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城市的现状

生态城市的现状

生态城市的现状

生态城市的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绿地、生态效益;资源与环境

一、城市绿地与绿地系统的含义

城市用地构成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绿地”,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绿地”包括三层含义:①由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等;②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等;③农业生产用地。而城市绿地则可理解为位于城市范围(包括城区和郊区)的绿地。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许多城市所做的绿地规划赋予城市绿地的含义只是前两个方面,不包括城市范围的农地,即狭义的城市绿地,也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城市绿化用地”或“城市园林绿地”。

所谓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包括城市规划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二、目前城市绿地建设面临的挑战

由于近些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城市带来的负面效应——环境污染,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危害人类的各种有毒气体大量增加,氧气被大量消耗;烟灰、粉尘、放射性物质、强烈致癌物漫天飞舞;光化学烟雾已在我国许多城市出现;我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中肺癌死亡率已升至癌症死亡率的第一位;某些城市由于地形条件的影响,污染的大气不易散去,形势更加严重;由于城市中汽车数量的骤增,汽车尾气的污染火上加油。这一切使城市居民深受其害,不但使劳动生产率降低,还使人的劳动年限和寿命缩短。这一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还在扩大。若再不痛下决心进行综合整治,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效会被污染所带来的后果所抵消。该问题的根本解决是减少和最终消灭污染源,但是由于经济和技术的限制尚需一定时间和一个过程。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污染程度同时处在高峰期,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对人的生存构成威胁,还将严重影响投资环境,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在这矛盾冲突的紧急关头,只有各行各业共同投入到这一斗争中来形成全方位合力,才有可能遏制住环境的继续恶化,使经济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植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始创造者,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现在,植物又被作为改善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城市绿化在各行业各业中是唯一以"自然更新"方式净化环境的有效方法。城市绿化工作者应主动地投入到这场关系国计民生的伟大事业中来。

园林绿化工作者要投入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工作中来也要有一个"观念更新"的飞跃。这一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斗争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至今仍有些领导者和绿化工作者把城市绿化工作视为单纯观赏和作为装饰城市的附属性质,不免已经过时。事实上城市绿化已被国家列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城市绿化已是改善城市生态、改善市民生活、工作以至生存环境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的措施

当今城市绿化必须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来考虑城市绿化的所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整个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达到减轻污染、改善环境、美化城市的目的。城市绿化工作者应树立起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要建设城市的绿化规模,更要挖潜增效建设城市绿化最本质的内涵,即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而不是形式,为了最充分发挥出城市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的作用,有如下三大关键。

1、努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城市绿化的首要条件就是土地。我国政府把保护环境、绿化祖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建设部制定了《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规定城市绿地率2000年达到25%,2010年达到30%;城市绿化覆盖率2000年达到30%,2010年达到35%,要求全国城市编制和修订绿地系统规划,说明我国政府对城市中绿地指标的重视。这一指标的根据是国内外大量研究材料证明的,不论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在常规情况下,30%~50%的绿化覆盖率才对其生态平衡具有临界幅度的意义,即达到或超过这一幅度,生态环境有望向良性循环方面发展,如果达不到或下降,生态环境必然趋于恶化。就当前来说,我国许多城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不在常规状态之列,为要使生态尽可能趋于平衡,其绿化覆盖率只有大大高于这一临界幅度才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用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方式,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用地十分紧张,这一方式在当前说来显然是很有限的,不能满足实现生态平衡所要求的绿地面积,也正因为如此,在有限绿地面积上挖潜增效,改变生态效益增长方式就成为当前城市绿化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这绝不等于说建成区内绝对没有可能增加绿地面积,目前就有些大中城市放眼长远,在市中心区搬迁了建筑,建设和扩建了绿色广场。而不少城市绿化规划者所一再提倡的对屋顶进行绿化的手段更不失为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有效之举。

现在,城市中永久性高大建筑越来越多。从高处看下去屋顶遮盖了城市。屋顶面积占据城市建成区面积至少在1/3以上,这些屋顶质地构成对城市生态的恶化起着很大作用,尤其夏季高温天气屋顶大量吸收和释放太阳辐射,增加了室内外的温度。有些国家把屋顶绿化也纳人城市现代化的内容,无疑也是从生态环境方面考虑。各地只需结合各自城市情况进一步研究政策和进行试点推广。屋顶绿化不仅见效快、成本低,绿化效果好,当然更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改善城市生态效益明显,它不仅减少了恶化环境的面积,而且增加了同样面积的绿色植物。

