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谈谈母婴护理的认识

谈谈母婴护理的认识

谈谈母婴护理的认识

谈谈母婴护理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早期母乳喂养 心理护理

        一、在分娩后的前几天,因有些乳母在分娩时体力过度消耗未得到恢复、乳母不经常哺喂、哺喂的技巧掌握不熟练等原因造成泌乳晚或奶量少,导致新生儿体重下降。母亲往往会出现烦闷、焦燥的心情,怀疑自己没有产生足够奶水的能力,去承担哺育婴儿的任务,从而丧失母乳喂养的信心,医护人员应该富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多给母亲鼓励和支持。尽早耐心的向母亲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以及早期母乳喂养的问题如何解决、正常泌乳需要几天时间、所谓的“空乳房”并不是一点乳汁也没有。详细了解母乳喂养中的不合理现象,帮组母亲寻找母乳喂养不足的原因,消除乳母的疑虑,紧张的心理,帮助他们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告诉母亲随着有效吸吮次数的增加及自己体力的恢复,乳量会逐渐增加,且足够喂哺婴儿。让母亲知道,促进乳汁分泌最有效的方法不仅增加对乳头的刺激,而且乳量的多少与其情绪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乳母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坚定喂养的信心,同时得到家人的帮助支持也非常重要。医护人员及乳母家人应该多给母亲一些良性刺激,帮助她们建立一个来自社会、家庭、亲朋邻里和医护人员的支持系统,鼓励支持乳母树立信心,坚持按需哺乳及夜间哺乳,正确的掌握哺喂技巧并做好乳房护理,合理的营养及休息,不要给婴儿过早的添加辅食,对个别确定泌乳晚的母亲,可建议采用一次性的哺乳补充装置,这样既可满足婴儿的需要,又不减少对乳头的吸吮次数,帮助母亲度过短暂乳量过少危机,解除乳母的紧张心理,一旦乳量稍增多即可拆除装置。因此,只要按上述要点坚持哺乳,乳汁一定会随着婴儿月份的增加而逐渐增多。 

        二、在对待某些特殊婴儿的母乳喂养问题,医护人员应更加关心体贴母亲,因特殊婴儿的母亲心理本来就很紧张,再加上母乳喂养过程中会遇到比正常婴儿更多的困难,医护人员及家庭应给母亲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消除她们的紧张心理,鼓励母亲充满信心,让母亲与婴儿频繁地接触,及时解决母乳喂养所遇到的问题,使母亲认识到唯有她自己的乳汁最适合孩子的需要,才足以使她的孩子健康成长,并征得家庭和社会对她们的充分支持。医护人员应该经常与母亲交谈,不断的鼓励,耐心的指导,不断的鼓励使母亲主动积极地进行母乳喂养。

        三、在生后的前几天,婴儿吃的少,所以少量的初乳完全能够满足婴儿的需要,医护人员应该让母亲了解这些情况,乳母不必因初乳少儿担心婴儿饥饿。告诉母亲在出生后的前几天,新生儿体重下降是正常现象,不必紧张,但是必须坚持频繁有效地吸吮,吸吮的次数越多,奶量会逐渐增加,这样,新生的体重会很快恢复。恢复的时间差异很大,根据临床观察,足月儿平均需10天,体重下降超过出生体重的10%,早产儿需14-21天,体重下降不超过15%。此外,让母亲了解如何鉴别新生儿黄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紧张。

        四、让母亲了解早期频繁吸吮,既有助于下奶,又能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让婴儿吃到营养及免疫价值极高的初乳,婴儿免疫力增强,并能促进胎粪排出,减轻黄疸。

        五、让母亲知道烦躁、焦虑的心情会阻碍泌乳反射,影响乳汁的分泌,泌乳晚。愉快的心情,舒适的环境,全身肌肉松弛有益于乳汁的分泌。让母亲知道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情,拥抱和抚摸婴儿,通过目光和皮肤的接触,有利于增进母子感情,促进早下奶,并能使婴儿的情绪安定,母亲也能得到很好的休息。

