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

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范文精选

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

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肾肿瘤超声学囊肿

复杂性囊肿是否需要外科手术在临床上是一评价难点,单纯囊肿缺血、出血、感染等可以表现为复杂囊性肿物,而10%的肾细胞癌表现也为囊性肿物。常规的二维超声由于造影剂的局限性,缺少增强手段,无法有效评价血流状态,对于鉴别肾囊肿是否适合手术的能力有限。而第二代超声造影剂的出现,扩大了超声的应用范围,解决了超声诊断复杂性囊肿的局限性。本文的目的是与增强CT对比,来评价超声造影在诊断和鉴别诊断复杂性肾囊肿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2月至2009年10月,经常规超声扫查发现复杂性肾囊肿患者30例,排除严重心脏、肝脏、肾脏功能不良疾病患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糖尿病患者,排除囊肿内有少数细分隔的及Bosniak分类一级肾囊肿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16-70岁。30名患者中,有28名患者有一个病灶,2名患者有两个病灶。14名患者有镜下血尿、发热、腰痛等症状。16名患者无明显症状,常规体检发现病灶。所有患者术后或超声造影后随访24个月。

1.2方法所有患者都填写知情同意书。超声检查由我院有多年超声检查经验的三名专家完成,超声仪选用GE公司的logic9,探头频率3.5MHz。超声造影剂选用Sonovue(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成分六氟化硫微泡包被生物磷脂膜),2.4ml肘静脉注射,随后在超声造影模式下观察肾肿病变造影剂进入情况,硬盘记录检查结果,并进行Bosniak分级。超声造影后1-7天内所有患者行增强CT检查,CT室三名影像专家评价检查结果,并进行Bosniak分级。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K检验评估检查者之间的诊断符合率,如果K值大于0.75说明诊断符合率高。85%至95%可信区间估计样本量大小,卡方检查评价增强CT与超声造影二者差异,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的患者均能良好耐受造影检查,无1例患者发生超声造影剂过敏反应。32个肾脏复杂性肾脏囊性肿物直径1-6cm(平均直径3.6cm)。超声造影分类(二级12名,二级F+8名,三级9名,四级3名),增强CT分类(二级14名,二级F+6名,三级9名,四级3名),检查者之间诊断符合率高,K值0.86(P<0.05)。11名肾脏囊性肿物患者(8个分类三级、3个分类四级)接受了手术治疗,8例为肾细胞癌、2例炎症、1例多囊性肾瘤。1例影像诊断为三级的患者拒绝手术,随访24个月病情稳定。其余患者(分类二级及二级F+)经24个月随访,病情没有进展。超声造影与增强CT有四个囊肿分类不一致,有4个肾囊性肿物诊断超声造影比增强CT多发现了分隔数目(占12%),超声造影分类为二级F+,增强CT分类为二级。超声造影与增强CT之间的诊断一致性是高的,K值0.77(P<0.05)。对于是否需要外科治疗超声造影与增强CT分类完全一致,K值1(P<0.05)。超声造影与增强CT可以准确的评价囊肿壁厚。囊壁血管有无的评价,超声造影与增强CT有高度的一致性,K值0.77(P<0.05),经卡方检验,P>0.05,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3讨论

第二代超声造影剂的出现增强了超声的可信度,超声造影剂成分与放射影像检查的造影剂有本质区别,本研究所用造影剂为糖类,经欧、美大量临床应用,除极少数有轻微局部反应(短时发热,疼痛)外,均无严重副反应报道,与本组结果相同,说明该超声造影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同时本研究显示增强CT与超声造影诊断一致,但超声造影可敏感的表现出复杂性肾脏囊性肿物的血流灌注情况,甚至优于增强CT。Bosniak认为,在肾脏的局灶性病变中,超声造影增强能帮助我们鉴定CT和MRI难以确定的实质性肿块和不典型的囊肿,许多肾脏局灶性病变和肾实质血流灌注相似,但由于一些肿块内血管较少,因此在造影过程中,相对于肾实质的回声增强,少血管的肿块回声较低。这个发现有助于我们鉴别实质性肿块和不典型囊肿。许多研究表明,超声造影安全、可靠、敏感度高、特异性强,是评估复杂性肾脏囊性肿物的一个有效手段。