2、科学合理地规划绿地位置

城市绿地的存在与大小,虽然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如上述第一位的作用,但绿地在城市中的规划位置对其作用的发挥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如济南是一座盛行东北、西南风的城市,除应在城市上风方向规划出大面积的绿地外,还应在市区内呈西北至东南方向一线错落规划出几块较大绿地,这对济南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将起到重要作用。正由于济南市多东北风和西南风,因此居住在植物园西南向和东北向的居民就可享受到经植物园绿地过滤的新鲜清洁空气,如果城市中心有一块面积较大的绿地,其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会更明显,影响面更大,不论什么风向,绿地周围的居民都可受益。城市中心绿地还能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在酷热的夏季,使市区温度有所降低。如果把大块绿地规划在市区的西北向,则这块绿地对城市生态的改善作用就不大。如果为了某一方面的需要而把市中心的绿地迁至郊外,或将市区的绿地改做它用后再把郊外的绿地划过来"充数"以弥补部颁标准的绿化指标,这样虽然指标达到了,但其对市区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却很低。从这个意上说,绿地在城市中设置位置的重要性比绿化覆盖率的指标更重要。

3、提高绿地生态效益的效率

如上所述,一个城市第一步确确实实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城市绿化指标,第二步又在绿地规划布局方面做到了科学合理,是否绿地的生态效益就一定会充分发挥出来呢?其实不然。由于单位绿地面积上的植物配置和生长状况等不同,生态效益差别是很大的,挖潜增效大有文章可做。

3.1 面积问题

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各种有毒气体、蒸腾水分增加空气湿度、炎夏降低植物周围的温度、吸收噪声及吸滞粉尘等基本全靠叶面积来完成,生态效益与单位绿地的叶面积成正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增加生态效益就要增加叶面积。乔木、灌木和草坪所具有的叶面积是大不相同的。乔木的叶面积,可达到它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倍左右,灌木只有5~10倍,草坪更小。高大乔木的生态效益高于灌木更高于草坪;由乔木、灌木和草坪结合建造的覆层结构绿地其生态效益明显大于双层或单层结构绿地,同样面积的城市绿地,其结构不同,由乔灌草结合产生的生态效益可为单层草坪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要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生态效益,必须建造复层群落,从而提高绿地生态效益的效率,切不可不切实际地以草坪取胜。

在此还要特别强调保护大树的作用。首先,绿色植物中高大乔木所具有的叶面积系数大,本身净化效率高;改善生态、气候功能显著,据德国植物学测定一株成年旺长的大树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抵得上1600株小树,足见差异之巨大,所以"种大树、见大绿、改善大气候"实为当前城市绿化工作的重要方针。其次,高大乔木增加了复层种植的垂直高度和体积,从而增加了单位绿地上的叶面积,最终增加了生态效益。第三,由于城市中高大建筑的大量涌现,只有大树才能与其相匹配,使城市景观更壮丽。但是一些城市对大树的保护实在不容乐观,按理说,在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就已经开始城市绿化工作,到现在应该有许多大树了,但现实大树不多,原因就是不重视大树的保护,在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中,多处砍伐大树再种小树是众目睽睽的,以至一些城市包括济南,少有大树景观,这对于一个历史名城来说是多么地不相称。就现存大树看,其生存环境亦十分险恶,还有市场化的结果,对绿地、树木破坏也很大,因此,"保护市区现有大树和绿地就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最起码行动。

3.2实现生态系绿化树种选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如吸收二氧化硫较强的树种有侧柏、桧柏、臭椿、国槐、垂柳、大叶黄杨、银杏等。吸收氯气较强的树种有刺槐、大叶黄杨、猬实、小叶女贞、扶芳藤等。悬铃木、刺槐、女贞、大叶黄杨还可以吸收汽车尾气中排出的铅。为了群落化的需要就选择耐荫树种,如流苏、枸桔、金银木、珍珠梅、大叶黄杨、扶芳藤、爬山虎等。为了尽可能多地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就要种植光合作用强的树种,如垂柳在乔木类中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最强,常绿乔木中桧柏最强,灌木中紫薇最强,这些植物同样也是释氧能力较强的树种。

城市绿化规划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如能在上述几个关键问题上做出努力、实施,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生态效益增长方式也就从单纯增加面积(不排除增加面积;如前述应更努力增加面积)转到挖潜增效上来,绿地将以一当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华北等广大地区综合生态效益好的乔木树种有:柳树、榆树、银杏、毛白杨、加杨、悬铃木、白蜡、刺槐、国槐、合欢、臭椿、侧柏、桧柏等。在大气污染严重的情况下,首先要选择抗污染能力强的树种,在能成活、较正常的生长的情况下,才能发挥绿化防治大气污染的作用。如果在城市绿地中大量使用生态效益较好的树种,无疑城市中的生态效益又可上一台阶。

生态城市的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现状;保护;措施

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增大了城市的环境的压力。因此人们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方面,不要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危害到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1 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

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水资源污染与空气污染逐渐的增加,工厂排出的废气,排放到空气中,造成了空气的污染,从而导致全球变暖、酸雨的形成。工厂排放的污水,流到河中,直接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导致河内的鱼虾、水植物大量的死亡,人们在饮用了受污染的水后,身体健康受到危害,容易产生疾病。

森林的破坏和减少,直接影响了空气的湿度,导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容易引发自然灾害,如沙尘暴、泥石流、洪涝等等。人口的不断增加,衣、食、住、行成为了人们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为了自己的私欲需要,大量的砍伐树木,使得森林数量和面积不断减少,各种自然灾害也就随之而来。近几年连续的发生自然灾害,这是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积少成多的体现,是地球对人类的惩罚,已经对人们有警醒作用,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多大的危害。

