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icu主任工作总结

icu主任工作总结

icu主任工作总结

icu主任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XX年icu护士长个人年终总结?XX年icu护士长个人年终总结范文?课堂作文网XX年icu护士长个人年终总结供大家参考:XX年护士长个人年终总结回顾岁末年初,icu病房起步的这一年当中,我在担任icu护士长这一年期间,在院领导的关心下,在科主任和护理部主任的帮助和支持下,使icu的护理工作得以正常运行。这一年来,在继续深入开展创群众满意医院和打击商业贿赂的思想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本职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做如下几方面总结:

完善病房设施,加强病房管理:icu是危重病人进行抢救和严密监测的场所,要求病房环境合理、简洁、方便,利于观察和抢救,病房的抢救设施齐全,在原有icu病房的简陋条件和设施下,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完善了各项设施和仪器,一年当中,增设了3台呼吸机,6台注射泵,2台输液泵,以及各种医疗用品。并安装了热水器,室内开水供应设施,以及各种生活设施,以优质的病房条件服务于患者,方便的工作条件利于医护人员,使得icu的病房条件在本市以及周边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完善的设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这一年中制定了:icu贵重仪器管理制度,贵重药品管理制度,病房消毒措施。做到物品定点定位放置,固定了仪器管理人员,药品管理人员和物资管理人员。一年来,有效的病房管理保证了icu的日常工作。

建立、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icu在本院属新兴的一门学科,收集全院各科室以及外院的危重病人,机构庞杂,医疗护理任务繁重,而我科的护理人员均年龄较轻,资历浅,工作责任心不够强,且icu护士人员流动较大,因此制订一套严格周密,切实可行的制度常规,以保证icu的护理工作正常运转,本年度在原有XX年icu护理工作试行草案中,不断完善和修改草案,增加了各项护理操作常规,急救药品毒麻药品每日每班清点制,无菌物品管理制度,护士培训计划,消毒隔离制度等,制定的同时督促,检查执行情况,各项制度常规保证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从而使icu秩序井然,忙而不乱,其工作效能得以充分发挥。

icu主任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完善病房设施,加强病房管理:

icu是危重病人进行抢救和严密监测的场所,要求病房环境合理、简洁、方便,利于观察和抢救,病房的抢救设施齐全,在原有icu病房的简陋条件和设施下,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完善了各项设施和仪器,一年当中,增设了3台呼吸机,6台注射泵,2台输液泵,以及各种医疗用品.并安装了热水器,室内开水供应设施,以及各种生活设施,以优质的病房条件服务于患者,方便的工作条件利于医护人员,使得icu的病房条件在本市以及周边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完善的设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这一年中制定了:icu贵重仪器管理制度,贵重药品管理制度,病房消毒措施.做到物品定点定位放置,固定了仪器管理人员,药品管理人员和物资管理人员.一年来,有效的病房管理保证了icu的日常工作.

二:建立、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icu在本院属新兴的一门学科,收集全院各科室以及外院的危重病人,机构庞杂,医疗护理任务繁重,而我科的护理人员均年龄较轻,资历浅,工作责任心不够强,且icu护士人员流动较大,因此制订一套严格周密,切实可行的制度常规,以保证icu的护理工作正常运转,本年度在原有XX年icu护理工作试行草案中,不断完善和修改草案,增加了各项护理操作常规,急救药品毒麻药品每日每班清点制,无菌物品管理制度,护士培训计划,消毒隔离制度等,制定的同时督促,检查执行情况,各项制度常规保证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从而使icu秩序井然,忙而不乱,其工作效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加强自身建设:

由于icu的工作性质及严格要求,护士始终处于病人治疗及观察的第一线.因此,护理人员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icu的工作效率.这一年来,icu护士的培训工作是我工作之重点,在icu护士的后续教育中,我采取了在职培训,外出进修,自学与考核相结合等办法,并结合医疗定期举办科内业务讲座及参加护理查房,严格按照XX年icu护士培训计划>进行培训并考核,XX年度先后输送两名护理人员到上海北京进修,全科护理人员均参加了护理专科或本科的在职教育,一年的培训使得icu护士能胜任日常工作,大多数护士成为icu熟练人才.

