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遥感前沿技术

遥感前沿技术

遥感前沿技术

遥感前沿技术范文第1篇

近年来,随着航天航空遥感技术的发展、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的民用化、遥感和GIS集成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以及“数字地球”计划的实施,遥感的应用领域正在进一步扩大。对于**这样经济高速发展的特大城市而言,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土地利用、房屋类型和结构、地矿资源的变化也越来越快,对于行业管理部门来讲,如何利用现代空间信息技术,改造和优化传统的行业管理理念和模式,做到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已经成为衡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遥感影像以其直观性和现势性越来越受到许多行业和部门的青睐,如今,遥感技术已在国土资源管理、灾害预测、农作物估产、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国土资源部自1999年开始,每年都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全国许多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是调查和监测的重点城市之一。**市建委信息中心和**市航空调查办公室于2**0年初完成了**市第三轮航空遥感调查,并开展相关的应用和研究,为房地资源行业应用遥感技术辅助管理提供了启示。同时,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海量存储技术等同步、快速发展,也使得遥感技术“从实验室研究真正走向行业管理和应用”成为可能。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20**年7月,我局列“遥感影像在房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课题,旨在将新型遥感技术与日益发展变化的**房地资源管理结合起来,为行业管理提供一种科学、高效、快速的辅助支持决策工具。事实上,遥感技术的应用几乎可以覆盖到每个业务部门。通过遥感影像,我们可以以最快的方式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如土地利用的现状及其动态变化的情况、旧区改造和房屋动拆迁的变化、沿海沿江滩涂增长等等);为我们提供第一手的直接的信息,快速更新已有的GIS数据库信息,为行业管理服务,为政府决策支持服务。

在遥感技术和遥感影像的研究方面,**市建委信息中心和遥感办研究了“航空遥感信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综合运用破解研究”的专题,涉及到了“市区民居建筑类型和二级旧里”的研究,为我们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在房地资源行业中的应用方面,主要有北京市利用IRS卫星遥感影像进行1: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天津市利用SPOT卫星遥感影像每季度进行土地利用执法监察,但是,效果并未达到预想的目的。将遥感影像与整个行业管理相结合,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应用研究则还没有。

经过三年来的研究和应用,我局利用遥感影像在房地资源的全方位应用和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如遥感影像用于外环线内的旧区分布调查、房屋建筑类型调查、全市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沿江沿海滩涂调查等),有了明显的突破,成果均在行业管理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二、研究内容

课题在立项时提出的研究内容为:建立土地利用、房屋类型光谱特征库;在行业管理中应用、建立遥感影像库以及三维建模等研究。在课题研究和项目实施过程中,课题组负责、组织和参与了所有与遥感及其相关项目全过程的研究和应用,全面、出色、超额完成了课题既定的任务,为行业管理提供了全面、科学、真实、可靠的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一)在基础研究领域,课题组在研究遥感信息源,比较卫片和航片异同,以及遥感影像处理方法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解译标志库,制作了不同居住房屋类型的航空遥感影像标志库和不同土地类型的卫星遥感影像标志库。

(二)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动态监测领域,我们利用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进行了农用地本底调查和变更调查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采取了“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结合权籍信息系统数据,以内业判读为主,外业调查为辅”的技术路线,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调查了**市土地利用现状,得到了科学、客观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将不同时相的卫星遥感影像运用到土地执法检查和动态监测领域,利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的方法,发现土地利用变化图斑,为现场快速调查和处理违法用地提供了依据。

(三)在房屋调查领域,开展了遥感影像应用于高层建筑分布调查和建筑密度调查的研究;开展了遥感旧区调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旧区改造日常管理和动态监测。

遥感前沿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3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3S”系统是遥感(Remote Sensing-RS)、全球定位系统(Globe Position System-GP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总称,作为目前对地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存贮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的3大支撑技术[1]。三者在空间信息管理上各具特色,均可独立完成自身具有的功能,同时相互之间又有许多关联,在解决问题的功能上各有优点与不足。三者的结合与集成已成为空间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3S技术在公路规划和勘察选线方面的应用研究和勘察设计实践,在多段高速公路及大型隧道的勘察设计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但提高速度2~3倍以上,而且可以全面认识公路工程地质环境的特征,提高工作质量,尤其在减少不良地质危害、优化选线设计质量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优化选线和减灾效益已在亿元以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具有很好的发展应用前景。

