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民工;高职院校;综合素质;培训;就业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183-02

农民工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进程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伴随着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实体产业的关停、倒闭,导致大批农民工失业。针对这种形势,党中央、国务院积极部署,全面启动包括促进农民工就业在内的种种措施。在稳定劳动力需求、改善公共就业服务的同时,强调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提升再就业能力。同时,面对生存困境和就业压力,许多农民工特别是1980年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也意识到并迫切要求通过参加相关培训,提高包括职业技能素质和非职业技能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为在城市中立足以及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势在必行的高等教育改革,在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促进就业方面,高职院校能否有所作为?本文主要就该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当代农民工综合素质现状

刘传江等人的研究显示,目前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多数为餐饮、酒店、保洁等服务性行业,比例占到了67.5%。这些岗位工资待遇低而且不稳定,说明农民工缺乏就业竞争力。分析原因主要是综合素质较低,具体表现为:与同年龄就业群体相比,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文化积淀与人文素质需要提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培训。上述原因导致其很难获得并胜任管理与专业技术岗位等高端职位,收入普遍较低。因此,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是应对就业压力,改善该群体生存状态的根本途径。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也是保证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2 当前农民工培训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目前的农民工培训主要集中在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对于非职业技能素质的培训,如: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等还缺乏足够的重视。第二,师资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很多培训机构由于中标或在政府的授权下直接获取了政府各部门的培训项目,培训任务繁重,不肯花钱聘请专业培训教师,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有时临时聘请专业教师。在这种没有稳定和高质量培训教师队伍作保障的情况下,培训机构很难保证其培训质量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第三,培训模式呆板,缺乏灵活性。农民工群体具有分散且流动性大、教育层次不齐、教育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多数针对农民工的培训没有注重解决上述特点,而是采取单一的办班教学模式,使得培训在时间、地点等方面均不能满足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培训力度大打折扣。第四,培训缺乏实效性,而且尚未建立有效的农民工教育培训评价体系。专业设置上缺乏前瞻性战略眼光,主要集中在面向第三产业的初级培训,而针对现代化大工业、制造业的高级技能培训则较少。培训缺乏针对性,不能有效地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结合。没有建立有效的农民工教育培训评价体系,对于教材编写、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师授课水平和教学效果等没有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使得教学过程各环节无法科学规划、有序进行,阻碍了农民工教育培训水平的提高和培训体系的完善。第五,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不足。有些基层部门由于财力紧张,基本无专门的经费投入,培训资金缺乏保障,相关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心有余而力不足,培训单位积极性不高。

3 构建较为完善的农民工终身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必须有所作为

3.1 高职院校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中应承担起肩负的社会职责

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每一个人都有全面发展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高等学校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资源之一,应该负起自己的社会职责,发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比如:北京大学已经于2005年率先创建了“平民学校”,由本校师生对校内的农民工进行外语、计算机、法律常识等的免费义务教育。虽然由于教育资源有限,目前还仅限于本校的农民工,但是这种模式值得高职院校学习和推广。

3.2 高职院校参与农民工综合素质培训符合世界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2009年,在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讨论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引起众多讨论和思考。众多专家认为,当前教育改革面临人口众多、贫富差距大的基本国情,又要应对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需要统筹考虑、科学规划。面临世界变化未知的经济形势与国内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机遇、贴近社会现实并与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相结合,从学历教育的一元化体制中挣脱出来,打破条条框框向多元化、多层次教育转化,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潮流完成华丽转身。从世界范围看,当今许多国家都积极致力于这方面的改革实践,把大学作为主要依托,建立以大学为轴心的教学、科研和生产联合体。美国在波士顿地区和加州地区形成的高教、科研和生产结合体系,就是两个成功的例子。其中波士顿地区,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的帮助下,从一个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地区一跃成为“科学工业综合体”地区;我国的高职院校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成功模式,将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与企业的用工需要相结合,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吸收并使用政府和企业提供的资金,为不断提高我国产业工人的综合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3.3 高职院校参与农民工综合素质培训,完善农民工培训体系的举措