谈谈母婴护理的认识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疾病的传播,保障母婴和工作人员的健康,降低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总结和探讨2000年至2005年间,母婴同室医院感染控制和预防的方法和经验。结果:母婴同室的空气、医疗护理操作,产妇及婴儿用具、医务人员的手,产妇、婴儿的排泄物等方面加强消毒管理,方可控制医院感染。结论:控制医院感染,护理部的工作举足轻重,严格无菌操作,规范监测管理是降低及控制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的重要举措。

随着医院的快速发展、医院感染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同时也被患者及家属关注,加强母婴同室的消毒监测管理,才能有效的控制、预防医院感染,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母婴同室是一个特殊的空间,新生儿具有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差,对外界适应能力弱等特点,产妇的排泄物较多,体质弱等均属于易感人群,故属于护理部重点监控和管理的对象。我院2004年至2008年,各项工作在原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改革,且取得较好的成绩,在此谈谈我院是如何进行母婴同室医院感染控制和监控。

一、护理管理

1、领导重视,全员培训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育为一体的妇幼保健院,院领导高度重视院感管理工作;保证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医院成立了医院感染科,人员分工明确,实行目标管理,各科成立医院感染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医、护四人组成,医院其它相关科室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形成医院感染监控管理体系,医务人员在上岗前后的工作中经常地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学习,并运用医院感染知识,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等。

2、加强监测,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各项管理

护理部,院感科定期到护士站、母婴同室、医疗护理用具进行消毒,无菌效果的监测及医务人员的手、物体的表面、母婴同室空气、便器、床单等进行监测。如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令其整改,确保就医环境的安全。制定母婴同室切实可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母婴同室消毒制度》、《医疗废物处理有关规定》等,为使以上制度得以落实,我们还制定了相应检查标准,每月科室院感监控小缚组织自查,每季由院感染办组织进行大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反馈全院。各科并与奖惩挂勾,形成标准、考核、奖惩三位一体。

3、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规范医疗行为

加强全科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护理工作要高质量的完成工作任务,护理人员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医风,忠诚于自己的职业,在思想上要树立质量第一,患者是上帝,定期业务学习和“三基”训练,统一标准使基础技术操作正规化和标准化。

二、加强管理职能

1、落实《母婴同室探视制度》,《隔离制度》等,护士长是落实其制度的主要责任人,要督促落实探视制度,由于母婴同室空调的使用,要求门窗关闭,使室内空气不能流动,因此夏、冬季病室的空气质量较差。空气监测显示,室内距地面0.5m处采集的细菌总数高于其他空间。可能是因室内下部气流稳定性低,易受人流或医疗用车(治疗车)来回运动的影响;同时,较大质量的微生物粒子多集中于下层空气中所至,患者在卧床时易吸入致病微生物。所以要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减少陪护、探视人员。

2、增加医院感染意识

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能规范》、《母婴同室消毒措施》加强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制定了清洁卫生制度,一次性用品管理制度,自我防护制度等,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率。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

强调对产妇及婴儿所有医疗护理操作前进有效的手清洁,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又最重要的措施。每台治疗车上备用1瓶消毒液,以便医务人员使用,规定医务人员不得配带首饰、留长甲。

4、做好母婴同室的各项管理

每日做好晨晚间护理,更换的被服、衣服、尿片等物品不可随意丢在地上,以免污染空间,各间母婴同室拖把分别写明房间号,用后悬挂晾干,有传染病的产妇在同一母婴同室,婴儿沐浴盆,一人一用一消毒,母婴同室的温度适应细菌生长繁殖,故每天必须认真地用消毒液湿式拖地,避免残留奶液、血液、分泌物等异物。

