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理学概述

法理学概述

法理学概述

法理学概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本土资源;理论概述

本土资源理论的产生与中国法治建设及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密不可分,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对法律制度的要求日益提高,以西方为先进典型的“现代化”范式学者为中国法治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问题很快就出现了,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需要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中国的法律理论、法律制度等必须以中国为起点。在这种情况下,本土资源理论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广泛的呼应。

一、本土资源理论概述

(1)本土理论的概念。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中国的法学理论发展本质上,只是做着两件事其一,摆脱苏联法制及法治体系、规则、理念的束缚;其二,学习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体系、规则、理念。上世纪末开始至今,法学者在做上述两件事时,陷入了困境。首先,学者们以及法律实践工作者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法治体系、规则、理念在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时遭遇种种困境,甚至背道而驰,学者们开始检讨和反思西方法治体系、规则、理念在中国遭遇的困境,开始反对简单抄袭西方理论。这种思潮是包含各学科在内的中国学术界的“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在法学界的反映。本土资源理论的学者们在与反对者的论战中,对本土资源理论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他们在不同的时期,甚至同时期的不同著作中,对本土资源理论有过截然不同的表述和理解。但是这些不妨碍本土资源理论逐步走向成熟,本文在总结学者们的论述的基础上,对本土资源理论作如下理解:第一,本土资源理论是以“本土资源”的发现和利用为主要研究工作的理论体系;第二,本土资源理论是实用主义的,而非理想主义的。(2)本土资源的内容就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的文学作品、影视艺术作品等)、中国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

二、经济法本土资源理论概述

(1)我国经济法的研究现状。我国的经济法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特征决定了经济法必然在中国勃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共有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政府在调控经济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计划仍然在特定领域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法治环境下,政府如何影响、主导和管理市场经济,如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以及怎样的规范和主导才能够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就被放在了首要考虑的位置。同时,民间经济力量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种种不健康因素,应当如何予以消除或者如何予以规制等等,这些都促成了中国经济法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法规不断制定。由于经济生活的变换节奏,以及中国经济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中国的经济立法数量远远超过了其他部门法。但是法律需要稳定性,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建立相对完善的经济法理论体系。中国法治最初的发展,是以“现代化”为导向的,学习和照搬是我们的法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但是,经济法自产生以后,世界各国的法学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学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学家,就经济法问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理论。尽管这些理论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各该国的实际,都有其长处和优点,但是,无论资本主义国家里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里,都还没有一种理论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科学体系,都尚处于探索创建的阶段。因此,在经济法领域内,现代化导向不能提供很多有益的帮助,中国的学者经过了长时间的摸索之后,开始运用“本土资源理论”为指导研究中国经济法问题。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将民生问题提上重要日程之后,运用“本土资源理论”研究中国经济法问题有了迅猛发展。基于中国自身的实际,中国经济法的内容主要涵盖了市场主体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和社会保障法领域。而“本土资源理论”在上述领域的作用则是其他理论无法比拟的。(2)本土资源论对研究经济法的作用。首先,“本土资源理论”的立足点,可以促使中国法学的独立发展,“本土资源理论”是实用主义的学说,立足于中国本土的现实问题。这使得运用“本土资源理论”研究中国经济法的学者,立足中国经济现状,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从中国文化传统及民间习惯出发来研究经济法。而不必再依存于所谓的现代化的异域法及其理论,对避免法律与现实的冲突起到极大作用。其次,“本土资源理论”调和性的特征,使得他正确地协调了政府与中国现实及民间传统习惯之间的关系。中国法治建设是自上而下的法治建设,政府一直在法治建设中起着引导和激进改革的作用,排斥了政府因素,中国法治将停滞不前或者陷入困境。而随着民间力量的增强,以及政府藏富于民的思想,民间力量已经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民众权利意识的增强,也使得片面强调政府作用难以获得民众支持。

