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想象力的特点

想象力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想象力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想象力的特点

想象力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右脑开发 探索教学

一、转变教学思想

教师在培养和评价学生智力时要从只注重观察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集中思维、分析性思维、严密的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向在创造性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作为右脑功能的创造性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转变。根据教材特点,在阅读、识字、看图作文等教学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想象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把印在课本上的文字符号──字、词、句、段、篇转化为学生头脑中活生生的形象,并把这些形象在头脑中清晰地保存积累起来。

如学习“颤抖”一词,在学生理解词语后,还可让学生想象再现“颤抖”的形象,以训练右脑。又如学习《翠鸟》一文时,表现翠鸟身上羽毛颜色的有三个词语──“淡绿色”、“深绿色”、“翠绿色”。学生从文字上并不能认识这三种颜色的特征,老师先拿来这三种颜色的羽毛,告诉学生什么是淡绿色,什么是深绿色,什么是翠绿色;再拿出翠鸟的标本让学生辨认羽毛的颜色。学生亲眼看到了真实的形象,在头脑中把这三种鲜明的形象积累起来,深深地印在了脑中。

二、确定合理的教学要求

脑科学研究表明,右脑功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其接受、加工的信息,获得的知识经验难以用言语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平常体验到的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在教学中,老师在进行“说”(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同时,根据教材的特点,对有些词语只需“意会”即可,无需花许多宝贵的时间硬背解释,如:“高山峻岭”、“瘫痪”、“畚箕”、“大汗淋漓”、“废墟”等词语,只要学生知道这些词表示的是什么,怎样的情形,就可以了,不需要学生去死记书面的解释,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不但有碍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右脑的发展。

三、改进教学方法

右脑是加工形象信息、鉴别图形、处理非言语材料的中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让大脑两半球共同活动来完成任务。

1.借助电教媒体

阅读教学首先要注意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充实学生的感知,丰富学生头脑中表象的积累,提供再造想象的基础。

根据右脑以形象思维为主,主管人们的视知觉,形象记忆的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借助直观、形象的电教媒体进行教学。

如《桂林山水》一课,就可以借助录像再现桂林山水“静、清、绿”,“奇、秀、险”的特点。这样,学生通过视、听觉、形象记忆,能非常清晰而深刻地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丰富了学生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产生联想和想象打下基础。

2.启发联想、想象

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读者可以通过作者提供的语言符号,调动已有表象──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运用再造想象,创造性想象,想象相关形象,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指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想象文章描写的场面,想象文章描写人物的性格、心情,说话时的表情、动作和周围环境的情景等一些再现性和创造性想象。

如学习《西门豹》一课时,让学生想象西门豹去送新娘时假装的一副非常相信的神情;官绅、巫婆吓得面如土色的神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人物的神态有表情地读读课文。然后再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你现在就是当时在场观看的老百姓之一,当你开始看到西门豹来“送新娘”时你怎么想?有怎样的表情?当看到西门豹将巫婆投入水中时呢?最后呢?

这些设计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提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3.让学生绘图(画)

对于一些课文,我们可以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根据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绘图(画)。

如《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一课中有一段描写小村庄从前的美丽景色。教师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后,让学生将这幅美丽的图画创造性地画下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思维活跃,有的用蓝色的波纹线加上快活的小鱼表现水的清澈,有的用几只戏水的小鸭子表现水的清澈,有的用鲜艳的美丽的花朵和花丛中的蝴蝶表现空气清新,还有的用密密的树木和林间的小鸟表现空气清新……

想象力的特点范文第2篇

说到想象力,几乎涉及所有的领域,与其相关的论述不胜枚举。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类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想象力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能力,是指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而《我是最懂创造力的人物》一书的作者亚历斯・奥斯本也曾说:“人类的肉体是不完全的东西,人类的心也不值得信赖,然而,人类的想象力却是使人类卓越的动力。”(【美】亚历斯・奥斯本(Alex F.Osborn)著,严厉编译,《我是最懂创造力的人物》第13页,鹭江出版社1989年版)可见作为人类自身最伟大的能力之一,想象力在各个领域中一直是最受推崇和关注的创造元素。

同样,体验派表演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谈到演员的想象力时说:“我们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应该是正确的想象生动的结果”。并认为“想象是演员最重要的创作能力之一,演员在艺术工作和舞台生活中的每一瞬间都离不开丰富而特殊的艺术想象,无论他在研究角色,还是再现角色。”(【苏】玛・阿・弗烈齐阿诺娃编,郑雪莱等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第338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版)

