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的主要措施

刘瑞敏

(河北省围场县塞罕坝机械林场 河北省承德市 068450)

 

摘要:天然林资源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的难再生性,资源一旦被破坏,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恢复的,即使恢复需要花费的经济代价和时间代价也是巨大的。本文则主要对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的意义和相关措施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资源;天然林;保护措施

    为了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 1998 年开始在全国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对天然林资源的保护,保护包括对天然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合理的使用天然林资源,让它在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天然林资源的保护进行阐述:

一、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对天然林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首先就是对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天然林的数量、质量以及分布方面。对天然林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可以对水土流失的现象进行很好的控制,有利于保护水资源。我国天然林资源分布的地带大部分都在大江大河源头和重要山脉核心地带等重点地区,所以,对天然林进行有效的保护,对于保护这些地带的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等有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荒漠化、温室效应等现象都和天然林资源的丰富与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2有利于促进天然林的可持续经营和林区的经济发展

    我国一直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天然林资源的保护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天然林的保护上实现可持续经营,对于现在我们社会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得以解决。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减少对天然林的开采量,从而给天然林资源以休养生息的时间和机会[2]。

二、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的相关措施

2.1 法律措施

    想要真正实现我国天然林资源的保护,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通过对法律法规的健全,实现对天然林资源保护的法律途径,从而在现实意义上实现保护天然林资源的目标,促进天然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各种资源的短缺等现象,都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威胁,要想真正达到维护生态的效果,依法治林是保护天然林资源的根本道路,也是必须要实行的道路,应该把保护天然林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归纳到我国现在已有的相关法律体系当中,让人们意识到浪费和破坏天然林资源的严重后果,从而实现保护天然林资源的目的。从国家层面来看,应尽快出台《天然林保护条例》,明确保护方针,确定保护原则,根据林木权属,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切实落实保护措施和主体。从地方层面来看,应切实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以林业保护为抓手,更好地实现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3]。

2.2 让全民参与到保护天然林的行列当中

    在我国,因为自然资源灾害造成的破坏事例已经有很多了,比如1998年的长江等地区的洪水,这就是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制利用,乱砍乱伐,造成了大面积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而且,随着我们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等,都在警告着我们保护自然的重要性的紧迫性。但是,真正实现天然林资源的保护不是政府的任务,也不是某个个人或公司的任务,而是全民的任务,只有让全民达成共识,都参与到保护自然资源的行列当中,才能真正的实现天然林资源的保护。首先,就是政府部门对于天然林资源保护的相关内容要进行大力的宣传,包括天然林资源的作用以及天然林资源遭到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加大宣传让公众知道目前我国天然林资源的真实现状和我们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让公众意识到,只靠天然林资源保护的相关工作人员是不可能完成这么巨大的任务的,让公众意识到全民参与的重要性。其次,就是从事该保护工作的工作人员要扩大保护天然林资源带头人的队伍,主要是对于保护天然林资源志愿者队伍的扩充。最后,就是上文提到的,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3 要建立和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专节论述,重点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过程当中,重要的是要实现主体之间的一种平等的补偿。随着补偿机制的不断深入,可以进而建立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同时还可以寻求一些更合适的其他的补偿机制。建立合适的、完善的补偿机制,能够更大程度上调动对保护天然林资源有热情的经营者,能够更加的提高他们造林、育林的积极性,通过建立良好的生态补偿机制,能够减少天然林资源的破坏量[4]。

总结:

总而言之,现在我国的环境问题是非常严峻的,我们一定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个问题,从而展开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天然林资源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关系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一定要采取包括法律措施、全民参与、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实现对我国天然林资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姚茹峰,李坤.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2).

[2]韩克建.浅谈林业站在保护天然林资源中的工作方法[J].科技探索,2013(7).