参考文献

法理学概述范文第2篇

http://web2.westlaw.com/signon/default.wl?newdoor=true)中的INT-ICJ数据库或Lexis公司(URL:http://www.lexisnexis.com/lawschool/)中的Legal Resources Index中查到,只是要收费。有关国际法院最新判例的情况还可在康奈尔大学法学院的网站(URL:http://www.lawschool.cornell.edu/lawlibrary/)中找到。 (二)区域性人权机构 1.欧洲理事会(Council of Europe) 欧洲理事会是根据《欧洲理事会章程》于1949年8月成立的,是一个区域性的政府间组织。宗旨是努力促成其成员国之间的一体化,以达到保卫和实现作为它们的共同传统的理想和原则并推进其经济和社会进步的目的。欧洲理事会颁布了两个重要的人权条约,即《欧洲人权公约》(1950年11月签定于罗马)和《欧洲社会宪章》(1961年10月在都灵通过)。为保障人权条款的实施,欧洲理事会根据《欧洲人权公约》第19条、第56条创设了两个人权机构--欧洲人权委员会(1955年)和欧洲人权法院(1958年)。欧洲理事会广泛地参与人权领域内的各项活动以及人权出版活动 。 在欧洲理事会官方网站(URL:http://www.coe.int/portalT.asp)内容极为丰富,有英文、法文和其它文种等多种语言。其文献检索(Documentary Search)栏目中可以查找人权判例法、欧洲条约(URL:http://www.echr.coe.int/Hudoc.htm)。链接了欧洲议会、欧洲人权专员、欧洲人权法院等有关人权问题的网址。在Human Rights网页(URL:http://www.coe.int/T/E/Human_rights/)上可以看到有关人权的最新动向、人权会议、人权活动及其相关专题等内容。在treaty office网页(URL:htp://conventions.coe.int/treaty/EN/cadreprincipal.htm)上有欧洲条约数据库,包括欧洲条约集,欧洲理事会或欧盟的成员国或非成员国参加的欧洲公约以及各参加国的保留或声明等内容。在欧洲人权法院的官方网站(URL:http://www.echr.coe.int/)有所有欧洲法院未决案件、已决案件的判决或裁定以及法院组织法、欧洲人权公约等。 2.美洲国家组织(Organizations of American States) 美洲国家组织(OAS)由北美洲、南美洲和中美洲的32个国家组成,源于1890年4月在美国建立的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1948年4月通过了《美洲国家组织宪章》、《美洲人的权利和义务》,并更名为现在的名字。美洲国家组织颁布的人权文件除上面两个以外还有 1969年11月美洲国家间大会通过的《美洲人权公约》(1978年7月正式生效)和1988年11月通过的《美洲人权公约:附加议定书》(增加了经济、社和文化权利)。美洲国家组织中的人权机构主要是其下属的美洲国家间人权委员会和根据《美洲人权公约》设立的美洲国家间人权法院 。 在美洲间国家组织的官方网站(URL:http://www.oas.org/)的主页上Document栏目中的legal service提供了《美洲国家组织宪章》等有关美洲国家组织机构的法律规定、多边公约及其它文件以及条约的查询(1948年以后的条约,多种检索方式)等内容。还有关于美洲国家大会会议主题的索引及所做的决议和宣言以及查询美洲各国的宪法、选举法全文并有各国法院、议会网站的链接。从美洲国家组织机构中可以找到美洲国家间人权委员会的网页(URL:http://www.cidh.oas.org/DefaultE.htm),其内容包括该委员会的情况、新闻(如最新的关于恐怖主义和人权的报告)以及美洲国家人权系统的基本文件、历年的美洲国家间人权委员会的年度报告(1970-2001)、发言,委员会出版的案例等。在美洲国家间人权法院的官方网站http://www.cor teidh.or.cr/上有法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英文等文字,主要介绍关于法院的情况、案例、最新的判决以及新闻等内容。

法理学概述范文第3篇

随着上世纪80年代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广泛传播,迄今为止,我国民族音乐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科话语系统。既包括学科原理、学科方法的运用,也包括学科意识、学科逻辑及学科概念的构建。然而,与之不适的是,作为民族音乐研究成果推介及民族音乐研究后援的民族音乐教学,却还未形成自己自觉的话语系统。这种现象当然不是主要指基础性的教材建设,而是指运用性的教学过程。那么,作为一名民族音乐教师,应该如何转换研究领域的话语来合理构建其教学话语系统,从而把学科精髓传达给学生,并赋这一过程以魅力呢?以下笔者即就这一问题作简要论述。

