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壤保育的概念

土壤保育的概念

土壤保育的概念

土壤保育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 概念 方案编制 水体损失 土地保育

Analyze the question existing in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rojects from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concept

Abstract: Because of superficially understanding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concept, some people just focus on soil body losing, exaggerate or even use project measure blindly, and understand the measure of plants in literal way, while working out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rojects, they have not realized the keeping and utilizing in preventing water body loss, and also neglect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the erosion wind erosion, not consider or even don’t know that plants are erosion and chemical erosion etc. To put it briefly, they think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only make soil, stone and dreg fixed, in another word, not allow it take place displacement, it doesn’t deeply prevent land from degrade in the land care that make the guidelines of the projects, the measure adopt in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etc. differ from the basic goal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greatly. Owing to this, we briefly analyze the reason in the process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rojects special from the content of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concept.

Key words: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concept the projects is worked out the water body losing land care

近些来年,随着国家对水土保持的重视,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急剧上升,因一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使得一部分相近专业的技术人员流动到水土保持行业从事水土保持工作。这一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土保持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甚至有很大一部分人持“水保水保,人人会搞:挖坑栽树,翻土种草”的肤浅认识,降低了水土保持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然而这一部分人员又主要从事着水土保持工作重点之一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因此,编制方案时会出现一些认识、理解上的问题。同时,审查方案的专家也并非是本专业人员,有时甚至全都不是,使得存在问题得不得重视。

这究竟是一些什么问题呢?主要是仅着眼于防治土体损失的机械固定,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没有意识到防治水体损失方面的保持利用,忽略对风力侵蚀的防治,不考虑甚至于不知道植物侵蚀和化学侵蚀等。

要讨论这些内容的不合理问题,首先得搞清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水土保持概念内涵及外延

从查到的国际文献看,上世纪50年代,美国理查德·弗莱韦特(Rictiard K.Frevert)等在《水土保持工程》(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ngineering)中已使用“水土保持”一语­。但水土保持(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的概念则是由中国首先提出的,后被国际普遍采用,代替了原先的土壤保持。水土保持现行定义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由水土保持的概念看来,要弄清水土保持的内容,还必须弄清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Soil and Water Losses)和水土保持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虽然未在国际经典辞书上找到专门简明释意条目,但根据一些国际学术专著,它们的意义也是比较明确的: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风、重力、人为活动等营力)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什么又是土壤侵蚀呢?土壤侵蚀(Soil Erosion)是国际通用的土壤学学术用语,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和机构对此定义大致相同,即水、风、重力等作用下土壤的流失。国内定义是:是指土壤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当然,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正如:土壤侵蚀从最初的由于水力或风力作用引起的土地表面物质的移动,逐步发展到土壤在内外营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水土保持概念也由初期的土壤保持发展为今天的水土保持并举,从单一强调土壤侵蚀引起土地生产力退化到同时强调土壤侵蚀环境与全球生态环境的联系,如水土流失与水环境的联系,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等,即水土保持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而是任何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水土资源,水土保持的内容已不只是防治水土流失,而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

由此看来,水土保持涉及的内容除了防治水土资源的流失外,还赋予了利用水土资源、绿化美化环境等。其中,防治水土流失涉及了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内容,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涉及了植物侵蚀、化学侵蚀、慎重考虑工程措施等内容,绿化美化环境则涉及了植树造林、慎重使用复垦措施等内容。总之,水土保持已不是最初的水土流失防治,即采取措施简简单单地把水土资源固定在某一个区域。

2问题根源的解析

前面已经说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我想最根本的是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而没有意识到水土保护的根本目的。现结合前面给出的概念来解析这些问题。

2.1肤浅地把“保持”理解为“保护”

