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素质农民培训小结

高素质农民培训小结

高素质农民培训小结

高素质农民培训小结范文第1篇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现就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的重要意义

就业、创业是涉及千家万户福祉的现实问题,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兴业之需,也是农民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农民就业创业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我市位于豫西丘陵山区,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农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特别是科技文化水平较低。据统计,截至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102.53万人,其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5.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5.2%,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9.6%。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新技术、新机械、新农具被开发并广泛投入应用,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外出打工者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提高农民素质,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守法纪、会经营、懂创业的新型农民,对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富民强市步伐、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目标,突出抓好农民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思想道德、文明礼仪、法律法规等素质教育,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讲文明、守法纪、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拓宽农民就业创业的增收渠道,努力完善服务农民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农民多元就业创业、持续增加收入的良好局面。

(二)基本原则

1.就业为重,增收为本。把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作为重点,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目的,创新工作思路,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就业、成功创业,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2.为民利民,服务农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民、利民、富民”作为第一要求,把农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把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工作办成民心工程、富民工程。

3.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加强分类指导,从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和方法,确保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工作取得实效。

4.各方参与,齐抓共管。各级、各部门要尽职尽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工作力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系列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三个基本”目标,即:基本形成农民学文化、懂科技、明礼仪、创实业、能致富的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任务明确、措施得力、机制健全、运作规范、保障有力的农民就业创业推进体系,基本形成农民多元就业创业和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为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二)具体目标

1.加强政策理论教育,提高农民政治素质。重点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进行教育,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农民、教育农民、富裕农民。农民接受政治教育比例达到100%。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道德素质。重点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体主义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内容开展教育,促使农民成为明礼诚信、和谐友善的群体。农民接受道德教育比例达到100%。

3.加强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农民法纪素质。重点围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经济法、村民自治法等内容进行教育,促使农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管理自身事务,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到2012年底,农民接受法律教育人数要达到50%以上,2015年底达到80%以上。

4.加强市场经济教育,提高农民经济素质。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知识以及商品、价格、价值、税收、资源配置、宏观调控等内容进行教育。加强对农民合作社领办人、农民企业经理人、农民经纪人、农村产业工人的培训,把市场经济的先进理念输送到千家万户,不断增强农民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到2015年底,农民接受市场经济教育比例达到90%以上。

5.加强知识技能教育,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重点围绕当地产业发展、劳务输出特点,开展科学文化知识和实用适用技术培训,加快农民向产业工人和市民的跨越步伐。到2012年底,农民接受技术培训人数达到劳务输出总量的50%以上,到2015年底,农民接受技术培训人数达到劳务输出总量的80%以上。

6.加强劳务推介引导,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发展劳务经济,打造劳务输出品牌,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务输出城市、行业、岗位推介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使更多的农民外出打工,增加收入。鼓励农民联合创业,通过自主创业、返乡创业、外出创业,形成多元化的农民就业创业机制,尽可能使农村每个家庭都有1个稳定的劳务输出就业岗位。到2015年底,力争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四、方式方法

(一)集中教育。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集中教育。各县(市、区)每年通过阳光运作,择优筛选部分农民到党校、职业中专、农广校、技工学校等教育机构进行集中培训。乡(镇)、村(社区)以农民夜校为平台,结合当地产业需求实行集中教育。

(二)订单培训。坚持以需定训,积极与用人单位开展供需合作,签订培训订单,进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村企联姻的培训模式,切实抓好实训环节教育,着力培养农民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远程教育。乡(镇)、村(社区)要定期组织农民群众参加远程教育,充分运用电视、互联网及VCD课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扩大覆盖面,增强时效性。

(四)实地培训。结合农时季节,定期组织农业技术专家和农民技术员深入农村课堂、田间地头,为农民讲解和演练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按照岗位要求,组织农民学员进入工厂车间,现场观摩动手操作,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就业创业本领。

(五)整合资源。各县(市、区)以党校、职业中专、农广校、技工学校及市内外基地学校为依托,以培训会、群众会、农民夜校等为载体,按照统筹规划、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的原则,建立完善“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整合项目资源,选好主导产业,进行“公司+基地”、“协会+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培训。整合师资力量,在县、乡两级组建门类齐全、业务熟悉、农民欢迎的师资队伍,组建农民教育讲师团。同时,切实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编写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农民适用的教育培训教材。