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自然资源

保护区的建设目的就是对生物的多样性进行保护,但是,当林区居民的利益受到干扰时,这就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只有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对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先发展还是先保护是亟需协调的问题。

1 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关系分析

政府为改善存在的问题加大了管理力度,就进一步限制了周围居民的生活活动,为了满足生活的需求,居民只能向保护区进行砍伐、狩猎,进一步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成为影响自然保护区发展的主要阻力,因此,两者之间既有统一性,也有矛盾性。

1.1 统一性

我国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一般都比较偏远,与外界的联系较少,经济文化水平都比较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作为一个与外界联系的有效途径,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扩大了社区的影响。更多的管理技术以及先进的资源被引进,改变了社区传统的生活方式,有效地促进了社区的发展。另一方面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当地社区的支持与帮助。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环境比较了解,可以为保护区的管理提供社会结构、气候、土壤,以及资源种类等各种有效信息,对保护区的建设规划,以及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社区的存在还可以在工资、住房以及交通建设等方面节省一大笔资金,可以使居民转向资源管理工作,进一步缓解了对资源保护的压力。

1.2 矛盾性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区强制性的保护,这种对资源强制性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居民对资源的利用,使原本就比较落后的社区发展又受到了严重影响。在保护区建立以前,当地的资源可以为居民提供丰富的生存物质基础,保护区建立以后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国家限制了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但是,因为社区文化落后、交通不便等造成传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另外,居民对资源的保护意识不足,为了生活需求,就会继续向保护区索取,从而加剧了社区发展与保护区建设之间的矛盾性。

2 协调自然保护区社区与自然保护区关系的措施

2.1 完善管理机制

在自然环境保护区的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社区为本的建设理念,在建设过程中不但要注重保护区的利益,更应该注重社区居民的利益,保证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保护并不是确定资源价值而忽略人的价值,应该是一个相对协调的发展关系,因此,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过程中,首先对传统的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改变传统因为保护动植物与居民对立的情况,要在具体解决社区居民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建立资源与社区共管机制。

2.2 建立完善替代途径

要想协调保护区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关键就是要寻找可以替代的资源途径,处理好资源与保护区之间的关系,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确定保护区内环境、人口、社会之间的协调性。社区资源的替代途径,可以在居民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2个方面来进行解决,比如,推行沼气和开展生态旅游等。通过沼气的推广,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柴薪的使用,进而减少了伐木量,使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对于保护区内一切项目的建设,必须要以优先保护为目的,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布局,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对资源进行适度的利用,保障居民和保护区利益的均衡发展。

2.3 增加资金投入

对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资金全部由国家来提供明显是不现实的。为了保障社区居民的生活,保护资源环境的保护,应该开拓更多的资金融汇通道,例如,可以通过对开发资源的税收等多个方式来增加资金的来源,或者是借助国际上的援助以及国内外组织、金融机构、环保社团以及个人等的资金捐助来为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社区居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助力,确保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3 结语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而社区居民的生存与发展更是社会进步的基本需求,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在进行环境保护区的建设时,必须要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两者之间的矛盾进行协调,是保证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

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资源,保护,意义,原则,措施

一、文化资源保护的意义

(一)文化资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消失将是人类重大的损失。

如果不保护自然生态,我们就会失去物质的家园;如果不保护文化生态,我们就会失去精神的家园。而文化资源正是文化生态的有效载体,有效保护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避免在开发的名义下人为地破坏和摧毁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1]

正如空气和水一样,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人类前进的不竭动力。文化资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除了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外,它更是维系一个民族共同记忆的情感纽带。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其特殊的精神涵义被很多人忽视。我国民族文化资源流失严重,若不引起高度重视,一些民族文化资源将走向毁灭。

文化资源是人类世世代代的积累,是人类文化传输带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辛勤的见证。如果缺乏保护意识,忽视这些资源的重要作用,它们随时都面临消失的危险,而这些资源一旦消失将很难恢复,给人类文化造成的一次次断层,将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损失。

