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端家政服务业现状和前景

高端家政服务业现状和前景

高端家政服务业现状和前景

高端家政服务业现状和前景范文第1篇

“我终于找到了一名医生,问诊的时间超过了5分钟,”马丁太太欣慰地说:“从前台接待人员到医生,再到保险专员,我真正体会到被呵护的感觉。在问诊后的第二天,我的私人医生和护士还发信息来跟进我女儿治疗后的状况。这样的医疗服务才是我真正想要的。”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发达地区,高端医疗产业规划已写入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名录。

今年3月14日,国务院颁布《“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紧接着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两份政策文件都明确:社会力量办医将被加大力度推进。

瞄准高端医院、专科医院

“短期来看,社会力量(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大规模进入普通医疗并不现实,而高端医疗毫无疑问将会成为突破口,”九鼎医疗基金负责人禹勃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医疗领域,高端人群需求非常旺盛,中国医疗产业还没有实现分级,而这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日趋成熟,此外,病种清晰的专科连锁医院的投资将有机会。”

“我们感受到中国政府在医疗改革和开放上的决心,五六年前我们要拿到高端医疗的许可执照还非常困难,现在我们不但拿到了,还把业务额经营得很高,这说明我们当初的选择是对的。”WA臻景医疗副董事长德里克(Derek Muhs)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加拿大籍企业家德里克曾有世界范围开发和投资房地产及私人医疗中心的经历。经过8年调查并咨询了麦肯锡之后,2011年2月,总投资2000万美元的WA臻景医疗中心在上海兴国宾馆花园正式开幕。这是一家符合世界一流五星级要求,拥有世界先进的医疗系统、人性化的服务和质量以及提供奢华享受的医疗中心。

“社会资本进入医院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做高端,二是做专科,并做成连锁。”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司长张宗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原有医疗系统不能满足的需求,这对投资来说是一个机遇,原来审批机构比较严,现在对于社会资本办医的一些审批,在组织规划方面已有了一定空间。”

放开高端医疗在政府部门看来是医疗改革重要突破口,市场需求存在,也并没有动摇公立医疗的根基,就没有理由不开放。

今年6月3日,财富品质研究院和瑞士LFS抗衰老中心联合的《中国富豪健康白皮书》显示,虽然比其他人更重视健康,但中国富豪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约68%处于亚健康状态,但只有12%的中国富豪有过抗衰老治疗经历,比例远远低于韩国和日本。

让富豪们不再到国外看病

“高端医疗产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日趋成熟,投资者能够获得很高的回报,又能够促进医疗水平和药品质量的提高,而颇为丰厚的税收是政府政策支持的原因之一。”德里克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的现实情况有些令人担忧,有研究统计显示,中国富豪普遍认为国外医疗条件比中国好,81%认为国外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高于中国。

上海某知名旅游社项目经理薛先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越来越多富裕人士开始接触高端医疗旅游。如日本精密体检之旅,就把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旅游线路结合在一起,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及获得治愈的机会。”

相比去美国、日本、韩国寻求高端医疗服务,把国外先进技术和最好的医生引入中国对于富裕人群来说可能是更为理想的选择。去年,WA臻景医疗和WA 再生医学集团开始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进行合作,包括癌症的预防、治疗和研究也列入其中。今年4月,臻景生物技术集团宣布推出癌细胞治疗项目,主要针对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卵巢癌和肝癌。

多方资本抢滩高端医疗

中国已有的医疗基础设备、相对较低的医疗服务价格、专业的从业人员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引来多方资本涌入高端医疗。

中国的高端盈利性全科诊所和医院由于规模较大,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三个大城市。

目前这三个城市已有数十个高端医疗品牌,近90%的高端全科诊所和医院采取合资/合作的经营方式,一些品牌已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

今年6月30日,卫生部和上海市部署合作项目,上海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建设的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正式开工建设。

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力争2020年建成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国内顶尖、亚洲一流、国际水准’的综合性国际医学中心,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端医疗服务新需求。”

除政府资本之外,今年6月26日,台湾联新国际医疗集团在上海宣布,旗下上海禾新医院正式投入使用。投资额在1.5亿元人民币的禾新医院也是国内首家外资独资医疗机构。此前,外资要想参与境内医疗机构主要参照2000年由卫生部等监管部门制定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以合资、合作两种形态开放了办医的资质来执行。

