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道德行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 H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199-1

一、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高校学生在多年的教育中不断加深自己的道德认识,形成了自己的认知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思想道德认识的发展上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但是在道德认同和道德行为上则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表现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不一致。在探究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中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知行矛盾冲突中发现,形成高效学生知行冲突是由以下的原因导致的;第一,德育教育局限于德育课堂教育。高校德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通过德育课堂的教育,高校在德育课堂的时间设置上是一周两个课时,在德育教育的实施中表现出教育的中断性。同时,在德育内容的上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基本是照本宣科,而教材多是关于德育理论的探讨,未与学生的日常德育行为相联系,使得学生在德育认知方面的认识不断提高,但是学生普遍认为现实为给道德理认知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美德。第二,德育教学方式为传统的接受式。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需要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共鸣的思想才能转化为外显的行为。德育课程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基本可以理解文本大意,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德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道德价值观的认同,并引导学生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这也必然要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第三,德育理论的强化缺乏有效途径。德育的知行转化需要两个过程,第一是对德育内容的思想认同,第二是根据自我的德育思想树立或者纠正德育行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强化。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普通高校缺乏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表示学校对于学生的评定基本呈现以学生成绩为参照标准,以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为参考,很少与学生的德育认识和德育行为相联系。

二、在高校英语课堂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以行动导向为核心设计教学

德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个转化过程通过动态的方式进行呈现和分析。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为核心设计英语教学是突破这个难点的重要途径。这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分析本节课英语课程的主要内容,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相联系,围绕主题选择学生典型的日常作为,作为课堂开展的主要案例;第二,促进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分析和讨论,对道德行为是否需要改正进行讨论;第三,确立本周的道德养成行为。例如,在“say yes”的单元教学中,配合的课文中心思想是人的极限是不断突破的,We usually only accept 55 guests but at a pinch we could take 60.围绕此主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当代大学生不易坚持,容易半途而废的特征,渗透“坚持去做,努力突破”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引导学生使用生活中通过坚持取得胜利的故事进行句子练习,其次引导学生设计近期的目标,并设计具体实现的步骤,通过一二百字的英语课堂小短文进行表达,第三,引导学生互相监督将目标予以执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枯燥的讲解课文中设计的语法和复杂句子,而是将语法的学习和短语的使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并潜移默化的进行坚强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以情境教学为途径开展教学

道德行为的转化需要学生道德思想的情感认同,这个过程只有在同伴的交流中才能实现,因此在英语课堂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强调以情境教学推动学生的同伴交流,促进道德认知的情感认同。道德情境的设计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为素材,将学生的各种道德行为进行综合或者典型化的凸显,通过学生的话剧表演或者PPT的展示,引起学生作为旁观者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省视,与同伴对道德行为展开讨论。例如,在“More Crime and Less Punishment By Richard Moran”的学习中,教师通过ppt展示社会中因为不同的错误认识导致的犯罪行为,引导学生对性和谐行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设置促使犯罪人改过的措施。这样的情境教学促进道德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将理论化的知识转化为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案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让学生领会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三)引导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养成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的树立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养成,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的保障,规章制度是每一个学校都具备的,但是并没有可以执行的道德行为考核标准,同时,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都具有一定的抵触。学生具有重要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符合学生行为的具体道德行为考核和监督机制。在上述道德认知教育和道德行为的探讨过程后,由班级学生自主决定在一定时间内学生要养成的行为,并建立道德行为登记表,由学生选取道德行为监督员,负责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监督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具体来说,在班级的道德行为记录表中予以登记,以一天为单位,一天中没有出现不道德行为极为10分,出现一次扣一分。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即道德不及格,学校其他奖励不得享有。本周的行为在下次道德课上进行评价总结,包括自己关于本节道德行为的疑惑或者感悟。这样就把学生的行为作为道德开展的起点、过程和重点,促进学生行为的养成和转化,集教育和评价为一体。同时,对表现不好的学生,监督员有权予以指正。

综上所述,目前的高校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认知方面基本实现了道德教育的要求,学生的道德认知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但是关于道德思想的情感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和纠正,则处于弱势地位。笔者分析高校德育发展现状,提出在不同学科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具体在英语课堂中倡导以行为为导向展开英语教学,以情境教学为途径开展德育教学,以同伴交流和讨论为德育开展的主要形式。

参考文献:

[1]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J].教育研究,2003,10:46-51.