23S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2.13S技术在前期工作中的应用

公路工程的前期工作,一般分为工程预可行性研究和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阶段。按照不同阶段的内容要求,所涉及到的工作内容、技术深度、获取资料的详细范围均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拟建公路走廊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环境等相关的信息资料。随着RS系统技术的迅猛发展,其空间分辨率有了飞快的提高,从30m、10m到今天的2m、1m,搭载的传感器采用从可见光至热红外多光谱或全色波段,通过纹理和颜色处理,对拟建公路沿线(覆盖宽度几km至几十km)地形、地貌、植被、土壤、水体进行分析和处理,制作1∶1万至1∶25万专题地图,提供出特(大)桥、隧道等路线控制点直观、准确的地质要素信息[2]。特别是对公路沿线的不良地质路段(如冻土、软土、盐渍土)、特殊地质(如砂土液化、多雨、积雪)、地质灾害(如采空区、崩塌、泥石流、滑坡、地裂缝)可提供出大比例尺(1∶1万)地质资料,满足高速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技术要求。综合以上数字信息,通过相关论证,确定出路线最佳方案。另外,利用RS系统技术,还可以探明公路沿线的文物古迹(如北京老山汉墓的探明、挖掘就是卫星摇感技术的成功运用),做到文物保护与公路建设相互协调。从国内公路遥感工程的应用来看,RS系统技术具有快速、高效、直观、视域广、信息量丰富的显著特色,在公路工程前期工作中势必会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

2.23S技术在勘测在设计阶段中的应用

传统的公路勘测是依靠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在野外收集、调查、分析、处理公路沿线平纵断面的数据。在交通不便、勘测难度大的高山、湖泊、森林等地段,时间长、效率低、精度差。以GPS技术、GIS技术及其集成技术为核心的3S技术系统,则会在公路工程的勘测设计中大显神通,推动公路设计自动化,提高设计质量。GPS技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快速度的显著特点。构建高速公路平面导线控制网,以50km山区高速公路为例,时间只需2~3d;平原微丘区高速公路控制网的布设,所需时间还会缩短[3]。而采用常规大地控制测量方法,甲级测绘队伍也至少需要20d左右的时间,还需要进行人工平差、补偿等一系列细部工作。在GPS基准点(站)控制精度范围内,对定线、中桩、横断面进行细部测量,可以快速获取各相关点的坐标及高程。利用RS技术将室内获得的公路沿线地形、地质形态,在外业勘测中可充分利用工可、初设阶段的有关数据,对大中桥、涵洞位置及不良地质和特殊路段,结合地形图、GPS进行野外现场实地布点、检查、补充和校正,为设计提供充足、完整的准确资料。“3S”技术的高度集成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为3S技术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崭新的天地。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图像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数字地面模型技术、三维立体技术使公路工程设计达到智能化水平。用公路沿线的信息数据,在计算机上建立起数字模型,在拟建公路的布线走廊内进行平、纵线布设,流域内排水设计,特殊路段防护工程设计,不良地质桥位桥型选择布置,高大边坡设计以及公路景观等仿真设计和工程数量、投资预算的计算。通过三维透视,以计算行车速度在计算机上模拟沿路线行驶,来检验平纵线型指标、行车视距、公路全景等综合技术指标,对局部设计进行优化,在工程数量、投资费用增加不大的情况下,相互比选确定最佳路线方案。

2.33S技术在勘测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公路工程施工作为设计的一种延伸和结果,其质量取决于施工过程的控制。特大桥梁、隧道往往是工程控制的难点和重点。3S技术系统在施工控制方面,运用先进的空间信息系统技术,则会缩短工期,保证质量。荆州长江公路大桥运用GPS布设平面控制网进行动态实时控制,保证了特大桥梁的施工质量,广东汕梅高速公路莲花山隧道运用GPS进行隧道施工测量控制,缩短工期一半,经济效益显著。运用GPS、全站仪空间矢量数据采集系统,配合GIS,完成路线土石方数量计算,自动搜寻填挖平衡点和最佳土石方调运距离,在这方面亦有成功的例子。

