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空间设计市场调研

商业空间设计市场调研

商业空间设计市场调研

商业空间设计市场调研范文第1篇

――The fashion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for Business combination

摘 要:城市商业综合体①项目因其大部分位于繁华而人流量大的城市中心区,故而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建筑项目而言受众群较大、使用率更高。研究城市商业综合体的环境设计不仅能够促进城市多样化生活方式的发展,同时还对未来城市总体经济规划具有重大影响意义。本文通过对世界各大商业综合体的分析总结,并对北京蓝色港湾和三里屯village两大商业综合体环境设计进行调研分析,以及通过实际项目方案的实践研究,探讨城市商业综合体环境设计中体现的时尚性设计,以期对当代我国城市综合体环境设计及其未来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时尚性设计、商业综合体、商业环境、建筑空间

一、引言

“时尚一词已是这个世界的潮流代言词,英文为fashion,它是指人们对社会某项事物一时的崇尚,在如今社会里,多指就是流行得体的一些东西②。”随着世界的发展,“时尚”一词已不再单纯形容T台上那让人看不懂猜不透的另类时尚服装,不同类型的标新立异以及独特的生活方式都被打上了“时尚”的标签。

城市商业综合体在中国作为一种“泊来品”,发展逐渐加快并升级为新都市综合体。它独特的商业模式以及产生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满足了现代都市发展的一切需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宠儿,其体现的时尚性设计趋势不言而喻。

城市商业综合体带来的对城市商业形式变化的影响是革命性的。现代商业活动中一个非常流行亦或者说时尚的内容就是体验消费。体验消费虽不能取代购物消费而成为主流,但消费者对于它的这种巨大需求量成为购物消费的重要补充形式,其带来的人气是购物消费的重要支撑。在传统的百货类与商业街设施,大型表演与其它服务类方面所占比例甚少。而新型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几乎无一例外地包含了餐饮服务,大型的挑空中庭结合促销及展示活动,娱乐场所等体验性消费形式的空间组织形式,成为商业环境设计的新亮点。有些甚至把城市的文化活动与集会功能纳入进来,如深圳龙岗Mall的中央表演广场兼具城市集会功能。因此,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发展模式无疑成为了城市时尚生活的代名词。换句话说,当商业综合体成为人们所崇尚的购物消遣休闲娱乐生活方式的场所,当这种商业综合体顺应城市发展需求应运而生并引领城市经济新的发展方向的时候,它的整体的商业模式所带动的其他产业的新兴与发展就是一种时尚性的设计。

二、世界著名城市综合体的总结与分析

通过对世界上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性的城市商业综合体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各个综合体作为成功案例所体现的时尚性设计元素。以此作为调研分析与实际项目实践的借鉴。(详见表1)

三、调研与分析

通过对北京市内两大商业综合体三里屯和蓝色港湾的调研,从建筑空间角度剖析商业综合体环境设计体现的时尚性设计,总结出可供借鉴的时尚性设计元素。

1.开放空间的时尚设计

商业环境中的中庭与室外商业街,是商业环境中非营业性的开放空间。商业开放空间不仅是买卖、经营、购物之所,而且作为城市文化的窗口,成为城市生活的生动写照。同时它具备舒适的步行条件,结合了游乐活动,文娱设施,文化展示,而成为城市中欢乐愉悦的场所,是市民休闲生活的重要背景,有“城市大起居室”之称。它为人们提供了休息、交往、观光会晤的空间,同时,将商业人流高效地组织到交通中去。

三里屯的“开放城区”理念是将十多栋建筑(主要是低层)组合起来,建筑的高度和风格各异,因而形成不同的空间和视觉感受,但同时维持宜人的空间尺度;而许多通道、巷子、小径和庭院,纵横交错环绕于其间,同时形成城市广场。这种布局形成了人性化的城市空间,整个区域成为真正的“开放空间”,是公众可自由穿行的“街区”,以便利人行交通;另一方面,人们通过逗留时可欣赏到区内的环境景观和各种活动,使行程成为一种美好的体验和感受。从城市设计角度来看,“可渗透性”的街区也创造了视觉上的连接和延续,有助于人们对城市的识别和体验。(图1)蓝色港湾的商业街区虽然与城市周边的连接不太紧密,但通过独具特色的建筑造型点面结合与立面风格独具风情的演绎,使蓝色港湾形成了高低错落,拥有异国风情的商业街区,增加了消费者的休闲意境和购物趣味。

商业综合体的中庭是商业建筑关注公共性、舒适性和文化品位的体现,人们追求“安全、舒适、愉快的购物”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三里屯和蓝色港湾的建筑空间形态丰富,都设有不同形式的广场和下沉空间设计。(图1)三里屯南区Big Orange广场位于南向入口处。广场内设有喷泉景观,各建筑的外立面正好为这些活动提供绝佳的背景,大型的LED屏幕成为传递信息、与公众交流互动的有力工具。广场上还设置有艺术造型的音乐播放设施。这里有不同类型的艺术表演以及艺术活动,更加增添了艺术文化的氛围,成为不同背景、国籍或趣味相投的人们聚会交友、市民们周末或假日休闲的好地方。三里屯北区开放式庭院格局设计更接近四合院的氛围,为喧闹都市中的清静庇所,下沉庭院的设计不仅使这里成为一个放松心情、享用午餐和咖啡的好地方,还为各大时装秀和创意活动提供了一个绝佳舞台。蓝色港湾内部广场的设计也为人们提供了各种类型的活动演绎的舞台。大尺度的开场以及中心广场喷泉景观的设计都成为整个商业环境中的亮点。蓝色港湾的主入口处有以雕塑为中心的广场,不仅有喷泉设计,而且围绕其周围还有可供休闲的座椅,并且休闲座椅在夜晚的灯光效果下会更具特色。