icu主任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管理;急诊护理管理;ICU患者转接

无缝隙护理管理是美国湖地医疗中医于1989年提出的管理概念,主要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依据,通过科学的方式优化管理机制、创新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流程,从而形成具有决策、执行、监督及反馈功能于一体的管理系统[1]。目前我院的急诊-ICU的转接工作中存在责任不明、相互推诿等问题,为医疗纠纷埋下了隐患。我院为了有效提升急诊-ICU患者的转接效果,故实施了此次试验,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3年8月我院接收的急诊重症患者需要向ICU转接的患者112例,男患者67例,女患者45例,年龄29岁~76岁;2012年8月~2013年1月我院接受的急诊重症患者127例,其中男患者73例,女患者54例。

1.2方法

1.2.1建立专门的急诊-ICU管理负责部门

本院除设立急诊科室和ICU的管理部门,在另行设立专门的急诊-ICU管理部门,委任专科护士长对其管理,保证急诊-ICU无缝隙护理模式的顺利实施。

1.2.2规范急诊-ICU的转接程序

在进行转接前有急诊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主治医师共同评估患者转接的可行性与风险,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用药等情况做好详细的了解及记录;确定患者可以转接后开始准备相应的转接设备,如多功能监护仪、建议呼吸气囊等;在转接过程中必须安排一位有5年工作经验且态度认真负责的护理人员与一名患者的急诊医师在场;注意患者在转接过程中保持安全的、保暖及隐私部位的保护,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应急工作准备。

1.2.3详细急诊-ICU的转接内容

医院可自行设计急诊-ICU的转接单,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结果、用药情况、急救医生、急救护士、护送护士、各项生命体征及相关项目的情况、到达急诊科时间、送至急诊科病房时间及到达急诊科病房时间等。当患者被转接到ICU后,由急诊护士填写到达ICU的具体时间,由护送护士与ICU护士共同做好患者到达ICU的一系列工作。ICU护士再次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并与急诊科护士填写好记录单后确认签名。记录单一式两份,急诊科与ICU和保管一份。

1.2.4重视提升护理人员的应对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

在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前,急诊科及ICU的护理人员要接受为期3个月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熟悉急诊-ICU的转接程序与内容和提升自己应对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通过现场模拟突况,保证护理人员能应对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中出现的紧急情况;通过模拟案例,加强急诊科室与ICU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度与反应力。在培训期间,对于护理人员出现的任何错误都不要进行责罚,要耐心的进行纠正;若发现是制定的流程有问题,应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对比急诊ICU患者的转接中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后六个月与实施前六个月患者对满意度及转接情况。

1.3统计学意义

应用 SPSS 18.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实施前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53.54%。实施后的护理满意度为88.39%,两组数据,结果(P

2.2 实施后急诊-ICU患者转接情况明显好于实施前,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

3.讨论

随着急危重症护理的发展,急危重症患者要被要求展开早期高水平的救护[2]。因此核价医院纷纷开始致力于提升急诊-ICU患者的转接效果,保证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及时的得到救治。无缝隙护理管理通过对整个转接中每一个工作环节的细致管理,规范急诊-ICU护理人员的操作规范,保证了患者的病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得到准确的判断并进行救治,提升了患者的治愈率。而单独设立急诊-ICU护士长可以让急诊科室与ICU更容易沟通,及时有效的处理急诊-ICU转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前进行的护理人员的培训,不仅提升了护理人员应对处理紧急状况的能力,也增加急诊科室与ICU护理人员之间的默契与合作,为无缝隙护理管理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通过实验本院发现,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后,不仅急诊-ICU患者的转接情况得到大幅度的改善,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也相应的提升许多。同事之间相互合作、相互鼓励,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综上所述,本院认为无缝隙护理管理能有提升急诊ICU患者转接中的交接效率与质量,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有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值得在急诊ICU患者转接护理管理中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icu主任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ICU护士;职业倦怠;睡眠障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48-02

