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电算化管理规范

会计电算化管理规范

会计电算化管理规范

会计电算化管理规范范文第1篇

分析研究并解决会计电算化的安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会计工作岗位出发,就会计电算化的安全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并就解决会计电算化安全性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会计电算化安全现状分析

(一)会计电算化科技含量提高,但基础工作仍较薄弱

不仅会计信息系统硬件、软件本身的科技含量比较高,而且由于会计电算化所跨学科比较多,各自的发展亦很迅速,这就增加了其他学科与会计学之间融合的难度,科技含量的提高给会计电算化安全控制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

事实上许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在会计电算化实施的过程中,对电算化的认识不够,会计电算化实施时并没有专业的指导和系统的调研,没有充分的专业储备,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不健全,操作不规范。这给本来很规范化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带来了因不当操作而造成数据丢失、系统错误分析、甚至会计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电算化安全管理也就出现了一些问题。电算化信息系统安全防范缺陷甚至影响了单位会计电算化的网络化、信息化、财务管理专业化的发展。

(二)会计电算化安全管理难度增大,系统控制方法、控制手段更复杂

会计信息的安全在传统的纸质信息载体和手工处理阶段就存在,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人们已摸索出比较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随着计算机在会计中的运用,会计的组织管理、日常维护与管理均发生了变化。

1.会计电算化后会计的岗位和工作职责在原有的手工分工的基础上新增了电算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系统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岗位职责发生变化或调整。设置电算化岗位时不仅要适应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核算的要求,而且要与会计部门的会计人员配备相适应,要符合单位的实际规模。如何合理分工又与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内部控制等相适应,这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会计信息系统不是单一系统而是人机一体的复杂系统,其安全不仅涉及设备安全,而且涉及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安全控制内容广泛,安全控制的方法、手段比手工账务处理时期更复杂,这就增加了安全管理难度。

3.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处理的无形化,数据储存的电磁化,伪造和舞弊的隐蔽性,这些新特征的存在都会成为电算化安全的杀手,也给系统的安全控制带来了困难,而且电子数据的储存介质容易受损,很难保管,会造成会计信息容易丢失和毁坏的危险。

4.网络和数据库的开放性也对会计电算化的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商品化的财务软件一般都具备网络版本,会计人员在感受网络带来的便利时,会计机密的被侵犯、被恶意破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如网络通信协议和软件自身不完善,造成网络协议存在漏洞;网络自身布线不合理造成通信质量差;大量的传播极易受计算机病毒的攻击;网络黑客的恶意入侵、窃取、篡改、破坏系统和数据。

(三)会计电算化安全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财政部也先后制定了有关会计软件开发、评审及管理的相关规定,促进了会计电算化的健康发展。但会计电算化后与会计核算相关的会计工作规范,仍然按传统的手工算账、记账为制定基础,电算化会计法规的建设和电算化的普及推广不很融洽。

会计核算的财务处理、会计账簿登记、财务报告的编制、会计监督、错账更正方法、内部会计管理等都因电算化核算环境、核算手段、技术方法的变化而变化,电算化实务中上述许多问题仍然无法可依,会计电算化安全管理的相关法规还很不健全,会计行业内系统的电算化安全规范尚未形成。

(四)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亟待更新

人的素质决定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质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不仅是电算化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而且某种程度上能弥补硬软件投入相对不足的缺陷,提高信息系统运行质量。

二、会计电算化安全策略

(一)加快电算化法制建设,规范电算化安全管理

电算化会计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是电算化安全正常运行的制度保证。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主要是通过认真落实会计准则、会计规章来实现,通过具体会计准则、会计规范、会计制度、管理办法来指导会计业务处理,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要对会计电算化的软件采用的标准、软件的安全性、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信息的规范使用、会计电算化文档的保管以及会计电算化人员的责任作出指导和说明;对于原有的会计工作规范、管理办法、会计制度,根据电算化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安全的日常维护

1.电算化实施的准备阶段

电算化实施前要做好充分的调研。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1)对不同会计软件的可用性、安全性进行比较,选择适合本单位核算与管理要求的会计软件。(2)

操作系统软件的选用要与会计软件相适应。商业会计软件都有不同的版本,版本的不同操作系统也有不同,其稳定性也有区别,要选择安全性高又与会计软件最适应的操作系统。(3)硬件的选用对于系统安全运行至关重要,要根据会计软件、系统软件的硬件配置要求,详细咨询软件供应商或软件研发单位,选购计算机和相关设备。

