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区别

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区别

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区别

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区别范文第1篇

面对防控面积增加,防治压力加大,以及十一运、园博会一、美国白蛾防治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美国白蛾防治工作,将白蛾防治列入全区科学发展观考核体系。3月17日,召开白蛾防治专题会议,区政府与各街镇签订了《美国白蛾防治责任状》,成立了以区长为指挥,各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各镇镇长为成员的指挥部,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分工。5月15日,全区又召开美国白蛾防治动员大会,对白蛾防治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动员,进一步细化调整了美国白蛾防治实施方案,以区委、区政府的文件下发到各级各部门,由区级领导挂帅成立了13个督导组,加大对各镇的督导检查力度,并成立了宣传组、专业防治组、检查考核组,明确各组职责,制订了美国白蛾检查验收办法和奖惩措施,让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有章可循。各镇也及时组织召开动员会议,分解目标,细化任务,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在强化责任落实方面,一是推行网格化管理制度,实行区级领导包街镇,街镇镇领导包办事处、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地片责任制,责任明确到人、到地块,杜绝出现责任空挡。二是实行树木确权,按照属地管理,“谁所有,谁经营,谁防治”的原则,对全区树木进行确权,明确防治责任主体,签订防治责任书,杜绝出现防治空挡。(三)坚持专群结合,强化综合防控。坚持全民动员与专业队伍防治相结合,群防群控;人工防治与药物防治结合,多措并举,加大综合防控力度。一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在充分发动群众积极防治的基础上,按照专群结合、以专为主的防治原则,加强专业防治队伍建设。区、镇、村三级共组建专业防治队伍800多支,落实专业防治人员6300多人。为提高防治质量奠定了基础。二是多措并举,科学防控。自冬以来,在全区开展收蛹活动,共投入资金30多万元,收购消灭虫蛹2100多公斤,在白蛾成虫羽化高峰期,通过灯光诱杀,组织发动干部群众人工扑杀美国白蛾成虫多万只,大大减少了第一代白蛾的虫口基数,达到了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各代美国白蛾进入幼虫孵化期后,坚持专业队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以专业队伍为主,喷洒药物防治与剪除网幕相结合,以喷药防治为主,按照统一部署、统一时间、统一行动、统一用药的“四统一”原则,镇村配合、部门协调、村自为战、镇自为战,在全区展开拉网式药物防治。区林业局集中抽调80森林消防队员,组成白蛾防治专业队伍分三次对小清河沿线、黄河护岸林、沿黄各镇及与章丘、高新搭界的片林进行集中防治,防治质量高、效果明显。

(四)加大物资投入,落实物资保障。为打好美国白蛾防治攻坚战,提供充足的资金与物资保障,区政府加大白蛾防治预算经费,全区购置储备车载式喷雾机6台,担架式喷雾器1100台,高枝剪10000把,安置杀虫灯1500盏,储备生物农药40吨。各镇各部门也纷纷加大投入购置药械、筹备车辆,全力以赴抓好美国白蛾防治。据统计,区镇村各级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余元。

(五)加大宣传督导,营造群防群控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

、发放明白纸、宣传画册等方式,宣传美国白蛾的危害性和防治技术措施,利用宣传车、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投入防治工作,努力营造防治美国白蛾、人人有责的舆论氛围。区林业局实行站科联系乡镇制度,集中抽调30名人员,成立7个巡查组,对全区13个镇办特别是平原地区六镇和港沟、彩石两镇,每天进行巡查、指导、检查,每天一调度,分析各镇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并充分发挥美国白蛾防治指挥部办公室作用,对各镇美国白蛾防治情况一天一调度、每天一通报,总结经验,通报问题,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确保了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存在的不足

去年的美国白蛾防治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从监测情况看今年形势不容乐观、防治压力依然很大,工作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个别单位对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认识不够,存在松懈麻痹和盲目

乐观思想,特别是基层群众防范意识不够强,造成上热下冷现象,导致群众参与防治的积极性不高,群防群控的氛围还不够好。二是防治责任落实不够。各级督导人员特别是各镇办包村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到岗到位,督促指导工作严重滞后,致使防治工作组织不到位,防治效果得不到保障。三是防治不彻底,防治质量不高。个别单位的防治队伍责任落实不到位,药物防治过程中存在出工不出力现象,致使防治工作不细、不严、不全,防治不彻底。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防治工作事倍功半,达不到质量要求。四是存在漏防现象,留有防治死角。个别单位防治过程中存在漏防区域,特别是四旁树木以及厂企、废弃院落内的树木漏防现象较为严重,成为防治隐患。五是药械准备不足,防治工作被动。个别单位对美国白蛾防治工作不舍得投入,致使药物、防治机械准备不足,满足不了防治工作需要,致使药物防治进展缓慢,贻误战机,造成防治工作被动。