(六)政策引导。制定产业、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把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作为稳增长、保民生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完善农民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发挥政策的领航、护航作用,引导就业、保障就业、推动就业,让更多农民享受到优惠政策。

五、组织领导

(一)健全组织机构。为确保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工作的健康顺利推进,市政府将成立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另行发文),负责全市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和就业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在市委农办,具体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与综合协调。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组织,制定好培训规划,有效推进农民素质教育和就业创业工作。

(二)明确责任分工。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分级负责、分层管理、分类培训、明确责任、互相协作”的要求,强化责任,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1.县(市、区)政府:各县(市、区)政府要结合各自实际,把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工作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重点在农民教育和就业服务等方面下大力气,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能力和转岗就业创业能力。

3.农业部门: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围绕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加工和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的要求开展科技培训。围绕各地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开展特色职业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创业就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力争5年内培训农民15.8万人次,其中,农民学历教育培训6000人次,培训各类农村合作社带头人5000人次,培训新获得绿色证书的技术骨干农民1万人次,“阳光工程”培训农民4万人次。

4.扶贫部门:继续实施“雨露计划”。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建设一批全免费培训试点基地和一批办学规模大、培训质量好、社会信誉度高的培训学校,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抓好对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到2015年底培训3万人次。

5.宣传部门: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强对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工作的宣传,要及时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6.文化新闻出版、体育部门: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部门要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和农村书屋建设,组建各类文艺团体和体育协会,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7.教育部门:落实好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助学金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吸引更多学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积极开展以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为主的农民学历教育,改善农业劳动者学历结构。结合地域特点,制定相应的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

8.司法部门:结合“六五”普法工作,认真开展法律进农村、进社区活动,大力开展各类法律、法规宣传活动,使农民群众能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六、工作机制

(一)统一认定全市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基地。根据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由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按照“适度集中、规模培训、科学布点”的原则以及“基层申请、联合评审、社会公示”的程序,集中筛选一批教学设施好、实训场地优、师资力量强、培训积极性高、具有品牌专业的职业学校作为全市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基地。没有认定为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基地的学校不得担负农民培训任务。要制订培训基地管理办法,对培训基地统一授牌,实施动态管理,2年考核验收一次。建立奖惩机制,对教学管理不力,就业转移较差的培训基地取消其培训资格;对培训任务完成好的培训基地,以增加培训计划等形式予以表彰奖励。

(二)统筹农民素质教育年度培训任务。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以及有农民培训项目的部门和单位,年初上报年度培训计划,由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后,统一下达年度培训任务到各部门和培训基地,培训基地与部门签定培训合同。采取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培训信息,农民自主选择培训基地、培训时间和培训专业,培训基地自主招生、自主培训、自主安排就业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培训。要不断加强教学监管,认真审查培训教材、教学计划和就业订单;要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确保完成年度农民培训计划。

(三)规范农民素质教育培训补助报账程序。由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统一的财政报账清单,培训任务完成后,培训基地提出报账申请和培训学员名单,部门检查核实签署意见,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由财政部门拨付到培训基地。对社会力量的投入,同样规范报账程序。通过统一农民培训资金的报账程序,有效整合培训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止出现挤占、挪用、贪占培训项目资金的现象,促进全市农民培训工作健康发展。

(四)建立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服务机制。顺应农村群众的就业需求,完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就业信息对接等就业服务,使公共服务网络覆盖乡村社区,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拓宽农民到中小企业的就业渠道,引导和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借助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建设,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城乡劳动者自由流动、平等就业。降低进城落户门槛,帮助农民实现在城镇有工作、有住所、有社保、子女有学上的愿望,推动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打击“黑职介”、“黑中介”,规范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使其劳有所得、劳有所获。

高素质农民培训小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民素质; 农民培训; 农村经济; 拉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 F3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8-0019-01

