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超声入门基础教学

超声入门基础教学

超声入门基础教学

超声入门基础教学范文第1篇

超声诊断学作为影像学检查的一个分支,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超声检查在各级医院,包括师以下卫生机构已得到广泛应用,超声诊断是卫生士官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提高超声诊断学教学水平,对各专业卫生士官的教学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提高超声诊断学教学质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合理分配课时

超声诊断学是声学、医学和电子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涉及的概念与原理多且复杂,教学难点较多,但教学课时较少,要在短短的几个课时内使学员完全掌握这门知识难度很大。因此,应该立足现有条件,科学合理地安排内容与课时,最大限度地把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讲清楚。

士官教学存在的最主要困难是学员来自基层,基础知识薄弱。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根据不同专业学员的知识背景不同,有针对性地选用教材, 科学安排课时,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另外,考虑到学员普遍专业基础不扎实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拿出一定时间,复习相关的解剖、病理知识,为理解超声声像图的特征性改变奠定基础,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科学应用多媒体技术

超声诊断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物理诊断学教学,它是在动态中形成图像的同时观察图像[1]。传统的粉笔、挂图、板书、文字幻灯等教学模式远不能适应该学科抽象性强、理解难度大的特点,明显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2]。而多媒体技术将单调、乏味的课堂知识形象地体现在声音、图像、影视及动画中,使得真正基于交流、讨论的教学方法成为可能。多媒体课件通过声、色、静、动、图文并茂的媒体形成,多角度刺激学员的感官,将抽象的过程直观、生动地呈现给学员,极大地调动了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时空观的扩展也有利于开阔学员的思维空间[3]。

平时工作中我们利用先进的数字化彩色超声诊断仪及超声工作站,采集大量各系统、部位正常声像图及典型病理声像图,用于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其中文字部分提纲挈领,简述各系统疾病的解剖、病理、超声声像图的特征性表现及鉴别诊断的要点;用大量的解剖图、病理图及典型的超声声像图给以感性表现;同时还根据教学需要插入一些动态图像及超声检查短片等。强烈的视觉效果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深了理解及记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是完全放弃板书,用黑板绘简易图或示意图,如超声的反射、折射、多普勒频谱图、二尖瓣M型运动曲线、胆囊“WES”征等,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能起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作用。

3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不同专业的超声诊断学的教学目的也不同。各专业共性的教学内容包括超声诊断学的主要应用范围、发展前景、基本成像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正常值等基本知识。临床医学和影像医学专业的学员还应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的优点和缺点,熟悉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够针对不同系统疾病选择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最优化的影像诊断。因此,我们针对学员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目的性,使教学的深度、广度、难度更适合学员的接受能力。同时,课前还了解学员的信息,包括学过的课程及其掌握程度、学习兴趣等。在学员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精选教学内容,优化结构组合,明确主次。讲授的具体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课堂教学注意教学互动,启发思维。抓住现象的内在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 注重练习

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超声图像的获取与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超声医师的手法与经验。练习课的目的就是使学员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超声无辐射损伤,安全性大,学员之间可以反复多次互相练习。我们在讲解仪器的构造组成及具体操作方法后,选择一名学员作为被检查者,教员操作示范,同时讲解观察内容、正常声像图表现及具体操作手法。然后,让学员相互练习,包括选择体位、探头放置部位、扫查切面(纵切、横切、斜切等)、扫查方法等操作技术,教员随时指导。

参考文献

1 李颖嘉,鲁鸿,龚渭冰.超声诊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3,5(5):317318.

超声入门基础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声学 学科发展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91-03

声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人类对于听觉、语言、音乐等知识的认识,直到19世纪中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体系较为严密的学科,1877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所著的《声学原理》就是一部总结经典声学理论的巨著[1],并由此开创了现代声学的先河。

一、声学的发展概况

世界上最早的声学研究起始于音乐方面,中国先秦时就有“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之说,对声学的系统研究是从17世纪初伽利略研究单摆周期和物体振动开始的。[2]现代声学同多种领域的科学技术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众多的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从最早形成的建筑声学、电声学直到目前仍在探讨的“分子-量子声学”、“等离子体声学”和“地声学”等,学科分支数目已超过20个,并且仍有新的分支在不断产生。声学不仅涉及包括生命科学在内的几乎所有主要的基础自然科学,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涉及若干人文科学。美国声学学会把声学分为已被公认的18个主要分支学科,分属于不少于12门自然科学,并扩展到艺术领域。