高端家政服务业现状和前景范文第2篇

医养结合运营成本定向服务

一、前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加深,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高龄老人、失独老人、慢性病老人等不断增加,其对生活照料、医疗健康、康复护理等方面的需求也大量增加。而医养结合是我国养老服务的重大发展与转变,是应对未富先老状况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更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与失能化的重要措施,这也是一种有效运用企业存量资产、发挥企业医疗资源优势、实现企业服务社会、创造企业价值的有效手段。而该养老机构往往经营活动的资金回报率较低,投资需求相对较小,流通过程中成本较高,利用国家政策的灵活度较低,这给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

二、民营养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投资回报率低

养老行业本身具有前期投资大,见效慢,资金回笼率较低的缺陷。按照目前养老产业普遍较低的投资回报率计算,普通养老机构收回成本至少需要10-15年。并且,与公办养老机构不同的是,民营养老机构没有政府提供免费的办公大楼,也没有稳定的财政拨款支持,因此,民营资本为主的养老企业生存更为艰难。

2.民间资本投资较小,以观望为主

由于当前的民营养老机构有着之前提过的投资回报率低的现状,并且在各个方面仍然比不上公立养老机构,市场认可度较低。对民间投资者来说,投资是为了获得回报,使手中的资产不断增值,所以投资养老机构这种低收益的项目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较低。一些主动将资金投入养老机构的资本所有者的目的甚至并不是为了盈利,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慈善行为,但仅仅从公益性的角度出发并不能够很有效的促进民营养老业这一产业的发展。

3.成本管控力度不足

长期官办养老机构的行业主导形成对成本的管控力度不足,事实上,如果想要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成本控制。民营养老机构与公立养老机构不同在于,民营养老机构最终目的还是尽可能的获利,也就是利润最大化。在市场价格没有很多优势的情况下,企业通过直接控制成本能够直接明显改善盈利质量。

4.缺少对国家扶持政策的创新应用

当前政府对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持鼓励与支持的态度,各级政府也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但是,由于国家准许民营资本进入养老行业的政策出台时间较短,一方面,大部分有关部分没有制定相应的具体政策措施,导致政府的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另一方面,当前民营养老产业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不深入,在利用国家政策方面灵活度较低,忽略了对国家扶持政策的创新应用。

三、民营养老业经营管理方式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1.加强民营养老机构与公私立医院、医疗药品、医疗器械等行业合作。

在政府相关负责人的监督下挑选合适的合作厂商,形成“投资―分销―均利”的合作模式,拓宽引资渠道。同时了解国家政策,购买有相应国家减免或补助的医疗药品以节省开支。,同时与医疗器械供应商合作,通^网络等相关渠道购买医院更换淘汰下来功能齐全的二手设备,在保证养老机构基本医疗功能的同时节约资本。

2.运用适当的营销策略维持并且逐步增加民营养老机构的客源。

民营养老机构要想盈利就不应该仅仅考虑从成本上进行控制,减少开支,还应该主动招徕顾客。如,运用人员推销策略,聘用合适的老年人,经过简单的培训后人口相传地向其同龄人宣传入住该养老院的优点好处。运用广告策略,在老年人汇集的老年文化中心设立广告牌宣传,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与当地政府合作,定期组织参观医养结合型民营养老机构的建设,以提高养老机构的曝光率和知名度。

3.探索“以高养低“分步骤的定向服务模式

针对目前大部分民营养老机构依然照搬公立养老机构较为粗放的成本管理模式,创新提出“以高养低“分步骤的定向服务模式。结合目前国内,尤其是重庆市经济仍处于较为快速的增长期,中产阶级不断壮大,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中服务类,尤其是高端服务类消费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同时中产阶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赡养老人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不断加重,而公立养老机构为主体的现有养老机构仍主要提供的是中低端的养老服务,高端养老服务较为空白,所以主要前期将主要的资金、资源投入到高端养老领域,从养老院设施和人员服务两方面入手,养老院设施主要参考国外较为优秀的民营养老机构的规划建设,同时与重庆市南岸区本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价格定位于高端市场,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在形成稳定的现金流之后,利用良性的资金周转,早日实现盈利。

在本市高端养老市场初步取得具有竞争性的市场地位后,有稳定的现金流的前提下,可以将盈余资金投入到中端养老市场。适当扩大养老院的占地面积,购入质量较优的内部服务设备,并对中端服务客户限时开放高端服务设施的使用。同时,扩大服务人员队伍,适应中端养老服务市场的形成。在建设中端市场时,也要注意维护高端市场客户的核心利益,开放的高端服务要有计划和限度,防止高端客服的流失。

四、结语

总之,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缓解依赖于养老行业的健康发展,而民营养老业是我国养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养老行业起步较晚,民营养老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发展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在一些现有的好的基础上,比如医养结合模式下,民营行业积极参与和了解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并且灵活运用民营资本的优势,利用现代管理知识不断完善和发展,相信民营养老行业会获得飞跃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晔.浅谈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协同发展.社会科学(全文版),2016.