保持(Conservation)含义不仅限于保护,而是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Protection,improvement and rational use)。由于一部分人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土壤保护、甚至与土壤侵蚀控制(Erosion control)等同起来,没有意识到土壤的改良以及土壤合理利用于农、林业生产,即没有考虑到对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在方案设计的时候,仅着眼于防治土体的损失,进行机械地“固定”处理,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

2.1.1没有着眼于提高土地生产力

因为他们认为,用工程措施可以把土壤很好地圈定在某一空间范围,甚至于有人采用表层硬化处理。当然,这样处理后基本不会发生土壤侵蚀的现象。但他们没有考虑到这样处理后可能会增加圈定土壤的再利用难度,如将再利用的时候得撬开硬化层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等,即降低了土地生产力。这正因为此,他们在方案设计中没有考虑到化学侵蚀,忽略了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和生产运营过程中废弃物含有的化学物质对土壤水体的污染和对土壤本身的盐碱化。还有的就是忽略植物措施对土壤的改良功能及其对荒漠化的防治功效,在方案编制中忽略植物措施,至少不对石料场、石渣场采用植物措施,加速了该区域土地石漠化、荒漠化的进程。也有人在方案编制中不是先考虑提高土地生产力方面的土地熟化,而是随意采用复垦措施,使土地越垦越穷。相对次要一点的是,在方案中没有提及风力的扬尘等对土地的沙化。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提高土地生产力呢? 因为他们只知道土地是限制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知道中国仅有10.2%的土地面积适于农业,37.1%适于畜牧,且风与水冲刷严重。目前,不仅要考虑全国人民的粮食问题,还应该注意到土地资源的备战备荒,即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把弃渣场设置在农田的方案也是不可取的。就算弃渣在水土保持措施处理后,能够使土地生产力提高到以前农田状况下的水平(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但弃渣场本身占压了肥沃的土壤,让其退化变得难以利用。据科学测算,自然风化1cm表土层需要400年时间,而风化成30cm耕作层,则至少需要1.2万年。但破坏这1.2万年才风化成的耕作层,却只需一朝一夕就完成了。这是一种资源在时间上的巨大浪费。因此,个人强烈反对占用农田不经处理就用作弃渣处理场地处理弃渣的方案。

2.1.2 对绿化、美化环境认识肤浅

同时,由于没有意识到绿化、美化环境,一部分人没有考虑植物措施、或是乱用植物措施、或是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等。总的说来,是对绿化、美化环境的认识没有深入。

没有考虑植物措施的人完全没有考虑水土保持的绿化、美化这一部分内容。在方案设计中,不再乎植物措施,认为在工程措施的防护下,已经能够达到防治目标,采用植物措施纯属多余。

乱用植物措施是不知道植物间的互生与对土壤肥力的竞争和只知道植物对土壤的改良、不知道一些植物在人为作用下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即植物侵蚀)。他们要么是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没有考虑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之间的关系对各树种进行优化配置;要么乱用植物种造林,使得外来物种入侵并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造成植物侵蚀。

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的人是对植物的绿化、美化作用的认识深度不够而总认为种下去就成。他们要么是随意设计,没有考虑立地条件;要么是简单设计,没有考虑混交造林;在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设计中,没有考虑造林密度对生长量的影响;当然,他们植物措施中更不会考虑到微生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其实,植物措施常常是和生物措施相互通用的)。

2.2仅从定义上理解,没有注意到事物的发展

水同土地资源一样,是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地下水资源有限,地面水分配不均,事实上只有20%的水分布在64%的耕地上。估计到2050年,将缺水4,000亿立方米(目前设施,总共为供应5,000亿立方米,已经不敷需要),水资源方面形势严峻。

早期,人们只提出了土壤保持这一概念。而今,还有很大一部分在停留在这一概念上或在这一概念上前进不大,认为只是对于水力、风力等各类因素引起的土壤侵蚀的治理。于是,他们没有注重水体的保护和利用,没有意识到化学侵蚀带来的危害。也就是说,没有水忧患与水战略的意识。当然,这些还与水体保护的具体定义有关,因为在这一方面大家还持不同的意见:如国内有人把入渗作为一种水体保护措施;但有人认为,入渗到地层深处的水体已经变得难以利用。个人认为,水资源的保持要从水资源的利用、便于利用出发,做好库存,同时进行防污染处理。

