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量子力学唯物主义

量子力学唯物主义

量子力学唯物主义

量子力学唯物主义范文第1篇

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 孙嘉敏 摘要: 知识经济的到来,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为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长期探索。本文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论述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世界物质性;  对立统一规律;      实验教学;自然渗透          中学化学教学就其所涉及到的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和定律来说,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因此,通过化学教学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化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教师可结合物质的结构、分类、性质、化学反应的条件以及变化规律等内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帮助学生破除迷信,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使他们初步具备识别伪科学的能力。 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将有助于学生认识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科学信念,即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们有能力把握自然规律。有了这种信念,学生的思想就会受到鼓舞和激励,促使他们解放思想,在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中,敢于披荆斩棘,开拓进取。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寓于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从而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之目的。 一、“世界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永恒性”教育 (1)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地球上的一切客观物体都是由百余种化学元素所组成,即使是生物体的化学成分也仅仅是碳、氢、氧、氮等为数不多的元素。从19世纪开始,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宏观深入到微观,认识到原子也是可分的。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科学工作者不断发现了一系列新的微观粒子,但这些基本粒子仍不是最小的,它们还有其自身的层次结构。同时还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像的”。任何形式的物质运动都有其主体和运动方式,所以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构成了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 初学化学者一般兴趣都比较浓厚,求知欲较强。对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情趣盎然。然而,当他们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又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处理好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把抽象的理论与直观的化学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自然地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初三化学第一章千变万化的化学世界,学生自然最先想知道的就是化学是研究什么的?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演示实验和分子照片吸引学生并得出结论,即世界是物质的,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的。这样,学生很自觉地就接受了世界的物质性这一唯物主义思想。又如,在讨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时,通过实验中的发光、放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揭示了分子破裂,原子重排而生成新的物质。总结出世界上的物质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运动着。通过分子、原子总是在不停运动这一性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任何物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这一辩证思想。 (2)质量互变教育 众所周知,事物的变化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为了使学生认识这一理论,笔者在讲分子一节时,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有意渗透。分子的定义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比较抽象的理论,笔者用一根粉笔,设想把它无限分割,同时指出,当我们把它分割到最后一个分子时,它还保持着原物质的化学性质。假如我们继续分割,破坏了最后一个分子时,是否还保持原物质的化学性质呢?学生会很快答出,这时就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了。通过这个形象的比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了分子定义,又从中向学生进行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思想。同时指出,任何事物都可能由量的变化达到质的飞跃。使学生对事物的质变上升到理论性的认识。 又如,在讲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时,在向学生揭示元素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与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关系时,笔者也采用了从量变到质变这一辩证思想作为基础。强调指出,正是由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改变,导致其化学性质发生改变。通过讲述这些知识,使学生懂得了物质的量变达到一定限度,就会引起质变,没有量变也就没有质变这一辩证法则。 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教育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对立与统一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方面的不同倾向。对立统一规律普遍存在于一切物质、现象、和过程的本身之中。教师的任务在于能通过化学教学向学生揭示矛盾的普遍性,使学生会用矛盾的观点观察一切、分析一切,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在初中化学教材中, 对立统一的观点,可以说俯拾皆是,如化合与分解、溶解与结晶、得电子与失电子、阴离子与阳离子、化学反应的吸热与放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等。这些内容都生动地揭示了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基本观点。 例如:讲原子结构时,强调原子是原子核和电子的对立统一体。原子核与核外电子之间相互吸引,这是原子内部的吸引因素, 原子内部的排斥作用,有来自电子之间的静电斥力,也有电子高速绕核运动的离心力。 又如:在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时,运用了“对立统一”规律的观点,使初中学生从得氧和失氧的初步认识中,上升到生动的辩证认识的方法,指出,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矛盾的双方,又构成一个整体。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发生,双方各以对方作为自已存在的前题。没有氧化,也就无还原,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又使学生树立了全面地、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的观点。从而使他们增强了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教育 (1) 重视学生分组实验的实践活动 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所以说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们在对自然界的性质和规律的逐步认识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和发展了各门自然科学,科学就是在实践需要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上是验证性的实验。因此,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是检验真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讲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学生去实验室做实验的兴趣非常浓厚,作为教师要积极呵护学生的积极性,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育,使学生懂得,科学上的一个重要定理或结论,都是前人通过多次的实践活动,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再到实践,多次反复甚致多次失败,最后才得出的结果。如氧气的发现。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认识,才能对研究的对象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片面到全面。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认识事物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感知其现象,揭示其本质。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唯物主义思想。 (2) 做好演示实验 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学生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最好时机。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一节内容时,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物质能量守恒,而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守恒?想要探索这个问题必须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这时,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学生最关注的。因此,可同学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除教材上的两个实验之外,还应补充实验,如蜡烛燃烧。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使学生认识到参加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的结论。而有些化学反应由于产生的气体散逸,(蜡烛燃烧)造成质量不守恒的假象,要学会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用科学的头脑去思考问题。这样,使学生懂得认识是从实践中来,而得到的认识必须通过分析、归纳辩别真伪上升到理论。再通过正确的理论去指导实践。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也正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的最好时机,而化学教材本身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内容。作为教师,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材的神圣使命。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分析化学教材,并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指导学生。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这是教师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前提。 在化学教学中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必须抓好“双基”这个基础,处理好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对立统一关系。只有打好“双基”这个基础,才有利于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中,针对教材进行思想教育,不能生搬硬套、顾此失彼。应寓思想教育于科学教学之中,通过教学中的自然渗透,使学生易于接受,学之有趣,品之有味。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 [2]教育部,  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化学教学大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 [3]南开大学,哲学学习问答[M],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4                                                    2003.3.9             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          开滦十中  孙嘉敏      2002年11月        

