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范文第1篇

1.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1.1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单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在调查问卷 “您平时在文化方面的爱好主要有哪些?(多选)”一题中,根据对Q村100位村民(有效问卷92份)统计,有39.1%的农村居民选择看电视,有28.3%的人选择活动,有27.1%的人选择上网,23.9%的人喜欢串门聊天,喜欢跳舞等健身活动的占19.6%,读书看报的人占13%,其他依次为:听广播、念经拜佛及其他、看戏或文艺演出。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主要是以看电视、打麻将打牌、聊天、跳舞健身、上网的娱乐文化为主,民间传统文艺活动不足,广大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选择还很有限。

1.2文化设施利用率低,文化资源无法达到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

关于 “您认为当前村内提供的文化设施利用情况如何?”这一问题中,有39.1%的居民知道村内有文化活动场所但很少去,35.9%的居民认为村里的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17.3%的居民反映村内提供的文化资源陈旧,资源更新或设施维护不及时,仅有9.8%的居民认为当前村内提供的文化设施利用情况良好。通过调查情况可见,Q村虽然为村民提供了基本的文化设施及文化资源,但文化设施的利用情况并不乐观,所提供的文化设施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致使居民仅仅知道其存在却很少参与其中,导致该村的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文化设施利用率低下,文化资源无法得到合理有效配置的现象。

1.3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

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居民,因此,关注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乃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在调查中,有71.7%的村民认为当前提供的文化活动或文化设施不能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仅有28.3%的村民认为满足;在“您希望政府提供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有哪些?(多选)”一题中,村民希望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的草根文化活动、组织文艺汇演、送图书电影下乡、组织科普知识普及活动、开展新文化技能培训活动(如上网、摄影等)等形式的文化活动。通过以上两题的调查情况,可见就Q村的居民来看,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还是很渴望的,但是现阶段社区所提供的文化活动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吸引力,而这种有组织的互动性、科普性、高雅的文化活动开展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居民更高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2.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2.1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政府在文化事业上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在我国的许多较为富裕的乡镇中建起了基础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但文化设施的利用情况难以令人满意,现有的资源或设施利用率低,甚至被挪作他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Q村建起了一些多样的文化活动场所,但农村文化设施的延续性得不到保证,设施陈旧老化。同时,现有文化活动场地利用率不高,村中的文化活动室只有在重大节庆日时才会使用,平时很少对村民开放,难以令人满意。

2.2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不合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匮乏

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不合理,现有的文化资源尚未充分利用,文化建设的人才匮乏,是导致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机制不活,农村基层文化站都是乡镇政府进行管理的,文化站独立进行工作的自主性不大,积极性不高,基层文化单位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文化站形同虚设。[2]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队伍力量薄弱,从事文化建设工作的人数较少,而且专业素质不高,工作方式落后,缺乏活力。在笔者走访中发现,在Q村的村委人员构成中,只有1名负责文化活动的人员,且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知识,又兼任其他工作,更没有多少精力投入,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效果。

2.3农村居民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积极主动性不高

在我国农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占20%,小学占40%,初中占29.5%,高中占10%,大专以上仅占0.4%。[3]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差,思想观念的落后也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发挥公民意识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强。大部分农村居民仍然选择看电视、打牌、搓麻将、玩游戏等娱乐性的活动,文化活动沦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未能发挥文化真正的作用。可见,农村居民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状况。

3.就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第一,应加大文化事业基金的投入力度,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主要还是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政府应积极发挥文化职能及社会职能,重视我国广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乡镇应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并增强领导、依法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格追踪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的使用情况,从而保障农村文化活动的顺利展开;另一方面,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确保新建的和现有的文化设施能够持续的发挥作用。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农村文化 作用  困境