[2]肖云,陈涛.老龄背景下民营养老机构护理人员队伍的优化.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3.

高端家政服务业现状和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问题及对策;趋势

移动电子商务是传统互联网电子商务在移动领域的延伸和发展,是指通过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因特网结合进行信息查询、商务交易及对信息、服务和商品的价值交换等电子商务活动的过程和行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商务活动,而是希望随时随地进行收发电邮、移动支付、定购各种商品等商务活动,所以移动电子商务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与传统通过台式电脑平台开展的电子商务相比,移动电子商务拥有更为广泛的用户基础,因此,也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当前3g背景下,移动电子商务正逐渐凭借技术和应用上的优越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短讯为基础的技术;第二个阶段的移动电子商务采用基于wap技术的方式;第三个阶段是以2009年发放牌照为标志、能够实现无缝漫游和移动宽带的3g时代。3g背景下,无线通信产品能够为人们提供速度高达2mb/s的宽带多媒体业务,支持高质量的语音分组交换数据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

(一)移动客户群庞大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手机终端的数量已经达到7.74亿,接近上网用户数量的3倍,而来自cnnic的数据显示,2009年底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已突破2.33亿,手机网民规模呈现迅速增长的势头。这表明我国移动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艾瑞咨询预计,2011年移动电子商务营收规模将达到1.7亿元。

(二)国家政策支持

包括移动电子商务在内的电子商务被列入了2006年3月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2007年6月,发改委与原国务院信息办又专门出台了《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其中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工程作为六大重点引导工程之一。规划中明确指出“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电信增值业务服务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相互协作,建设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小额支付服务、便民服务和商务信息服务,探索面向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新型服务模式”,并确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便百姓生活和带动战略产业发展的三大目标,三大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初步显现了移动电子商务巨大的效益和潜力。

(三)无线基础设施建设迅速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电信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在2009年8月前完成了其3g网络的第一阶段部署工作。基于cdma的3g服务,即中国电信的cdma2000和中国联通的wcdma,发展迅速。相比之下,中国移动的td-scdma3g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比预期缓慢。在网络部署方面,中国电信在3g领域方面动作最快,预计它将发动价格战以吸引更多的用户。3g网络的铺设,加速了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目前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理论研究欠缺

综观近年来研究移动电子商务的学术论文,虽然论文的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但是研究内容大都是“移动安全”和“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方面的论文,而且研究方法仅仅停留在非实证研究的层次上,研究深度不够,显示出移动电子商务新应用研究创新的不足。应根据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采取实证的方法,加强对移动电子商务行为、模式、安全和跨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二)行业标准和市场机制需要逐渐完善

作为崭新的商务活动模式,国内移动电子商务产业才刚刚起步,没有自己的国家标准和统一管理机构,而且市场机制还不够规范和完善,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经济纠纷和法律问题。虽然我国已于200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但是尽快制定出丰富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安全性有待提高

移动电子商务安全面临着技术、管理和法律等几个方面的挑战,主要包括终端窃取和假冒、无线网的窃听、重传交易信息、中间人攻击、拒绝服务、交易抵赖、移动终端遗失、设备差异和设备的不安全等。解决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性问题主要有端到端策略、加密技术、防火墙、严格的用户鉴权、单一登入、无线pki技术、授权和安全交易流程等策略。

(四)交易成本过高

由于无线带宽不足和物流配送系统不成熟等,导致交易成本高。因此,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就要想方设法降低各种成本费用:一是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二是不断降低交易成本;三是力争关键技术革新;四是认准特有优势;五是强化企业服务模式。

三、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进入快速增长期,预计到2010年底移动电子商务用户规模将达到7375.4万,而到2012年,移动电子商务用户规模将达到24957.2万,所以完善行业标准、市场机制和安全机制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当务之急。2010年全球互联网大会、2010中国移动支付论坛、2010中国移动互联网大会和国家工商总局《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中国网店实名制政策的出台,使得中国移动电子商务行业不断规范和完善。另外一个显著的发展趋势是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正在从单个环节向行业解决方案深化,如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移动娱乐解决方案、移动物流解决方案和移动医疗解决方案等。

四、总结

中国移动客户群庞大,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潜力巨大,但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移动运营商、银行、商户和消费者等因素的限制,我国还处于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交易安全、商业模式和消费者接纳等问题亟待解决。政府和移动运营商们必须加紧联系与配合,共同研发出一套从技术、管理和法律上都严密的安全策略以解决安全问题及威胁,进一步构建适宜移动电子商务活动的环境,促使移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今后,还需要对移动电子商务的服务模式、物流配送和交易支付等方面加强监管、深化改革,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虽然任重道远,但是前景光明。

参考文献:

1、林立鑫,龚慧华.浅谈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j].经营管理者,2009(11).