(二)文化资源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

文化资源如果破坏了或消失了,文化产业就无从谈起。因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就是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化的基础和源头。文化产业的门类虽然众多,但是纵观所有的文化产业门类,无不需要文化资源的介入。如广播影视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和现代的文化资源,电视剧、电影的拍摄除了借助于高科技数字化手段,更离不开古代和现代丰富的历史文化,正是这些文化元素让广播影视业更加活跃,为人们所接受,创造了收视率和票房的奇迹,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文化产业“内容为王”的箴言。再如文化旅游业可谓是依托文化资源而生存,如果没有文化遗产、文化景观等文化资源的保存和完善,就不可能有旅游业的兴盛,而旅游业的兴盛更是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保护文化资源不仅可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为后续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加大对文化资源的保护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包括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又始终蕴含着与时俱进的思想活力,它具有独立的民族品格,又始终以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赖以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精神纽带,是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文化基础。加大对文化资源的保护,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种继承和敬仰,是每一个中华儿女责无旁贷的使命,更是顺应我国在新时期对文化的一种积极态度。

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首先就是宣传教育工作,初级目标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保护。如对百年“老字号”商标的保护,可以让人们了解传统手工艺的精湛;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让人们加深对历史人文风俗的了解;对传统戏曲、舞蹈的保护,可以加深人们对这些艺术的热爱。从长远来看,这些都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文化资源保护的原则

(一)“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

文化资源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笔财富,在进行开发时必须倍加珍借,努力保护,严禁破坏性、掠夺性的开发。换句话说,文化资源一定要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才能谈开发。特别是某些珍稀的、濒危的文化资源,对其进行保护是摆在首要位置的。再丰富、再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如果不加以保护,也会很快地枯竭和消亡。保护文化资源正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它,为人类的经济、文化服务。

日本、美国等国家进入现代化以后,十分重视将民俗风情发扬光大,将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意义,非常重视民俗风情在旅游业中的运用。我国福建的妈祖文化节,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云南傣族泼水节等民俗节庆都为我国旅游事业增添了光彩,都是有效保护和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的典型代表。[2]

(二)个人保护与集体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个人保护指的是个人对文化资源自发地保护,如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属于个人的技艺,靠的是艺人自身的保护和传承。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看来似乎失去了商业价值,但它们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仍然举足轻重。如果仅仅因为它们不适合商品经济就淘汰它们,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它们需要一代又一代艺人的薪火相传,艺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行动去宣传这类文化资源,从而让它们完整地保存下来。

集体保护指的是政府或民间团体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搜集整理,按照相关规定对其投入一定经费进行统一保护,最常见的就是对文化资源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如我国海南省黎族人民制作的树皮衣,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由树皮制成的服饰,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被誉为“服装活化石”。树皮衣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发明,在人类学及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这类型的服饰在高科技的现代社会早已被淘汰,无法与现代服饰在市场竞争中抗衡,然而其承载的一段历史和文化却被很多专家认可,成为研究海南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对于这一类文化资源,就需要政府和相关团体引起重视,成立保护协会,投入一定经费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

(三)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

真实性和完整性(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是关于世界遗产的非常重要的两个原则,在《世界遗产公约实施行动指南》[3](1977 ,1980 ,1997)(简称《行动指南》)中对其有明确规定。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既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也是保护遗产所需依据的关键。“真实性”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威尼斯》(Venice Charter ,1964)中,之后在欧洲社会逐渐得到广泛认可。当时主要适用于欧洲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真实性的保护还在于,“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都包含着特定的形式和手段,它们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构成了某项遗产”[4]。完整性,意味着未经触动的原始条件,主要用于评价自然遗产,如原始森林或野生生物区等。完整性原则既保证了世界遗产的价值,同时也为遗产的保护划定了原则性范围。