[2]尚琳琳.中美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

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数学;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18-02

教育从产生的那天起就注定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当前的教育形式正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推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具有创新意识、高度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社会教育家关注的焦点。智育从传统教学开始就受到教育者的重视,有着深厚的根基,其被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德育已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教育界也正在倡导“德育领先”;体育锻炼不但能强身健体还能磨砺人的意志,在全民健身的宗旨下,体育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因为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与生活实践接触最紧密的劳动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然而,美育却被忽略了,没有得到与其社会价值相应的重视!

我们常常谈论人文精神的“真、善、美”和人全面自由的发展,艺术美的理论中也常会出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爱因期坦说过:“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他还认为,只有借助数学,才能达到简单性的美学准则。一个正确的数学公理、定理,可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数学的真;数学理论即使离现实多远,也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数学的善;伟大的希尔伯特曾说过:“数学中每一步真正的进展都与更有力的工具和更简单的方法的发现密切联系着”,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建立这些理论时体现的创造性思维就是数学的美。遗憾的是,这些观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

举国上下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数学美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得到充分重视。在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中已提出了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这就是数学美学,这种功能将长久以来人们对数学的追求转化为对完善的追求,对和谐数学的追求。

一、数学美的表现

美,是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的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鲜明性和新颖性等特点。数学作为精神产品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数学美深深地感染着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对她的欣赏。

1、简洁美

在数学界,人们普遍认为朴素、简单是数学外的在形式,朴实清秀又底蕴深厚才是其至美。欧拉公式:V-E+F=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在数学中,像欧拉公式这样形式简洁、内容深刻、作用很大的定理还有许多。比如:

圆的周长公式:C=2πR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平方。

正弦定理:ΔABC的外接圆半径R,则 等,这就是数学的公式之美。这种简洁美,用几个定理是不足以说清的,数学历史中每一次进步都使已有的定理更简洁。

2、和谐美

欧拉公式: ,曾获得“最美的数学定理”称号。和谐的美,在数学中多得不可胜数,如著名的黄金分割比 ,即0.61803398…,维纳斯的美被所有人所公认,她的身材比也恰恰是黄金分割比;著名的菲波那契数列{an?},定义如下:

a1?=1,a2=1,

当n≥3时,an=an-1+an-2

将“黄金分割”、“神圣比例”的美称给数学都受之无愧。

3、对称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空间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圆是中心对称圆形圆心是它的对称中心,圆也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梯形的面积公式:S= ,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其中a是上底边长,b是下底边长,其中a?1是首项,an是第n项,这两个等式中,a与a1是对称的,b与an是对称的。h与n是对称的,这是数学的对称之美。此外,数学还有自身的奇异突变美、创新美、统一美等。数学的发展深受美育思想的影响,使得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二、数学美的功能:

社会在进步,人们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等得到美的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美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培养创造、发明数学的激情;

2、启发探求真理的思路;

3、检验真理;

4、寓美于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以美启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美的教育途径

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当做必要的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知,欣赏数学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将美知识应用于实践,体现美育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数学美的教育途径需要先展示数学隐含的美、进一步挖掘数学美、再创造数学美、最后将美学原理应用于解题实践。

数学美育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将会愈发重要,数学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实施数学美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精神,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马忠林.数学教育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 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教案精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4] 丁尔.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职业素养教育 融合途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科研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研究”(编号ky201318)的成果。