一、开展农民培训的重要性

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不仅增加了就业压力,而且也给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具有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绝大多数未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这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也影响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其科技文化素质呈明显的正比关系。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其经济收入受到直接的影响。另外,科技文化素质的缺乏也导致了农民精神上的贫困,不良文化在农村地区的泛滥。加强农民培训对于对维护社会稳,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精神生活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农民素质势在必行

农户的家庭收入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家庭成员的身体素质、性别比例、出外打工的时间、家庭的风气、村庄的风俗习惯、道德水平、农村治安等因素,但是最终决定家庭收入的是农户成员产生致富行为的动机、需要、行为等心理方面的因素, 动力发源于其内在力量, 而其心理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广义的农村教育持续地对农民施加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要求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般情况下,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素质是相关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反映人口素质的高低,农户的经济收入可以反映农村教育与培训实施效果,农村教育与培训对人口素质提高的作用也可以通过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印证。

三、农民培训的主要举措

(一)拓宽培训内容

农民培训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个就是技术上的培训,要让农民掌握现代化的技术。就现在种茶来说,大批量种茶人存在,同时一家一户的种植者也存在,所以要把农民的技能提高,让他们逐步认识到这个问题并掌握这个问题,这就是技术上的培养。第二就是培养农产品经营和市场接轨的农村人才,特别是要着重培养农村经纪人。产品很好,但要组织出去,就要培养农村经纪人,这样才能解决一家一户生产和大市场销售的矛盾,特别是如果存在马路经济的地方,那么这个地方的经济就肯定不是很发达,这是由于没有人来收购。第三、从城市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培养农民,特别是一部分农民的多技能,为农民进入城市、小城镇做准备。所以说要进行技术上的培训和经营上的培训、多技能的培训,为农民的分流、为农民的进入城市、为农民的进入小城镇作准备。小城镇的建设应该以农民为主体。因此对农民学要进行多技能的培训。至少,这几个方面,才能为农民进城创造条件,为农民人口分流创造条件,为现代的农村建设奠定实实在在、切实可行的基础。

(二)强化农村科普阵地,搭建学习平台

培训农民定位点是“服务农业,培训农民,发展农村”,扎实为农民服务。农民培训工作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远程函授教育,主要面向具有高中文化难以脱产学习的农村青年,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作为后备劳动力进入岗前培训阶段,以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接受新生事物的意识,提高他们对农业新技术的认识。可以使农民感受到新技术的有效性、可操作性,从而提高他们的接受能力。同时,通过远程函授教育培养大批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和骨干农民,发挥他们的带头和示范作用,通过他们的影响加速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步伐。另一个部分是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主要面向在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行业从业的新型农民。在技能提升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中,认真研究制定培训和认定的教学计划、培训时间、课程安排、上课内容,培训效果、目标措施等一系列内容,落实教材,配强师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了专业进行授课,保证了培训人员的技能考核、考评。把好关口,严格认定,掌握培训效果,及时考核验收,并严格按照鉴定认定程序,不断规范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农民。三是采取“送教下乡”的培训方式,积极做好宣传工作,认真采集审查培训对象基本情况,安排专人到实地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聘请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人员讲课,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耐心施教,并到基地实习考察,使参训人员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三)因地制宜,多层次,多渠道培训

一是有针对的培训对象,培训要抓住示范户、大户,这样可以使大量分散的农户受到带动,定位要准确。示范户、大户是知识的受体,同时也是科技知识的载体,这样才能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二是有针对的培训内容,要因材施教,因需施教,要和本地发展产业相适应,要和当时当地的农村需要结合,从实际出发,摸准农民确实所需,现实的可以立刻发挥作用的科学,同时要注意农民滚动发展所需要培训的要求,逐步深入,学以致用。三是有针对的教学手段,采取先进的教学设备与方法,特别是网络科技、多媒体,要整合资源手段使农民更好更快的消化知识,学会技术,体验科技应用与生产力关系。

(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营造文明乡风

要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的指导和服务,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水平,增强他们的发展意识、创业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大力营造生气勃勃、富于创造、勇于进取的农村思想文化环境。深入开展科普、读书活动和“科技、文化、卫生、法律、政策“五下乡”活动,大力推进现念进家、先进文化进家、致富信息进家、文明习惯进家、政策法律进家、村规民约进家,使终身学习成为农民个人全面发展的自觉追求,努力推动学习型乡村建设。加强县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精神文明活动中心、新华书店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立足充分发挥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充实设备,切实改善活动条件,将其真正建成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乐园。