三、今年工作安排

(一)提早制定工作方案。(二)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美国白蛾防治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涉及民生,必须加大投入才能确保防治效果。全区各级各部门根据各自实际,加大资金投入,购置防治机械和药物,为美国白蛾防治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今年区财政已拨付万元用于美国白蛾防治。

(三)强化专业监测和防治队伍建设。(四)加强督导检查力度。

各级指挥、督导机构加大督促指导力度,按照分级负责、层层把关的原则,真正深入一线、到村入户,加强对各单位特别是专业队伍防治工作的督导指导,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责任、措施落实到位,切实提高防治质量。

(五)加大宣传发动力度。

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药减量;助剂;激健;效果;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S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8-77-04

Abstract: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n controlling of diseases,insects and weeds pests of crops with reducing pesticide usage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pesticide reducing agent“Jijian”in 2015,we carried out series of tests on rice,wheat and corn of“Jijian”in Anhu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Jijian”was mixed with insecticide,fungicide and herbicide,it could reduce 50% dosage of insecticide,fungicide,and 40% dosage of herbicide respectively. “Jijian”could promote crop production and also be safe to crop and natural enemy.

Key words:Pesticide reduction;Agent;“Jijian”;Effect;Anhui Province

近年来,安徽省农药使用量持续增长,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逐步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推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节药行动的步伐,2015年,安徽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农药半量控害增产助剂“激健”的示范项目,旨在遏制全省农药使用量过快增长的势头,确保到2020年全省化学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总体目标的实现。

1 试验示范工作背景

2015年,安徽省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响应农业部、省政府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行动。各级植保技术人员大胆创新,在全省主要粮食作物和部分经济作物上试验示范农药减量控害技术,重点示范推广助剂“激健”的减量控害效果,力争到2020年实现化学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总体目标。为落实此项工作,2015年7月7日安徽省植保总站下发文件《关于实施农药半量控害增产助剂“激健”示范项目工作的通知》(皖农植防治〔2015〕22号),部署有关市、县(市、区)植保站在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中试验示范农药半量控害示范。各地积极行动,多作物多形式开展试验示范。6月和10月,省植保站组织有关专家分别对五河、凤台农药加“激健”防治小麦赤霉病、水稻纹枯病及稻田化学除草等效果进行现场评估鉴定。

2 试验示范工作概况

2015年,安庆、蚌埠、滁州、淮南、阜阳、合肥、芜湖、六安等8市分别在怀宁、潜山、枞阳、宿松、五河、固镇、淮上、凤阳、南谯、明光、凤台县、潘集、太和、庐江、长丰、无为、金安等17个县(市、区)布点水稻病虫草害防治药剂减量+激健试验示范。初步统计,全省试验示范面积约0.667万hm2。试验作物以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防治为主,兼顾草莓、茶叶、瓜蒌等经济作物。试验对象有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小麦赤霉病、小麦蚜虫、玉米螟和棉铃虫等重大病虫害,同时开展了稻田化学除草减量控害试验示范。试验示范方式有3种:全程减量控害试验示范、关键期总体防治病虫减量控害试验示范、单一病虫防治减量控害试验示范。

3 试验示范效果

3.1 水稻病虫害

3.1.1 全程减量控害试验示范 无为县在开城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展示范。水稻全生长季节共开展了3次用药。第1次用药8月3日,常量区667m2施20%护城10g、噻呋酰胺15mL;减量+激健区667m2施20%护城5g、噻呋酰胺7.5mL+激建15g。第2次用药8月26日,常量区667m2施20%护城10g、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100g,50%吡蚜酮20g;减量+激健区667m2施20%护城5g、稻瘟灵40%可湿性粉剂50g、50%吡蚜酮10g+激建15g。第3次用药9月8日,常量区667m2施稻瘟灵40%可湿性粉剂80g、43%戊唑醇10g;减量+激健区667m2施稻瘟灵40%可湿性粉剂50g、43%戊唑醇5g+激建15g。潘集区在当地科技示范园内开展水稻病虫草害全程减量控害试验。全程共设3个示范区。一是减量+激健区,即667m2使用除草剂常规用量60%+激健15g、杀虫、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常规用量50%+激健15g。二是减量区。三是常量区。

结果表明:无为县减量区防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和稻曲病的效果与常量区相当(见表1)。潘集区减量区+激健,病虫害发生情况与常量区相当,有效穗数比常量增加0.21万/667m2。减量区(不加激健)病虫情发生指数比常量区高20%,基本苗比对照等量清水区减少0.15万/667m2。