作者简介:张爱仙,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如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当前我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努力方向。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专业建设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我院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初步尝试。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结合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文化,思考和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如何融合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职业是由于人类社会分工而产生的具有特定专业和专门职责、并以所得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劳动。职业素养简言之,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职业素养高低是衡量职业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标,是从业者职业生涯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职业素养问题关系到高职大学生能否顺利进入职场、未来事业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界定职业素养的内涵十分重要,但在学界,对职业素养的内涵有不同理解。例如:解厚荣(2010)认为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职场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知识、职业行为、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尊严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叶菊珍(2010)认为职业素养概括起来就是职业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或品质。包括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郭春燕(2012)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分析上述对职业素养内涵的解读,本文认为,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要求,是从业者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平台

培育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教育的必修课。研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问题,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有着相互融通的内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通过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身心、法律、职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可持续发展。职业素养教育是指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对高职大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它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推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深化教学改革中,要贯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化育人”的办学思路和“融”文化理念,探索和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实现我院“学生体面就业”目标。

1、调整和丰富教学内容,突出职业素养教育。

根据青年汽车学院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调整和充实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在适应性教学中,强调职业活动中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专业能力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设计大学生活规划,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在思想情操教育中,通过理想和爱国主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将坚定的职业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结合起来,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在人生价值教育中,要求学生做好人生规划的设计,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积极的职业态度,在职业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道德修养教育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学习和感悟青年汽车集团“治厂方针、干部作风、工作作风、质量方针、技术领先、质量第一、用户第一”的文化内涵,提炼出汽车职业人必备的管理、责任、创新、技术、质量、服务六个职业意识,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敬业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进取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并结合专业的特点,提出了汽检、汽制、汽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在法律修养教育中,通过法律精神、法治理念、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和民法等内容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学生养成遵守法律法规并用法律法规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意识和习惯。

2、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培育职业意识和能力。

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演讲、播放影视资料、小组讨论、问题探究式、情境模拟式、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例如:通过案例分析,请学生谈谈把汽车专业作为自己职业理想的理由以及如何努力实现职业理想的设想;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寻找身边的感动、发现身边之美的教学活动,然后在课堂上演示PPt,与班里其他同学分享;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爱国歌曲演唱的课堂教学活动;播放爱国主义影视资料,分组开展课堂讨论,然后每个组推荐1名同学在大班进行交流发言;开展校园文明与大学生公德状况调查ppt课件制作比赛,在课堂演示后评比发奖;在感知青年汽车集团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以图片、视频等形式,简要介绍我们汽车学院优秀毕业生和获得省以上技能大赛奖项的学生事迹,向学生提示和解释我们汽车学院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实施的专业文化建设项目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开展“大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并把学生基础文明表现列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考核中。

高职教育是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能力可持续发展奠定职业技术基础和职业素养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丽《职业素养教育——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叶菊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解厚荣《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4]饶素良《基于职业素养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范文第4篇

一、关于席勒美学理论的历史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美学界对于席勒的美学理论,由于受鲍桑葵《美学史》等著作的影响仅仅将其界定为“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但我们站在21世纪的今天,再来审视席勒的美学理论,我们就会深深地感到过去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历史证明,席勒的美学理论的意义决不仅是完成黑格尔美学的一种“准备”和“桥梁”,而是早已超越了他的时代,成为人类美学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席勒从美育的独特视角批判了他所在的时代。这种批判开了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审美批判的先河,影响到后世并对当代仍有其重要意义。当代德国著名理论家哈贝马斯在《论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一文中指出:“这些书简成为了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

