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政治参与论文

政治参与论文

政治参与论文

政治参与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政治制度;政治价值;宪法性制度;规范性制度

古希腊伟大的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在本性上是一个政治动物。”认为人天生就要过政治生活,这是人天性上的渴望。孔子曾说:“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孔子是在告诫不愿意从政的人,“在家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就是政治,就等于从政,何必一定要立于政治舞台之上呢?”这就是说人类无论如何都逃脱不了政治为我们编织的网络,除非你甘愿做“野兽”或“神祗”。所以,罗伯特·达尔说:“无论一个人是否喜欢,实际上都不能完全置身于某种政治体系之外……政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无可避免的事实。每个人都在某一时期以某种方式卷入某种政治体系。”现代政治学家阿伦特在反思法西斯主义时指出,正是人们丧失了公共生活才导致了法西斯的产生。所以她提出了为“复数的、而非单数的人”重建“公共领域”,通过“公共领域”参与政治生活。但是我们以为政治生活并不是随意就可以进行的,它应在政治制度设立之后,并在政治制度的导引下才能实现。可以这么说政治制度“发挥着双重的作用,它束缚和腐蚀人类的行为,但它们也提供了人类解放的途径。”所以创设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是参与政治生活的前提。

我们以为,政治制度创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首先,政治价值是政治制度创设的起点,它反映了共同体成员普遍的利益诉求,是政治制度的最终目的,所以政治价值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政治制度的运行是否顺利,是政治制度成败的关键;其次,宪法性制度是政治制度创设的第二个层面,它是政治价值的原则性展开,它是在政治价值的指导下,将比政治价值更为具体的政治原则,通过国家根本宪法等法律体系表达出来。由于宪法的神圣和不可侵犯性,把政治价值固定在更为具体的政治制度之中,并且用强有力的威慑作用给政治价值提供了保证;最后,规范性制度是政治制度创设的第三个层面。它不仅是在宪法性制度的指导下,制定出政治生活所需的具体行动规范和秩序等,使政治制度运行起来,而且将政治价值落实在人的行动中,是政治价值得以实现的最关键一步。以下,我们将对政治制度创设的3个层面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政治价值。政治价值是政治制度创设的起点,政治制度是以政治价值为目标才展开的,所以政治价值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对于政治制度的认同,也就是合法性的问题。“所谓合法性,指的是社会公众对政治制度的认同和忠诚的观念,也就是社会公众对政治制度的心服口服。”诚如马克斯·韦伯所说:“没有一种统治仅仅以价值合理性为动机,竹为其继续存在的机会,勿宁说,任何统治都企图唤赴并维持对它的合法性的信仰。”所以人们只有在基本的政治价值方面达成明确的共识,才能依止匕注行澎治制度的选择和建构。因为“价值所反映的是每个人所需求的东西,或者反映的是人们心中关于美好的衣正确事物的观念,以及人们‘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范要’做什么的观念。”所以,我们选择的政治价值,应该反映共同体成员的普遍利益诉求。但是如何迭择具有普遍诉求的政治价值呢?首先,我们以为不恒地域的民族由于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环境形成了其狙特的政治价值偏好,也就是传统的政治价值,它对于本民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所以政治价值选择很有必要从传统的政治价值序列中发掘出至今仍合适宜以部分,我们称之为自生的政治价值。自生的政治价伯蕴含在人们日常生活习惯、风俗传统之中,是被一什代人甄别和传承下来的,并且是在与不同的政治价伯的竞争中保存下来的在当今仍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部分,它直接表现为人们的行为所反映的道德意识。因而在自生的政治价值指导下设立的政治制度可以说是对业已存在于共同体成员之中的行为规范的制度化,所以这样的政治制度很容易被共同体成员所接受和认可,并且在运行中很少会遇到阻力。其次,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在加深,传统的政治价值观念会受到不小的冲击,动治价值认同会发生变化。更加适合人类自身发展区政治价值在不同民族之间逐渐达成共识,例如人权、自由等,所以还要在外来的政治价值中选择已经本土化的部分。这里所说的本土化,不是说对于外来政治价值带有地方特色的理解,而是说外来的政治价值在共同体内传播后已经得到共同体成员认同的部分。这些被大众接受的政治价值之所以能被本土化的重要原因可以说是因为它们具有普适性。

第二,宪法性制度。宪法性制度是政治制度创设的第二个层面,它是整个政治制度的基础,因为宪法性制度上承政治价值,将抽象的政治价值内化于其中;下启规范性制度,给规范性制度的展开以指导。它连接了政治价值和规范性制度,使政治制度浑然一体。

首先,“一方面,政治制度不仅是政治价值的外在疑固形态,物化形态,另一方面,由特定的政治价值所形成的政治制度必然反过来要强化以及推动这种价值的进步、完善和发展。”而宪法性制度就是抽象的政治价值落实在现实中的第一步,那么如何将政治价值内化与宪法性制度之中呢?因为政治价值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且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政治价值的理解往往是不一样的,所以如何在政治生活中体现出政治价值经常令人难以把握。我们以为,第一,要从政治价值出发,发掘出更为具体的政治原则,这些政治原则是对政治价值的初步展开,要能体现出政治价值的诉求,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审慎的政治制度设计,将政治原则转换为可操作性的政治制度,这样的话政治价值就内化于政治制度其中了,这些政治制度我们称之为宪法性制度。比如我们将可以将自由看做我们要追求的政治价值,但是对于它的理解有太多的差异,单单说追求自由往往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去设计政治制度,通过限制政府的权力使自由免于被侵犯,也町以在宪法中设立一些具体的不可侵犯的公民权利,给人们提供追求自由的环境等。第二,要将从政治价值中分离出的政治原则添加在宪法和基本法律之中,由于宪法的神圣性和持久性给政治原则以崇高和恒久的地位,那么根据政治原则设立的政治制度也就具有了强力的保障。同时,政治价值也就获得了宪法所赋予的合法性和法的威慑作用下的强力保障。