地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美丽的环境,还为我们提供了有用的资源,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与集中,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也就越来越多了。垃圾的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而且还污染土地,垃圾长时间的堆放会产生有毒和有害的物质,会污染到空气和水源,会对我们的人体和生活环境产生很大的危害。因为垃圾堆放的时间长了以后,会产生有害气体,发散到空气中去,从而污染环境空气;产生的垃圾渗滤液会下渗入土壤中,从而污染水资源;垃圾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会引发人体疾病。垃圾堆放的时间长了以后,会招引蚊子、苍蝇、老鼠等有害动物,它们是传播疾病的源泉,会使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生活垃圾。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私家车逐渐进入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私家车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石油资源的不断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不断的增加,人们的生活环境也不断地恶化。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高科技产物也不断增加,而随着高科技产物的增加,石油的用量也随之加大,导致了石油资源减少,如航空业的发展,铁路业的兴起等等。

2 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2.1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加大宣传

在过年过节或有重大喜事的时候,我国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烟花爆竹的品种、花样不断的增加。这些烟花爆竹在给节日和各种庆典活动增添喜庆气氛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安全威胁,尤其是多年来,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人们燃放烟花爆竹的管理措施实施的不严格和不完善,使得全国各地因燃放烟花爆竹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燃放烟花爆竹很容易引起火灾,对人们造成生命安全和财产的危害。燃放烟花爆竹的另一个重要弊端就是污染环境,在燃放烟花爆竹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火药气体和碎纸片,对空气和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所以,我们要减少燃放烟花爆竹的数量,甚至不燃放烟花爆竹。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的环境保护的意识的提高,燃放烟花爆竹的数量也随之下降,但是有的地方如农村等地,还在延续这个传统,所以国家和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或法律法规,来控制和制止大量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宣传部门也可以加强农村宣传力度,对人们讲解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让人们深刻意识到自己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是不对的,它不仅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人体和财产的安全也会照成危害。

2.2增加造林面积

人口的增加,导致了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如沙尘暴、泥石流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空气湿度下降、全球变暖等,为了防止和预防这些自然灾害,我们就要进行大量的植树造林。众所周知,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阻挡或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减少空气的污染;植物还可以美化环境,让人们生活的更加舒适,让人们的心情更加开朗,心胸更加的阔达。林木还可以为人们提供很多的宝贵资源。

2.3保护好人类自然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进入了现代化社会的脚步也逐渐加快,现代高科技建筑和信息化的建筑也逐渐增加,有很多都是替代了传统的建筑,使得古时遗留下来的建筑物逐渐减少。自然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所以,保护好自然与文化遗产是人类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国家在建设和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把自然与文化遗产放在首要的位置。

2.4加强工厂排放废弃物的处理处置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壮大,工厂在作业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均会污染环境。所以处理好工厂排放的废水与废气也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在排放气体处安放尾气处理装置,在排放废水的地方加置污水处理装置,使流到河中的废水变成干净的淡水,没有污染并对鱼虾类没有危害。同时,应做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尽量避免长期堆存,从而产生次生污染,污染周围环境。

2.5保护生态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比如去商场购物,很多的商场物品都会随赠一个塑料袋,回家把买的东西拿出后,把塑料袋随意的扔掉,但是被扔掉的塑料袋并没有马上消失。在我国的多数地区塑料袋都是随处可见的,如果遇到刮风天气,塑料袋会漂浮在空中,随风起舞,它们会降落在树枝上或者河流中并且一直存在,它们是不会消失的,因为塑料袋从生产到处理,整个过程都会造成大量资源的耗费和对地球环境的污染。经研究,每个塑料袋在地下自然分解要用到200年以上,而且会污染周围的土地和水质,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也会被动物当作食物吃掉,导致动物死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尽量乘公交车出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也是越来越多,但是,汽车排放的废气会在空中形成一种微白的薄雾,有时候会带有黄褐色,这种雾会刺激人们的眼睛,会对人的眼睛造成疼痛或流泪,这种雾气积少成多后,会使人们的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也会造成车祸或者飞机坠毁事件。所以,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成为了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结束语:

城市的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依据,是城市发展建设,社会进步,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合理的利用和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得到保障,还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奎.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期对策初探[L],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生态城市的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 苍南县概况

1.1 基本情况

苍南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隅,东与东南濒临东海、西南毗连福建省福鼎市,县城为灵溪镇。全县总面积1261.08km2,总人口129.78万人。改革开放以来,苍南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25.5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户籍口径)为2488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889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68元。工业带动苍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一些环境问题。因此,努力构建生态环境优良、生物多样性丰富、森林景观优美的宜居宜业型绿色园林县城,成为影响苍南县居民健康、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参与温州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等问题的最关键性因素。