2.43S技术在运营管理中的应用

建立以“3S”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运输管理系统,也是3S技术系统的重要组成内容。高速公路运营期间的交通流量调查、预测,恶劣天气(大雾、雨雪等)的汽车导航,交通事故报警,最佳行驶路线等等,均可通过监控中心与运营车辆进行联络,计算机屏幕会自动显示车辆所处方位的电子地图,显示车辆的地点、车身颜色、行驶速度、方向,并预测行驶路线和速度,如车辆被盗或被劫,监控中心采取遥控熄火,使车辆无法行驶,以实现交通运输的合理调度和管制。同时,随着高等级公路网络的逐步建立和形成,对现代公路的管理就需要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3S技术系统对公路信息的获取、存储、检索、分析、处理具有直观、动态的特点,是实现公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反映某一行政区域内国道主干线、国道、省道及县乡道路的分布,途经主要城镇的路网信息、路况信息、桥梁信息、附属设施信息及沿线管养机构信息,通过3S技术系统来完成对公路信息的查询、显示、报表等管理工作,真正实现现代公路管理的现代化、决策的科学化、工作的高效化。目前,国内安徽等省市已完成公路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效果及作用显著。

3 结语

随着人类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3S、3D与常规设计技术的紧密结合,才能使公路设计实现快速优化成为可能。大力推广3S技术在公路建设中的普及应用,有利于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人类利用、改造、美化环境的水平,对促进人类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照宏,符锌砂等. 道路勘测设计软件开发与应用指南.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遥感前沿技术范文第3篇

地质勘查中对石油地质急性研究的同时,需要根据石油地质条件,对所勘查的石油地质进行分析,并提交详细的分析报告,避免石油地质的复杂情况给工程带来的无法预计的损失,并保证工程后期的质量,以及对地下石油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在进行石油地质勘查的过程中,需要对勘测范围内的石油地质情况进行全满的分析,重视地下石油地质条件对工程的影响。地下石油储量的上升或者下降都会导致岩层的结构发生改变,对地面工程的耐久性和稳定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详细的石油地质报告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此类事情发生,保证工程的质量,以及工程的进度有序的进行。在地质勘查的过程中,应考虑不同的地基基础、不同的地质结构、不同的建筑类型、不同的石油地质等原因,在进行地质勘查时,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对地质问题进行解决。由于地下水升降对地面工程建筑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在工程地质勘查的过程中对石油地质的研究非常重要。

2遥感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查中的具体应用

遥感技术在石油勘测中主要是利用远程的遥感技术,对人力无法达到的地方进行石油勘测,在空中和搜集妇反射回阿里的信号判断目标区域存在的石油情况。当前的遥感技术能够对该地的地形以及地理信息进行检测,分析土壤中存在的元素,能够对含有油气的地区进行集中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石油地质勘查等资料的收集,评价含油气盆地的资源量。遥感技术在使用的时候具有非常强的概括性、综合性等特点,在当前的石油勘查技术中使用非常的广泛。

2.1利用遥感技术能够准确的找出油田所在的位置

石油勘探主要是对地表烃类迹象进行寻找,油气烃类通过以微烃方式沿微裂隙垂直上升,并能够周围物质发生作用。随着在现代航空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这项工作的工作效率。在油气泄漏的过程中烃类微渗漏造成了岩石和土壤蚀变褪色,黄铁矿、和磁性物质形成移植物病变为主的一系列变异,形成烃蚀变带。在地表正常的情况下,土壤中存在的烃类往往以5种形态存在。光谱反射变化的情况会导致烃效应产生变异,在陆地上对的指定地区影像呈现为烃蚀变晕,这样的情况就能够预示该地区存在石油,例如:在油田的上方因为地理的原因导师一些铁矿增加,这样的经过遥感技术的测量就会显示光谱区域的反射率增高,遥感技术的影像学显示也会亮色调。反之,若是地面上的粘土物质正增加,使得光谱反射的频率降低,显示的色调就为暗色调。总的来说,对遥感技术进行合理、正确的运用,就能够使得对油田探测的准确率增加,并且本身存在的误差也相对的非常少,在遥感技术测量的地区含油气的地方光谱测量结果表明,反映植物变异的光谱反射率变化,出现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域。