高素质农民培训小结范文第3篇

我省农机培训工作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农机化学校、农机推广等单位作为培训主体,将各类培训工作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培训实施方案,以保证案计划任务落实。采取多种培训形式,落实培训任务,编印技术资料、宣传资料等,努力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尽管相关部门做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和努力,目前我省农机教育培训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鼓励农民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社会化农机培训,让农民自己出钱学习,大大影响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相关培训机构培训的条件和设施相对滞后;教育机构、推广机构、农机中小企业、农民不能建立长期密切的合作,培训往往无法落到实处。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平台人才培训工作站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努力做好农机中小企业和农机手的培训工作。

2农机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工作站农机教育培训面临的问题

2.1经费短缺,影响培训工作的推广

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面对的主要是农机手,而农机行业又是一个微利产业,如果由农机手或者农机中小企业承担培训费用,将会给其造成不小的负担,并且会对培训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阻力。因此,我们对农机中小企业农机从业人员、农机手开展培训必须是免费,这就给我们的培训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2组织困难

农机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工作站主要培训对象是农机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农机手。农机中小企业的负责人多为乡镇企业家,受本身认识的制约对非政府机构组织的农机培训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农机手由于信息闭塞和我们宣传联络的力度不够,往往得不到相关的培训信息,以至无法保证正常的培训工作。

2.3培训领域受制约,农机手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不仅是农机手包括农机相关中小企业都认为农机培训主要应该是拖拉机、大中型耕作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的驾驶培训操作,而非小型的农用机械如铡草机、脱皮机、粉碎机等的操作使用、简单维修等,思想认识的不够导致在小型农业机械的操作上容易出问题,截止去年12月底,全省累计发生公路以外农机事故330起。这些事故的发生,往往都是在这些小型农业机械的操作上,所以我们针对中小型农业机械的安全使用操作,简单维修和技术诊断的培训就显得尤为的重要。由于认识的不够,培训领域并不是农机手和农机中小企业人员最为关注、想学习的,导致相关人员参加积极性不高。

2.4培训对象科技素质低

到目前为止,我国很大一部分农民的文化素质还不高,文化底子的薄弱,导致不能完全听懂培训课,或别人讲一遍就理解,他们讲三遍才能弄懂。对许多文化程度很低的农村劳动力来说,与其说是他不选择培训,不如说是培训不选择他。这也导致我们的培训工作进展困难重重。

3解决方法

3.1多方协调,争取项目经费

建议各级政府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和经费支持。并在农机检测与技术服务平台项目中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培训工作。企业自掏腰包拿出一部分经费用于相关的培训费用。经过多方努力,我们已经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80余次。

3.2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平台研发和服务团队聚集共建单位年富力强、充满活力的各类人才50余人,其中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10人,工程师15人。聘请我省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总站专门负责质量工作的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5名。组建了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技术熟练的多面手的教师队伍,保证了农机教育培训质量。

3.3适应的培训方法

传统的农机培训方法习惯于学生式课堂说教,模式单一,内容枯燥,效果不佳。农机中小企业和农民机手,普遍来讲,理论基础差,参加培训的欲望不是非常强烈。面对这一特殊的培训群体,我们吸取农民田间学校的参与式办学理念,使农民在培训中处于主导地位,一切活动以农民为中心。启发农民,使农民积极的参与互动,引导和鼓励不同层次的农民经过相互沟通与协调,组合成具有共同求知心理和致富欲望的团队,激发农民自主获取新知识的原动力和创造力,增强农民发展生产的自信心,争取培训效果的最大化。

3.4深入农机中小企业培训

我们利用陕西省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总站每年监督抽查和每季度定期检查的便利,每次深入农机中小企业都要对他们的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售后人员进行一次短期培训,针对产品的质量上容易出现的问题,操作中故障的排查,和简单的维修这几个方面重点讲解,一方面提高了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减少了生产中的事故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4结语