现代声学具有极强的交叉性与延伸性,它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大部分学科发生了交叉,形成了一系列诸如水声学、医学超声学、环境声学、生物声学等新型独特的交叉学科方向,在现代科学技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水声学是近代声纳设计和海洋开发的技术基础,所有的水下探测、通讯、导航、遥控等活动都离不开声学。现阶段水声学已不仅仅应用于军事上,在海洋开发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近海油气田的数字地震勘探、失事飞机、海难救助的定位等。超声及其应用是近代声学发展中最为迅速的新兴分支,超声无损检测、超声医疗已在工业和生活方面普遍推广。目前,高分辨的彩色B超所得到的图像可与解剖图媲美。次声学的研究也有很好的应用领域,次声方法已成为侦察大气中核爆炸的主要方法之一,利用次声也可以预测许多自然灾害事件,如发生地震、火山爆发、暴风雨之前都曾记录到相伴随的次声波。电声技术的发展和近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当前比较热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概念扬声器。噪声污染已与空气污染、水的污染并列为人类环境的三大污染,因此噪声控制已成为各国所重视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课题。对噪声和振动的研究还和国防密切相关,例如,火箭、导弹飞行时的振动及其控制一直是衡量它们总体性能的重要指标。多种消声方法,包括减振、人为屏蔽、有源消声等正在一些工业领域获得应用。建筑声学的发展和古代宫殿、教堂以及剧院的建筑有关,它为现代大型剧场、大会堂的设计提供声学指导,也为城市噪声控制提供标准。在声学发展史中值得一提的还有生物声学,20世纪初,美国生理学家葛拉姆包斯指出,蝙蝠会用喉头发射超声,而用耳朵接收回声,因而可以在黑夜中飞行与捕食。语言自动识别是人们多年的理想。欧姆提出了“声音是由许多频率合成”的概念;亥姆霍兹发展了这一概念,采用谐振腔对语言进行频率分析[3],从而奠定了语言声学的基础。随着近代信息科学的发展,语言合成、语言识别的理论得到迅速发展,人机交互语言应用系统正在成为研究的热点。

从声学方向的发展趋势来看,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理论方面,经典声学与现代非线性数学和非线性物理相结合形成非线性声学。研究有限振幅波的非线性声学,已逐步构成了日趋完整的现代声学体系,非线性声学是现代声学及其应用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也是现代声学最前沿的学科和学术领域。

(二)声学与海洋学的结合形成海洋声学。声波是目前唯一能在海水中远距离传播的信息载体。在美国科技白皮书中,关于海洋高技术的研究内容、海洋声学技术占有重要篇幅。目前海洋声学技术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探测声纳、导航声纳、定位声纳、水声通信机和声层析等技术。

(三)声学与光学、流体力学相结合形成声致发光学。液体中的声致发光主要有两类机理,分别是多泡声致发光和单泡声致发光。对声空化与声致发光的物理过程特性进行理论描述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前沿科学问题。

(四)声学与现代信号处理和控制技术相结合形成噪声控制学。噪声控制学在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空间,有源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是当前噪声控制技术中最先进的研究方向和前沿热点之一。

二、国内外一流声学学科的发展状况

宾夕法尼亚大学声学研究组成立于1965年,是全美最主要的声学本科教育基地,其研究方向主要有声学成像和全息术、声与振动控制、建筑声学、大气声学、噪声控制、非破坏性评估、非线性声学、物理声学、信号处理、超声学、水声学、波传播与散射等。声学研究组面向不同的教学对象,设有学士、硕士、博士等培养类别。分别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大量的声学及相关领域的课程,并分门别类开设配套实验。罗德岛州大学的海洋工程系最早建立于1966年,是全美乃至国际上知名的海洋工程领域的研究与教学机构,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仪器和海底映射、水声学和数据分析、海洋力学和波浪力学、海岸和近岸建模、海洋地质力学、海岸和海面结构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研究。安德列耶夫声学研究所是俄罗斯最大的声学研究所,主要从事声学领域基础和应用性研究。1953年在前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声学实验室基础上成立,1994年该所获得国家科学中心的地位。该所是海洋噪声源分析、海洋声传播研究领域的领导者,开展了复杂机械结构内的震荡过程、声学-水动力现象、反噪声和振动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英国的南安普敦声学和振动研究所、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等在声学教育方面长期具有优势,能够颁发各种等级的声学学位证书。