(1)改变多头管理格局,简化中间环节,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职院校为主体,企业需求为引导的长效培训机制。目前,农民工教育培训资源应该是比较充足的,如:教育、农业、劳动、建设、科技等部门都有各自的培训机构。但这种政出多门,分散式的培训模式,使得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缺乏必要的统一、协调和衔接,无法充分整合资源优势,很难形成合力,导致农民工培训体系运作效率较低以及培训资源的较大浪费。其实,无论上层的行政管理机构多还是少,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培训主体来完成对农民工的培训任务,而培训主体的教育培训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工培训的实效,关系到国家专项培训资金的利用效率。因此,有必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职院校为主体,企业需求为引导的长效培训机制,由政府牵头进行宏观调控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运作效率,为最终构建较为完善的农民工终身教育体系,打下良好基础。对于那些缺乏师资和教育资源的培训机构以及部分缺乏基本教育资源的培训单位应该进行整顿,经过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与协调,可以将其纳入到高职院校的农民工培训机制中,以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提高运作效率。

(2)拓宽培训资金来源、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农民工进行全面的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了国民经济的持续长远发展,应以政府为主,加大国家财政的教育培训资金投入。同时吸纳高职院校与用工企业的参与。其中,高职院校主要利用自身教育资源担当培训方的职责,用工企业则可以对高职院校培训提出具体要求,双方以订单式培训与联合培养的方式进行合作,企业为人才培养支付必要的经费。由此,在国家、高职院校、企业以及社会资助的模式下将农民工培训的资金管理使用环节进行简化,既能提高运作效率又减少培训资金在使用和分配过程中的违规和腐败问题。

(3)作为培训主体,高职院校可发挥自身的综合学科优势,在提高农民工技能素质的同时注重提高农民工的非职业技能素质。高职院校可以发挥在政治、法律、管理、心理等人文学科方面的师资和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对农民工的非职业技能素质进行培训,加强农民工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塑造良好和稳定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帮助他们适应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避免该群体游离于主流城市生活以外,处于边缘化状态及由此引起的消极心理、消极行为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4)作为培训主体,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管理资源,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民工教育培训评价体系,保证培训和教育质量。作为具备一定办学经验的高职院校来说已经建立了相对稳定和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如果将高职院校纳入到农民工培训构成体系中,完全可以利用高职院校成熟的教育管理经验和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根据农民工培训的实际情况逐渐建立起有效的教育培训评价体系,以教学为中心,合理分配高职院校师资与教学服务资源,随时对培训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价,并按照农民工需要及时优化培训内容、调整教学方法,从根本上保证农民工培训质量。

(5)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满足农民工的不同需要,注重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并最大限度降低培训费用。根据农民工的工作特点,可以外派教师到农民工身边去,采取集中授课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把课堂开在生产车间、施工工地、田间地头,既能帮助农民工及时解决技术难题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培训内容上,应将传授技能和培养人文素质并重,摆脱程式化课堂教学模式,根据环境和教学对象对内容进行灵活取舍,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通过校企的紧密合作,将培训和用工需求相结合、与用工推荐聘用相结合,可充分调动企业、农民工和高职院校三方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培训效率。

4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积极引导并促进农民工就业

由高职院校与政府有关部门协作,在农民工中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财政补贴,降低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费用,使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经过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单项职业能力证书,提高农民工培训水平。同时,加大政府的政策引导,逐步实现农民工培训、考核、认定、就业一条龙的服务体系,使经过培训具有一定技能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农民工能够迅速在国内甚至国外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企业和社会的效益资本。例如:山东省武城县的800多名农民在经过培训获得技能等级证书后,经过应聘在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建筑、餐饮、远洋捕鱼等十几个不同行业,每年可增收 8000多万元,既增加了农民工收入,又提高了更多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总之,农民工培训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只有我国1亿多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保证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保证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农民工培训,是社会对农村进行反哺的有力体现。以高职院校为培训主体,以政府为引导,通过加强校企联合,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培训格局,有利于加快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加快我国产业工人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及时解决潜在的社会矛盾,促进高职院校、政府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简新华,黄锟.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6(17):1-6.

[2] 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J].人口研究,2008,5(32):48-57.