2.2通过解释地质构造来判断油气是否存在

在当前的石油地质工作中,主要在沉积的盆地开展,工作区往往沉积一定厚度的第四系疏松盖层。通常情况下,在或者半的山区条件下,由于影像标志层明显可见,对该影像学进行适当的图像处理,就能够解释出很大一部分的地质构造图。在年轻的地台或准地台区,通常都会有2至3个构架层,因此在使用遥感技术进行石油地质勘查的时必须揭示盖层中的储油油气藏构造类型与深部构造的关系。油气运移部分往往受着断裂层的控制,对于这样的情况很多的专家认为线性断裂密度最大的位置往往是最有可能成为油气运移的地方。因此,根据遥感技术编制出线性断裂的或者环形断裂的构造图,能够有效的检测油气。利用遥感影像学的原理,能够对地表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通产情况下,带有油气的地表往往会呈现一定的线性影响,与各种相应的线性地质或者地质体均有密切的联系。很多石油地质勘查的实例表明,这样的影响就是地表以及地下更深层的活动板块原理。

2.3制图的分析判断

遥感图像上的裂缝信息分布主要与深部裂缝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裂缝的密度与油气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复杂,断层和裂缝严重的影响河道以及沙洲的位置,岩石的高差异压实作用可产生较高的裂缝密度。与油气沿裂缝垂向运移相关的变化会使得裂缝更加的明显,垂向裂缝可构成流体从烃源岩向储集层运移的主要路径。在运移的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裂缝,裂缝主要是由于烃源岩生油和排驱期间的超压作用而形成,还有少数情况是因为天然地震、固体潮、构造变形等因素而形成。

3结语

遥感前沿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沿海防护林;效应;监测

【引言】:森林作为陆地最重要的生态屏障,是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我国海域宽广辽阔,海岸线长,沿海防护林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全力推动沿海防护林体系快速健康发展,为我国万里海疆构筑起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绿色屏障,是我国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1、营造沿海防护林的必要性

我国海域宽广辽阔,面积有390×104km,大陆海岸线长达1.8×104km。海疆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3个气候带,分布着我国70%以上的大中城市和1.25亿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但我国沿海地区由于陆海交替、气候多变,导致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每年均造成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沿海防护林是我国沿海地区绿色屏障。

江苏省拥有海岸线954 km,江苏省近年大力推广沿海防护林营建设,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状况达到造林树种可以正常生长的范围。

2、江苏省沿海防护林的作用

2.1 增强城乡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江苏省沿海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台风、干旱、洪涝、海潮、冰雹、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成为江苏省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之一。建设好沿海防护林体系,有效减轻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我国的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2.2改善生态环境。除防风保土外,江苏省沿海防护林还能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改良土壤,盐城市在沿滩涂新建金海林场,营造沿海防护示林650亩,推广造林5000亩,运用综合造林技术,成活率达85%以上,造林三年后,经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10%,含盐量下降8%,pH值控制在8.0以下,脱盐土面积增加80%以上,改善了沿海滩涂的生态环境。

2.3保障各行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没有江苏省沿海的林业,就不可能有江苏省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沿海地区的林业是江苏省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要发展各行各业,首先应有沿海发达的林业。

2.4增加木材、薪材资源。江苏省沿海地区人口稠密,森林资源贫乏,木材薪材消耗量大,供需矛盾紧张。以射阳县为例,2000年以前只有零星采伐,2010年以来平均每年采伐量达23000立方米。

2.5建设精神文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江苏省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国际友人和海外侨胞来往频繁,是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窗口。江苏省大丰区部级麋鹿自然保护区拥有湿地7.8万公倾,属典型的海洋滩涂型湿地。盐城生物圈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野生动物占中国海岸带生物物种总数的1/10。

