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图缩编 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 应用分析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课快速稳定持续深入发展,我国现有国土资源要素的占有和使用状态逐步展现出紧张化发展演进趋势。在这一历史性实践背景之下,作为典型的具备不可再生特征的资源要素门类,我国基层普通民众逐步提升了对土地资源要素应用价值的重视力度,诱导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在具体制定执行指向土地资源要素利用工作领域,以及替代资源要素管理领域的相关制度过程中逐步提升了系统性和规范性,在现有的实践发展背景之下,为切实保障和支持中央人民政府,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均能实现对全国范围内土地资源要素总体数量规模,以及现有使用状态的全面清晰认识,应当借由择取和运用适当类型的技术处理手段,针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要素描述性地图文本实施缩编技术处理,并在这一工作过程中,为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土地资源要素管理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制定形成科学合理的土地资源要素利用与管理工作方案,创造和提供稳定且充分的信息要素支持条件。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地图缩编中的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展开简要阐释。

1 土地Y源要素利用图文本编制工作基本概述

利用科学有效的技术方法组织开展土地资源要素利用图文本的编制工作,本身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历史发展演进过程。

早在19世纪中后期历史阶段,部分来自英国或者是美国的地理学研究人员,在具体参与开展针对较小范围空间区域实施的地理学调查研究工作过程中,就已经创造性的制作形成了具备较大比例尺的土地资源要素利用现状图文本。

遵照目前已经收集获取到历史性档案文献数据信息资料,中国人最早组织参与的区域性土地资源要素使用状态调查工作,以及编制形成具备较大比例尺的土地资源要素利用图文本活动,最早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历史阶段。在抗日战争烽烟四起的历史阶段,我国部分地理学研究工作人员,针对我国西南地域现有的土地资源要素占有的使用状况,展开了大量的实地性调研分析和制图描述工作,为一定历史时期之内,实现对我国西南地域土地资源要素使用状态的全面清晰认识,创造和提供了稳定且充足的支持条件。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地理科学研究工作人员,接连组织开展了覆盖全国性空间范围的基础性土地资源要素分布状态,以及使用状态调查研究工作,逐步绘制形成并且对外了一系列具备大中小比例尺的土地资源要素利用图文本,在一定历史时期之内实现了对我国现有土地资源要素分布和使用状态的全面充分认识,给我国地理科学事业的良好稳定发展构筑和提供了基础支持条件。

到20世纪70年代历史时期,伴随着遥感测量技术,在我国现代地理科学研究事业领域的引入运用,使得基于现代电子计算机设备,组织开展的自动制图试验活动获取了稳定且充足的技术可能性。而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时间阶段,中国科学院组织开展了覆盖全空间范围的土地资源要素使用调查工作。

2 基于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的地图文本缩编处理方法

2.1 计算机辅缩编工具

借由对计算机软件辅助工具的引入运用,技术能够在充分减少和避免人工干预因素背景之下,实现对现有的多元化地图文本的综合性编制处理,并且在这一实践活动过程中,借由对多样化的相关性数据指标项目的综合运用,切实实现针对现有数据信息要素的批量化处理业务过程,并在这一技术实践活动过程中,具体完成图斑中轴化处理、图斑合并处理、岛状图斑融合处理、多种差异化类型小图斑融合处理、线状地物要素的合并或者是取舍处理、图斑中轴化处理后线物对中轴线结构的自动捕捉,图斑边界化简处理,以及图斑尖角化处理等多样化技术处理实践过程。借由计算机软件辅助工具完成针对已有地图文本的缩编技术处理过程,能够显著改善提升相关技术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水平,降低和避免因手工操作行为而引致的技术误差事件,确保实际形成和输出的地图缩编技术工作成果具备稳定且充分的标化特质。

2.2 地类图斑元素的缩编的处理

(1)邻近图斑要素的融合处理。在具体组织开展的地图文本缩编技术活动过程中,应当针对土地资源要素使用状况数据库中目前具备的,具有相同地类、相同权属、相同坐落且直接相邻的未接受合并技术处理的图斑要素展开系统完整的技术处理,并且借由对基于GIS应用软件建构形成的FileGDB数据库的引入运用,具体形成自动查找图斑地图要素的技术形态,确保所有的邻近图斑,均能获取到及时完整有效的合并技术处理。