2、张敏锋,颜展眉.3g时代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与发展策略[j].通信管理与技术,2009(3).

3、陈海挺.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研究现状综述与发展趋势[j].硅谷,2010(16).

高端家政服务业现状和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深圳;航运服务业;航运衍生品交易;航运服务集群

0 前言

2010年,深圳市首次提出发展航运衍生服务业,在《关于加快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的工作意见》中提出进一步加强深港港口合作,加快形成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的供应链管理中心和航运衍生服务基地。2011年,《深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再次提出发展高端物流和航运衍生服务,《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深圳将重点发展供应链管理、物流总部经济、航运衍生服务等高端物流业态,其中“航运衍生服务”在内涵上与高端航运服务业大致相同。政府规划指明了深圳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发展方向且亟需探索如何发展。本文以深圳市关于高端航运服务业的相关规划为前提,分析深圳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宏观背景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深圳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发展策略。

1

高端航运服务业内涵界定

1.1高端服务业

目前,对何谓高端服务业并没有标准的定义,其是在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上提出的。2007年,深圳市1号文件《关于加快我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高端服务业”这一概念,并将其理解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高端服务业在概念上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最为接近,是指提供技术、知识或专利并支援制造业发展的服务业,或具有技术背景的服务业。魏江等结合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及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从服务生产方式维度出发加以界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含四大类,即金融业、信息与通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

1.2高端航运服务业

高端航运服务业首先由杨绍波等提出,认为航运服务业包括低附加值的服务业和高附加值的服务业;航运金融服务、海上保险和航运咨询服务等高附加值产业属于高端航运服务业。王营济岱,按照产业位于价值链上的位置将航运服务业分为上、中、下游产业,其中航运服务上游产业包括船舶登记、船舶买卖、航运融资、航运保险、海事仲裁与诉讼、公估公证、海损理赔、航运交易、航运咨询、航运组织、人才培养等。任声策等对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内涵从价值链、服务内容、服务提供者、服务需求者和服务过程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界定高端航运服务业属于航运服务业的上游产业,并重新对航运上游、中游和下游产业进行分类。依据上述相关理论,结合深圳航运业特点,本文将航运服务业重新分类(见表1)。

2 深圳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宏观背景

深圳拥有规模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形成了强大的外向型经济圈。2012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值达4668亿美元,港口货物吞吐量2.28亿t,其中集装箱吞吐量2293.13万TEU,世界排名第四,挂靠集装箱班轮航线218条。截至2011年底,深圳拥有注册船舶225艘,总计载质量378.71万t。此外,深圳港既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粮食中转港,又是华南地区主要的钢材、散装化肥和矿石中转港。从规模上看,深圳航运业已初步具备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发展基础。同时,从深圳与香港的关系互动、产业升级及政策导向和创新体制来看,深圳将具有更加优化的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的环境。

2.1 产业转型升级

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追求低成本导致20世纪后半叶的三次产业转移。深圳凭借其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在第三次产业转移过程中承接来自港澳台地区及欧美日的资本,在国内率先实现工业化,使珠三角成为世界性的“制造中心”和采购基地。外向型的产业结构带动港口业和航运业的迅速发展,并使物流业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

步入21世纪后,由于经营成本上升以及对价值链地位、国际竞争力、价值附加值提升的要求,泛珠三角地区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区域产业转移正在全面展开。深圳航运业也须主动求变以应对新一轮区域产业升级的需要。目前,深圳港货源主要来自直接腹地,交叉腹地和海向腹地货源所占比重较小,与其他港口争夺货源的竞争并不激烈。但随着区域产业转移的推进,深圳港直接腹地内低附加值的产业将不断减少,这些产业既有可能滞留于深圳港的交叉腹地或海向腹地范围内,也有可能转移到深圳港腹地范围之外。第一种情况会加剧深圳港与其他港口之间的竞争,增加深圳港揽货数量的不确定性;第二种情况会直接导致腹地货源的流失,减少深圳港传统货源的数量。因此,作为与香港共建航运中心的深圳,亟需航运服务业转型升级并极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以应对这种趋势对深圳港的影响。