1997年8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作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重要批示。从而,又给水土保持赋予了绿化、美化的功能。1999年6月2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上又明确指出:“必须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黄河的一项根本措施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从此,更强调了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的结合。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是这样定义水土保持的:“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由于这一部法律是1991年颁布的,那时人们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一些,就没有引进“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这一内容。很有一部分法律意识过于强烈的人,也就由此来认识水土保持了。所以,在方案编制中少了很多内容,让编制方案的根本目的落了空。没有了那“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这一内容,好多东西也就空荡起来,更别说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了。

3对今后方案编制工作的希望

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的概念在不断完善、深化,水土保持学正在逐步演变成一个涉及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气象、水利、农业、林业、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的综合学科,相信今后的水土保持会更完善、更丰满。在此,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方案编制工作中,不仅要基于水土保持的概念,同时也要重视水土保持的内涵与外延,与时俱进,从防治水土流失、恢复植被、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同时结合资源的便于利用、混林农业、防旱、土地保育等内容,谨慎地做好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工作,编制出高质量的水土保持方案。

参考文献:

[1]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国外对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的解释》.

土壤保育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概念;方案编制;水体损失;土地保育

中图分类号:S15 文献标识码:A

1 水土保持的概念

水土保持现行定义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1.1 水土保持的含义

近几年水土保持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其内涵也在不断的扩充,不断充实,水土保持涉及的内容除了防治水土资源的流失外,还赋予了利用水土资源、绿化美化环境等。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治理性质的建设工程,它以保水保土为中心,综合采取合理利用土地、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等手段,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水土保持的内容已不只是防治水土流失,而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它能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保证,能促进社会进步。

1.2 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虽然未在国际经典辞书上找到专门简明释意条目,但根据一些国际学术专著,它们的意义也是比较明确的: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风、重力、人为活动等营力)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土壤侵蚀是国际通用的土壤学学术用语,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和机构对此定义大致相同,即水、风、重力等作用下土壤的流失。

1.3 水土保持的作用

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有效改善治理区的生态环境,降低土壤侵蚀模数,增加林草覆盖率,提高空气质量,还能有效拦蓄降水,拦截泥沙入河。同时,对于缓解山丘区,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减少洪涝灾害和抵御旱灾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能为治理区域的农、林、牧业创造良好条件,为增加群众收入,使群众尽快走致富道路提供有力的支撑。

1.4 水土流失与水土流失

防治水土流失涉及了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内容,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涉及了植物侵蚀、化学侵蚀、慎重考虑工程措施等内容,绿化美化环境则涉及了植树造林、慎重使用复垦措施等内容。总之,水土保持已不是最初的水土流失防治,即采取措施简简单单地把水土资源固定在某一个区域。

2 水土保持问题根源的解析

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的概念在不断完善、深化,水土保持学正在逐步演变成一个综合学科。我们要逐步改变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而没有意识到水土保护的根本目的。保持含义不仅限于保护,而是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因此,在方案设计的时候,仅着眼于防治土体的损失,进行机械地“固定”处理,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

2.1 对绿化、美化环境认识肤浅

同时,由于没有意识到绿化、美化环境,一部分人没有考虑植物措施、或是乱用植物措施、或是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等。总的说来,是对绿化、美化环境的认识没有深入。没有考虑植物措施的人完全没有考虑水土保持的绿化、美化这一部分内容。在方案设计中,不再乎植物措施,认为在工程措施的防护下,已经能够达到防治目标,采用植物措施纯属多余。