目前,在国内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都有声学方向,其中南京大学是我国高校中主要的声学教学和科研基地,拥有国内唯一的声学本科专业和国家重点学科,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声学科研与教学实体。迄今,形成了完善的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各级人才培养体系,而其他一些院校都是到研究生阶段才有声学专业。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主要涉及声学专业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两大专业。前者侧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后者主要侧重于数字信号处理研究。

1956年同济大学建成国内第一个混响室和隔声室,并建成远东最大的消声室、标准混响及标准隔声测试室,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检测声学、噪声控制、建筑声学、环境声学四大专业方向。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是在原水声工程系、水声研究所和水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是我国最早从事水声工程教学和科研的单位之一。隶属于该院的水声工程专业是目前我国该领域唯一的重点学科,在水声工程领域有着重要影响。西北工业大学声学与信息工程系在原有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以该系为主体的“水声工程”学科曾被列入国防科工委“十五”重点建设规划。

海军工程大学和青岛潜艇学院都有从事声纳相关的研究。在强声学方面,我国从事强声学方面研究的单位不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与工程实验室仅在“十五”期间,在流体强声学方面开展过一些研究,但他们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的掩声、降噪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国防科技大学具有特色的流体强声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研究方向涉及强声物理和技术、非线性声学、水声物理以及强声物理防护研究等。按教育部学科的分类,该校建立了物理学一级学科下的声学二级学科博士点[4],目前该校声学学科已跻身于湖南省重点学科之列。

三、声学相关课程的设置

各个高校有关声学的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并不相同,有的差别还比较大。在物理学中,通常把现代物理学包括在课程设置中,而声学只包括在与信号处理、波传播和某些非线性现象有关的部分课程之中。医学、工程学和建筑学课程一般只是简略地提及声学,或作为一门选修科目,常常不涉及基础和应用研究。事实上,绝大部分声学专门人才都已“潜伏”到高度专业化的领域进行研究。目前,声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物理声学、非线性声学、强声学、光声信息科学与技术、光声生物医学成像与检测、声学微传感器与探测技术、功能材料的光声效应、声学超常介质材料、超声物理及声人工结构、超声换能器、声表面波与固体界面声学、超声电子学、医学超声、电声学、水声学、建筑声学、通信声学、噪声控制等。其中,物理声学是各分支的基础,它研究各种机械振动的原理。近年来,非线性声学也有引人注目的发展。与这些研究方向相关的学科专业主要有电子与通信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传播学、水声工程、地质工程、光学等。

声学的交叉学科问题要求开课单位在声学相关课程设置时必须把物理理论及上述各交叉领域方面的专门课程都考虑进去。在当前声学学科定位下,由于声学的多学科性质和在各研究领域中所达到的专业化的程度不同,很难拟定出详细的各研究方向都通用的声学课程表。然而,即便声学学科需要学习的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为便于各个研究分支增进相互了解,增加各分支间的相互协作,我们有必要构建出一个符合大众声学基本要求的课程轮廓。笔者通过对国内外一些高校的声学学科调研,对声学相关课程的设置归纳为数理基础、计算机及应用、相关学科基础和声学专业课四大类,其中,数理基础大部分都是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理论物理等方面的基础课程;计算机及应用方面一般包括计算机原理、算法语言及程序设计等;侧重点不同的相关学科大都另外开设了不同的基础课程,例如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一般会开设现代数字信号处理、信号处理中的数学方法等课程;声学专业课主要有声学基础、理论声学、声学实验等基础课程,具有声学研究生专业培养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一般会开设固体中声场与波、非线性声学、声学进展、计算声学、声辐射原理等专业课程。

