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总结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总结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总结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一、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形势严峻

(一)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据河北省2009年调查推算,全省农村劳动力2846.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为227.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7.99%。每百名农村劳动力中实用人才不足8名,农村实用人才总量明显偏低。

从行业分布上看,种养殖、加工型生产人才占人才总量的36.67%;领办企业、农村经纪人、合作经济组织管理者等经营型人才占12.60%;从事畜禽防疫、植保、农机作业、新能源物业管理、农资经营等技术服务型人才占19.24%;农村劳务经纪人、村级金融保险、村组社区管理干部社会服务型人才占11.48%;能工巧匠、进城务工返乡等技术带动型人才占19.99%。其中真正能为农民服务的技术服务型人才数量只占实用人才总数的19.24%,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从年龄结构上分析,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和50岁以上分别占人才总量的11.81%、33.76%、34.57%和19.85%。40岁以上人员占实用人才总量的54.42%,年龄结构明显偏高。从学历结构上看,初中以下的人才占到61.92%,这些人才技术经验丰富,但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培养。

(二)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能力不足。在河北省调查中显示,农村实用人才中接受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培训占13.31%;接受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培训占7.73%;接受农业职业学校培训的占7.96%;通过中国农函大培训占2.37%;由代际或师承培养的占11.30%;自学成才占40.44%。自学成才者占农村实用人才的比重较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科技培训渠道单一、覆盖面窄,或缺乏吸引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缺乏资源共享和规划的统筹实施。

(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能力偏弱。以承德市为例,据2011年统计,县以下确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195个,人员编制1462人,其中,县级各类专业技术服务站人员编制446人,区域站或乡级占998人;农业、农机服务站人员编制713人,人均服务耕地面积5000亩;畜牧站人员编制394人。“线断、网破、人散”的状态刚刚进入转型期,服务面与服务能力不对称,也不能适应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需求。

(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内容、方式、方法亟待创新。在乡务农人员主要以妇女和老年劳动力为主,文化基础较差,接受教育有困难,但农民渴望得到科技文化知识;特色主导产业不突出的乡村成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死角;在培训的方式、方法、内容、时间、地点上与农民实际需要仍存在一定距离,针对性、实效性不够,时间上有冲突;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缺少参加教育培训的机会;在农业主导产业发达的地方农民求知欲相对较高,参加各种科技培训的欲望和自觉性更强,对培训内容、师资水平的层次要求较高。

(五)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体系机制尚不完善。个别地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和经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把科技教育培训当作软任务,缺乏长远的规划和过硬的措施。部门之间以及农业部门内部也由于专业分工细腻,产生条块割据,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各自为战,无法形成系统工程。

(六)经费投入不足,制约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开展。据2009年统计公告显示,我国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为14500.74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0449.6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8%,虽然比2007年有所增加,但远低于目前世界平均数4.9%及发达国家5.1%的水平。同时,政府教育投资侧重城市,在全社会的教育开支中城市使用占77%,农村仅占23%。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短缺,无力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难以开发实训基地,最终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

二、新形势下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特殊意义

(一)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需要。我国9亿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文盲半文盲占23%,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新成果缺乏自觉认知能力,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农业劳动者的现状决定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二)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适应农业市场化变革的需要。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比,我国农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和科技附加值不高;农产品销售不畅,市场不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缓慢;农产品品质安全亟待提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待加强。农民作为“三农”的主体,如果没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将无法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

(三)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邓小平同志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大大高于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达到70%~80%,事实也是如此。河北省平泉县榆树林子镇农民应用实用技术发展设施菜生产,温室大棚亩均收入3.5万元,冷棚亩均收入8000元,分别是大田亩均收入600元的58倍和13倍。兴隆县车道峪村果农,因掌握了品种改良、科学修剪、生物防虫、应用有机肥等果品生产技能,平均每亩果园收入1万元以上,而该地区果品亩均纯收入仅为1200元。农民的科技水平是决定自身收入的关键要素。

(四)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适应“三同步”的需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重要任务。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方面意味着农村劳动力将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繁重;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现代农业投入品大量使用,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对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提出了刚性要求。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培养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是时代赋予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抢抓机遇,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路子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出台,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提供了政策保障。抓住这个机遇,不断探索和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新路子已时不我待。

