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范文第1篇

摘 要: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技能训练栏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过程技能而设置的练习性活动,不同类型的技能训练课型其教学模式也有所不同。本文概述了高中生物教材中技能训练栏目的类型、教学功能,并以具体案例为例,探讨技能训练课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材;技能训练;教学模式

基于新课标编写的普通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技能训练栏目有实验设计、理解图表、分析数据、解释现象、类比推理等,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过程技能而设置的练习性活动。每个训练项目都是以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侧重于某一项技能的训练,所设计的问题及提出的要求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且都难以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技能训练的素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模式,全方面、多层次地提高学生科学探索能力。

一、高中生物教材中技能训练的类型

高中生物教材中技能训练的类型和内容较为多样,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为例,必修模块共安排了14个技能训练活动及相应的16个技能应用习题,按照所训练技能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四大类:

1.数据分析、解释和处理的技能训练

这种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解释、处理以及运用数据进行推论并证明推论的能力。例如,《生物1》第56页的“解释数据”,要求学生从研究者的角度根据实验数据通过归纳推理得出结论,并且要发挥想象力,分析这些实验数据所隐含的规律,实验设计方面是否存在着漏洞,是否可以从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中寻找原因,如何为实验中有核细胞的大量死亡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等等。

2.图形、图表的解读和处理的技能训练

这种技能训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将科学探究中所得出的实验数据或观察结果,整理成表格、图表或图形的形式,以便于发现其规律,理解其含义,推导出结论,并且培养学生解读图表及绘图的能力。例如,《生物1》第73页“解读图表”中的“动物细胞内外离子的相对浓度”柱形图的解读,训练的是学生数据转换的处理能力;《生物2》第25页的“识图和作图”,要求学生参照曲线图填表与绘制曲线图,就是要训练学生分析图表及作图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的理解。

3.模型建构的技能训练

这种技能训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模型建构活动,学习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来解释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例如,《生物3》第6页“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活动,其目的是训练学生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质,化繁为简,以模式化的形式呈现生命现象原型的精巧结构与其特定功能之间的相适应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4.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这种技能训练旨在模拟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与评价”等过程,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共设置了6个该训练项目,分别针对不同环节的实验设计技能,如《生物1》第36页的“设计实验”,要求学生学会“控制变量、确定变量的测量方法、合理计划实验过程”;《生物2》第30页的“类比推理”,提出了“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的问题,需要学生搜集资料,理性思维,推出结论;《生物3》第114页的“运用术语准确表达”,是科学探索中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求学生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能用明晰确切的专业术语表述概念。

二、高中生物教材中技能训练的教学功能

1.提升生物实验教学的地位

长期以来,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着“重视实验操作技能传授,忽视过程能力培养”、“重视实验结论的获取,忽视科学方法的教育”等弊端,尤其是在“重逻辑思维轻形象思维”“科学就是逻辑思维”等认识的影响下,生物实验教学目标仍侧重于“双基”,科学方法及科学思维训练处于被弱化、被边缘化的地位,这显然已不适应当今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需要。利用技能训练栏目,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科学思维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而且有助于拓展生物实验教学的教育价值,提高生物实验教学地位。

2.促进师生教学角色的转变

技能训练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教师则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协助者和组织者。教师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查阅资料,搜集证据,提出假说并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学会用规范术语或图表阐明研究结果,利用证据与逻辑做出合理判断,对结论进行辩护及做必要的反思与修正。学生通过模拟科学家科学探索过程的技能训练,从过去那种“看实验、听实验、模仿实验操作”,追求反复记忆和重复训练的“实验操作工”角色,转变为以“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建构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的主动探索者角色。

3.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技能训练的教学强调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发散性和批判性思维、联想能力的训练,促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特的、新颖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这种以求异思维为核心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填鸭子”教授而成的,而是学生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以求知欲和好奇心为动力,展开丰富的想象,克服思维定式而逐渐形成的。教材技能训练所设计的问题,并没有给学生条条框框的限制,而是注意激发学生独特的、灵活多样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从多维角度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独立思考,从分析到综合,再从综合到分析,举一反三,进行发散性思维,寻找答案。