(2)小型图斑要素的综合性技术处理,在具体组织开展的地图文本缩编处理业务活动过程中,为切实保障实际编制呈现的各种地类信息要素,均能具备稳定且充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应当确保在实际开展的地图文本缩编活动过程中,最大限度做好针对小图斑信息要素的合理化转化处理,彻底避免对小型图斑要素的随意性剔除行为。

3 结束语

针对地图缩编中的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本文择取土地资源要素利用图文本编制工作基本概述,以及基于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的地图文本缩编处理方法,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周可新.浅谈地图缩编中的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4):79.

[2]位鲁青,邓惠卿,韩勇.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在专题地图编绘中的应用――以《青岛市公共交通图》为例[J].城市勘测,2003(03):35-38.

[3]周爱华,叶盛东,陈媛媛.兼顾专业实践与认证考试的《计算机辅助制图》教学模式探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25-27.

[4]卢淑群,邓景泉.计算机辅助技术与机械制图融合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3):129-130.

[5]潘春荣,罗庆生.采用UG软件按国标进行计算机辅助制图的方法与技巧[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5(09):154-155.

作者简介

张静(1980-)女,河北省南宫市人。大学本科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地图制图。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范文第2篇

一、数字化档案管理概述

当前,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形成了大量的数字档案信息。档案信息数字化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档案信息形态。采用数字化档案管理,把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方式互相连接,从而可以及时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国土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引入数字化管理后,相关管理内容能通过软件进行归类管理,将大量的纸质文件变换成数据和数字形式的计算机管理,不仅有利于文件的长期保存,还有利于科学管理的实施。当前国家的经济正在不断的发展,国土资源的利用不断的发生变化,国土资源档案的调用使用的比较频繁,通过数字化档案管理,相关人员通过计算机的资源共享,能够迅速的查阅了相关的软件,减少了以往纸质文件的调用时间,在档案的更新和归档中也能够通过计算机的录入及时的实现,为国家的国土资源管理和国家的革新经济建设提供了方便,高效利用时间的同时也间接的促进了国家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数字化档案管理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适应性分析

1、数字化档案管理符合国土资源多样化管理要求。

国土资源档案种类极多,包括了综合类档案、地籍管理档案、建设用地档案以及矿产资源档案,还有国土资源监察档案、测绘管理档案、会计、声像、科研、基建设备、实物和电子档案等等。而且仅就地籍档案来说,又分成集体土地地籍档案和国有土地地籍档案两类。这充分体现了国土资源档案的多样化特征。根据数字化档案管理特征来看,可以针对不同的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从而将这些资源统一纳入到数据库中,并利用智能化分析技术,实现对档案的高效管理,从国土资源档案多样化特点上来看充分显示了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高度适用性。

2、数字化管理能够解决国土资源档案复杂性特点

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相关内容比较复杂,其主要是对国土使用历史的记录,长期积累了较多的文件,在长时间的国家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同一地点经历了不同的建设规划,其用房的性质,产权所有人等都发生了变动。因此,在同一地点,国土资源的使用情况不同,其档案也就有多个文件记录,档案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联系。面对我国众多的地区和建设工程,可知国土资源档案的复杂性。而数字化管理能够通过智能软件对复杂的工作内容简化记录和保存,当然并不是对内容简化,而是将其管理模式进行简化,通过数字化模型的建立,将庞大的档案文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智能的整理,相关人员在录入和查找中只要输入相关信息就可以实现档案的综合利用,实现了管理流程的数字化和科学化。

3、数字化管理能够适用国土资源易变更性特点。国土资源种类繁多,其中地籍方面档案资源就非常容易出现信息变化。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地籍信息经常会出现改变。在数字化管理模式下,利用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将相关的信息统一搜索出来,并统一进行修改,从而极大地提升管理效率。因此,数字化管理能够轻松应对国土资源信息容易变更的问题。

