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

对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

对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

对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

【中图分类号】G712

1.引言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作为卫生类中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如《医学影像设备》等课程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2007年5月修订的新版教学大纲,对该课程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和标准[1]。现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对该门课程教学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2.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知识基础差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对学生数学和物理的知识基础要求较高,而目前中职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尤以数学、物理等学科最为突出。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的授课难度。例如,在讲解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时,要求学生对初中物理电学中的欧姆定律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在列出相关多元一次方程组后能够正确加以求解。但是大部分学生由于初中物理和数学程度较差,对于教师讲授的这些基础性的知识都听不懂,更难说加以理解了。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得不停下来,领着学生复习或给学生补充讲解相关的物理和数学知识,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3]。

2.2 学校实验条件有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该门课程理论授课和实验课时的比例约为2:1,就是说要求有1/3的课时为实验课,让学生在动手做实验或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4]。但是,由于我校属于卫生类职业学校,在诸如物理和电工电子等方面的实验条件较为欠缺,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样,更进一步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

2.3 教师的自身素质

由于该门课程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教师教学难度也很大,从而导致了一些教师的教学态度不端正,没有下功夫,想办法来提高教学效率,进而产生老师不认真教,学生更加不认真学的恶性循环。

3.教学方法研究

3.1 针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笔者采用了一种方法,就是向学校申请由自己来担任本校医学影像专业物理课程和数学课程的授课任务。由于物理和数学课程都是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而电工与电子技术是第二学期的课程,这样,就可以结合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中某些知识点的特殊要求,对学生的物理和数学知识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授课。

例如,在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中正弦交流电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正弦交流电的书写和计算方法。教师在数学课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三角函数部分加以较为详尽的讲解。

再例如,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电阻网络的化简,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课授课中,加强对电学部分中电阻串、并联关系的讲解。

3.2 对于实验条件不足的问题,笔者采用以下方法来解决。

①.自己制作或从网上搜索相关知识点的多媒体课件或实验视频让学生观看,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解三极管导通原理的时候,如果仅靠教师对导通过程的口头讲解,学生还是感觉比较抽象,无法理解。这时,可以配以适当的课件,把三极管导通的过程通过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对该过程的理解程度,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②.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电路实验,如桥式整流、滤波等基础性电路,笔者使用Multisim软件搭建仿真电路的方式,来给学生进行演示。通过仿真实验,让学生观察电路参数的变化,从而达到验证电路效果的目的[2]。

4.结论

笔者认为,医学类中职学校培养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目标应该突出人才的适应性和能力性,即学生在毕业时既具有对相关影像设备的操作、维护能力,还具有对各种疾病进行简单诊断和分析的能力。[3]这就对人才的培养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笔者通过对上述教学方法的实践,和对毕业生进行的反馈情况来看,以上教学方法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娟,浅析新版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的变化[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3):132~134

[2]熊伟,侯传教,梁青等.Multisim7电路设计及仿真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对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工学 心理学 认知-发现学习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b)-0148-02

电工学具有涉及知识面广、内容繁杂、实践性强等特征,它在工科的学科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对电工课程真正有效的理解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后续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科学研究、从事相关的工程技术工作和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情况为电工学课程的教学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对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改革策略[1-2]。

对教育的影响,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学生学习或教师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使学生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和积极建构编码系统,他认为编码系统除了可以进行信息的分类和联系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够超越现有的信息,即产生新的创造性信息,学生从而获得创新能力。该文以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为核心,在调查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布鲁纳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电工学的教学过程、教学情境和教学结构,使电工学课堂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智慧潜能的激励及创造思维开发的重要场所,学生在此过程中建立的认知结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将对其在学科领域的后续学习产生持续影响。