我们的研究表明,超声造影可以取代增强CT来评估复杂性肾脏囊性肿物,并且可以作为随访的方法。但我们的研究也存在不足,如样本量过少、随访时间过短等,希望以后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但超声造影显示出的强大能力,让我们相信其在临床上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卵巢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CDFI对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8例卵巢扭转的声像图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例为单纯性卵巢扭转,超声均准确诊断。15例为卵巢肿物伴扭转,超声准确提示扭转12例,3例分别误诊为卵巢囊肿伴感染及黄体血肿伴感染。诊断符合率83.3%。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卵巢扭转实用有效,寻找并识别扭转的血管蒂是诊断本病的关键。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卵巢;扭转

本文收集近6年来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卵巢扭转,对其声像图及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增强认识,避免漏诊,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0年2月~2006年4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卵巢扭转18例,年龄13~68岁,平均30岁,其中2例合并妊娠4个月,因不同程度腹痛就诊,就诊时间最短4h,最长2周,9例伴恶心,低热5例,血细胞升高8例。

1.2仪器与方法使用仪器为ATL公司HDI-50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6.5MHz,除2例因未婚腹部扫查外,其他均采用腹部和阴道超声两种方法检查。首先测量双侧卵巢体积大小,如超声观察到一侧卵巢体积明显增大,回声增强而不均匀或卵巢失去正常形态被回声各异的肿物占据时,再仔细寻找卵巢旁有无扭转的血管蒂,以超声观察到卵巢血管蒂扭转,扭转的血管蒂内血流减少或断流为卵巢肿瘤蒂扭转的诊断标准[1]。

2结果

18例卵巢扭转中有15例合并卵巢肿瘤,3例见于正常卵巢。发生于右侧卵巢12例,左侧卵巢6例。除3例误诊外,其余均由超声提示卵巢扭转或不全扭转,诊断符合率为83.3%。15例卵巢肿物病理分型分别为卵巢单纯性囊肿7例、浆液性囊腺瘤2例、黏液性囊腺瘤1例、黄体囊肿1例、囊性畸胎瘤2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例、卵泡膜细胞瘤1例。

二维超声表现:发生于正常卵巢的3例扭转超声均见患侧卵巢比健侧明显增大饱满呈“肾形”,边缘光滑,最大1例为68.1mm×42.5mm,回声增强,皮髓质分界不清,并有显著的周围滤泡,其内部另见大小约17.1mm×16.4mm的不规则液性暗区,暗区内见絮状光带考虑为卵巢内出血灶,3例均见盆腔少量积液,均在增大卵巢的周边见不规则低回声包块考虑为蒂扭转,低回声包块的最大直径约

20~40mm。15例合并卵巢肿物见子宫周边不同方位有异常肿块呈囊性或囊实性,最大100mm×190mm×185mm。最小44mm×40mm×42mm,患侧卵巢肿物消失,早期瘤壁光滑,其中1例老年患者因腹痛缓和呈间歇性,就诊时间达2周,超声见一多房性囊性肿块的前壁不规则增厚,最厚达4mm且模糊不清,瘤体的一部分囊腔内见出血机化形成的光带。15例肿块均伴有压痛,12例伴盆腹腔少量积液,液体透声较差,12例于紧贴卵巢肿物或在子宫与卵巢之间见不规则低回声包块考虑为扭转的血管蒂。

彩色多普勒表现及术后所见:3例单纯性卵巢扭转其中2例CDFI于内部及周边包块内未见动、静脉血流信号。术中见卵巢扭转540°~720°。1例临床诊断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腹部彩超未见增大的阑尾,经阴道彩超见右侧卵巢增大,回声增强,内多个小滤泡,未见液化坏死灶,CDFI示卵巢内部血流减少。术中见卵巢扭转<360°。15例卵巢肿物伴扭转中3例误诊,另8例于扭转蒂内或肿物内部及周边部均未见血流信号,超声提示伴卵巢扭转,术中证实扭转360°~720°。余4例在扭转蒂部及囊肿周壁仍可见点状的少许血流,超声提示伴不全扭转,术中为蒂扭转<360°。

3讨论

卵巢扭转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一般认为发生在中等大小的囊性或囊实性肿瘤,也可发生在正常大小的卵巢,可反复发病,常与重体力劳动及活动强度有关。本组7例单纯卵巢扭转,除2例曾跳绳外余者均无剧烈运动。考虑卵巢在激素的作用下生理性增大,失去子宫的支持,当体位改变即发生扭转。