一、方法

从方法论上看,中国民族音乐教学话语的经典构建,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乐工作者共同编写,1964年3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民族音乐概论》为标志。这一标志性著作所构建的话语系统,遵循的是一种历史的和本体的逻辑。正如学者吴璨所评述的,“从总体内容上来说,《概论》对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形式,包括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的发展源流、各种体裁形式与风格、表现手段上的艺术特点以及民族音乐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秀传统等,均做了必要的理论阐述和介绍”。显然,这一话语系统的所指和能指主要是“传统音乐是这样”,而对于“传统音乐为何是这样”,却缺乏更强的阐释能力。

与之不同,民族音乐学话语系统的构建,遵循的是一种不但包括历史的和本体的,同时还包括生态的和互动的在内的(指环境因素的考察分析及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考察分析)、更为多维的逻辑。伍国栋著述的《民族音乐学概论》是我国早期民族音乐学专著的代表作之一,分引言、1至7章、后记及附录等10个部分。其中除引言、后记与附录三部分外,其他的都具有方法论意义。具体说,第1章第2节界定了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含义、性质和研究对象,是对民族音乐学学科方法的宏观叙述;第2章介绍了民族音乐学的相关学科,是民族音乐学学科生态的、互动的、网络的方法论的宏观叙述:第3章至第7章详细地介绍了民族音乐学学科的价值观、主体观、时空观、网络观、质量观、实地调查、音乐事项描述和解释及音乐学写作等各种观念和方法,是对民族音乐学学科方法论的具体叙述。同样显明,这一话语系统的所指和能指,就不只是单一的“传统音乐是这样”了,而是“现象——解释——描述——态度”的四维合一,是一个立体的、丰满的、生动的、普遍联系的话语系统。它更具有从宏观的高度和微观的深度来解释“传统音乐为何是这样”的能力。

既然民族音乐学的学科话语系统运用在我国是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现象的阐释,其阐释成果既具有音乐文化本位的特征,又具有研究方法论的特征,那么,在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中,尽管课程性质更多的是关注音乐文化本体,但在教学话语系统的构建上,仍然非常有必要借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语汇。因为诚如前述,唯有把《民族音乐概论》所代表的传统教学话语与民族音乐学学科话语结合起来,才能从多维的、普遍联系的视角,描述一系列音乐文化现象,并使这种描述具有高度和深度。

按照上述思路,从方法论上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的话语系统,其语汇可以有两个来源:其一是传统音乐学语汇。这包括前述以《民族音乐概论》为代表的、以民族民间音乐分类学为基础的、以传统音乐历史变迁及风格特征为主要描述对象的传统语汇,也包括其后大量传统音乐研究文献所建构的,以结构学、乐谱学、乐律学及表演学等为基础的经典语汇:其二是民族音乐学语汇,这包括构成民族音乐学学科范畴的所有原理和方法。在撷取这两类语汇时,我们必须首先对上述诸如分类学、乐谱学、乐律学及民族音乐学的价值观、主体观、时空观、网络观、质量观、田野调查、案头分析、现象描述、音乐学写作等各个领域有较深刻的了解,然后才能合适地运用到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之中,从而构成既有学术质感,又有学科意识的教学话语系统。

二、逻辑

《民族音乐概论》一书的写作,其目的首先是为高等音乐院校开设的“民族音乐概论”课提供教材。所以在经集体写作修缮及全国音乐教材会议审定后,其被肯定的体例逻辑,就不但成为一段时间里传统音乐研究文献的经典写作逻辑,也成为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典的叙述逻辑。勿容置疑,历史上《民族音乐概论》所奠定的教学叙述逻辑有着开创性、经典性和系统性的意义,但在音乐学发展的今天看来,这一话语系统已经由于它的纯音乐本位化而显得有些不合适。

《民族音乐概论》共5章,分别描述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及器乐五类传统音乐。其中每章又对应对称地分为历史概述、特征描述及新的发展等3节(除第1章分列古代歌曲一节外,其他均同)。仔细研读这一经典作品可以发现,它所建构的实际上是一种纵向历时的、类别线型的、叙述扁平的和纯音乐本位的叙述系统。以第2章歌舞与舞蹈音乐为例,第1节介绍我国歌舞音乐的发展渊源及主要类别;第2节从形态上介绍我国传统歌舞音乐的主要特征;第3节介绍新文化背景下传统歌舞音乐的新发展。显然,这1、2、3节的构置,描述的是单一的歌舞音乐门类(类别线型)从古到今(纵向历时)的概要发展。第2节对传统歌舞音乐“富有生活情趣”、“歌舞结合”、“旋律节拍节奏特点”、“结构形式”及“器乐伴奏”等五大特征的介绍,则是一种问题意识不浓的(叙述扁平)、纯音乐本位的描述。