国内外的各大表演专业院校和专业院团,都有专门针对想象力训练的方法和实例。但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即同样的环境下同样的针对性练习,不同的人做出的舞台想象和呈现也是不同的,有时相差甚大,而这其中,舞台想象是无形的,抽象的;而舞台呈现则是有形的,具象的。舞台想象决定舞台呈现的最终面貌,舞台想象的差异化也正是舞台呈现差异化的最根本原因。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舞台想象与呈现的例子,在针对改变物体做出的一组想象力练习中,我们能看到色彩缤纷、想象各异的呈现结果。

练习是这样的:分别给十个演员相同的物体,让他们根据这个物体所具有的某一个特点展开想象,然后通过个人的行动将其在舞台上表现出来,并要求让观众明白你表现的是什么。在这里,呈现中最重要的是要表现出内容和人物,这个人物是谁?在舞台上做什么?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首先我们给出的物体是一个长方体的积木块。得出的想象与呈现的反应结果分别是:

第一个舞台呈现是洗澡盆。表现者利用积木块体积较大,形状较方正的特点,上场后通过脱衣服、感受洗澡水温度、用力搓泥等一系列舞台行动加以展示,舞台呈现比较清楚,观众也看得明白。这个展示获得了现场大部分观众的肯定,但是构思和想象有某些地域特点。南方气候炎热,经常需要洗澡,用力搓泥这种现象难得一见,因此南方观众理解起来就有难度,所以有个别观众提出了一些疑问。

第二个是坟头祭酒。表现者利用积木块竖直的形态特点展开想象,带着人物的状态和人物的情绪入场,满脸悲戚,举步维艰,是远方的儿子回来给父亲扫墓,然后加以双膝下跪、痛苦哭泣、叩头诉说、深情祭奠、挥泪洒酒等一系列非常明确的相关舞台行动加以展示。这个想象构思的舞台效果非常明显,不但人物身份很明确,任务完成饱满,整个演员的状态也表现出了很好的现场感,获得现场观众的一致肯定,掌声非常热烈。

第三个是垃圾箱。这个练习中,表现者利用积木块形态竖直,并占有一定空间的外形特点,通过家庭主妇扔垃圾这样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舞台行动加以展示,动作也较为明确,缺点是动作的同质化程度较高,与其他一些行动的区别比较模糊,现场部分观众产生了误解,不太明白人物舞台行动的目的。

第四个是坐便器。这个练习中,演员同样利用积木块形态竖直,并占有一定空间的外形特点,通过肚子疼、上厕所、脱裤子、坐下、提裤子等一系列舞台行动加以展示。这个练习的特点是表现非常清楚,现场几乎没有看不明白的观众。但是,这也给我们提出了另外一个同样值得思考的问题,即一个演员应如何树立真善美的艺术追求,如何在舞台上用行动反映不得不展示的包括假恶丑在内的全面的生活内容。

第五个是跳水台。演员通过伸展手臂、弹跳、踏步等一系列带有标志性的肢体动作加以展示,这个练习非常清楚,但是给现场观众的普遍感觉是内容不够丰富。

第六个是领奖台。演员通过向四面观众鞠躬、面向国旗聆听歌声等一系列舞台行动加以展示,这个练习的表现也比较清楚,但从它与上一个练习的时间距离、形态上的连贯看,不免怀疑其受上面一个练习的影响。

第七个是老照相机。演员通过摆造型、拍照片等一系列舞台行动加以展示,想象比较具体,展示也比较清楚。

第八个是大提琴。演员通过舞台拉琴、舒展肢体、下台鞠躬等形体动作加以展示,表现较为清楚,但是现场有观众觉得这个想象有点牵强。

第九个是电锯。演员通过循环的拉、伸等舞台行动加以展示。

第十个是火炉子。演员通过扇风、点火等舞台行动加以展示,但是这个练习和第一个练习一样,略有局限,有些地域特点。

通过上面的练习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练习都包含非常丰富的想象。角度不同的想象,呈现出不同的舞台内容,带给观众的感觉也就大相径庭。《现代汉语词典》对“想象”一词的解释是这样的: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

通过这组练习,我们也可以看出舞台想象和呈现的关系,如果说在舞台上的呈现效果更重于之前的想象的话,那么舞台想象则是后一个呈现阶段的基础。但是,舞台表演中的想象更强调借助于自己的直接生活经验或间接生活经验去进行形象的思维,并在舞台上加以展示,这通过前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

想象力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想象力;培养

想象是什么,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拥有合理丰富的想象可以帮助我们阅读深入理解,也可以给我们的作文增光添彩。小学生正处于想象活跃时期,如果老师能正确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力一定能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挖掘每篇课文的想象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用留白,激发想象