4.有助于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

科学方法既是实验技能形成的基础,又是调节和连接知识与技能的工具及桥梁。教材设置的14个技能训练活动中就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如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条件控制法,实验数据处理中的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实验观察法及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法,实验结论推断过程中的科学抽象、概括和模型建构法,获得实验结论所运用的科学逻辑法等。

通过这些科学方法的训练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探索规律。

三、高中生物教材中技能训练课型的教学模式

技能训练课型的教学目标是训练科学过程技能,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使之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同类型的技能训练课型其教学模式有所不同,以“分析与处理数据”与“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型为例,初步探讨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

1.“分析与处理数据”技能训练课型的教学模式

(1)教学程序

(2)教学过程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3》第5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的技能训练“分析和处理数据”为例。

阶段一:准备活动。通过参考经典的生态学实验案例“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引导学生学会定量地分析和处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的数据,进而归纳概括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初步形成活动的思路。

阶段二:分析数据。学生根据已形成的思路,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及思维方式,解读、分析在玉米田这个具体的新情境中所获得的数据。资料所提供的数据信息无法直接利用,必须结合化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分析,从已知数据中整理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新数据,获得绘制能量流动图解的有效信息。

阶段三:处理数据。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据信息进行转换,以更为直观、简练的图形或图表形式表现出能量流经该玉米种群的变化情况,从而来训练学生信息转换与表达能力。

阶段四:交流与评价。各小组推荐代表以准确的术语汇报计算结果,听取其他小组的质疑并进行释疑、解疑,对计算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行辩护或做必要的修正;各小组展示图表或图解,比较、分析哪些作品更具科学性与直观性;学生自评、互评,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总体评价。

2.“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型的教学模式

(1)教学程序

(2)教学过程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2》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中的技能训练“设计实验程序”为例。

阶段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提出一个生产中与植物杂交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建立起问题的框架:本来开白花的自花授粉的花卉,出现了有观赏价值的紫花,那么,如何能获得可商业化生产的开紫花的纯种呢?

阶段二:诱导点拨,做出假设。教师要诱导点拨学生以已有的遗传规律知识、经验或证据为依据,如子二代的性状分离现象及其解释、以测交实验验证假说的科学方法等,归纳提炼出自己通过发散思维形成的观点,言简意赅地表达出假设。

阶段三:抓住核心,制定方案。学生回顾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探索过程中假说――演绎法的运用,概括总结实验设计的程序及注意事项,以表格形式列出实验设计的要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实验设计的核心,关键在于如何控制实验的变量,给出可操作的定义,如何建立对照实验等。参考教材中“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过程,确定本育种实验所需的设备、工具、药品试剂等,列出详细的实验步骤以及在实验中要进行哪些观察或测量、注意事项等。

阶段四:做出预期,准确表述。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计划实施后“可能发生什么”做出推理,判断预期的合理性,判断假设与预期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规范的专业术语简洁明了地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即如果将所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就能获得开紫色花的纯种植株。

阶段五: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各小组展示实验设计方案,共同交流探讨,相互启发和资料共享,评价实验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可行、简便,并且通过对比与反思,总结本组方案设计的严谨和巧妙,也要找出疏漏之处,在吸纳中肯意见的基础上修正和完善实验方案。

3.技能训练课型教学模式实施的指导原则

(1)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技能训练教学成效如何,关键在于大多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创新性的思维。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权利,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起学生最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投入到技能训练活动中。

(2)注重过程,激励创新

技能训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验过程技能,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体验过程中,目的明确地锻炼各项技能。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高其技能的同时,尽量创造条件给予学生自由思考、努力探索和大胆创新的机会,这是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基础。

(3)灵活机动,效率优先

教材中个别训练内容设置过于简单,缺乏思维训练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修改、补充,以提高教学效率。例如,《生物2》第25页的“识图和作图”可要求学生再制作一个柱形图,反映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这样,用一道题训练了学生两种作图方法,而且能使学生比较两种数据处理方式的异同,加深对减数分裂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陈继贞,张祥沛,曹道平.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杨计明.创造性教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植物生产类 专业技能训练 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 考核形式