真实性主要针对文化遗产,完整性主要针对自然遗产。然而文化资源既包括文化遗产也包括自然遗产,还包括两类遗产之外的其他遗产,因此这两个原则同样适用于文化资源。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观是20世纪人类对自身发展历程反思后的新发展观。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横向强调经济持续性、社会持续性、技术持续性、纵向强调世代间持续性。强调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的永续利用。从广义上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不论是文化,还是风土人情,都是有生命力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劳动者时代积累和创造的,如果脱离了它生长发育的土地和人民,脱离了滋润它生根发芽的山水,以一种商业的手段来进行复制和栽培,那么它发展的方向和条件就变得功利化、形式化,完全失去朴素自然的纯美。所以,要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重点保护好这种文化生存、发展和创新的土壤,这是一个系统、综合、艰巨的任务。

三、文化资源保护的措施

(一)理顺文化资源保护的管理体制

我国文化管理体制层级分明,针对文化资源保护的管理体制也应按照国家的标准执行,因此,理顺文化资源保护的管理体制应摆在首位,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层级管理是必须的。

一要加强国家对文化资源的统一管理。对于文化资源的保护,重点应放在对各种文化资源的门类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针对一些重要的文化资源的保护,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进行统一管理,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制定一项总的规划,使文化资源在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能维系文化资源的生命力。

二要发挥省级文化行政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针对文化资源的保护问题,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应转变职能,一是把立法、修法和执法放在首位;二是转变行政管理模式;三是增强服务意识,包括行政工作公开化。

三要提升文化资源地的管理层次。文化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有着很明显的地域性和排他性,因此,加强对文化资源地的管理刻不容缓。

(二)完善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法律方式是政府管理文化资源最根本的方式,法律手段的特点首先是具有平等性、普遍性和适用性,它以同一个尺度对所有人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其次是它具有强制性,也就是说,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接受和遵守,是否认识到它的客观必然性,法律一旦依法成立,社会的各个主体就必须服从它的规定,否则就要受到司法和强制机关的惩处。

我国的《宪法》总纲中,明确规定了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但是目前,我国关于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十分不健全。如针对文物保护,我国在1982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91年、2002年、2007年分别对其进行了修改并通过实施。2011年2月25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然而对于文化资源其他门类的保护,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行业,仅有一些法规和条例,正式通过并实施的法律文件很少,如保护知识产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此外,针对文化场馆和文化市场的法律法规竟然没有。

我国文化资源保护的关键,首先应当尽快出台文化资源核心门类的权威保护法,依法推行文化资源的保护。这既是国际已有的范例也是我国的当务之急。在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凡是部级风景名胜区,即国家公园一律纳入国家公园管理体系,所有的世界遗产均是国家公园,受国家公园法律保护。

美国公认是第一个进行文化立法的国家。美国通过美国宪法、合同法、公平劳工标准法、国家艺术和人文基金会法、联邦税收法等保护本国的文化资源,从而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

在加拿大仅部级公园法案就有9种,在部级公园法案下的法规多达29种。如对沃特顿湖国家公园管理计划中提到的就有十余部法律法规,涉及交通(铁路、公路、飞行器)、水资源、野生区域、建筑、商业、野营、墓地、村舍、家畜、垂钓、垃圾等方方面面。由此可见,美国、加拿大在保护文化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十分完备和成熟。[5]

在日本,同样非常注重对文化资源的保护,早在1950年日本政府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确立了重要无形文化财富的制定制度,并陆续增加了《重要无形文化财指定基准》和《重要无形文化财保持者认定基准》等法规,对文化资源的命名式保护从立法到实践,形成了完善的制度。[6]1962年,韩国紧随日本后颁布了第一部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文化财保护法》。

(三)开展对文化资源保护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认证工作

目前,我国从事文化资源保护的工作人员多属于文化事业单位管理。文化事业单位由于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机关臃肿,人浮于事,缺乏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和良性循环的流动机制,这样的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人才管理现代化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对文化资源保护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认证工作。因此,各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该重视人才流动规律,深化人事体制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资源库,加强对文化资源保护方面的人才的培训工作,使一大批懂文化、会保护、善管理的人才充实到文化资源保护的队伍中去。