2.形式多变的商业空间入口时尚设计

商业建筑入口区域是小型的公共空间,商业建筑入口空间除了满足消费者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还需要综合处理人们的消费行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解决使用功能、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各种要求。入口空间不仅确定了商业场所的空间氛围与基调,而且参与整个空间秩序的形成;入口的个性化创造有利于城市空间特色的形成,入口代表着商业建筑的性格,标志着区域或城市的社会特征及内涵。蓝色港湾的主入口(图1)透明的玻璃边庭使得入口空间呈现出透明的质感,能够将原本的内部空间显现为外部空间。蓝色港湾入口空间在设计方面注重空间互相渗透,共生共存。台阶和坡道使建筑入口空间升起,增加商业建筑主入口的氛围。其他细部,如雕塑,柱础,或其他标志物增强了蓝色港湾入口的可读性,丰富了入口立面与建筑的层次与深度。而三里屯的商业入口空间形式更加多变,根据不同街区和店面的需求,设置独一无二的入口形式,使整个内部空间更加灵活多变。

四、项目案例分析

项目类型:城市商业综合体

项目名称:“新天地・尚生活”SHAOXING・CHINA

设计时间:2012年8月开始

规划用地面积:7450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9900平方米(其中整体商业面积60000平方米商业街区49000平方米、办公40000平方米)

项目地点:中国绍兴

1、项目简介

“新天地・尚生活”SHAOXING・CHINA项目是地产公司配合绍兴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与消费需求的变化启动的商业项目。该项目是位于绍兴市新城区与老城区之间的集办公、商务、购物、生活和休闲于一身的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

从项目所地处的位置分析,该项目的建立不仅要使各大商圈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作为整个绍兴新旧城区的轴线链接纽带,使整个绍兴的城市发展更加具有丰富性和连续性。

2、规划设计

通过对项目的综合分析与定位,项目为集办公、商务、购物、生活和休闲于一身的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图2)。使其成为绍兴城市经济新增长点,同时为周边市民乃至整个绍兴新旧老城轴线上的消费者提供一个区别于其他商圈的特色的商业体验。体现出现代商业环境的设计已大大突破了传统商业环境设计理念的束缚,走向了具有开放、时尚的设计方向。通过对项目的定位上就可以充分体现出商业环境的设计发展定位趋势具有前瞻性和时尚性。

项目的整体布局(图3)上,办公楼位于主干道与梅山江水道的交界处,建筑物的建成拥有良好的视野效果,建筑高度也丰富了整个城市的天际线,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大型商业中心位于主干道交叉处,体验式商业则位于整个项目的中心区域,形成了人车流的有效分离。中心广场位于商业中心与体验式商业中心位置,有效地聚集人气,为其提供了展览、活动、演绎为一体的精神场所。特色的水主题空间设计环绕整个项目内部,成为连续性空间的整体纽带。整体设计充分反映了现代商业环境的时尚性设计理念。

项目业态布局上,选择合适的业态混合开发,将各个部分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大型商业中心汇集多种的功能,特色商业街区提供体验式休闲,成功的加强了个物业形态的经营,实现真正意义的一站式消费中心。从综合的角度将“新天地・尚生活”商业综合体打造成为一个与绍兴城市发展高度融合的项目,使其成为绍兴文化与灵魂的标签――现代城市名片,成为绍兴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者。

3、项目前景分析

项目自身的价值上,“新天地・尚生活”商业综合体很好地克服了绍兴当地发展纯粹居住、商务所造成未来发展的局限,具有非常强的自我成长、自我繁荣、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自身的功能定位,使其实现了24小时的都市繁荣,整体的提高了综合体的使用效益。这种由自身价值带动其经济增长的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定会成为新的商业发展趋势,所体现的时尚性不言而喻。

五、结语

通过对三里屯和蓝色港湾的调研分析,以及在实际项目的设计实践中,总结得出在建筑空间方面环境设计的时尚性元素,还有在实际项目中如何根据项目本身的特点来充分的运用现代商业环境中的时尚性设计理念来实现商业环境的成功。并为我们今后的商业环境设计提供了借鉴,对中国未来商业环境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

注释:

① 商业综合体,为当今地产模式的最高形式,它是伴随着城市功能的综合化、规模大型化和空间与流线组织复合化而顺应成长的一种全新的复合地产。HOPSCA由酒店(Hotel)、写字楼(Office Building)、公园(Park)、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会议中心(Convention)、公寓(Apartment)等的英文单词或词组的首个单词的首个字母构成。

② 百度百科“时尚”一词基本概念http:///

参考文献:

[1] 陈莉.商业景观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2] 徐伟勇.浅议商业建筑内部空间――中庭[J].江西建材.2008

[3] 罗建中.北京三里屯之演化――三里屯village实例分析[J].建筑学报.2009

商业空间设计市场调研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商业活动载体商业活动主体

论文摘要: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是商业地理学的核心。文章从商业活动载体和主体两方面深入分析国外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的历程,回顾国内城市商业结构研究的进程,并进一步指出研究的薄弱之处与发展方向。

1引言

城市商业随城市的建立而出现,是城市的主要职能。城市商业空间结构是由商业活动载体和主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载体即商业中心,是商业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主体即消费者和商业企业经营者,是城市商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但由于一般均假设商业企业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故只重视消费者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城市商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其研究历史已有几百年,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也比较成熟。其研究领域广泛,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域范围内各商业活动载体——商业中心的空间形态、等级体系、布局规律,以及商业活动主体——消费者空间行为、消费者空间分布状况。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内部与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文章特指城市内部商业空间结构。

2国外研究理论和方法概述

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各国商贸往来加强,各国各地物产资源、集散中心、交易市场的简单描述日益增多,给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计量地理、行为地理、时间地理、运筹学等一系列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引入,国外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真正科学化,研究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作者将从商业活动载体和主体两个方面综述国外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2.1城市商业载体的空间结构研究

商业中心作为商业活动的载体,是人们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早期的研究注重从商品供给的角度考察商业中心在城市中的位置、商业中心的等级体系和不同商业职能的空间布局规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研究成果。

2.1,1地租理论。杜能提出位置级差地租理论最早解释了商业中心布局于城市中心的原因。1961年,格苇斯(Getis)揭示了总零售量随离开地价最高的城市中心地带的距离增加而减少的规律,证实了土地地租变动及其与商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的规律。20世纪60年代,加纳研究了商业中心的内部结构,在投标地租曲线上建立了不同商业中心的简明空间。1970年,司格特(P.Scott)用图表表示出租金梯度与商店类型的关系,认为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城市内部经济活动的生态位,可以确定商业中心的区位。