结果

由于我们制订了各种制度,实施有效管理,使母婴同室达到了清洁、消毒等目的,严格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从2000年至今医院感染发生率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医院每月对母婴同室进行监测,如:空气培养、医疗护理用具、奶瓶、医务人员的手等进行采样培养,合格率99%。

体会

1、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广大医护人员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视制度,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感染知识的培训,同时,对非医护人员也要进行教育。如:病室内的配餐、卫生员、护工。所有工作人员都要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具体措施,并认真落实,使其变为自觉行动,防患于未然。

2、严格落实监测制度

科室要制定出定期、定时消毒监测制度,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关系到医疗纠纷、医疗护理质量等,产妇与婴儿由于其生理的特殊性,风险性更高,故搞好母婴同室病区医院感染监控与管理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3、护理工作在医院感染管理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谈谈母婴护理的认识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c)-078-02

怀孕、分娩是女性一生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女性的情绪和行为。尤其是分娩后,随着新生儿的诞生,产妇身份发生变化,家庭结构随之改变。2006年1~12月,我们对600例出院产妇进行家访,以促进产妇尽快适应母亲这一角色。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600例出院产妇,其中初产妇 468例,经产妇132例,年龄20~45岁。顺产240 例,剖腹产及阴道难产 360 例。孕周:≥37周540 例,<37周 60例。文化程度:初中以下42例,初中以上258例,中专以上300例。

1.2 访视方法

1.2.1 建立联络登记本由责任组长进行出院指导,如产后产妇护理内容、婴儿护理内容。并查对产妇的休养地址及电话号码是否正确。

1.2.2访视人员及时间安排选派护师以上职称,长期从事妇产科工作,由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助产师、主管助产师参加,产后5 d进行电话回访,产后7 d、28 d左右进行家访。另外,可根据情况增加家访次数。

1.2.3 建立家庭访视登记本登记内容有产妇姓名、访视时间、生活环境、家庭结构、孕产过程、母婴体检结果等。访视时对产妇及婴儿进行详细体检,和产妇进行深入的交谈。针对影响产妇适应新角色的问题进行指导,指导后让产妇及访视者分别签名。

2 访视结果

访视中调查结果显示,影响产妇角色转换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心理、家庭、社会及其他因素(表1)。

3 护理

3.1 对产妇进行知识宣教

帮助产妇认同母亲角色,做好母乳喂养的宣教,耐心倾听产妇的诉说,指导正确的母乳喂养技巧,帮助照顾新生儿,宣教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有关新生儿生理现象知识,如新生儿黄疸、溢乳、假月经、乳腺肿大等现象,讲解产后保健知识和母体生理变化,从而帮助其掌握如何护理自己,如何照顾新生儿,使其感觉有能力承担母亲这一角色,对自己充满信心。

3.2 对产妇家属的宣教

告知产妇家属产妇产后的情绪变化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家人要给予充分的认同和理解。不要指责产妇太娇气、太依赖,或不允许她们心情不好,尊重产妇自我调节的方式。在观念上多沟通,尽量达成一致。给予产妇足够的鼓励,不要只顾孩子而忽略了对产妇的关心。指导家人从生活上给予细心的照料、体贴、关心,饮食上注意营养,食品多样化。对家人进行有效的宣教,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育观,摒弃旧观念和封建思想,树立男女平等的观点,争取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使产妇树立信心,消除苦闷心境,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

3.3 指导产妇自我调节

指导产妇要认识到产后心理的特点,尽量避免悲观情绪的产生。对生男生女正确对待。平时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不要过度疲劳。闲暇时除了享受亲人和丈夫的亲情之外,还可听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或看一些图文并茂的杂志,或读一些幽默故事来调节身心。由于分娩后一个月内产妇都是在家里,整天围着婴儿、奶瓶转,缺乏与他人的交流,常会感觉被社会抛弃。应指导产妇多与朋友电话联系。要让产妇做适量的家务劳动和体育锻炼,一是可以转移注意力,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可以使体内自动产生快乐元素,不要用传统的方式度过产褥期:不能下地、不能出门、不能干活、连电视也不能看等等,这些都会使产妇越发地感觉到生活的乏味单调,讨厌做母亲的生活。另外,新妈妈也要理解丈夫的辛苦和对家庭的奉献,不要认为只有自己“劳苦功高”,和谐的夫妻关系和积极的家庭支持才是保证产后健康的前提。