“留白”的美学价值便是给人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也叫“艺术空白美”,通常会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此,我尝试抓住课文中的留白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此处出现了省略号,我们可以利用此处的留白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先让学生阅读,体会这句话所隐含的思想动态。接着观看课文插图,设身处地想象人物当时的心情、语言。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体会到老班长的尴尬,没有食物要故意掩饰的苦心。学生说出:“我怕浪费了”。我又让学生再读其他与此关联的段落,进一步引导,学生还会说“别往心里去,没事”。此时,学生已经可以体会到老班长默默奉献、舍己为人的品格。用想象填充“留白”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抓住续写,扩充想象

续写,指从原文出发,遵循原文的思路,对于原延伸。学生在续写时,他们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更大,因此,抓住续写的机会,扩充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结尾句子“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让学生展开想象,叙说后来会发生什么?刚开始时学生说:“德国的军官走了”还只是局限于文本中的人物。后来,我提示学生,这个蜡烛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让学生从文中的人物跳出来,把注意力放在出现的重要物品上,再扩充想象。这个问题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路马上被打开了!有些学生说:“蜡烛里的小金属管得以保存完好,这个非常重要的秘密没有被德国佬发现。”有些学生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将想尽办法继续保护这个秘密。”还有些学生想得更好:“星期二终于来到了,米德叔叔按约定时间到来了,拿走了这个蜡烛”。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了合情合理的想象,写出了精彩的续写,这些都是学生想象力提高的表现。可见,这样的续写过程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表演体验、创造想象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最开始是具体形象、动作和原有知识紧密相连的,而后才能逐步转化为大脑的内部运动。根据小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我利用模拟表演来创设情境,揣摩人物。这样的教学设计下,学生异常活跃,参与积极性特别高,同时这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如,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一课,这是一节以经典的历史故事为背景的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课本剧”表演。首先,在课堂上先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初步感知人物。接着,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说说人物特点。最后,让学生表演。学生发挥想象,让历史重现。表演前,我会提示学生,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很重要,比如晏子理直气壮地说,要表现得不卑不亢,而楚王的三次笑则各有特点“冷笑”“赔笑”“笑嘻嘻”,要表现出楚王由傲慢无礼到自愧不如的变化。武士、大臣们又会怎么说、怎么做。这些提示,无疑是给孩子们提供一把想象的钥匙。学生的表演越来越精彩,说明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使用的想象越来越多。这种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表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学习语用、再创想象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要让学生应用想象力,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想象力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想像力缺失 任务式想象 张扬个性 感官参与

美术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重要学科。但是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一味追求画作的逼真与形象,使孩子始终局限在观察与描摹过程中,想像力一直得不到有效发展与释放,阻碍了学生对于美的感受与遐想。

一、反思――儿童画想像力缺失的缘由

镜头一:学生的想象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学生所谓的想象只是按照教师的意志进行单线压迫式地想象,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有效释放。

反思:在教学《动物明星》一课时,教师的准备工作异常充分。精彩优美的多煤体课件形象地呈现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生活情境与特点。课件播放结束之后,学生开始着手描画自己心目中的动物明星。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所选择的对象几乎全部都是课件中的动物,而且表现的内容也都是课件中所呈现的。学生的思维不但没有因为课件而拓展,反而有所局限。究其原因是教师忽略了儿童特有的观感视角,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感受与生活经历,更没有契合学生特有的心灵体验方式,从而导致课堂在新颖中开始,却在失败中结束。

镜头二:儿童画中显露出学生想像力的程式化现象。学生亦步亦趋,在完全规整的轨迹中小心翼翼地揣摩,不敢超越雷池半步,直接导致了学生想像力的枯竭与个性的缺乏。

反思:《瓜果的想象》一课本身具备非常丰富的想象资源,可现如今,学生想象的瓜果与现实生活中的瓜果形象并无二致,西瓜照样是圆圆的,绿色的,香蕉依然会是弯弯的月亮形。学生其实并不是在有效地想象,而是以记忆原型再现。

镜头三:很多时候,家长与教师急功近利的思想迫使学生进行无序、凭空地想象,这样的想象让学生背负着沉重的任务感与压力感,失去了应有的灵气与童真。

反思:在这个功利主意风行、心态浮躁的时代,各种竞赛与表演充斥着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家长常常借激发学生自信心与兴趣的名义,打着取得好成绩的幌子,越俎代庖式帮助学生完成任务。整个作品满是家长的意愿,而鲜有学生的创意,失却了属于孩子该有的那份纯真。