睡眠对于恢复体力、脑力的疲劳,增强免疫力,维护心理健康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睡眠障碍是指生理功能紊乱引起的睡眠困难,如入睡困难,容易早醒,睡觉惊醒后再入睡困难及睡眠过度等症状[2]ICU护士作为一项特殊的并且高应激性的职业,长时间的工作和轮班制度容易导致护士睡眠障碍。职业倦怠是一系列与工作环境相关的症状,是个体对工作中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迟缓反应[3]。有研究显示,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工作人员的心理和生理,也会导致其工作效率下降、缺勤和辞职增加[3]严重影响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和护理事业发展,而睡眠障碍是个体在职业倦怠状况下最容易出现的症状,因此,本研究是在探讨ICU护士睡眠质量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相关性,对改善ICU护士睡眠质量缓解职业倦怠,提供可靠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7月对本市两所三级院合医院从事ICU护理1年以上的护士,按照技术职称进行分层抽样,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及以上分别按33.00%的比例抽取,其中抽取护士36名占34.29%;护师35名,占33.81%;主管护师31名,占29.05%,副主任护师3名,占2.86%,共抽取105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性38名,占36.19%,女性67名,占63.81%,年龄20~55岁(32.25±8.19);工作年限1~35年,中位数为11.50年。婚姻状况:已婚66名,占63.18%;未婚38名,占35.71%;每月夜班数10~12次,102名,占97.14%;1~2次占3名,占2.86%。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1.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4]问卷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7个维度,18个条目。每个维度按0―3分4个等级计分,0分为无,3分为很差。累计各维度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为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PSQI总分≤7分表示睡眠质量较好,PSQI总分>7分表示睡眠质量差。

1.2.1.2 职业倦怠量表(MBI)该量表共有22个条目,采用0―6分评分。包括3个分量表:情感耗竭(EE)9个条目,0―54分:去人格化(DP)5个条目,0―30分:个人成就感8个条目0―48分。情感耗竭,去人格化评分越高,表示倦怠程度越重;个人成就感评分越低,表示倦怠程度越重。

1.2.2 调查方法 由研究人员发放问卷,请ICU护士按要求自行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05份,收回有效问卷105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单样本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ICU护士睡眠质量总体状况

PSQI总分(6.19±3.48)分,与国内正常人群(3.42±3.57)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552,p=0.000)。ICU护士睡眠时间为4~12(7.31±1.36)h。71名ICU护士睡眠质量较好,占67.62%,34名ICU护士存在睡眠质量问题,占32.38%,95名ICU护士存在不同程度影响睡眠的烦恼,占90.48%。其中67名ICU护士认为影响睡眠的因素是轮换班次,占该人群的70.00%,占被调查总数的63.33%。

2.2 ICU护士PSQI各维度得分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ICU护士睡眠质量问题较多

本研究结果显示,ICU护士PSQI得分明显高于国内正常人群(P

3.2 ICU护士职业倦怠与睡眠质量密切相关

睡眠质量是衡量人心身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表2结果显示,ICU护士普遍存在职业倦怠:表3结果显示,职业倦怠与睡眠质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情感耗竭与PSQI的7个维度及总分呈正相关,去人格化与睡眠质量、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及PSQI总分呈正相关,说明ICU护士睡眠质量越差,其在工作中更多表现出烦躁、易怒或沮丧、焦虑等负性情绪,或丧失工作热情、对患者冷漠、麻木不仁等消极态度。而消极的态度与心理疾病有密切关系,睡眠作为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受到阻碍,得不到满足时,可导致人体心理功能发生变化,其中情绪状态的改变发生最早且较为敏感同时每一种情绪变化都可能影响睡眠,尤其是长期或过度强烈的情绪因素可产生睡眠障碍,最终陷入恶性循环,表3结果还显示,个人成就感与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呈负相关。说明伴随睡眠障碍严重程度的加重,个体工作中认知能力和神经明显下降,导致工作效率低,出错率增加,影响护理质量,增加负性情绪,更多体验到挫败感,导致职业倦怠更为严重。