2,1,2基于中心地理论的研究。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Chifstaller,1933)提出的中心地理论是现代商业空间理论的基础,为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德国经济学家廖士(Losch,1940)在其《区位经济学》中提出“经济地景模型”,创立了服从最大限度利润、以市场为中心的区位论和作为市场体系的经济景观,对城市市场经济区进行系统的研究,深化了中心地理论,构造了边界的无差别线模型。后来,墨苏(R.E.Murphy)和万斯(J.E.Vance)以建筑物高度及其商业职能为依据,界定了中央商业区的地域范围。

2,1.3空间分析学派。二战后,地理学界掀起了“数量革命”,复杂的计量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成为可能,空间分析学派随之产生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贝利和加里森首次引入统计学中的回归方法,得出P=ABn。为中心地职能的设施数,P为中心地的人口数。参数A和B用回归的方法取得,当=I时的P值是门槛人口数。1965年,美国学者贝里(Berry)对芝加哥大都市区商业形态区位分布进行实证研究,提出“都市区商业问结构模型”。1981年,英国学者波特(Potter)引入多变量功能方程(multivariatefunctionalordination),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图表,分析商业区功能性质、区位、易达性、形态、发展规模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密切关系一。

空间分析学派通过大量假设来简化问题,研究方法上由定性描述转为定量数据处理,借鉴统计学、数学分析及数量地理方法解释问题,促进了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方法科学化。但过分追求技术、逻辑理论系统完美和空间分析的抽象化,使他们的研究脱离了实际的城市商业空间结构。

2.2城市商业主体空间分析

2.2.1消费者行为空间分析。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学者们逐渐认识到空间学派将人地关系物化、忽视人的作用不切合实际,发现消费者行为对商业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相关研究也开始注重从消费者行为方式和社会经济属性的角度来理解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强调消费者行为差异对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

贝里和盖瑞逊(1958年)第一次将消费者行为纳入理论架构,首次对消费者前往最近的商业中心购物的假设提出挑战。美国的学者赖斯顿(Rushton)最先从消费者行为观点去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结构问题,提出行为一空间模型,认为任何一级的中心地的消费者行为均有多样性。1970年,道斯(Dows)提出商业设施认知结构的程序,从商业设施潜在顾客的角度出发来判断大量的有关属性、看法、倾向性、评估变量等因素的重要性;1972年,大卫(Davis)提出了“购物中心层次性系统发展模型”,将消费者行为及其社会经济属性纳入购物中心的层次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中;1982年,英国学者波特(Potter)完全从消费者的知觉和行为的角度来探讨零售区位的分布问题,提出信息场与利用场的区别。

2.2.2消费者空间结构研究——商圈分析。商圈是指特定商业中心吸引顾客的地理区域,也称商势圈,侧重从商业需求的角度考察消费者空间分布状况。1929年,美国学者威廉·莱利(WilliamJ.Reilly)首先创立了商圈测定法则——莱利法则,即:两个商业供给地,对于中间一个消费地消费者的吸引力与两个供给地人口成正比,与两个供给地距离平方成反比。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探讨消费者空间分布法则的研究,派生出康帕斯法则、阿普波姆法则、加萨法则。

随着汽车普及,实际距离已不再有很强影响力,莱利法则及其派生法则在商业网点布置中常与现实不符。美国学者哈夫考虑了更多因素,构建如下的数学模型

式中:P,为居住在i地区的消费者选择商店聚集区购物的概率,S,为商店聚集区面积,,为从i地区到商店集聚区所需时间,为消费者从居住区到商店聚集区路程中购物障碍要素指标。

哈佛商学院(20世纪80年代)在实践中创立了饱和理论,通过计算零售商业市场饱和系数测定特定商圈内某类商品销售的饱和程度。一般来说,位于饱和程度低地区的商店,其成功的概率必然高于高度饱和地区。零售商业市场饱和系数(IRS)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IRS为某地区某类商品零售饱和系数,C为某地区购买某类商品的潜在顾客人数,RE为某地区每一顾客用于购买某类商品的费用支出,RF为某地区经营同类商品商店的营业面积总数。

上述各种模型对于有效选择商店地址,研究商店顾客来源与分布特征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应用简单明了、省时省力。但是,影响消费者空间分布的因素众多,除模型中已经考虑的人口、距离等因素外,还受商店本身的竞争实力、所处商业中心的繁华程度、交通流量、竞争商店的位置、所在地城市规划等因素影响。新设商店要做出正确决策,在进行定量分析的同时,还必须与商圈实地调查结合起来,进行定性分析。

3国内研究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逐渐兴起,主流是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杨吾扬教授把中心地理论引入商业空间结构研究中。以北京市为例,把城市商业网点分成3级序列:市级、区级、街区级,用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分析了北京商业服务业空间结构现状,用范力农定理求“铜心”,成功地对中心地理论进行了试验性研究。高松凡论述了北京城市场的历史发展变迁,从历史地理学视角,运用中心地理论分析了自元大都以来历代北京城市场空间结构特点、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

宁越敏教授实地调查了上海市城市中心区商业中心,首次建立了界定商业中心的一套指标。他选取了商业中心内商店数、商业中心的职能数等5个指标,对上海市61个商业中心进行了聚类分析,划分为3个级别5种类型,分析了影响上海市商业中心区位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吴郁文、谢彬等在研究广州市城区零售商业企业区位布局时应用了这种方法,增加大型综合商场、大饭店、宾馆职能单位数占商业中心职能单位总数的百分比这一指标,用6个指标对广州市30个商业中心类型及等级体系进行聚类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安成谋以兰州市为例,构建消费者购物模式:位于某一特定地区的一个商业中心,销售范围与消费者总开支成正比,与该商业中心规模成正比,与消费者花在购物途中的时间成反比,与这一中心与其他中心的竞争成反比。他划分兰州市3级商业中心区位格局,引入加权平均模型和希尔伯脱模式,分析兰州各市级商业中心的区位优势度,据此评价商业中心发展潜力。