四、结论

声音无处不在,声学是研究媒质中机械波(即声波)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声波的产生、接收、转换和声波的各种效应。[5]我国开展声学研究有较好的基础,声学学科领域的研究要以应用技术、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为特点。国内高校和一些科研机构需要维持一定数量的从事声学研究和教学的高层次人才,开设的课程应能够反映声学发展的国际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所培养的声学科技人员应具有坚实、系统的声学理论基础和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应的现代声学实验技术。总而言之,只要对我国今后声学研究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并适当增加投入,就能够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做出具有创造性的科研成果。

[ 注 释 ]

[1] 马大猷,杨训仁.声学漫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2] 许肖梅.声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 宋文淼,王建英.谐振腔中的亥姆霍兹定理及电磁场的本征函数展开问题[J].电子与信息学报,1989(5):518-527.

超声入门基础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超声诊断技术;教学方法PACS;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82-01

超声诊断技术集实践操作与影像学诊断于一体,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宗旨是让学生在娴熟的操作手法下,准确识别正常的与异常的切面超声声像图,并且结合所学临床知识认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本质。长期以来,辽宁省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在超声诊断教学中,采取以下几方面创新做法,顺应了当今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新形势的新需求。

1 高度重视理论教学,奠定超声诊断疾病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诊断已从二维成像发展到三维、四维成像。同时超声诊断也从以往灰阶成像到现今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超声增强造影成像等技术。随之而来,超声诊断学也由过去的单纯诊断到现在的诊断加介入治疗,从而使超声影像学的应用领域得到大大拓展。但不论怎么发展,我院始终将理论教学视为诸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1.1 选取选用最新教改教材,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大纲。鉴于旧版教材不够实用,且内容陈旧老化、观念落后、图片欠清晰等缺点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我们根据学科发展和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引用了新版的《超声诊断技术》作为教学和临床使用的理论蓝本。同时,我们根据超声诊断技术的自身特点以及不同教学层次,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力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实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合理分配有限教学时间。

1.2 有的放矢着重培养学生对疾病诊断的逻辑思维能力:超声诊断技术涉及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结合我院培养的超声影像人才,面向的大多是辽西地区的基层医疗单位,因此我院在授课过程中,会更注重于此地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及相关鉴别诊断疾病的讲解。重点培养学生用逻辑思维能力来分析异常声像图表,从而临床诊断更为准确。在教学过程中,我院会将相关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基础知识和疾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结合起来,使学生清楚它们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性,培养学生四位一体的思维模式,从而为今后临床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3 全部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使传授知识更加形象直观:传统的先板书理论授课后医院见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对于抽象的理论讲授缺乏直观印象,如今全部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节省了授课时间,而且可以将各系统疾病的解剖、病理、超声声像图的特征性表现,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2 认真探索实践教学新方法,积极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辽宁省医学院影像技术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2004年就筹建了超声诊断实验室,并配备了三台灰阶超声仪和一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并配有腹部、高频、心脏探头供学生实验课操作学习。

2.1 采用角色扮演法,使学生掌握脏器的扫查手法和正常声像图表现:超声诊断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手、眼、脑的同时配合。超声图像的获取与诊断与医生的熟练程度及操作技巧有着密切关系。自超声诊断仪引进教学程序后,我们利用角色扮演法即让学生自己相互作为受检者,进行实际操作练习,通过相互学习选择、探头放置部位、练习多种扫查方法来直观学习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的声像图。在实验课上,还采取分组实践练习,即一部分学生先操作,另一部分学生观看教学录像同时进行主体问题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也帮助学生体会到了临床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2 引入PACS系统充实教育资源,使学生对异常声像图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掌握:正常声像图仅仅是超声诊断学的基础,而学习正常声像图的目的就是要掌握异常声像图的诊断。为此医学院联合附属三家医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关于典型病例的超声声像图资料库,包括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作为超声诊断教学与考核资料库。并将典型病例按照教材理论课的内容进行系统编排,在每个病例附上病人的基本信息,通过实验室的PACS系统播放,将病人的基本信息与声像图表现相结合,经过仔细分析来诊断疾病,大大提高了学生诊断疾病的缜密思维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实验室的PACS系统,调出临床病例的各种影像学资料,并对诊断报告进行拷贝以便课后复习巩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围绕实践操作中心,不断调整考核新标准