(一)丰富培训内容,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和科技技能教育培训的需要。新时期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发生了深刻变化,一部分劳动力不离土不离乡从事农业生产,另一部分则转移输出就业。

以承德市为例,截至2010年底,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78.9万人(其中劳务转移56.9万人),五分之二的农民已经离开土地,进入二三产业就业创业。在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占转移总量的27.9%,这部分劳动力基本进入种植、林果、养殖业基地,投入到肉类、菌类、果品产业等五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其科技技能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仅仅重视产中的实用技术培训已远远不够,还需要向产前的良种、良畜、良禽等新品种和新农机、新农资等技术,以及产后的贮藏、加工、流通等技术培训扩展延伸。不仅需要对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外向型农业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培训对象要向农产品深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从业人员延伸;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求的二三产业劳动技能教育培训扩展。在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上树立大农业、大农村、大科技、大市场和“三化同步”的理念。

(二)创新教育培训形式,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产业的就业岗位需求。层次性需求是新时期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特征,因此,在实施教育培训过程中必须具有针对性,才能达到有效性。

1. 围绕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开展农民大中专学历教育。调查数据显示,河北省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虽受过文化教育,但缺乏接受全面系统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仅占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3.09%,中专高中(技校)学历34.99%;承德市转移输出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11.8%,文化水平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就业范围。河北省从2009年开始实施送教下乡农民涉农中专学历教育,尽管在课程设置、学习时间等方面尚需改革完善,以便更加适应农民亦工亦农、边学边干的学历教育的特点,但毕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满足了农民对提升文化、科技、技能综合素质的夙愿,提高了认知能力,开阔了视野,掌握了技能,增加了从事不同产业就业创业的信心和勇气。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村级农业科技骨干力量和科技带头人,以此作为延伸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链条的又一有效途径。

2. 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力组织实施阳光工程培训。抓住国家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农广校等具备培训资质要求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紧紧围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农村、城镇二三产业发展需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强化“阳光工程”农科培训,在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集聚区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农业产业劳动者队伍,提高农民承接、吸纳和使用先进科技成果的能力。

3. 围绕发展劳务经济,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品牌培训。我国农村每年至少新增大约劳动力总数1.5%的新成长型劳动力,仅承德市剩余劳动力达34.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7.7%。通过实施免费系统教育,使其成为既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实践操作能力的技能人才,带动农业劳动者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承德市的十大务工品牌中,服务员和机电工曾获得全省十大品牌称号,热河导游员、平泉钻井工、清宫烹饪专业成为“河北省知名品牌”。从而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或异地有序转移就业或创业,推动了单一的体力型输出向技能综合型输出的转变,实现了“培养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效果,有效带动农村人力资源整体开发,协调推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4.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科教、政产学研结合。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根本出路,也是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生命力所在。要注重与农业重大科研、开发、推广项目相结合,把项目的资金、人才优势,用于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吸收高素质的农民参与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通过项目实施建立示范基地,将教育培训实习和试验示范推广有机结合起来。鼓励科技户、示范户和经营大户学用结合,力争做到“培训一批骨干农民,办好一个基地,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

5.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自主培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的骨干代表力量,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他们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自身产业发展需要开展专业性培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实践技能,推动产业升级。

6. 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展技能培训。按照企业下订单,培训下菜单,政府来买单的方式,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效机制。以二、三产业为主,开展定向、定岗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使学员尽快适应进城务工的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

四、更新观念,创新机制,统筹推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观念上更新,在机制上创新,形成合力,统筹推进。

(一)树立大农村、大教育观念。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不仅要为“三农”服务,还要为小城镇建设服务,为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服务,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型职业农民、适应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化产业大军,进而实现农民身份向城市社区居民的转换。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为认真落实县2014年农民培训工作的会议精神,扎实抓好我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作,特别是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着力推进有思想、有文化、有技能、会经营的“三有一会”新型农民,切实完成县下达给我镇的农民培训任务,现就孙端镇2014年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根据上级文件、会议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积极探索“送教到农村、培训进农户”的办学新路,培育现代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为我镇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培训目标

实用人才培训400人;沿塘畈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农技培训400人;双证制高中培训60人;其它项目培训140人,全年合计培训1000人。