其次,由于规范性制度是在宪法性制度的导引下展开的,规范性制度也指明了共同体成员的参与政治生活的具体行为准则,所以宪法性制度的创设不能只考虑到对于政治价值层面的统一,还要考虑到它所导引下的规范性制度是否能从它这里得到展开具体行为活动的标准。所以宪法制度还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政治参与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私营经济获得巨大的发展,作为私营经济人格化代表的私营企业主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私营企业主阶层。作为经济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的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诉求越来越迫切。私营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主阶层的逐步壮大在我国的经济、政治生活中的产生种种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私营经济获得巨大的发展,作为私营经济人格化代表的私营企业主队伍也初具规模,因从其财产占有方式和获取方式、财产的多寡、生活条件和消费方式、社会影响和社会地位、价值观、心态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同一性,这个队伍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私营企业主阶层。[1]

一、对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原因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天生是政治动物”,当私营经济人格化代表的私营企业主财富积累道一定程度时,他们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活动空间逐步扩大。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参与通常为政治参与创造条件,[2]作为经济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的私营企业主阶层,他们的政治参与热情越来越高涨,政治诉求越来越迫切。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当代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注重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政治发展目标。亚里士多德强调以人民的意愿为政治组织的基础“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的人民都能参加而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3]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一个社会所达到的政治共同体水平,反映了构成该社会的各种社会势力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4]“如果一种社会势力经常游离于政治体制之外,那么政治稳定就将受到威胁”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研究政治参与问题。90年代,陶东明等人著《当代中国政治参与》一书,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地主体、客体及方式。2000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在执政党的正式文献中确认了“公民参与”的概念,明确提出了“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党的十六大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并将“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战略之一。随着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深入必将对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结构、功能及政治价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对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主体、客体、意义、态度的研究

私营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主阶层的逐步壮大在我国的经济、政治生活中的产生种种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学者们从经济学角度、社会学角度。政治学及法学角度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讨。在这里做一个大体的归纳。

(一)在国内的研究中,对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主体的研究有“社会主义劳动者说”、“新生资产阶级说”这些研究都认为,改革开放之后,私营企业主对于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也有少数的观点认为,私营企业家就是资本家,是剥削和压迫工人阶级的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对象,无产阶级政权中不应有他们的位置,担心私营企业主参政会侵蚀社会主义的政权。

(二)对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客体的研究,即对政治参与途径、政治参与体制等的研究。这些政治参与的渠道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经有关党政部门和组织的推荐,一些较优秀的私营企业主进入人大、政协或工商联等组织中任职并参与的相关政治社会活动的安排性政治参与;加入各种党派,对基层政治的积极介入和参与或建立各种社团组织等形式的非安排性、自发性的合法政治参与;党政等系统中存在的非正常和非法的间接参与。(三)对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意义的研究,如张欢欢总结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说”“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说”“壮大我国社会中间阶层说”等。还有其他的研究方向,如把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如张厚义所著的《中国私营经济与私营企业主》、董明《政治格局中的私营企业主阶层》等。

(四)还有的研究注重分析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态度及行为,关于这种研究赵丽江在其所著的《私营企业家的政治参与》一书中做了总结,把目前私营企业家阶层的政治参与的行为和心态由强到弱进行了排列:进取型政治参与、功利型政治参与、无奈型政治参与、退缩型的规避性的政治参与。学者董明在其所著的《政治格局中的私营企业主阶层》中指出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态度的一般特征为:恢复补偿性政治参与、功利型的经济性政治参与、民主型的发展性的政治参与、退缩型的规避性的政治参与。从政治参与心态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态度将是以功利型政治参与态度为主,但朝着公益型政治参与态度的方向发展。

(五)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国的私营企业主是以怎样的方式参与政治文明建设的,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政治参与模式的问题。公民政治参与模式是一个国家政治参与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主要由公民政治参与的心态、意识规则、行为方式、目标模式和价值取向等诸方面构成。公民政治参与模式依据国家与社会的实际不断更新,是个动态的范畴。那么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模式就是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成熟程度的标志,也是个动态的过程。

三、关于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国外学者的研究

德国政治学家托马斯·海贝勒为代表的国外学者也对我国的私营企业主阶层进行了政治学方面的研究,在其所著的《作为战略群体的企业家中国私营企业家的社会与政治功能研究》,在本书中托马斯·海贝勒将各种研究方法综合起来,具体全面地分析了中国企业家特别是私营企业家地特征及其社会政治功能。在本书中作者肯定了私营企业家阶层对我国政治所发生地作用,认为企业家有助于制度地差异化和多样化,因此可以改变制度。在此书中表明了私营企业家群体虽未形成一个阶级,但是他们已经成为一个战略群体,他们不仅对社会和政治变革过程充满了兴趣,而且正在积极主动地努力促进他们,在政治发展和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用经济精英和政治精英的理论分析了私营企业家阶层的政治参与。他的研究对我们国内对私营企业家阶层的政治参与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特别是国内对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问题从多种角度做了一定程度的研究,而且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对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模式的专门的,系统的,全面的理论论述还不多见,还有需要系统归纳和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对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模式中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模式研究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对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负面效应研究也不是很多,存在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邹东涛,中国私营企业主三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J],中国改革论坛网站

[2]周光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1期。

政治参与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利益表达;权利均衡

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既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又必将对社会转型与政治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如何认识、引导、规范这一特殊而重要的政治现象是建设中国特色政治文明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作为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浙江省的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尤为活跃。据初步统计,浙江的县(区)级人大、政协中私营企业主代表和委员已约占30%,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社会政治影响力。本文试图通过对浙江省台州市L区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考察,分析当前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现状、问题和意义,进而提出建构公平有序的政治参与体制的对策性建议。