量子力学唯物主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唯物辩证 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2-070-01

高中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关键性阶段,引起学习、家长及学生的高度重视,但随着升学压力的不断增大,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越来越高,学习课程任务越来越重。各科任教师为了赶进度,争取更多复习时间,不断提升讲课速度,同时增加作业量,高中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进入学习倦怠期。如果教师不够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家长不及时进行疏解,学生又没有很好地进行自我调整,致使负面情绪占主导,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学习效率的提高产生严重影响。

唯物辩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秀成果,对于培养人的良好品质、高尚情操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特别是初中非常学习阶段的高中生,尤其需要加强心理的疏导,只有适当减轻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才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全身心为理想而努力奋斗。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高中教材中始终渗透着唯物辩证主义思想,对高中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唯物辩证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具有及其重要的价值,不仅给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能让学生牢牢掌握相关知识,促进高中生身心全方面健康发展。

1. 高中化学学科教育结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必要性

在高中化学中结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非常有必要。首先,化学是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结合辩证唯物主义,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以辩证的观点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有效解决问题。其次,化学学科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在化学教学中结合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满足了学生个体需要,还能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与化学现象,做到学以致用。第三,结合唯物辩证主义,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才能全面领会教材,根据教材要求及课程目标采取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辩证思维,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最后,化学教学中融入唯物辩证主义思想,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现代化学成绩显著,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高中化学教学中,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2. 高中化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2.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又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内容。高中化学中,关于“质量守恒定律”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体现,显示了物质的存在是客观的,不能被人为消灭,也不能人为创造。但是在化学概念中,物质可转化成许多形态,固态、气体、液体等等,都是物质的客观存在,能够人为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但不能使物质凭空出现或者消失,必须遵循“质量的守恒”。因此,在具体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结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在给学生传授物质形态变化复杂性和可控性的同时,向学生传达物质的客观存在性,以及人认识事物的有限性及认识能力的无限性。

2.2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的内容。在高中化学中,要将物质运动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及掌握物质的本质属性,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化学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如化学中,有一个关于酒精挥发的实验,即酒精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其质量和体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是酒精分子的运动,化学中称为酒精挥发。化学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观察能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化学平衡”,如果因条件的变化使得物质原有状态或平衡被打破,那么物质本身的平衡会发生转移,寻求新的平衡。因而,可以用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解释许多化学现象,即化学反应既是运动的,也是相对静止的。

2.3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量子力学唯物主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科学性;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

在探析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科学性这一问题之前,首先有必要明确一个概念——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当今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观,诸如有社会民主党的社会主义观、民族国家的杜会主义观、西方社会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等等。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认识、理解和界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议颇多。一般来说,社会主义观就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体系,即对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其规律的认识,又称“社会主义认识”、“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学说”等。由此,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指导下对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其规律的认识。它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为什么会产生,如何产生;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终的发展前途怎样;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什么等等。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不仅指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还应包括后来继承者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的社会主义观,如列宁的社会主义观、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等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不是一个闭合的概念,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整体。