总之,良好的睡眠质量对ICU护士保持良好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及提高个人成就感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降低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徐厚平,王小云,2009年广州市某三甲医院护士睡眠质量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1.17(3):199-201

[2] 叶广华,老年睡眠障碍的现代诊治及进展[J],现代中医结合杂志.2003.12(8):2018-2021

[3] 陆易勤,工作倦怠感研究及展望[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3):206-207

icu主任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探视; 行为管理

Research and Effect Observation of ICU Visiting Behavior Management/XU Wen,XIE Chao,SUN Hong-guo,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18):089-092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Intensive Care Unit(ICU) visiting behavior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its effects.Method:A total of 223 case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ho were given regulating ICU visiting behavior management from our hospital during July 2014 to December 2014 were seleted as the study group,212 case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ho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ICU visiting behavior management from our hospital during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4 were selet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nursing effect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paranoid symptoms,anxiety symptoms,depression symptoms,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symptom and forced symptoms SCL-90 scores of awak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awak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Intensive Care Unit; Visit; Behavior manag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ichun City,Yichun 336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8.026

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治疗与抢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ICU患者病情较为危重,同时由于危重症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欠佳,导致获得性感染的风险显著增加[1]。对本院ICU实施限制性探视行为管理有助于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有助于降低医患纠纷的风险,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为医护人员集中精神抢救与监护危重症患者提供有利的条件。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原则为增加医护人员对患者人文关怀的重视程度[2]。但是,大部分时间医护人员缺乏与ICU危重症患者家属的交流沟通,缺乏对ICU危重症患者家属探视行为的正确指导[3]。最终导致ICU危重症患者家属在探视期间出现不理智行为与负面心理,严重影响ICU危重症患者的情绪与治疗依从性。同时缺乏对医护人员探视期间的行为规范制度,导致ICU危重症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工作产生误解甚至纠纷[4]。为了改善上述情况的出现,本院ICU规范探视行为管理的效果显著,有助于准确引导并规范探视期间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的行为管理制度,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程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12月笔者所在医院ICU危重症患者223例作为研究组,选取2014年

1-6月笔者所在医院ICU危重症患者212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男122例,女101例;年龄18~83岁,

平均(39.65±13.62)岁;清醒134例,昏迷

89例;脑血管意外5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3例,颅脑外伤44例,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36例,失血性休克26例,中毒7例;住院时间5~36 d,平均(17.96±3.21)d。对照组:男118例,女94例;年龄18~77岁,平均(38.52±13.51)岁;清醒132例,

昏迷80例;脑血管意外5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2例,颅脑外伤42例,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39例,失血性休克20例,中毒4例;住院时间5~36 d,平均(17.96±3.21)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疾病种类、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ICU常规探视行为管理,观察组采用ICU规范化探视行为管理。

1.2.1 常规探视行为管理 患者入院时详细向ICU患者家属讲述探视行为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定时探视,即每日上午10∶30-11∶00开放探视。探视期间由专人负责管理ICU患者家属,准确指导ICU患者家属于ICU病区门口更换鞋子,穿隔离衣,戴口罩后进入ICU病区,每次限制一人探视,责任护士与主管医师负责接待ICU患者家属,必要时向ICU患者家属详细讲解患者的病情状况,同时于ICU病区张贴“致ICU患者家属的一封信”,辅助ICU患者家属详细了解ICU探视行为管理制度,并取得ICU患者家属的密切配合。