1 学生对电工学的认知状态分析

布鲁纳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取决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教授电工学知识时,客观了解学生已有的相关的认知状态及其个别差异是非常必要的。电工学课程需要学生应用物理理论和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电路问题,但调查发现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多数学生没有透彻掌握、理解数学原理的内涵,对电磁学的本质问题也比较陌生。同时发现部分学生曾在有关电学知识的学习、考核中多次遭遇失败,学生自我效能感低,产生自认不擅长学习这些方面知识的错误认知,导致学生对电工学的学习存在抵制的心理趋势。部分电工学后续专业课程少的专业学生由于意识不到课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因而存在消极、轻视的学前态度。

2 围绕基本结构开展教学活动

布鲁纳强调教师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其中“基本”意味着概括性程度高和具备广泛、深刻的适用性。从学生的理解与迁移角度来看,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规律的“三基”作为学生学习电工学的核心内容有着非常明显的合理性,而且可以自然而然解决高校教育中现存的几个不可避免的矛盾问题。

首先,随着高校学分制、素质教育和学生减负等政策的推行,电工学总学时被数次压缩,而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发展,电工学知识日益繁杂,基于“基本结构”的教学策略则可以有效解决学时与内容之间的冲突问题。其次,由于电工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简洁明了概括电磁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和特征,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变得更加明确,有助于学生有效引申展开以解决课内、外及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至于电工学“三基”以外的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下环节中共同完善,如:习题、实验及实习等。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结构和内容促使学生反复应用、分析电工学基本理论,自“上”而“下”,从“一般”到“具体”,在不断使用中不断更新完善基本结构,直到学生主动加工形成一个与基本结构相统一的、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电工学知识体系。

3 适当将学科的新科学成就贯穿于教学中

布鲁纳认为,在儿童的早期教学中提前引入基础学科知识可以促进早期智慧的开发,同理在高校的电工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学科专业相关的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应用、新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能促进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与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理解所遇到的类似知识,有效促进学科整体知识之间的迁移,尽快融入相应的科研及职业领域。例如:加州大学的蔡少棠教授在研究电荷、电流、电压和磁通量之间的关系后推测出电学中除了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基本元件之外,应该还存在一种组件,并于1971年提出了忆阻器[3-4]。研究人员声称,忆阻器可让手机能耗低、节能,也可使电脑在断电后再次打开后仍能保存信息。惠普集团甚至预测若在电脑系统中使用忆阻器可以产生人类某种模式(patterns)的记忆和关联。再比如自20世纪80年代初,电磁轨道炮被作为未来新式武器提出以来,一直被世界各国的军部所重视。电磁轨道炮是一种具有射远程、高能和多任务特征的先进杀伤武器,其军事用途十分广泛[5]。

4 创设发现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布鲁纳提倡“发现教学”,发现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学生自主的依据自己独特的认识程序获取知识,他发现此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并获取创新能力。发现法的有效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及教师对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的时机、步调和方法。因此,教师应从内心转变灌输思想,创设促进学生潜能发挥的良好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以和学生完全平等的情感与学生共同合作,保证学生处于轻松、平和、自主的环境。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觉得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提供即时反馈,在每个小步骤都予以及时鼓励和奖励反馈,学生的探究过程将变得顺利,容易获取新的信息。学生在发现法的学习过程一般要经历信息的组织、提取、检索、分析、应用、检验几个阶段,教师则需要抓住学生总结自己的成果并与预定目标进行对比的时机给出合适的对学生具有帮的矫正性反馈信息。教师提供的反馈信息应采取合理措施以保持学生的认知过程的独立性,在充分考虑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做到点拨即可,以避免学生对老师的反馈产生依赖性。

5 结语

该文在分析高校工科学生认知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在电工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有效应用布鲁纳的认知-发现教学方法,旨在使学生在掌握课程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能够优化信息的组织、整理、储存和提取方式,激发知识结构内在相互关联性的认识和掌握,促进认知结构的有效迁移,提高学生发现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加强对学科体系横向和纵向知识结构的融会贯通。

但布鲁纳教学理论的有效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技巧和博学等方面有着极高要求,因此,教师平时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学习和培训,不断完善、充实自我,全面、深人探究课程结构和相关的扩展知识。

参考文献

[1] 梁凯.关于高校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1):113.