三、工作措施

1、强化组织,加强领导。

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作的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孙端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领导小组,现将组成人员名单公布如下:

成立“孙端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考试领导小组,现将组成人员名单公布如下:

2、认真组织,积极实施。

各村和镇农办负责做好培训转移的发动、报名、组织工作;镇劳保所联系用工单位,用工信息和农民转移工作;成教中心负责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作。根据本地实际,以围绕提升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重点抓好农民综合技术开发培训、创业培训、富余劳动力培训、被征地农民培训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组织开展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重点对象是村干部和青年农民,使受训农民既获得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又可取得成人高中学历证书。

3、落实措施,提高成效。

(1)政府积极推动,落实培训措施。做到四个落实:责任有落实、培训有基地、工作有网络、培训有计划。

(2)突出质量意识,提升农民教育。做到四个结合:把我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作与党委政府的工作主题结合起来;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结合起来;与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

(3)突出思想教育,创新农民培训。做好四心教育:结合农民培训项目,有机开展社会公德的“爱心”教育、职业道德的“诚心”教育、家庭美德的“孝心”教育、个人品德的“责任心”教育。

(4)利用服务,突破农民教育。利用四个平台:充分利用孙端镇“大家乐”公共文体服务中心、农民工文化家园、企业职工培训学院、老年大学等平台,使我镇农民教育内容延伸、对象拓展,教育面扩大,受益面增加。

4、健全机制,加强保障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教育;科技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20-02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立足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新变化,着眼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部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从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到培育新型农民,再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随着农业农村发展阶段性要求不断深入,其内涵一脉相承、与时俱进。针对如何提高农业科技培训效果,切实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自己搞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几年的实际,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各位同仁探讨。

一、正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新型职业农民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需求导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既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现实选择,更是农民分工分业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必须有驾驭市场和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只有与高素质的农业生产者相结合,才能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我国农业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总的来看比较低,与现代化大生产要求距离较大。

二、新时期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路

新时期,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应针对目前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要存在的问题,确立“一个脱钩”、“两个挂钩”和“三个结合”(即:土地承包权与经营使用权脱钩;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与土地经营面积挂钩,与使用继承权挂钩;绿色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知识考试与技能考试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新思路,构建新型农民科教培训体系,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1.优化农民接受科技教育培训的机制。现阶段,应以普及绿色证书教育为重点,并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与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结合起来,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与承包权分开,通过政策杠杆,鼓励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经营更大面积的土地,培育高素质的农民大户。

2.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加强普通农业高、中等教育的衔接,并使之与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相沟通,建立农村教育“立交桥”,实现农村教育的一体化。扩大学校在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自,打破现有的普通农业高等教育与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明确界限。在招生上,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将技能考试列入总成绩,力争在招收农民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在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上,应增设经营管理、农业推广、市场信息处理与决策、无公害农业生产、WTO与国际贸易等学科专业,以适应当前农村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

3.理顺农村教育的管理体制。应继续加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力度,将政府统筹与市场调节密切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农科教的有机结合。要将高等院校和科研纳入到农科教系统中来,突破现有“技术棚架”,促进实施科教兴农。

4.构建新型农民科教培训体系。通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计划,在我国逐步建立起一个适应需要、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制,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上有明显提高。

5.充实农民科技培训内容。针对不同的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要求,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实现培训内容的多样化,满足社会对农民教育培训的不同需要。一是实用技术。针对广大农民农业生产需要,根据农时季节,选择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开展培训。以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科技种田的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农村政策法规。针对农村工作实际,宣讲党和国家制定的有关农村、农业的政策法规。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促进党和国家农村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三是与地方中心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树立为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意识,围绕地方中心工作选择培训内容。四是系统教育培训内容。结合正规化学历教育和农民教育的特点,选择培训内容,编制培训教材。结合正规化学历教育和农民教育的特点,选择培训内容,编制培训教材。以培养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懂经营、会管理、能带领大家创市场、善致富的高素质农村人才。五是专业技能。与技能鉴定工作结合,与农民工培训结合,根据市场需求和培养对象的专业技能需要选择培训内容。培养裁剪缝纫工,就讲裁剪技术;培养餐饮服务人员,就讲餐饮服务礼仪及其相关知识和技术;培养园艺工,就讲特种种植、园林绿化技术等。