二、实践――儿童画想像力缺失的出路探寻

其实在最初接触美术绘画时,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为什么在渐渐地接触后却越来越有一种疏离感呢?究其本质,在于学生想像力枯竭。因此,美术教学的核心在于选择合乎学生心理特点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切的想象氛围与空间,从而让学生的想像力得到有效发展。

1.调动多种感官,丰润感知体验。人类所有知识的获取,都是凭借感知获得的。感知的手段越多样,感知的结果也会相应地越丰富、越真切。所以,针对美术而言,教师应引领学生运用心耳眼手等人体多种器官多听一点、多感受一点、多观察一点、多触摸一点,让学生多渠道感受事物,提升学生想象的空间。

在教学《瓜果的想象》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对要描画的水果进行零距离接触,让学生运用自身的多种感官积累对于瓜果的感知储备。在教学开始,让学生谈谈这些瓜果的特点。教师随机创编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想象,形成属于“我这一个”独特的瓜果特质。

2.张扬烂漫个性,绽放精彩本色。对于童画中的色彩,学生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如太阳用红色、水面用青色等等,使得画面如同照片一样,缺乏了人为性的创意存在。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讲授有关色彩变化的主要原理,而不要规定具体、定性的要求。在具体作画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身的心情、爱好以及主观感受契合,只要符合自身意向的色彩都可以运用。如此打破色彩与具象之间的平衡,其主要价值在于强化学生主观能动性,弱化概念式的认知,让学生的画作不断充满人文意蕴。

想象力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个性心理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243-01

同志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写道:“在个别谈话前,须调查谈话对象的心理及环境。”由此可见,把握教育对象的个性心理特征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工作。在尊重、弘扬个性的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分析教育对象的气质、性格、能力方面的特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针对教育对象的气质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因势利导

《辞海》里把气质解释为: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气质是人们先天的,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人们常说的“脾气”“秉性”等类似。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上的个性心理特征。[1]一般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首先,要客观看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对象,防止气质偏见。气质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应对教育对象的气质存在任何偏见,不能偏爱或讨厌某种气质类型的教育对象,因为每种气质类型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其次,要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教育对象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式方法。具体而言,对于多血质的人,应发扬他们活泼好动,反应灵敏等积极的一面,但要克服他们草率敷衍、粗枝大叶等消极的一面;对于胆汁质的人,应发扬他们热情开朗、行为敏捷等积极的一面,也要克服其急躁、粗心等消极的一面;对于粘液质的人,应发扬他们稳定踏实、耐心专一等积极的一面,克服其冷淡固执、刻板等消极的一面;对于抑郁质的人,应发扬他们观察细致、感情细腻等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怯懦多疑、优柔寡断等消极的一面。最后,要引导教育对象能够正确剖析自己的气质类型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克服自己气质的消极面,发扬其积极面。

二、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因人制宜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2]在个性中起核心作用。性格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个人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的,是遗传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由于人们的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存在着差异,导致人们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存在着明显不同。比如,性格内向的人温和敏感,不太多话,参加社交活动时,习惯于早到早退;性格外向的人豪放爽朗,喜欢说很多话等。

对于不同性格的人,首先我们要正视他们存在的性格差异,不能搞一刀切,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来确定采取的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比如,对于自尊心很强的人,要顾及其面子,采取个别谈心的方法;对于容易冲动、求胜心强的人,应先用冷处理,等冷静之后再说明道理即避其锋芒、坚持疏导的方法;对性情软弱、缺乏自信的人,要采取表扬鼓励的方法等。其次,既然性格受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创造良好的条件,积极引导人们通过调整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行为,自觉地克服不利的环境因素对其性格形成和发展的消极影响,促进自己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最后,由于人的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讲求弹性,因人制宜,切不可“牛不喝水强按头”,激化矛盾,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三、针对教育对象的能力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因材施教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通常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种。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通常也叫智力。它是人们完成任何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是能力中最主要、最一般的部分。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专业需要的能力。例如音乐中所需要的听觉表象能力。人们从事任何一项专业性活动既需要一般能力,也需要特殊能力。二者的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的。

由于遗传素质不同,后天环境和所受教育以及所从事的实践不同,人的能力的形成过程、表现及其结果存在着个别差异。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教育对象的能力特点有针对的进行,做到因材施教。首先,由于人的能力存在着个别差异,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针对性。不同能力特点的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必然存在着差异,如果一刀切,采取同样的教育方式,必然大大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由于人的能力的发挥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所以我们要引导和激励教育对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为教育对象潜在能力的发挥和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