2.电算化系统的运行阶段

电算化安全控制虽然难度大,但只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规程,建立规范有序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实行日常工作制度化管理就能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1)安全运行的制度保障

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建立健全本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硬、软件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实现网络化的单位还应建立网络管理制度。制度的制定者还要根据本单位电算化的发展需要及时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当然单位在制定这些内部管理制度时,应充分体现对系统和数据的安全保障,制度制订后还需要重视并倡导制度在工作中的贯彻落实。

(2)安全运行技术保障

①电算化操作人员要善于运用软件的对经济业务的控制功能。成熟的财务软件对输入的数据具有校验功能,如总额控制校验、数据平衡校验、重复输入校验,以保证数据输入的准确性。只要对该功能启用就能发挥作用,但要经过必要的授权,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

②建立多级备份与恢复机制。系统备份与恢复机制的目的就是防止系统瘫痪,提高安全性,保证在意外情况下有快速自救能力。要善于运用先进的安全保障设备和措施,建立多级备份和恢复机制,会计电算化开展单位应结合单位实际,分层次的采用以下几种备份:

进行服务器双热机备份,发生故障时,保证在一般故障出现时,服务器系统的不停顿工作,瞬间恢复。其级别最高,保障系数最高,但投入多,对人员要求高。

采取磁盘镜像备份技术,是指通过磁盘镜像技术,实现数据库服务器磁盘的完全备份,即两个物理磁盘的数据完全一致,保证在一个磁盘发生故障时,数据可从另一个磁盘上读出,不会停止系统运行。

财务及管理软件自动备份,它是利用财务软件或管理软件本身的备份功能,实现重要数据的定期或定时备份。备份程序运行时可能会降低系统运行效率,但对数据的安全很有必要。网络环境和单机环境下都适合使用。

系统管理员定期集中数据备份和账务主管的日常备份,这是最基本的备份级别。当前三种备份条件不能实现时,其备份尤为重要,而且网络环境和单机环境下都适合使用。

系统的恢复也是电算化安全的重要一环,恢复时,特别是第一次恢复数据,要做到忙而不乱,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在软件商的专业人员或开发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要注意勤备份、少恢复,内部管理制度也要对恢复流程有明确的规定,每次恢复操作必须有详细的书面记载。

③加强系统的防病毒入侵工作。尽可能做到财务系统的相对封闭运行,控制病毒源,及时更新防杀病毒软件,充分运用加锁存储设备,加强磁盘读写控制。网络环境下除防病毒措施外,还应采用网络防火墙技术、网关技术、身份认证技术、密码技术,确保系统的安全。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的监督与管理

必要的监督将会促进管理制度执行水平的提高,电算化工作也不例外,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监督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系统维护人员的监督。主要是监督电算化系统的运行是否正常,性能是否降低,有无病毒存在,指导操作员操作,检测数据的完整性。②电算化主管的监督与管理。主要是监督操作人员有无违规行为,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质量,及时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调整,监督系统的运行质量。③电算化单位领导的监督与管理。单位领导应把电算化工作作为本单位管理的重要部分,单位领导要加强本单位的电算化监督,经常听取单位会计人员对电算化工作的意见,支持电算化及安全管理工作。④主管单位和财政部门的监督与管理。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监督电算化单位的电算化组织实施情况、管理状况、安全措施情况。要把电算化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和电算化的安全性作为评价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组织电算化单位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行业整体安全管理水平,组织行业精英专业指导电算化安全。

会计电算化管理规范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宏观管理 必要性 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腾,在经济发展的助推下,会计核算逐步实现了电算化,从会计核算到管理等层次和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会计电算化是会计核算的特有的方法之一,借助IT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力量,及时记录、确认、处理了各项经济事项和活动,并对这些事项和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映和监督。会计电算化不仅能提供精确的财务信息,还常常参与到管理中来。可以说,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推动了会计事业的发展。

一、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1.会计电算化能有效减轻从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会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会计电算化的工作主要处理各种业务,指挥计算机执行不同的业务指令,以更省时、省力的方式来完成会计核算工作。相对原始的人工计算、抄写等方式来说,会计电算化能有效减轻从业人员的工作量,减轻劳动强度。

2.会计电算化能有效促进会计核算工作实现规范化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不仅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还为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由于电子计算机具备大量存储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实现数据的准确、高效,打破了手工记账的局限性,为日常管理提供更多的信息。因此,会计电算化能够有效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水平,最终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