2.2 与香港共建国际航运中心

香港以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法律制度、金融和物流服务及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我国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了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保障,2006年原交通部《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明确了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了香港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出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

国际航运中心不仅需要具备航线稠密的集装箱枢纽港等硬件设施,更要有发达的航运市场等软件设施,而且资源配置能力和高端服务能力更为重要,这些都将决定着国际航运中心的全球竞争力,如伦敦、纽约等国际航运中心都拥有发达的高端航运服务业。香港也将进一步发展船舶融资、船舶买卖、船舶经纪、海事保险和海事仲裁等方面的航运服务业,紧跟航运中心内涵升级的趋势,有效提升航运中心竞争力。根据《深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深圳和香港将深度合作共建国际航运中心。因此,深圳能够利用与香港共同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契机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

2.3 先行先试和创新机制

自1980年成立经济特区以来,深圳率先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并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国家对于深圳先行先试和创新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新形势下重新赋予了新的任务。如《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把自主创新作为深圳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将加强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的重要事项先行先试;广东省《关于全面推进金融强省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将前海打造成为全国金融改革创新与开放发展的重要引擎,探索与香港金融服务业合作的新模式;《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则赋予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优惠的税收政策及降低现代服务业准入门槛,实行比经济特区更为特殊的先行先试政策。2012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前海6个方面22项先行先试政策,多项政策的试行有利于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发展。政策包括:CEPA框架下适当降低香港金融企业的准人条件;支持前海试点设立创新型金融机构和要素交易平台;支持境内外金融机构在前海设立全国性或国际性管理总部、业务运营总部;对前海符合产业准入目录及优惠目录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符合前海规划产业方向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由深圳市政府按照内地与境外个人所得税负差额给予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对注册在前海的符合规定条件的现代物流企业,提供试点物流企业按差额征收营业税的政策等。

3 深圳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策略建议

从国内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发展情况看,政策大力支持下的上海已步入发展轨道,浙江、福建等地仅仅处于概念和萌芽阶段。深圳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发展应借鉴国内外经验,充分考虑我国航运服务业发展现状和深圳宏观环境背景,按照市场准入条件,选择合适的切入点逐步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

3.1 发展航运交易结算服务

航运衍生品交易是指以波罗的海运价指数为标的物的远期运费协议价(FFA)交易,是一种主体对主体(买方和卖方)的柜台交易(OTC)合约。通过FFA交易进行运费套期保值或套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公司稳定运营及可持续发展。2008年FFA交易量达到1550亿美元,2009年和2010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每年为500亿美元左右。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国际FFA交易中,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来自中国企业的交易量持续占到FFA市场总交易量的20%左有。开展FFA交易和结算业务符合2012年《深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在前海筹建国际航运交易中心的规划,这也将成为深圳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的“引擎”,就如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航运交易促进了航运生产要素的集聚,航运生产要素集聚带动的市场需求使得航运金融、航运经纪、航运保险、海事公估等得以发展,进而促进了伦敦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全面发展;新加坡新交所亚洲结算行FFA清算业务的成功运营为新加坡发展航运金融注入了活力。

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中央交易系统的推出为深圳开展FFA交易和结算业务提供了便利。深圳应利用前海先行先试的金融政策和香港外汇交易的便利性,首先开展FFA美金结算业务,在政策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推进人民币结算业务,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内企业的需求。

3.2 联合香港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

香港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时区上处于伦敦和纽约中间,能够填补两地之间的间隙,成为国际航运市场全天不间断交易场所,为其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提供了便利。香港具有坚实的航运发展基础(见表2),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截至2011年底,香港注册的远洋船舶数量已达到1952艘,总吨位突破6833万t,名列全球注册地第五位;拥有、管理或经营的船舶数量超过1990艘,以载质量计约占全球商船总数的10%;海运保险毛保额达到16.34亿港元,净保额为11.06亿港元。总体来说,香港船舶登记和船舶管理发展较好,而船舶融资、船舶买卖、船舶经纪、海事保险和海事仲裁等市场占有率与伦敦相比相差较远。