高素质农民培训小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发展;农民教育;对策措施

收稿日期:2006―11― 13

作者简介:王广峰(1969―),男,汉族,山东泰安人,菏泽学院副研 究员,硕士,主要从事三农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基本现状

随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素质较过去有所提高。但从整体素质来看仍然较低。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约48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88%。其中,文盲 或半文盲占8%,小学文化程度占30%,初中文化程度也只占50%,高中文化程度占95%,中 专文化程度只占2%,大专以上则只有05%左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文化素质更低。农民 文 化素质低,引发农民思想不解放,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小农意识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对 农业科技的应用仅局限于跟在别人后面引进良种,接受新事物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同时 ,造成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困难,在劳务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就业渠道狭窄,从事的 大多是简单、粗放、体力型的工作。技能型劳动力只占总数的20%左右,且以低水平技工为 主,很多外出农民工无法及时就业,进城后常陷入困境。

二、农民科技教育的基本特点

1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性。三农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 ,天下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13亿人口,有9亿是农民,农民是国民的主要组成部 分。因此,开展农民科技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社会性工作,也是一项重大的科技素质提高 工程,有突出的社会性特点。

2农民文化程度的差异性。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农民文化程度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的较多,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较少,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所占比例更少。根据农民掌握的 文化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农村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和部 分专业户。他们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生产实践经验,这一类所占比重不到5%;第二类是回乡 的初、高中毕业生。约占农村劳动力的三分之一,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缺乏农业科技 知识和生产技能;第三类是传统型农民。他们长期从事农事活动,有着丰富的传统农业生产 经验,但文化素质低,现代农业意识淡薄,大多没有或很少接受农业技术培训。

3农村产业的多样性和专业性。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多业并存,特别是近年来,伴随农村 个体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农村产业的多样性和专业性愈加突出。

4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性和不平衡性。2002年,占全国人口65%的地区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6%。目前, 我国正在积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由于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基础教育 差别较大,城市基础教育明显优于农村,农村基础教育仍然相对比较薄弱,在西部地区基础 教育发展更加困难。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地 区基础教育条件和办学质量要明显优于欠发达地区。

三、发展农民科技教育的对策措施

1充分认识科技教育的重大意义,加强对科技教育的领导。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任何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都必须通 过农民这个载体,如果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就会严重制约农业科技成果的转 化,就没有创新活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将失去智力支持,势必影响到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进程。因此,富民先富脑,治穷先治愚,科技扶贫是最根本的扶贫。开展农业科技教 育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贡献率,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优质 、高产、高效、无公害农业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加 快农业标准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是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大的战略 举措,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也是一项迫切的现实任务和重大课题。为此,各 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农民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站在具体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 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战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抓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切实 加强对农民科技教育的领导和扶持,树立抓农民科技教育就是抓农村经济发展的观念,明确 职责,分解任务,层层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大考核监督力度,把农民科技教育作为发展 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认真抓紧抓好。

2制定优惠政策,确保培训资金投入到位。

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发展农民科技教育的保证,应建立以政府拨款为主,社会筹集、部门补 贴、学校自筹等多渠道筹资体系。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渠道的经费往往不能到位 ,导致了农民科技教育经费的不足。鉴于目前的状况,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障经费投 入到位。首先,各级政府应列专项对农民科技教育给予专项经费扶持,坚持政府办学,政府 投入的方针,加大对农民科技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其次,农业行政部门要从支农和农业专 项经费中拨出一定比例来发展农民科技教育;还可从地方教育附加费、农村扶贫经费和农林 特产费税中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发展农民科技教育。

3整和科技教育资源,降低教育成本。

农民科技教育资源的整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地区外部资源的整合;二是地区内部资 源的整合。我国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的农民教育资源相对较为充裕,欠发 达地区却十分短缺,因此,应立足本省、市,面向全国,通过学校间相互协调,走联合办学 的路子,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资源,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民科技教育的发展。充分利 用“绿色证书”工程中的政府行为统筹本地区内的各种涉农培训,把各行各业的涉农资源、 经费整合起来,形成资源、师资、财力等整合优势,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民科 技教育培训,形成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一,农业、科技、教育三者有机结合,推动农民 科技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4增强科技教育的针对性、使用性和实效性。

