁生电的探索”这节课应该有两个目标:一是通过探索得出磁生电的条件;二是经历探索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经历一个探索过程,要比探索出结果有用得多。因为在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会有许多的体验,懂得怎样去探索,怎样去实验,这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更是有志于将来投身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素质,这需要从小训练和熏陶。这节课怎样互动?其实就在于,学生发现两个实验没有区别,下一步不知怎样做的时候,教师是怎样引导和激励学生的。教师当时并没有直接指导他下一步如何做、做什么,而是以他的那个不是发现的“发现”为线索激励他:“一定有不一样的地方,只是你还没有发现,继续努力吧!”最后这组同学显得异常的激动,他们不觉得这是老师教会我做的,而是自己“发现”的,心中自然有一种无比喜悦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学生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的,教学中往往就是利用这种差异,成为互动的平台,实现了他们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上述例子中谈到该小组中有一位同学,在老师的激励下(不是启发)很快有了实验的方法:即对滑动变阻器进行操作,结果有了产生电流的现象。这时同组的另一个同学在该同学的启发下,则产生了另一种做法:对开关进行操作,结果也产生电流,而且效果更加明显。这就是他们在互动的平台上产生了思维碰撞的火花。教师就应该成为这种火花产生的导火线,或者说催化剂、引爆器,使得这些有差异的同学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实现有效的探究教学。

如何有效的开展线上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音乐教室;音频传输;无线通信

一、我国数字音乐音频传输发展现状

数字音乐是用数字格式存储的音乐,通过信息技术来传输的音乐。常见的有通过计算机模拟乐器编辑、处理制作,也叫“电子音乐”、“MIDI音乐”。目前,我国部分中小学的数字音乐教室内,各种传统乐器以有线或无线麦克风作为音频采集器采集音频数据进入调音设备。电子乐器则以有线或无线信号收发器输入调音设备,多路音频混音后统一输出。虽然也能实现一些音乐的欣赏、歌唱、演奏,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传统乐器音色与电子乐器扩声的音质、音色不同,现场配合演奏效果不佳;电子乐器设备连线复杂,大量的连线增加了人员维护的成本,而且后期不易增补电子乐器设备;调音设备输入接口有限;各种专业电子乐器设备功能繁杂,相对于学生来说专业性较高;音乐素材创编模块较少,难以提升学生创作的主观能动性等等。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各种传统乐器和电子乐器设备的联合使用,如何有效改善设备间连线的复杂程度,如何提升音乐教学中的录播通道,如何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是数字音乐教学领域所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发展空间。

二、数字音乐教室中的无线传输技术

(一)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无线通信技术具有覆盖面积广、信息传递快、不受空间约束限制的特点。而相对于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的这些特点有着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其中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引人瞩目,尤其是无线局域网、蓝牙技术和基于特定频率的智能传输通道。(1)无线局域网的特点。无线局域网具有高度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可避免数字音乐教室建设中大量预埋网线和音频线,有效地缩短数字音乐教室建设周期,降低各种设备间连线的复杂程度。同时,由于无线局域网带宽充足,更加适合进行大量双向和多向的多媒体信息传输。(2)蓝牙技术的特点。蓝牙技术是一种无线数据通信的开放性全球规范,以低成本、近距离无线连接为基础,为固定和移动电子乐器设备通信环境建立连接的短程无线电技术。其同样有效地避免了数字音乐教室建设中大量预埋网线和音频线,降低各种设备间连线的复杂程度。(3)基于特定频率的智能传输通道的特点。与无线局域网和蓝牙等传统无线系统不同,基于特定频率的智能传输通道能在宽频上发送一系列低功率脉冲。较宽的频谱、较低的功率、脉冲化数据,引起的干扰小于传统无线解决方案,使其不仅满足传统无线在数字音乐教室中的所有应用,还能够在室内无线环境中提供与有线相媲美的性能。

(二)数字音乐教室中的数据传输

无线局域网、蓝牙和基于特定频率的智能传输通道均可替代有线音频传输,在数字音乐教室中有许多用武之地。无线传输设备需支持多设备的同步接入,实现传统乐器和电子乐器与调音设备间的线缆替代。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学生手中的乐器与调音设备进行无线连接,不仅做到学生可以手持乐器在教室内随意移动,还能够即插即用,简化乐器使用步骤。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模拟各种发声乐器,如钢琴、小提琴、沙锤、架子鼓等。一群兴趣相投的小同学聚在一起,人手一台电子设备,却可以集体演奏出一曲复杂的多乐器乐曲。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获得了乐趣,更培养了团队的协作和交往能力。在小乐队创编演奏过程中,音频实时输出才能不影响演奏效果,因此无线发射传输设备的延时必须低于20ms。而传统的无线传输方式带来的高延时是无法达到小组乐队演奏的要求的,只有通过特定频率的智能传输通道才能满足低延时的要求。设备无线传输后,教师端的管理也显得尤为重要。无线设备通过集成连接到网络收发端,教师通过传输网络下的教师端控制软件实时监管所有无线发射端设备工作状态,实现一对多式管理模式下的音频有效输出。为教师端开放调音界面,实现数字调音台的效果管理。教师通过选择不同的演奏模式,模拟出最佳调音效果,通过数字音乐管理软件所提供的师生互动,完成教与学的统一。

(三)数字音乐教室音频传输系统组成

在一个完整的数字音乐教室中,配置无线音频传输接收端和发射端时,发射端数量根据学生同步演奏需求数量配置,接收端接入有源音箱或调音台。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在数字音乐教室管理软件上控制任意发射端的开关、均衡音色等状态,实现数字调音台的效果管理。教师选择当前演奏模式便可模拟出最佳调音效果,通过数字音乐管理软件提供的师生互动,完成教与学的统一。通过以上设备的有机结合,为数字音乐演奏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为学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数字音乐教室的教学应用场景

数字音乐发展背景下,小组乐队协同演奏成为主要教学应用方式。学生通过电子乐器或电子平板设备可以模拟出不同的乐器音色,结合打击、旋律、和声等功能,配合学生对节奏的理解,即可组建成一支小小的乐队,在演奏中相互配合。无线通信技术使得学生端的电子设备工作状态直接受教师端软件控制开关和均衡,教师无需进行线材整理。某学校音乐教研组组建了电钢教室,学生可以利用电钢琴进行配合演奏,也因此经常进行排练以及各种活动现场演出。由于电钢本身音量不够大,老师往往要协助学生把电钢的线路接入调音台进行扩声。一节40分钟左右的音乐课,有10分钟在整理线材。演出前也要专门空出半个小时的时间将线路梳理好才行,非常不便。为了解决这一困扰,学校使用数字音乐无线传输系统,让每台电钢琴接入无线发射端,无延时数字音频传输技术帮助教师轻松控制每一个学生终端。软件上一键开启调音,实现音乐教室的数字化管理。某学校在数字音乐建设方面,使用了移动平板电脑作为学生演奏乐器。移动终端音量不足以在教室内实现扩声,只能让每个学生背上一只移动音箱,把平板电脑接入音箱扩声。老师无法控制学生的音箱,管理起来十分吃力。学校老师通过数字音乐无线音频传输系统,将学生移动端合理管理起来,软件上即可调用控制。同时,该无线技术保障实时演奏情况下,无延时感知,有效提升数字音乐乐队组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