卵巢扭转的蒂由骨盆漏斗韧带、卵巢固有韧带、输尿管及卵巢输尿管系膜组成,其中包括子宫动脉、静脉、附件及卵巢分支,<360°为不全扭转,≥360°为完全扭转。超声对卵巢扭转的诊断除了二维超声所提供的形态学改变外,主要依靠扭转血管蒂的识别。高频彩超可显示扭转血管蒂所形成的低回声包块。不全性扭转临床症状轻,有时可自行缓解。CDFI于蒂内、囊肿周边或肿瘤内可检出少量动、静脉血流信号。超声确诊相对较难。本组误诊3例均为不全性扭转。完全性扭转因动脉血流受阻而易发生卵巢坏死或肿瘤坏死破裂或继发感染,盆腔有炎性渗出液。CDFI在扭转的蒂部、卵巢周边及内部均未见动、静脉血流信号。可明确诊断[2]。

引起妇科急腹症的病因较多,症状较为相似,临床上需与黄体破裂、异位妊娠破裂、阑尾脓肿等急腹症鉴别。误诊的原因常是对该病认识不足或考虑不周全,需留意有否双肿块图像及肿块位置的改变,盆腔有否积液及囊内回声改变,并结合临床表现,对扭转>360°,尤其>720°的病例,超声可为临床提供客观的依据[3]。

[参考文献]

1董林森,于国放,夏克良,等.卵巢扭转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3,12(5):314.

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乳腺癌;超声;MRI;图像融合

乳腺癌(breastcancer)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目前,乳腺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案,包括保乳手术与全乳房切除手术两种类型,乳腺癌早期诊断不仅可以延长乳腺癌患者生存期,也有利于保乳手术开展,在保持躯体完整性的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3]。目前,乳腺良恶性病变常用检查方法包括乳腺X线摄影、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MRI)等,不同检查方法均有其特点[4]。X线检查具有放射性,对人体有一定的损害,并且对病灶内钙化过于敏感,容易误诊,而对致密型乳腺内的病灶也往往容易漏诊或误诊[5]。超声检查无放射性,且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病变的诊断[6]。但常规二维灰阶超声检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中仍然存在误诊[7]。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相关研究显示,检出乳腺癌的敏感性高达86%~100%[8]。但是MRI引导下活检技术需要在特定的医疗机构进行,且价格昂贵,难以在临床应用[9]。随着不断的研究,影像学的融合,可用于解决单一影像学不能解决的问题。超声与磁共振融合虚拟导航技术是一种MRI的三维容积数据与实时超声同步成像的新技术,可以对MRI上发现的可疑病变通过虚拟导航技术与超声同步成像,进而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定位或穿刺活检,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10]。本研究结合2020年5月-2021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20例乳腺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对乳腺影像与容积导航技术在乳腺的可行性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20年5月-2021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诊治的20例乳腺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49.10±2.78)岁,均为女性患者;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乳腺疾病诊断标准[11];②首次超声检查为阴性而乳腺MRI发现异常强化灶;③MRI影响报告与与数据系统诊断标准评估为-RADS4类及以上[12]。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心、脑血管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②依从性较差,不能配合者;③随访资料不完善者。