途径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针对于此,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即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1]因此,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为方向,以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为主导,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进一步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一)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有利于突破传统文化中的家族阈限,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中国农村是典型的以血缘、宗族为中枢的社会运行模式,十分强调“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普遍以家庭为背景进行农业生产。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可以促进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家族式经济的发展,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这种以一种社会性的“个体”因素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的家族式的经济模式就成为一种阻碍。它对满足自身经济利益的过分注重,使得它对于群体利益往往漠不关心,甚至会以牺牲社会群体利益的方式来满足“个体”利益,以至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不合理现象依然在当今中国农村中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农民个人之间的交流,影响了农村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因此,发展农村先进文化,转变中国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性文化思维来打破传统家族文化观念的阈限和传统因循守旧的保守思维,让农民走出固有的个人空间,学会与他人交流,关注集体利益,从而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合力,提高他们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与活力,大力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新精神的形成,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发展活力。

        (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由于传统落后文化的影响,农民在生活富裕后,满足于小富及安,满足于传统的“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方式,在经济上表现出不思进取,日常生活中封建迷信沉渣泛起,现象随处可见等。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农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除陈去旧,革除弊端,消除愚昧迷信的宿命论思想,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农民的头脑,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增强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促使农村发展紧跟现化化发展的潮流,变传统意义上的旧式农民为现代意义上的新式农民。

        (三)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农民,而农民的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当前我国农村不仅教育水平比较低,而且缺乏对科学教育基础性地位的认识,认为农民反正是一辈子都离不开土地,就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要风调雨顺就会有好收成,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运用与创造持不屑态度。而当今社会是个科技的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运用所产生的巨大效用已是有目共睹,世界的农业生产已经步入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若是中国农民还是抱着旧观念不放的话,则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因此,以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为契机,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知识,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这样,就能以农民文化知识的提高为铺垫,促进整个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现化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农业比重的下降和农民数量的减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在于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发展城镇化并不仅限于硬件设施上进行城市化的改造,正如现代化的实现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一样,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在于农民具备城镇化思维,具备城镇化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就是要提升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变革他们传统的思维模式,造就具有城镇化文化理念的现代农民,加速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促进农村向城镇的转型。

        二、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虽然发展农村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已被普遍认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内外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当前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着一定的现实困境。

        (一)、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中国农村中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中国现存的文化样式是农业文明的成果,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农业文化。[2]因此,当代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既体现出农业文化中过于保守实用而缺乏激情,始终以家庭、宗族为活动基本单元的特点;也体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争的小农意识。当传统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与现代社会发展中不良文化相结合,扩大了中国农业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使得原有的小农意识益发突显,表现为盲目攀比成风、封建迷信盛行、等低俗文化泛滥。

        (二)、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农村文化发展与城市文化发展相脱节。中国在传统农业经济的转型中与世界经济接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这一过程产生了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出现了城乡差别,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脱节,城市人瞧不起农村人,农村人不明白城市人,造成两种文化理解与交流上的“鸿沟”,另一方面,城市文化作为强势文化,以一种外源性的文化形态,进入农民的生活,又使农民产生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异的文化,盲目地模仿城市生活却是“四不象”,既丢弃了自身文化特点又找不到新的文化根基。

        (三)、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资源、教育设施还不健全,农民教育水平低,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还不平等,使得农民群体中的知识分子少,而城市中的知识分子又不愿意下乡,于是,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2%,小学及以下的占9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同时,教育的高消费又使得广大农民望而却步,许多人家让孩子念完初中、高中就不错了,大学免谈。科学的缺乏更加深了思想的贫瘠、文化的落后。即便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农村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依旧贫困,科技依然滞后,鲜有改变,镰刀割麦、老牛犁地随处可见。许多农村孩子千辛万苦上了大学,也只是以此为跳板为官为仕,毕业后大都去城市工作,很少有回到农村的,更不用说城里人愿意下乡了。这些成为了农村文化持续发展的瓶颈,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只能是口号与侈谈。

        (四)、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农村文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在东西部农村发展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在优势经济后盾的推动下,使本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的文化水平、精神状态也得到相应提高,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个人收入的提高。而中、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因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造成农村文化教育的落后与无力,无形间又加剧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形成了文化发展中的“马太效应”。

        (五)、农村缺乏必须的文化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影响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做支撑,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好,文化传统悠久,领导重视的地区文化设施比较健全,电视,电话,甚至电脑、网络得到普及发展。而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地区,文化设施就比较落后,农民接受文化的渠道有限,从而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