4、数字化管理能够适用国土资源完整性特点。国土资源档案是一个系统性的资源集合,很多资源并不是独立信息个体,而是将多种信息资源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性资源,因此如果某一个资源信息出现缺失就容易造成国土资源信息的不完整,从而影响资源的检查和监督作用。在数字化管理模式下,这种相关性的建立已经通过数据库完成,因此很容易轻松调用并进行修改,极大地提升了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效率。

三、推进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应用

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具体含义,即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的纸质资料或是相应的录音或视频资料通过数据的转换,使其成为统一整体的多媒体信息内容,并将其依据相应一致的数据格式储存于数据库当中。进而利用强大的数据库资源对国土资源信息进行统一的处理和管理,从而高效的提高对国土资源信息的利用及处理能力。

1、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字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推进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关的领导进行推动才能够实施,因为国土资源本身的复杂性会涉及到诸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如果这些部门的信息没有纳入到数据库系统中,就难以转化成知识库,从而实现高效的系统化管理。所以只有所有领导摒弃门户之见,转变观念,将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统一收集被纳入到数据库系统中,并在日常的工作中使用数字化管理系统,才能够有效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效率。

2、制定实施计划分步实施

首先要明白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难度,这是一个系统性的综合工程,涉及到诸多部门的支持,同时还需要相关人才的支持。所以不可能一步完成,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要通过制定完善的实施计划着手。然后再进一步落实资金、实施单位和基础设施构建、人才培训和意识培养等一系列工作。接着当数字化管理系统搭建完成之后,就需要组织相关的人员对传统的国土信息资源,如纸质档案、录像带资料等进行手工录入和数字化前期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推进,并且在录入数据库系统时,需要对数据内容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在数字化转换过程中,信息资源没有失真,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效提升国土资源档案的使用效果。

3、搞好安全性建设

在其数字化管理的建设过程当中,最大的隐患问题即为数据的安全性。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应的病毒入侵形式和程度也在不断的加重,因而在对其进行数字化管理的实施过程中,相应的管理者应当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防范措施,对数据库系统定期进行病毒查杀。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在资料录入时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密码设置,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安全防范制度,提升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对数据的操作要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安全认证、可溯源。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村;数字地籍;数据更新

中图分类号 F3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340-02

1 农村地籍管理现状

农村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土地市场的日益活跃,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及权属变化非常大,为了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同时为了便于解决土地权属纠纷,必须及时对系统内部数据进行更新,以保持系统内部数据的现势性与精确性。

1.1 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急速发展时期,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土地利用结构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方面,城镇范围急剧扩大,将原本城郊的村庄纳入到建成区,产生了许多的城中村、小产权房,给农村地籍管理带来新的难题;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大量的村庄被复垦为耕地,使农村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重大的改变。

1.2 村庄内部国土资源管理基础薄弱,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由于技术、人员等条件制约的原因,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人员只到县乡级,对于农村尤其是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的管理力度相对较小,造成了农村土地利用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而数据库建设规范中对数字地籍数据库入库数据又有着权属清晰、界址清楚等多方面的明确要求,而在现行条件下实现这样的目标又有一定的难度[1]。

1.3 专业机构建设不完善,人力资源缺失

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资源供应、经济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土地专业机构对于大的项目往往很重视,对于村庄地籍更新等项目不愿意承担,造成了农村数字地籍调查更新起来人手不足,工作量大。

2 数据更新类型及流程

根据宗地的界址及其权利主体和土地利用信息的变化情况,一般可以将数字地籍系统数据更新分为以下3类:一是宗地界址未发生变化,仅仅是权利主体或者土地利用信息发生变化。二是宗地界址发生变化,包括宗地合并、分割、界址线调整等几种类型。三是新增宗地,主要包括原有街坊内新增的零星宗地与居民点外新增街道或街坊而设定的宗地。上述3种更新类型中,第一类由于没有涉及到宗地界址线的变化,因此完全可以通过数据库属性变更完成,操作上较为简单方便,因此就不再赘述,本文将着重论述第2类与第3类更新的基本流程。第2类与第3类地籍更新中都涉及到了界址线的变更,两者在业务的处理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之处只是在于办理的业务流程不一样,因此可以将2类地籍更新的内容综合加以阐述。