一、台州L区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现状

按宽泛的定义,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指的是参与主体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影响或试图影响政府公益分配的行为。参与渠道、方式与内容是呈现政治参与现状的重要方面,而这些方面又与参与主体的社会特征密切关联。

(一)私营企业主的社会特征

(1)社会来源多样化。L区的私营企业主大多受惠于改革开放政策,白手起家,通过自己的劳动经营积累原始资本,与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资本家并没有历史渊源关系。农民是L区的私营企业主最主要的社会来源,约占80%,普通职工、国家干部、无业人员也占一定比例。私营企业主与原社会群体依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仍受前身份比较大的影响。

(2)政治参与意愿强烈。参与政治的私营企业主一般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社会阅历丰富,人脉网络发达,与政府官员有较好的私人关系,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比较积极,享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具有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这些特征增强了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效能感,参政议政意愿强烈。根据调查,L区有7%的私营企业主愿意进入人大、政协等政治组织,仅有17%的私营企业主表示不愿意;在回答“是否支持私营企业主参政议政”问题时,有11%的人表示不支持,有22%的人表示无所谓,有67%的人表示支持。

(3)政治参与动机复杂。根据调查,L区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动机复杂多样,有22%的人是为了为私营企业主阶层说话,有26%的人是为了寻求政府支持,促进企业发展,有10%的人是为了推进民主政治,有38%的人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其中最典型的是“功利型”动机。大多数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最终还是为了自身企业的发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这些头衔对他们来说主要是政治“保护伞”;其次是“民主型”,有些企业主社会责任感较强,能以公心为本阶层乃至普通百姓代言;还有一类是“补偿性”的,由于我国私营企业主长期在政治上受到不公平待遇,现在政策宽松后,有了一定经济地位的私营企业主寻求在政治上恢复性的补偿。

(4)统一的阶层意识尚未形成。L区的私营企业主在保护私有财产、建立公平竞争秩序、限制公共权力不当干预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诉求,但就总体而言,由于社会来源的多样、企业规模和实力的差异等原因,私营企业主内部分化比较严重,存在着大量利益冲突与矛盾,统一的阶层意识尚未形成,集体行动的可能性也较小。一些中小企业抱怨地方政府喜欢做“锦上添花”的事,不帮“雪中送炭”忙。大企业跟政府关系好,要钱有钱,要地有地,中小企业说话的机会少,即使说了,分量也很轻。在调查中,我们获悉与L区相邻的一个区曾发生过中小企业主市人大代表,抗议一家大企业“圈”走了他们土地的事。在回答“最能有效表达和维护企业利益的方式”这个问题时,有29%的人认为进入人大、政协,有17%的人认为参与民间经济组织,有16%的人认为与政府官员座谈,有14%的人认为私下与官员接触,有17%的人认为与政府官员交朋友。

(二)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渠道与方式

(1)经党政部门和有关组织的推荐,进入人大、政协、工商联任职或参政议政。政府一般根据企业的实力、企业家的声望、各区域平衡等诸因素确定和分配名额。据统计,在L区二届人大20名常委中,私营企业主占3名,196名人大代表中私营企业主代表占29名,其中不包括既办企业又担任村级领导的“两栖”委员。在政协委员中,私营企业主所占的比例更高。目前L区33名政协常委中私营企业主有11名,在133名普通委员中私营企业主占了61名。另外,L区有全国政协委员1名,省政协委员1名,市政协委员29名,其中全国政协委员和省政协委员均是私营企业主,29名市政协委员中有16名是私营企业主。目前工商联共有正副会长17名,理事61名,会员500多名。

(2)参加个私企业协会、行业协会等民间社会经济组织。目前L区个私企业协会共有个体户会员4万名左右,民营企业会员3413名,民营企业会员769名,下设8个分会,每月召开一次例会。目前在区民政局注册登记的社团还有青年企业家协会、模具工业协会、电机行业协会、社会福利企业协会、网吧管理协会、印刷业协会等。据调查,私营企业主主要参加以下社会团体:6%的人参加商会,24%的人参加个体劳动者协会,22%的人参加民营企业协会;13%的人参加行业协会,还有32%的人没有加入任何组织。

(3)直接与政府官员接触或保持与政府官员的经常性联系。通过与政府官员个别的接触或参与党政部门召集的座谈会表达意见。L区党委政府重视与企业的双向沟通,建立了领导干部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联系制度,政府有关部门经常深入企业,听取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要求和意见。有些私营企业主往往动用种种社会资源,实现与政府官员的非正式接触。

(三)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内容与策略

私营企业主提交的议案提案,大致反映了他们的利益诉求和行动策略。通过对近年来L区私营企业主在人大、政协会议上议案提案的分析,关注重点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二是关注社会整体发展,反映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这类内容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整治、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近年来,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成为议案提案的热点。三是关注企业发展,维护企业权益。这类内容占了议案提案及其批评建议的大多数,其中较为集中的问题和意见主要有:投资环境的改善、企业融资、企业人才引进和培训、中小企业用地、用水用电管理,等等。

有意思的是,在访谈中发现,这些诉求的提出与参与的方式、动机、场合以及诉求的对象有密切的关联。一般来说,功利性或非正式参与的内容较多集中于企业自身发展的事项,在这种场合,私营企业主往往跟关系“铁”的官员提出私人性的甚至非法的利益和要求,有些问题即使是面上的,但一般也经过挑选或包装,实际上是与企业的切身利益相关的。正式的集体参与则较多关注社情民意,反映社会热点问题,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但是立场并非是“质询”而是“吁求”,往往只是希望政府能够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至于政府采取怎样的后续措施并不怎么关心。“政府的帮手”是许多私营企业主的自我角色定位,在访谈中,有些私营企业主说:“我们参政议政总不能给政府‘添乱’,有些事情政府的确是一时难以解决的,我们要做的是当好政府的助手,解决一些能够解决的具体的实际问题。”