3.1.2 总体防治减量控害试验示范 凤阳县、明光市和怀宁县在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关键时期,开展了总体防治减量控害试验示范(见表2)。凤阳县示范农药减量50%+激健,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防效分别达83.5%、56.2%、94.6%、83.5%和93.4%,略低于常量区防效,明显高于减量50%不加激健区。明光市示范农药减量50%+激健,防治纹枯病、稻曲病防效分别为65.85%和67.53%,与常规用量区相对防效差异不显著。另外,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田间发生较轻,防治效果不明显。怀宁县示范农药减量25%+激健,稻曲病、稻飞虱防效分别达86.5%和95%,稻瘟病病穗率仅0.01%,防治效果好。 3.1.3 单一病虫害减量控害试验示范 凤台县、淮上区、无为县、潜山县开展了农药减半防治水稻纹枯病示范。结果表明,减量50%+激健防治纹枯病效果,凤台县、淮上区、潜山县防效分别达78.6%、78.62%、84.7%,与常量防效82.4%、79.76%、87.27%相比略偏低,但防效总体较理想。淮上区、潜山县仅减半区防效为47.99%和76.1%。农药减半后,加与不加减量助剂激健,防效差异显著。

无为县、淮上区、潜山县开展了农药减半防治稻曲病示范。无为减量+激健区、常量区病穗率分别为11%、10.5%,病指分别为4.4和4.0。淮上因稻曲病发生轻,减量与常量病情差异不明显。潜山县减量+激健区防治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87.98%,略优于常量防效87.65%,显著高于减半区(不加激健)防效78.9%。

潜山县试验农药减半+激键防治水稻稻瘟病。结果表明,其防效达79.42%,略低于常量区防效84.77%,优于仅减半区。由于本年度试验期内该县稻瘟病重发,可能对防治效果有一定影响。

霍邱县开展了农药减半防治稻飞虱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d各处理对比不明显,药后3d、7d、14d常量+激健混合施用药效最高,减半+激健助剂后施药不影响药效,且略高于正常施药的防治效果。凤阳县防治稻飞虱农药半量+激健助剂,平均防效为94.6%,与常规量平均防效96.7%相当(见表3)。

南谯区、无为县开展了农药减半防治稻纵卷叶螟示范。结果表明:南谯农药减半+激健区、常量防效分别为72.22%和75.91%。无为县减半+激健区、常量区稻纵卷叶螟为害株率1.2%和0.9%,为害叶率分别为0.3%和0.25%。处理间防效差异小,但药剂用量却减少了50%(见表3)。

3.2 水稻田化学除草 无为县、凤台县开展水稻田减量除草示范。无为县药后15d调查,常量区5叶以下稗草枯死,5叶以下千金子发红,野荸荠发红、枯死;减量+激健区5叶以下稗草枯死,但慢于常量区,5叶以下千金子发红;减量对照区(不加激健)4叶以下稗草发枯、枯死,5叶以上稗草发紫、发红,3叶及以下千金子心叶发紫、发红,5叶以上千金子无效。3个处理区都对游草、丁香蓼、鲤肠无效(见表4)。凤台县设常量区(667m2用千金100mL+稻杰100mL+使它隆30mL)和减量+激健区(除草剂用量减40%+激健),结果表明,减量区禾本科杂草防效92.2%、阔叶杂草防效90.5%;常量区禾本科杂草防效97.6%、阔叶杂草防效94.8%。

3.3 小麦病虫害 固镇县、五河县分别在小麦“一喷三防”中实施农药、化肥减半防治赤霉病、蚜虫等试验示范(见表5)。结果表明:固镇县农药、化肥减半区+激健与常量区蚜虫防效相当、赤霉病防效略偏低,均明显高于农药、化肥减半区。五河县农药减半区+激健与常量区赤霉病防治几乎相等。

3.4 玉米虫害 太和县示范农药减半防治玉米螟和棉铃虫等钻蛀性害虫。方法为: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减量50%+激健防治,10d、20d和30d,株被害减退率分别达90.7%、87.0%和80.9%,均略低于常量10d、20d和30d的防效92.6%、93.5%和85.1%,但高于减半区10d、20d和30d的防效85.2%、84.8%和74.5%。虫量减退率防效,农药减半+激健与常量区防效一致,明显高于仅减半区(见表6)。

3.5 增产效果评价 潘集区、凤阳县在水稻田,五河县、固镇县在小麦田分别开展了减量控害增产效果调查。潘集区实收产量,除草剂常规用量60%+激健,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常规用量50%+激健处理,比常规用量每667m2增加产量33kg。除草剂常规用量60%,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常规用量50%,比常规用量每667m2减少产量51.6kg。在减量控害的基础上,加激健助剂比不加增加水稻产量84.6kg。凤阳县农药半量+激健区实收测产折13.5%水分,667m2产干稻谷679.5kg,同常规量区667m2产661.1kg,比每667m2增产18.4kg干稻谷,增产2.7%;同半量不加激健区667m2产574.7kg比,增产104.8kg,增产18.2%。固镇县、五河县农药减半示范区小麦产量比常规用量略偏低。

3.6 效益评价 经济效益:明光市防治水稻“三病两虫”(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每667m2农药常规用量区需要农药成本为22~28元,农药减量区农药成本为15~19元,农药使用量每667m2可节约7元左右,农药投入成本可节约30%左右。霍邱调查,在保证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前提下,单种农药可减少用量40%。同时综合比较投入成本,对价格较高的农药(667m2成本10~12元)用药,农药减量+激健成本降低30%左右;使用价格较低的农药(667m2成本6~8元)用药,农药减量+激健成本基本不增加或降低10%~20%。