1.3仪器与检查方法

1.3.1乳腺X线检查采用美国Hologic全数字化乳腺X线机,行常规头尾位(CC)和侧斜位(MLO)数字化摄影。必要时根据所示可疑病灶形状、大小、位置,选择合适的点压板和适当的体位,做放大的点压摄影。1.3.2乳腺MRI检查MRI使用的是1.5TMR扫描仪,7通道敏感编码乳腺线圈,俯卧位扫描。扫描序列包括3D-翻转场回波(turbofieldecho)序列T1加权体素各向同性高分辨率成像,冠状位扫描,150~190层,单层1mm,120s的时间分辨率,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强化前1期和强化后8期的扫描方式,经肘静脉(以2ml/s的流速)按0.05mmol/kg体重的量全自动注入对比剂Gd-BOPTA后用20ml生理盐水冲刷(如果经手背静脉注入,生理盐水为30ml)。1.3.3采集MRI容积影像用于图像融合,使用3个天然维生素E软胶囊放置在相应的黑色或蓝色的外科皮肤表面标记,做好3个基准标记物后进行仰卧位MRI扫描。每一处皮肤标记均按胶囊的实际大小描绘于皮肤上,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排列,对应位置相当于钟表的9、12和3点钟位置。胶囊用胶布粘贴固定好,在MRI检查结束后拿掉。皮肤上描绘的标记用透明贴覆盖以避免超声检查前标记的改变。在常规俯卧位扫描后,加做仰卧位MR扫描。仍在1.5TMR扫描仪上进行,应用3D-翻转场回波T1加权高分辨率各向同性容积扫描和谱衰减翻转恢复脂肪抑序列,横轴位扫描,200层,单层1mm(TR/TE,4.7/2.3ms,翻转角10°,FOV420mm,矩阵330mm×420mm,扫描时间8′30″),120s的时间分辨率,强化期1期和强化后3期的扫描方式,对比剂注入方法同上。仰卧位扫描时患者双上肢伸展,体位同超声检查。线圈为可以覆盖双侧乳腺的敏感编码双面增强体部线圈。应用特制的垫子和2个带子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乳房的压迫,将MRI图像载入专用后处理控制台进行分析[13]。将描述对比剂流入或流出特征的强化后第一期或第二期加或不加彩色编码像素的原始序列图像汇集来确定阈值。把MRI容积图像数据存入DVD或其它通用存储设备用于上传至实时容积导航软件[14]。1.3.4乳腺超声检查本研究采用美国GE公司的LogiqE9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6~15MHz,随机配备彩色多普勒成像,弹性成像及全自动电脑分析软件。超声检查时的体位与MRI仰卧位检查的体位相同,上臂外展,充分暴露乳房,然后将发送器和传感器连接于探头内置的位置感应模块;通过横断面,纵断面及放射状对乳腺全面扫查,检查到病灶后,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回声等声像特征。随后行彩色多普勒及弹性成像检查。1.3.5MRI与超声图像融合导入MRI容积图像数据并偶联3个基准点位置后用配置有实时容积导航软件和高频线阵探头的超声扫描仪进行扫描。通过至少3对基准点的吻合,动态超声图像与已载入的乳腺MRI图像进行融合。超声图像与MRI图像融合后软件自动重建出多平面的MRI图像,置于实时超声图像一侧或重叠于超声图像[15]。1.3.6图像处理由2名独立、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采取双盲法独立阅片,评估和诊断乳腺病变。2人对患者4个基准点(3个外在的皮肤标记和乳头)到探头的距离分别测量2次[16]。

1.4观察指标

观察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超声、X线、MRI检查结果以及MRI图像与超声图像融合技术检查结果。乳腺X线检查通过BI-RADSMMG诊断标准来描述微钙化、结构扭曲和肿块等。乳腺超声检查通过BI-RADSUS诊断标准评估乳腺病变。乳腺MRI通过BI-RADSMR诊断标准来描述乳腺肿块性病变及非肿块性病变。

2结果

2.1病理检查结果

20例病例中,恶性病变13例(包括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11例,粘液癌1例,导管原位癌1例),良性病变7例(包括腺纤维瘤4例,腺病1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1例,放射状瘢痕1例)。病变直径范围为8~47mm,平均直径16mm。

2.2超声、X线及MRI检查结果

2.2.1超声检查结果20例病例均行超声检查,结果超声发现异常18例,其中17例为肿块病变(11例浸润性导管癌,1例粘液癌,4例为纤维腺瘤,1例放射状瘢痕);1例为非肿块性病变,表现为局限低回声伴钙化(导管原位癌);2例病变超声未见明显异常表现(1例腺病,1例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2.2.2X线检查20例病例中只有8例行乳腺X线检查,4例表现为单纯肿块(病理结果3例为浸润性导管癌,1例为纤维腺瘤),1例肿块伴钙化(浸润性导管癌),1例为局限致密伴钙化(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2例双乳腺体增生,未见明显肿物(1例浸润性导管癌,1例为腺病)。2.2.3MRI检查20例病变均行MRI检查,所有病变在MRI检查中均可显示,其中18例表现为肿块性病变(11例浸润性导管癌,1例粘液癌,4例纤维腺瘤,1例腺病,1例放射状瘢痕),2例表现为非肿块性病变(1例为导管原位癌,1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

2.3MRI图像与超声图像融合技术检查结果20例

病例均在MRI检查中发现异常强化,遂进行MRI导引下的MRI图像与超声图像融合技术,结果使得在超声中未见显示的病变在图像融合中显示良好。所有病变在MRI图像与超声图像位移1~18mm,平均位移为(6±3)mm,见图1、图2。