三、新时期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措施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应根据当前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现状,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1.加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要拓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资金渠道,强化政府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农民合作组织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资金投入机制和体制,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步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当前,建议从支农资金中提取10%~15%,设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基金,专门用于发展农民科技教育。

2.进一步规范绿色证书教育。对于绿色证书教育,可参照国外的做法,实行绿色证书分级教育,并与学历教育挂钩、接轨,即高级(三级)绿色证书教育与大专层次教育接轨,中级(二级)绿色证书教育与中专层次教育接轨,初级(一级)绿色证书教育即为现行的绿色证书教育。

3.加快实施农村干部“素质工程”规划。在按照农村干部“素质工程”规划要求,今年基本实现主要村干部必须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文化的目标基础上,力争到2010年,主要村干部达到大专以上的学历文化。

4.各级政府制订优惠政策。应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人员、企业和社会的各方面力量深入农村一线,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普及实用技术,促进科教兴农。特别是对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人员在农村一线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做出突出成绩者,要表彰和奖励,以吸引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加盟到科教兴农的队伍中,为促进农民素质和广大农村的快速发展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Z].2002.

[2]中国农技推广网.我国明年将在100个县扶持10万农业科技示范户[Z].2004-11002.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民培训;农村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在新的背景下,把做好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推动农村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农村职业教育现状

1、东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整体情况优于中西部地区,见表1:

由表1分析,在东、中、西三地区所收集到的405个样本中,样本人口总数为1509人,其中各地有科技宣传的比重分别为55.71 %、32.41%、35.79%,农民接受过技能培训的相应比重分别为17.54%、13.89%、12.13%。相比而言,东部地区农民的整体素质要比中西部高,农村开展职教培训和科技宣传的整体情况相对较好,中西部地区相对而言处于劣势。从总体来看,接受过职教培训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3.59%,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培训和科技宣传工作较为落后。

2、各地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内容较为单一,见表2:

由表知,各地农民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果树栽培等几个方面,与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和外出务工所需技术相联系的内容较少,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较为单一。西部地区在果树栽培上培训内容比例较大,为34.74%,相对东、中部的12.2%、20.8%而言要高的多。

3、农民收入水平与平均文化程度成反比,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见表3:

上表中,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文盲半文盲比例*1+小学比例*5+初中比例*8+高中比例*10+中专比例*11+大专比例*13.5

(1)由不同收入组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看,随着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呈现递减趋势,即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民的文化程度呈反比,年人均纯收入最低组农户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对其他组要高,可能的原因为:

a、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后外出务工的职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即行业分布集中在传统产业阶段,农民所学知识不能通过生产实践转化为较高的生产力,导致收益不高。如表4统计农民外出务工行业分布:

b、由于人力资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可能是一种滞后影响,即当期的收入可能与几年前的人力资本状况有关,而样本选取的有些家庭人均纯收入与人力资本数据是同一期的,由此其相关性不是很显著。

(2)从总体上看,所有收入组农户的文化程度相差不大,平均程度集中在初中,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都不高。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依靠经验的比重仍然较大,而且这个比重在不同收入组之间都相差不大,农民在农业生产现代化和科技化程度上仍然较低;

(3)在样本中,4000元以上收入组样本数在总体中所占比重较大,对比2007年国家公布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达4140元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农民整体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中低收入农户占总体农户的比重也较高。

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单一,转移就业方向较窄,见图1:

从农民外出务工获得信息的渠道看,通过好友介绍及个人努力找到工作者在外出务工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而通过招聘会、职业中介等获得就业信息的人较少,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渠道单一。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有多种原因,一是政府资金不到位,从建设服务点到培训的安排实施都需要资金支持,资金的不到位就会使这种服务功能缺失;二是部门间合作性不强,有些教育科技资源不能共享,导致资源浪费和培训成本增加,职业教育发展缺乏较为强劲有效的实施机制;

(二)政府的保障及服务职能缺位

在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中,政府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在进行科技宣传和技能培训中,一些地区的工作并未落实到实处,具体的种植技术等内容完全由农民自己获得,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没有相应的技术保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政府及相关中介组织所发挥的作用较小,对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信息提供较差,组织程度低,提供的就业指导不足,导致农民外出务工渠道单一,就业方向狭窄,未能在劳动力转移中发挥实效;