3.会计电算化实现了基础管理系统走向现代化

跨入信息时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要求管理手段逐步实现现代化,各个具体部门都必将是实现信息化管理。会计在整个管理系统中,是一个数据最为集中、资料最为复杂的子系统。由此,会计电算化成为管理系统走向信息化、现代化的必要手段。

二、目前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1.不能充分发挥和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功能

当前,并没有充分发挥和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功能,仅仅借助软件来完成记账工作。这样一来,会计电算化软件诸多功能只被利用了其中一小部分,诸多管理功能被浪费,不仅不能发挥出会计电算化的优势,还阻碍了会计电算化在加强财务管理积极意义上的体现。

2.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较为薄弱,缺乏有效和完善的内部控制

在实际的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中,不少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比较混乱,不是一人兼任多项基础工作,就是某项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被忽视。并没有将电算化内部管理的要求制度化、规范化,导致舞弊、腐败等现象的发生,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良好的运行。

三、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的策略

1.制定电算化发展规划

电算化发展规划,是根据当前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为推动会计电算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为目标而制定的发展规划。在具体规划中,应先描述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已经开展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所涉及的问题等;其次,应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发展目标,并细化不同阶段的分目标;再次,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措施,并强调责任落实。

2.健全会计电算化相关制度和规范

健全会计电算化制度的重点应该放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由于实现会计电算化之后,其面临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先前的一些内部控制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状的管理需求。会计电算化系统要求的内部控制范围更大、控制子程序更为复杂,是人工和机器控制相结合的、综合的、多方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在健全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体系时,应包括人员管理制度、操作制度、数据管理制度以及系统维护制度等。分别抓好不相容职责的分离,规范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流程和管理,做好会计电算化生成会计档案和数据的保密和管理工作,保证加强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权限管理,保证软件正常运行等工作。

另外,还应该加强对商品化的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的评审工作,在选择相关软件时,应强化对功能的要求和利用。除了做好自身工作外,还应该积极主动的了解国家制定的会计电算化核算管理制度,认清诸多软件开发的基本程序,加强从业人员的电算化基础管理知识培训,以进一步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指导一线会计基础工作的顺利开展。

3.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工作

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成为当前制约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只有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对人才进行正规化和系统化培训,才能培养出一批既懂得会计知识,又懂得电算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改进当前存在问题、发展会计电算化事业的需要。因此,应该着眼于长期利益,将会计从业人员分为操作人员、程序及系统维护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层次进行针对性培训,以促使从业人员能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出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乃至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小结

会计电算化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其进展仍是比较快的。会计电算化为大幅度的简化和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时要着眼于规划、制度和规范以及人才培养等重点方面。广大财务工作者,作为实践宏观管理的一方,还应进一步总结经验,参与到会计电算化开发和科研工作中来,扩宽发展会计电算化事业及本身的眼界,以实现突破。

参考文献:

[1]王宏.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遵循的原则与存在的问题及控制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21)

会计电算化管理规范范文第3篇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推广会计电算化的宏观条件已逐步成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件法规的颁布、完善给推广提供了依据

国家财政部先后颁布施行《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1994年7月1日)、《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1994年7月1日)、《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1994年7月1日)、《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1996年6月1o日)等一系列法规。国家财政部〔94〕财会字15号文件《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指出,到2000年全国40一60%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到201。年,80%以上的单位要实现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的领域除日常财务会计业务外,将逐步向管理会计电算化和财务预测决策电算化方向纵深发展。广东省财政厅在粤财会〔1995〕36号文件中更加指出,全省到2000年,力争5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在帐务处理、报表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等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小型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30%以上在帐务处理和报表处理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

2.学校培养了大批会计电算化人才

近几年来,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各类大、中专学校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努力培养实用型人才。会计专业也随之调整,增加会计电算化课程及模拟实习,使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技能。以我校为例,两年来财会专业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并进行电算化模拟实习,分别结合京粤、用友等会计教学软件进行实例教学,在掌握电算化软件使用的同时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水平,取得良好的效果,每年都向社会输送上百名这样的毕业生。

3.实现会计电算化硬件条件基本具备

进人九十年代,我国计算机数量增长迅速,大部分单位拥有一部或几部计算机,有的还建立起自己的局域网,而且计算机的档次也由过去的386、486升级到目前的Pentium、Pentiuml,甚至Pen-tiuml。这样的硬件水平足够运用各种会计电算化软件,为实现电算化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4.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规范化