在我们建构民族音乐教学话语系统时,如果说纵向历时的叙述作为一种动态的话语逻辑,是值得继承的话,那么,缺乏多类别横向比较的线型叙述、缺乏问题意识的扁平描写以及缺乏文化网络意识的音乐本位主义,则需要加以改进。

新兴的民族音乐学学科话语,实际上已规定了一种音乐学的写作逻辑,即包括单项音乐事项的纵向历时性叙述、多重音乐事项的横向共时性比较、以人为本的多学科交叉以及从纵向横向、历时共时、学科交叉、普遍联系等多重视角阐释音乐事项因果关系等各种方法在内的,综合的思维逻辑和叙述逻辑。民族音乐学的这种写作逻辑,实际上已经为我们的民族音乐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话语逻辑范式。余下的,只需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合理选用即可。

就叙述逻辑而言,针对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任意一个乐种的教学,我们都可以借助民族音乐学的这种范式,在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教学话语系统基础上,构建出思路简约而又有学术质感的叙述系统。比如,某乐种(下文称为乐种A)的叙述系统示例如下:

1.乐种A历时性的叙述:对乐种做历史学的阐释,以寻求历史依据。

2.乐种A共时性的叙述:对乐种做同空间内的横向比较,包括同质乐种、异质乐种之间的比较,以寻求相互之间的联系。

3。乐种A与环境关系的叙述:对乐种做地理、人文环境的分析,以寻求普遍联系的文化生成和发展的规律。

4.乐种主体“人”与乐种A互动的叙述:揭示文化的本质归属——人。

就思维逻辑而言,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也同样为我们提供了~些典型的范式,如由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法,由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法以及在二者基础上生成的三段式推理等。这些思维逻辑,实际上也是一切成熟的,包括自然、社会及思维三大科学形态在内的所有学科所共有的思维逻辑。在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中,针对一些具体的音乐事项,如果适当运用这些逻辑规律,将会使教学话语具有强烈的思辨性和结构力。以下试列表说明:

表1 演绎法示例(以“蒙古族等各中国民族的音乐主要是五声音阶”这一判断的教学为例)

为阐释蒙古族等中国民族的音乐主要是五声音阶这一判断,表1采用了演绎法。其中逻辑起点是一个拟定为已知的正确判断,是逻辑推理中较为抽象的大前提;逻辑中项同样是一个拟定为已知的正确判断,是逻辑推理中一个较之大前提而言稍微具体的小前提;逻辑终点是一个新的判断,是逻辑推理的结果,性质最具体;实践验证不属于三段式逻辑推理链条,而是使用最具体的实例对推理结果正确与否的验证。

表2 归纳法示例(以“西北高原音乐以双四度为特色腔音列”这一判断的教学为例)

为阐释西北高原音乐以双四度为特色腔音列这一判断,表2采用了归纳法。逻辑起点中分析了大量西北高原乐种中的双四度现象,然后以之为基础,经过逻辑中项,推理出西北高原音乐以双四度为特色腔音列的结论。

上述两例,构建了教学话语系统的两种基本的思维逻辑范式。这两种范式,在运用上都具有可逆性。即随着阐释对象的转换,演绎法可以转换成归纳法,反之亦然。如在表1中,当我们把教学目标设置为“中国乐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时,演绎法就转换成了归纳法。而在表2中,如果我们把其设置为“花儿、信天游等西北高原乐种的特色腔音列是什么”时,归纳法就转换成了演绎法。同时,作为思维科学的两种重要逻辑模式,它们普适于中国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任何音乐事项的叙述。无论是历时或共时的形态比较分析,普遍联系的因果关系分析,还是以人为归属的文化功能分析。所以,如果在教学话语系统的构建中,我们能以学生已知的判断为逻辑起点,运用上述的逻辑方法,为学生设计一条逻辑链,帮助他们形成新的判断,那么这种教学话语系统,必定是具有极强的表达力的话语系统。