(三)现有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

1、供需不对接,职业教育培训内容较为单一,与农民整体需求差异较大。从样本资料看,大部分地区的培训内容集中在大棚蔬菜种植、果树栽培等方面,在非农技术上内容安排较少,因此对从事多种生产经营需要多种技术指导、外出务工需要掌握专门技术的农民来说,参加培训并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

2、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成本较大。对多数农民而言,参加培训意味着放弃一部分从事生产和外出务工可能带来的收益,而这部分收益在农民家庭收入中的地位也比较重要,从此角度考虑,一部分农民选择放弃培训而去从事生产;而且对需要农民缴费的培训来说,其在近期的投入收益差距也会促使农民选择不接受培训;

(四)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从整体上看,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集中在初中、小学及以下,接受过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劳动力仅占总数的29.88%,这不仅导致农民对现有职业教育培训的总体评价不高,也使其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劳动者并未认识到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五)社会机制的配套服务功能未得到充分体现

农民真正掌握技术、顺利实现转移就业需要强有力的后续保障,社会机制在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如小额信贷、科技推广服务站的指导和就业中介的信息服务等都会对其发展产生影响,而这部分力量的缺失使得农民缺乏相应的指导服务,农民接受培训的效益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对策建议

根据发现的问题,结合在实际调研中得到的一些信息,农村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建立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1、要发挥政府的投资主体作用,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各项资金能够及时到位,确保开展农民培训所需要的各项投入;同时重视发挥政府在引导农民转移就业中的作用,为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提供保障。

2、农民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要重视提高农民参与职教培训的积极性:

(1)努力提高农民的基础文化水平。通过开办夜校、专家讲座等形式提高现有劳动者的素质,重视农村基础教育,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开展,重视后继农民基本文化素质的提升;

(2)提高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投资收益比率。加强对农民从事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技术指导和信息科技支持,为农民把科技知识转化为收益提供保障,通过提高受培训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职业教育对增加收入的促进作用;

(3)要提高对接受职教培训农民的社会认可度。对接收职业教育培训的劳动力颁发专门的培训证书,实施"绿色证书"制度 ,提高社会的认可度,使农民在具体的工作中能够从中直接受益并感受到其重要性,这也是间接促进农民接受职教培训的一个动力;

(4)要完善培训内容。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民更倾向于接受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培训,因此政府及中介组织应根据农民的不同需要和接受能力安排相应的培训内容;而且,进行农民培训只是农民提高自己、掌握先进技术的一个平台,职业教育的目的还应该是培养农民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使其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身能力,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这也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更高要求;

(5)对接受职教培训的农民给予相应的补贴。农民是否选择接受培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接受培训机会成本的大小,适当地对其进行补助减少其机会成本,农民考虑接受培训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3、充分发挥中介者的作用。从分析看,农村培训工作的开展与实际指导之间还存在断节,各种中介者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要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发挥中介组织在进行培训、引导农民外出就业及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导向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才能真正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帮助。

(二)改革行政区划体制

在农村职业教育工作开展上建立只有省、县的二级区划体制。结合已有研究资料并结合笔者自身的认识,从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认为应当建立专门针对农村职业教育设立的省、县的二级区划模式,减少职业教育开展的中间环节,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使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及时渗透到县一级 ;

(三)实现"校村结合",发挥大学生及村干部在推动引导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农村职业教育的一个支持力量就是农林院校及相关的科研单位。发挥农林院校在农业生产上所拥有的技术、资金及人才优势,发挥其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实施对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加强信息体系建设,使农村远程教育的开展有很好的实施载体。远程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仍然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应建立相应的实施机制,使体系建设真正地为农民发展谋福利 。

综合来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结合具体问题采取具体对策,做好农村职业教育的系统工作,农村职业教育才能有一个更为美好的前景。

【 参考文献】

[1]白菊红.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民收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4

[2]窦鹏辉.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Thinking triggered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u Zheng-huaWang Li-li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型农民培养;农民教育;核心问题;时代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村”、重点在“农民”。关键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农民教育的核心问题