2.1 图形更新范围的划定及数据检出

首先在地籍系统中确定待变更宗地的四至范围,然后根据其四至范围,在其边界外30~50 m处将图形更新范围划定在勘测定界图层上;划定更新范围后就可以将此范围内地形、地籍、地类等数据检出数据库,交由地籍调查和测绘人员进行初步的编辑[2]。

2.2 地籍测量与权属调查

测量调查人员在拿到检出来的数据后,首先根据相关的基本资料制造调查底图,准备相应的地籍调查表格与其他材料;其次是实地测量与调查,测绘调查人员以地籍系统的控制点数据为基准,按照数据库建设标准,对待变更宗地周边及内部发生变化的地物地貌进行测量,形成最新的地形、地籍数据。

2.3 数字成果制作及检查

内业处理人员收到外业测量调查人员的测绘数据后,根据地籍测量和权属、地类、区划等各种要素的调查成果,按照数字地籍数据库建库相关规范及标准,对矢量图形数据进行图形和属性编辑,形成地籍系统库要求的标准文件格式。在自检、核查完成后,打印宗地界址表、宗地图等纸质材料,同时生成数字宗地图与地籍系统要求数据包[3]。

2.4 数据入库

系统更新数据包制作完成后,接下来的工作就应该是把数据包入库。系统更新人员在接收到核查完成后的系统更新数据包后,首先应对数据包进行入库前的检查工作,以确保更新数据包内容完整、格式规范、参照标准一致。通过检查的,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入库工作,没有通过检查的,交由数据处理人员进行重新修改;数据检查合格后,借助信息系统的数据检入功能将要更新的数据包检入地籍系统。其中,地形数据可以直接检入正式库,地籍数据可以先存入过程库中,待业务办理时再完成数据更新工作[4-5]。

2.5 业务办理与成果更新

上述几步工作完成后,最后一步就是业务办理工作了。这步工作一般由国土窗口办证人员操作完成。办证人员在拿到完整的宗地材料后,根据宗地图上提供的地籍号就可以进行初始登记、变更登记等一系列的业务办理工作,在注册登记时,同时触发地籍系统的数据更新入库功能,将过程库中的数据更新到正式库中,变化前的宗地数据同时被存放到历史数据中。至此,地籍系统数据库的更新工作全部完成。

3 结论及建议

地籍数据库的更新工作涉及流程众多,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为了更好地完成地籍数据库的更新工作,确保地籍数据的现势性及准确性,特提出以下建议。

3.1 进一步优化系统功能,简化工作流程

由于村庄地籍管理所具有的特性,地籍系统不能完全照搬城镇地籍系统的设计与工作流程,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与开发,需要简化的地方一律简化,而针对县域内特有的业务流程也需要全方位考虑。

3.2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业务水平

地籍系统更新涉及到地籍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地籍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等众多的专业技术工作,同时各项工作内容与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中,为了更好地开展地籍系统的更新工作,必须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不断更新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确保工作的准确可靠性。

3.3 理清工作流程,加强工作配合

地籍系统更新工作流程复杂多变,涉及的工作人员众多,中间环节层层紧扣,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不然会导致整个工作的延迟。因此,必须对地籍系统更新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对各个环节的责任和目标进行规范,加强相互之间的工作配合。

4 参考文献

[1] 包义超.基于3S_重庆地籍数据更新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28):76-77.

[2]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浙江省数字地籍调查技术规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 肖海波,贺彪,俞晖.多源数据的地籍动态更新模式研究:以深圳市地籍数据管理为例田[J].测绘通报,2015(6):116-118.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范文第4篇

一、调运背景知识,确定区域位置

利用经纬网图,以及地理事物的形状、轮廓、分布、文字等信息判断地理位置。近些年高考地理综合试题大多以经纬网图(如例1、例2、例3)为信息载体。经纬网是表示绝对地理位置的,因此熟练掌握经纬网图的判读和应用是空间定位的基石。