3.4 帮助新爸爸树立父亲角色

宝宝出生后,新爸爸、新妈妈与新生儿之间产生密切关系。新爸爸也需要借着帮助妻子以及育婴的工作来确立父亲角色。尤其是产妇身体虚弱,手脚无力,新爸爸要比产妇更适合做给宝宝洗澡、为宝宝洗衣服等大小事情,另外,新爸爸还要帮助新妈妈做清洗工作,借此表达对妻子怀胎十月的感激与慰劳。孩子出生以后,产妇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身材,丈夫的支持与否微妙地影响着产妇对自己身材改变的接受程度。如果丈夫表现出积极参与的态度,会使妻子觉得有安全感,能够做一个骄傲的妈妈,并且认为付出身体外表的改变是值得的。除此之外,作为丈夫,要和妻子多谈心、交流,不要因为孩子而忽略了二人世界。

4 体会

产后访视是医护人员对产妇及婴儿在出院后健康状况的延续,通过产后访视给予其健康教育、技能指导及心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产妇尽快适应母亲角色,更能体现医院以病人需求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

通过产后访视要求我们医护人员不仅要掌握好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学习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等边缘学科知识,提高语言交流能力及人际沟通技巧等,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来适应当前产后家庭服务的需求,拓展产科服务领域,促进母婴健康。

谈谈母婴护理的认识范文第4篇

一、健康教育宣传的重要意义

(一)作为医生和护士,应该把健康教育当作日常工作,使之常态化,应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孕妇进行疾病知识方面的宣教。对正常孕妇,可以给她们讲解一些常见病的预防方法和孕期可能会用到的药物的注意事项,避免孕妇孕期一谈到药就心理紧张;对异常的孕妇,可以根据疾病的种类、轻重和孕周情况,给孕妇提供必要的知识,如疾病对母婴的影响或用药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以稳定其心理状态,树立信心。但对这方面的知识宣教要因人而异,应考虑到孕妇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及性格等问题,必要时应正确估计孕妇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行保密性的医疗措施,还可与家属解释说明,取得配合和支持。

(二)对孕妇进行孕期保健知识的宣教要具体有序详尽。在一般的情况下,但凡孕妇,最希望得到是孕期饮食营养和母胎监护方面的知识。根据经验,我们知道,大多数孕妇在孕期只知增加各种营养,但不知如何合理的增加营养,这是一个误区。作为产科的医生和护士应熟知各种膳食营养问题,要知道哪种营养食品更利于消化、吸收和利用,避免膳食构成失调,造成某些营养过量,从而引起机体不必要的负担。对异常孕妇因病情需要服用药物的,可以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和不良反应合理安排在餐前,餐中或餐后服用,以达到减少药物的不良胃肠道反应和有效的药效。正确指导如何进行母胎监测,包括自测胎动和教会家属对胎心的监听。孕期自我保健及自我监护知识的掌握,避免了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预防和早期诊断,胎儿宫内状况的判断及早产、早破水的预防。

二、具体实施方法

(一)在产前要进行健康教育。医生和护士要不厌其烦地传导相关的知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辅之以书面和录像教育。整个宣传的内容包括:临产分娩知识,胎心自我监护方法,营养卫生知识,母乳喂养知识,并针对不同产妇进行不同的教育。如胎膜早破的孕妇,主要讲解怎么卧睡,怎样保持清洁,如何观察羊水现状的知识。如此等等,不一而同。每天对所有的住院孕妇都要进行全面的孕期健康教育,对家属亦然,目的是希望得到家属的帮助和支持,使健康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医院还可以就相关的知识整理成书面资料发放孕妇及家属,并对每位孕妇及家属进行录像教育,比如播放“孕期保健及自我监护”、