二、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说,社会转型过程中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是一场主要在政策执行领域中发生的基于力量博弈的利益政治战争,是私营企业主与地方官员关系性合意的建立过程。运用亲戚、朋友、同乡等私人性的关系网络资源,托庇于政治权力而非经由制度化、组织化方式进行利益表达和整合是当前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重要特征。[1]因此,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存在一些问题,认清这些问题或许正是建构公平有序的参与秩序的重要前提。

(一)政治参与渠道的自主性不高

我国政治参与体制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社会监督体制、民意表达体制。但是这些组织渠道更多地体现了党委政府的意志,更多的是作为党政部门的衍生机构而存在的,这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控制式的参与体制降低了民众包括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认同感和效能感。在调研中也发现,L区的私营企业主对“加入社会团体对维护利益是否有帮助”的看法不一,即使对个私协会等民间社会团体的认同度也不是很高。有19%的人认为没有帮助,有58%的人认为有点帮助,有11%的人认为很有帮助。

民间社团不能充分发挥利益聚合与表达功能的主要原因也在于自主性不高,有关政府部门视之为行政管理的衍生工具。据一些私营企业主反映,有些行业协会是政府为了方便管理或为了一项具体的目标匆匆忙忙建立起来的,一旦政府的任务完成就撒手不管、不了了之了。

(二)政治参与的目标层次较低

当前大多数私营企业主参与政治不是为了争取政治权利,也不是为了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主要是为了获取自身的利益,寻求政治“保护伞”,为自己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政治环境。据一位政府官员反映,当地的一位私营企业主本不想参与政治,而身边的朋友极力劝他进入“政治圈”以捞好处,现在这名私营企业主已经是区政协委员了。也有一部分私营企业主参与政治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政治荣誉,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一旦获得某种政治安排后,往往不履行政治职责。据区人大、政协的有关官员反映,许多私营企业主代表忙于自己的事务,真正投入精力来参政议政的不多。这说明当前的私营企业主尚缺乏高度的政治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政治参与的组织性不强

在调研中发现,L区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主要还停留在个体参与阶段,参与活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组织化,而是处于一种散乱和单独行动状态,大多数私营企业主以个人身份,利用私人的人际关系网络,就个人的利益直接与个别政府官员接触,而不代表群体或阶层的整体利益,不会提出整体性的、关涉整个行业或群体利益的问题。这种个体参与容易孳生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由于集体行动的资源被政府掌控,这种基于分散的个人利益的垂直参与容易造成原子化的个人,由于社会成员之间信任的缺乏,也容易破坏社会的自组织能力,提高社会交易成本,甚至助长恶性竞争之风。[2]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原子式的个人面临着大致相同的生活情境,大致相同的利益诉求,几乎一致的诉求对象,因此,可以预想的是,在缺乏组织的政治参与背景下,如果受到特殊的重大事件的刺激和催化,众多原子式的个体容易迅速形成非理性的集体行动冲击政治体系,因为未经协调过滤的利益诉求在特定情境下往往有激进和非理性的倾向。[3]

(四)政治参与的机会不均衡

政治参与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公平参与是应有之义。但是,由于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还处于个体参与阶段,由于民营企业规模实力等方面的差异,加上其他一些原因,目前L区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机会不均衡现象还是比较突出的。一方面表现在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名额是组织安排的,选举、推荐只是走过场。一些私营企业主反映,花钱买政协委员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在政治参与上存在着比较尖锐的矛盾。在访谈中,许多中小企业主抱怨他们没有有效的参政议政渠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名额基本上留给了较大的企业家,即使有机会,他们说话的分量也很轻。在回答“是否同意大企业比中小企业说话有分量”这个问题时,有35%的人表示不同意,有65%的人表示同意。

三、建构公平有序的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体制

在现代社会,政治参与是公民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方式,也是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实践者和重要组织者,私营企业主参政议政有助于资源、信息的沟通、交流和共享,形成政治、经济、社会诸领域的良性互动,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在社会权利均衡的视野下,建构公平有序的政治参与体制,通过理性的、程序的制度安排协调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形成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组织化的利益表达机制。

(一)依法行政,规范公共权力的运用

在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完善,公共行政尚未规范的背景下,公共权力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影响。L区的私营企业主普遍反映,近年来,当地政府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了,吃、拿、要的现象基本消失了,但同时也抱怨,政府手中握有许多权力、有许多优惠政策,与政府关系紧密的企业就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许多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目的就是寻求公共权力的庇护,以免不当干预或争取政府分配的利益。这种寻求特殊主义利益的政治参与建立和拓展了政府官员和私营企业主之间的庇护关系,易引发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在特殊情境下,还可能造成非理性的集体行动,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公共权力的运用是建立公平有序的参与秩序的关键。

(二)畅通政治参与渠道,增强参与体制的自主性

由于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并没有考虑私营企业主的位置,因此,现存的政治参与体制并不能有效满足私营企业主参与政治的愿望和需求。应创新体制机制,畅通现有的政治参与渠道,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体制、社会监督体制、民意表达体制的职能和功效。通过人事组织制度的改革,取消有关制度中对私营企业主的歧视性规定,吸收优秀的私营企业主参与政治。更为根本的是,增强商会、个私协会等民间经济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切实发挥民间经济社会组织的职能,有效协调冲突的利益和矛盾,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使民间的社会经济组织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的途径和渠道,缓解私营企业主过多的政治诉求对政治体系施加的压力。[4]