首先,作为香港的重要支撑,深圳应紧跟香港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市场走向,利用前海服务示范区政策,积极联合香港发展船舶经纪、船舶融资、海事保险等航运服务细分市场;再次,联合香港共同发展国际航运交易中心,不仅有利于加快FFA交易和清算业务运营的步伐,而且航运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够带动船舶经纪、融资、保险、公估等市场的发展;最后,联合香港加强航运服务业研究和培训工作的开展,依托香港大学进行海运人才的培养,提高深圳高端航运服务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3 大力引进航运专业人才

高端航运服务业人才除具备国际航运知识外,还需要更广泛和专业的相关知识,如金融、法律、外语等。伦敦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发展得益于完善的航运人才培养体系,几乎所有的英国大学都拥有航运教育,如卡斯商学院和伦敦都会大学等专门为伦敦提供航运教育和研究支持,并且卡斯商学院具有18个领先的航运专门研究中心。此外,还有格林威治大学海事研究所,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的利物浦物流、离岸和海运中心等一批领先业界的航运服务专业研究机构。由于无法像伦敦一样培养大量航运专门人才,以知识经济驱动的新加坡和挪威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且具有迫切性。针对巨大的人才缺口,挪威提出三阶段人才吸引计划:如建立秘书处,招募教授与教育机构和研发部门合作研究;出台政策保持海洋行业与教育机构之间的长期关系;在挪威研究委员会与政府之间建立合作研发战略机构。新加坡也提出了一系列全球人才吸引计划。

目前,深圳航运人才大多集中在传统航运服务业上,从事高端航运服务业的人才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对深圳来说,高端航运教育和培训是个短板,目前只有专科层次的港口和航运管理专业,缺少本科层次的航运类专业。虽然大连海事大学深圳研究院开设了航运管理硕士专业,但教学内容多针对传统航运企业高级工作岗位,涉及高等航运服务业的内容较少。因此,深圳若要协同香港在船舶经纪、船舶融资、海事保险等高端航运服务业细分市场上有所突破,必须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人才。为增加对高端航运服务业人才的吸引力,深圳可以在人才居留政策、企业财政补贴、企业税收政策、人才个税和财政激励等方面有所倾斜。

3.4 探索集群式发展模式

伦敦以市场需求为动力形成了以“市场交易”为核心的航运服务业集群,新加坡强有力的创新政策催生了以“研发、创新、教育”为核心的航运服务业集群。在航运服务业集群内,大量航运服务类企业的集合,将产生巨大的劳动力和低成本等规模效应与正外部性;同类型企业之间为取得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创新,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带动服务产品差异化和创新;而上下游企业则通过业务来往,知识和信息得到流通,从而带动创新。高端航运服务业将在航运服务业集群内竞争和创新的导向下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促进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深圳应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采取集群式发展模式。首先,要抓住深圳高端航运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深圳前海的功能定位为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区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为依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给予航运服务企业财政支持、税收减免、人才鼓励等优惠政策,推动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其次,大力引进香港及国际上比较有竞争力的高端航运服务企业进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本地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形成航运服务业集群,引领高端航运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高端家政服务业现状和前景范文第5篇

危机过后,由于客户削减IT业务支出、取消订单、延迟付款、推迟交易、大幅压价和破产等原因导致印度IT企业业绩受到较大冲击。另外,国际经济环境呈现出复杂情况,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上升周期已告一个段落,短期内很难有新产业发展成为重振全球经济的引擎。美欧等主要经济体试图保护本国信息技术产业,在危机后陆续提出“IT技术创新战略”,在全球掀起了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热潮,这一方面会与印度IT产品及服务形成竞争,另一方面为保护本国企业,欧美国家会设置诸多贸易保护壁垒,必然会影响印度IT产品出口。此外,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还处于恢复状态,消费需求短期内难以出现较大新增容量,因此,祈求海外市场新增产品需求来拓展市场还难以实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后危机时代印度信息技术产业面临的主要困境就是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发展失衡。印度信息技术产品及服务主要销往国际市场,这样海外市场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对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带来影响。2010年度印度信息技术及其业务外包的国内市场收入仅为230亿美元,只占该行业总收益的31%,相反国际市场的收益却占到了69%,印度IT产业产值的2/3来自出口,并且出口市场相对集中,仅北美市场就占到了60%以上,必定会增加其受海外市场衰退的可能性。信息技术产业一直是推动印度经济增长关键驱动力。信息技术不仅促进了印度经济增长,而且是印度高等教育(特别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吸收了大量就业人员,目前雇佣了大约1000万人,为印度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危机后印度信息技术企业业绩下滑,IT业排名前20家企业,2006—2007年度的收入增长率均在41%以上,而到2007—2008年度收入增长率却相继降低到24%。①IT服务业也出现了类似情况,2007—2008年度出口增长率为29.9%,2008—2009年度出口增长率仅仅只有16.3%。②金融危机后印度2008—2009财政年度,IT外包业务的增长率从过去10年间的30%下降到16%。③金融危机使传统信息技术企业倒下了,印度信息技术企业积极寻求新发展途径,在此背景下,低碳产业、绿色产业,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地球、智慧城市、下一代通信网络、三网融合等新技术和新概念的创新与应用成为了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关注焦点,被赋予“抢占发展制高点”的使命,再次引领印度经济实现新跨越,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信息技术产业调整与结构升级。2014年,印度信息技术外包服务部门恢复了强劲增长态势,在产品进出口上都一如既往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客户提供高端产品及服务。根据印度信息技术制造商协会预计,截至2015财政年度,印度IT业销售总额将增长30%,达到170亿美元。根据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预计,IT产业的相关领域,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的生产销售在2014年会增长4%,达到19亿美元。在投资方面,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投资,根据印度产业政策促进部(DIPP)的数据,2000年4月—2014年6月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00.1亿美元。④