2.2 仅从定义上理解,没有注意到事物的发展

水同土地资源一样,是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地下水资源有限,地面水分配不均,事实上只有20%的水分布在64%的耕地上。估计到2050年,将缺水4,000亿立方米,水资源方面形势严峻。如国内有人把入渗作为一种水体保护措施;但有人认为,入渗到地层深处的水体已经变得难以利用。个人认为,水资源的保持要从水资源的利用、便于利用出发,做好库存,同时进行防污染处理。所以,在方案编制中少了很多内容,让编制方案的根本目的落了空。没有了那“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这一内容,好多东西也就空荡起来,更别说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了。

3 法律意义的水土保持功能概念

3.1 如何定义水土保持功能

水土保持是指陆地上的一些生态系统在地表对水资源的蕴藏以及发挥的有利于蕴藏水土资源的能力,同时这样的能力也对土地的生产力有着促进的作用。这里做个假设,若是定义里没有水土保持设施这一概念,这是为了避免循环的论证理论而做出的假设。在定义中,生态系统是广泛的概念,可以适用于任何的等级范围。所以,池塘、农田、森林都可以被说成是生态系统,生物圈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定义中的土地生产力则是对水土保持功能进行评判的重要标准,这里的生产力不是经济学也不是政治学上的生产力定义,而是生态学上的。

3.2 表现形式

这里的涵养作用是指,植被在地表覆盖地面,可以对降水进行截持,并且能够有效的对地面径流进行调节以及吸收,对土壤进行改良,并保持突然的固持性,对下渗的水分可以起到滞留储蓄的作用并且还能抑制地表水分的蒸发,水分的蒸腾是水循环的一种,对于森林以及水资源本质上需要发挥涵养作用,于山蓄水,于林蓄水是现代需要注意的。所以对于滥砍滥伐现象,以及肆意毁坏植被的现象,在陡坡开荒的行为都会破坏水源的涵养,也就是降低了水土的保持功能。

3.3 指标

生产力的大小排序上,森林最大其次是农田以及疏林然后则是灌丛和草原,荒漠的生产力最小。在同等的光照水分和温度的自然环境下,植物的分布数量以及密度决定了生产力,植物的生产力总数的高低就决定了土地的生产能力,也就是说水土保持功能低。直接性的说明了,认为的一些挖掘以及破坏活动会产生压塌破坏植被。

土壤是有机无机物的混合物,水分是其重要的物质组成,不仅仅影响了其物理性质,同时,也会对突然中的微生物活动以及溶解和转移养分的含量造成影响,这是土壤肥力大小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更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条件,地表水以及地下水都会为根系说吸收,这也是土壤水分被利用的过程。

结语

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利用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统筹规划,求真务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使我国早日呈现出河流清澈、山川秀美的大好景象。

参考文献

[1]王飞.人类活动对区域水土流失影响的定量评价[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土壤保育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壤与植物营养 素质教育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03-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急需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投身其中,高等院校作为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为不断提供高科技人才提供保障,因此,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非常迫切和重要的任务。为了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保障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果,教学仍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则是最基本的教学环节,也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1、2]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使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优质教育,其实质在于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使学生身心两方面的潜能都获得开发与提高,因此,要求教学所涉及的各个因素都作出新的调整。高等学校必须在教学体制和运作上不断改革,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展开教学活动,才能不断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发展要求。因此,怎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校的培养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就成为每个教育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是农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目前是我校农学、园艺、植保、草业、植科、设施等专业的必选基础课程,每年修读该课程的人数高达400余人,学生受益面广、影响大。土壤与植物营养学的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生长基础及水、肥、气、热等生长条件,植物营养则掌控了植物的生活习性及植物高产、优质、高效的具体途径。土壤部分理论性强,为植物营养部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植物营养部分实践性强,进一步巩固了土壤部分理论知识。为了适应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和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进行了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建立面向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