(三)提供法律程序保障,提高政治参与的公平性

在没有程序保障的情形下,说服极易变质为压服,同意也就成了曲意迎合。程序可以提供一种特殊的自由讨论、沟通的场合和方式。在这里,通过法律规范的屏障作用,社会影响力和身份差异被尽量排除,一切既定的真理标准和权能行使都被缓期执行。[5]只有在正当程序的保障下,才能体现政治参与的公平性。一方面,在充分尊重宪法和法律赋予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权利的前提下,制定听证程序、监督程序以及责任条款等必要的法律规范,依法规范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对于私营企业主进入人大、政协,严格依法进行,公开透明,接受广大人民的监督,杜绝营私舞弊、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发生。同时,对参与政治的尤其是进入人大、政协的私营企业主加强教育和管理,规范其参政议政行为,督促其切实履行人大、政协代表的职责。另一方面,将沟通协商规则制度化,妥善协调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利益矛盾。在参与体制的设计中,可以适当增加中小企业主进入人大、政协等组织的比例。

(四)创设各阶层平等的政治参与机会,增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整合冲突的利益和观念关键在于建立一种程式化的、稳定的、配套的制度安排,使得各个阶层获得表达利益的合法渠道,且能通过某种中介机制或沟通机制,使利益和观念冲突得到合理解决。私营企业主阶层作为先富群体参与政治是政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也要防止政府与私营企业主尤其是大企业家的合谋损害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造成社会各阶层的关系的不和谐,最终危害社会政治的稳定。因此,政府在积极支持私营企业主参与政治的同时,也应该为其他社会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阶层提供表达意见的平台和渠道,积极有效地回应各个阶层提出的合理诉求,公正行政,增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徐露辉,陈国权.社会转型过程中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J].社会科学战线,2006(6):171176.

[2]梁波.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J].求实,2002(5):4749.

[3]ZHOUXueguang.UnorganizedinterestsandcollectiveactionincommunistChina[J].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1993,58(1):5473.

政治参与论文范文第4篇

文章通过对重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山西省晋中学院等高校的700名学生进行“大学生政治参与及其影响因素”问卷调查,以性别、政治面貌、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团组织、学校提供的参与渠道、校园文化氛围、个体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满意度、同辈群体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政府提供的参与渠道和接触大众传媒的频率作为自变量,把大学生政治参与意愿、政治言论参与和政治接触参与因子作为因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参与;因子分析;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3)04016606

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是衡量其政治民主化、现代化程度的重要尺度。政治参与是公民直接介入国家政治、影响政治体系的行为,从公民个人的角度看,政治参与不仅是公民表达政治诉求,通过政治活动实现自身利益的重要途径,而且还是中国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更是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作为公民的一个重要群体――大学生,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担当者,他们的政治参与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兴衰,影响着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政治参与。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深入分析研究这些因素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

一、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内涵

(一)政治参与的含义

“政治参与”由现代西方政治学最先提出,对于政治参与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

学者塞缪尔・亨延顿在《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中,对政治参与含义的理解很具代表性,他认为:“政治参与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 也就是说,政治参与是公民直接介入政治活动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从而影响政府部门决策的行为。马克思对于政治参与的理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政治参与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实现政治权利和人民民主的必要途径;第二,政治参与即普通公民参与政治事务[1]。

国内学者对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大部分学者认为,政治参与是公民或公民团体以合法手段影响或推动政治系统决策过程的活动,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政治参与

是公民通过合法方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行为,同时他们强调行为是一种参与,意识也是一种参与[2]。

(二)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内涵

大学生是中国政治参与主体中的特殊群体,大学生政治参与对于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界定有所不同。本文同意一些学者的观点,认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是大学生对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现状的基本了解、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影响社会公共事务的决定及政府决策的行为,包括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行为两个方面,政治参与意识是政治参与行为实施的先导,积极的政治参与行为又能促进主体形成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因此,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二、数据分析

2012年6月,笔者向重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山西省晋中学院等高校发出“大学生政治参与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共700 份,收回问卷 639 份,其中有效问卷达552份,回收率达93.1%,有效问卷率达86.4%。其中男生297人,占53.8%,女生255 人,占46.2%。本科生373人,硕士生118人,博士生61人,理工类学生264人,人文社科类学生241人,艺术类学生50人。

(一)政治参与变量测量

在本次调查中,选用了9个指标(表1)测量大学生政治参与程度,分为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行为两部分,主要从“非常,比较,一般,比较不,非常不”五个维度考察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从“经常,有时,偶尔,很少,从未”五个维度考察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并根据所代表的参与程度各记作 5 分至 1 分,以此调查大学生的参政程度。通过 KMO and Bartlett 检验得出 KMO 系数为 0.768,Bartlett 检验的 Sig.值为 0.000。由此可以看出,这9个变量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经过变量最大化旋转之后,共抽取出三个因子,根据每个因子所包含变量的共同特点,将其命名为“政治参与意愿因子”、“政治言论参与因子”和“政治接触参与因子”。

第一,政治参与意愿因子。大学生政治参与意愿主要是指大学生对公民政治参与的认知、态度及动机等,政治参与意愿是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实施的基础,是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1)愿意参加党团代表的投票选举活动;(2)喜欢上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3)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国家政治;(4)了解政治参与的基本内涵。

第二,政治言论参与因子。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和途径,采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发表自己的政治言论,表达和宣传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见解,进而影响政府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活动,这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政治言论参与除传统的日常交流外,更多通过大众传媒而形成政治舆论影响政府的决策。主要包括:(1)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一些政治问题的看法;(2)向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表达政治看法;(3) 日常生活中,与他人讨论政治热点问题。

第三,政治接触参与因子。政治接触通常是指公民解决个别问题,个别人或一部分人为谋求自身利益而接触并影响政府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活动[3]。值得注意的是,政治接触本身包括合法接触和非法接触两种,但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政治接触仅仅指合法的政治接触,不包括贿赂或威胁等非法的政治接触。主要包括:(1)向学校有关部门就学校的规章制度反映意见;(2)到政府有关部门表达建议或上访。