[2] 黄琦兰,马欣,沙琳,等.电工电子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C]//电工电子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7:2230-2233.

[3] Tour,James M and Tao He.Electronics:The fourth element[J].Nature,2008(453):42-43.

对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电路;通信工程;工程教育认证

一、引言

2016年6月,在吉隆坡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国[1],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得到了国际认可。中国纳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与国际接轨[2]。

二、工程教育认证基本理念

工程教育认证的三大理念如下:(1)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证理念。把全体学生学习效果作为关注的焦点,以学生为中心。(2)产出导向教育的教学设计(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教学设计和实施目标是保证学生取得特定学习成果。(3)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CQI,ContinuousQualityImprovement)。建立“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形成持续改进机制。建立常态性评价机制并不断改进,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环节都要进行评价,每个教师在持续改进中均承担责任,持续改进的效果通过学生表现来体现[2]。

三、重庆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对本课程的毕业要求

重庆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人格、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具备扎实的通信系统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具有通信与信息技术、系统和网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持续学习能力,能在信息通信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运营管理等相关工作,成为行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为5个具体目标,有12个毕业要求,22个二级指标点。和数字电路课程相关联的有2个毕业要求和2个指标点,分别是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用于解决通信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指标点1-2掌握通信领域所需的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计算机、工程图学等工程基础知识,能将其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用于工程问题分析。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通信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指标点2-2利用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分解后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正确表述和建模,给出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

四、根据毕业要求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数字电路》是电子类相关专业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公共必修课,是具有极强逻辑性和实用性的硬件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逻辑代数和逻辑设计基础理论,掌握数字电路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为学生今后在数字天地中驰骋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课程目标对应的学生知识和能力要求如下:课程目标1:掌握数字系统中的常用数制和常用BCD码;掌握逻辑代数的逻辑公式、定理和规则;掌握逻辑函数及其表示方法;熟练掌握逻辑函数的公式法和卡诺图法化简。课程目标2:掌握逻辑门电路的逻辑特性、电气特性以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触发器的工作原理、功能描述、功能转换、触发特点和应用;了解A/D转换器和D/A转换器的主要参数、应用特点和实际应用;掌握555定时器构成的施密特、单稳态触发器和多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课程目标3: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掌握小规模和常用中规模集成逻辑器件(译码器、数选器、半加器、全加器、全减器等)的逻辑功能、分析方法、设计方法、扩展方法和应用;了解数值比较器、奇偶产生/校验器的基本概念;了解组合逻辑电路所特有的竞争冒险。课程目标4: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和分类;掌握小规模和常用中规模集成逻辑器件(计数器、移位寄存器等)的逻辑功能、分析方法、设计方法、扩展方法和应用。课程目标5:掌握各种半导体存储器的结构、特点、原理、扩展和应用;掌握ROM、PROM设计组合逻辑电路的方法。5个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1-2的支撑均为0.2,对毕业要求指标点2-2的支撑关系分别是课程目标1为0.1,课程目标2为0.1,课程目标3为0.3,课程目标4为0.3,课程目标5为0.2。