2.6沿海绿色屏障,巩固海防。江苏省沿海的绿色屏障,起到了保护军事设施,巩固海防的作用。盐城市将在沿海新建5个万亩林场。栽植红叶石楠、费吉尼亚栎、榉树、榆树等32个耐盐树种。在沿海地区生态用地上宜绿尽绿,加快构成健康的森林生态屏障[3]。为海防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3、沿海防护林效应

3.1环境效应。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来看,江苏省沿海防护林的环境功能包括防风、改善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提高居民居住、休e等方面的舒适度等。

3.2经济效应。江苏省沿海地区营造防护林网后,海潮侵害减轻、土壤结构改变、肥力增加、含盐下降土地利用率得以提高。盐城市位于苏北黄海之滨,光照足、无霜期达220天以上,钾含量异常丰富,但沿海的土壤易发生次生盐渍化,影响作物的生长,在沿海防护林的庇护下,农作物倒伏率比无林区减少,果树落果率减少,作物增产,品质提高。沿海防护林建设启动后,如该地区的射阳县连续十五年为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防护林网本身的经济效益也随着林种及物种的多样化而得到逐步提高。

3.3社会效应。江苏省沿海防护林的发展恢复了森林与人类的亲近关系,有利于增进居民身心健康,使人类与森林和谐相处,同时也丰富了城市的旅游资源,树立城市的良好形象,吸引外资和旅游创收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4沿海防护林监测

传统监测沿海防护林的方法是海岸带调查,不仅速度慢、周期长、耗费大,而且很难进行历史数据的收集,不利于防护林动态变化信息的提取。遥感技术具有视野开阔,能够动态监测,信息获取方便,图像直观及现势性、多时相性和立体覆盖能力大等优势,在沿海防护林资源调查与分类、自然灾害监测和评估、病虫害监测和沿海防护林资源变化等监测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沿海防护林资源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随着3S技术在林业应用的日渐频繁。江苏省利用遥感影像进行林业上的监测,从宏观上把握林地资源的变化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以其强大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及空间建模功能,为林业的信息化、林业决策的智能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4];而GPS的高精确定位功能更为监测的实施提供了地面参照和精度验证的具体支持。现阶段发展的基于IKONOS卫星影像技术,采用面向对象信息提取法,利用简单的决策树分类法进行沿海防护林信息提取,效果客观,可以在今后的海岸带综合检测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小结

防护林树种选择直接影响林带疏透度,生长速度及最终高度,决定是否能发挥诸如防护效益,改善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等效益。在考虑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前提下,调整结构对比,获得最佳的防护效益,同时又能兼顾经济效益。随着人类关注地球环境,多效益、多功能的防护林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胡海波,张金池,鲁小珍.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环境效应的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01,14(5):37-43.

[2]张春桂,朱晓铃,陈惠,等.福建沿海防护林资源的卫星遥感监测[J].中rI庀螅2007,28(4):446-449.

[3]陈国荣.沿海防护林建设防护效益的遥感监测研究[D][D].福建农林大学,2010.

遥感前沿技术范文第5篇

遥感技术是指各种传感器对所要探测物质所反射的信息进行相应处理,最后得到可供人类识别的图像,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电磁波理论对地球上的资源和环境进行勘查和检测。成矿的地质环境主要是指矿床形成范围的周围相关环境,也就是说矿床附近的地质状况,矿床的地质情况的形成与很多因素有关,它与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有关,也与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外界因素有关,不同的地质环境,所形成的矿产资源类型也不同。

2研究区域情况简介

先选取一特定区域,对在高分遥感解译理念下的成矿地质环境进行探究,现简要介绍这一区域的基本情况:该地区为山脉地区,山脉为西北-东南走向,海拔较高,5000m左右,地势比较险要,山脉奇特,山峰错落不一,高度差异较大,常年流动的河谷,有丰富的水源,在整个山脉的东北角,有积雪覆盖。研究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高分遥感技术,运用ErdasImaginev9.0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最后得到精确的,可供解读和分析的遥感数据,经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解读,得到该区域的成矿地质环境信息。