生态效益:无为县在全程农药减量示范区调查,20丛稻株中蜘蛛残存量44只,比常量区22只增加100%,天敌保护效果显著。

3.7 安全性评价 试验示范期间,防治农药减量+激健喷雾作业,田间未见药害和其它不良影响。

4 结论与分析

各地试验示范证明,“激健”与杀虫剂、杀菌剂混合使用,可以减少农药50%;与除草剂混合使用,可以减少除草剂用量40%。多数县杀虫剂、杀菌剂减量+激健防效比常量防效略偏低,但差异不显著;部分县除草剂减量+激健防效与常量防效相当,但见效慢于常量。减量+激健防效显著高于仅减量防效。减量+激健既能有效防控病虫草害,又能促进作物增产,全程减量+激健控制产量高于常规用量。农药减量+激健减量控害不仅使农作物生产安全,而且有利于保护天敌。

5 问题与建议

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3-90-04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指以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优先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为害的行为。自2006年农业部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来,安徽省植保工作者紧紧围绕这一植保工作理念,不断探索水稻、小麦、玉米、茶叶等多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体系,大力开展各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通过建立水稻、小麦、玉米、蔬菜、果树、茶叶等作物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大力示范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使示范区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普及率达80%以上,667m2防治次数平均减少1~2次,化学农药667m2使用量下降30%~40%,病虫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新型高效低毒农药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农田生态环境及食品的安全,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1 近年来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概况

1.1 制定方案,开展试验示范 2010-2013年,省植保站连续4a制定并印发了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工作方案,明确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实施基点和任务,细化了防控措施。示范区做到“五个一”,即一块核心示范田、一块示范标牌(1m×1.5m)、一个实施方案、一套主推技术体系、一名技术指导人员。同时,设定绿色防控区、农民自防区和不防治区3个处理,进行不同防控技术的效果对比,重点展示绿色防控技术的防治效果。2010年建立了42个县级农作物重大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其中水稻32个、小麦7个、棉花1个、果树1个、蝗虫1个。2011年建立了30个县级农作物重大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其中水稻18个、小麦7个、玉米、棉花、果树、蝗虫、茶树各1个。2012年在2011年的基础上,增加了3个小麦、2个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2013年茶树、蔬菜作物示范区数量进一步增加。粮食作物核心示范区面积不少于133.33hm2,辐射面积不少于666.67hm2;园艺作物核心示范区面积不少于6.67hm2,辐射面积不少于66.67hm2。

1.2 加强技术宣传和培训 近年来,安徽省植保总站多次利用有关业务活动或组织人员现场观摩绿色防控示范区的示范效果;2010年,在肥西县召开全省水稻二化螟性诱技术培训班,重点对全省应用水稻二化螟性诱剂试验示范的县(市、区)植保技术人员开展培训;2011年召开了全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交流会。此外,还分别在宁国、萧县、霍山等县(市)召开了水稻、玉米、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现场观摩交流会。各地也通过举办培训班或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等方式,积极开展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普及;植保技术人员结合病虫防治工作,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绿色防控技术指导与服务,积极引导农民正确掌握和应用绿色防控技术。

1.3 总结技术模式与经验 全省在试验示范过程中,认真进行不同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模式防治效果、挽回产量损失、田间天敌种群数量调查及评价方法等研究,并开展经济、生态和社会3大效益评估,积极探索与总结新型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和推广经验,为进一步大范围推广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2 主要成效

近年来,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在省农委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各级植保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性诱、物理诱控技术示范应用

2.1.1 性诱剂技术示范应用 性诱剂防治农作物病虫具有安全性高、兼容性好、选择性强、防效突出、无抗药性、无损于天敌、无环境污染等优点,符合“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在安徽省得到广泛的示范推广与应用。

(1)大面积多点开展性诱技术应用示范。为进一步加大性诱剂应用示范力度,2010-2012年省植保总站连续3a安排专项经费,大范围开展性诱技术应用试验示范。3a共计投入128.5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购置二化螟、斜纹夜蛾、玉米螟、蔬菜蛾类、茶树害虫等昆虫性诱剂,3a共计采购诱芯12.2万个,在居巢、颍东、蒙城、霍山、肥西、庐江、桐城等20多个县(市、区)建立示范区,年示范面积超过2 000hm2(0.67万hm2次),示范防治对象包括水稻二化螟、棉花斜纹夜蛾、玉米螟、莲藕斜纹夜蛾、蔬菜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茶黑刺粉虱、茶毛虫等。同时,还在全省15个试验点共7种害虫上进行了性诱剂测报应用技术试验。