“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等,让她们得到直观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和护士要尽量满足产妇的情感需求,要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爱心表达,从方方面面贴近孕妇,以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加深护患情感沟通,为健康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二)孕妇分娩过程要有良好的护理。对每位产妇来说,产房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分娩又是产妇所担心的过程。因此,当产妇进入分娩室时我们尽量做到一对一的教育。医生和护士对产妇生理、心理情况要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要分析产妇的生理心理状况,对分娩相关知识及母乳喂养技巧的掌握情况,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与指导,并在整个产程中给产妇持续的生理、心理、情感支持,使产妇能密切配合医护人员,从而顺利度过这一生最难忘的时刻。

(三)产后护理和指导。分娩后护士应将婴儿抱至产妇身边,亲切地告诉其婴儿的健康情况,并让婴儿与母亲皮肤接触,要让婴儿吸吮母亲,消除其恐惧心理。孕妇生产后,医生和护士应督促产妇排尿,防止因膀胱膨胀影响子宫收缩而引起产后出血。之后,要指导产妇开始自我护理能力的训练,内容包括:生活调节,会阴护理,母乳喂养技巧,换尿布,新生儿沐浴,脐部护理及产后自我护理等。产后第1天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后可根据产妇胃口及生活习惯多吃一些高蛋白和高维生素易消化的东西,并告诉产妇少量多餐,增加汤类。

(四)出院教育。坚持母乳喂养,按需哺乳,指导新生儿护理。出现异常情况及时人医院就诊,并且,希望母亲和婴儿不定期到医院接受检查护理。

三、长期从事护理工作的感受和认识

长期的孕妇护理工作,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健康教育是医生和护士在自己的岗位上对住院病人从各个方面进行的一种教育。它是通过向病人传授所患疾病的有关医学护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调动病人积极参与护理活动,提高自我护理保健能力,达到恢复和增进健康的目的。目前,大多数人正迫切需要自我保健,预防疾病和身心健康的知识教育。

谈谈母婴护理的认识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ttachment and emotion regulation. Attachment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earlier social relationship in childhood. Parents and earlier socialization both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emotion regulation of children. Internal working models of attachment can promote attachment system to provide with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when the feeling of security are challenged, making negative emotion regulated. The attachment-related emotional regulation strategies have three categories, namely acknowledging and expressing emotion, seeking for supports and provision, engaging in conflicts and problem-solving.

关键词: 依恋;情绪调节;情绪调节策略

Key words: attachment;emotion regulation;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248-02

0引言

依恋行为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再建心理安全性,如果消极情绪被激活,会导致某人向那些能应付情景的人寻求或维持亲近。因此,依恋行为也成为消极情绪调节的一种策略。这篇文章会对依恋与情绪调节的关系进行深一步探讨,先后谈到情绪调节,依恋与情绪调节的关系,及依恋中的情绪调节。

1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作为个体对情绪有效的调节,使个体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以适应社会需要的一种重要手段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父母是孩子情感需要的安慰者和支持者,以及其情绪发展的教育者和指导者,家庭中父母和儿童的情感交流可以让父母指导孩子如何进行情绪调节。Van ijzendoorn等通过元分析发现父亲的消极情绪表达和母亲的积极情绪表达的交互作用对儿童形成安全依恋风格有显著影响。还有些研究者着重研究父母与子女的依恋关系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以下就从依恋理论的角度来探讨依恋关系和情绪调节的关系。