[3]何蓉蓉,付亚萍.浅析第二代农民工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J].市场与技术,2009,7(16):72-73.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我国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快,施工行业也一跃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施工企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需求非常大;而相应农村耕地越来越少,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成为建筑行业的生力军。不可否认农民工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也不得不正视他们无论是技能还是个人素质方面,都无法满足施工企业的要求。因此,本文就针对如何提高从事工程施工行业的农民工的素质展开讨论。

关键词:施工企业;农民工;素质

一、施工企业农民工素质现状

(一)文化程度低

现代社会是知识型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益,而城市的产业结构也越来越体现出知识化、技术化的特点,但是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使其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的要求。市场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这对于农民工而言这意味着除了使其无法和谐的融入城市生活外,甚至会导致不同社会阶层的尖锐对立。

(二)精神生活空虚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或者文化观念等方面均有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很少有深入交往。而农民工受到文化素质的限制,精神世界也比较空虚,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内容之余,他们的生活就只剩下吃饭和睡觉,最不济的也就是逛逛陈列着他们买不起的商品的商场,看看临街电视等等。这种单调、乏味的生活很容易使其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从而表现出行为失范、放任自流的状态,这对于社会安定来说是一大隐患。

(三)心理素质较差

尽管农民工也认识到自身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但是他们仍然坚持在城市就业,以期能慢慢转化为城市居民。但是当他们认识到自己“边缘人”的身份后,就会激发其消极的社会心理,这种心理问题相对比较特殊,具体表现为对城市缺乏爱心,不服从管理及逃避管理等,有些极端的会产生反城市倾向,从而诱发一系列的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

二、提升农民工素质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的管理体制问题

现在我国财政体制是“各级分灶”的形式,因此一些农民工主要流入地的政府及部门,对于为外地农民工提供教育培训的作法不太认同,认为地方财政支出要用于解决当地的问题;此外,负责对农民工实施教育培训的部门是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及农业部,而学校职业教育又属教育部,因此在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教育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权责不清、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教育培训资源问题

现在我国的职业教育资源还严重不足,但是极为有限的教育资源又非常分散,因此在发挥其资源效益方面就大打折扣。其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严重失衡;其次,城乡二元化结构使得教育培训体系在城乡的发展严重失衡;第三,企业组织有严重的角色缺位;第四,社会教育培训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与利用。

(三)教育培训资金问题

资金是保证农民工受培训教育、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没有强大的资金后盾作支撑,农民工的素质提升就无从谈起。但是现在我国财政支出用于农民工培训的比例非常少,远远无法满足当前2亿农民的发展需要;并且尽管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企业要针对员工开展必要的职业培训,但是多数建筑企业出于成本考量都没有履行该法定义务。

(四)农民工自身的问题

制约农民工素质提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工自身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纠其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农民工的观念相对陈旧,受自然经济思想及小农意识的束缚,大多数农民工目光短浅,认识不到受教育培训的重大意义;其次,经济拮据,没有接受培训的支出,因为他们长年靠出卖体力维持基本的温饱生活,无法拿出多余的来接受教育培训;第三,超时工作使其没有多余的精力与时间参加培训,现在我国大多数工程施工企业的工作时间均不符合劳动法的要求;第四,行业限制,施工企业的职位工作相对简单,使得农民工认识不到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正是这些因素打消了农民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其素质的提高。

三、提升工程施工企业农民工素质的策略

(一)设立农民工培训的专项基金

针对农民工培训经费的投入,可以实行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分担的机制,而补贴农民工培训的经费要落实专款专用。基于施工企业农民工的需求量、企业自身的战略发展而言,加强农民工的素质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因此各级财政部门要针对农民工培训的专项资金实行统筹安排、专项管理,带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拓宽经费投入的渠道,使得农民工的素质培训得到可靠的资金保证。

(二)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培训的质量

各相关职能部门要针对培训机构的培训项目及计划进行审核与指导,对其培训质量、培训内容做定期的评估与考核,以保证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质量,使其健康发展。各培训机构针对自身的内部管理要不断的完善,进一步明确培训目标,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细分培训任务,设计针对性强的培训模型,建立农民工培训档案及相应的考核制度等等,从而为施工企业输送更高素质的劳务人员。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现就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的重要意义

就业、创业是涉及千家万户福祉的现实问题,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兴业之需,也是农民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农民就业创业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我市位于豫西丘陵山区,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农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特别是科技文化水平较低。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102.53万人,其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5.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5.2%,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9.6%。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新技术、新机械、新农具被开发并广泛投入应用,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外出打工者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提高农民素质,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守法纪、会经营、懂创业的新型农民,对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富民强市步伐、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目标,突出抓好农民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思想道德、文明礼仪、法律法规等素质教育,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讲文明、守法纪、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拓宽农民就业创业的增收渠道,努力完善服务农民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农民多元就业创业、持续增加收入的良好局面。