1.设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根据土壤与植物营养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其教学目标必须面对农业生产的实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培养学生解决农业科技问题的求实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需要教师用渊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和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感染、熏陶学生。②培养科技型、创造型及复合型人才。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讲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时,要适当联系相近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善于思考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对土壤和植物营养研究和技术应用领域作广度和深度探索,培养学生科学灵活的思维方法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①基本掌握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土壤的发生、分布、分类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概述和陕西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特性及改良利用方向,了解土壤的培肥、土壤的污染和治理、土壤生态及保护。②了解植物营养的发展动态,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营养功能,植物营养元素缺乏与过剩的主要症状。掌握植物根系和叶片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分配、同化与再利用,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氮磷钾肥、中量元素肥料、复混肥料及固体废弃物的性质与合理施用,施肥对环境及农产品品质的影响。③通过实验和实习使学生掌握并熟练土壤、植物及肥料的基本分析技术和土壤类型的调查及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土壤与植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传授的同时,还应加大本学科研究的热点和最新进展的介绍,此外,还应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此课程主要是面向本校植保、农学、植科、园艺、草业、设施等专业而设,由于专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个较大的难题。因此,在深入分析上述几个专业对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每个专业不同的特点强化专业特色教学。如对植保专业讲解叶面施肥的影响因素时,应让学生联想喷施农药的影响因素;对园艺专业可介绍肥料调控花期、花色;草业专业可介绍草坪施肥等,使学科之间交叉渗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执行严密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来进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突出理论和实践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增强实践环节,并可将应用能力的培训结合教师的科研任务来进行。

二、运用加强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1.改革土壤与植物营养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扩展与更新,现代化、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应用势在必行。

首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多使用“为什么”、“怎么理解”、“表现在哪里”等语言,同时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适当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中应随时补充一些土壤与植物营养学国内外研究动态,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性。问题情境主要是指与问题有关的事实、现象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由讨论,敢于质疑、争辩。

再次,可采取讨论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因此,在讨论中应让学生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一方面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在知识运用、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锻炼,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2.强化土壤与植物营养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措施。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目的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除实验和实习外,学校组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三下乡”等活动,都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更能增强学生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课堂讲授作物营养失调症状时,鼓励同学到田间采集典型样品或拍摄图片,或把宿舍养花时出现的典型症状直接搬到课堂,让学生充当“医生”给植物看病,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而且还提高了发现问题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3]

三、设立面向素质教育的考核标准

成绩考核是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时考核结果作为信息反馈给学校和教务部门,作为评估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质量都有重要的作用。另外,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是否客观和科学,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因此,课程成绩的考核不仅要注重理论考试,还应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及评价。在教改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对课程考核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改革。首先,通过闭卷考试来考核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每一门课程都有一定的理论体系,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都是必须要掌握的,否则根本谈不上应用。试题内容的覆盖面要广,一般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80%以上。通过闭卷考试可了解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是否真正掌握,其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其次,通过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来考核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映在班级的出勤率,迟到、早退等现象以及课堂答问情况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教育和教导学生良好的集体观念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这部分考核占总成绩的10%。再次,通过学生的实验技能来考核动手实践能力。由于该门课程强调实践应用,其实验课课时占总课时的33%,故必须将实验技能作为总考核的一部分,才能引导学生重视实验课。实验课的考核方法是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操作技能综合考试相结合,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四、强化素质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将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一方面是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有效、科学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围绕生产实践选取科研课题,把专业知识、实用科技和推广项目等灵活应用到具体生产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也锻炼提高了自己组织教学、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的能力和水平。另外,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可以吸收相关专业的学生参加,不仅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而且带领他们参与企业生产项目的研发和宣传,这样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但提高了他们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且也提高了他们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彭瑞东、杨彦从、杨从娟.素质教育下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7(5):81~83

2 胡智峰、韩平和、丁守玉.课堂教学如何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提高素质结合起来[J].中国校外教育,2009(6):77~78