2依恋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Bowlby的依恋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与看护者互动,学习如何表达情绪,是否对看护者表达消极情绪,或者在情绪低落时表现出对看护者的依恋,这些信息会形成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包括看护者是否可得和有反应(有关他人的观点),或者他们在看护者的眼中是否值得被爱(关于自己的观点)。这些内部工作模式可以指导他们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并在各种情境中塑造情感调节的特性。情绪调节功能的成功实现会产生一种安全依恋,即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个体能依赖于保护性他人,进而能够安心地探索周围环境并与他人沟通。然而,当重要他人不可得时,依恋安全性也不可得,并形成有关自我和他人的消极内部工作模式,以及情绪调节的消极策略。

2.1 情绪调节和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根据依恋理论,婴儿天生能通过与主要看护者进行沟通来调节痛苦。婴儿出生之前,父母就已具备作为父母的当前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父母在对婴儿的情绪线索的理解(如,对婴儿需求的敏感度)和反应能力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是源于他们自己的依恋历史。Mary.Ainsworth认为父母对婴儿的紧张和探索信号的敏感反应似乎能够建立一种关系和沟通模式,促使婴儿逐步形成不同的沟通策略来适应看护者的行为,并且帮助维持与他们的亲密关系。若父母热情并充满感情,婴儿会通过寻求安慰来调节痛苦;若父母对婴儿信号经常拒绝或者忽视,儿童会试图限制有关愤怒和痛苦的沟通。若父母的反应不一致,婴儿可能对依恋体验高度警惕,采用加深自己痛苦的情绪调节策略,表现出对父母的害怕和愤怒。能充分满足情绪需求的婴儿可能比那些看护者没有反应或拒绝的婴儿形成更好的调节能力。婴儿对痛苦的情绪调节策略和导致他们发展的偶然事件的特征整合成其依恋内部工作模式。可见,早期形成的调节能力,如,注视再定位和自我安慰行为可能预测后来的依恋,反映其依恋风格形成的质量。

一旦婴儿形成稳定的依恋内部工作模式,他们将形成父母如何对他们的情绪需求做出反应的预期。因此,这些积极或消极的稳定预期可能指导他们的信息加工和情绪调节行为,会提高以后互动的适应性,或者说通过早期依恋经历和预期依恋对象的可能反应,来指导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期望。同时,依恋内部工作模式能够促使依恋系统在一个安全受到挑战的情境中提供情绪调节策略,使紧张的消极情绪得到调节。早期依恋工作模式的持续性取决于它们不断受到依恋事件的驳斥。如果通过批驳依恋经历来改变或更新工作模式,那么这些工作模式将不断影响儿童,青少年以及成人在各种人际关系中的情绪调节策略。

2.2 不同依恋风格对情绪调节的影响由于依恋内部工作模式有代际传递性,父母的依恋内部工作模式影响他们怎么同孩子进行沟通,还影响他们孩子的依恋内部工作模式以及情绪调节策略。儿童在与依恋对象的交往中能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控制情感的过程来形成自己调节情绪的策略。拒绝,情感上不可得,或严厉对待孩子的父母通常是漠视型依恋,他们的孩子可能成为回避依恋,表现出敌意和行为。矛盾型依恋的父母通常是依赖性个体,无反应性和忽视孩子,他们的孩子通常形成矛盾型依恋,表现出冲动性,过激性,受挫力差。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需求没有反应,或反应时只有愤怒,孩子会通过攻击行为迫使父母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在攻击性地寻求关注和表现脆弱性间选择,这通常是混乱性依恋的特征。Kobak等用AAI评估母亲的依恋策略,并考察与青少年进行情绪调节的关系。过于投入型母亲在与青少年谈话上调节情绪困难,表现出焦虑和不断地插话,而青少年很难与母亲讨论目标和未来计划。安全型母亲认为他们的女儿能更好地自我顺应,或者在不同情境下能以适当的方式调节情绪。