植物生产类是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植物保护等专业的总称,专业技能训练是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岗位能力设置的一门实践课程。在我院,植物生产类专业是植物科学与技术、农学和植物保护三个专业大平台招生的合班名称,旨在让学生对专业有一定了解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自主选择专业。3个学期的专业技能训练跨越一年合班,半年分流后的学期,专业技能训练如何进行,教学内容如何安排,分流后1个学期的专业技能训练如何进行,如何把分流前和分流后课程进行衔接,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专业特点和开课经验,探讨如何开展植物生产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

专业技能训练是一种实践教学,在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它不仅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而且是连接知识与实践、实践与创新,并使理论知识向更高阶段发展的重要桥梁。教学形式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以往农学和植物保护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形式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少必要的积极主动态度,没有压力和责任感,综合素质和能力没有机会得到锻炼。近年来,有些学校借鉴“导向式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实验,坚持以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原则进行教学和教学指导,彻底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讲向为学生为主体的导。有的学校采用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打破常规实践教学的内容限制和课时限制,为学生全过程参加实践提供了可能,更适合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种开放可以通过开放的实验教学过程、开放的实验室和开放的课题参与等多种形式实现。

本校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导向式教学模式”和“开放式教学模式”,在一年合班课程时采用“导向式教学模式”,在分流后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采用“导向式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教学效果较好。分流后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确定前后衔接且实用、丰富的教学内容

1.抓住共性,搞好基础技能训练。

植物科学与技术、农学和植物保护三个专业虽然主要研究对象不同,植物科学与技术和农学专业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作物,植物保护专业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有害生物,但均属于广义农学的范畴,均是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重大需求出发,研究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因此有很多共同点。抓住共同点开展合班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如无论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还是植物保护专业均需要识别作物和有害生物的类型,并了解作物和有害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发育规律。抓住这个共同点,可以设置识别技能方面的内容和基本的发育规律研究技能。

2.渗透专业技能,拓宽知识面。

基础技能是所有植物生产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学好基本技能,能够初步掌握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并能够在生产中实际操作,顺利指导农业生产;专业技能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生产和职业技能。学生在搞好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渗透不同专业的专业技能,拓宽知识面,增强运用知识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如作物生产的苗期管理和杂草防除技术,学生在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分析苗期的栽培管理措施及技术,并根据幼苗特点和杂草发生规律进行杂草防除。这不仅使农学和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掌握了杂草防除技术,植物保护的学生掌握了作物基本栽培管理措施,还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深入学习专业技能,增强岗位能力。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普遍较大,对于农科类学生来说,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让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是农科类院校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只有深入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才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生产和职业技能。因此,在一年合班的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分流后,通过设计一些具有丰富性、实用性、挑战性的综合性试验,深入强化专业技能;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其专业素质。

4.多角度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不仅要掌握对实践技能,而且要了解并学习先进的现代农业种植和经营模式,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虽然学校具备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试验站、实验室等,但校内的训练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现代农业对技术型和研究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在校内进行大部分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可增加一些现代农业企业的参观、实习性内容,也可播放一些大型现代农业企业的视频,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确定相应的分次考核与综合考核的考核形式

课程成绩评价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和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形式。运用科学合理的考核形式,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差距,自动调节学习方向,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通过评价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成绩评价的导向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植物生产类专业技能训练在基础技能训练部分,每次根据学生对技术掌握的熟练度和操作效果给出分数,在学期末计算平均分数作为期末成绩。在深入的专业技能训练部分,期末成绩由设计成绩、操作成绩、试验效果综合构成;两部分的平时成绩均由出勤率和学习态度构成,总评成绩=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40%)。

四、结语

植物生产类大平台授课在我院刚刚起步,通过实践和讨论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形成了以上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更加重视,不断提高自身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应有所改进。

参考文献:

[1]杨文平,胡喜巧.浅谈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0(7):136-137.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60-02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对人才培养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北京农学院的农学专业是北京市市级特色专业,始终秉承“厚基础、宽专业”的办学原则,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形成了一套实践教学体系,这套实践教学体系,使得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结合农业生产与科研实际不断线,促进了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创新理念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就实践教学体系中《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思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践的成效进行讨论,为进一步做好实践教学工作汲取经验。