(一)传统农村教育观念陈旧

受传统教育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农民习惯于用封闭的思维方式来审视教育、思考教育,这种狭隘的思维方式不能从长远的眼光来发展农村教育。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部分农民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不高。农村教育使许多农村成为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人才来源地,却没有人回乡建设自己的家园。

农村教育部门把提高升学率作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培养,忽视学生技术能力的提高,致使部分学生中学毕业后缺乏一技之长,就业竞争能力弱,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只好滞留农村成为“知识型”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农村教育结构功能缺陷导致绝大部分农村居民劳动力水平低,缺乏技能,就业竞争力差。我们调查显示,在给出的“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目的”8个选项中,55.3%的农民以增加收入为培训目的,51%的农民以提高技能为培训目的,10.5%的农民为获得政策扶持,10%的农民选择了为获得尊重,4.7%的农民以获得补贴为目的,6.1%的农民为了获得学历,4.9%的农民为了获得证书, 1%的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不明确。

(二)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国外农民参加职教培训的比例是:芬兰为46%(1991年),美国为38%(1991年),瑞士为38% (1993年)。而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的占0.13%,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农业部的调查数据表明,懂得如何使用农药的农民不足1/3,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不到5%。广东省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更处于低谷中,外出打工的农民绝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培训。

目前广东省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而且农村职业初中太少。职业高中与农业类职业高校没有实现完全接轨。而且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着教育内容与产业结构调整相脱节、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缺乏农村劳动力向其他地区转移的教育培训、教育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同时,高等院校、农业部门以及各县市的农机站、林业站等开办农民培训班资金短缺,培训主办方与农民需求信息不对称,院校农业人才输送不足等,正逐渐成为农民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调查表明,广东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在对“接受过农民培训的类型”7个选项中,居前两位的为实用技术培训31.1%,职业技能培训16.4%。反映了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其成因为:农民对职业教育缺乏认识;农村基层政府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投入不足;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观念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

(三)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缓慢

在农村教育步履艰难的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比义务教育更加缓慢。近年广东省依托产业发展,大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民成人教育,如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农民教育百县千乡万村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措施,对提高农民素质、劳动力转移及增加农民收入等取得明显效果。但无论是从招生规模、在校生人数,还是从毕业生的规模来看,广东省农村成人教育主要还是以低层次的农民初等学校和农村成人学校为主,没有农民高等学校,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成人教育的薄弱,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而且必然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农民教育的时代需求

(一)农民素质的快速提升亟待加强农民教育

目前我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农村人口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仅占39.1%,远低于城市人口占65.4%的水平。在15-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级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3%,而初中占49%,小学文化程度占31%,不识字(文盲)或识字很少占7%。20世纪90年代后期广东农村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提高广东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但由于过去农村教育发展不足及农村经济比较落后的粤东、粤北和粤西地区部分儿童因贫辍学的原因,造成一部分农民文化素质比较低。我们调查表明目前广东省农民素质不高:被调查对象中不识字或识字不多有14人,占被调查对象的2.9%;小学文化程度有150人,占调查对象的31.4%,初中文化程度有172人,占调查对象的36.1%;高中、中专文化程度有100人,占调查对象的21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41人,占调查对象的8.6%。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农民大多是从州立农学院毕业;法国7%以上农民大学毕业,60%的青年农民有中专水平;德国6.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53.2%的农民受过2-3.5年职业教育;日本农民中5.9%是大学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占74.8%。国外有关资料表明:和文盲相比,“小学毕业水平的劳动力可以提高劳动效能43%,高中可以提高108%,大学可以提高300%;从获得效益看,美国1900-1959年,物质资料投资所获得利润增加3.5倍,而教育投资所增加利润高达17.5倍。”

(二)农业现代化的实施迫切需要加强农民的教育

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支持,但科学技术要转换为生产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否将科学技术及时送到农民手中,二是农民能否接受和使用这些技术。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以科学技术实现对稀缺资源的替代,从而使农业由以资源为基础的传统农业向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转变,而其中转变的关键在于农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但我国农民教育水平与目前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农业机械化发展初期的国情事实差距较大。现在我国农村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农业劳动力0.71%,每7 000亩土地只有一名农业技术人员,每7 000头牲畜只有一名兽医人员,每万亩森林仅有0.53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只有1名农业科技人员,这种状况使得我国现有适合农村应用的科技成果的70%,因人才瓶颈制约而无法推广,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只有30%,而发达国家则一般都在60%-80%。