三、概念

思维运动的起点是概念,概念的相互作用形成判断,判断的相互作用形成推理,推理的终点形成新的判断。这种由概念到判断到推理最后到新的判断的过程,就是思维运动。思维运动是借助语言来进行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没有无语言的思维,也没有无思维的语言,思维运动就是语言运动,语言运动也就是思维运动。从这种意义上讲,概念之于语言运动,同样是基础性的构成。所以,中国民族音乐的教学话语运动,也必须建立起科学的概念系统。只有在科学的概念建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和叙述逻辑,才能建立科学的话语系统。

中国民族音乐的传统叙述系统,缺乏较为严谨的概念意识。以《中国音乐词典》“春调”条目的概念表述为例,条目写道:“民歌的一种。流传于江苏省。……春节期间或立春前后,农村举行迎春、送春等活动时所唱的民歌,统称春调。春调曲调较多……。歌词一般为七字一句……。”一概念界定了春调的类别属性、流传区域以及主要的文化特性和形态特征,可以说基本上构建了一个“春调”的概念。但严格来说,这一概念还存在学科知识层面及学科意识层面的缺陷。从学科知识层面来看,“春调”流传区域的表述并不准确,事实上“春调”的流传区域远不止江苏省而已;从学科意识层面来看,“春调”概念的表述,还应涉及历时性和共时性内容,才显丰满。以概念建构为目的的词典尚且存在概念表述上的疏漏,其他著作就更加可能出现类似情况了。脱胎于这一传统著述话语系统的教学话语,在概念表述上当然也存在相似的缺陷。所以,科学地进行概念修辞,解决名正言顺的问题,就成了民族音乐教学话语系统构建中的又一个重要的方面。其实,民族音乐学在概念建构上同样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参照。这种参照,既包括对民族音乐学学科话语系统中部分已有概念的拿来主义,也包括对民族音乐学概念界定范式的学习借鉴,同时还包括对民族音乐学“局内人”研究方法的运用。

首先,直接把民族音乐学学科中常用的诸如文化价值观、本体观、质量观、网络观、共时性、历时性、本位法、非位法、文化人类学、民俗学、音乐形态学等学科概念拿来构建教学话语系统,是最为便捷和有效的方式。因为这些概念,是民族音乐学长期建设和发展的产物,是民族音乐学学科原理和学科方法的经典表述,是民族音乐学学科语言中风格统一的、所指和能指约定俗成的核心语汇,同时也是极具学科意识和学术质感的语汇。理解并运用这些概念,使之成为民族音乐教学话语系统中的构成部分,不但有助于建立起一个深刻严谨的教学话语系统,同时还能促使民族音乐研究、写作及教学三元的高度统一。

其次,我们可以借助民族音乐学的概念范式,建构民族音乐文化的概念系统。民族音乐学家伍国栋在其著作中,继承和发展前人关于“乐种”概念界定的成果,提出了“乐种”界定的三要素之说,即“历史构成、文化构成及本体构成”(指某一乐种的概念,应包括它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环境及人的关系、乐种本体形态及特征等三个方面,笔者按)。伍先生这一“乐种”界定新说,实质上正是力图为我国丰富多彩的乐种文化提供一种概念建构的范式。这一范式,深得民族音乐学的学科精髓,不但可以运用在“江南丝竹”的概念界定上,也可以运用在“西安锣鼓”的概念界定上;不但可以运用在器乐这一狭义的乐种概念界定上,也可以运用在民歌、曲艺及戏曲等广义的乐种概念界定上。它完全可以指导我们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概念系统。

最后,我们还可以运用民族音乐学“局内人”的研究方法,以完成教学中的概念构建。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一个意欲建构的概念对象时,为使这一概念更为生动和丰满,我们可以改变“局外人”的身份,转换审察的视角,而成为经验式的“局内人”。传统的教学,通过教师、借助教材来进行,这种方式建立的概念,往往显得枯燥呆板。如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置身于活态音乐事项之中,采用经验式的教学,那么,他们对音乐事项所形成的概念将完整灵动得多。比如“京剧”,无论我们如何叙述它的历史构成、文化构成和本体构成,学生始终难以真正体会到它的魅力,理解它的特征。但如果让他们唱上几个段子,甚至与京剧演员同台表演几次,那他们心中的京剧概念就会深刻得多。所以,在民族音乐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形成某一完整的音乐事项概念,必要的时候,我们应当效仿民族音乐学“局内人”的研究手段,把这种“置身其中”的经验活动作为建构概念的语言运动的补充,纳入到教学话语系统里来。