一、《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思路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伴相生,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实践教学通常的教学形式主要分为课堂实习、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三大环节,以及一些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等活动。但是,这种实践教学体系,受传统课堂教学、具体实习项目考查标准的影响,使得师生在心理定势上把每一次具有明确目标的教学实习作为一次学习单元,淡化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因此,我们在常规的课堂实习、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门实践教学课程,即《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该课程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始至第四学期结束,以农事操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参加农作物种植和农业科技活动等环节的技能训练以及相关农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建立《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目的,首先是将一部分实践教学内容作为一门课程来对待,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体系的知识技能结构;其次提供专业基础技能的综合性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解与职业适应性。特别是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通过《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中的农事操作,了解专业学习内容,培养专业兴趣,掌握专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本着教学由浅入深的教学理念,设立了感性认识、实践操作和科技活动等三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第一阶段的感性认识,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具体为3天的参观实习,课程名称为《农学专业技能训练Ⅰ》,3天计0.5学时,分别参观国家农业科研单位的实验室和试验场站、农业种子企业和农业生态观光农场,使刚入学的新生尽快了解农学专业的学习内容与方向,让新生体验和感受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实力、农业企业的发展活力,激发爱农、学农的动力。

第二阶段的实践操作,安排在大一的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分别为《农学专业技能训练Ⅱ》和《农学专业技能训练Ⅲ》,每门课程45学时,计1.5学时,每周一次,每次3学时。利用一整年的时间,以教学试验地为主课堂,让学生参加农作物播前准备、播种、作物生长发育阶段的调查、田间管理、收获和室内考种等农事和调查项目的实践操作活动。按照北京地区的种植制度,农作物分为早春作物、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和秋播作物,依次安排播种、调查、管理和收获考种等教学内容。主要种植的作物包括蚕豆、油菜、春小麦、玉米、冬小麦等。由于种植的作物种类多、生长周期涵盖整年度,因此,每次课程的授课内容饱满,实践操作的项目丰富,特别是春、夏季,需要观察、调查的内容较多,还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补充。学生通过参加农作物种植过程的实践操作,不仅能够认识不同作物的种子、植株的物理形态,了解不同作物的物候期、生长发育特点,知道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以及各种农具的使用方法,为今后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提早接触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对相关基础课的学习更具目的性。

第三阶段的科技活动,安排在大二的第四学期,称为《农学专业技能训练Ⅳ》,同样是45学时,主要安排在第四学期末2周的小学期内完成,形式为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课题组,由教师或研究生辅导完成一些内容简单或部分项目的科研工作。由于不同课题组研究的作物对象不同,教学时间可以灵活掌握,指导教师可根据科研活动的内容在第四学期内实施并完成。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了解科研工作的性质、研究方法,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考核方法

实践教学的不同于理论教学的考核,重点应该放在对实践环节的评价与引导。因此,对于《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考核,设计了二种考核方式。一是,在每次实践教学前,根据课程的内容设计好考核项目,以表格的形式打印,人手一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边操作,边记载操作的过程,或调查的数据。课程结束后,整理资料,统计数据,叙述操作过程,完成实践技术报告,每份报告由教师评分;二是,课程结束后,对于需要掌握的作物基本知识进行测验,一方面督促学生复习已进行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对整个课程进行系统性的梳理,考核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到的农业基本知识。前一种实践技术报告的考核占70%,后一项基本知识的考核占30%。二者合计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

四、《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实践的效果

通过几年的教学效果调查,《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建立与教学实践,不仅使学生在课程中学到了必要的农业知识与技能,而且激发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在未设立该课程之前,大一、大二的学生主要学习通识课程,接受专业知识较少,或者不知道通识课程中那些理论知识是专业必备的,由于对专业内容迷茫,对通识课程的知识汲取也表现出囫囵吞枣的现象。现在,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始,就进行《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提前接触到农学专业需要的一些基本知识,可以提前了解专业的学习内容、研究对象,尤其是《农学专业技能训练Ⅱ、Ⅲ、Ⅳ》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而且每次学习的内容有连续性,学习起来系统不枯燥。以农作物种植为例,从种子播种开始到收获考种,学生全程参与,自己动手实施,可以观察到某种作物整个生长发育的过程,能够获得最终的收获物,学生自己有成就感,因此,学习起来有兴趣,能够乐于参加并完成课程布置的各项实践内容。