(2)应用性诱剂防控梨小食心虫。砀山县连续多年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中拿出专项经费,大力推广应用性诱剂防治梨小食心虫。2009年拿出100多万元,采购梨小食心虫性诱剂85万粒,防治面积2万hm2次,占全县梨树面积43%。2010、2011、2012年,又分别投入60万、100万、150万元用于黄板、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所需的经费补贴,2012年建立果树病虫害统防统治示范区面积达2 666.67hm2。该县应用中科院动物所研发的性诱剂诱杀食心虫,同时结合杀虫灯、黄板、套袋等其它防治措施,防治效果好,可将梨虫果率压低至3%以下,而非措施区虫果率一般为5%~8%。此外,还可减少施药次数2~3次,节本增效平均效益提高20%左右。2012统防统治示范区酥梨价格平均2.60元/kg,每kg较农民自防区高0.70元,以667m2产3 000kg计,667m2销售收入增加2 100元,经济效益显著。

(3)应用性诱剂防控水稻二化螟。2009-2012年,连续4a在全省11个示范区县开展性诱剂防控二化螟应用示范,年示范应用面积共计666.67hm2、1 333.33hm2次。巢湖市2012年应用示范53.33hm2,示范结果表明,剪开性诱剂诱芯封口的处理区对水稻二化螟的诱蛾效果与控螟害效果均好于未剪开诱芯封口的处理区,综合防治效果达50%以上;水盆式诱捕器效果好于干式诱捕器,总诱蛾量差异极显著,干式诱捕器加设高度对诱捕蛾量有一定影响,且对二代影响差异极显著。潜山县2010年示范面积66.67hm2,示范区稻株枯心率为4.25%,比空白对照区低50.8%,但比药剂(主要为康宽)防治区高109.4%。贵池区典型调查,早稻、中稻田放置性诱捕器处理区比不放置区667m2卵量平均减少43.96%、34.66%。性诱剂防治早稻、中稻平均枯心率分别为1.41%、1.04%,枯心防效分别为40.25%、44.39%,对螟虫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性诱结合常规化防对水稻的平均防效为92.51%,防效比化防对照区高7.37%。

(4)性诱剂防控玉米螟应用示范。连续多年在玉米产区进行性诱剂防控玉米螟应用示范,2010年在3个县设示范基点,示范面积200hm2共600hm2次;2011年、2012年分别开展示范面积220hm2、共660hm2次和160hm2、共480hm2次,示范应用效果较好。萧县示范区2010年5月21日放置性诱剂诱捕器,6月26日调查各处理区的防治效果,性诱剂防治区、空白对照区玉米被害株率分别为5.3%、18.0%;性诱剂防治区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为72.7%,防控效果明显。蒙城县2010年对示范点二代玉米螟诱控效果调查,性诱剂示范田玉米螟着卵量、百株残虫、玉米被害株率分别减少了67.5%、66.5%和79.3%。

(5)性诱剂防控棉花斜纹夜蛾应用示范。连续3a在无为、宿松、东至3县开展棉花斜纹夜蛾性诱剂防控示范,2010-2012年,分别开展示范面积36hm2、56hm2、60hm2。2010年宿松县开展性诱剂诱杀试验示范,性诱剂区8月9日结合药剂防治1次,较药剂防治区减少药剂防治3次,斜纹夜蛾信息素诱捕器7~9月间的81d诱蛾量为53 883头,是同期频振式杀虫灯的19.31倍,7、8、9月诱蛾量为4 391、23 817和25 675头,分别是频振杀虫灯月诱蛾量的30.49、21.71和38.04倍;8、9月调查防效分别为87.46%、88.40%,较常规化学农药防治区高7.18%、7.64%。无为县示范调查表明,应用性诱剂与应用氟铃尿防治4次棉田的棉花斜纹夜蛾为害率相近,为害率为未防区的50%以下。

(6)应用性诱剂防控莲藕斜纹夜蛾。2009-2011年,在包河区连续3a进行性诱剂防治莲藕斜纹夜蛾技术示范,年示范面积33.33hm2以上,示范结果表明,性诱剂对莲藕斜纹夜蛾防控效果显著,示范展示作用明显。2009年在合肥市包河区进行了莲藕斜纹夜蛾两种性诱剂诱芯(SL20093161型和SL20093162型,由浙江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对比试验,每种诱芯试验面积6.67hm2,试验结果表明,在包河区161型性诱剂诱蛾量比162型高出41.2个百分点。