3 董廷旭.《地理信息系统》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85~88

4 张亚丽、陈巍、沈其荣等.土壤肥料学通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70~72

5 李永夫、徐秋芳、姜培坤等.通识教育背景下土壤肥料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书育人,2007(12):100~103

6 刘世亮、刘芳、化党领等.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实践能力——土壤肥料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07(11):187~190

土壤保育的概念范文第4篇

Abstract: Soil Science is a basic course commonly opened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course covers a wide range of disciplines, with students of various professionals, also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eature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soil science, this paper makes a discussion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practic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关键词: 土壤学;教学效果;教学模式

Key words: soil science;teaching effect;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243-02

0 引言

在高等农业院校中,种植、园艺、林学、资源与环境以及土地规划等专业中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就是土壤学。从学科特点来看,土壤学涉及到地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多类学科,既是一门具有一定系统理论的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类课程。相对过去而言,目前土壤学的课程学时明显减少,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以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值得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进行相关探讨。

1 划分知识模块,结合专业特点,突出重点和难点

《土壤学》在高等农林院校的教学计划中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涉及土壤物质组成和性质、物质能量的迁移转化规律,土壤肥力和土壤管理等,教学内容多。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林学、园艺、植物保护,生物科学、草业科学等十余个专业均开设该课程。有些专业对土壤学知识的要求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一些专业差异较大。因此,需结合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因该专业还需学习地质地貌学,土壤农化分析等相关课程。因此,该专业重点讲授土壤的组成、理化性质及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素及其运动、迁移转化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利用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解决农林业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如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培肥改土、土壤与环境的作用与关系等,且各部分的内容都比其它专业讲得广而深。农学、园艺、草学等专业未开设地质学的相关内容,因此,在讲授理论课程的过程中就要完成原来地质学基础、土壤基本理论性质、土壤养分与作物以及林木施肥、土壤资源与保持五大部分的教学。园林、园艺专业还需安排岩石与园林建筑、岩石造景及风景规划关系等教学内容。

2 优化教学方法,探索“三个转变”,注重启发式教学

长期以来,土壤学课程的授课方式以老师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向学生传输大量信息,但也造成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充分,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课堂气氛沉闷,效果不理想。在注重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当综合应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尝试着由传统教学模式逐渐向着启发式和研究性教学模式转变。

2.1 由单向传递改变为双向交流,即由传统的一言堂变为问答、交流方式进行。如:在讲解土壤肥力的时候,为了引出土壤肥力的概念首先提出“为什么植物能够生长在土壤里”,结合不同土壤上植物长势可能不同、同一种土壤不同植物也可能出现长势不同的现象,引出土壤肥力生态相对性的概念以及造林工作中适地适树原则的本质内涵。这种方式由于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因此,能够充分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提高教学效果。

2.2 由原来的全部讲解变为部分讲授。老师不一定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讲解出来,应当让学生们在消化、理解以及吸收的基础上自学新知识并能够顺畅的表达出来。在学期的中后期,教师可以选择某个章节的部分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内容的精髓,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分组讨论,最后让学生代表上讲台讲解自己所理解的内容,最后教师和同学针对讲解的内容提出问题和质疑。

2.3 由原来的讲理论知识转变为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带着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考、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例如,让园林专业的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岩石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选择你熟悉或喜爱的园林树木或花卉,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制定相应的施肥方案等”。这样大大提高了同学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高等教育中,课程实习是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必须对实习内容进行优化以及重视学生实习的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学习兴趣。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将《土壤学》教学实习和《地质学》教学实习与资源整合起来,结合气象学、植物学等课程知识,形成由多门课程结合起来的独立于课程理论教学计划之外新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土壤学科综合教学实习,收到很好效果。

在土壤学课程的实验操作中,应尽量克服传统实验教学中实验员包办实验准备,实验过程中学生按部就班操作的实验课教学模式。教师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要认真预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试剂的配置、仪器的调试、空白实验、标准曲线的绘制等),实验过程中教师则要适时放手,学生遇到问题再咨询老师,让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处于主动地位。

对学习成绩较好,对土壤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仅靠有限的课时,难以满足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可以让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参与试验的设计、样品采集、观察分析以及到处理数据和归纳总结等过程,这样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的矛盾,还能让学生尽早的参与到科学研究的行列中,从而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在实践相对较少的不足,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以及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谢英荷,洪坚平,田晓红,等.提高土壤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169-171.