席勒不仅是德国古典美学的继承者,而且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德国古典美学。他在某种程度上突破德国古典美学的思辩性、抽象性,努力将美学研究带入现实生活,开启了现代美学突破主客二分思维方式,走向“主体间性”之路。哈贝马斯认为,这实际上是当代“主体间性”理论和“交往理论”的一种萌芽。特别重要的是,席勒将美育界定为“人性”的自由解放与发展。这不仅突破了近代本质主义认识论美学,奠定了当代存在论美学发展的基础,而且开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审美的生存”的新人文精神重铸之路,关系到人类长远持续美好的生存。席勒的《美育书简》是资本主义现展过程中有关人性批判与人性建设的一部鸿篇巨制,标志着美学逐步由书斋走向生活。也正是在这一论著中席勒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将其同人的自由紧密相联。将审美教育与人的自由生存和人性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从更深远的社会意义来说,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带来的人性和人格的片面性,追求人的审美的生存,成为人类追求的始终不渝的宏大课题。马克思对于人的“异化”扬弃和全面发展的论述,海德格尔对于人的“诗意地栖居”的论述,都是继承席勒探索人的审美生存的当代重要成果。

二、关于席勒的美育理论的内涵

席勒最重要是理论贡献在于围绕“美育”这个论题,以《美育书简》为中心,构筑了一个相对完备而新颖的美育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席勒的《美育书简》与他的其它美学论著割裂开来。事实上,席勒的20多篇美学论著,尽管题目各异,但其核心论题却是“美育”,其它论著均围绕“美育”这一论题展开,构成一个相对完备的美育理论体系。而其核心是“把美的问题放在自由的问题之前”,实质上是一种现代存在论美学的初始形态,预示着现代美学由认识论发展到存在论的必然趋势,直接影响到后世。

席勒美育理论提出的哲学基础是由认识本体论到存在本体论的过渡。席勒的美育理论继承了康德的先验人本主义哲学,特别是康德有关自然向人生成的观点。但对于康德的认识本体论却有所突破。他由古希腊的古典本体论出发,走向存在本体论。

关于美育的内涵,席勒将其界定为“自由”。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一种超越实在、必然与理性的审美的关系性的自由。也是审美的想象力的自由,是想象力对于自由的形式的追求,从而飞跃到审美的自由的游戏。当然归根结底,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人性解放的自由,是通过审美克服人性之割裂走向人性之完整。由此可见,这种自由观不仅局限于精神领域,而更侧重于现实人生,追求一种人性完整、政治解放的人生自由。因而是一种人生美学之路,开辟了整个现代美学走向人生美学的方向。

席勒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即是其成为沟通感性与理性、自然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之中介。这就使美育成为由自然之人成长为理性之人的必由之途。这就是席勒关于美育作用的“中介论”,成为整个美育的核心环节,构成了整个审美之谜。

席勒认为,美育所凭借的手段是美的艺术。他首先从艺术类型的横向的角度论述了理想的美育的途径。那就是由优美到崇高,达到人性的高尚。而从纵向的角度,席勒勾画了审美教育的历史过程,即由古代的素扑的诗到现代的感伤的诗,最后走向两者结合的理想形态的诗。

三、关于席勒美育理论的当代价值

席勒的美育理论是一种作为世界观的本体论理论,将审美看作人的本性和人的解放的唯一途径,因而成为最重要的价值取向。这一理论对于我国当前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的指导下,通过美育的途径,培养广大人民的审美世界观,造就一大批学会审美的生存的人,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席勒的美育理论是一种人生美学,旨在克服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分裂,实现人性的完整,造就无数人性得到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这对于我国当前正在实行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启示我们借鉴席勒有关美育所特具的“不可代替”的“中介作用”等重要理论资源。

在当前的文化与文学艺术建设中我们应该很好地借鉴席勒有关理论,既正视当前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现实形势,同时又坚持美的艺术的“高尚化”方向。使我国的文化和文学艺术事业得以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

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德育;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前言

为了完成德育任务,必须根据德育的原则,选取有效的途径和采取恰当的方法。德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条。德育方法是为德育目的和德育内容服务的,是实施德育的方式和手段。物理教学实行的德育方法主要在德育渗透、德育熏陶和品德的评价。