(二)大学生政治参与影响因素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能否自愿地、主动地参与政治活动,与个人特征、家庭背景、学校教育、同辈群体、政府参与渠道的提供、大众传媒及个人政治价值观等有很大的关系,而其中个人特征和家庭背景可改变性不大,因此应主要考虑学校教育、同辈群体、大众传媒、规章制度保障和个人政治价值观因素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

考虑到不同特征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有所差异,因此以性别(男=0,女=1)、政治面貌、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团组织、学校提供的参与渠道、校园文化氛围、个体价值观、思政课教学内容满意度、同辈群体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政府提供的参与渠道和接触大众传媒的频率作为自变量,把政治参与意愿、政治言论参与和政治接触参与因子作为因变量,放入回归模型中,分别建立三个回归模型,以此检验11个自变量对3个因变量的影响关系(表2)。由表 2 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所建立的三个模型中,模型3的拟合度最高,可以解释 57.3%的方差,而模型1和模型2的拟合度略低。

1.性别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性别与政治参与意愿和政治接触参与行为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性别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愿和政治接触行为没有什么影响,这一结论可能是因为大学生是具有一定文化的高素质人群,男女大学生都具有同样的政治参与热情,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或提出建议。但在政治言论参与方面,女大学生热衷于发表政治言论,这可能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女大学生更擅长于与人交流,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很多女大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政治言论。

2.政治面貌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

通过分析,政治面貌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接触参与方面,即党员大学生更主动地通过合法渠道向学校及政府相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意见。由于在校大学生中加入派的人士很少,并且在此次调查中没有涉及,所以这里的政治面貌主要分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共预备党员、共青团员和群众。通常,政治面貌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意愿和政治参与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中共党员的大学生思想进步,对政治参与的认知水平较高,参与的积极性也大,因此,党员大学生与其他非党员大学生相比,其政治参与具有显著的差异。

3.担任学生干部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担任学生干部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518、0.227和0.058,即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政治参与意愿更加强烈,他们更多地参与政治言论讨论,在政治接触参与行为方面也表现得更积极、主动,这一点可能得益于他们的学生干部工作。学生干部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的学生干部主要有:党支部干部、共青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班干部和社团干部五大类,一般情况下,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表现优秀,理论知识掌握扎实,政治识辨能力和思想政治觉悟也比较高[4]。同时由于他们是学校各部门与学生之间的纽带,一方面帮助学校各部门向学生传达任务,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向相关部门反映意见,所以与普通学生相比,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学校各部门接触。

4.参加社团组织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

学生社团组织对大学生政治言论参与和政治接触参与有积极的影响,参加了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参与政治言论方面的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并主动向学校及政府相关部门表达自己的建议。当前中国高校都设立了多个学生社团组织,学生社团是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意愿和满足共同的个人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它们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被称为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高校学生社团能够把学生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反映给学校有关部门,为大学生表达政治利益诉求搭建平台,因此,学生社团组织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有着重要影响。

5.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有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参与意愿和政治言论参与两个方面,即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政治参与意愿,鼓励学生积极的发表政治言论。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其本质是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互动性和渗透性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鼓励学生与同学、老师及学校领导互动交流,良好的校园文化会渗透在学生的观念、言行、举止中,帮助大学生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此外,在各种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学生可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政治参与能力。因此,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程度。

6.价值观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

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其政治参与意愿成正相关关系,其回归系数达0.534,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愿,反之,错误的价值观会造成大学生出现政治冷漠的现象。大学生的价值观是指大学生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其中思想政治倾向是核心内容,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有利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愿,对大学生的个体或群体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5]。在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时期,很容易受到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影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容易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削弱其政治参与的意愿,或者使其政治参与的动机呈现功利性,只关注对自身有利的政治问题。

7.思政课教学内容满意度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

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满意度与其政治言论参与成负相关关系,主要表现为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较为不满的学生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积极地参与政治问题的讨论,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这一点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经过访谈多位学生发现,许多大学生认为学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侧重于政治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时事热点问题的分析,学生更愿意在思政课上积极讨论热点政治问题,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并得到教师的点评和指导。由于思政课课堂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他们就会更多地在课下通过网络等方式发表自己的政治言论,而课堂上比较注重让学生发表政治言论的班级的学生,反而会较少在网络等媒体上发表政治观点。

8.同辈群体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

同辈群体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与大学生政治言论参与成正相关关系,其回归系数为0.524,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意愿和政治接触参与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从表2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同辈群体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越高,越有助于大学生主动地关注政治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政治言论,相反,如果同辈群体所承载的文化与中国所倡导的政治文化相矛盾时,会减弱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愿,甚至出现偏激的政治参与行为。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指在相同年龄层次上,由社会地位、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非正式初级群体[6]。大学生离开父母步入大学校园,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同辈群体,他们彼此相互依赖,交往频繁,相互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念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同辈群体的环境会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产生很大的影响。

9.政府、学校等相关部门的政治参与渠道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

政府、学校等相关部门政治参与渠道的建设程度与大学生政治接触参与成正相关关系,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意愿和政治言论参与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即多样化的政治参与渠道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程度。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是公民的政治权利,由于大学生身份地位的特殊性,我们把大学生参与学校相关事务的决策、监督和管理也纳入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范围内。政府的规章制度保障、大众传媒、人民团体及社会组织是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渠道,无论何时,政治参与渠道的畅通都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保障。只有拥有了畅通和多样化的政治参与渠道,才能有效吸纳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大学生合法的利益诉求必须通过畅通的参与渠道予以表达和满足,否则就会阻碍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甚至出现不理性的政治参与行为。