以前,会计电算化软件缺乏统一规范,往往自行开发,不仅成本较高,浪费人力、财力,而且适用面窄,影响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发展。1993年国家施行《企业会计准则》,使会计准则成为各行各业共同遵循的规范,并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为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辅平了道路。至1998年3月底,已有38家软件公司开发的商品化会计软件通过财政部的评审,这些软件可完全替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同年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制定了《中国财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为将来两个不同财务软件之间实现数据传递、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编制汇总和合并报表进行了规范,促进财务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实施会计电算化的要求

尽管已具备法规、人才、硬件和软件等宏观条件,但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形势并不乐观,应用单位数量较少或只局限某一低层次应用,根本达不到法规及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的普及率相差甚远,所以如何加快会计电算化步伐迫在眉睫。会计电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具备必要微观条件,为此要求做到如下几点:

1.领导的重视

一个单位实施会计电算化,几乎涉及这个单位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同时还牵涉到管理机构及管理体制的变动。没有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实施会计电算化所遇到的问题如人员配置、资金、部门间的合作与协调、配套改革等,将很难得到解决。因此,在会计电算化工作中主管财务的负责人应亲自抓,并吸收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电算化领导小组,推动工作顺利进行。很多单位的领导由于对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好处没有感受,以及对财务工作的粗浅认识,因而重视不够、支持不力,使工作一开始就处于一种比较艰难的境地。

2.良好的管理基础工作

良好的管理基础主要指有一套比较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较完整的规范化的数据。尤其是良好的会计基础工作,即会计制度健全,核算规程规范,基础数据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因为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必须是事先设置好的处理方法,因而要求会计数据输人、业务处理及有关制度都必须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使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顺利进行,否则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对于基础较差的单位,不急于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应首先提高管理水平,规范会计、财务制度,改善基础工作,为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积极创造条件。

3.专业人员的合理配置

实施会计电算化,将改变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岗位分工与职能,单纯的财会人员已不能满足会计电算化的工作需要,必须配置与电算化工作有关的专业人员,以负责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管理,以及项目开发和系统运行、维护等。第一、要配备一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管理人员,负责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规划、项目开发、计划、组织和运行管理,这是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第二、应配备硬件维护员,负责整个电算化系统硬件的维护、维修工作,考虑到工作量的大小,硬件维护员可以是兼职的。第三、无论是自选开发,或者购买软件,都需要配备既懂得计算机又熟悉财会业务的专门人才,他们可以参与系统设计开发,又负责系统运行的一些维护工作,使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一般维护工作能够由单位自己处理,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4.经费保证

会计电算化管理规范范文第4篇

会计电算化是采用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及对会计资料进行电子化分析和综合利用的现代记账手段,是以计算机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促进了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但会计电算化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降低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也使一些单位放松了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造成了会计基础工作不同程度的削弱、滑坡甚至混乱,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和单位经营管理的正常开展。

一、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进一步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是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而会计基础工作又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会计行为,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行为的规范和会计资料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会计基础工作;而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不单纯是单位内部事务,它影响到会计资料使用者及时知悉、了解和有效利用会计资料的权益,影响到会计资料在加强宏观调控、改善经营管理、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功能作用的发挥,影响到会计电算化在实际工作中能否顺利的运用。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质量的基本保障,更是会计电算化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只有基础工作完善,业务流程规范,会计电算化才有可能在企业的发展中真正发挥作用,创造效益。

二、会计基础工作中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会促进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科学、完整、健全的会计制度的制定是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的首要保障。在实行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制定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更为关键,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为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和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等而由单位管理层及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是一整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联结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在会计电算化下只有健全的内控制度才能提高会计的分析决策能力,为管理者提供所需的安全完整的会计信息资料,更好地实现其管理和决策的职能;才能防止浪费和舞弊行为,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才能建立科学的岗位责任制,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强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及管理人员素质;才能利于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增强各种会计信息的信誉度;也才能保证会计电算化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从而使经济活动能够正常、安全、有效地进行。

三、会计基础工作中核算规程规范是实行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

财务会计信息来自于会计核算过程,会计核算过程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所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资料的真实性。所以,规范会计信息的提供就是要对会计核算过程进行规范,而一个完善的会计核算规范体系,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要求,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前提,也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应当集中抓好会计基础规范建设。会计人员提供会计资料必须真实、完整,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规范会计行为,重视基础会计工作的细致性、明确性和规范性,通过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建立良好的会计工作秩序,使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会计基础工作混乱无序,会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必然造成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信息失真,造成财产不清、家底不实、数据不准、信息无用,不仅给单位内部管理带来消极影响,也容易因提供不真实信息给领导决策造成失误。因此,会计核算规范对正常有序地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非常重要。