我院于2006开始就尝试了新的考核标准:期末理论笔试考核成绩占70%,示教课实际操作成绩占20%,图库读片占10%。几年实践下来取得了良好成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飞速提高。并且从去年开始,我院将学生实习前的技能培训改为实训考试,对于实践操作不过关者将不予批准临床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重视实践操作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由此实现良性互动。

4 关注跟进超声诊断技术教学的发展趋势——PBL模式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或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是目前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院在教学实验室中PACS系统的引入,使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实际临床病例综合诊断疾病,教师也可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不同疾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此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掌握与理解。同时对于复杂、疑难病例以及学生的疑难医学问题可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查阅参考书和文献来帮助学生复习相关解剖、病理和临床基础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PBL 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而且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从而使学习更主动,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 刘忠秀. 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1:15-16

超声入门基础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学超声仪器》原理 生物医学工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43-01

1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

1.1教材与课程教学内容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分流后,课程增多,课时减少。《医学超声仪器原理》按教学计划,理论36学时,实验3学时,课时非常有限。讲授内容需突出重点,去粗取精,点面结合。其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医学仪器的操作人员、维护人员、销售人员、设备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授课过程中要既重基础又结合实际。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我们选择西安交通大学万明习教授主编的《生物医学超声学》作为教材。该书是目前国内对医学超声学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超声新技术发展介绍最为全面的一本专著,但内容较多且难,并不完全适用于3时的本科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实际需要对其内容进行了相应筛选调整,并结合具体超声仪器实例进行授课,真正做到既重基础又结合应用实际。

具体课程内容归结为如下6个章节。(1)绪论:介绍医学超声仪器的分类,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2)医学超声的物理基础:介绍描述超声波的重要物理参数,超声波的传播特性、波动方程、多普勒效应,超声波的生物特性及安全剂量。(3)医用超声换能器:介绍压电效应及压电材料特性,医用超声换能器的种类与结构、声场的形成与分布。(4)超声波束的接收、预处理与DSC数字扫描变换器:介绍B型超声诊断仪超声回波信号的前置放大、接收多路转换、可变孔径技术、相位调整技术、增益控制与动态滤波、对数放大、检波与勾边技术,以及DSC数字扫描变换器。(5)超声多普勒血流测量与成像:介绍多普勒血流测量的基本原理,所需提取的主要参数,血流速度大小及方向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普勒血流仪系统和各自距离选通的原理,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的基本方法和原理。(6)其他医学超声技术及发展:介绍超声治疗技术、超声显微技术、超声CT,以及医学超声研究的新进展。

1.2实验设置

在教学实践的第一学年,我们采取的是以学生为检测对象,指导学生完成对颈部主动脉、肝、肾的纵向和横向扫查,并对图像进行分析,但是教学效果不很理想。原因有两个:一是虽然学生有一些解剖学基础,但是实验中让其独立准确找到解剖学位置仍有一定难度;二是教学资源有限,男女生同组,实验过程中进行腹部检测时难免尴尬,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因此在第二学年,我们借鉴了其他高校的经验[2],将检测对象由人换成熟鸡蛋,不仅可以形象地显示超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而且很容易探测到熟鸡蛋的蛋白与蛋黄的切面图,避免了上述两个问题的存在。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向鸡蛋内注入色拉油等物质,模拟组织内部发生病变的状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鲜明、生动、直观。

2 生物医学工程的生物化学教学现状

生物化学相对于其他基础学科具有抽象难懂、内容繁杂等特点,是医学院学生感觉最难的课程之一。尤其是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缺乏一部为该专业量身打造的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极为突出。就本校而言,该专业的生物化学理论学时数仅为40学时,而使用的教材为刘新光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案例版)》,该书系统全面完整,但课时数远远不够,如果按照一般医学本科教学大纲进行讲授,学生感觉难以消化,对生物化学课程的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增加。其次,教学模式单一,以教师为课堂的绝对主体,进行传统填鸭式教学,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容易疲劳。第三,考查形式单一,仅对书本知识进行闭卷考试的单一评价考核体系,既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容易使学生投机取巧,仅关注考点,而忽视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