10.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

大学生接触大众传媒的频率与其政治参与的意愿和政治言论参与行为成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对大学生政治言论参与行为影响很大,其回归系数达0.692,此次研究中绝大部分学生通过网络获得时事政治资讯,发表政治言论,因此,可以说大学生接触网络的频率对其政治参与意愿和政治言论参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获取与传递信息、文化传承、舆论监督、娱乐休闲是大众传媒的主要功能,目前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宣传社会主导价值观的主渠道。大众传媒主要有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和网络等,互联网作为新兴的媒体目前在中国尤其是在大学校园里已得到普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9.9%,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其中学生占比为 28.6%,大学生成为网民的主要群体之一。大学生更愿意在虚拟网络中参与政治,发表言论,因此网络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渠道之一,网络政治参与也使得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愿更加自主。

三、结论与建议

政治参与意愿、政治言论参与和政治接触参与是中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内容。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在大学校园里的广泛普及,大学生更多地选择使用网络发表政治言论、表达利益、参与决策,形成了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因素很多,可以概况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有:国家政治体制,法律体系,经济体制及其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大众传媒,学校教育,家庭背景,同辈群体等;主观因素包括:大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政治心理、政治性格、政治能力和行为偏好等。本文着重从参与渠道建设、学校教育、同辈群体、大众传媒、个体特征方面考察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得出了性别、政治面貌、担任学生干部、社团组织、校园文化、个体价值观、思政课教学内容满意度、同辈群体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和政府提供的参与渠道和接触大众传媒的频率等11项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具有较高统计显著性的结果。

与男生相比,女大学生更热衷于发表政治言论;作为中共党员的大学生会更多地向学校和政府提出自己的政治意见和建议;担任学生干部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意愿、政治言论参与和政治接触参与三个因子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参加学术社团组织的大学生在政治言论参与和政治接触参与方面更加主动、积极;校园文化氛围与大学生政治参与意愿和政治言论参与成正相关关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对其政治参与意愿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对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感到不满的大学生反而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发表自己的政治言论;同辈群体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与大学生政治言论参与成正相关关系;畅通和多样化的政治参与渠道有利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程度的提高;大学生接触大众传媒的频率与其政治参与的意愿和政治言论参与行为成正相关关系,尤其是网络对大学生政治言论参与行为的影响很大。

近年来,大学生政治参与意愿逐渐上升,政治参与行为的理性化程度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渠道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从传统的直接与政府、学校有关部门面对面的接触,向借助媒体特别是网络发表言论、表达利益和参与决策这种非面对面的政治参与方式转化,表明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程度不断提高,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进程。

笔者以为,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积极性,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愿。一方面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政治参与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政治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政治言论,并及时予以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创造融洽的教学氛围,努力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愿。

第二,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的政治参与氛围。要倡导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主旋律政治文化,培养学生的政治兴趣和政治信仰,营造和谐的政治参与氛围,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三,开展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先进性教育,发挥其带头和示范作用。要进一步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带头和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

第四,努力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使学生在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中能够接触和了解社会,学会与人沟通,学生社团组织也要发挥自身作用,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学生意见,维护学生的正当利益,为大学生理性地参与国家政治奠定基础。

第五,加强对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同辈群体的正面效应作用。使大学生在与同辈群体的交往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正面效应,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六,完善和拓宽政治参与的渠道,提供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窗口。要进一步健全政治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形式和途径固定下来,政府和学校要充分运用大众传媒工具,特别是利用网络,为大学生发表政治言论、表达利益、参与决策提供便捷的窗口,发挥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使之成为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的重要渠道。

第七,完善网络机制、制度管理和网络阵地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旋律。一方面政府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进程,设立网上政治参与渠道,方便与大学生沟通交流;另一方面,高校要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加强红色网站建设,弘扬主旋律,及时纠正错误言论,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

参考文献:

[1] 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

[2]崔浩. 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观及其实践意义[J]. 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08):63-64.

[3]李雪.大学生政治参与意愿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9:3.

[4]叶明云.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法制与社会,2010(05) :154.

[5]何学华,胡小波.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6(04):109.

政治参与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政治;有序的政治参与;有效性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络发展给人们的生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以超时空、高速度、多媒体、大容量和交互等特点,在当今整个传播格局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网络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政治传播模式,同时也给中国的现实政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可以说,网络政治传播较之传统政治传播体现出了强大的力量和独特的优势。网络对政治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仔细加以判断,有积极的方面,值得我们肯定和继续传承。也有消极的影响,需要规避和警惕,因此,我们必须对公民进行

有效引导,从而使公民切实、有效参与到网络政治中来。

1 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内涵

一般来说,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试图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普遍公民,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参与政治生活,表达个人或集体的意愿,从而影响国家政权系统的活动,尤其是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政治参与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重要因素之中,一是政治参与的主体,二是政治参与的目标,三是政治参与的形式与手段。在第二和第三个因素中,就需要涉及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一概念,它是指公民在遵循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的前提下,通过自主、理性的方式并按照一定的程序或秩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和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在我国,现代政治文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主张人民是权力的主体。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质。以民为本、尊重人民的政治权利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基石。人民就国际国内重大事件表达自己的意见,人民对政府工作进行评议、提出建议,参政议政,是人民行使政治权利的重要表现。

2 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当代公民对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显示出与传统政治参与完全不同的新形态。当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后,公民就开始从网络获取政治信息,利用网络表达政治诉求。他们常常活跃在一些著名论坛,比如“人民网-强国论坛”、“西祠胡同-强国之路”、“北大未名-时代论坛”, 对于我们这个泱泱“网络大国”来说,这些网络时政论坛的诞生,则是以 “强国论坛”的诞生为标志的。这些论坛的建立与他们对网络政治的积极参与都表明网络已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

具体来说,网络政治参与表现出以下特点:

(1)平等、开放的、自由的政治参与。由于网络交互性、实时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公民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平等的政治权力、平等的参政机遇、平等的网络权力,网民可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国家大事自由发表见解,自由进行信息交流,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深入交流彼此的看法。给政府提供了舆论平台,同时也为网民提供了利益表达、评价政策的平台。