1.2.2 ICU探视行为管理 (1)加强ICU患者家属的探视行为管理与指导:大部分ICU患者家属由于患者病情危重与需要承当昂贵的医疗费用,从而导致不理智行为或负面情绪。因此,在患者入院时应详细告知ICU患者家属需严格遵守ICU探视行为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同时向患者告知探视期间应注意的事项。(2)对探视人员的建议:由于限制性探视时间较为短暂,应向ICU患者家属建议每天探视人员≤5人,同时应以患者平日亲近的家属或亲友,避免过多探视人员,从而影响ICU患者的情绪与精神状况,探视人员应由患者的直系亲属负责把握与落实。(3)对探视行为的规范:入院时应向ICU患者详细告知不应携带易致敏性慰问品进入ICU病区探视患者,探视期间避免抱怨、大吵大闹等不理智行为。探视人员应充分避免导致患者情绪波动的任何行为。探视神志模糊或意识昏迷患者期间,应嘱咐ICU患者家属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与患者进行必要的身体接触,如抚摸额头,轻握手等行为,采用温柔的语言,从而安抚、安慰或刺激患者。探视清醒患者期间,应嘱咐ICU患者家属与患者进行轻松的交谈,内容可以涉及ICU患者日常关注的事与人,避免不良事件、不良信息、刺激性语言与过高声音传递至患者。探视前,应提醒ICU清醒患者家属在探视期间重视患者不愿向医护人员直接诉说的愿望或要求,探视结束时,由ICU清醒患者家属向医护人员转述,从而加强医护人员对ICU患者的重视程度。探视前,应告知治疗依从性欠佳的ICU患者家属,嘱咐ICU患者家属在探视期间进行针对性鼓励与安慰患者,提高患者治疗的自觉性与依从性,从而促进病情的早期康复。(4)探视前准备。①物品准备:探视前,应完善探视人员探视期间的快速手消毒液、鞋套、帽子、口罩与隔离衣等物品准备。②环境准备:探视前,应充分确保探视人员进入ICU病区的通道通畅,无障碍物,探视前5 min,由专门人员巡视ICU病区,确保医护人员并未进行或即将实施抢救性工作或侵入性操作,责任护理人员确认已经完成ICU患者的常规护理操作,确保ICU患者取舒适,床单整洁,管路固定妥当,彻底保护ICU患者的隐私部位,并告知ICU清醒患者家属或亲友即将探视。③病例准备:主管医师充分掌握ICU患者的病情状况与治疗方案,熟悉ICU患者近期检查结果,特殊用药情况,疾病发展进程与预后转归情况等,尽可能在探视期间达到ICU病区。责任护理人员在熟悉ICU患者前24 h内的一般情况(睡眠、痰液、进食、体温、神志等)与护理措施,探视期间,责任护理人员应准确将护理信息提供至ICU患者家属。探视前,主管医师与责任护理人员应完善沟通,详细解释患者的病情状况,两者在病情讲解内容中应尽量保持一致性,避免导致ICU患者家属产生异议。④探视行为管理规范:探视期间,工作人员不允许坐于工作椅中,必须站立于ICU患者床旁,采用主动热情的态度引导患者家属至床旁探视,及时解答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并负责探视时间提醒,对于情绪过于激动的患者家属,应加以提醒与控制,必要时将其送出ICU病区终止探视,探视前5 min,应采用委婉的态度提醒患者家属的探视时间,以提醒患者家属结束探视的准备。

1.2.3 调查方法 全部患者转出ICU病区时由责任护士发放调查问卷,清醒患者由患者自行填写调查问卷,意识模糊或昏迷患者由患者家属代为填写。心理状况影响调查仅限于清醒患者,问卷当场收回并检查其完整性,其中心理状况影响调查表共发放266份,家属满意度调查表共发放435份,均完整收回,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清醒患者心理状况、患者家属满意度、护理服务表扬率(患者及其家属口头或书面形式反馈至护士长的护理服务表扬事件)与护理服务投诉率(患者及其家属口头或书面形式反馈至护士长的护理服务投诉事件)的差异。

1.3.1 心理状况 参照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SCL-90)标准[5],量表内容主要包括偏执症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人际敏感性症状与强迫症状等5个方面,采用五等级评分系统,参照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与极重分别记1、2、3、4、5分,计算总分,总分越低,心理状况越佳,反之,心理状况越差。