        (六)、农村文化管理相对薄弱,文化管理体制有待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中缺乏文化管理的专门人才。对于文化建设,偏重于一时一地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设施、文化工具的简单建设和配发,缺乏农村文化工作的长远规划,仅仅使文化成为农村工作中“锦上添花”的摆设,没有发挥发文化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的途径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加强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硬件设施的健全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加大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首先,要把文化基础性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下,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3]其次,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趋动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使双方共赢发展。

        (二)推进农民群众文化软性素养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因为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既要重视以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要按照各地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化教育,把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纳入到专业性教育中来,培养出一批能够联系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现化化的农业工作者。同时,通过外种渠道、层次、形式,发展农村的先进文化,引领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农村文化阵地,如果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它,落后的文化就会占领它。在实践中,应当继续发挥以文化“三下乡”活动等为主题的文化教化功能,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只有用健康有益的先进文化去教化农民群众,培育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自觉抵制封建残余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革除陈规陋习,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与效能。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建设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参与其中,这就要求在具体实践中,具有先进文化管理理念的人才协调管理文化工作,提高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平。一方面,加强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协调、组织、管理农村的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普及活动,发挥农村现有教育资源的效能。另一方面,建立起文化间的交流协调机制。中国农村新文化的建立,需要在以现代化文化为背景下,通过先进文化的改造,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飞跃,真正发挥农村文化管理者的主体意识,从适合本地区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来吸纳发达地区,发达领域的先进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实现不同地区文化的最优化融合。

        (四)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农村文化建设有法可依。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上来,才能确保文化建设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在农村新文化的建立中,我们应当把中央关于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制化、规范化,为农村文化的发展、交流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在农村教育中,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的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身的文化权益。

参考文献:

[1] 顾伯冲 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 光明日报[n] 2006.2.16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范文第3篇

论文关健词:文化共享工程:张家港市;发展现状

2002年8月,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一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新工程。这就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自张家港市被列为全国:丈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市)以来,该市坚持把文化共享工程作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以创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市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积极推进文化共享工程

1 加快发展文化共享工程的现实意义

第一.加快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是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该市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但由于历史、地域、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少数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仍然比较贫乏。许多农民家庭除了一台电视机相伴以外.基本没有什么文化活动;政府部门组织的“村村演”、“月月映”和“送书下乡”对他们来说,也只能是杯水车薪。“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将通过互联网.使老百姓可以经常性方便快捷地享受到丰富精美的“文化大餐”.从而较好地实现了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了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加快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工作的努力方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张家港市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各项文化工作始终在全国处于前列.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农村文化阵地“八个一”工程已经先人一拍.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方面也理应快人一步。加快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张家港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第三.加快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是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有力举措。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在信息、思想、知识传播中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重要性.已经渐渐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对于这样的阵地.如果先进的主流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而文化共享工程正是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汇聚了数以万计优秀的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资源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因此。作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和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中惟一的县级市.应加快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去占领思想文化的网络空间.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2 目前全市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情况

2.1实施特点

加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在积极加快发展全市文化共享工程的进程中,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目标明确。为加大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力度.经市委研究,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市政府副市长任副组长,各级职能部门任成员的市文化共享工程领导小组。各镇及各村(社区)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制订出相关工作方案,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部门配合,保障到位。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才能完成。特别是财政部门加大了对共享工程的支持力度,建立共享工程专项资金,及时给予经费保障。目前,全市各单位用于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经费达326.7万元.其中有105万元用于市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重点支持市级支中心数字资源加工与整合、软硬件平台建设以及基层服务网点建设等工作.并保障其正常运转。

三是队伍精干,运转顺利。为提高共享工程的管理水平,加强技术培训、咨询和服务工作,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操作员队伍,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市支中心组织开展了全市各基层示范点操作员的培训班。目前,全市已有256名操作员已取得上岗资格证书.有力地保障了各基层网点工作的正常开展。特别是为抓好这次培训,市支中心还专门组织骨干主持编写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操作员简明读本》,这是江苏省关于文化共享工程自编的面向镇、村的第一本基层点操作员读本,目前已通过省中心有关技术负责人的审核。