五、教学实施与目标达成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课堂是教学获得的主要场所,专任教师是学生学习管理的关键人员。教学的实施是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保证,完善规范的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数字电路》是重要的硬件基础课程,学习路线图为:数学基础(逻辑代数)小规模电路中规模集成芯片大规模集成电路建立系统概念。在电路的学习中,注意采用黑盒子的研究方法,即重外部功能、逻辑特性、电气特性和应用,轻内部结构。学习完本课程,能够查阅集成电路手册,合理选用集成电路器件,并识读、分析和设计一般典型应用电路。2.教学资源。建立了网络课程中心,里面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负责人的课堂在线录播视频,教学大纲,课程描述,考试大纲,导学方案,课堂教案,电子讲稿PPT,知识点体系,作业布置及解答,参考资料和部分历届试卷,等等。方便学生课余线上学习。3.目标达成及持续改进机制。审核教师提交的试卷、作业、考勤成绩等考核材料,确认教学内容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有效支撑,对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合理性进行确认。开课前:课程负责人提交教学大纲,评价小组对授课计划中的课程目标、授课内容和方法、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进行审核,重点核实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和支撑力度,授课内容是否严格围绕课程目标展开;对教学大纲给出的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进行审核,重点审核各个考核环节、考核方式所占比例、试卷考试和非试卷考试的合理性。考核前:提交空白试卷由评价小组成员进行审核,重点审核指标点的覆盖度、试题难度、分值等,经审核后交教务处印刷。鼓励教考分离,每套题必须包括A卷和B卷。考核后:任课教师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分析,提交包含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结果、成绩分布情况、课程持续改进计划和分析的课程教学总结。

对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范文第4篇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传统电力逐渐向智能电网转变,使电气工程呈现出电气技术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智能控制以及新能源技术等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特点,也因此对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气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是推动我国电气信息技术发展的主力军,其毕业后在工作岗位对专业所做的贡献将直接影响我国电气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平。因此,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电气工程专业输送高质量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其中,作为电气工程专业引导课程的《电气工程导论》担负着激发学生兴趣、建立良好专业认知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1为专业教育奠定基础

由于刚入学的新生接触的专业知识还不是很多,所以对这个专业以及如何学好这个专业、需要哪些方面的专业技能、当今社会乃至世界这方面的发展情况如何等等,都不是很清晰,不能给自己一个学习和探索的定位。通过《电气工程导论》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本专业进行初步的认识,构建初步的知识体系框架和培养方案,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2教育心理学的体现

由于大学的教学与中学的教学的不同,需要指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学习方法,以适应大学的学习。该课程是为本专业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本专业的性质、特点、发展以及所学技术的作用和地位,了解与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工程现状和发展趋势,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基本要求、课程体系结构、教学计划安排和教学内容,以及本专业各阶段的学习要求、重点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学习观,促成中学到大学学习的良好过渡,建立良好的专业印象,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专业入门,使学生在大学时代能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2《电气工程导论》教学体系及其特色

南京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其前身之一为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在电气工程教学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良好的积淀。《电气工程导论》课程的设置正是其培养特色的体现。

2.1培养目标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必选专业平台课程。目的首先是使刚入学的新生对将要学习的专业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迅速适应丰富多彩的大学学习生活,提前制定出比较完善的大学学习规划;其次是对电气工程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科方向、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有全面认识,以激发他们对后续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基础、拓宽视野,使学生与终身学习和职业流动的现代化潮流相适应。为现代社会培养知识广博、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为学生更高层次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个人今后的多向发展提供全面的准备。

2.2教学任务以及课程内容设置

学习的具体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电气工程学科及其涵盖的内容,电气工程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与方案;人类对电磁现象的早期研究;电工技术的发展历程;电能利用与现有的发电类型,新型发电方式,发电、供电和用电的基本设备;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工业的特点,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电力系统及其组成;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基本任务及特点,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理论基础及主要研究内容;电力电子技术,电气传动技术;电力通信技术,电力通信的现状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自动化及其应用,自动化和控制技术发展简史等内容。该课程由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其中课堂教学又分为教材学习与专题讨论,实验教学又分为演示实验和实验室参观。这样的课程内容设置既考虑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兼顾了专业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2.3教学特色

经过多年的积累,本校《电气工程导论》的教学形成了自有的特色。

1)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以专职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一种教学形式,具有广泛而有效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倡导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插入大量电气工程和工程建设图片、相关视频或影像资料,使教学能更加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能更容易接受。实验教学则是通过演示、体验和观摩的方式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本课程通过设置合理的演示和体验教学,以及参观电力专业实验室、发输电系统模型等方式,将书本知识以实物或实验示例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资深教师教学