四、会计基础理数据的准确完整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必要保证

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基础数据是搞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必要保证。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基础数据的采集是指将计算机加工处理的会计数据进行手工准备的过程。为确保系统提供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必需使会计人员对取得的原始凭证进行严格审核,编制正确的会计凭证,认真处理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在凭证的编制过程中录入的摘要、会计科目、金额等都要认真检查,并经审核后方能进入下一道程序。在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大量会计信息要靠会计人员手工录入,这就对录入会计信息提出标准化的要求。其中:会计分录标准化就是要对经济业务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出标准分录,同时,先借后贷、方向一致的科目按编码顺序排列;错账更正一律采用红字更正法,避免借、贷方出现虚增、虚减的现象;摘要标准化,做到摘要简明、扼要、准确、完整。标准化的会计信息,将为财务分析提供更详细的数据,也才能成为会计电算化工作数据信息的必要保证。

会计电算化管理规范范文第5篇

(一)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以机(以下简称计算机)为主体的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广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与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会计电算化的宏观规划、会计电算化的制度建设、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的培育与等。

(二)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1)提高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2)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

(3)推动会计技术、、创新和观念更新,促进会计工作进一步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体制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体制是:财政部管理全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各单位在遵循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财政部门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的前提下,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具体组织实施本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

财政部门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任务是:制定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制定会计电算化法规制度,对会计核算软件及生成的会计资料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情况实施监督;促进各单位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组织开展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

一、会计电算化法规制度

《会计法》规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会计账簿的登记、更正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

按照《会计法》规定,财政部制定并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一系相关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单位使用会计核算软件、软件生成的会计资料、采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电算化会计档案保管等会计电算化工作作出了具体规范。

第二节 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不仅仅是处理工具的变化,在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处理方式、内部控制方式及组织机构等方面都与手工处理有许多不同之处,它的产生将对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重大的,对于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促进会计职能转变、提高效益和加强国民经济宏观管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数据处理全部或主要是靠人工操作。因此,会计数据处理的效率低、错误多、工作量大。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只要把会计数据按规定的格式要求输入计算机,计算机便自动、高速、准确地完成数据的校验、加工、传递、存储、检索和输出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把广大财会人员从繁重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由于计算机对数据处理速度大大高于手工,因而也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便会计信息的提供更加及时。

二、全面、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

在手工操作情况下,会计核算工作无论在信息的系统性、及时性还是准确性方面都难以适应管理的需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大量的会计信息可以得到及时、准确地输出,即可以根据管理需要,按年、季、月提供丰富的核算信息和信息,按日、时、分提供实时核算信息和分析信息。随着企业互联网lntranet的建立,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可以迅速传递到企业的任何管理部门,便企业经营者能及时掌握企业自身的经济活动的最新情况和存在的,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原有会计人员一方面有更多时间各种经营管理知识,参与企业管理;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屯子机有关知识,使得知识结构得以更新,素质不断提高。较好的会计基础和业务处理规范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手工操作中不规范、易出错、易疏漏等问题的解决。因此,会计实现电算化的过程,也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

四、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

实行会计电算化,无疑可以使广人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核算中解脱出来,减轻劳动强度,使财会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经营管理。然而,会计如果真正能发挥其管理、预测、决策以及控制功能,不仅需要丰富的内部财务会计信息,而且还需要丰富的外部信息,如世界经济信息、国家经济政策信息、实时信息、市场销售信息、物价变动信息、企业经营信息等等。随着全球以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为中心的计算机的到来,国际互联网作为正在日益扩大的世界最大网络已连通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数以千万计,而且国际互联网作为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框架,已成为联接未来信息化的桥梁,信息的使用者从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只需几秒钟即可以将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传递到另一个地方,又可以从不同的地方获取所需的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和会计电算化网络系统的建立,实现了海内外数据共享和信息的快速传递,这恰恰能够满足部门管理、企业管理、行业管理、跨国公司管理对信息的需要。这将为财务管理人员、会计管理与分析人员、企业高层领导利用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管理、分析、预测和决策提供良好的机遇。

五、促进会计和技术的发展,推进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

计算机在会计实务中的,不仅仅是核算工具的变革,而且也必然会对会计核算的、、程序、对象等会计理论和技术产生,如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实施,由于会计凭证的产生方式和存储方式的变化导致会计凭证概念的变更;由于账簿存储方式和处理方式的变化导致账簿的概念与分类的变化;由于内部控制和审计线索的变化导致审计程序的变更等等,从而推进会计理论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