二、哲学视角下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科学性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给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产生提供了更为科学的理论基础。近代前期,自然科学多数处于搜集材料阶段,研究方法主要依靠分析和解剖,研究对象主要是既成的事物,还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演化和发展,只有力学的发展比较完善。由于力学的较高发展,人们似乎以为力学规律是万能的,企图用“力”解释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把自然界中的各种运动形式都简单地归结为机械的运动,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变化,从而逐渐形成自然科学研究中长达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18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工业革命促使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首先是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他用原始星云的吸引和排斥作用解释了太阳系的起源,否定了神的第一推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潮汐摩擦理论,说明了太阳系不仅有一个起源过程,而且还有一个演变灭亡的过程,在僵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接着是英国地质学家C.赖尔用地球表面对立的力量解释了地球表面的发展变化即:水成作用和火成作用,批判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灾变说,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第二个缺口。在物理学领域,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揭示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普遍联系;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证明了电、磁、光之间的同一性;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揭示了物理-化学过程的不可逆性等,这些理论的提出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新缺口。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确立了化学的基础;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德国的F.韦勒用无机原料人工合成尿素,证明了无机界同有机界之间的联系对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生物学家M·J.施莱登和T.施旺分别发现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消除了动物界同植物界之间的壁垒;C·R.达尔文又以丰富的事实论证了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历程有力地批判了目的论、神创论和不变论。由此,辩证唯物主义产生了,它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和运动不仅有量的差别和变化,还有质的差别和变化,是多样性的统一。高级运动形式由低级运动形式转化而来,它包含低级运动形式,但不能完全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物质是发展演化和永恒循环的,在这个循环中,物质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的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这种发展演化和循环是永恒不变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近代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推动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再到辩证唯物主义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正是在这种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转贴于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发展于唯物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在近代自然科学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最早只将它用于对自然界的研究上,后来他们在这种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引入了人类社会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开创了唯物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以暴力的革命推翻暴力的反革命最终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可见,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制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它终将被新的更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社会制度所取代。这种社会制度就是全社会所有人共同参加劳动,劳动产品归全社会所有人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在实践中实现了与时俱进的新发展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他们还没来得急将其付诸实践就离开了我们。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却没有连同他们离去从此静止不动,而是被继承了下来,还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1896年,贝克莱尔发现放射性;1897年,汤姆逊发现电子;这三大物理实验的新发现冲击着经典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推论;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性原理,等效原理,推论。普朗克提出的量子论;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波尔的量子化原子轨道理论;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概念;海森堡的矩阵力学;薛定谔的波动力学;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的统一等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系统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基本原则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又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列宁在此基础上对辩证唯物主义做了新发展,论证了物理学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是夸大数学的作用,不懂得真正的辩证法;真理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回答了在资本主义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提出了在亚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如何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在冷战后社会主义事业处于低谷资本主义有发生了很多新变化的情况下如何继续坚持社会主义事业等问题,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与时俱进,最终用运动、变化、发展的原理实现了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明义.当代社会主义[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量子力学唯物主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科学性;哲学解析

Abstruct:Recently,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ism, there are many changes in the capitalist societies. Previously, K.Marx and F.Engls think the old capitalist regime was on its last legs, but they are doing well, now. So many people came to suspect the scientific points of socialist theory of the Marxism. What is more, they came to deny the whole Marxism. So, I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scientific points of the socialist theory of the Marxism. Now, the important problem is how to develop the socialist view of the Marxism. This is the real essence of the socialist view of the Marxism.

Key words:Marxism; socialist view; scientific points; philosophic analysis

社会主义观就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体系,即对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其规律的认识,又称“社会主义认识”、“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学说”等。当今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观,诸如有社会民主党的社会主义观、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观、西方社会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等等。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认识、理解和界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议颇多。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对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其规律的认识。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主要指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社会主义的观点、学说的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社会主义的观点、学说而且还包括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即把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都融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范畴之中。它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为什么会产生,如何产生;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终的发展前途;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等等。本文是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出发,把它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进行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

一、近代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为其科学性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