专业概论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虽然不深,但却要求专职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教学经验,还必须能够了解行业动态和最新进展,知悉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并能够使学生全景式地了解电气工程领域的知识体系和应用前景。此外,面对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的专业新生,如何在教学中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的教授课程内容,是对《电气工程导论》教师的一大挑战。因此,我们通常邀请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专业课教师教授该课程。

3)教材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为了紧随学科前沿,开拓学生视野,同时丰富教学内容,我们采用教材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其中专题讲座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为科技前沿讲座,另一方面为学生自主专题讨论。科技前沿讲座邀请从事科研的教师对电力行业前沿科技进行介绍,例如新能源发电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直流配电网技术等;学生自主专题讨论是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组织的课堂讨论,通过这一环节的参与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在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专业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关于课程教学的思考

《电气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已形成完备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尤其是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参与和协助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产生以下几方面的思考,在此提出以便与同行探讨。

1)从课程内容设置来看,该课程主要以传统电力系统知识为核心,虽然增加了专题讲座内容,但是在传递行业新兴技术方面仍稍息薄弱。若能在讲解完电力系统基础概念后,采用视频、图片等生动素材对新兴技术进行更多的介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专业憧憬。

2)从学生自主专题讨论的选题情况来看,学生多以行业就业形势、就业去向、人才需求和大型电力企业简介为课题,而在课程内容中,关于这方面的介绍相对较少。若能增加这方面的图文讲解或邀请企业工程师对未来工作状况进行介绍,对于学生全面认识专业以及合理设定培养定位十分有益。

对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范文第5篇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不仅是我院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材料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直以来,我们尝试着教学改革,但始终摆脱不了传统教法,教学效果始终维持在原来的水平。上学期,我们为了给自己一个有力的推力,对所任课的班级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经过统计结果,切实了解了现有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1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09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被随机抽样的128名学生,实事求是评价了我们的电工与电子课程教学,以下列举了学生所反映的突出问题:(1)其中有55%人认为:理论课应该减少,实验课要适当加强。这说明了我们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匹配程度还是让一半以上的学生感到不太满意。(2)其中有43%人认为:电工与电子课程教学应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有30%学生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这说明了我们目前的实验条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对实践的教学满意程度不够。(3)被抽样学生都认为:目前的电工与电子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得不够好,如果采取边教边学边做效果会好些。还有个别同学提出先做,后学,再教。还有部分学生直接提出了实验的台套数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对目前的实验条件不满意。(4)128名学生都认为合理的评价方式会促进他们能力的提高。其中55%人认为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自己在学习方面的兴趣没有得到提高。这说明我们的教学还存在不足,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还做得不够。

2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思路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为专业基础课适合采取传统的模式,这次的调查结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势在必行。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满足不了学生的教就是落后的教育。经过深思熟虑,我们确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2.1构建电工与电子课程的课程体系构建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体系,遵循两大原则:一是学生认知结构,二是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电工与电子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涵盖了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浓缩了包括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控制、电工和电子测量等课程知识。目前这门课程我们学院计划课时在38到64之间,要在这么少的课时内完成上述内容,难度较大。我们学院对各种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课时分配大致分成两种:如机电一体化、机械类、焊接类等专业,学时在56至64学时之间;如工业分析类、模具类、材料类专业等,学时在38至48学时之间。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我们从“重基础”的原则出发来构建课程体系,保证每个学生获得必须的基础知识。我们对不同专业构建了共同的“基本模块”和不同的“提高模块”。基本模块包含基础知识模块和实践技能模块两部分。基础知识模块主要以电工基础、电工技术、安全用电、模拟电子、数字电路初步等内容组成;实践技能模块由八个基本项目训练组成。选学“提高模块”根据专业不同确定不同内容,体现一定的弹性。例如:工业分析专业课时少,38课时只能完成基本模块;而机电一体化类专业课时相对多些,常选用“常用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电路实例、直流电动机、同步电动机”等这部分电工技术知识作为提高模块内容。总之,我们的宗旨是保证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确保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后,能够具备必须的电工和电子知识和技能。