2.1.2 物理诱控技术推广应用 全省水稻、茶叶产区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常年应用控害面积已近6.67万hm2。(1)水稻示范区应用情况。2011年,安徽省植保总站利用筹集的81.4万元采购太阳能杀虫灯370台,发放22个县(市、区)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各县(市、区)也积极利用杀虫灯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的试验示范。南陵县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共3 000多盏,杀虫灯覆盖面积达1.67万hm2,占全县农作物面积的50%以上。杀虫灯覆盖区域的稻飞虱、二化螟数量是非覆盖区域的60%左右,在害虫发生高峰期平均每盏杀虫灯日杀各种害虫100g以上;天长市水稻病虫害防控应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900台,覆盖面积近3 333.33hm2,2010年调查,用灯区少用药1次,防治成本下降。8月20日示范区内稻纵卷叶率平均为3.6%,化防区一般卷叶率为9.4%,高的可达30%以上;怀宁县安装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270余台,防控水稻病虫面积800多hm2。近年示范区调查显示,有灯区使用农药次数较无灯区减少1.2次,平均667m2节省成本12元,产量一般较农民自防田每667m2增加8%以上。

(2)茶叶、蔬菜示范区应用情况。2010年开始在霍山县开展太阳能灯诱杀茶树害虫技术应用示范。应用结果表明,茶园应用太阳能杀虫灯后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毒蛾、茶蚕、茶尺蠖、茶蜡蝉成虫发生稳定期,田间虫口量分别减退29.3%、32.4%、25.9%、24.2%、25.5%、14.5%。同时,分别在歙县、和县、霍山县开展了黄板诱杀蚜虫、蔬菜蚜虫和茶叶蚜虫技术应用示范。2010年霍山县在茶园中试验示范应用信息素黄板,引诱、粘杀害虫。安装黄板3 300张,示范面积6.67hm2。在示范区进行小绿叶蝉、茶蜡蝉发生稳定期调查,虫口数量分别减少41.6%、71.3%。2012年,在霍山县等地茶园安装黄板数量达9 000多张,示范面积超过20hm2。

2.2 农业生态调控技术推广应用

2.2.1 栽培措施避病防控玉米粗缩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技术推广应用 调整玉米播期,使其易感粗缩病生育期(玉米出苗至6叶期)与灰飞虱传毒盛期错开,以此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2008年,我省玉米粗缩病严重发生,全省发病面积13.33万hm2,平均病株率7.5%。自2009年全省全面推广调整玉米播期避病栽培措施,即春玉米播期定在4月20日以前;油菜、豌豆、大蒜、大麦、小麦等作物收获后,其后茬夏玉米播种期推迟至6月10日后,以避开灰飞虱一代成虫麦田迁出传毒期,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生。2009年以来,各地粗缩病发病程度较轻,即使在2009年春季灰飞虱发生量大的情况下,当年玉米粗缩病平均病株率也仅为2.7%。全省沿淮地区等水稻条纹叶枯病重病区,重点推广水稻迟直播,即小麦收后于6月5日以后进行水稻直播,使水稻易感病的秧苗期有效避开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传毒的高峰期。全省目前推广面积超过13.33万hm2,对条纹叶枯病的控病效果在80%以上,有效地减轻了条纹叶枯病重发地区的发病程度。

2.2.2 生态控蝗技术推广应用 安徽省历史上是东亚飞蝗的重要蝗区之一。多年来,安徽省坚持推广生态控蝗技术,使飞蝗长期以来保持在低密度发生水平。主要是在蝗区推广种植蝗虫不喜食植物如棉花、杞柳、大豆、花生等,并积极探索不同作物套种模式,使常年生态控蝗面积达到蝗区面积的60%左右,不仅天敌数量逐年有所增加,多年来大面积蝗区蝗虫发生数量被控制在0.2/m2头以下,促进了对东亚飞蝗实现长期的可持续治理。

2.3 生物控害技术推广应用

2.3.1 稻鸭共生控制水稻害虫 该项技术是当雏鸭12~15d龄、大田栽秧后10d左右趁晴天放入,每667m2投鸭15~20只,每0.67hm2稻田修建一个简易的供鸭休息、补饲和避护的鸭棚,同时,稻田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将诱杀到的昆虫对鸭进行补饲。望江县自2003年以来,利用农业项目资金累计投入100多万元建立666.67hm2稻鸭共生控虫示范区,年实施面积近1 333.33hm2。2007年调查数据表明,在水稻生长中、前期,鸭子能够很好地控制稻飞虱发生,无须施药,四(2)、五(3)、六(4)代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控制效果均在80%以上,平均控效为85.2%,比化防区的平均防效高24.4个百分点;水稻生长后期,由于田内少水以及稻飞虱的大量回迁,加之鸭子陆续出田上市,鸭子的控虫效果逐步下降,此时稻飞虱达标田块需开展化防。此外,稻鸭共生对水稻分蘖期的稻纵卷叶螟幼虫有一定的控制效果,防效可达70%;对二化螟的平均控制效果达92%,比化防区平均高22.7个百分点,稻鸭共生田块化学农药施药次数较农民自防田平均减少2次。2006年,该县“稻鸭共生”示范区生产了6 000t生态米和20万只生态鸭,示范区直接增收172万元。宁国市植保站2011、2012年连续2a在有机稻生产基地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大力推广稻田养鸭技术,2012年稻鸭共育示范面积16.67hm2,示范基地每只稻鸭可获纯利润15元以上,合667m2纯增收225元,生产的有机稻米经包装后市售20元/kg。2012年该有机稻示范片核心示范区经测产为559.6kg/667m2,整个示范区平均实产为450kg/667m2。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该项技术措施目前还在六安市金安区、天长市、金寨县等地推广应用。