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给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产生提供了更为成熟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近代前期,自然科学多数处于搜集材料阶段,研究方法主要依靠分析和解剖,研究对象主要是既成的事物,还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演化和发展,只有力学的发展比较完善。由于力学的较高发展,人们似乎以为力学规律是万能的,企图用“力”解释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把自然界中的各种运动形式都简单地归结为机械的运动,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变化,从而逐渐形成自然科学研究中长达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18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工业革命促使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首先是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他用原始星云的吸引和排斥作用解释了太阳系的起源,否定了神的第一推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潮汐摩擦理论,说明了太阳系不仅有一个起源过程,而且还有一个演变灭亡的过程,在僵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接着是英国地质学家C.赖尔用地球表面对立的力量解释了地球表面的发展变化即:水成作用和火成作用,批判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灾变说,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第二个缺口。在物理学领域,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揭示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普遍联系;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证明了电、磁、光之间的同一性;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揭示了物理—化学过程的不可逆性等,这些理论的提出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新缺口。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确立了化学的基础;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德国的F.韦勒用无机原料人工合成尿素,证明了无机界同有机界之间的联系对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生物学家M.J.施莱登和T.施旺分别发现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消除了动物界同植物界之间的壁垒;C.R.达尔文又以丰富的事实论证了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历程有力地批判了目的论、神创论和不变论。由此,辩证唯物主义产生了,它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和运动不仅有量的差别和变化,还有质的差别和变化,是多样性的统一。高级运动形式由低级运动形式转化而来,它包含低级运动形式,但不能完全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物质是发展演化和永恒循环的,在这个循环中,物质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的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这种发展演化和循环是永恒不变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近代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推动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再到辩证唯物主义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就是在这种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为其科学性奠定了哲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近代自然科学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但他们最早只将其运用于对自然界的研究,后来他们在这种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引入了人类社会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开创了唯物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以暴力的革命推翻暴力的反革命最终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可见,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制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它最终必然被新的更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在马克思恩格斯眼里,这种社会制度就是全社会所有人共同参加劳动,劳动产品归全社会所有人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

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其科学性奠定了实践基础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他们还没来得及将其付诸实践就离开了我们。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却没有连同他们离去从此静止不动,而是被继承了下来,还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1896年,贝克莱尔发现放射性;1897年,汤姆逊发现电子;这三大物理实验的新发现冲击着经典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推论;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性原理,等效原理,推论。普朗克提出的量子论;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波尔的量子化原子轨道理论;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概念;海森堡的矩阵力学;薛定谔的波动力学;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的统一等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系统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基本原则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又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列宁在此基础上对辩证唯物主义做了新发展,论证了物理学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是夸大数学的作用,不懂得真正的辩证法;真理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回答了在资本主义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提出了在亚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如何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在冷战后社会主义事业处于低谷资本主义又发生了很多新变化的情况下如何继续坚持社会主义事业等问题。

现在,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诸如资本主义开始运用国家宏观调控等手段干预国家经济,与此同时,资产阶级还运用很多新手段改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使其矛盾或者得到缓和或者用更隐蔽的方式掩盖了起来,这些新情况的出现必然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构成挑战,但是由此就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就被这些新情况误导了,我们要分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手段与其本质的区别,要看到它们的新变化,看到19世纪诞生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没有也不可能全面地回答今年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如何与时俱进发展的问题而不是其是否科学的问题。只有这样,才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科学实质,最终推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严书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3).

[2]李屏南.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与时俱进[J].社会主义研究,2003,(4).

量子力学唯物主义范文第5篇

大学生班干部的入党申请书,关键词是入党申请,大学生班干部, 敬爱的党组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康庄大道。我深信共产党员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我将努力向这个方向发展。目前,我坚持在业余时间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思想上有了极大进步,通过学习,我已经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思想和科学知识发展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建立在这一世界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科学理论,是肩负****一切剥削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使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指针,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立党立国的根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今天,强调共产党员要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决不是无的放矢,而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逐步提高。但是,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些唯心论、有神论包括封建迷信思想和活动假借科学研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气功健身之名传播、蔓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党员、干部在这种现象面前分不清是非,不但不能进行抵制和斗争,反而成为这些错误东西的俘虏。有的把一些江湖骗子、江湖骗术当成大师、大法顶礼膜拜;有的热衷于求仙、算命、看相、占卜等封建迷信活动;有的对所谓超物质、超自然、超人深信不疑。从中不难看出,共产党员要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必须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武装头脑。要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最根本的是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知识和政治观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头脑。这样,才能打牢思想基础,不被任何错误的东西所迷惑。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科学认识基础上的,要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必须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按******同志所要求的那样,努力学习现代科技以及历史、法律、经济等各种科学知识,这样才有利于树立科学精神,增强科学意识,提高识别、抵制各种唯心主义的能力。共产党员要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必须积极投身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什么超自然超社会的力量推动的,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共产党员只有积极投入到广大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火热的实践中去,才能够深刻体验自然、物质、社会实践的客观实在性及其规律的不可抗拒性,感受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也才能使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充实,思想道德境界不断提高。远离实践、消极遁世,希望通过个体修炼、闭门养性来求得社会的进步、个人精神的升华,是根本不可能的,反而会使人变得意志消沉,不思进取,甚至走火入魔,做出于己于社会都不利的蠢事来。共产党员脱离人民群众的实践,还会在思想上、精神上变得软弱无力,遇到矛盾、困难、挫折,就容易陷入各种宿命论的泥潭,往往不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力量,而是把个人的吉凶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