2.2选择教学内容根据我们构建的课程体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也是我们改革的重点。“基础知识模块”方面我们主要选择一些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用到的电工和电子知识,如:“直流电路的基础知识”“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电动机控制电路”“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常用的电子元件”“基本放大电路”“集成电路”“稳压电路”“数字电路初步”。为了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具备实用性,不与市场脱节,我们通过对市场进行调研,把握当前电工电子产品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常常给学生介绍当前先进的仪器设备,做好新技术的传播宣传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教育目标,始终贯彻“以能力为本”的思想,删除理论推导和大量计算,将内容整合优化,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技术应用。基本模块中的实践模块部分我们选择“简单直流电路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日光灯电路安装和调试”“三相负载的连接和排除故障”“常用低压电器的认识和拆装”“电动机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常用电子仪表的使用”,“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等内容,主要培养学生解决基本的电工和电子问题的技能。由于学时数的限制,在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多的知识和能力是我们的心愿,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

2.3变革教学方法

2.3.1多种教学方法走进课堂为了使我们的教学能够得到学生的肯定,让学生接受和喜欢,我们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活泼的讨论法、灵活的自习法、精炼的讲授法走进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譬如,直流电路部分我们采取启发思考、问题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分析和处理直流电路的问题,这样做可以营造具有研究性、创新性的学习氛围,能够缩短师生间距离,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提高分析和研究的能力。

2.3.2尝试项目化教学“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电动机及其控制电路”等内容采取项目教学法,分别以“日光灯电路的安装与调试”“三相负载的连接和排除故障”“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等项目为载体,有序展开教学过程。教师从课程设计到教学设计都是围绕着学生的活动展开,在活动中,关注学生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在整个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展开。教师注重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课外的查阅资料,课内的讨论,取得最佳可行性方案,最后实施操作,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教师只是点拨和指导。在完成这些项目的工作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又锻炼和培养了各种能力。项目化教学强调以行动为导向,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它把知识的教学贯穿于项目训练过程,突出体现职教特色,又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3.3教室搬到实验室传统教学都是在课堂进行,老师教,学生学,大多是属于“纸上谈兵”,到做实验时学生才有机会熟悉仪器仪表,这样既浪费时间,教学效果还不尽人意。我们把教室搬到了实验室,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融为一体,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当学习某种仪器或电器时结合具体的实物,既让学生获取充分的感性认识,还缩短了学生学习的时间,保证了学习的效率。实验室是学生最重要的实践场所,对于电工与电子技术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功能,才能让学生掌握过硬的技能。

2.3.4重视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挖掘课程的魅力和教师自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来积极影响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榜样,用言传身教,以崇尚科学、对知识不断追求态度积极影响学生。

2.4优化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缺少了评价,整个教学过程就会虎头蛇尾。我们原有的评价体系已经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作用,我们优化了教学过程的评价体系。在每个任务结束时,我们对学生实施过程考核,对任务进行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进行明确地记载,一般一个项目结束时,学生很明确自己在哪些地方做得较好,在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哪些地方出错了。过程考核占学期成绩的70%,最后知识考核占30%。具体考核的标准附在我们的项目训练教材中。我们在每个训练任务结束时,同时让学生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进行适当的评价,(表略):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相互考核,相互促进,体现教学相长。关注学生的要求,关注学生的发展,给学生满意的教学。

2.5编制校本教材只有教材的开发和建设与教学改革同步,教材才具有生命力。我们已经开发了校本教材《电工与电子项目训练教材》,教材采取以项目为载体的形式,融知识学习于项目训练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过程中获取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