(四)加强对文化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

一是向社会公众普及文化资源保护的理念和知识。如通过遗产教育,可以使公众了解遗产的内涵与意义,学会享用遗产,从遗产中发现过去生活与现在生活的异同,产生对遗产的兴趣,进而对自己或他人以及整个人类所生存的空间、历史、生态、族群等深邃的文化特征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环境与文化,更能尊重他人文化。[7]

二是加大开展对青少年文化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针对大中小学生,设立相应的文化资源教育课程,让他们走进文化资源,了解文化资源与社会、环境、历史的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中了解什么是文化资源,是谁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怎样形成的,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当地的文化生活、历史、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经济、政治以及环境保护有什么联系,使他们从文化资源中获得一种经历。而且文化资源的形成环境与背景也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比较的案例,使学生能在身临其境中去比较、去思考、从中也会感受到保护能带给他们什么益处。

三是继续做好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截止2012年7月1日,中国已有43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自然遗产9处,世界文化遗产27处,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4处,文化景观3处。截至2011年11月,中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87万项,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7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非遗项目有7万项。做好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在申报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搜集整理力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对文化资源的一种保护。(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牛淑萍.文化资源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108-109

[2]周作明著.永远的朝阳-民族民俗旅游研究[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11:300,301

[3]KANEFUSAMASUDA.The notion of authenticity in relation to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A] .Report of the Global Strategy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Expert Meeting[C] .Amsterdam.The Netherlands.1998 :39

[4]邹统钎.遗产旅游管理经典案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21

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一直是人类不朽的话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问题。

首先,我们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马克思指出,“人是直接地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①所以说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自从地球有了人类,在自然界创造了无数的文明与奇迹,然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能脱离自然独立存在,在马克思看来,“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②另一方面,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并推动着自然界的发展,而这发展是通过劳动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到,所谓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③在马克思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单单是人统治自然,而是要随着自然界的发展,对其进行认识和改造,并且要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适时进行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人与自然是相互对立的,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的从大自然中得到东西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但在其过程中总是过分的开发、改造自然,人类的发展总受到大自然的制约,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固有的本质的自然的规律性,所以,自然界对人类的改造进行了反抗。

二、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看旅游业中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说到旅游资源的开发,既能改善自然环境,带给我们美感的享受,同时旅游业的收益也为旅游资源的保护提供经济条件。开发,是一种保护的表现。然而伴随旅游人数增加和游客的不文明表现,致使旅游资源的破坏难以恢复。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辩证的统一体,是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的。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好的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相互联系

1.旅游资源的科学有效保护有利于开发

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条件,④旅游地要想长久地吸引游客,就必须保护好这些基本的资源。科学有效的保护旅游资源,成为首要的重要条件。就中国的旅游资源来说,非常丰富,有不少是部级甚至是世界级的旅游景点,由于技术有限,开发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对于这些,保护才是最好的决策。也有些资源,怎么样进行开发存在一些争议,考虑到开发后带来社会问题,我们先给予保护,有了更先进科学技术,我们再进行更好地开发。

2.旅游资源的适度合理开发有利于保护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的保护是为了更好发展。⑤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发挥其功能和效益,才具有现实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而这些效益也有力的支撑了旅游资源的保护。例如四川大邑县西岭雪山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景区内的各类设施得到改善,提高了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从而有了更多的资金投入的保护中。我国大多数的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这样使得文化内涵得以延续。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相互矛盾

1.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本身是一种破环

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造成某种破环,当一个新的旅游地被开发时,必然会对原始风貌进行重塑,这样对原有环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这种破坏是无意间造成的矛盾。另一方面,从人为角度,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造成极大的破坏作用,因管理的不合理,造成游客的大量的涌入景区,导致旅游景区超负荷运行。每到旅游黄金周,故宫接待几十万的游客,致使很多地砖已经被磨平或塌陷,这样修复工作很难完成,我国对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的应用还是有待提高。如果这类破环增多,游客不再光顾,也不会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旅游资源的过度保护影响其有效开发利用