暖等以商业行业为切入点,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技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昆明市商业地域结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今后调整方向_1。阎小培、许学强等以广州市为例分别对其商业中心的区位格局及发展趋势、中心商业区进行了分析。仵宗卿开始深入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内部,探讨其形成机制和发展演变历程。

4国内研究评析

4.1消费者行为定量研究相对薄弱

整体上,国内学者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分析商业网点的规模等级与空间分布。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商品流通自上而下调拨,加上基础数据库缺失,导致关于消费者行为空间分析的大部分研究只是局限于定性描述层面上,定量分析较少,制约了国内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的深入。目前,我国商业的宏观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买方市场”的出现使得传统业态的商业企业经营步履维艰,而加入WTO后外国资本大量涌人中国,必将对零售业市场带来极大的冲击,必然要求研究视角与指导思想作相应调整。

4.2新方法新手段的应用较少

从发表的论文看:朱枫,宋小冬,马才学等人分析了商业地理定位的构成要素,论述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商业选址的技术路线。但总体上国内研究与新方法新手段的结合较少,GIS,GPS,RS等技术引入不足,缺乏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科学模拟。

在研究方法上以静态均衡分析为主。国外相关研究为了构筑模型的需要,简化商业布局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事实上,商业受众多因素交叉影响。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复杂化,静态均衡分析将显得越来越不合理。我们必须注重从动态、综合的角度去看问题,更好地把握商业布局众多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了解商业空间结构规律。

4.3新型商业业态的影响提出了新课题

随着个性化、柔性化、多样化消费理念的渗透,厂商在迎合消费者喜好的驱动力之下,生产方式已由批量生产、内部资源整合、单独的市场竞争逐渐转向定制化生产、外部资源整合、供应链协同式竞争。这一系列的转变已促成流通企业质的转变。商业业态大致遵循着百货商店一杂货店一超市一巨型超市一便利店一专卖店一购物中心一仓储式商场一电子商业的轨迹演进,间接影响着我国城市商业的空间结构。

20世纪60年代,ShoppingMall随着轿车的普及率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兴起。70年代,ShoppingMall逐渐被引入亚洲的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发达地区。近年来在上海、北京、深圳迅速崛起,迫切需求专业知识指导国内商业地产投资机构和商铺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选址经营决策,促进商业地产知识的普及。

近年新兴的虚拟商厦与电子商业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通过电子网络方式进行商品交换与行政作业全过程。因为它第一次实现了无店铺经营,造就了三维的空间市场(marketspace),企业可以突破地理位置的局限,摆脱空间距离的束缚,直接与消费者进行交易,真正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与零库存,因而虚拟商厦与电子商业对城市的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将是深远而复杂的。这被视为商业业态的又一次革命。研究网络虚拟购物对传统的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机制、发展过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将有重大意义。

4.4商业分布离心化研究有待加深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小汽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有条件逃离城市的拥挤、喧哗与繁杂。近年来,我国部分大城市已出现人口郊区化现象,一些工厂、商业企业也开始向郊区迁移发展,尤其是占地面积较大的批发商业。某些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近郊区商业销售额总量、销售额增长速度均有超过市区同类指标的趋势;商业数量、从业人员、营业额等比重在郊区有增加趋势,在市区有减少趋势;同时市中心的商业区并没有衰落,这种情况有别于郊区化,我们称之为离心化。但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城市商业离心化的程度及趋向、与国外对比、发展中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商业空间设计市场调研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综合体;演变与发展趋势;设计思路;设计方法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建筑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呈现出多样化、大型化的特点,商业类型作为其中的一类,其设计水平关系到后期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因此,为了保证桥商业类型的设计质量,除了加强设计过程中的质量监管以外,还要对设计水平不断的进行提高,促使商业类型的设计能够在城市用地紧张、人口拥挤的有限条件下得以开展。下文具体论述了现代城市综合体中的商业空间设计。

1商业综合体的演变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商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组织的提供顾客所需商品与服务的行为。而现代的概念是指流通领域中的所有产业,也可称为“商业贸易”。商业综合体是有机地组织各个不同商业功能,其中包含:商品零售,餐饮、休闲娱乐等,促使商业空间的规模越来越大,从原本仅具有购物功能而逐渐朝着复合化的方向发展。商业空间主要呈现出这些特征:整体规模大、系统的构成比较复杂、服务功能全面等,是由于城市综合商业空间的出现,避免了对功能生硬的分割,它能够在有限的大空间范围内,保证城市基础功能项目高效运行,最终发挥综合效应。它不仅具有购物的功能,而且是一种集综合性,适应性于一体的复合环境,并融入已有的城市空间。商业综合体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①重视主题设计;②强调体验感;③休闲娱乐性增强;④停车空间最大化;⑤标志性的造型与外观设计;⑥实现电商与实体店的结合;⑦带动旅游产业。

2商业综合体设计的前期任务

2.1前期调研

由于商业综合体与地区经济发展,人文背景,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有较大关系,因此在设计前期,充分对市场进行调研尤其重要。具体调研的内容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①确定目标客户人群,即确定未来哪类人群主要使用该商业综合体,这是设计定位的最初前提。②确定主题模式。例如以餐饮为主题或者以儿童娱乐为主题等。最近几年主题式的商业综合体正在不断被人们所喜爱。主题的设定有助于形成独特的商业氛围。③了解区域消费类型,确定功能。④则需了解未来租客对的面积的使用需求。从而确定店铺的面积划分,以及不同规模商业的所占比例。⑤则是对用地周边道路交通,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各类场地条件的调研。从而确定商业综合的基本流线,主要出入口等。⑥对建筑风格造型的调研,确定未来造型及外观设计的基调。商业建筑的造型与外观设计往往决定了商业的形象与档次。

2.2设计原则

①功能的合理性。购物空间要开阔舒适,不能给人约束感,要能给顾客创造自主挑选舒适感。②要具有标志性的入口,吸引人的广告招牌,橱窗,灯光设计,形成整体统一的视觉传递系统,准确诠释商品,给消费者良好的印象,创造好的商场氛围。③商品的陈列和展示应根据种类的分布合理性,方便性和规律性进行总体的局部设计。④在设备上要符合人体工程学,有明确的防火区及安全通道以及保持入口通畅,并能设计出方便残疾人出入的安全通道。