2.3.2 Bt等生物农药推广应用 多年来,全省一直大力推广应用Bt防治稻螟虫、稻纵卷叶螟及玉米螟等,全省一代稻螟虫与四(2)代稻纵卷叶螟应用Bt防治面积均达13.33万hm2左右,均占应防面积的20%以上。玉米产区则主要推广Bt粉剂撒施于喇叭口防治玉米螟技术。全省常年开展蜡质芽孢杆菌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示范应用面积均在0.67万hm2以上;大面积推广应用阿维菌素(叶不卷)防治稻纵卷叶螟近33.33万hm2次,并在生产上大范围推广应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棉花及茶叶害虫等。

2.4 科学施药技术推广应用 推广一季稻大田水稻栽插后1个月不使用化学农药技术,保护稻田天敌及中性生物繁衍,为后期控害打下坚实基础。在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棉区,全面推广棉花苗期蚜虫不防治技术。同时,大力推广使用新型高效、低毒农药。仅2009年全省推广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螟虫、稻纵卷叶螟10多万hm2次,吡蚜酮防治稻飞虱近13.33万hm2次。此外,在宣城市、巢湖市居巢区、潜山县进行了醚菊酯防治水稻稻飞虱试验示范。

2.5 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应用

2.5.1 以作物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根据不同生育期病虫为害技术特点,组装关键技术和产品,形成全程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近年来,全省在小麦、一季稻、夏玉米作物上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探索与应用。

2.5.2 以靶标为害生物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2010-2012年连续在巢湖市、无为县、潜山县实施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蒙城县实施二代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等。

2.5.3 以绿色防控投入品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根据不同生物期靶标害虫消长规律,重点应用新型高效绿色防控投入品,辅助其它非化学防控措施,组装而成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如近年来在蒙城县、阜阳市颍东区试验示范防治玉米螟采用性诱剂、自走式高杆喷雾器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在巢湖市、无为县示范防治水稻二化螟采用杀虫灯、性诱剂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等。

3 存在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问题

3.1.1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增强 随着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农产品品质要求不断提高,以及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增加了农作物病虫害的抗药性和防治难度,进一步增强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工作的责任性和艰巨(下转106页)(上接92页)性不断加大。

3.1.2 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仍有一定难度 近年来,安徽省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示范与推广应用工作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全省范围全面推进这一工作需要有健全的植保推广体系和充足的经费保障。由于没有足够的绿色防控专项经费,且植保队伍体系不够完善,全面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仍有一定难度。

3.1.3 广大农民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认知不够 目前,具有一定知识素质的农民多数外出务工,留守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意识较差;绿色防控技术前期投入物资相对较多;小范围运用杀虫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反而可能加大使用区域的病虫危害程度等,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推广。

3.2 建议

3.2.1 领导重视 建议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列入财政专项,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3.1.2 健全植保推广体系 建立健全植保推广体系,不断提高人员队伍素质,形成省、县、乡(镇)、村四位一体的植保网络,力求做到每村有1名植保员,解决植保技术推广最后1km的难题。

3.1.3 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与农民的绿色防控意识和技术水平 要加强宣传指导及培训工作,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与农民的绿色防控意识和技术水平。同时,还要加强研究,多为农民提供通俗易懂、简单易行、防效优良的绿色防控技术,不断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覆盖率。

参考文献

[1]夏敬源.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1):5-9.

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区别范文第4篇

4月8日,记者从农业部在河南郑州召开的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获悉,当前和今后植保工作将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工作方针,强化公共植保职能,大力推行绿色植保,大力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的长效机制,健全植保服务体系,推进植保法制化管理、数字化预警、无害化防控、专业化服务,确保重大疫情不蔓延危害,重大病虫害不暴发成灾,安全用药水平显著提升,农药使用量逐步降低,粮食作物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讲话时说,近年来,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两个理念,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三大机制,坚决打赢区域性重大病虫歼灭战、局部性重大病虫突击战和重大疫情阻截战“三大战役”,实现了飞蝗不起飞、土蝗不扩散,小麦条锈病、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害不暴发成灾,苹果蠹蛾、稻水象甲等重大疫情不蔓延危害的防控目标,年均挽回粮食损失1700多亿斤,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连续六年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危朝安指出,当前全球气候异常多变、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普遍提高,都对植保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植保工作必须努力实现“三大转变”,即防控重点由粮食作物向统筹抓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转变,特别要注重园艺作物病虫害的防控工作;防控策略由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向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转变,特别要注重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非化学措施的应用;防控方式由分散防治方式向专业化统防统治转变,特别要注重提升防治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