四是技术先进,体系完整。为保证系统配置的科学合理、技术先进、运行可靠,张家港市加大了对市支中心的建设力度。目前,市支中心在硬件上,拥有卫星接收系统1套、资源服务器1台、多媒体点播服务器1台、硬件防火墙1台、投影仪2台,影碟机2台、电脑130台、磁盘陈列实际容量6tb、网络带宽1o0兆,实现了与文化共:享工程全国各大中心以及全市各基层点的通畅连接。在软件上,建成了张家港市文化共享工程网页,自建了音乐在线、视频在线、长江戏曲网、电子阅报等数据库.采购了人民日报电子版数据库,以及深受读者喜爱、具有1000余种人文类大众期刊的龙源期刊数据库。此外.还有走进农村、维普学术期刊等共享数据库该网页的开通,不仅方便了读者利用数字资源.同时有利于建设和推广文化共享工程这一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对全市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发挥重要作用。

五是加强宣传,氛围浓厚。为进一步抓好文化共享工程,市支中心还专门编辑出刊《创建简报》,每周一期,及时反映各基层点的创建动态:同时,还利用一报三台专题介绍共享工程知识、宣传典型和经验,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良好的舆论氛围。特别是在9月17日由文化部召开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服务工作座谈会上.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栋材作为江苏全省农民的惟一代表,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基层点建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的发言,详细介绍了该村在文化共享工程上的具体做法.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该市广大农民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得到的实惠。

2.2建设方法

目前.张家港市采用的主要办法是卫星接收和网络传输相结合。卫星主要用于市支中心与国家中心的资源下载。省分中心、苏州市支中心以及镇村基层点采用网络传输。最显著的特点是通过文化共享工程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三个结合”。

一是文化共享工程与全市镇、村文化“八个一”工程建设相结合。2006年,我们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镇、村(社区)文化体育建设的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加强镇、村(社区)文化体育建设的实施细则》,明确了农村文化阵地“八个一”工程的具体要求.其中“两个一”即一个综合教育培训室、一个图书阅览室就是结合了共享工程建设提出的,它可以满足共享工程的定时定点播放和信息查阅两大功能要求。经过两年的创建,全市180个行政村中已有102个村达到“八个一”工程建设标准。

二是镇级基层服务点与市图书馆镇级分馆建设相结合。2004年,结合共享工程,我们启动了市图书馆镇级分馆建设。在全省率先采用电信局vpn专线组成局域网的办法.突破了普及共享工程基层点的瓶颈.实现了市馆与分馆之间书目数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目前全市已经建办分馆8家,面积都在200平方米以上.每个分馆除了综合外借室、报刊阅览室以外.都设有电子阅览室.分别配置有电脑10台以上.市图书馆与分馆之间采用图书外借和信息查阅“一卡通”市图书馆和镇级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做法得到了江苏省文化厅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22-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而且要搞好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实现我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统筹协调发展。本文从新农村文化建没的角度,对“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目标要求、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现状,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等问题,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对农村文化建设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致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缺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1、文化建设的内容,其主要表现于农村文化品味下降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实施与国家的重视,农村社会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在当代农村社会的农民文化生活中,适合农村实际生活的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新文化尚未形成。农民的业余文化活动多以看电视、打牌等现代文化形式为主,农民对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的兴趣正在逐步降低。由于现在正缺乏对农村文化的正确的引导,一些内容低俗和劣质的文化乘虚而入,导致现在农村仍存在有大量的封建迷信文化和腐朽没落文化,有大量的农民仍然相信算命看相、烧香求神拜佛,以至于造成农村文化层次普遍较低。这些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2、文化建设的基础条件,主要表现在文化建设设施落后

农村文化设施和场所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先决条件。从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农村许多文化机构无法运转, 有的陷入瘫痪状态。文化设施建设落后缺乏,“六五”计划提出的“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 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至今仍然没有实现。大部分农村还没有图书馆、阅览室、更不要说设施齐全的文化大院。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的落后和匮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发展。