农业现代化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理念为支撑,由现代知识型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体化多功能的农业产业体系。只有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养能够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学会使用现代技术装备、能够合理支配资源和遵循市场规律进行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民,才能有效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现代化。研究发展中国家农业的资料表明,通过比较低收入国家中上过学和未上过学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和革新能力,在能提供诸如化肥、良种等投入以及改进耕作技术的条件下,上过4年学的农民年产量比未上过学的农民年产量高13%,即使没有这些投入,前者也比后者高8%。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20世纪80年代末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43%,中学文化程度者可提高108%,大学文化程度者可提高300%。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农村高级专门人才及新型农村劳动者。要大力发展农民教育,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能够承担起新农村建设的新农民。

(三)农民增收入长效机制的建立急需加强农民教育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质量状况可以归结为数量多、质量差。数量多,就需要把农村富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质量差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不高、科技素养较差、经营观念不强和身体状况不佳。2002年,广东省文盲半文盲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4.0%,其中外出打工人数仅占当年农村转移劳动力总数1.3%;小学文化程度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30.0%,外出打工人数仅占当年农村转移劳动力总数16.8%;而初中程度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52.0%,外出打工人数占当年农村转移劳动力总数61.4%;高中程度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10.4%,外出打工人数占当年农村转移劳动力总数13.5%;中专程度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3.0%,外出打工人数占当年农村转移劳动力总数5.8%;大专及以上程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0.6%,外出打工人数却占当年农村转移劳动力总数1.2%。当前农民收入增长主要靠非农收入,2003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919元,工资性收入增加额占全年农民收入增加额54.1%,在工资性收入中务工收入人均514元。我们调查表明:2008年广东省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农村劳动力总数59.7%,从事第二产业的占农村劳动力总数17.5%,从事第三产业的占农村劳动力总数22.8%。

世界银行研究显示,劳动者受教育时间每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显示,2000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受教育时间每增加一年,可给家庭多带来198元汇寄现金;受过培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寄带款比平均水平高13.7%。在全部农村劳动者当中,高收入者平均文化程度较高,掌握专门技能的劳动者比例也高。广东农村劳动力收入与受教育程度也呈正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收入越高。从1985-2005年广东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与其相对应的收入也不断提高。1985年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为6.342年,当时人均收入仅495.13元/年.人;到2005年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为8.983年,人均收入高达4 690.49元/年.人。

有学者对中国1979年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越高,转移范围半径越大,没有文化的农民80%在本村。教育对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永久性迁移作用很显著,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进入本地非农业产业就业概率就增加3个百分点,户口迁入城市概率也会增加6个百分点。只有发展农民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才能不断增强农民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和转移就业技能,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加劳务收入,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四)和谐农村的构建呼唤加强农民教育

农村安定和谐是全国安定和谐的基础。加强农民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在构建和谐社会及促进农村稳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国外发展进程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 000美元到3 000美元之间的阶段,既是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当前广东正处在这一发展阶段。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原有区域界限和地缘关系被打破,传统人际关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各种矛盾突出,利益间的协调平衡更加困难。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调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个人和集体、局部和全局、眼前和长远等关系,才能更好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保持农村社会协调稳定,逐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更谈不上和谐社会。谁能享受良好教育,谁就能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摆脱经济贫困,必须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现状,为广大农民子女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机会。

(五)新农村建设迫切要求加强农民教育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战略决策。支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在农民队伍结构中主要体现为4种人才:农民致富带头人,即能安心农村,具有较高组织管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农民专业户;技能型人才,即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即具有种植、养殖、加工等农业实用技术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农民经纪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为迫切的要求就是要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体现,它必然包含建设主体――农民自身的建设,而新农村建设更主要是农民生活质量建设与自身素质建设。新农村建设中人本精神必然体现为农民的教育权与教育程度。农民教育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能仅仅靠物质上资金上投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展农民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推动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宝歌.农村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与发展思路[J].教育探索,2005,(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