(2)理性、非理性交织并存的政治参与。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始终伴随着感性与理性、狂热与温和、激情与极端、思考与宣泄、极端与适度的矛盾斗争,如对于民族主义、极端主义、非理性主义等,这些都在客观上体现着政治参与的非理性。

(3)网络政治参与复杂性。在现实社会中,公民参与政治的动因一般出于自身物质利益,或精神上的信仰与理想,而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公民在网上参与政治的动因却要复杂的多。除了利益和理想之外,有时甚至为了获得某种技术突破的快感,或者为了某一未经确认的政治信息而一时兴起参与到网络政治中。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技术的、情感的参政动因交织在一起,反映了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复杂性。

(4)网络时代政治参与控制困难化。政治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一方面反映了民主政治发展的水平,在网络时代,特别是在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今天,由于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中央管理控制,再加上网络时代政治参与主体虚拟化特征,使得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控制异常困难,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或者说如何求得不断健全和完善政治制度化的速度与扩大网民政治参与水平两者之间的最佳值,以期达到和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5)网络时代政治参与方式直接、便捷化。以前的政治参与大多仅限于投票、信访等几种简单途径,并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的信息传递渠道。在网络空间,随着互联网向各家各户延伸,社会成员对“政治参与”的体验似乎更加直接。人们在家中点一下鼠标,就能马上对各种公共事务进行投票,参与讨论,发表见解,使公众和政府实现了没有中间环节的直接平等沟通。顺畅通达的电子访问大大削弱了严格的科层等级观念,更打破了种种限制,为平等自由的交流铺平道路。

3 网络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

(1)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下与上的对话渠道,网络民意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极大增强了政治信息的传导和反馈系统,日益影响政治决策和高层思考。2005年3月14日,两会结束后,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他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竟然给我提了几百个问题……他们的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政府认真考虑的。”通过网络形成定期的、制度化的良性互动,会让民众如实反映社情与民意,也让政治精英充分了解民意,政府的有关决策就会越来越合理。

(2)网络畅通的政治利益表达渠道,部分弥补了现实政治表达的“贫困”状态,为政治稳定提供了良性基础。当前,不同的利益群体开始形成,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经济要求和政治诉求。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政治表达途径“缺位”与“贫困”的现实。作为对现实政治表达渠道的补充,起到了重要作用。

(3)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推动了政治社会化,增强了国民的主人翁责任感。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实践,亲身体验政治生活的意义,获取政治知识能力,大大推进了全民政治社会化的水平。参与过程中,激起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兴趣与热情,逐渐培养了政治参与意识和技能、政治责任感,铸造了政治人格。

(4)网络政治参与形成的网络舆论,起到监督政府的作用,有助于政府部门加快解决有关舆论的焦点议题。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代民主体制最大的影响和冲击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在网络社会中,个人通过一台电脑就能直接向政府提出某项要求和建议,或参与政府的某项选举或决策。同时,网络的普及使政府的行为随时处于大众的监督之下,它的内政与外交透明度越来越高,受到的牵制和约束也随之增强。同时网络舆论形成的背后,蕴涵着复杂的社会动因,潜藏着期待解决的矛盾。因此,网络舆论可以成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以及决策部门了解社会政治心态的重要渠道,有利于掌握和分析信息,建立社会预警机制。

当然,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除对政治稳定产生积极的、建设性影响外,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比如:网络上非理性言论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影响公众意见的理性表达。有些网民非理性的言论和不负责任行为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如何把握网络政治参与对现代民主制度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制定相应的对策,趋利避害,推动民主政治建设,这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下面即将谈到的一个方面。

4 引导网络政治参与“理性化”

(1) 提高公民网络素质。政治参与者的素质,直接影响政治参与方式、目的、性质和效果。面对网络时代公民的政治参与,我们应积极引导公民对政治含义的正确理解,增强他们的政治判断力,塑造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知识分子应以自己的优势,提倡以理性声音进行充分辩论和澄清。在这方面,作为社会理性的代言人,知识分子、有识之士、知名学者更应当发挥激浊扬清的作用,成为网络中理性的“舆论领袖”。

(2) 制定相关的制度与法律法规,保证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可行性和独立性。公民积极的参与政治是一种以与政府合作为基础的关系,是一个独立、具体和公共的行为。缺乏质量的公民参与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因此,要把民主权、监督权还给人民,积极鼓励公众自我组织起来,支持公民团体参与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加强政府和公众的交流,保证政府为公众提供可靠、适当的信息、帮助和支持以提高公民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科学性。

(3) 培育健康的网络政治文化,发挥政治文化在政治稳定中的凝聚力。 首先,要培育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公共精神。网络政治参与中,公共精神可通过网络伦理道德的建设,规范网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促使他们能选择与公共利益相一致的网络行为。培养网络政治参与的公共精神最重要的是,提倡并制定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以规范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使之逐渐内化为公民自身的道德信念。其次,实现网络政治文化的转型与整合。从政治认同的内容看,网络政治参与无形中把民主、法治、责任、义务等观念,整合于网络空间的政治认同;从政治认同的方式看,在网络政治参与普及的状态下,网络中民主转型为“自主”,在网络政治中,民主不是多数任意压制少数,而是尊重和保护少数人的权利,以自由沟通取代强制灌输、双向交互取代单向控制。

5 小结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政治发展而言,意义极为重大。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无论对于政治国家,还是对于公民社会,公民参与都是实现善治的必要条件。其实,所有民主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公民参与才能真正实现。换言之,只有通过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才能真正运转起来。可以说,没有公民参与,就没有民主政治。 因此把握网络政治中政治参与的内涵及特点,从影响网络政治中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入手,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建设,形成公平、有序的政治参与,无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促进政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同新.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透视[J].中国行政管理,2007.

[2]潘洪其.民主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