除明确经线、纬线的特征,经度、纬度的划分,东经度、西经度的判读外,更要牢记重要经线和纬线穿越的地区,熟记从0°经线和纬线开始每隔10度的经线和纬线穿越的地区和主要地理事物。除利用经纬网定位外,还可利用试题图文中的其他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如山脉的走向、河流的流向和形状、气候或自然带的分布、海岸线轮廓、洲界或国界的轮廓和形状、主要地理事物分布的位置,以及文字信息等。不同区域之间的地理环境存在着很大差异,只有准确定位,才能调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准确作答。

二、阅读图文资料,提取有效信息

从近些年高考地理试题可以看出,综合题通过图文材料为考生提供的信息,有些是显性的,有些却隐藏在图文或所反映的区域之中。这就要求考生能够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因此做题时考生必须认真阅读图文材料,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提炼和整合与试题有关的信息,绝不能背离图文材料而高谈阔论。

例1 (2014年安徽卷第34题)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

(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

【材料解读】“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说明不同的药材对环境的要求不同,要成为药材大省,必须具有多样的自然环境;“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说明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有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多种中药材的生长,自然界本身就生长着多种中药材,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说明甘肃省近年来依托中药材,通过技术投入,中药材的加工能力提高,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从而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地图信息】利用经纬网图可以确定甘肃省的经度和纬度范围,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利用一月0℃等温线可以确定其热量状况,其大部分地处温带;利用年等降水量线可以确定其干湿状况,其地处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利用主要地形区确定其地形特点;再联系其自身和周边地区的其他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确定其相对位置、交通位置和民族特色等。

【设问信息】试题中的三问由易到难,考查目标层层深入,考查能力逐步提高,体现了试题的层次性。笔者认为该试题经典之处在第1问,即“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这是对“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目标的充分考查,通过地图中的信息能够很好地获得其半球位置、纬度位置(热量带)、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特别是其相对位置,体现了其地理位置的过渡性和多样性(结合部、交汇处),给考生很大的发挥空间,也是对考生文字组织能力和表述能力的全面考查。第2、3问主要是对“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目标的考查,考生能够利用试题中的显性和隐性信息,结合影响中药材种植的因素加以分析说明。要求考生要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已有的地理知识,分析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

【思路导航】试题材料和图中提供了许多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要从材料和图中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并用地理术语规范表达,千万不要背离材料和图而高谈阔论。一般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热量带)、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等方面描述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特点。从影响中药材的区位因素中探寻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即从自然地理环境(尤其是其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性和多样性)、种植历史、劳动力、产品质量、市场需求、交通、加工技术、政策等方面探寻其区位优势。一般一个主导产业的兴起都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结果;其产品的深加工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也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1)大致位于32°N~43°N之间、92°E~ 109°E之间;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个自然区的交汇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要道),比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蒙、维、藏、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结合部。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特点,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类多);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交通便利);中药材加工技术的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3)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增加中药材附加值,带动贸易、物流、科技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把握行为动词,明确答题思路

从这些年全国和各省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出,在综合题中用到了诸如“列举”“分析”“说明”“描述”“简述”“评价”“论证”等行为动词,甚至一道题中的几个设问也用到了多个不同的行为动词。考生只有掌握了这些行为动词的具体要求,才能“对症下药”。

例2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36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如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思路导航】该试题用到了两个“分析”和一个“说明”。“分析”是把一个地理事物或现象分成较简单的几个组成部分,并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

通过阅读图文材料,从图文材料中摄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联系影响沼泽形成、河流含沙量多少的因素分析作答。利用经纬网图中的纬度位置可以确定该区域纬度高,气温低,有多年冻土层,地表水蒸发量小,下渗量小;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反映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势特征、河流的流速和侵蚀作用的强弱,从而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多少;利用图中河流的流向(自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和流经的纬度带(中高纬度)可以推断该区域的河流具有凌汛现象。

从图中可以看出,鄂毕河流经大面积的沼泽地带,由于沼泽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鄂毕河河口水中营养物质较少。影响沼泽形成的因素有地形(要能蓄存水分)、气温(影响蒸发量)、冻土层(水不易下渗)、水源(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等;影响河流含沙量多少的因素有地形(坡度越大,河水流速越快,侵蚀作用越强)、植被覆盖率、地质状态等。