结语

法理学概述范文第4篇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如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等。数学知识是在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灵魂。

二、数学概念的表现形式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概念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定义式

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用原有的概念说明要定义的新概念。如“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等。

(二)描述式

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叫做描述式。如:“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叫自然数”,“像1.25、0.726、0.005等都是小数”等等。这样的概念将随着儿童知识的增多和认识的深化而日趋完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一般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对数学中的点、线、体、集合等原始概念都用描述法加以说明。例如“直线”这一概念,教材是这样描述的:拿一条线,把它拉紧,就成了一条直线。

另一种是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如果用简练、概括的定义出现不易被小学生理解,就改用描述式。例如对直圆柱和直圆锥的认识,由于小学生还缺乏运动的观点,不能像中学生那样用旋转体来定义,因此只能通过实物形象地描述它们的特征,并没有以定义的形式揭示它们的本质属性。学生在观察、摆拼中,认识到圆柱体的特征是上下两个底面是相等的圆,侧面展开的形状是长方形。

小学数学概念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数学概念的直观性,二是数学概念的阶段性。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我们必须注意充分领会教材的这两个特点。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流程

根据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及特征,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数学概念的引入

一般来说,数学概念的引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

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或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模型、图形、图表等作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

例如要学习“平行线”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铁轨、门框的上下两条边、黑板的上下边缘等,然后分化出各例的属性,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铁轨有属性:是铁制的,可以看成是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边可以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等等。

2.以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入新概念。

如果新、旧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如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等,那么新概念的引入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关系去进行。

例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可以从“加法意义”来引入;学习“整除”概念时,可以从“除法”中的“除尽”来引入;学习“质因数”时,可以从“因数”和“质数”这两个概念引入;在学习质数、合数概念时,可用约数概念引入:“请同学们写出数1,2,6,7,8,12,11,15的所有约数。它们各有几个约数?你能给出一个分类标准,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吗?你能找出多种分类方法吗?你找出的所有分类方法中,哪一种分类方法是最新的分类方法?”

3.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

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这也是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来说,用“问题”引入概念的途径有两条:①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概念;②从数学问题或理论本身的发展需要引入概念。

例如在学习“平均数”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呈现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争拿糖果”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很高兴,有的小朋友很不高兴?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大家都高兴?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这个幼儿园的老师可能会怎么做?

(二)数学概念的形成

1.对比与类比。

对比概念,可以找出概念间的差异;类比概念,可以发现概念间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例如学习“整除”概念时,可以与“除法”中的“除尽”概念进行对比,去比较发现两者的不同点。用对比或类比讲述新概念,一定要突出新、旧概念的差异,明确新概念的内涵,防止旧概念对学习新概念产生负迁移作用。

2.恰当运用反例。

用反例去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实质是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外延从而加深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凡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必属于该概念的外延集,而反例的构造就是让学生找出不属于概念外延集的对象,显然,这是概念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必须注意,所选的反例应当恰当,防止过难、过偏,造成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而达不到突出概念本质属性的目的。

3.合理运用变式。

依靠感性材料理解概念,往往由于提供的感性材料具有片面性、局限性,或者感性材料的非本质属性具有较明显的突出特征,容易形成干扰的信息,而削弱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正确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变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反映和刻画概念的本质属性。一般来说,变式包括图形变式、式子变式和字母变式等。

(三)数学概念的巩固

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概念,还必须有概念的巩固和应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注意及时复习。

概念的巩固是在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中去完成和实现的,同时还必须及时复习,巩固离不开必要的复习。复习的方式可以是对个别概念进行复述,也可以通过解决问题去复习概念,而更多地则是在概念体系中去复习概念。当概念教学到一定阶段时,特别是在章节末复习、期末复习和毕业总复习时,要重视对所学概念的整理和系统化,从纵向和横向找出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体系。