[2]张锡洲,王昌全,李廷轩.土壤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5(2):58-59.

[3]姜培坤,徐秋芳.园林专业“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8(1):71-72.

[4]陈立新,朱永林,乔璐.林学专业“土壤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9,7(4):112-114.

[5]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09):56-59.

土壤保育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覆盖 免耕 栽培技术

秸杆覆盖免耕法在我国已有30年的试验研究, 经过试验证明免耕土壤持水力强,饱和及不饱和导水率高,保水力强,抗旱节水,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率,改善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培肥了土壤,促进产量产值的增加。李万良等曾指出此技术具有节本增效,保护环境,减轻病虫害和劳动强度等优点,充分体现了玉米免耕秸秆覆盖栽培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该项目技术先进,实用,经济上合理,生产上可行,适用范围广,可操作性强,适合在北方地区普遍推广。

1. 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的核心理论认知

秸秆覆盖免耕的含义

秸秆覆盖免耕是保护性耕作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观点还不完全一致。国外典型的概念是美国保护性技术信息中心(CTIC)提出以覆盖度为主要标准,指在一季作物之后地表留茬覆盖至少为30%为保护性耕作,如免耕、垄作。国内学者张海林认为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

2. 玉米免耕技术的技术要点

2.1选择机具

推荐使用“山东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目录”中的玉米免耕播种机。玉米免耕播种机有气吸式精量播种机、仓转式穴播机和窝眼轮式条播机,可根据经济条件和需求进行选择。实施玉米精量播种,可不用间苗,玉米种子发芽率要达到95%以上,确保玉米播种质量

2.2增加密度

玉米种植密度要与品种要求相适应,一般播量在2.5~3.5kg/hm2,耐密紧凑型玉米品种密度要达到4200~4700株/亩,大穗型品种密度要达到3200~3700株/亩,高产田适当增加。

2.3规范玉米种植行距

根据农艺和玉米机收要求,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推广玉米等行距免耕播种,播种行距一般在60~70cm,以利玉米机收和提高产量。在行距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调整播种株距,达到不同玉米品种所要求的种植密度。

2.4正确调整机具

按照使用说明书,正确调整排种(肥)器的排量和一致性,确保种植密度;调整镇压轮的上限位置,保证镇压效果;调整播种机架水平度,确保播种深度一致。

2.5适时抢墒播种

从鲁西南到胶东半岛,玉米播期以6月1日到20日为宜。收获小麦后及时抢墒播种,最好当天收获当天播种,促进玉米早发。墒情差时,可先播种后灌溉;旱作区应抢墒播种。

2.6控制播种深度

在墒情合适的情况下,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5厘米,沙土和干旱地区播种深度应适当增加1~2厘米。

2.7种肥合理施用

施肥深度一般为8~10厘米,与种子上下垂直间隔距离在5厘米以上,最好肥、种分施在不同的垂直面内。肥料以颗粒状复合种肥为好,施肥量10~20公斤/亩。为减少用工,有条件的地区,可选用缓释肥,随播种作业一次性施足。

2.8先行试播

正常作业前,要试播一个作业行程。检查播种量、播种深度、施肥量、施肥深度、有无漏种漏肥现象,并检查覆土镇压情况,必要时进行适当调整。随时观察秸秆堵塞缠绕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停车排除和调整。机组在工作状态下不可倒退,地头转弯时应降低速度,在划好的地头线处及时起升和降落。