以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一手抓从事农业种、养、加专业人才的培训、教育,向科技 要粮食、要效益;一手抓向非农产业转移人员的培训,使其具备科技致富的本领。按照实际 、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农事季节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到什么、学什么、培训什么 的目的,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和注重实效。在培训方法上采取集中培训和深入村组培训 相结合,课堂讲授理论和深入一线实习操作相结合,学员示范带动和包教包学结合等形式, 开展短、平、快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建立机动、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围绕兴办乡村企 业开展培训,对从业人员采取以培代训和实践培训等形式,抓好职工实用技能知识教育,为 乡村企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围绕扶贫搞培训,针对贫困户的特点,着重对他们进行投资 小、易掌握、见效快的种植、养殖、加工、贸易等优选项目和技术重点培训。围绕农业产业 结构调整、项目开发、基地建设开展教育培训,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5学习借鉴国外绿色证书培训先进经验,大力开展绿色证书培训。

学习借鉴加拿大绿色证书经验,学习他们“以技能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做中学”的 教学方法。在加拿大绿色证书成为农民教育的主要方式,并为提高农民素质和从业技能,促 进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加拿大绿色证书发展史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 无论国情如何,要想搞好农民培训,必须有政府的鼎力支持。因此,建议农业部应多向国家 争取资金或专项教育投资,保证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和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努力提高广大农民 的科技素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培训中提高生产者的技能,在生产中提高产品的经 济效益,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制定农民科技教育规划,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开展绿色证书培训。通过实施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经营、善管理,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经 营的新型农民。到2010年,使受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总体上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 适应。在我国逐步建立一个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齐全、设施更加完备,适应需求、服务 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突出层次性,对文化低的农民开 展实用技术培训;对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开展初、中等技术培训;选择具有高中以上文 化程度的农民接受中等、高等职业技术培训;体现多形式、多渠道、整体性,形成职业学校 、绿色证书培训班、成人学校、广播电视学校、流动影像教育等各种培训形式。在绿色证书 培训中,不断改革和创新绿色证书培训模式,突出岗位技能,要改变过去的粗放经营为精耕 细作,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制定绿色证书配套政策,提高农民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农业 院校、科研院所和推广机构的作用,加强实施绿色证书制度的支持体系建设;树立绿色证书 作为农民教育的品牌地位,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中国农民绿色证书培训有效方式,提高农 民的实际操作技能。

6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适应农民科技教育的需要。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农业职业学校中,现行的教师队伍与农 民科技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不能及时地把新技术、新知识、新成果传授给农民,严重地影 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培养一批既是理论教学的教师,又是指导实践教学的农艺师、畜 牧师、经济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教师引进、培训、进修制度,提高教师的知识水 平和学历层次。聘请当地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建立校外“教师资 源库”,返聘有丰富理论实践教学经验的退休教师任教。

总之,开展农民科技教育是一项提高农民素质的战略性任务,也是一次深刻的农 业革命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丰富,开展农民科技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劳动力资源 优势变为人才资源优势,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高素质农民培训小结范文第5篇

1.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1.1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需要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加快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没有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才能形成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形成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尚;才能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为了进一步发挥农民教育及培训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积极作用,普遍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大力开展与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培养出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农业人才,才能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效和农民的增收致富。由此可见,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工作,是构建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1.2适应城镇化形势,需要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城镇化的过程是工业化的过程,也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一方面,部分农民从种植土地转移到其他工作岗位,必须解决好人往哪里去、去了住哪里、住下干什么的问题;解决好让农民怎么当好农民、怎么不当农民、怎么当好市民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获得新的文化知识,掌握新的劳动技能,增强转移就业的能力,以适应城镇化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民知识、技能的提高,反过来会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前几年,其他地区有些企业一度出现了“用工荒”,特别是缺乏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行业的熟练技工,“企业岗位无工可用,农民群众无业可就”。只有在城镇化背景下不断调整、完善和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才能为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提供必需的人力资本,为二、三产业发展培养合格的产业工人。