3讨论

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胆囊占位性病变超声诊断误诊漏诊原因

胆囊占位性疾病包括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样病变,随着影像学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胆囊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逐渐增加,由于其转归和治疗不同,所以作为该类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如何提高超声诊断符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收集经我院收治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胆囊占位性病变的病例,通过超声图像与临床诊断做对比,作一回顾性分析,探讨分析其漏诊、误诊原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笔者收集2002年1月~2005年12月经我院收治或经门诊检查随访证实的病例1069例,男697例,女372例,年龄16~93岁,平均年龄48.5岁。

1.2仪器与方法德国西门子SONOLINE-Versapro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日本东芝TOSHIBA-Nemio10黑白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患者检查前禁食8h以上,24h前禁食高脂及易产气类食品,晨起排便,急诊病人不受上述条件限制。体位则常规联合采用仰卧位、左右侧卧位及坐位,必要时采用胸膝卧位。仪器调节上适当减小增益,并选用适当的动态范围及深度补偿[1]。

2结果

超声诊断胆囊结石561例中,术后病理证实517例,误诊的44例中19例为门诊急诊病人,经解痉、抗炎治疗后复查结石光团消失;10例外院超声诊断结石转我院手术前常规检查未扫及结石回声,且均自诉超声诊断结石前有3~15天不等的静点头孢类药物病史;12例病人一年内随访复查始终未扫及结石的强回声;3例术后证实多发结石伴胆囊颈部腺癌;13例术前显像为高张力壁薄的大胆囊,胆总管轻度扩张,有黄疸史,未扫及结石回声,术后证实为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超声诊断为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493例,术后病理证实452例,误诊的46例声像图表现为单发<10mm宽基底位于胆囊颈部及体部的略强回声团块,病理证实为乳头状腺癌9例,单纯腺瘤癌变18例;19例外院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来我院复查为胆囊折叠,未扫及息肉回声。超声诊断胆囊恶性息肉样病变15例,病理证实12例,3例术后证实为慢性胆囊炎瘢痕组织增生,4例恶性病变漏诊,其中3例胆囊结石充满型掩盖恶性息肉样变的声像图,1例结节型胆囊息肉术后病理诊断为小结节型胆囊癌。超声诊断与临床诊断对比见表1。表1超声诊断与临床诊断对比

3讨论

胆囊占位性病变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特别是胆囊结石和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及炎性息肉,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及微创外科腹腔镜的广泛开展,其检出率和手术病人呈上升趋势,但随之而来的胆囊切除术后的不良反应也增多,很多病人术后仍然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泻,有报道胆囊切除术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较未切除的病人高3~45倍[2],而超声检查是胆囊疾病首选检查方法,它可直接观察胆囊的形态、胆汁的回声和充盈情况,病变的位置、形态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所以,努力提高该类疾病的超声诊断符合率,减少漏误诊率,对临床医生诊治方向的选择有着重大的意义,从而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和手术费用,也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3.1胆囊结石的声像图特征(1)须在两个以上切面存在、形态固定、伴声影、随体位移动的强回声光团。(2)如无声影,应先排除是否有急性炎症和近期是否用过β-内酰胺类抗生素类药物,最好建议隔期复查后再下结论。

3.1.1胆囊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超声图像特征(1)多为多发;(2)大多数<10mm;(3)多见于胆囊体部,可见细小的蒂;(4)富含胆固醇者可见微弱声影。

3.1.2胆囊恶性占位性病变的声像图特征(1)瘤体>10mm,尤其>15mm者更应注意;(2)单发;(3)多位于胆囊颈部;(4)50%可伴有结石。

3.2总结漏误诊原因(1)扫查不仔细,仪器调试状态欠佳。本组病例中有34例胆囊占位性病变的患者在首次扫查时阴性,后经多次变换体位,反复扫查后始扫及。(2)超声医师的技术及经验不足,对胆囊的解剖标志不熟悉。胆囊颈部位置较深,邻近门静脉,由于哈氏囊的散射及囊壁的折射等作用,颈部常呈折叠状,其声像图常呈现占位性病变图像,易误诊为颈部结石,而真正的胆囊颈部结石又极易漏诊。本组病例共136例误漏诊,而胆囊颈部漏诊率占42%(57/136)。(3)缺乏对病人细致的病史采集及与临床医生的沟通。本组病例中有9例胆囊结石的假象是由静点头孢类药物引起胆汁呈强回声结石样声像图改变,29例炎性胆汁淤积呈泥沙样结石样改变。(4)对胆囊癌的认识不足,诊断思路狭窄。首先,对胆囊癌的超声图像及生长类型仅停留在典型的蕈伞型和实块型,对于厚壁型和小结节型认识不足,有时仅满足于胆囊结石/息肉伴慢性胆囊炎的诊断,而导致漏诊,特别是结石充满胆囊型和胆囊萎缩型。