一、通过讲授物理知识实施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关键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弄清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教会学生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理想化研究方法;启发学生运用“对立统一”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分析物理问题。培养辨证思维方式。

1、弄清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

讲楞次定律时,在分析大量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归纳为两对因果关系:①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使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②回路中的感应电流又产生感应电流的磁场。前者“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是原因,“产生感应电流”就是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是后者“产生感应电流的磁场:的原因。这是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这两对因果关系之间有什么联系呢?(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总结)揭示出正是“果”对“因”的反作用反映了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这就是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物理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因果关系,而且有着复杂多变的形式,如“同因异果”关系,给定电源的闭合电路,当改变外电阻时会引起电流和外电压的变化,就是这种关系。又如“原因和结果相互转换”的关系,电磁波的形成就是电场和磁场的对立斗争,相互转化的结果。

2、用对立统一、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

①讲牛顿第二定律时概括地指出揭示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规律:外力促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惯性(m)又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改变,这一对矛盾统一于F=ma的关系中。

②光照射在媒质表面上,一般是同时产生反射和折射。当光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介质时,随着入射角的增大(量变),折射光减弱反射光增强,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当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临界值)时,发生质的飞跃,折射现象消失了,产生全反射现象,而临界角就是质变点。

3、在解题中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在科学研究和物理教学中,处理问题的方法往往要把复杂的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加以简化或理想化,建立物理模型是这种方法的集中表现。在习题教学中,也需要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矛盾,确定其物理模型,然后根据适当的物理规律,分析解答问题。

4、在物理实验中实施德育

观察实验是物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物理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认识客观的物理规律,实验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实验过程要求要遵守纪律,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如实记录数据,爱护公物,教师高标准、严要求,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品德是十分有益的。

做测定金属电阻率实验时,要求学生三次实验通过金属丝的电流差别不大(且电流均在1安培以下为宜)测出电阻率后,教师指导学生提高电压,增大电流再进行实验,会发现电阻、电阻率明显增大,这个现象如何解释呢?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矛盾,学生讨论后,教师因势利导进行归纳:导体决定于电阻率(内因),但温度、长度等外界条件(外因)可通过内因,促成导体电阻的变化,进而指出,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降低(量变)而减小,当温度降到绝对零度附近时,某些材料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零,电阻突然趋于零(质变);这就是超导现象,关于超导现象,关于超导材料及其应用的研究,目前我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二、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熏陶

课外活动是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它与课堂教学目的基本一致的,但有自己的特点,课外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愿参加。学生根据本人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各种活动,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广泛和丰富多彩,学生自由度较大,适于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是较大规模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讲座、竞赛。也可以是小组活动,如无线小组,摄影小组等,还可以是个人活动,如观察实验,小制作,写小论文等。

在各种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情景和起示范作用,以进行德育熏陶。如参观科技馆就是开展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力、热、声、光、电科普展品大部分可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开阔了眼界,扩宽了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小组也是对学生很有吸引力的活动,如制作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制作电蚊拍等,通过参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要把工件制作成功,必须按科学道理办事,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可见,兴趣小组活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通过教学德育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予以恰当的褒贬

运用这种方法对学生在课堂学习,做作业,参加课外活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能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解解答问题,自觉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以及实事求是,知行统一,顽强发奋学习等优良品德随时随地予以表扬、赞许和鼓励,这将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增强自尊感和荣誉感,同时激发学生追求更高的德育目标的愿望和要求,从而提高德育实效。如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不专心,不刻苦,可是参加小制作活动很积极,一丝不苟。他用一节竹管做的“喷水枪”很适合用来演示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于是教师用他的喷水枪为教具演示了平抛运动的射程,实验现象生动有趣,效果很好。这里,教师巧妙地利用这种形式对学生的创造性劳动作出了评价,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从此,这个学生的品质有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