总之,《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发挥了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爱专业、学专业,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很多参加该课程学习的毕业学生表示,大学四年中印象最深刻的课程就是《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自己动手种植作物有兴趣、有积极性,特别是收获季节有成就感。因此,学生增强了对农学专业的认识和学习的动力,近两年毕业生考本专业研究生的比率大幅度提高。

五、总结

《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而言,虽然不是专业技能的综合性训练,也不能起到深化学生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作用,但是,该课程作为农学专业的入门课程,通过对简单的农业技术的操作和演练,有助于学生形成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结构,增强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对职业的适应性。为真正达到上述目标,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的投入、教学内容以及授课方式的选择上都需要做足功课。

(一)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为保障《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组建了4名教师的课程组,其中,包括2名实践经验丰富的副教授和2名具有博士后经历的新教师。每班次课程由一位老教师和一位新教师共同承担,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起到了以老带新、老经验新知识相辅相成的作用,调动了课程组教师内部老师教与学的积极性。

(二)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

实践教学不仅需要优良的师资队伍,更需要与之相配的教学资源。为保障《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顺利实施,规划出5亩试验田和0.5亩温室作为实践教学的场地,同时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聘请临时农工负责日常田间管理,尤其是假期教学材料的维护工作,保证种植的作物正常生长,使学生全年都有实践的教学资源。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时间较长,而且作物生长有季节性,为保证专业技能训练的系统性,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与环节十分重要。为此,特意选择北京地区主栽作物为主要学习对象,其他小作物为辅助作物,根据授课计划统筹安排播种、管理、收获时间,力求周年试验田里或温室里有作物生长,学生可以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随时观察、调查不同类型的作物。做到教学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充实,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有保证,更重要的是学生最终能够获得自己种植、管理作物的收获物,这样学生更有积极性,并对所学的知识技能印象深刻。

参考文献:

[1]潘海涵,汤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再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12,(2):104-106.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工学结合 宠物训导与保健 实践教学

“工学结合”是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途径和机制。其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高职宠物训导与保健专业操作技能性强,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对宠物类人才的需求。如何增强宠物训导与保健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显得迫在眉睫。

一、现阶段宠物训导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宠物训导与保健专业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内容上应增加实践课程内容。在教学方式上缺乏实践环节。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但宠物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较薄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单一的讲授授课方式会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通常宠物训导专业每门课的理论授课时间为15周左右,然后根据课程的重要性和特点设置实训的时间周,一般每门课程开展的实训课有1周时间。由于实训时间短,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只能对宠物进行基本的饲养管理,训练方法的初步运用,而不能掌握训练方法运用后的效果、训练后的日常管理,甚至造成有些实训项目不能完成。比如“扑咬”的训练,犬只必须有良好的服从性后,才能进行仇视性的调引―扑咬袖―实战扑咬,由于实训课程的设置只能进行视频教学,不能体会训练过程中的细节。

(三)缺乏工学结合的课程和教材

作为新开设的专业,我校宠物训导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参照普通高等专科院校的,理论教学多,职业技能教学少,偏重学术性的教学。这个专业的教师应以宠物训导作为教学背景,熟悉教学规律,清楚学生学习能力,与企业人员共同参编教材,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是围绕宠物训导运作而展开的,针对性地学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

(四)宠物训导与保健专业的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通常以单一的笔试作为主要的考核形式,忽视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考核。比如实验实训课、项目教学的课程,以笔试的形式很难如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单一的考核形式错误地引导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思路和观念,培养的是“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不合格人才。

(五)实践条件相对欠缺

宠物训导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宠物训导专业需要配备多种不同环境的模拟实验室,竞技类宠物需要大量的教学设备和资料,这都离不开经费的投入。因专业成立不久或资金有限,很难对宠物训导实训室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硬件的缺失导致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不论是校内生产性实训还是校外顶岗实习的开展都面临尴尬境地。