(二)基本原则

1.就业为重,增收为本。把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作为重点,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目的,创新工作思路,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就业、成功创业,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2.为民利民,服务农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民、利民、富民”作为第一要求,把农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把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工作办成民心工程、富民工程。

3.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加强分类指导,从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和方法,确保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工作取得实效。

4.各方参与,齐抓共管。各级、各部门要尽职尽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工作力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系列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三个基本”目标,即:基本形成农民学文化、懂科技、明礼仪、创实业、能致富的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任务明确、措施得力、机制健全、运作规范、保障有力的农民就业创业推进体系,基本形成农民多元就业创业和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为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二)具体目标

1.加强政策理论教育,提高农民政治素质。重点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进行教育,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农民、教育农民、富裕农民。农民接受政治教育比例达到100%。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道德素质。重点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体主义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内容开展教育,促使农民成为明礼诚信、和谐友善的群体。农民接受道德教育比例达到100%。

3.加强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农民法纪素质。重点围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经济法、村民自治法等内容进行教育,促使农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管理自身事务,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到2012年底,农民接受法律教育人数要达到50%以上,2015年底达到80%以上。

4.加强市场经济教育,提高农民经济素质。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知识以及商品、价格、价值、税收、资源配置、宏观调控等内容进行教育。加强对农民合作社领办人、农民企业经理人、农民经纪人、农村产业工人的培训,把市场经济的先进理念输送到千家万户,不断增强农民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到2015年底,农民接受市场经济教育比例达到90%以上。

5.加强知识技能教育,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重点围绕当地产业发展、劳务输出特点,开展科学文化知识和实用适用技术培训,加快农民向产业工人和市民的跨越步伐。到2012年底,农民接受技术培训人数达到劳务输出总量的50%以上,到2015年底,农民接受技术培训人数达到劳务输出总量的80%以上。

6.加强劳务推介引导,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发展劳务经济,打造劳务输出品牌,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务输出城市、行业、岗位推介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使更多的农民外出打工,增加收入。鼓励农民联合创业,通过自主创业、返乡创业、外出创业,形成多元化的农民就业创业机制,尽可能使农村每个家庭都有1个稳定的劳务输出就业岗位。到2015年底,力争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一)集中教育。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集中教育。各县(市、区)每年通过阳光运作,择优筛选部分农民到党校、职业中专、农广校、技工学校等教育机构进行集中培训。乡(镇)、村(社区)以农民夜校为平台,结合当地产业需求实行集中教育。

(二)订单培训。坚持以需定训,积极与用人单位开展供需合作,签订培训订单,进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村企联姻的培训模式,切实抓好实训环节教育,着力培养农民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远程教育。乡(镇)、村(社区)要定期组织农民群众参加远程教育,充分运用电视、互联网及VCD课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扩大覆盖面,增强时效性。

(四)实地培训。结合农时季节,定期组织农业技术专家和农民技术员深入农村课堂、田间地头,为农民讲解和演练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按照岗位要求,组织农民学员进入工厂车间,现场观摩动手操作,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就业创业本领。

(五)整合资源。各县(市、区)以党校、职业中专、农广校、技工学校及市内外基地学校为依托,以培训会、群众会、农民夜校等为载体,按照统筹规划、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的原则,建立完善“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整合项目资源,选好主导产业,进行“公司+基地”、“协会+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培训。整合师资力量,在县、乡两级组建门类齐全、业务熟悉、农民欢迎的师资队伍,组建农民教育讲师团。同时,切实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编写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农民适用的教育培训教材。

(六)政策引导。制定产业、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把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作为稳增长、保民生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完善农民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发挥政策的领航、护航作用,引导就业、保障就业、推动就业,让更多农民享受到优惠政策。

五、组织领导

(一)健全组织机构。为确保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工作的健康顺利推进,市政府将成立三门峡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另行发文),负责全市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和就业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在市委农办,具体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与综合协调。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组织,制定好培训规划,有效推进农民素质教育和就业创业工作。

(二)明确责任分工。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分级负责、分层管理、分类培训、明确责任、互相协作”的要求,强化责任,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1.县(市、区)政府:各县(市、区)政府要结合各自实际,把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工作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重点在农民教育和就业服务等方面下大力气,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能力和转岗就业创业能力。