1.2 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1.2.1 城市绿地布局的科学性和建设质量有待提高。苍南县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8m2,但绿地网络体系仍不够完善,城区内绿地分布不均匀,大型公共绿地缺乏。城区绿地主要有人民公园、水景公园、萧江塘河两侧绿带、横阳支江两侧绿带、环城北路景观绿带、站前广场、灵秀园、珊瑚广场等,主要分布于东部,而城区的西部,公共绿地较缺乏。

1.2.2 城市可利用绿化空间有限。苍南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城市绿化建设所需的生态用地被不断挤压、不断缩减,平原绿化等绿化用地难以得到保障,土地供需矛盾日益明显。因此,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用地的矛盾,保障生态用地,增加绿色产业的收入,成为苍南县园林城市创建的一大挑战。

2 规划思路

苍南县城区三面群山相抱,东部为平原水乡,历史文化名胜荟萃。根据苍南县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东进、南拓、西联、北优”的城市形态与发展方向,并充分利用城市内部与周边的自然资源,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布局,运用景观生态学“边界——廊道——斑块——基质”等规划原理,采用“核、环、轴、楔、园、链”结构模式,构筑苍南县城区森林系统结构,加强城市绿心和生态保护带建设,改善城区森林绿地质量,提供城区生态资源氧库,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多样性,演绎城市文脉,引导城市环境与郊区自然环境共生与交融。即以建成的公园广场为核心,形成城区生态资源的依托,以苍南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绿带、及城市生态景观带所组成的双层嵌套环状廊道为生态防护屏障,以萧江塘河、横阳支江等骨干河流为绿色轴线,以贯穿城市的主要水系、森林通道及平原林网为骨架,将公园、风景林等相互贯通,并与城市生态带有机融合,形成互为作用的“网状”城市森林绿地系统,实现“沿江而丽、沿山而茂、沿路而荫、沿海而美、沿河而秀”的开放式森林绿地格局。

为构建合理的城市森林绿地结构,保持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空间结构上的整体性和连通性,规划突出绿环、绿轴与绿核、绿园相结合;绿地与生态保护带相结合;绿地功能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相结合的原则,形成“绿环护城、绿轴穿城、绿核镶城、绿园映城、绿楔入城、绿链网城”的绿地布局。具体表现为:

(1)绿环护城:在城区北西南三面有自然森林屏障,东面构筑生态防护廊道和生态保护带,共同构建环抱城市的生态屏障圈,维护和保障城市的生态安全。其中,在城市东面面海的平原水乡区段,营造城市生态保护带,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通道,构筑与海岸线相平行的基干防护林生态廊道,宽20~100m,减弱台风、热带风暴等危害。(2)绿轴穿城:通过对萧江塘河、横阳支江、沪山内河等主要水系滨水防护绿带及滨水带状公园的建设,形成基于河流、森林景观类型多样的生态廊道。在城市新区与老区各自区段内,对水系规划最小绿化带宽度为8m,沟通中心城区的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3)绿核镶城:中心城区森林绿地主要是由人民公园、中心湖公园、水景公园、小方山公园、工业区湿地公园以及城区广场绿地等组成的城区绿地,充分发挥其中心区生态经济功能的核心作用。(4)绿园映城:规划根据城市用地功能布局与合理游憩服务半径,结合自然山水、湖泊湿地分布情况,呈嵌块体状布置面积较大的核心林地,形成生态、景观、游憩和防灾等综合功能的城市森林公园和公共开敞空间系统,改善城区生态环境质量。(5)绿楔入城:依照自然水系及山系走向,结合江南水乡生态本底特质,规划导入城市的绿色景观生态带,以大面积嵌块体为空间形态的绿色生态带,发挥着“生态源”的作用,为物种提供适宜生存的栖息地。同时,以水系及其片状林地构成的绿色生态带,发挥着“生态流”的作用,影响其间的物种、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护碳氧平衡。如,由北部楔形嵌入城区的对务山森林公园,南部山林区引入城区的小方山森林公园、渡龙山山地公园、鲸头风景区森林绿地脉络连接周边田园郊野公园等。(6)绿链网城:城市中的滨水绿廊和交通绿廊,分布广、影响大,它链接着中心城区居住、单位及其它附属绿地,是构建苍南县山、水、城和谐共生的基础,决定了苍南县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与城市形象。这些廊道绿地,对改善城市气候有着重要作用,为生物物种迁移、生物多样性保持等提供保障。

3 布局结构

为了使城市森林发挥最佳生态效应,根据市区现有的森林景观资源条件,因地制宜,针对苍南县城区自然条件和空间布局特点,综合考虑城区的内外环境因素,提出了“绿色、低碳、宜居”的基本规划理念,运用森林绿地系统的“核、环、轴、楔、园、链”结构模式,规划苍南县城区森林绿地结构为“一心、两核、三纵、四环、五横”的环网结构。

(1)“一心”——以灵溪中心湖公园、水景公园、儿童公园等公园绿地,及横阳支江、萧江塘河中心绿地,并与周边道路、河道相连的森林绿地系统,形成苍南城区森林绿地核心。

现状分析:目前中心湖公园范围还处于建设状态,森林植被较少,还未能发挥森林绿地核心效应。

建设内容:近期重点完成中心湖公园4公顷森林绿化、以及儿童公园等核心绿地的建设。注重森林植物种类的选择,通过森林廊道与周边绿地有效的结合,真正成为境域内森林绿地核心。