3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的设计方法

3.1水平商业动线

好的水平动线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形成回路。②既曲折又可达,所谓曲折,是使商业动线尽量穿过较多的店面,使商业价值最大化。同时又要注意良好的可达性,例如可以结合中庭空间的设计,在视线设计上形成良好的视野。③空间丰富有层次感,有趣的空间可以激发人们购物的热情,带来较好的体验感。水平商业动线主要包括:一字型动线,回字型动线,L型动线,井字形动线,风车型动线,复合型动线。每种动线并没有绝对的好坏分别。具体的选择要结合用地条件,因地制宜。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可以适当设置一些转弯、交叉或者是添加一些绿化场地、休闲空间等,形成节点。实现空间设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下面以华润万象城为例,如图1。介绍一字型商业动线布局模式以及其成功经验。位于深圳市罗湖区的华润万象城,用地位于深圳市中心区域。由于用地条件较为紧张。华润万象城采用了简洁的一字型商业动线。主力店位于中心位置,次要主力店位于平面的四角,如图1所示。看上去流线简单,但其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通过中心主力店与四角布置次主力店的方式,带动商业人流。极大的增加了商铺价值。同时通过层次错落的中庭空间以及围绕中庭空间布置的垂直交通,丰富了商业空间感受,极大的提高了商业空间的趣味性和整体商业氛围。同时由于其位于城市中心,设计师充分考虑了交通因素。将地铁引入。而平层停车的设计理念,不仅大量的增加了停车空间。也真正做到了购物便利。

3.2商业业态介绍及一般分布形式

一般商业综合体,主要有四大类商业功能组成,分别是:零售,餐饮,休闲娱乐,辅助服务。其中零售主要包括: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主力店、专卖店、精品店等;餐饮主要包括:大型餐饮、西餐咖啡、酒吧茶室、中式快餐、宴会等;休闲娱乐主要包括:电影院、儿童乐园、健身房、室内冰场、亲子活动室等;最后辅助服务主要包括:银行、咨询服务台、快递、水吧等。

3.3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庭及休息区设计

商业氛围则主要依托中庭空间得以提升。在中庭空间中融入艺术特色、娱乐、休息等元素,以便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的消费环境。良好的中庭设计可以提升该商业中合体的整体档次,为人们创造舒适购物环境,同时缩短购物中心空间距离,提升商铺价值,带动经济发展。并且商业综合体中,主要垂直交通也是依托中庭进行设计。

3.4货物流线的设计

物流动线设计注重货运车流与购物车流分离开,避开购物者的视线,根据人车分流的前提,设置地下货物通道或地面卸货区。货运车流需设置单独的服务出入口和通道,禁止穿越购物停车场与购物区;物流动线要方便通畅,符合各种货运车辆的行车规范和要求,并尽量避开购物者的视线。除上述内容外,在商业综合体中的空间设计中还要融入诸多服务元素,设计同时要做好不同服务功能的造型,广告,橱窗,路标,引导指示等,这种组合模式相互带动,形成完整的商业空间。

3.5造型与外观设计

商业建筑的外立面设计尤其重要,它决定了商业及其周边所有物业的形象从而决定档次。在造型与外观设计上,主要概括为一点:建筑立面具有标志性。让人耳目一新。产生体验期待。具体在造型及外观设计上概括为以下几点:(1)建筑立面逐渐简洁化,强调立面质感。重视材料的表达一直是建筑设计成败与否的关键。正确的材质选择可以极大的提高商业品质。例如广州太古汇,立面石材,稳重大气,配以轻巧的玻璃体量,形成强烈的对比,具有较强的时尚感。近年来,商业综合提的立面设计,复杂而色彩化的建筑立面风格已不再是设计的主流趋势。(2)主入口具有标志性。通过体量,材料,灯光,广告位的设计,增强入口的标志性。(3)风格明确,别具一格。(4)结合内部功能进行立面设计,中庭位置开设采光窗。商业综合体的采光设计较为考究,通常很多主力店,或者电影院等,不需要大面积的自然采光。而相比,商业综合体内的公共空间,如中庭,休闲区,或者餐饮区则需要较多的自然采光。因此在立面设计时要考虑采光因素。做到人工采光和自然的结合。这一点在设计时,也需要考虑场地景观要素。

4结束语

综上,商业综合体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带给了人们很大的便利,现代商业综合体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更注重的是人们的购物体验。所以在设计时,要也要重点考虑人的心理因素,以及人体工学等的应用。给人们以舒适的购物感受。总之,在进行商业综合体设计时。设计人员要综合考虑,实现商业服务的综合性、全面性、独特性、合理性和规范性目标。笔者希望更多有关人士参与到商业综合体中的设计研究当中来,为推动现代城市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楠.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动线空间设计构成分析[J].科技资讯,2014(35):212.

[2]陈凯业.大型商业综合体底部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整合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14(02):44.

[3]孙明,和树勋,季臣臣.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安全疏散优化设计[J].山西建筑,2016(01):1~2.

商业空间设计市场调研范文第4篇

商业步行街是步行街的一种,存在于城市中商业活动较为集中的街道,由大量的零售业和服务业商店组成,与其它商业街不同的是商业步行街是禁止一切机动车辆通行的集中商业买卖区域。本文从商业步行街空间环境的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两个方面来研究如何达到人性化设计。显性要素即具体要素,包括基础平面、垂直面和上部平面三大部分,本文只对基础平面和垂直面进行论述。基础平面环境即底面包括大地、水体、低矮的植被、座椅以及所有铺地材料等;垂直面环境包括建筑立面、照明设施、指示牌等。隐性要素即抽象要素,如街道空间环境的历史文化、地域性等。

人性化设计是指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人性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情况和思维模式等,在保证设计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产品进行优化,已满足人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追求,其前身是人体工程学的出现和发展。城市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是面向公众开放的空间,人是直接接触和使用步行街空间环境的主体。从设计的本质来说,任何设计观念的形成都是以人为基础。就步行街空间环境设计的本质来说,在以人性化为主要设计理念的前提下,最终运用各种综合手段,来创造优美、舒适的购物环境,以满足人们在购物过程中的心理、生理及精神需求。