3.农业部门: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围绕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加工和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的要求开展科技培训。围绕各地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开展特色职业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创业就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力争5年内培训农民15.8万人次,其中,农民学历教育培训6000人次,培训各类农村合作社带头人5000人次,培训新获得绿色证书的技术骨干农民1万人次,“阳光工程”培训农民4万人次。

4.扶贫部门:继续实施“雨露计划”。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建设一批全免费培训试点基地和一批办学规模大、培训质量好、社会信誉度高的培训学校,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抓好对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到2015年底培训3万人次。

5.宣传部门: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强对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创业工作的宣传,要及时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6.文化新闻出版、体育部门: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部门要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和农村书屋建设,组建各类文艺团体和体育协会,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7.教育部门:落实好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助学金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吸引更多学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积极开展以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为主的农民学历教育,改善农业劳动者学历结构。结合地域特点,制定相应的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

8.司法部门:结合“六五”普法工作,认真开展法律进农村、进社区活动,大力开展各类法律、法规宣传活动,使农民群众能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六、工作机制

(一)统一认定全市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基地。根据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由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按照“适度集中、规模培训、科学布点”的原则以及“基层申请、联合评审、社会公示”的程序,集中筛选一批教学设施好、实训场地优、师资力量强、培训积极性高、具有品牌专业的职业学校作为全市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基地。没有认定为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基地的学校不得担负农民培训任务。要制订培训基地管理办法,对培训基地统一授牌,实施动态管理,2年考核验收一次。建立奖惩机制,对教学管理不力,就业转移较差的培训基地取消其培训资格;对培训任务完成好的培训基地,以增加培训计划等形式予以表彰奖励。

(二)统筹农民素质教育年度培训任务。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以及有农民培训项目的部门和单位,年初上报年度培训计划,由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后,统一下达年度培训任务到各部门和培训基地,培训基地与部门签定培训合同。采取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培训信息,农民自主选择培训基地、培训时间和培训专业,培训基地自主招生、自主培训、自主安排就业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培训。要不断加强教学监管,认真审查培训教材、教学计划和就业订单;要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确保完成年度农民培训计划。

(三)规范农民素质教育培训补助报账程序。由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统一的财政报账清单,培训任务完成后,培训基地提出报账申请和培训学员名单,部门检查核实签署意见,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由财政部门拨付到培训基地。对社会力量的投入,同样规范报账程序。通过统一农民培训资金的报账程序,有效整合培训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止出现挤占、挪用、贪占培训项目资金的现象,促进全市农民培训工作健康发展。

(四)建立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服务机制。顺应农村群众的就业需求,完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就业信息对接等就业服务,使公共服务网络覆盖乡村社区,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拓宽农民到中小企业的就业渠道,引导和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借助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建设,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城乡劳动者自由流动、平等就业。降低进城落户门槛,帮助农民实现在城镇有工作、有住所、有社保、子女有学上的愿望,推动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打击“黑职介”、“黑中介”,规范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使其劳有所得、劳有所获。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农民 现状 对策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民是最大的人口群体,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演变,新型职业农民的涌现,农民教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

1.科技文化素质低下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培育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求,说到底“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我国农民基数大、素质相对偏低。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49%。根据栾川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系统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全县农业人口约为28万人,农村劳动力11万人。其中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者占41.2%,比全国平均数据高4.5%,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9.2%,高中文化程度者占8.6%,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0.08%。从以上数据显示我县劳动力文化水平远低于全国水平。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示范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制约了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制约了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绊脚石。

2. 基层人才流失严重

栾川县属山区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主要表现为:“数量较大、素质较低、分布较广、技能较差”。据统计全县农村劳动力男性8.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3%,女性10.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3.7%。形成女多男少的劳动力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男劳动力中外出务工造成的。当前农村大量的优秀“农村人”通过升学、参军、打工、经商等脱离农村。从上述劳动力组成结构看,农村生产要靠妇女和老人,以及农村许多“留守儿童”的现象不只是一个地方的问题,而是全县乃至全国农村的一个共性问题,也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受机构改革及其它因素制约,农村基层科技人员年龄偏高,加之退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懂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拥有比例严重下降。