“说明”是指解释清楚、解释明白,不仅要说,还要说明白(有所解释)。材料用简洁的语言巧妙地给出了影响鱼类丰富程度的因素。“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一般河流侵蚀作用越强,搬运和沉积的泥沙越多,河水中携带的营养物质越丰富;沼泽的吸收作用越强,流经沼泽的河流携带的营养物质越少。“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一般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越高,浮游生物生物量越大,鱼类资源越丰富;水温低,鱼类存活率低,生长慢。

【参考答案】(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西西伯利亚)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3)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四、紧扣关键词语,探寻准确答案

关键词指的是地理综合试题中最紧要的词语,如“最主要的”“正确的”“自然原因”“主要因素”等。关键词一般告诉考生“这是什么”“这在哪里”“什么季节”“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地理事物的性质”“什么原因”“什么现象”等,只有紧扣关键词,才能明确思维方向和答题要求,探寻准确答案。

例3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36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在如图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思路导航】第(1)题要紧扣“沙源”,理清“沙源哪里来?”和“沙源如何来?”。“沙源哪里来?”题干中“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即沙从黄土高原而来。“沙源如何来?”风沙源地即西北季风携带沙尘在此沉积;冬春季节,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稀少,河流流量减小,河床。第(2)题紧扣“冬春季节”,即该季节H县城盛行西北季风;紧扣等高线地形中H县城的“地形特征”,河谷大致由东西到西北―东南走向,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又位于峡谷地带,导致狭管(峡谷)效应,使风速增大,形成风口。

【参考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扩大。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五、运用地理术语,科学规范答题

综合题一般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从不同侧面或事物的不同层面设置问题。因此必须用区域研究的方法,采用对比、分析、归纳、推理、综合等思维方法,围绕“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来思考问题,再用规范的语言进行书面表达。

如,开放性试题让考生答题时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标准答案,给考生一个发挥创新的空间。开放性试题答题技巧如下:

(1)认真审题,有针对性解答。这种试题往往出现“赞成不赞成”“合理不合理”“可行不可行”“是否应”“两种不同的观点”等关键词,还有一些限制词、隐含条件等,考生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写出相应的理由。

(2)尽量用地理名词和术语表述。如例1中“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中的“过渡带”“结合部”“交汇处”等。

(3)答案要言简意赅。如果对问题把握的比较准确,可以用简洁的语言陈述你的观点;如果对问题没有太大把握,应尽量多答几个要点,力求完整;对把握不准的地理区域、地理事物等不要乱写,可用“该地”“该河流”“该湖泊”“该气候类型”等词称述,以免露了马脚,而弄巧成拙。

(4)答题要有层次性和条理性。把最主要的原因和论点写在最前面,用1、2、3等序号将知识点或论点分开,切记不要像写小论文一样,把大量的文字堆积在一起。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土历史资源;乡土史;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初中历史教育的作用在于对刚刚正式接触历史课程的学生进行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使他们“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然而,当今快节奏的初中教育和巨大的升学压力,使许多中学忽视了在历史教育中有效地结合当地的乡土历史资源进行历史教学,这使得初中生对于自己家乡的历史知之甚少,在情感上难以与家乡文化产生共鸣,也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山东省德州市自古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有着丰富的历史乡土资源,可以让初中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其学习中国历史的热情和热爱祖国与家乡的情怀,同时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一、德州市开展乡土历史教学的特殊意义