二、后危机时代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动向

尽管危机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危机后全球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信息技术企业发展面临动态性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对该领域的新情况作进一步研究。后危机时代印度信息技术企业主要从下述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化的特征日益明显

一方面,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使网络化运营迅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诸如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金融、教育、旅游等行业工作效率和服务品质。信息技术产业通过对传统工业、农业和服务业进行知识渗透、技术关联和系统集成来实现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取得实质性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具有很强渗透性,能够与传统产业较好融合,为传统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经营环境,同时也给信息技术产业自身发展带来延伸空间。另一方面,传统产业改造需求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升级。随着商品市场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企业对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数据挖掘、网络化服务、分布式网络技术、多网融合、协同商务、智能商务等信息通信技术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和深入应用。同时,为了推进行政服务创新发展,印度政府大力推动电子政务发展,提出要建设覆盖全国几乎所有中央和邦政府部门的信息服务体系,涉及港口、铁路、航空、税务、证券市场和工资支付等部门。同时政府建议所有部门的信息服务建设应占总预算2%-3%,以推进信息技术产业在国内市场发展。这种产业融合的方式不仅提升了印度公共服务能力,人们获取政务信息更加便捷,而且极大推动了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升级,为产业发展独辟蹊径。

(二)推动规模化经营,促进技术创新

所有到过班加罗尔“软件技术园”的人无不惊叹印度软件企业的规模化管理。班加罗尔是印度最有活力和最富裕的城市,被称为“印度的硅谷”,是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印度35%的IT人才都在这里打拼,他们都是印度一流大学的人才。印度几大有名的信息技术企业都坐落在这里,企业规模十分庞大,其中印度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CS)有8.9万名员工,印孚瑟斯技术有限公司(Infosys)7.2万名员工,威普罗公司(Wipro)6.8万名员工。这些大型信息技术企业不仅人员规模庞大,而且内部管理一律实行模块化和流程化,完全依照欧美企业管理规范在运行。无论是人员招聘、合同管理,还是流程框架分析与质量控制,建立的是一整套规范的企业管理章程。同时,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也十分规范,提交报告、数据可靠性、安全性分析、公司法律制度、咨询顾问服务等都非常齐备,使得印度软件服务公司有很高知名度,能够长期、稳定合作。与此同时,印度信息技术企业大力发展大学孵化器中心,资助大学承担具有商业发展前景的科研项目,使这些项目成为高技术校园企业的发展基础。信息技术企业通过建立“企业创新中心”发展创新型技术,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经过努力推动印度信息技术企业从软件产品链条的中下游,上升到包括技术支持、业务咨询以及全套的软件开发和测试等上游环节,打造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从低端产业出发,借助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实现产业发展高端化

印度信息技术企业在发展初期,主要依附于欧美等世界经济强国,与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发展捆绑在一起,不惜给它们“点烟倒水”,做一些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低级“脑力”劳动,在长期合作中形成某种伙伴关系。但是,这种低端服务是产业链条中最脆弱的环节,产业价值不高,在经济困难时期,很容易被竞争者取代。后危机时代,印度信息技术企业积极寻求新发展路径,配合低端产业,借助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积极占据产业链条中的高端位置。据印度工业与商业协会(ASSOCHAM)最新调查研究指出,印度高端信息外包服务主要通过提供业务专业知识而不是流程专业知识来为客户创造价值,服务价值更高。现在,许多西方公司把一些知识型的业务外包给印度企业,比如动漫设计、产品支持、系统整合、网络管理以及培训与咨询服务等,更加突出专业人才作用。目前,尽管印度高端服务业的人力资源数量远低于低端服务业,但是高端业务的收益却远远高于低端业务。在后危机时代,印度信息技术企业从低端产业出发,推进技术改造,进行产业升级,实现了企业产品及服务向高端化迈进。