在《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一书中,多次强调城市开放空间人性化营造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必要性,并通过对美国城市中现存开放空间具体案例的分析,在尊重场所背景文化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场所人性化设计导则,使城市中的开放空间吸引更多的人,更好地为人服务。由此,本文认为城市商业步行街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一方面强调设计必须尊重场所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强调具体设计应一切为人所用。

二 乌鲁木齐山西巷民族街巷概况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中心,并作为新疆旅游业的中心重点城市。山西巷位于乌鲁木齐南门和二道桥之间,曾是龙泉街的前身。据笔者所做调研得知,此处并没有真正一条街巷名称是山西巷,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会将这个片区称作”山西巷子”。本文所改造的民族街巷位于山西巷子中间的一些小巷,当地人直呼的“铁皮巷”、“作坊巷”等。之所以选此处进行改造,是因为这里有着悠久的商贸历史,以二道桥市场以及国际大巴扎同属于原来二道桥民族传统商贸区。但就目前街巷环境来看,与二道桥市场和大巴扎环境相脱节。

三 乌鲁木齐山西巷民族街巷改造的人性化体现

(1)显性要素的人性化设计

本文通过对山西巷民族街巷外部及内部的物质空间调查认为,这片区域可以改造成具有新疆代表性的商业步行街,以此来作为二道桥商贸圈的开端。由于商业步行街的空间尺度、建筑立面、街道设施、地面铺装以及盲道、无障碍通道的设计是人们最容易发现和感知的,也是突出人性化设计的具体载体,因而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1)空间尺度的人性化设计

据笔者实地测量与考察得知,山西巷附近的小巷长度大部分不超过500米,此长度符合《商店建筑设计规范》中对步行商业街长度的规定,过大过长的商业街,会导致行人产生距离感,难以亲近,而且对人的体力也是一个考验。因此,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入手,改造后的商业步行街在长度的设计上应保持小巷原有的适宜长度,增加巷与巷之间的节点空间,设立开敞的小品类休闲广场,让人愿意“滞留”,使人在心理上受到关怀。不仅如此,根据测量得知,山西巷附近的小巷宽度大部分在10米左右,两旁的建筑多为3层左右,整体街道两旁建筑的高度与街道宽度之比大多在1和2之间,符合街道亲切感的空间尺度关系。(图1)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街道过宽、建筑物过高,使行人压抑并缺乏安全感。购物的人们多倾向于平行移动,而垂直方向的移动多数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不会出现。所以,改造后的商业步行街在空间尺度方面保持原有街道宽度适宜的特点,在对建筑高度的控制上也应符合人的心理,即打造双层商业步行街,营造宜人、亲切、安全、舒适的空间环境。

2)建筑立面的人性化设计

《人性场所》一书中曾提到:“影响步行商业中心成功与否的重要空间设计特征之一就是避免“死空间”。对于维持城区的活力来说,保持面向步行者的店面的连续性是必要的。突然隔断的空间地块以及与街道不统一的秃凸建筑对于步行活动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因此,商业步行街建筑立面的人性化设计应体现连续性、连通性原则。

根据笔者所做调研,山西巷民族街巷沿街建筑立面和巷中建筑立面由于新旧建筑之间的混合,商业店面门头招牌形式的大相径庭,商家随意摆放搭建的商品以及建筑外立面所用材料和颜色的不统一,使得建筑立面凹凸错落,整体混乱,毫无可观赏性。为体现人性化设计,在改造的过程中,将原有建筑一层的外立面进行修复和整合,使商业店面及门头招牌进行统一的高度和宽度设计,并将民族图案和装饰纹样通过现代建筑材料运用于建筑外立面,突出新疆地域特色的同时形成视觉连续性。对于步行街二层建筑外立面将统一运用雕花木柱和透雕装饰进行设计,增加人们的视觉复杂性。

3)街道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街道设施是商业步行街空间环境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人性化设计的突出体现。原有山西巷民族街巷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导致街区中的公共设施严重缺乏。因此,在对其进行改造中添加人们需要的街道设施,具体如下:(1)护柱。将护柱设置在步行街入口处,其高度为40—45cm,不仅可以起到阻止车辆侵入、划分引导空间和丰富景观的作用,同时还能作为辅助座椅供人休息。(2)公厕。将公厕设置在步行街的一层和二层中间,通过区别于店面的颜色和铺地来方便行人的使用。(3)座椅。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写道:“在评价特定区域中公共环境的质量时,必须把能否为人们小坐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因此,在对山西巷民族街巷的改造中为了服务于多种使用者将添加多样的座椅:如木制无靠背长椅(约0.9m×1.8m×0.4m),这种长椅可以提供多种休息的可能性 ;可移动的靠背座椅;围绕花池边沿或环形长椅等,对其位置的摆放应尽量满足不同需求者的观看方向。座椅多选用温暖舒适的木制材料,其他辅助座椅可以选用金属、瓷砖、石材等材料,体现步行街多样化设计。(4)指示牌和照明设施。山西巷民族街巷作为游客对新疆地域文化直观认知的重点区域,指示牌的存在是必要的。因此,将在街区入口处添加指示路标牌或在临街建筑墙壁上加入交通引导图,使旅游和购物的人群对此区域有个整体且较为清晰的认识。在照明设施的改造中,将原有照明进行重新设计,使街灯在颜色、形态及排列顺序上形成连续的景观,与街道民族地域风格相统一。(5)街道植被。在街巷绿化设计中,本着原有绿化设施,增加特有的植物景观。根据街巷的尺度,种植并加入具有特色的景观树以及亲人尺度的灌木、植物容器、鲜花盆景等,来增添街道的温馨和亲人特质;同时,还可以在内街根据商户不同条件和需求,进行墙壁的垂直绿化、阳台绿化、门头绿化等形式来丰富街景,营造环境宜人的商业氛围、优质的街道气候等。

4)地面铺装的人性化设计

地面作为商业街区三度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商业街区建造的好坏起到重要的意义。人们行走时的感觉在商业街区设计时显得尤为重要,“走”感觉的舒适和随意,是决定商业街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对山西巷民族街巷地面铺装进行改造时,将采用流线型铺装,起到纵深引导的作用,减弱直线型街道的单调,增加街道趣味性。在材料的选择上,本设计将全部采用砖铺装,从而创造出一种空间感。