对于具有开发条件和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不加以利用,也是一种旅游资源浪费。在四川峨边著名旅游景点――黑竹沟,享有“中国百慕大’的美誉而被人们众所周知,但这个旅游景区因过于原始,停电,人畜失踪的事的发生,人们对黑竹沟还停留在过度保护的原始阶段。目前来看,作为旅游景点的发展还是相当停滞的,这种保护很难体现旅游资源的本身具有的价值所在。

三、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正确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类清楚的认识怎样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从而正确看待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两者要和谐统一,作为有独立意识的人,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规律办事,不断取得旅游业中的辉煌成果。

(一)加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要想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必须将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到游客的生活各个层面,增强游客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力,可以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从而增强人们的意识,将旅游资源的保护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二)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

独特的旅游资源存在是旅游开发的前提,要使其留存必须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前提,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可用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理念指导旅游开发,构建生态限制,缓解这种情况下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政府引导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从而加强管理,综合发展

政府要规范,协调,规划,组织整个旅游区的开发和保护。旅游景区要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及时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于过往旅游资源开发利和弊进行研究,使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同时,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和整个旅游大环境(自然环境的子系统)相协调。⑥

(四)正确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主次关系

首先,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资源开发,要应用高薪技术,进行可行性论证,以保证开发之后的合理性利用。其次,旅游资源的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发展,由于当前科学技术不够成熟,切忌不要进行盲目、掠夺式开发。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要加大保护力度,这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再次,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要贯穿旅游资源的发展过程,促进旅游资源永久性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注解: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1版,第167-168页

②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1版,第128页

④ 王莉霞,《中国旅游资源教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银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S791.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013-01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是我国特有的裸子植物,是松科银杉属的常绿乔木,处于濒危状态,因而在植物界享有“植物中的大熊猫”之美誉[1]。远在第三纪,银杉广布于北半球的欧亚大陆,在第四纪发生的冰川袭击下,银杉在地球上几乎绝迹,仅在中国亚热带山地的局部地区有零星残存,且高于1m的银杉个体总数不超过5 000棵[2]。

银杉作为一种濒危植物,自1955年发现以来,即引起了有关学者的浓厚兴趣,在许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3]。现在银杉间断分布于广西、湖南、四川和贵州4省区,形成大娄山、越城岭、大瑶山和八面山等分布区。虽然水平分布范围跨度较大,但银杉资源量十分有限,即使在每个分布区,银杉林也不成片,而是呈岛屿状间断分布,并且形成11个群落类型[4]。目前,银杉被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和《世界稀有植物》[5]。

1银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状

银杉作为一种珍贵的稀有植物,其资源量十分有限,受到我国学者和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5]。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相关学者对银杉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工作已颇有成效。

1.1濒危原因的研究

为了了解银杉的濒危机制,有关学者对其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其濒危原因可概括为3点:一是第四纪冰川时期强烈的气候变迁;二是人类活动在小尺度上加速了银杉种群的减少;三是银杉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对种群的发展不利[5]。

1.2保护对策的研究

根据以上原因,相关学者也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科学地确定保护对象;二是适度地人为干扰;三是重视银杉周围生境的保护;四是突破繁殖难关,实现迁地保护[5]。

1.3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开展繁殖试验

目前,已在广西花坪、四川金佛山以及湖南八面山建立了以保护银杉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和广西桂林植物园,收集和保存大量的银杉种质资源,就地保存种质资源。相关学者还开展了银杉的繁殖试验和引种工作,促进银杉的天然更新和扩大分布范围,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1.4资源利用,达到自然更新