(2)“两核”——由人民公园、小方山公园、工业园区湿地公园等县级公园为主构成的森林绿地体系。

第一核:由位于灵溪镇老城片区人民公园、小方山公园及两江交汇处的森林绿地,联接周边的小方山,结合众多小型斑块状森林绿地,构成西部老城片区的森林绿地核心。

第二核:由灵溪工业园区湿地公园,联接河道森林绿地及周边防护绿地,构成城市东部新城片区的森林绿地核心。

现状分析:规划的“两核”森林绿地作为东西局部片区生态绿地核心,对改善城市生态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位于老城区的人民公园和小方山公园,森林绿地结构完整,植被生长状况良好,是老城片区生态氧源中心,也是保障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功能区;而位于工业区的湿地公园及相邻的绿地,处于建设提升状态,正逐步完善植物群落结构,增强片区森林绿地生态功能。

建设内容:重点建设小方山公园50hm2、工业区湿地公园6.67hm2及其周边河流廊道森林绿地,进一步完善城区局部核心森林绿地系统。

(3)“三纵”——依据城市用地布局及周边山势、湖泊、水系等系统特征,规划确定嵌入城区的3处楔状森林绿地。第一纵:由北部楔形嵌入城区的对务山森林公园,南部山林区引入城区的小方山森林公园,中间贯通的人民公园、老年公园、周边交通水系道路绿地,及众多小型斑块绿地组成的绿地系统,构成了中心城区第一条纵向的森林绿地廊道。第二纵:由南部渡龙山山地公园将山地森林以楔形形式引入城区,连接中央湖公园、萧江塘河与横阳支江南部的中心绿地,再依托河流道路绿地系统与北郊的水乡森林绿地系统相连接,构成中心城区第二条纵向森林绿地廊道。第三纵:南部由鲸头风景区森林绿地脉络连接周边田园郊野公园,把森林引入城区,通过横阳支江以及城区水系的森林绿地,再连接工业区湿地公园的扩建绿地,及北郊平原水乡绿地,为未来中心城区西向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也构成了第三条纵向森林绿地系统。

规划从空间结构布局来保证城市各发展轴之间,中心城市与集镇之间有充足的绿地、农田及森林从而形成城市的“绿楔”。 “楔状”形态布局即是保持切入型梯形面,由市区向市郊空间结构逐渐加宽,同时规划植被高度、层次、结构也要有利于生态流快速通过为宜,构建的“楔形”森林绿地,其乔灌草组成也不同于一般公园绿地。

(4)“四环”——即组成灵溪城区4个环线的森林廊道慢行系统,即由外部一环线(县域中线)与内部三环线(沪山内河环线、中央湖区环线和工业园区环线)组成森林绿地系统。

外部一环:依托苍南县灵溪镇域及周边的郊野公园构建一条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森林廊道慢行系统。该环线起于104国道,途经石聚堂、玉苍山两大自然风景区,经由大观山郊野公园和南部郊野公园,再顺着溪水进入工业片区,串联若干个工业水景公园,终止于104国道,构成一个环路廊道,全长共46.8km。

内部三环:依托灵溪中心城区3个片区的河流水网,以“生活”、“游憩”及“休息”为建设目标,连接起城区的内河网络,通过改善内河水质,切实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是城市建成区最为重要的休闲、游憩森林廊道慢行系统。

上述城区4个环线的构建,可以遏制城市无序蔓延,形成合理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通过城市森林廊道慢行系统的建设,可以集中展示安居、康居、乐居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美誉度和地方归属感,创建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其中中心湖区线应作为森林水系廊道精品游船环线来规划。

(5)“五横”——分别由通福路防护绿地、萧江塘河滨水带状绿地、玉苍大道和工业区园区景观通道、横阳支江滨河绿地及环城南路带状生态绿地组成的横向线型森林廊道绿地系统。

现状分析:“五横”主要是以贯穿灵溪中心城区的5条东西向的主要河流和道路森林廊道绿地,是森林苍南重要的森林绿地组成部分。目前,绿地的乔木林覆盖率比较低,森林结构稳定性较差,绿地林种结构调整亟待加强。

建设内容:重点建设5条线性森林廊道绿地,完善“五横”的森林绿地结构功能。近期,要加强对主要道路和河道绿化整治与提升工作,从而使中心城区绿地生态景观 、生态及文化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4 结语

总之,要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目标,充分依据苍南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自然地理条件,结合全省推进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通过“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工作,努力把苍南建设成为天蓝、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园林县城。

参考文献

1 王浩等.生态园林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 贾建中.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生态城市的现状范文第4篇