1.3立足深层次化解三农,需要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事实证明,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与接受教育年限成正比、与自身的素质能力成正比。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给人现成的物质,不如传授给人获得物质的方法。通过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就是要让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千百年来形成的陈旧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传统耕作习惯中解放出来,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创新增收致富的新思维,掌握增收致富的真本领,自觉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积极投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偏低的问题;让需要转移就业的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转岗就业技能,促进劳务输转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苦力型向技能型、自谋自发型向规模组织型转变,提高劳务输转效益,增加农民劳务收入。通过建立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队伍,全方位拓展农民收入渠道,实现富民增收,推动富民强市。

1.4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需要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培训农民,不但要培训技术,也要着眼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人文素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转变价值观念,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提倡树立先进的思维方式、科学的生产方式、文明的行为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和谐、不公平、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究其原因,有管理体制不完善、基层干部作风等方面的因素,但也有部分农民素质偏低、理解政策不全面、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只有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2.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对策

2.1发挥农广校传统搞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农广校是全国唯一一个专门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完整体系。农广校与“三农”有着天然的联系,具有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的显著优势,是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以及培养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骨干力量,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发挥着主渠道和主力军的作用。近年来,各地农广校对农民开展的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再融合阳光工程专项技术培训,这是为配合全省粮棉油高产创建特别是项目实施的需要,以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为单位,对示范片内的从业农民开展技术培训。通过这些培训,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民“有了点文化、懂了点技术,会了点经营”生产生活需要。

2.2培训对象要注重区别对待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成分日益分化,相应地出现了在家务农、企业就业、外出务工、个体经商等不同群体,农民培训工作呈现出培训对象分散、培训内容庞杂、培训需求多样、培训时间季节性较强等特点。面对农民群体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必须根据农民需求,实施分类培训,让农民学有所用,绝不能搞“一刀切”、“一鞭赶”、“大呼隆”。具体操作上,可以将培训对象分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在岗需要提高技能的农民工等几个层次,即便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里面也有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别,也有普通农户、专业户、农产品加工企业主的区别,还有年龄层次、文化层次、从事行业、就业方向的区别,要层层细分,合理归类,区别对待,因人、因地、因时、因情施教,量身定做培训“菜单”,深入搞好分类教育,确保各个层面的农民都能接受专业科目培训。

2.3培训教师是实现科学技术转化的关键 作为从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教师,须具备综合的知识修养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讲解示范能力;娴熟的组织协调能力;高度的敬业精神;较强的创新意识;良好的身体素质。只有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要求。

2.4创新培训模式,精心组织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要采取普遍培训与个别培训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应该设定不同的培训模式,并着力强化种植养殖大户、农民辅导员、科技带头人等人员的培训。在技术推广与应用、生产管理与经营方面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农民辅导员带动示范户,示范户影响一般户,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的良好局面。增强农民主动学科技、用科技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来;培训时间要科学合理、灵活安排。在不同的农时季节,深入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头巡回培训。如:农民冬闲、夏季挂锄时进行集中办大班培训,农忙时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开展现场生产实践指导工作,拓宽受训者的范围,尤其应着重对农民进行“反复性”地培训;进行科学调查摸底,培训内容必须符合实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农村的现状是什么,农民迫切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根据调研情况,针对不同村、不同产业具体制定有效的培训,实施培训,指导计划,并按照所从事的主导产业和农民所需,设置培训、指导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不使培训流于形式,确保实效;聘请专家与本校教师相结合的培训、指导方式。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进村入田”进行理论培训和现场生产实践指导,逐渐形成专家与教师、农民三方互动的培训模式。教师将广大农民对于养殖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安全检验、新技术推广等相关问题予以汇总,然后定期聘请专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答,满足广大农民对各项技术的需求;印发技术资料与发放技术光盘相结合。一方面,将专家教授技术讲座刻录成光盘,发至示范村,组织科技培训示范户和辐射户集中播放;另一方面,将技术资料发放到示范户,做到村村有技术光盘、户户有技术明白纸;材和乡土教材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自编乡土教材、通俗易懂的实用科技小册子、光盘,并达到“四性一强”,即科学性、实用性、实效性、专业性,地域性强。使受训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农民容易掌握,也使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农民和农业生产实际;结合村级文化大院建设,扶持建设村科技书屋和农民夜校,方便农民借阅和学习,激发和引导农民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热情,繁荣农村经济。

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