(2)隐性要素的人性化设计

隐性要素的人性化设计通常是对场地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要素、社会状况的解读后,将其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融入商业步行街的空间环境设计中。山西巷民族商业街巷中最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新疆地域特点的是经营方式和买卖方式上的独特性。一方面是业态规模小、网点多、品种齐全、价位较低,特别是一些民族小商品和土特产品,所售价格往往比其它地方低很多,受到当地人们的青睐。另一方面是买卖方式较有特色。天然的户外巴扎、热情的沿街叫卖、巷中手工作坊中叮当的声音、买卖者之间讨价还价的自在过程都是独特之处。这种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买卖行为,以自身的优势存在,让我们从中看到了新疆传统巴扎的身影、历史与现实的延续、传统与现代的交会、趋同与特异的较力。因此,在改造中将保留原有独特的买卖方式,做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统氛围的营造,增加整个商业街区的人气,突出山西巷丰富的历史文化特色。

综上所述,在对山西巷民族街巷进行改造过程中,将传统买卖方式保留在现代商业步行街购物空间环境中,不仅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时也符合当地人的买卖行为方式。除此之外,商业步行街在规划中,要对零售、娱乐和餐饮在内的混合功能进行总体规划,对促销、维护和活动组织进行协同管理,全面体现人性化管理和服务。

四 结语

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较为重要的活动场所,人是使用主体,宜人的商业空间环境是商业街成功的重要因素。当代城市商业空间的设计理念将商业效益的关注度逐渐转移到人的体验、商业街人性化尺度、空间环境和服务设施上来。本文从步行商业街空间环境的显性和隐性要素——宜人的空间尺度、连续的建筑立面、完善的公共设施以及传统文化、地域特色保护等层面入手,探讨人性化步行商业街的构建,真正做到将人性化设计思想和原则运用到空间环境的表达中去,希望通过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营造来进一步提升当代人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 [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朱荣.城市公共环境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5] 陈懿君、阮如舫.城市商业步行街景观的地域性营造[J].江苏建筑.2012,2.

[6] 张荃.人性化商业街空间尺度探讨[J].山西建筑.2011,7.

商业空间设计市场调研范文第5篇

关键词: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理念;建筑造型

中图分类号:TU2

1. 引言

随着居住区这个概念引入到生活中并逐渐得到普及,居住区商业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居住区里居民的生活质量的高低也与居住区商业的发展情况息息相关,甚至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商业结构与整座城市的综合型商业能力。政府加强力度推广城市居民区建设,特别是商业建筑的建设,可见政府也看到了商业建筑对整个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商业建筑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跳板。

居住区商业建筑不仅仅是房地产开发商用来将利润和价值发挥到最大的一个工具,而且是能够为更多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方便的一个场所,因此,其研究的意义重大,如何能够最大限度的在有限空间内生成多元化的购物,休闲以及各种活动环境,同时可以吸引更多是顾客能够加入到其中,这也正是商业化居民区将商业和居住完美结合的意义所在。研究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2.居住区商业建筑类型

2.1传统的封闭式小区的住宅底商模式

住宅底商通常设于高层建筑的底层,面向外部道路,和住宅小区分开管理,降低对居住环境的影响。主要服务于区内及附近居民。主要为零售商业及服务业。

2.2居住区商业街模式

商业街位于居住区边界或中心某个区域,主要服务于区内及附近居民。商业街和居住功能分界较明确。经营形式较为丰富,形成了一定的商业规模。如碧桂园各居住区的商业街。

2.3居住小区住宅底层商业街模式

例如笔者参与设计的广西来宾万象城项目共有8栋高层住宅,住宅底两层均为商业功能,加上独立的电影院和地下超市,形成了开放的商业街,弥补了老城区商业资源的不足,将居住区商业街的商业效益最大化了,同时也为小区内的人际交往和户外生活提供了更多选择。

2.4购物中心模式

购物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商业模式,已逐渐为人们习惯和广为接受。购物中心可以说是近代最为成功的商业开发之一,购物中心所代表的是一种特别形态的现代零售商业类型,它是在一特定的地点,有规划地将不同数量与规模的商店组合在一起,统一组织人流、货流、停车,为顾客提供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统一进行管理经营与运行的商业体,能满足一站式的购物需要。

3.平面设计

3.1设计要点

居住区的商业建筑的平面设计不用于商业街区,既要考虑到商业建筑的因素,更要考虑居住区的便利。首先,应根据居住区现状平面图,根据功能和需求在平面上布置好商业建筑。其中主要包括商业建筑的规模、布局形式以及服务对象和服务半径,更要紧密的与周边的居民区紧密结合。在交通方面,更要有效利用现有公路,使来到该商业建筑的人们在交通方面更加便利。

1.建设规模和布局形式科学合理

根据居住区所在的地方经济、消费人群等方面来确定商业空间规模和形式,使之与实际需要相适应。居住区商业空间的项目和规模不应盲目做大,应该遵守以能满足该区段居民生活需求为宜的原则进行科学建设。

2.充分考虑居民区长远规划

目前,居民区往往根据需求增加二期甚至三期的建设,导致居住区在几年内的变化巨大,而在居住区商业建筑的布局需要在规划建设时考虑到此问题,尤其对于城市边缘区的大规模项目,否则对于多期完成的住区,只照顾到了前几期的居民使用,后期居民则因为距离过远和不顺路而无法使用。

3.商业建筑选址要充分调查、分析和论证

选址应充分考虑居民使用的便利性,总体布局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形成系统。如果规划体量较大,则商业建筑的布局宜具备一定的开放性,除了满足住区内居民的使用,也要向区域周边的居民一定程度开放使用,既活跃丰富了城市生活,也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要通过各种规划设计手段尽量避免对居住区内住户生活的干扰。

4.场地设计因地制宜

场地设计要因地制宜、集中紧凑、节约用地。充分考虑基地客观自然条件及人文景观,做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环境共生共存。