3、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主要表现在队伍人才匮乏

人才匮乏是影响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一些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管理缺乏规范,主要是由于农村乡镇文化干部大多数是兼职人员,他们长期忙于乡镇其他社会事务,文化不专,工作盲目,疲于应付,真正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的时间和精力不多。并且农村干部经常得不到培训,知识更新较慢,难以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相适应,从而导致工作方式落后,观念陈旧,难以担当组织引导农村文化发展的重任。同时基层文化干部工资待遇低,专业职称工资得不到兑现,人心浮动,人才流失严重,导致文化建设队伍不够稳定。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与要求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文化发展”或“文化繁荣”,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里头都从不同的侧面蕴含了发展农村文化的目标和要求。

“生产发展”既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包括文化产业等非农业生产经营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相当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为切实改善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需要国家和农村共同的来发展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

“生活宽裕”应是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富裕的内在统一。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求新、求美、求乐、求知”日益成为农村文化消费的新时尚。不少率先富起来的农民已经改变了“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开始享受着同城里人一样的文化生活。我国广大农村已基本上摆脱了贫困,日益富裕起来的农民已经不满足于衣食无忧的物质生活,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然而,物质生活上脱贫的农民在精神文化生活上依然匮乏者也还是存在,只有实现物质生活上的丰衣足食和精神文化生活上的丰富多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文化建设,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我国农村的富裕程度已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富裕程度并不等同于文明程度。只有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引导农民群众改变落后生活习惯,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自觉摒弃旧观念、旧习俗,创造新生活,才能逐步在农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风尚。

“村容整洁”不仅是指村庄建设布局上的合理、管理上的有序,而且包括村民的居住环境清洁卫生、优美协调。村容村貌、乡村建筑等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要想在我国广大农村形成一种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就要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增加农村公共设施,并把文化馆舍、娱乐场所等文化设施纳入农村城镇化建设规划,组织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整治村庄环境,搞好公共卫生,建设美好家园。

“民主管理”作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事务管理的一种权利或方式,是与农村文化事业和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密不可分的。农村文化的发展既可以培育农民的民主意识,也可以促进农民对民主管理的追求。总之,发展农村文化的目标要求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个目标要求之中,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要从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出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农村社会主义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协调发展。

1、普及科学技术,提倡科学精神

要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迅速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首先,把对农民进行科学无神论的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倡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使科学无神论的教育由外在要求转化为农民内在信念。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品味,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农民转变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等传统落后的观念,逐步形成适合于农村现代化建没需要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其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加强科普宣传和科技传播,使广大农村树立起“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社会风尚。让农民尊重科学、懂得科学、用科学的手段发展经济;用科学的手段来发家致富。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目标,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性任务。首先,要贯彻落实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实现城乡文化统筹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并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国家文化设施布局、文化经费投入、文化生活安排、文化产品生产等各个方面,在政策和投入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实行城市带动战略,以大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建立城乡互动、互利双赢、协调发展的统筹机制。其次,城市文化、教育、科技、广播电视等部门要继续开展文化、教育、卫生“三下乡”活动。要通过实施各种希望工程,帮助贫困地区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普及科技,建立广播电视网,送戏送电影下乡,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

3、加强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农村基层文化队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解放和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力,是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的必由之路。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当前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调动他们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工程,稳定和发展一支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再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要加强农村文化工作者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和沟通,学习文化工作先进经验,立足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不断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J].小城镇建设,2006(2):11.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范文第5篇

陈敏(1981.10-),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学。摘要:新农村体育设施作为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保障,其建设现状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本文对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从专业的角度阐述新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关系,旨在推动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发展前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团结,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和人文基础。新农村作为中国新型的社区结构,其建设发展中包括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程度体现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度和质量,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是新农村的体育事业发展保障,是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农村体育活动的基础[1],其建设现状将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发展,需要各方面的重视。