3依恋中的情绪调节策略

依恋系统是一个行为安全性调节系统,个体通过消极情绪的沟通或寻求支持能获得安全感。当婴儿得到安慰后,他的依恋行为会停止(如,消极情绪被调节),并渴望再次探索环境。可见,依恋行为是情绪调节策略中一部分与依恋相关的策略。与依恋相关的情绪调节策略主要有三种:承认并表达情感,寻求支持和供应,参与冲突和问题解决。

Spangle和Zimmermann认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影响情绪知觉和情绪沟通的一致性。依恋安全型能公开表达积极和消极感受。相反,漠视型依恋的人被预期几乎没有感觉和交流消极情感的能力。这大概是缘于童年时期在交流他们的痛苦感受和基本情绪需求时曾被拒绝过。而且,Bowbly认为与可获得的他人的积极互动能形成有关自我和他人的积极信念,以及有关管理痛苦的乐观信念,并且能增强亲密感,把寻求支持作为一种有效的应付方式。Freeman等的研究揭示依恋风格显著预测青少年对主要支持对象的选择。安全型青少年报告有多个主要支持者,且父母优于同伴,而且与父母有高水平的互动。漠视型青少年大部分时间拒绝父母作为情绪支持的对象。而过于投入型青少年过度自我依赖,报告没有主要支持者。除此之外,关系冲突可能引起痛苦的情绪,在母亲与青少年进行问题解决的谈话中,安全型依恋的母亲同过于投入型母亲相比,会表现出较少的焦虑,很少控制谈话底线。

4研究展望

目前对依恋和情绪调节的测量更多采用自我报告法,而且有研究显示依恋风格和情绪调节的关系上没有性别差异,但通过非自我报告(如生理指标)来测量情绪反应性时,男女性的依恋风格和非意识测量情感反应性间的联系不同。因此不同的测量方法可能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今后的研究可以采用一些能够捕获更多自动的,隐匿的反应和生理反应的方法,或综合多种方法。

此外,Nachmias等在考察18个月的母婴依恋和应对行为时发现在呈现言语刺激时,非安全型幼儿比安全型表现出低水平的应对能力(如,情感分享)。而其他形式的应对策略与依恋安全性无关,如,寻求安慰或分心。由于调节和依恋同时测量,所以很难确定哪些调节过程和依恋相关。可见,并非所有的情感调节策略与依恋关系都相关,具体哪些调节策略与依恋相关还需要大量研究去证实。此外,母亲依恋对孩子的情绪调节的影响是否与父婴依恋的影响有所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从早期依恋模式到青春期,以及成年期是否具有连续性?这些问题仍然是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Dana Pereg,et al. Attachment style and the regulation of negative affect: explo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ood congruency effects on memory and judgment[J].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4, (30),pp.67-80.

[2]Donald Bouthillier, et al.Predictive validity ofattachment measures in relation to emotion regulation behaviors in matital interaction[J]. Journal ofdevelopment, 2002(9),pp.291-305.

[3]Fabienne Becker-Stroll, et al. Adolescents’ nonverbal emotional expressions during negotiation of a disagreement with their mothers :an attachment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001(25),pp.344-353.

[4]Freeman, Harry Scott. Who do you turn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ate adolescent perceptions of parents and peers as attachment figures [J]. The Sciences & Engineering.1997(57),pp.7757.

[5]Julia M.Braungart-Rieker,et al. Parent sensitivity, infant affect, and affect regulation: predictors of later attachment[J]. Child development, 2001(72),pp.252-270.

[6]Karen Milligan,et al.Maternal attement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emotion through song[J]. 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 2003(26),pp.1-13.

[7]Kobak Roger, et al.Maternal attachment strategies and emotion regulation with adolescent offspring[J].Affective processes in adolescence . 1994 (4),pp.553-566.

[8]Margaret K.Keiley, Brenda L.Seery. Affect regulation and attachment strategies of adjudicated and non-Adjudicated adolescents and their parents[J].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 2001(23),pp.34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