危朝安强调,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各地必须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全面实施绿色防控战略,强化植物检疫监管,全面提升我国植保综合能力。一要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大行政推动力度,把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摆在植保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抓出亮点、抓出典型、抓出实效;二要在大中城市蔬菜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基地,特别是园艺作物标准园和海南冬菜基地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通过配置杀虫灯、防虫网等防控设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和虫口密度,通过农科教结合,重点针对园艺作物病虫害集成推广一批绿色防控配套技术,推荐和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分区域、分作物制定完善绿色防控技术方案,加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安全用药等技术的推广力度,逐步提高农药减量控害效果。三要严格执行国外和境外引种审批制度,防范疫情的入侵和传播;对违规销售带有疫情种子的经营企业,要及时通报和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要会同种子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对重大疫情出现瞒报、迟报和误报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四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农民安全用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安全用药水平;动员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正确识别病虫害、合理选用农药,做到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科学用药。五要加强植保综合能力建设,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使我国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应急防控能力、疫情阻截能力和技术支撑能力有新的提高。

危朝安最后强调,今年气候异常明显,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形势十分复杂。各级农业部门必须增强做好植保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绝不能因为监测预警不到位,错失防治时机;绝不能因为防控措施不到位,造成病虫暴发成灾;绝不能因为监管指导不到位,造成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区别范文第5篇

试验方法

1草莓蚜虫的防治本试验设0.5%苦参碱AS400倍液、柿醋200倍液、对照化学药剂10%吡虫啉WP2000倍液和清水对照,共4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5m2。在10月26日大棚草莓现蕾初期(亦即蚜虫盛发期)喷药。

2草莓斜纹夜蛾的防治试验设0.5%苦参碱AS400倍液、16000IU/mg苏云金杆菌WP500倍液、对照化学药剂4.5%高效氯氰菊酯EC2000倍液和清水对照,共4个处理。各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5m2。8月份为草莓育苗期,斜纹夜蛾为害较为严重,故于8月20日喷药。

3草莓蓟马的防治选择在4月15日喷药,此时为大棚草莓蓟马的发生高峰期,其严重为害草莓的花和果实。设0.5%苦参碱AS400倍液、16000IU/mg苏云金杆菌WP500倍液、对照化学药剂4.5%高效氯氰菊酯EC2000倍液和清水对照,共4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5m2。上述3个药效试验均采用长江-10A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进行常规喷雾,喷液量675kg/hm2。

田间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在施药前和施药后3、5、7d,每小区定点20株,调查虫口数,按下列公式计算防治区和对照区的虫口减退率,进而计算校正防治效果,并用新复极差法对各处理的校正防效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虫口减退率(%)=[(药前虫口数-药后虫口数)/药前虫口数]×100%;校正防效(%)=[(防治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在调查草莓蓟马的虫口数量时,由于蓟马个体较小,而且跳动活跃,因而难以准确调查其虫口数。故改换调查了草莓花和果实的受害率(即蓟马对花、果实的为害率),用受害率来计算相对防治效果,计算公式为:相对防效(%)=[(对照区花果受害率-防治区花果受害率)/对照区花果受害率]×100%。

结果与分析

1苦参碱对草莓蚜虫的防治效果由表1可见:在药后第3天,0.5%苦参碱AS400倍液对草莓蚜虫的防效达72.22%,对照化学药剂10%吡虫啉WP的防效达81.62%,自制柿醋的防效仅为39.44%;在药后第5天和第7天,各处理的防效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其中在药后第7天,0.5%苦参碱AS的防效达81.84%,10%吡虫啉WP的防效达90.28%,柿醋的防效只有50.93%。0.5%苦参碱AS的防效虽然低于对照化学药剂8.44个百分点,但其同样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苏云金杆菌对草莓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从表2可以看出:在药后第3天,16000IU/mg苏云金杆菌(BT)WP对草莓斜纹夜蛾的防效达70.97%,对照化学药剂4.5%高效氯氰菊酯EC的防效达81.32%,0.5%苦参碱AS的防效仅有41.18%;在药后第5天和第7天,各处理的防效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其中在药后第7天,16000IU/mg苏云金杆菌WP的防效达79.74%,虽然极显著低于4.5%高效氯氰菊酯EC的防效(88.49%),但极显著高于0.5%苦参碱AS的防效(49.49%)。表明16000IU/mg苏云金杆菌WP500倍液对草莓斜纹夜蛾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不同药剂对草莓蓟马的防治效果由表3可见:16000IU/mg苏云金杆菌WP对草莓蓟马为害花和果实的相对防效分别为47.6%和38.0%;0.5%苦参碱AS的相对防效分别为36.7%和52.8%;对照化学药剂10%吡虫啉WP的相对防效分别为74.0%和70.0%。表明16000IU/mg苏云金杆菌WP500倍液和0.5%苦参碱AS400倍液对草莓蓟马的防治效果明显不如10%吡虫啉WP。

小结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