3. 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

栾川属典型的深山区县,基本地貌素有“四河三山两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制约,出现了“民工荒”与“民工潮“的不对接状态。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农业效益低,使农民主动接受培训提高素质的内在需求动力不足。农民培训能力不足,接受培训内容单一,数量少,覆盖面小,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技能。这不仅成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严重制约。近年来,各级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农业部实施的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对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每年直接获益培训的农民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4.3%,除各类涉农部门外,直接承担农民培训服务的机构不多,培训形式单一,培训能力薄弱。

二、当前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策

1. 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完善培训体系。我国参与农民培训的机构很多,但始终没有形成协调统一完善的培训体系。近年来虽然政府加大了对新型农民培训的宏观管理,但是受机构改革影响,目前培训机构人员偏少,专业教师偏少,在培训中往往力不从心、顾此失彼。因此,采取政府主导,部门联合,多方参与的形式实施农民培训很有必要。首先要建立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的培训机构的管理考核与认定,建立统一的农民培训师资队伍。二是建立以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为一体的新型农民培训服务体系。对现有的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形成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基础的农民科技教育网络。同时还要广泛发动和依靠农业产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更好推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开展。

2.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筹措农民培训经费实现培训资金共享。要想提高农村整体文化素质,除了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以外,更需要农村农民提出自我发展思路想法。近几年国家虽然加大了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投入水平相对低下,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和制约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因此加大新型农民教育培训,需要各方筹措经费,地方政府除中央财政投入,受培训主体、社会应共同分担,各种机制并存,多渠道筹措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的新机制,不断增强新型农民培训投入,实现培训资金共享。

3. 新型农民培训要与当地农村发展实际相结合,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新型农民与传统上的农民有很大不同,新型农民是综合各种要素的新生产者。农业的发展,农民和农村稳定除了需要进行一系列重要的制度改革和政策扶持外,还需要综合素质良好,能够全面了解,掌控农业生产及其相关政策动态的职业农民。因此,在提高新型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同时更要重视培训的实效性。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十分重要。如“项目式”培训模式、“示范基地式”培训模式、“创业式”培训模式、农业教育培训模式、具有栾川特色的“专业社+基地+社员+农户”经营模式等等。通过技术培训,每年可带动274个农户,实施种植猪苓、天麻、冬花、金银花等名贵中药材,每667平方米年产值可达到1.5万元;食用菌、药用菌高产种植技术,规模发展,每年可创利润在10万元以上的农户不计其数。这些实践探索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缺乏对新型农民培训的实际需求研究,在培训中农民往往缺乏积极能动性。所以在新的背景下,不断优化新型农民培育模式,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大力推广新模式的实际成果。加快推进培训新型农民的步伐,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市场决定新型职业化培训的规模和方向,背离了市场规律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必然使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效率低,效果差,缺乏快速集成培训供给的能力和协调整合培训资源的机制,所以培训的实体必须遵循市场的客观规律,才能使培训产生最大的效益。

(作者单位分别为:栾川县农广校 栾川县新农办 栾川县植保站 )

参考文献

〔1〕王泰群农民教育激励机制初〔j〕农业科学.2011(06)

〔2〕钱淼 元伟 农民职业化培训的市场化研究

〔3〕梁艳萍《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培训;多元化;氛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从短期来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享受者和维持者;从长期来看,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只有将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最核心推动力量,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取得实效和具有持久生命力。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鼓励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即新型职业农民。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解决其中两大问题,一是要实现现代化,二是要引导更多合格的农村劳动力成为职业农民。国家除了需要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持,还需要努力培养新型农民,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治本之举,现阶段情况下主要依赖农民培训。

一、农民培训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主要通过对全国多地农民培训现状与实施效果的实地调查、与国外成功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经验比较和对宏观农民培训体系分析等角度对我国农民培训问题进行研究的。目前单独对农民培训内容问题进行研究的较少,多数都是对农民培训问题宏观性、系统性的研究与论述。针对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给出的对策建议都集中在我国要对农民教育培训问题立法;政府要统筹各个部门对农民进行统一培训;动员民间培训机构、农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参与农民培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农民培训质量;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财政支持力度;根据农民的培训需求以及个体和区域特征区别性得对农民进行培训;在土地流转、农村金融、农村保险制度上为农民掌握利用新技术提供配套等。关于在农村中进行农民教育培训内容的讨论,主要表现农业种养科学技术、农产品市场经营管理知识、农村政策普及三个方面。