一、新农村体育设施现状

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全民健身计划不断深入,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加强,农村村民健身意识有了很大提高,能够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选择其喜爱的体育项目,运动健身为村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积极作用。随着体育活动逐渐成为农村生活的一部分,农村村民的体育消费也有所增加,但是从我国整体发展看,农村体育建设还不够完善,也无法满足村民日渐增加的体育需求,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例如,体育设施缺乏,器材不够,无专业体育指导员,经费短缺等都影响农村体育的发展。据统计:我国现有体育场地 八十五万多个,标准体育场地有五十四万多个,非标准场地三十多万个,其中学校体育场地五十四万个占全国总量的近百分之七十,向社会开放的不到百分之三十,而分布在农村的只有百分之八,这些数据体现出体育资源分布不均,我国体育场馆设施的总量严重缺乏[2]。目前,农村体育资源短缺,体育设施的需求却在不断的增加,而拥有体育设施的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也未完全的向农村民开放,由于场地设施缺乏,体育器材少,经费短缺等因素,很多农村村民主要在公共空地或街道进行体育活动。农村体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是以自筹资金的方式,个人交纳为主,体育的形式窘迫。经济发展较好的沿海地区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比较好,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活动组织都相对发达,而经济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也比较落后,农村体育事业发展规模和程度直接受农村经济实力的制约,村民的体育需要和体育设施现状的不平衡成为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二、 新农村体育设施发展

新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推动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广大农村村民的健身活动提供优良的设施和场所,也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基础。我国目前以行政村为实施对象开展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尽量不搞统一模式,场地建设方便农民健身活动,重点建设村级公共体育场,将体育服务机制渗透到全村,并将农村周边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与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相结合,方便农民使用,避免资源浪费,灵活管理。随着农村健身工程的开展,和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发展,从相关文件和实际建设的情况来看,中央和地方进行扶持拨款按照四比六的投入,建设费用基本三万元左右,由村行政规划一片公共用地,建造两张乒乓球台,一块硬化的篮球场,一副篮球架,一些配套的户外健身器材,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模式比较相似。在体育设施利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占用,破坏,维护不当等现象,造成设施陈旧及安全问题,还有部分体育设施集中在中小学校里,并未向外开放,减少了村民能够利用体育设施活动的机会。我国现有八十五万多个体育场地,而农村只占用百分之八的比例,城市与农村体育资源相差甚大[3],农村人口量大,增强农民身体素质,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生活健康水平,科学文明的建设新农村,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必须加大步伐。

三、新农村建设发展促进新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预计,想要完成新农村建设目标,面临两万亿元的资金需求,大部分资金需要政府的投入,政府要完成新农村建设目标就有庞大的资金将用于新农村的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农村体育设施建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新农村体育设施建会快速推进,同时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也为新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4]。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发展推动着新农村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明的风气,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体育活动促进身体健康,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生产劳动的源头,农村村民体育意识的提高推动体育活动的开展及参与热情,科学进行的体育锻炼,同时村民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以及等观念不断增强,推动了农村体育与文化事业的开展。新农村建设发展为完善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和全民健身工程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助力,国家应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加速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四、新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发展加深新农村建设发展

我国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机械化水平提高,但生产效率的提高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那么村民的健康和劳作能力是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力量[5]。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村民体育健身意识提高,体育人口增加,对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更深的认识,形成了良好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农民逐渐远离不良的生活行为,促进社会安全稳定,提高了新农村建设的深度和质量。未来,新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体育人口大量增加,体育活动的开展频次和规模不断增大,农村体育经济和体育市场会逐渐形成,农村体育产业也将逐渐庞大,农村体育需求也将成为新农村的经济发展新的亮点,从而加速了新农村建设。

综上所述: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是农村开展体育活动和全民建设工程提供的保障,促进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国家应加强新农村经济的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高村民收入,树立村民健康生活的理念,在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与维护,使用与监管及体育专业指导等各方面应加强管理和服务,不断完善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增强村民体质,和谐生活,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现状与发展对策[J].浙江体育科学2011.11

[2]胡庆山.论农村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 12

[3]孟祥波.崔志翔.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