二、宠物训导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优化宠物训导实践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更偏重实践教学,注重饲养、护理、行为观察、科目训练的实践环节的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包括:第一阶段是预备性实践教学,即宠物认知实习,可安排在专业技术课程的开始阶段,主要采用专家讲座、赛场调研、企业参观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宠物训导专业和行业的现状,感知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第二阶段是阶段性实践教学,属于单项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课程内实训和训练项目设计等,可安排在专业主干课程学习阶段,增加实训操作时间,目的是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加深学生对相应理论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宠物训练的主要工作内容。第三阶段是综合性实践教学,属于综合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角色虚拟、角色实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一般安排在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学完以后。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式、探究式、协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工与学的有机结合,强化专业课程对应的业务岗位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加快“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方面,对于青年教师,应以加强实践经验、提高操作技能为中心,鼓励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实习,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在实践中成长,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活动,掌握宠物行业的新动态。另一方面,学校根据需要积极聘请一部分在宠物训练行业的一线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既可以充实师资队伍,又可以促进在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的交流。

(三)改革技能考核制度

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以后,考试方式应加大实践操作考核的比例,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既注重理论学习,又注重实际操作的训练,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笔试和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对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和专业课,采用实际操作、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确定成绩。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把实践环节的训练与国家职业证书制度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取得一个劳动部门或其他认证机构颁发的上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取得毕业资格,如宠物驯导师、宠物指导手、宠物健康护理员等宠物行业相关职业证书。

(四)加强校企合作

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都要良好的教学环境来实现。学校应加大对实验实训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化、情景化的教学环境。开展校企合作,可以把企业请进来,学校也可以积极主动地走进企业。实施工学结合的模式也有很多种,实践比较成功的有订单培养、项目驱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引企入校等方式。

三、结语

通过开展“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在实际的职业实践情景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岗位认识,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快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高了职业敏感度,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判断更直接、更迅速、更准确。宠物训导与保健专业的教育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企业能很快使用的人才。工学结合是实现实践教学很好的载体。学校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多元化工学结合模式,完善宠物训导与保健专业的实践课程内容和体系,培养出有一定专业技术理论基础和巨大发展潜力的应用型宠物类人才。这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王军,张秀凤,霍军等.高职院校宠物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管理[J].教学与实践,2011,12(下):38-39.

[2]郑筱锋,张明珠.《宠物训导》教学浅探[J].考试周刊,2011(55):157-158.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学理论 技能分析训练 课程教学

对于今天的学校而言,教学是一个具有独立的管理制度体系、教学方法体系、价值体系和比较完整的运行规则系统工程。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实现人才培养计划的一个最基本的环节,就是课程教学过程。教师是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是实现人才培养计划的关键,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教师是高等学校师范教育的职责。如何培养出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学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师范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结合我校物理学师范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的现状,从当前教学需要教师具备的素质入手,分析了师范生应掌握的基本教学技能,对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提出一些构想。

一、教师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教师职业性质要求教师掌握较多的综合知识,如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社会学、心理辅导与干预、教育行政、教育史和比较教育学等。

对于物理学教学而言,教学技能表现为:

教师的操作活动――表现为物理操作技能,如物理教师演示实验时,通过仪器的组装、配置、调整、工作原理的讲解、规范操作仪器、准确地测量实验数据和正确处理数椐等一系列操作活动。

教师的心智技能――借助语言进行的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完成物理教学任务。例如,在进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时,概念、规律的导入,表达的方式,应用等。

由此可见,教学技能必须与学科的知识相溶合,根椐教学大纲、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较合适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对于一个物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具备:通过教案编写将物理学理论知识、物理实验和电教媒体技术有机融合,用适时课堂导入、提问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探索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课堂教学互动;合理的板书设计、物理实验和电教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感性认识;准确地讲授、讨论、结果分析加深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课堂教学测评、试卷编制能及时进行教学信息反馈。

上述基本物理操作技能和物理心智技能有不同特点,但都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而形成。

二、当前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师资状况分析

教师是对师范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关键,它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比较丰富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经验。当前,我校对师范生教学技能进行指导培训师资包括:学校内部教学指导教师、校外学生教学指导教师。校内进行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的师资最佳人选是:师范专业毕业,从事过数年中小学教学工作后进入师范类高校工作的老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但是这类教师在我校教师中人数不多,远不能满足需要。