从银杉种质资源利用的角度来说,研究最多的就是银杉的自然更新。林木资源是可再生性资源,林木天然更新是银杉种质资源延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依靠银杉自然恢复的能力,辅以必要的人力措施,可达到银杉种质资源的永续利用。

2保护与利用银杉种质资源存在的问题

2.1国家政府重视力度不够,政策管理实施不到位

虽然国家颁布了《森林法》、《种子法》,有国务院的“红皮书”,也有林业部门的红头文件,亦有政府扶持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但却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实施种质资源管理,很难实现银杉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2.2银杉种质资源系统的研究有待加强

目前,对银杉种质资源系统的研究深度不够。该树种的生态生物学特性、繁殖方式、遗传变异情况、遗传改良情况及濒危状况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进度较慢,导致该树种资源的选择、种源区划、良种培育等资源利用工作一直未能广泛开展,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摆脱银杉面临濒危的现状。

2.3公众认识不足,种质资源破坏、流失严重

保护银杉种质资源是一项艰巨、长期的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业,其重要性未被公众认识而引起重视,宣传和教育工作严重滞后。公众普遍认为建立保护区会影响当地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少地方为获取银杉资源,乱砍滥伐,造成银杉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种质资源大量流失。

2.4银杉种质资源利用水平低

银杉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统一的规划,尚缺乏对开发利用野生珍贵银杉的系统研究。研究银杉种质资源开

发利用的技术人员少、课题少,研究的广度、深度不够,总体上对银杉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低,影响国家育种事业的发展,满足不了林业发展对育种的需求。

3保护与利用银杉种质资源的对策

3.1国家应加强重视,完善政策

国家林业局应该制定相关的银杉种苗发展长期规划,将种质资源保护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同时科学规划银杉自然保护区布局,完善保护区网络,加强银杉的就地保护和植物园迁地保护网络体系[1]。在银杉种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银杉保护现状作出评估,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银杉种质资源得到保护。

3.2地方政府应结合资源利用,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为充分发挥银杉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地方政府应依靠国家计委、财政部的支持,安排一定经费用于保护区的基本建设,切实解决经费问题,尽快建立经费来源主渠道。同时加强法制建设,管理好自然保护区。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已建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3.3加强植物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政府部门应加强银杉保护的宣传力度,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银杉保护宣传日(周)活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宣传设施和形式的建设;继续发挥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在植物保护教育和宣传中的主导地位,加大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对外开放力度,使民众在休闲旅游过程中提高植物保护的意识。

3.4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3.4.1建立采种基地和母树林基地。对银杉的保护中必须注意充分利用有限的种子资源。银杉球果出种量的差异体现在不同的母树间,所以在银杉种源区内选择优良林分,建立采种基地和母树林,是银杉种质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在人工繁殖扩大其种群数量时,应该以球果出种量作为重要指标,选择好采种母树。

3.4.2采用生物技术,加速银杉的繁殖与培育。在相关学者的调查研究下,银杉的繁殖技术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应用技术和理论上也有所建树。在此基础上,应针对银杉的发育繁殖生物学特性开展繁殖、育种科技攻关,培育优良种群。积极开展银杉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研究,加强分子生物学、组织培养等高新技术在银杉种质资源保存中的应用,实现对银杉种质资源的系统保存、科学评价和有效利用。

3.4.3建立种质资源平台,实现技术共享。建立银杉种质资源平台,是指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将生长周期长、高度分散的种质资源进行资源集成和整理整合,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信息共享。积极和国家林业局有关部门联系,把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平台建设作为重点网站建设,与银杉分布区实现种质资源信息共享,提升银杉种质资源管理水平和资源保护及利用水平。

4参考文献

[1] 何利娟“活化石”银杉[J].百科知识,2005(22):36.

[2] 谢宗强,李庆梅.濒危植物银杉种子特性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0,24(1):82-86.

[3] 谢宗强.中国特有植物银杉及其研究[J].生物多样性,1995,3(2):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