一、金融经济力在城市化中的判定

(一)在“城”中的判定

在这一部分中,需要考虑到城市水源状况、交通状况、建筑比例、通讯覆盖率、废物处理能力、能源供给能力、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等因素,通过这些因素判断非农人口生活用地以及非农业生产用地这部分土地状况。“城”在经济运行状态上主要包括两点,即市政经济以及土地经济。市政经济是由政府来维护,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生产所产生的公共服务,属于市场经济差异发展下的必然结果。土地经济指的是土地价格的多样化,当土地受到垄断地租、极差地租以及绝对地租影响时,土地价格会随着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在不同城市中呈现价格上的差异性产生波动,受到市场主体对土地使用内容、选择倾向以及竞争程度影响,对“城”的发展产生干预作用。

在对“城”的需求分析中,城市产出以及城市地租均会衍生出生活性需求与生产性需求这两种增函数,同时产生投机性需求这种减函数。相对而言,对“城”的各项供给可看作政府所提供的土地资源以及土地承担的负载物数量、质量等共同形成的供给物。当增函数与减函数处于相等状态时,“城”的经济运行便倾向于均衡态。

(二)在“市”中的判定

城市化经济运行中,“市”指的是一定的市场交易中心或是买卖场所,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交易结构、经济主体、经济流量以及经济流动方向;二是经济政策、经济组织以及经济制度。两者共同作用下,“市”更多能够反映出社会经济关系的空间状态、方位。在宏观表现上,“市”的经济运行表现可分为以下几方面阐述:

1、市场利益主体

市场利益主体体现在城市生产者的生产投资活动、消费者储蓄能力、个人投资行为与消费行为、政府部门的投资与消费行为以及转移支付。

2、经济流量

经济流量类别主要为国民财富(这里指的是目标城市所创造的城市财富)的扩大再生产以及资源优化配置、城市居民收入变化形态与运动轨迹、社会资金的投入使用以及循环周转。

3、城市市场结构

城市市场结构主要表现为消费品市场(这里更倾向于农产品市场)、服务市场、要素市场(以金融市场为主)、产权交易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

在需求方面,“市”的需求是对不属于“城”状态下所产生的需求欲望,同时能够在这种欲望下产生的可支付货币量,包含生产者、消费者以及政府在城市中的产品购买消费以及投资行为。“市”所产生的供给主要在于城市市场中意愿出售的非“城”的商品价格量(包含要素投入带来的价值提升以及中间投入带来的价值转化),通常表现为收入、储蓄、利润等货币形式。当增加价值与转化价值处于相等状态时,“市”的经济运行便倾向于均衡态。

二、金融经济力对城市化经济的作用

理论上,金融经济力对城市化经济在运行上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由于金融属于社会性市场资源,其能够优化城市化经济中经济体制关系以及各变量内部联系,将现代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形成金融经济力。

(一)金融经济力对“城”的作用

城市土地是“城”的中心点,当城市土地被逐渐资产化,地租由此产生,成为了利息的典型代表。在市场利率变动影响因素方面,除了城市区位不同造成的富集度、竞争力度以及区位差异外,地租程度的其它决定因素与利率呈正相关。换言之,利率是金融经济力对“城”产生影响作用的施力点。另外,金融对“城”的影响还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居民收入

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环境下,金融市场的发展会影响到居民对收入的进一步分配。当金融状况较稳定时,可能催生一部分投资者。若投资渠道便利,极可能产生投资热潮,促进城市居民个人的投机性需求。同时,贷款利率可能在此环境下有所下滑,融资渠道拓宽,企业的投资性需求与生产性需求可得以满足。

2、房地产交易

房地产交易对“城”的投机性需求以及生产生活均会产生影响。金融市场以及其名下的子市场发展状态均会影响到“城”的需求状况,成为重要影响变量。

(二)金融经济力对“市”的作用

当供求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时,城市化经济在发展上便会处于相对容易、稳定阶段,这是实现城市化经济均衡运行的保障。金融经济力对“市”的调节属于短期调节,通过外部机制与内部机制让其运行更倾向于均衡化,将非均衡条件下的影响因素纠正。

将城市看作封闭状态,“市”及经济运行状态便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力较大。若想要从非均衡达到均衡,其需要依靠金融经济力对城市内部供求的影响。

三、城市化经济运行中金融经济的利用策略

(一)促进金融体系更具包容性

包容性的金融体系更能够让城市化经济倾向于均衡发展,其需要让各项金融服务更具普惠性,让弱势融资群体同样能够享受到平等的金融服务。在这一环境下,金融经济力可借助金融分配效率等因素消除城市化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机会不均以及贫困现象,满足城市化本质需求。

(二)调节城市地租

作为城市化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稳定、均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城市地组已经成为了经济运行的首要力量。在金融经济力控制下,土地市场的自由流转机制应不算完善,在建立健全相关政策背景下优化多样化投资工具与投资品种,让其始终处于对城市化经济均衡发展起到推动的地位。例如可加大对城市的市政服务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发型不同期限的市政债券等,达到对城市地租的调节功能。另外,还应充分发挥宏观级差地租的调节功能,充分了解不同区位下土地的价格、利用情况以及利用率,为城市化经济的均衡、和谐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生态城市的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发展质量;耦合协调度;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62 -04