校外指导教师即实习学校的原任课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担任教学技能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他们既是实习学校班级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长久的、一贯的职责),又是实习生的指导教师(短期的、临时的职责)。对于校外教师群体主要存在的问题:

第一,指导侧重教学方法,忽视教学理论分析,实习生不能将所学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从而降低实习效率;

第二,注重结果,忽视过程,体现在对实习生评价时,以教学效果论优劣;

第三,由于当前的应试教育,他们更关注的是他们自己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才能适应当前升学考试,忽视实习老师需要什么样的教学锻炼。

三、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教学技能对教师教学动作的方向、强度、速度和教学应变等有着调节控制作用,反映了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影响着教学活动效果和效率,需要学生通过学习而获得。因此教学技能的培训是师范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应注意:

1.教学的直观性与教师的示范性相统一

教态,主要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手势、表情、眼神、立、行、坐姿和服饰等。在教学时,我们现场根椐一些同学的表现,给学生直观的感悟。通过教学录像,课堂上教师的示范性说话、板书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如教学语言规范训练。我们通过纠正典型口语“哦”“嗯”等,向学生说明教学语言应简明;通过教学片段的播放使学生感悟到教学语速的快慢,富有节奏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事例展示如何用语言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思维,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示范性讲解概念、规律、原理,证明,向学生展示教学语言表达必须准确无误,保持语言前后连贯,上下承接,思路清晰,推理严谨,论述有据。教师示范性板书,说明如何进行合理板书,黑板上板书布局规范。通过学生经常性地感知,并要求经常性地摹仿,训练学生规范运用教学用语。

2.教师的导练和学生的自练相统一

师范生主要通过理论学习、校内技能训练、试讲和实习学习教学技能。教学理论流派众多,知识涉及教育学、物理学、心理学、管理学及各种人文科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学论教师通过讲评指导学生有选择性、重点性地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目的;校内技能训练和试讲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掌握和提高基本的教学技能的途径;教育实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师范生在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把在学校学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实地实况演习,进行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训练。上述几个方面的学习、训练依赖于指导教师,教师的导练对师范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教学技能同时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技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这需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训练时间。

为了弥补教师指导培训时间有限,我们采取两种途径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一是增加教学技能培训的师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同步进行训练;二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指定一至二名负责人,利用课余时间模仿上课训练内容进行练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进行评价。

3.教学技能训练与普通物理系列课程内容相配合

通过理论学习和校内技能训练一段时间后,还有部分学生在试讲或实习中不会提出问题,具体表现:一是提问时机掌握不好,满堂问或不问;二是所提问题没有层次,问题与课程内容无关或没有思考价值; 三是所提问题包含的信息综合性不强,不能调动学生思维。上述现象反映出学生虽然也掌握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技能,由于没有具体教学内容和真实的教学情景,从教的技能基础并不牢固,导致了他们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为此,我们把教学技能训练与普通物理学系列课程内容相配合,从普通物理学中指定有代表性的概念、规律进行教学设计竞赛活动,它要求参赛者从完成教案、评课、说课、板书、课件制作等方面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过程。通过上述教学设计评比的全过程,使学生理解中学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计划的关系,对中学教学程序有更深的感性认识,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法的选择具有一定理性的认识,教学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和巩固,为同学们毕业后就业从教,缩短从实习型到经验型到研究型老师的历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物理实验技能与现代教学手段相配合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探究,建立物理概念与规律。如教材中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光的反射,电磁感应等内容,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的。

对于各种物理现象,有些现象发生的时间很短,有些现象发生的时间非常慢长,难以在一堂课的有限时间内做实验再现,教师可借助于所掌握的现代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其物理本质。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通过展示事物变化的全貌或局部细节放大,展示物体的平面景观与空间立体形象,展示物体的静态特征与动态变化过程等。

综上所述,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是物理实验的一种必要补充,也是必需掌握的基本教学技能之一,要注意处理好基本实验技能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四、教学技能训练应注意三个问题

1.加大课程论和教学法师资队伍建设。我们从学校附近的中小学聘请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与我们课程论和教学法教师组成教学技能培训小组,加强学生的教学技能培训和试讲的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