3.3提高超声诊断率的心得体会(1)在做超声扫查时,应多切面、多体位、多次反复扫查,不能满足于单个切面的声像图诊断,特别是胸膝卧位和右前斜位对于胆囊结石及胆囊颈部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明显增加,对于肠胀气明显的患者可用饮水法来减少漏诊。(2)应熟练掌握胆囊的探查技巧和声像图特点,尤其是胆囊充满结石或萎缩性胆囊炎,此时要根据胆囊的解剖学标志,即一定要找到连接胆囊颈部与门静脉右根部的强回声光带,从而来确认胆囊,否则易将胆囊窝附近的肠袢强回声和声影误认为充满型结石。(3)耐心细致询问病史,结合临床资料,拓宽诊断思维,多与临床医生沟通,切忌单凭声像图而武断下结论。(4)做好超声动态定期随访工作,有利于提高诊断技术,减少误漏诊。

总之,超声对于胆囊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很高,能够了解胆囊占位性病变的部位、形态、数目,但对病变良恶性的区分及胆囊息肉类型的判断仍存在一定困难,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所以超声检查仍然是胆囊占位性疾病的首选筛查方法。

【参考文献】

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放射医学技术;应用研究

放射科一般利用计算机X射线系统、X线机、数字化X线机、核磁共振、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等设备实施临床诊断及检查,临床上在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中广泛应用,同时在甲状腺肿瘤、颅内病变等疾病诊断中同样具备较高的诊断价值[1-2]。但除放射技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外,其他诊断技术均无法作为诊断“金标准”,各项检查均存在一定的漏诊及误诊现象,同时,由于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由于部分患者存在无法实施检查的情况,部分检查会对患者产生放射性损害,因此,部分检查需要实施灌注扫描,否则容易引发穿刺损伤。造影剂的应用会导致患者出现过敏情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容易引发心血管事件产生,因此,本次对于放射影像学技术应用质量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抽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实施检查患者4680例入组,所有的入组患者均无检查禁忌,听力及认知良好,排除精神系统疾病、对本研究无法参与配合患者;检查医师共6名,X线检查3180次,CT检查2213次,DR检查5120次。

1.2方法

质量回顾分析:应用回顾性分析法对DR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的图像质量合格率进行分析,同时对检查过程中产生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不良事件主要类型为不良反应、并发症,同时需要统计患者检查满意度及科室检查满意度。成像质量:成像质量调查通过对本院6名放射科医师实现问卷调查,对放射科的影像学技术产生影响质量因素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检查前准备质量、患者配合能力、技术类型、操作者技术及操作经验、仪器设备状态及性能、检查目的及成像难易度、仪器设备模式及参数设置。

1.3观察指标

观察检查不良事件、图像质量合格率、患者满意度、科室满意度、医师检查质量影响因素。成像质量根据相关因素影响的大小实施评分,其中非常大为5分、大为4分、一般为3分、小为2分,非常小为1分、无影响为0分。本次为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本次检查满意度评价情况,①不满意:调查问卷得分:0~30分、②满意:问卷得分:31~70分、③很满意:问卷得分:71~100分,总满意度计算公式:总满意度=(患者总数-不满意总数)/组间总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针对放射医学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数据指标进行分析,检查不良事件、图像质量合格率、患者满意度、科室满意度表示方式为率(%)。

2结果

2.1检查质量指标情况

在本院检查指标研究中,检查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的为CT检查未发生检查不良事件,图像质量合格率最高的为DR,X线图像质量合格率相对较低,患者满意度较高的检查方式为DR,科室满意度较高的检查方式为DR,数据结果。

2.2医师检查质量影响因素评价情况

医师检查质量影响因素主要分为检查前准备质量、患者配合能力、技术类型、操作者技术及操作经验、仪器设备状态及性能、检查目的及成像难易度、仪器设备模式及参数设置,其中得分较高的影响因素为操作者技术及操作经验,得分较低的影响因素为检查前准备质量。