长江中游城市群最初由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构成。2013年初,安徽加入,在短暂的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涉及鄂湘赣皖四省大部分城市。2015年4月16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范围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和环长株潭城市群共31个城市,又称“中三角”。“中三角”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三极三圈三核心”,空间上主要特征为“主轴成环城市同带”。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发展、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城市群协调发展是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发展的重要支点,因此,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

针对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研究方法层面,刘长新,王维国(1994)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14个城市的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质量水平,用子系统质量得分的线性回归系数代表其发展比例关系,并构造两个与三个子系统的协调系数进行分析,得出14个城市为基本协调发展状况,两两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良好,特大规模城市的协调发展状况最好的结论。熊鹰,李彩玲(2014)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张家界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再简单套用物理学中的耦合度模型分析了张家界市的系统基本综合发展状况与系统耦合发展程度,得出该市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处于中低水平,综合发展以旅游超前型发展为主进行演变。刘婧,郭圣乾等(2016)采用邓式灰色关联法计算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就业质量两两系统的不同指标的相互作用,并计算其耦合度,分析出了三者之间的耦合关联度的异质性特征。在针对长江中游城市带的耦合协调研究方面,周克昊,刘艳芳(2014)等基于2005年与2011年的数据对长江中游城市群37个城市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发展水平及时空分异评价,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刘欢,邓宏兵等(2015)采用熵值法与耦合度模型对2006-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带126个城市测度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度,研究提出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增长的趋势,区域视角上并呈现阶梯特征,空间上呈现“东北-西南”的空间异质性,建议充分发挥“城市群”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转变土地财政思想,真正实现地区发展水平的提高。R静,李小帆等(2016)对2006-2013年对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与动态协调发展模型进行分析,涉及经济、社会和生态等14个初级指标,表明总体呈现中度协调发展等级,生态发展子系统呈现落后状态,协调发展水平空间上呈现较大差异,并提出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政策措施的建议。综上所述,对协调发展的研究基本方法比较成熟,但对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度计算本文存在不同的推导见解,同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程度的研究上,本文选取了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研究。

一、数据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对象

本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分析的数据取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2015》《湖南统计年鉴2011-2015》《湖北统计年鉴2011-2015》和《江西统计年鉴2011-2015》,对于少量缺失指标相应列均值替代。

本文基于对各城市研究的方便性原则和可获得性原则,数据评价研究对象为除仙桃、天门和潜江三个县级市以外的28个地级城市 ,主要包含湖北武汉城市圈(武汉、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襄荆宜城市带(襄阳、宜昌、荆州、荆门),湖南环长株潭城市群(长沙、株洲、岳阳、益阳、常德、湘潭、娄底、衡阳)和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南昌、景德镇、九江、宜春、抚州、吉安、鹰潭、新余、上饶、萍乡)。

2.耦合协调度模型

由物理学中的耦合度模型引申出城市质量评价的耦合模型,可以通过耦合度来探讨出城市质量一级评价指标之间有序发展程度。本文引用廖重斌(1999)协调概念的定义与分析思想,需要子系统之间的离差系数越小越好,本文定义f1、f2和f3为三个子系统综合得分,v3为三个子系统的离差,S3分别为两个与三个系统之间的标准差,需要让v3达到最小。推导过程如下:

二、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科学性、系统性、典型性、可比性和可获得性原则的基础上,根据统计年鉴引入三大方面的指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质量进行分析。

三个方面分别是生活发展子系统,经济发展子系统与环境发展子系统,其中生活发展子系统是以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服务设施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和交通水平为主;经济发展子系统主要是以人口基数而计算的生活消费、投资和产出水平;环境子系统主要以环境绿化水平与生产消费技术水平为主。为探讨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因而构造如下各子系统的发展质量评价体系框架。

三、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质量耦合协调评价与分析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子系统发展质量耦合协调度实证评价

首先根据熵权法进行R编程计算出三个子系统五年来的综合得分,然后根据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公式得出相应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耦合度如表2所示。

表2表明:大部分城市处于磨合阶段与中度耦合阶段,说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发展程度具有一定的成效,不存在系统之间的极度不协调状况,国土空间发展的均衡方面是可观的;综合城市质量发展较好的城市,比如武汉和长沙等耦合度水平并不算最高,这一定程度说明了这些大城市系统之间的均衡发展并不一定是最完善,抚州、孝感和常德等市子系统之间具有更高的均衡性;最后,耦合度研究缺乏对发展水平大小之间的研究,因此引入耦合协调度,如表3所示:

从表3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系统协调发展水平不足,根据廖重斌(1999)设定的耦合协调度(见表4)划分标准,武汉城市圈很多城市都处于轻度与中度失调状态,武汉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宜昌与黄石处于频临失调状态;环长株潭城市群系统协调发展相对较好,大多城市处于轻度失调状态,长沙处于勉强协调状态,株洲和湘潭处于频临失调状态;环鄱阳湖城市群系统协调程度处于前两者之间,大多处于轻度失调状态,南昌处于频临失调状态。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质量系统协调发展程度时空异质性分析