1.德州乡土历史资源是初中历史教材的补充

著名历史学家葛兆光先生在谈及当代历史教科书的诸多缺点时指出:“历史教科书中没有故事,也就没有历史,历史仿佛是按照写作者的概念发展的,内容无趣、枯燥。”诚然,中国悠久的历史仅靠简单的几本初中历史教材难以囊括,这使得教材对于历史知识的描述只能做到点到为止。如果能够将德州乡土历史资源有效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补充历史教材在内容方面上的不足。例如,在学习明清书画艺术时,人教版历史课本仅提到了一位沿袭颜赵书法风格的书法家――董其昌,且没有配任何书法作品插图。许多学生本身是书法爱好者,但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该时期书法特点往往只能凭空想象。实际上,明代诸帝皆为书法爱好者,在此影响下,该时期成为我国书法艺术的又一个繁荣时期,书法家辈出。其中,祖籍德州的邢侗就是其中一位。邢侗(1551~1612),字子愿,号知吾,明代大书法家、书法作品收藏家,与董其昌、米万钟、张瑞图并称“晚明四大家”,与董其昌并称“北邢南董”。不同于时人盛行学赵孟,邢侗尤善临二王书法,特点鲜明。位于德州市临邑县的邢侗纪念馆珍藏了部分邢侗的真迹和其生前藏品。例如,《二十二字行书刻石》是临邑现存邢侗唯一的大字真迹,《西园雅集图记》是邢侗临米芾小楷作品,此二真迹皆为明代书法存世珍品。在邢侗生前的书法藏品中,《唐人双钩十七帖》碑刻是唐朝王羲之草书摹本,清代王澍在阅过百余本《十七帖》后评道:“来禽馆为天下《十七帖》第一”“来禽馆有明《十七帖》之冠”。此外,还有《澄清堂帖》《兰亭序》定武兰亭、褚遂良临本、赵子昂临本三个版本的法帖,《黄庭经》贴等。由于近些年来命题趋势的悄然改变,加之上述资源保存完好且极具代表性,笔者在初中中国历史的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将书法鉴赏作为七年级下学期的一节历史活动课,这堂课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明清书法艺术的印象,还让学生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使其对中国书法的认识更加系统化。

2.以小见大,培养学生科学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在学习历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史)的时候,受民间野史和演义的影响较大,很难以科学的视角看待历史问题。例如,关于中国上古时期的领袖及其故事,初中历史教科书基于严谨的教学要求,仅作了非常简要的描述。然而正是由于此种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该时期中华民族发展的认识可能变得更加模糊。诚然,上古时期的中国历史虽然多为神话传说,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实历史的反映。因此,学生正确认识神话传说和史实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自身建立正确的史观很有必要。如,作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的禹城禹王亭历史久远。虽关于大禹是否确有其人,史学界尚存争议,然而禹城当地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大禹的故事,既有《禹王锁蛟龙》等神话,也有《后稷借壤兴农耕》等描述大禹务实治水的传说,还有《曾九皋重修禹王亭》等后人效仿大禹为民谋利的故事。实际上,大禹作为上古时期黄河流域的传说人物,虽然不一定确有其人,然而民间有关他的传说却是上古时期生活的部分写照。关于此,著名杨宽先生在《中国上古史导论・自序》中提出:“吾人证夏以上古史传说之出于神话,非谓古帝王尽为神而非人也。盖古史传说固有多出于神话,而神话之来源有纯出幻想者,亦有真实历史之背景者。”

二、运用德州乡土历史资源进行教学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认清教材和乡土历史资源的区别和联系

尽管德州乡土资源丰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作用巨大,但它仅可作历史教材的补充,不能取代教材。因此,在运用德州乡土资源时,必须仔细斟酌挑选的资源是否有必要,所选资源的各个方面在授课时应如何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讲解等问题。虽然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浓厚,然而如果教师不假思索地将乡土资源全盘照搬,不但会挤占讲解重点知识的时间,还容易模糊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反而会阻碍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

2.认清“国”与“家”的区别和联系

如上文所述,乡土历史资源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情怀。然而,如果过分夸大家乡历史资源的作用,就有可能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割裂“国”和“家”联系,容易对之后进一步学习高中历史知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历史教师在运用德州乡土历史资源时,既要褒扬乡土资源的积极作用,对其消极影响也不能避而不谈。另一方面,由于利益的驱使,部分德州名胜古迹在宣传时过分夸大有关古代人和事物的历史作用,违背了历史学习客观严谨的要求。我们在引用相关乡土史资源时,对不加考证就大肆宣传的“史实”一定要加以仔细甄别,做到历史教学的科学性。

总之,德州乡土资源是本地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帮手,若运用恰当,这些乡土资源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正确思考和学习历史的能力,更能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怀。德州市各中学运用乡土资源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问题仍有待于探索,笔者仍希望本文能对本地初中乡土史教学研究起到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