1.3.2 家属满意度 采用自制家属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内容:护理人员是否能主动留取家属电话、家属探视前护理人员是否详细告知探视注意事项,家属对医护工作是否怀疑或不信任,探视方式是否满足家属的探望需求等十四道题目,每题设3个选项,即满意(3分),较满意(2分),不满意(1分),总分38~42分为非常满意,30~37分为基本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清醒患者SCL-90评分比较 研究组清醒患者偏执症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人际敏感性症状与强迫症状的SCL-90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清醒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家属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

组别 非常满意(例) 基本满意(例) 不满意

(例) 家属满意度(%)

研究组(n=223) 102 110 11 95.06

对照组(n=212) 79 100 33 84.43

字2值 13.52

P值

2.3 两组护理服务表扬率与护理服务投诉率比较 研究组护理服务表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服务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护理服务表扬率与护理服务投诉率比较 例(%)

组别 护理服务表扬事件 护理服务投诉事件

研究组(n=223) 23(10.31) 1(0.45)

对照组(n=212) 5(2.36) 9(4.25)

字2值 11.42 5.39

P值

3 讨论

ICU是严密监测与抢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实行封闭式的ICU探视行为管理有助于预防院内感染发生风险。因此,对ICU患者实施规范化探视行为管理具有重要的价值。规范ICU探视行为管理有助于控制院内感染与确保各项医疗护理操作的顺利执行。由于家属可作为ICU患者的社会支持成员,有助于增强ICU患者的弹性防御能力,提高患者压力应对能力[7]。探视有助于满足ICU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需求,重视ICU患者心理与情绪的改变。据文献[8]报道,100%ICU清醒患者非常希望家属或亲友探视。探视有助于增强ICU患者的安全感与舒适感,有助于减轻不良情绪,满足精神与情感方面的需求。因此,ICU探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在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期间,由于探视人员缺乏对疾病知识的足够认识,担心患者不良预后转归,缺乏对患者未来的预测能力与对患者治疗方案的决策能力,产生疾病不确定感[9]。因此,患者家属只能定时探视而不能承担直接照顾患者的责任。另一方面,由于ICU患者的病情较为危重,病情变化较为急骤,抢救与治疗费用较为昂贵,导致患者家属在探视期间出现不理智行为或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状况与治疗依从性[10]。因此,规范ICU探视行为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探视期间主动为患者家属提供病情状况,解释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与预后情况,嘱咐患者家属应增强对患者的关怀与支持力度,加强患者家属探视行为管理,避免患者家属在探视期间出现的不理智行为或负面情绪,发挥患者家属探视在ICU患者治疗期间的积极作用[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规范ICU探视行为管理的清醒患者偏执症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人际敏感性症状与强迫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ICU探视行为管理的清醒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规范ICU探视行为管理有助于显著改善危重症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敏.视频探视在ICU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8):111-113.

[2]瞿静华,杨玉敏,沈孝峰,等.品管圈在重症监护室探视家属手卫生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4,31(10):58-59.

[3]张丽,岳志强,张宏.视频探视系统在ICU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9):85-87.

[4]陈芳.实例刺激法提高ICU探视人员洗手依从性的效果观察[J].常州实用医学,2014,30(3):182-183.

[5]张浩明,郭秀平,方敏.预约式探视结合限制性探视制度在综合ICU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3,24(19):2963-2964.

[6]胡守娥.ICU护士长陪同探视对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2012,33(5):179-180.

[7]胡琴.定时结合预约探视制度在NICU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13,28(10):21-23.

[8]程晓丹,吕秀春,裴艳玲.ICU家属探视制度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25(7):860-861

[9]褚彦香.重症监护病房探视制度的研究现状及对策[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3,27(1):99-100.

[10]顾岩,于水.视频探视系统在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2):2193-2195.

[11]傅晟静.ICU家属探视制度调查及分析[J].医学信息,2012,25(12):390-391.

[12]尹彩霞.对ICU实行人性化探视制度的探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3,26(5):615-616.

[13]连丽钦.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的探视需求与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4):138-139.

[14]冯素萍,宿艳琴,方慧玲.ICU限制性探视结合预约探视制度的实施及安全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9):81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