将耦合协调度分成四个档次利用ARCGIS作图,第一档次G≥0.45,第二个档次0.45>G≥0.37,第三个档次0.37>G≥0.30,第四个档次G

从图1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征:(1)武汉、长沙、南昌和宜昌的系统耦合度发展程度总体而言更好,呈现“平行四边形”格局。从平均耦合度来看,处于勉强协调状态的城市占比11%,处于频临失调状态的城市占比11%,处于轻度失调状态的城市占比53%,处于中度失调状态的城市占比25%。表明武汉、长沙、南昌和宜昌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需要在平行四极辐射驱动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2)近五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有微弱的进步。表3与图1有,处于勉强协调状态与频频协调状态的城市数量变化不大,处于轻度失调状态的城市比例在2010年为46%,在2012年的比例为50%,在2014年的比例为57%。处于中度失调状态的城市比例在2010年为18%,2012年为11%,2014年为14%。这说明处于勉强协调、频临协调状态与轻度失调状态的城市均衡发展效果没有显著变化,需要重视其协调发展问题,中度失调状态城市需再接再厉,早日摆脱中度失调状态。(3)长株潭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最好,环鄱阳湖城市群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其次,武汉城市圈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最差。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周边城市普遍耦合协调度发展不好,主要是因为经济子系统与环境子系统发展不足所致,高科技产业在武汉的集聚发展,而周边城市传统产业技术发展不足 ,资源利用单一,而且具有高能耗高污染性质,造成环境水平发展不足,让武汉在其周边成为“鹤立鸡群”之势。环长株潭城市群中娄底耦合协调发展差的原因是因为经济子系统发展不足,其他城市发展比较均衡,因此娄底要注重经济水平发展,争取向其他城市靠拢。环鄱阳湖城市群相对于长株潭城市群来说,生活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发展都不足,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江西交通水平发展不足,且县域工业规模效应弱,创新能力差,传统工业比重大,生产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不高,增长呈现单一粗放式增长模式,景德镇等市环境破坏厉害,如陶瓷行业危害性较大,因而造就江西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不足。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针对2010-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质量进行耦合协调研究,涉及经济、生活和环境三大子系统,囊括空间、时间和省域三个角度,发现近五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独特特征并给出探讨性建议。

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协调发展状况在空间上呈现“平行四边形”格局,并且在核心城市周围呈现极化趋势。为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建设,可以将武汉、长沙、南昌和宜昌设为四个主体辐射功能区,依托四个主体辐射功能区合理规划,统筹城市发展,优化空间均衡发展布局,将四个功能区的生活与经济子系统培育成“极核―串珠”模式,让协调发展呈现辐射蔓延状,引导周边城市合理规划,协调有序发展。

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协调发展程度在时间上有微弱上升趋势。借着国家中部发展战略的东风,协调发展程度微弱提升很大程度得益于经济、生活和环境的量增长,而不是单纯系y之间的合理有序发展度提高,然而只有城市各子系统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并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要解决协调发展程度上升缓慢的根本方法,得从政策上进行重视,从量增长方面,政府确定核心城市的带领地位,规定核心城市的合作引领目标。从协调发展方面,政府鼓励城际之间的优化合作交流,支持产业有序升级与转移,惩罚给各子系统发展带来过强负效应的不利行为。

在三个省内,长株潭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最好,环鄱阳湖城市群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其次,武汉城市圈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最差。针对武汉周边城市,大力利用武汉和宜昌两个城市的交通资源与公共服务资源,依托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基础资源,合理实现产业转移与转型,打造区域特色集群产业。长株潭继续保持发展协调结构性,注重子系统的全面发展,并对娄底发展给予扶持帮助。环鄱阳湖城市群还需持续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考虑针对传统工业进行优势产业培育,提高生产创新能力,针对赣中南地区,实现资源优势整合,推行生态循环生产,消除高能耗高污染是实现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N].人民日报,2014-03-17009.

[2]刘长新,王维国. 人口、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研究[J]. 管理世界,1994,02:188-191.

[3]熊鹰,李彩玲. 张家界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综合评价[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3:246-250.

[4]刘婧,郭圣乾,金传印. 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与就业质量耦合研究――基于2005―2014年宏观数据的实证[J]. 宏观经济研究,2016,05:99-105.

[5]周克昊,刘艳芳,谭荣辉. 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11:1510-1518.

[6]刘欢,邓宏兵,李小帆. 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差异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05:160-166.

[7]马静,李小帆,张红.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研究[J]. 经济地理,2016,07:53-61.

[8]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热带地理,1999,02:76-82.

[9]魏后凯,成艾华. 携手共同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J]. 江汉论坛,2012,(4):5-15.

[10]李雪松,孙博文.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08:996-1003.

[11]曹文莉,张小林,潘义勇,张春梅. 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2:141-146.

[12]孙钰,李新刚. 山东省土地综合承载力协调发展度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1:123-129.

[13]王世鹏. 我国区域矿产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评价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 资源与产业,2010,S1: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