2.9适时喷施化学除草剂和药剂

在播种后当天或3天内喷施化学除草剂,均匀覆盖土壤地表面;对黏虫数量大于5只/平方的地块,要添加杀虫剂,待药剂均匀混合后一次喷洒。

3. 秸秆覆盖免耕栽培的作用

3.1提高土壤肥力

秸秆覆盖免耕具有明显的提高土壤肥力作用。对玉米秸秆还田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 还田3年的有机质增加0.05%~0.09% ,还田6年的有机质增加0.06%~0.1%,还田9年的有机质增加0.09%~0.12%, 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也相应地有所增加。多年连续秸秆覆盖免耕还可明显提高0~20cm土层土壤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免耕可提高土壤的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有关研究表明,免耕土壤中酸根离子含量明显较低,并不是由于免耕能够降低土壤矿化作用和增大反硝化作用引起的,而是免耕作物吸收量增大,土壤微生物固结作用增强的结果。

3.2保墒作用明显

秸秆覆盖以后在土壤表面形成了一种物理障碍,阻碍农田水分蒸发即保墒作用。秸秆覆盖处理能明显地提高土壤表层的含水量,使表层土壤经常保持湿润状态,这不仅有利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和微生物含量增加,而且可提高土壤保墒能力。秸秆覆盖有利于干旱地区的抗旱播种,秸秆覆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干旱危害。免耕秸秆覆盖对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影响较大,秸秆覆盖措施的玉米田与未覆盖的玉米田相比,土壤重量含水率提增加表层土壤含水量,对确保苗齐、苗壮具有重要意义。

3.3调控生长发育

秸秆覆盖的降温作用最为明显,夏玉米苗期覆盖处理的地温比对照平均降低了1.8℃。 丁玉川等研究发现,秸秆覆盖后春玉米生育期土壤含水量比不覆盖提高1~4%,土壤温度降低2.5℃~3.5℃,表现出苗推迟3~5d,出苗率下降5.3~6.4%, 拔节期推迟3~7d, 抽雄期推迟2~3d,成熟期晚5~6d。洪晓强等研究表明,受秸秆覆盖地温偏低的影响,春玉米幼苗期地上部生长受到抑制, 比常规栽培方式慢 出叶1.5~2.0片,株高和干物质重量也低,但从拔节开始,生长速度加快,逐渐赶上并超过常规栽培。 促进玉米植株中后期生长发育以及提高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重,后期叶片保持绿色,茎秆粗壮,植株挺拔而延迟早衰,灌浆期根长增加,可以显著地增加土壤水分利用率和蓄水量,促进玉米根系生长,秸秆覆盖可以改善玉米的经济性状,尤其是提高千粒重的效果较为明显,整秸秆覆盖春玉米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的水分利用效率都提高了,增产明显。

4. 研究趋势和展望

旱灾是中国气象灾害中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类灾害,我国水资源贫乏,目前全国干旱抑制作物生长和光合作用缺水量达400亿m3,农业每年旱灾面积达0.15亿hm2。是造成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玉米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可见,通过栽培技术水平的提升,如何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成为今后玉米栽培领域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秸秆覆盖免耕是一种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抗旱低碳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集农业机械工程、作物栽培学、土壤学、肥料、气象、生态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集成的技术体系。Blevins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免耕晚期播种,免耕可以获得高产;覆盖免耕可以降低地温,减少土壤蒸发,增加作物的蒸腾耗水,提高玉米对水分利用率,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万良,刘武仁.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吉林农业科学, 2007,32(3):32-34. 000

[2] 高焕文,李洪文,李问盈.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农业机械学报 2008,39(9):43-48.

[3] 李学明, 郭尚坤, 王剑柯.Surfer在干旱预警决策服务系统中的应用.中国农 业气象,2009,30(3):426-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