2.重视应用。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形成概念,又要让学生由抽象到具体,运用概念。学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某个概念,不仅在于能否说出这个概念的名称和背诵概念的定义,而且在于能否正确灵活地应用,通过应用可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注意辨析。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掌握的概念不断增多,有些概念的文字表述相同,有些概念内涵相近,使得学生容易产生混淆,如质数与互质数、整除与除尽、体积与容积等。因此在概念的巩固阶段,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弄清易混淆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以促使概念的精确分化。

参考文献:

法理学概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选择;教法;加强;生物学;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48-1

一、讲述法:直接讲述简单特定概念

概念是由词语表达的,通常也是需要通过词语传递,使他人接受并理解。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些概念相对比较简单,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如八下教材中关于基因、染色体、DNA、性状等,八上教材中关于反射、反射弧、激素等的概念。对于这些概念,教师用讲述法直接讲述,做到用词确切,讲解透彻,重点突出,抓住概念最本质的特征,能起到先入为主,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学习“相对性状”的概念时,教师根据课本定义直接讲述什么是相对性状,让学生得到如下关于相对性状的准确信息,提醒学生找出此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形式”;再以人的眼皮、耳垂、卷舌为例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相对性状,辅以相关习题加以辨析。在这一直接讲述的过程中,抽象定义结合具体事例,使学生掌握并理解相对性状,加深对新概念本质属性的认识。

二、直观法:形象展现抽象概念

荀子曰:“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体对于外界信息的获取,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通过实验、挂图、黑板画、模型、视频等多种传统与现代直观教学手段,来展现微观世界,展示生理过程,让学生通过多感官的配合运动来获取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强学生对所学概念的持久记忆和深刻理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直观教学手段。如:采用黑板画的方式详解子房的结构以及双受精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获得关于受精、绿色开花植物双受精的定义以及受精后花各部分变化情况;采用计算机模拟动态展示气孔的开放与关闭过程,获得气孔是气体进出的通道,气体的开放和关闭是由一对保卫细胞控制等概念;采用图片展示方法展示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不同生态系统的组成,具体范例中归纳出生态系统的精准定义以及描述概念内涵的重要概念即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获取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组成。植物细胞相较于动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结构,如细胞壁、液泡等这些上位和下位概念。这些直观手段的课堂应用,在微观、抽象的信息直观化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对概念的全面感知与整体把握。

三、类比法:介绍陌生复杂概念

在生物教学中,将复杂、陌生的概念与学生自身熟知的事物或生活经验进行适当的类比,建立一定的联系,这种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可以促进学生对复杂新概念认知的内化。例如,在介绍植物分类单位时,用填写通讯地址时要写清楚国家、省份、市、区、街道、小区、门牌号等进行类比,让学生建立起“科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的重要概念。再如:在生物体三种不同的结构层次的学习中,把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类比成学生熟悉的的个体,小组、班级、年级、学校,帮助学生建立起:①一些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个细胞组成;②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个体;③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人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等这些描述概念内涵类的重要概念。

四、比较法:辨别成对并列概念

生物教材中,有一些概念是为了对生物现象进行分类而建立的,这些概念往往并列成对的呈现在教材中,如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先天、后天,胚胎发育、胚后发育,外分泌腺、内分泌腺等等,上述概念往往属于同一类属概念,他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概念在教材中先后出现,教师应该并列介绍,通过列表比较或者图解差异的方式突出并列概念间所存在的差异,帮助学生区分概念。如:循环系统中关于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的概念可以通过列表的方式从血管的定义、分布、管壁、管腔、血流速度等几方面加以比较,区分三种血管,获得关于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概念信息。再如:人类的遗传病教学中,关于直系血亲与旁系血亲概念,则让学生以“自己”为中心,以血缘关系远近为原则,根据课本对于直系血亲与旁系血亲的描述,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出一张个人专属世代关系图来定义和区分什么是直系与旁系血亲。对于初中生而言,用图表和表格的方式来比较并列概念,更加能显现出概念间的差异,有助于对成对并列概念的认知。

五、正误法:建立科学概念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任何概念性知识之前,实际上都已经有了旧概念,这些旧概念是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相对于新概念的已有认知,可能正确,也可能是片面的或者是错误的,它来自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及正确或错误的认知积累。正确的已有概念有助于对新知的认知,而错误的或者片面的旧概念则是学生学习新概念的绊脚石,会让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阻碍生物学科学概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