(二)培训现状

现实中,我国已经开始的农民培训也是主要围绕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的。我国农民培训的供给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少部分以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为代表的非营利性组织。农民培训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针对还在农村生活的农民进行的培训,一部分是企业对招收的进城务工人员的简单培训。在本文中,农民培训特指对还在农村生活的农民进行培训。相比美国、韩国、德国等其他国家,我国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不足,农民培训的体系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各方面的问题依旧存在,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步伐。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构想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阶段,我国已经到了要全面提升农民精神文化面貌,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拓展农民培训内容的新时期。

二、农民培训内容多元化势在必行

(一)新农村建设需要全方位提升农民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个方面,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描绘的是一幅农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生活全面提升的新时代农村生活。在新农村建设的几年中,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包括发放种粮补贴、养老保险全覆盖、家电下乡、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等,较大程度得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状况和农村面貌。然而,要使新农村建设真正取得胜利,主要还要依靠农民。同时,只有将农民精神面貌的提升与物质生活的改善相匹配,才能解决农村贫穷落后的根本问题。农民的精神面貌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当前农村修建的乡村图书馆、娱乐室,开展的多彩的文艺活动等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但距离农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还远远不够。现有的农民培训由于内容的片面性和供需不匹配,也满足不了要求。同时,农民受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主动看书学习提升自己的愿望和动机并不强烈。因此,外部条件对农民的引导和推动很重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农民教育培训内容的拓展和优化。

(二)农民素质与农民收入水平有显著相关性

农民素质主要指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基本性质、基本素养,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教育素质、科技素质、农民经营管理素质、现代意识等。我国学者对河北省农户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农民素质高低与农户家庭收入水平有密切的相关性,综合素质较低的农户其家庭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农户,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户家庭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我国目前在农民素质提升方面仅局限于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根据农民素质的定义可以看出,农民其他方面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得提高。同样的,如果农民的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与其他方面的素质失衡发展,最终必然也会阻碍其科技素质等的提升,导致综合素质的畸形,使整个新农村建设偏离正确的轨道。

(三)新农村需要现代化、信息化的新型农民

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就需要培养信息化、现代化的农民,需要农民具备现代化的广阔视野,掌握获取、运用信息的基本技能。调查表明,现在我国广大农民还主要依靠电视了解外部世界,获得农产品的相关市场信息仅局限于通过农产品上门收购人员,大多数农民还处在信息集聚的互联网边缘,计算机操作技能在农民中普遍缺乏。同时,农民还固守着传统的生活习惯,生活内容单调而保守。相关调查显示,计算机操作知识是农民目前普遍学习需求强烈的一项内容。在现代社会中,农民获取外部信息的不畅日益影响到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相关知识的匮乏进一步阻碍了其现代化、信息化的过程。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了解更多与现代生活有关的内容是十分有必要的。

(四)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化整合需要拓展培训内容

由于我国农村的收入水平远低于城市,以及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打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出现了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而农村依靠“9938”人群种田甚至部分农村无人种田的情况。这样看来,一方面农民工用工会更廉价,最终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浪费,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不能得到显著提升;另一方面由于种粮人群的缺乏我国的粮食供应问题将很难保证,从经济学角度讲,社会福利几乎为负的。从目前来看依靠市场调节的时滞期过长,完全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因此,在农村开设与农民务工相关的课程,使他们在外出务工之前,就明白外面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自己是否适合出去打工和适合什么样的行业,清楚在家务农与外出打工的的利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甚至开展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也是可能的。这类内容的农民培训有助于从源头上优化整合农村的劳动力资源,使最合适的人在最合适的“岗位”,发挥最大的效能。

三、多元化的农民培训内容

农民素质、农民精神生活层面都包含很多内容,这些内容的提升很有必要。但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农民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农民种养技能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技能和农村政策普及的培训依然很重要。除了上述内容之外,以下这些方面也是农民迫切需要获得和应该获得的知识。

(一)计算机操作基本知识

对农民培训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的普及,人们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农民们普遍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鉴于受教育程度有限,农村中大部分尤其是中年农民还不会操作计算机。因此,计算机操作知识是仅次于种养科学知识、经营管理技能之后农民培训需求最为强烈的一项内容。农民学会使用计算机就是农民向信息化、现代化迈出的巨大一步,将深刻得影响着农民未来的生活和生产发展。