3讨论

近几年,临床中医学影像技术及放射医学技术均有较大创新,其内容也得到有效完善,放射医学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医疗事业发展,可有效针对人体病变部位实现有效观察,其中结合物理学原理可对于人体器官相关病变原理进行准确诊断,帮助患者能够获得及时有效治疗。X射线为1985年德国物理学家研究发现的,能够通过电子能量差将两个能级之间的跃迁产生粒子流,属于电磁波。X射线属于肉眼看不到的射线,X射线能够与部分化合物产生作用并出现荧光,通过荧光可以有效展现并在电场当中产生偏转,具备折射及反射效果,可对于活体细胞进行破坏,因此,在利用X射线对人体相关疾病进行诊断过程中,不同器官对于X射线的敏感度存在差异,因此损害程度有所差异。CT成像技术属于X射线与电子计算机的有效结合产物,发明于1969年,CT成像技术能够借助X线从不同角度进行扫描,可以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于X线的有效吸收及通过率实施检测,能够对于人体某一厚度进行测量,并将测量后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医用胶片进行器官影像显示,其中存在体内微小病变可以有效发现,具备较高的成像分辨率,同时能够实现三维立体成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能够对人体器官实现立体图形显现。临床上对于CT、X线等相关放射性影响学检查技术临床分析较多,一般应用在恶性肿瘤筛查、心血管疾病以及颅内疾病诊断中,近几年,冠脉CT低剂量扫描等成为临床研究热点。CT冠脉成像能够针对冠脉狭窄、效率、参数等实现优化分析,对于冠心病一、二级管理效果明显[3-4]。在本院检查指标研究中,CT检查的检查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DR的图像质量合格率最高,X线图像质量合格率偏低,患者满意度较高的检查方式为DR,科室满意度较高的检查方式为DR,本次对于医师检查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检查前准备质量得分16分、患者配合能力得分34分、技术类型得分35分、操作者技术及操作经验得分38分、仪器设备状态及性能得分28分、检查目的及成像难易度得分28分、仪器设备模式及参数设置得分25分,其中得分最高的影响因素为操作者技术及操作经验,检查前准备质量属于其中得分较低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放射影像学检查技术应用中,整体图像质量合格率均较高,X线检查合格率相对较低,主要与X线本身技术特点相关,由于X线分辨率较低,容易受到背景干扰,而检查过程中发现,CT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对较高,这与CT实施灌注扫描及对比剂应用有关。同时CT具备一定的创伤性,容易引发不良反应。CT、X线检查满意率均较低,主要由于CT、X线检查误诊率及不良事件等原因引起,MRI由于检查费用昂贵及耗时长的特点导致满意度偏低,科室满意度观察中发现,X线满意度相对较低。CT属于现阶段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的检查设备。其价格适中,能够获得有效影像学信息。但其诊断目的相对复杂,对于成像质量要求高。临床放射科医生在实现造影及疾病诊断中存在较多不可控因素,因此检查结果的稳定性及灵敏度不够,容易产生漏诊及误诊现象。利用多层螺旋CT实施造影检查,过程相对复杂,检查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会对检查结果产生影响。超声检查存在误诊率具备局限性。颈动脉发育畸形患者应用超声检查无法有效实现血管病理变化诊断,同时,超声检查图像清晰度及分辨率均较低,会影响检查结果。超声检查只可实现二维图像提供,具备较大的诊断误差性。临床研究中发现,CT血管造影检查及超声检查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打破局限性及缺陷,实现诊断正确率提升。帮助患者实现心脑血管疾病有效预防,利用黄金治疗时间挽救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为患者预后提供有效保障[5-6]。综上所述,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有效提升病情诊断准确性,因此,临床需要不断更新影像学技术,并探究影像检查质量的相关因素,明确医学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唐鹤菡,袁元,邓莉萍,等.医学影像技术本科生实习教学质量提升策略[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1,20(2):199-201.

[2]胡劲松,夏瑞明.在本科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中开设“影像技术质量控制”课程的探索[J].浙江医学教育,2021,20(1):21-23.

[3]闻彩云,邰云鹏,周晓军,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CT成像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1,51(1):84-87.

[4]王丹丹.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96-97.

[5]申杰奋,毕彦平.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新乡医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1):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