(四)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实现服务多元化

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环境下,印度信息技术企业积极开辟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市场。据美国科尔尼公司和印孚瑟斯技术有限公司估计,2012年中国的服务外包市场需求会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需求市场。印度通讯和信息技术部电子部门临时主任A•K•加格,在北京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时对印度报业托拉斯(PTI)记者说道,中国市场非常巨大,预期产值能达到500亿到10000亿美元,印度希望能够通过谈判获得一个窗口结关的政策,以便印度信息技术公司进入中国市场。①危机过后,在我们费心尽力争取美国市场时,印度前四大服务供应商都已经进入了中国市场。后危机时代面对海外市场萎缩,印度政府、企业会更加关注国内市场,寻求国内发展机会。印度软件及服务业协会、印度增厦(Zensar)信息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的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GaneshNatarajan,在艾哈迈达巴德的国际创业论坛会议上说到,印度信息技术行业可能会受到经济衰退影响,但它能够在12个月内复苏。因为一年以后,印度信息技术企业会更加专注于国内市场而非国际市场。另外,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印度城市化程度低。对消费品销售来讲,乡村市场是销售主力,约占销售总额的70%,但是由于落后,乡镇间距离遥远,信息化程度低等原因,严重影响了产品销售额。因此,要在印度乡村设立网络销售,进行信息化建设势必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在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信息技术企业可以抓住机遇,以农村信息化建设为纽带推进国内市场发展。同时,印度政府还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实施了一项名为“邮车网络”的网线网络计划,预计在印度农村地区的公共汽车上安装无线互联网收发器,以方便乘客在公交车上就能收发电子邮件,浏览互联网,这套设备安装和普及能够给国内信息技术企业带来无限发展机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萎缩情况下,印度信息技术企业积极开辟海外新兴市场和国内市场,实现了目标市场多元化发展,取得了较好发展成效。

三、结论与启示

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成功经验。面对后危机时代信息技术企业面临的困境,印度政府依据国情、扬长避短,采取一种避免与竞争对手直接冲突的迂回政策,合理利用国际经济协作及分工,在国际竞争激烈碰撞的缝隙中寻求发展,发挥后发优势,不失时机地研究开发新产品,致力于对新市场长远开拓,取得较好成绩。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正处于完善发展阶段,在充分认识我国国情基础上,可借鉴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经验,推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推进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

学习印度经验把握产业融合发展机遇,加快建设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创新与网络建设的互动结合,把信息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和销售全过程,提高传统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拓展信息技术企业发展思路,增加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增强国际竞争力,延伸企业生命力。

(二)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在发展初期印度软件企业承接的软件外包主要集中在专业人员输出、数据录入等低附加值领域。随着核心信息技术的研发及信息技术创新体系的成功构建,印度软件企业产品及服务质量显著提升,逐渐向高技术含量领域扩展,日益受到国外用户青睐,信任度也增强了,摆脱了危机后面临的发展困境,实现了产业持久繁荣。目前我国应重点加强核心信息技术研发及构建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建立以市场为驱动,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基地。尽快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建立起能够支撑信息化发展的技术、生产体系,实现低端产业与高端产业并举发展,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占领价值链高端链条。

(三)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势在必行

在信息技术产业中,我们要改变以发展计算机设备制造为主,“重硬轻软”的现状。印度政府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特别是软件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印度人输出的是智慧,而获得的是定单、发展经验、美元,且这种发展模式对国内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压力都很小,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实践证明这也是经济发展的一条捷径。尽管印度软件企业最初承接的软件外包项目主要集中在一些低风险、低附加值领域,但是随着经验不断丰富,能力获得了提高,印度软件企业代工的范围继续扩大,开始向高技术领域扩展,实现了产业价值链升级。“软重硬轻”是印度信息技术产业的结构,也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因此,加大资金支持,吸引高水平信息技术开发人才,支持深度开发,并把新产品快速投入市场实现效益最大化,是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唯一途径。

(四)出台优惠政策,拓展销售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