(二)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

在法制时代中,法律是社会生活的规则,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只有明白“游戏规则”才能更好得生活。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农民越来越多得融入市场经济生活中,向农民普及更多的法律知识很有必要。从内容上讲,要选择农民可能会遇到的、周围经常发生的,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内容进行培训;从方式上讲,鉴于农民群体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培训要尽可能得通过案例讲解,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来展开。

(三)养生知识

关注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是进入现代社会的一种标志,在农村普及养生知识也是推进农村文明进步的一项重要举措。最近的调查结果表明,在电视等媒体的传播内容中,四十岁以上的人绝大多数都非常喜欢养生类的栏目,而农村接受培训的以四十岁以上的农民较多。要使农民养生知识培训取得实效和受大家欢迎,就要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因此,在培训内容选择上要本着贴近农民生活的原则,比如在营养食材上要侧重于讲在农村比较常见但是一直被农民忽视的食材,而不是价格较高农民很难承受或者农村很难买到的食材;帮助农民纠正一些农村司空见惯的养生误区并告诉他们错误的习惯或者做法危害在哪里。针对性的培训有利于农村整体在健康保健方面取得快速进步。

(四)进城务工知识

在农民工进城务工之前,组织培训使农民大致了解城市中劳动力的供需状况,存在的工作机会,获得这些工作机会的难度大小,以及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得获得工作机会,可以期望的收入水平,不同水平下将享受的城市生活条件,城市务工需要的工作技能,不同岗位适合什么能力和性格品质的人去做等内容。在农民完全清楚了这些外出务工的相关基本常识,对自己准确定位后再出去寻找打工机会,将有利于微观的个人发展和宏观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对于有意向出去打工并确定自己需要学会某项技能时,县市的相关职业学校能够在政府财政指导下对这部分农民进行免费培训,为他们做好职业准备会更好。

四、农民培训内容多元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把握好培训内容多元化的指导思想

农民培训内容多元化的重要意义不只是丰富农民知识本身,它更多得应当体现的是国家对农民教育的重视和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决心,向社会传达一种尊重农民生活的信号,在农村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紧追时代步伐的氛围,提高农民自主学习的意识。以现代为主导的多元化培训内容,是一扇通向外界的窗户,向农民传递了进步的气息,使他们看到农村正在与现代接轨,农村其实很宜居,未来将会很美好,吸引农民愿意扎根在农村。就像韩国的“新村运动”,在长期开展的“新村运动”过程中形成了勤勉、自助、协作的基本精神,挖掘民众中潜在的美和善,弥补政府工作的疏漏和社会发展的盲区,疏解民众不良情绪促进社会和谐。我国也要借助积极主动的农民培训向农村传递力量,改善农民精神风貌的精神要远高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的多元化培训内容本身。

(二)结合地区实际,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培训内容

当前农民培训内容要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虽然农民综合素质的基本构成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的地方有各自的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等,多元化培训内容的安排甚至培训方式的选择都要在充分调查本地区农民的培训需求和充分了解地域特色的基础上确定,使培训内容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受农民欢迎,更能取得实效。

(三)要借鉴以往培训的相关经验和教训

关于我国农民培训的多份调查报告显示,当前的农民培训并没有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虽然农民培训需求很强烈,但是农民培训内容安排与农民需求不一致、多数专家讲解理论性太强实用性不佳、政府导向性的培训出自多种部门,像一阵风刮完什么就没有了致使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等问题依旧存在。农民培训本质上其出发点和设想都是好的,多元化培训内容对农民能不能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培训的过程,合理科学的培训体系和培训方案设计、有效实施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充分借鉴以往的、其他地区的农民培训中总结的问题、教训,吸取先进经验,做好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华宁.农民素质的内涵探讨及实证研究—基于河北省农户的问卷调查的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2):50-55

[2] 万忠,杨小平.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典型经验.[J].广东农业科学,2009(11):258-261

[3] 蒋寿建.村支书视角的新型农民培训需求分析—基于扬州市216个村支书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08(1):71-7

[4] 张峭,徐磊.中国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2009(6):89-95

[5] 梁娜,陈前恒,孙庆莉.中国西北地区现代化农业建设中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研究—基于陕西、甘肃和宁夏的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329-334

[6] 黄祖辉,俞宁.失地农民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7(5):136-142

[7]王德海,黄杰,高翠玲.农民多样化创收培训模式的建立与运行.[J].农业科技管理,2007(2):2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