针对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每一章节授课前先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性地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课堂中寻求答案,变“填鸭式”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国内外重大研究成果、新方法、新应用等内容来激励学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3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经过两个学年的教学实践,我在《医学超声仪器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存在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是实验教学内容略显单薄。针对这一问题,我已着手解决,将在原3个学时实验的基础上再设置相应的开放性实验,如生物组织超声参数的测量与估计、单阵元圆形超声换能器辐射声场分布特性测试与分析、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仪的操作及数据分析等。所设计的实验项目将与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进一步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超声仪器原理涉及多个学科,内容较为抽象,且课时量有限,因此教学难度较大。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专业的实际需求,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结合教学体会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万明习.生物医学超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超声入门基础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超声诊断学;实习带教

超声医学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X线诊断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等构成了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1]。

超声以其无放射性、操作简便、经济、可用于术中及床边等优点,常常成为临床上一线检查方法。与其它影像学相比,超声医学实践性更强,集仪器操作技术和疾病诊断思维于一体,需要手、眼、脑并用,因此诊断医生个人操作能力及知识结构组成决定了其诊断水平的高低。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如何在实习期间提高操作能力及诊断水平,除了自身努力外,实习带教老师的教学策略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2]。我院一直承担着徐州医学院本科、研究生的超声诊断学实习带教任务,现对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 目前医学影像专业超声医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超声医学相关课程设置较少:目前影像专业广泛开展的课程仅有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设备学、超声诊断学、X线诊断学等,超声医学课时比例仅占所有专业课课时的15%左右,比如现在所用教材《超声诊断学》第二版厚538页仅有不到100个学时,学生的实习课更为少,仅有20学时,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

1.2 教材的内容相对比较滞后:可供医学影像专业使用的超声医学相关教材数量较少,目前超声学科所用教材《超声诊断学》第二版已连续应用近十年,可知教材中的内容早已不能完全适应快速发展的超声医学了。一些介绍超声新技术,比如造影、三维重建、弹性成像、血管内超声、介入超声、超声靶向药物治疗等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教材也较少[3]。上述新技术相关的知识学生也只是在课堂上听老师简单的介绍一下,真正能够接触到那些新技术、新知识的学生可谓少之又少。

1.3  教学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传统实习带教模式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师处于主动灌输的位置,大多数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教师提前准备好各个器官正常及异常的典型超声图像以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学习与其有关的超声理论知识,学生只需认真聆听,沿着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及思考就行了。这种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4  教学师资相对不足:超声医学专业无论理论教学还是见习教学师资力量都相对不足,其学历层次、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综合能力参差不齐。通常一位见习带教老师要给一个班几十位同学同时上课,而每次上课的时间都是固定地、有限地,这样很难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自上机操作、熟悉操作方式及声像表现,从而使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2  教学重点与策略

2.1 重视基础医学:超声医学是一门以形态学为主的诊断学,这就必须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解剖学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在熟悉正常解剖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异常的情况。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对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各种疾病都有其病理学改变,组织和脏器的不同病理、病理生理、解剖变化决定了超声波对其的不同反射,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声像特征。一个好的超声诊断医生必须学好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了解各科有关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诉、体征、病程、实验室检查,才能避免出现漏诊、误诊,并能及时作出相应的、较准确的超声学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是对脏器和疾病的初步认识,他们理解不充分,也不利于长期记忆,只有安排实习课程,让学生亲自操作机器、观摩声像图像,了解不同技术检测方式的原理和应用范围,熟悉各种疾病的声像表现,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一般来说,带教过程中,老师一边做检查一边讲解超声检查的手法与图像的内容,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由学生自己互相检查,老师在旁边加以指导。如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直接对在医院就诊的病人进行检查,让学生试着提出诊断性意见,然后带教老师再帮忙纠正错误或进一步完善诊断结果。学生通过实例观察、具体讨论,将会启发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及增强他们的疾病诊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