3.2交通组织

首先要考量交通流量的大小分布,到目前为止人们接受度高的是人车分流式的组织,这样的方法有利于人车的分离,提高道路的利用率,对营造舒适安全的环境有很大的作用。第二,合理的设置出入口。不应该在城市内的主要交通干道或者是高速路上开出入口,要避免处于城市的道路交叉口,第三是要合理的设计停车场。

3.3环境设计

为了能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对景观环境的要求也是有标准的,需要使人们感到舒适、休闲的氛围,同时也要做好绿化,更好的体现绿色的运用可以通过创造多层次的空间以及对空间的融合整理。

4.商业化建筑空间

4.1设计理念

商业建筑的空间布局受到技术条件、环境好坏、审美水平和功能等因素的影响。商业空间布局的内在所需物质方面的条件是功能与技术条件,它们反映了建筑中硬性的手段和要求。、审美程度和环境表现出建筑设计内部的空间布局受到建筑设计外部的时空背景的影响技术条件和功能这个内因决定了内部的实用空间形态,对建筑实体形态得外表化有影响。审美程度和环境好坏这个外因制约了建筑形态,实现了外在制约的条件对内在空间的布局的影响。

4.2商业设计的总体原则

动态性:商业建筑的空间结构是具有弹性的,它内部的结构可以随着外部的结构变化而变化,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调整发挥出潜在功能,适应新的环境。

序列性:人们处于不停变换的商业环境中,而涉及到的空间变化与时间变化。序列性则可以对空间和时间进行巧妙的安排,令人们在这个大环境中有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在内部设计方面也有移步换景的效果。

交替性:商业建筑运用动态的效果,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丰富多彩的氛围。而且通过内外的融合与渗透,使得商业建筑的设计不至于生硬,变得柔和,人们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这样的设计。相比较而言,空间交替也更加自然。

层次性:通过外在与内在空间的变化,使得交替出现丰富多彩的层次感,从而整体的建筑空间可以变得更扩大,在居民区商业建筑设计运用这个原则,有效的提高人们购物所处环境的质量,那样的话,购物也会减少压抑感。

5.居民区商业建筑空间的设计

5.1建筑造型的特点

标志性:人们更愿意去留意商业建筑的造型,虽然知道居民区内里少不了它,如果是同在一条商业街上,店标和门面设计具有特别的创意,会吸应顾客的眼球。某家店如果可以使得本身所具有的观赏视觉焦点变成是由整体与细节相结合、环境设计的多样性与色彩的个性形成,这就更加显而易见其标志性。标志物是具有标志性这个特性的,我们在平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易懂的图标或指示,又让你理解目的的意义,往往有个性的还会让你觉得美观。

整体性:商业建筑的风格和所在居住区的住房的风格保持一致的现象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常见现象,运用恰当可以使得居民区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色调的整体性是指形成商业建筑之间的基本色调来统一它们的整体造型,理论上说“对比色和调和色是色调的两大类,对比色是指色彩间仍存在一定的主从关系,并使空间统一中蕴涵着变化,”而不是指简单相异色彩的叠加。理论指出“调和色是最容易形成整体感,而且它们的色调最容易统一,即便有变化也只是在同类色之间的协作关系。”

5.2商业化的设计表达

虽然给人们的感觉是带有任何商业色彩的事物都会变质,但是居民区的商业建筑为了突破这一传统,相信在建筑风格上会有不同的感觉。分别从建筑的内外空间这两部分入手。 首先从内部考虑,在商业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变化因素,可以是来自空间的,也可以是来自时间的,因此在设计时要组织好各个顺序,根据其特点来安排,即内部的序列性;其次是在商业空间中的需要不断的挖掘出其潜在的各种功能,充分利用好其弹性,将不断发现的新功能与旧设备联系到一起;最后一点就是居住区商业建筑是作为房地产的一个重要利用资源,其主要是希望在有限的空间内能把利用率达到最大,所以实现利润和价值的最大是商业化居民区的根本目的,比如可以实现活动地面或者是活动隔断,这样可以将内部的空间更加流畅和多变。

其次是要重点考虑外部因素:从理论上说“商业建筑设计可以说是比较着重于商业建筑与周边的环境的协调,主要在于对建筑物的形体、立面和色彩等各个方面,并要求与所处地方内很长时间内所形成的特色风格相互呼应。同时,要整理融合该地方比较松散与混乱的城市的外貌和城市功能。在外在的造型相关设计上,商业建筑也可以参照该地区的特殊文化的某些特征,并挑选一些来加强识别度。也可以观察一下该地区的建筑与众不同或者特有的建筑风格,在新的建筑设计中运用融合,当地的人们会感到尤其熟悉与亲切。”建筑外立面上所采用的灯光效果、材料质量、色彩变化等等元素,可以营造出欢快的的商业氛围,那么顾客的消费欲望就会变得强烈,商业建筑的特质是由其屯面来反应的。立面与屯面又不一样的作用。商业广告在立面的效果更强,人们更容易看到和理解。空间内外也能得到很好的流通。一般情况下,商场立面形式要与边上其他的建筑风格相互统一和相互呼应,主要的和次要的有很好的分工,场面的比例与尺度有标准的把握。伴随现代化科技的发展,怎么样去更合理地运用材料,去营造出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氛围,与时俱进,是现代化建筑化设计的另一特点。同时,优秀的建筑设计有助于整座城市的建设,商业建筑的吸引力得到提升,城市绿化和美化也会变得更加重要。

6.结论

未来,对于居住区的商业建筑发展我们仍然将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因为对居住区的商业建筑来说,它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设计理念,设计者要以此为中心来展开建筑设计。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性的,设计者要学会主动地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尽最大可能去满足,那样的话,人们真正的需求才会最大可能的得到满足。当“人”作为设计研究的基本对象的时候,一切就都会围绕这个中心来开展设计,而要完成一个作品不是简简单单考虑一方面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在一个中心指导下,调节多方面的要求去完成。

参考文献:

[1]鲍观明.构建和谐社区商业的初步思考[J].商业现代化;2008.1

[2]杨芳.居住社区商业建筑研究[D].中南大学,2008.1

[3]兰宇静.社区商业初探—以厦门市瑞景社区商业中心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8.3

[4]周敏.宋志红.张世政.住宅的新陈代谢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山西建筑,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