3研究区域的成矿地质背景

3.1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

对该区域进行研究发现,主要为岩石地质单元,从所获得的高分遥感图像可知该区域成北西和北东方向的断裂结构为主,其中北西向的断裂由两个不同的结构单元直线连接而成,这样的结构所形成的山体形状为直线分布,北东向的断裂是由多个不同的结构单位互相交错而形成的,这个方向的断层经过分析可知是在主干断裂形成之后,晚形成的构造,有明显的断层切割。

3.2研究区域的晚古生代地质构造

对得到的遥感图像作分区可以得到,将南北走向的一条大的断裂作为分界线,分界线以南为晚古中生代构造层,沿北西走向分布,分界线以北,岩层较为发育,岩层的岩性呈多样化发育,也沿北西走向分布。在区分地层的时候,二叠纪层是作为区分晚古生代构造层的主要依据,主要是一些细晶白云岩、鲕粒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存在于这一地质层。在本研究区域,细晶白云岩分布在区域的中部,层理比较发育,为北西走向,鲕粒灰岩也呈北西走向,存在于细晶白云岩的夹层中,一些生物碎屑灰岩主要分布在细晶白云岩之中,分布和层理与细晶白云岩均相似。

3.3研究区域的侵入体

本研究区域的侵入体主要分布在区域的东北部,侵入的面积大概为25km2。呈西北走向的带状分布,范围比较广,该区域内的侵入体与西南部的晚古代地层区分非常显著,在得到的遥感图像上表现为没有一定的层里出现,与一些早期和晚期的岩体都不一样,差别比较大,其内部发育较好。本区域的侵入体主要由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所组成,二者的分布区域不同,前者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后者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由于分布的区域不同,在遥感图像上所呈现出来的表现特点有所不同。

4研究区域的成矿地质环境分析

通过对研究区域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的遥感图像进行分析,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该区域的成矿地质环境背景的地质构造有了初步的认识,得出了以下几条结论。

4.1研究区域的成矿地质环境内的岩浆岩条件情况

该研究区域内的侵位岩体主要是燕山期侵入体,经过分析可知,早期的侵入体为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是在晚期侵入的,一些酸性的侵入体可能发生在中生代时期,一些地质变迁、海洋俯冲,这里的地质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山脉的基底发生了滑脱,断层间起伏变动,一些沉积物进入地质层内部,经过相互作用,不断的变化。

4.2研究区域的成矿地质环境内的地质构造情况

可以从所得到的遥感图像中知道,本研究区域的断裂有西北走向和东北走向两种构造形式,东北走向的断裂构造将西北走向的断裂构造切断,经过查阅资料,然后对该断裂层的形态特征和结构进行分析得到,西北走向的断裂构造是相对比较早形成的,那么,东北走向的断裂构造就是相对比较晚形成的,其中西北走向的断裂结构,分布走向与西昆仑山脉地区的总体分布走向非常一致,那么就可以得出很可靠的结论:西北走向的断裂构造是沿着其邻近的西昆仑的造山带在造山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并且,西北走向的断裂构造在本研究区域内起到主要的作用,是本研究区域内的总的发展方向,正是它在区域内控制着区域内的岩体的分布以及底层的变迁,对本区域内的地质环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4.3研究区域的成矿地质环境内的围岩情况

我们还可以知道,二叠纪的地层构造沿着构造线,与所侵入的岩体之间形成的是侵入并接触的关系,因此这里的岩性主要分为两种,为粉砂质板岩白云岩和灰岩等沉积岩。通过以上得出的三条结论和对本研究区域的各种研究结果综合整理,我们可以知道,本研究区域是在造山作用下控制该区域的成矿作用,矿床的主要类型为接触交代型矿床,通过对该区域进行指定地点矿产资源勘测得出,该区域内的成矿地质环境非常优越,地质层理非常发育,所形成的矿产资源也很优质,本区域的各种地质信息,如岩层的交接面特点,不同地质层的断裂构造,以及被风化腐蚀作用的程度都在预示着本区域可以作为很好的矿源。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