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细胞的知识点

生物细胞的知识点

生物细胞的知识点

生物细胞的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核心概念;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60-02

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任务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每个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指的就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之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首次将概念列入课程目标。《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三大课程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达成后两个目标的基础。在知识目标中要求,“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整个生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就是概念。于此同时,课堂教学是所有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那么,毫无疑问生物教学的核心就是生物概念的教学。那么生物概念教学就直接关系着知识目标的达成。又因为知识目标是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基础,生物概念教学也即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达成。生物学概念的教学关系着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和日后的持续学习。

二、学习《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目的及意义

本模块选取的都是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和细胞研究的新进展以及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学习本模块的知识,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特点和结构特点以及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这样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中对学生有巨大帮助。学习本模块后,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本模块的学习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所以,在本模块的学习中,极为必要的就是开展核心概念教学,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和知识框架。

三、《分子与细胞》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地位及与其他模块的联系

在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共同的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中,“分子与细胞”模块主要是阐述生命的本质,即生命的化学基础和结构基础,实现自我更新的生理基础,实现自我复制的遗传信息传递基础;“遗传与进化”模块主要是阐述生命的延续性,和生物界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和原因;“稳态与环境”模块则主要是阐述生命系统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其保持稳态并适应环境,以及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作用使其结构与功能达到协调统一并持续发展。因此,共同必修部分的3个模块内容之间的知识联系非常密切。而学习其他模块时“分子与细胞”是学习高中生物的基础。此外,学生通过“分子与细胞”内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的技能,对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的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等知识起到保证作用。

四、《分子与细胞》模块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1、生命系统这个概念存在于《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一节,本节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堂生物课,起着承接初中学习开启高中学习的作用。因而本节内容并不需要学生掌握生命系统的所有外延,只需要学生能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层次,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即可。

2、“细胞的分子组成”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细胞的元素组成、细胞的分子组成、水和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要求是:简述生命元素的类别,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3、“细胞的结构”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的研究方法。细胞的类别、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细胞的整体性等。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的大体功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简述细胞核的基本结构,阐明细胞核贮存遗传信息。举例说出细胞各部分结构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理解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4、“细胞的代谢”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ATP与代谢、酶与代谢、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要求是:说明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转方式,以及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酶作用的特性;简述ATP分子结构,解释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说明ATP的生成途径,阐明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细胞的呼吸的两种方式及过和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在生产实践中运用。

5、“细胞的生命历程”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 细胞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其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要求为“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同期性”,属于了解水平。 .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涉及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细胞核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联系,与我们现实的生活也较为接近,另外同细胞的癌变等内容均联系紧密。这部分内容还包括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新课程标准标准》的知识目标要求为“说明细胞的分化”“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属于理解水平。并要求将细胞的凋亡和细胞坏死进行区分,属于理解水品。

五、实施过程中,我的教学策略:

1、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供必要帮助。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的。具体学科任务的解决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从旁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

3、进行及时的评价。为了保证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4、每节设置“练习”,每章设置“自我检测”和“本章小结”,及时复习和巩固,强化自我评价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中生物-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程玉平《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和改进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细胞的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高中生物教材 知识衔接

目前关于初高中生物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比较多,但这些研究过于宏观、理论性较强。本文就高中壬教版生物学教材与初中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1初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知识内容比较

1.1初高中细胞学知识内容比较

图 1初高中细胞学教学目标比较

初中人教版生物教材在细胞学部分共提到30个教学目标[1],高中提到64个教学目标[2]。从教学目标要求水平数量看(见图1),高中了解、理解、操作水平比初中增加了很多知识内容。从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数量比较,细胞学内容初高中都重视在知识维度,高中学生独立实验操作教学要求比初中有很大提高,并重视了学生体验知识的活动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和初中教材相比,细胞部分增加的新知识点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细胞膜的成分、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细胞核的结构、物质跨膜运输的其它实例、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被动运输、主动运输、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细胞的癌变等18个内容。

比较初高中生物教材关于细胞学知识内容,归纳得出以下衔接点:

(1)初中“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与高中“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2)初中“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与高中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初中“观察植物细胞、观察动物细胞”与高中“观察细胞”。

(4)初中“细胞中有哪些物质”与高中生物中“组成细胞的元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5)初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与高中“细胞膜的功能”。

(6)初中“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与高中“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7)初中“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细胞核中有储存信息的物质——DNA”与高中“细胞核的功能”

(8)初中“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与高中“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有丝分裂、无丝分裂”。

(9)初中“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与高中“细胞分化及其意义、细胞的全能性”。

1.2初高中遗传与进化知识内容比较

初中人教版生物教材在遗传与进化部分提到40个教学目标,高中提到58个教学目标,从数量看初高中相差不是很大(见图2);高中教学目标在理解、操作、反应水平有很大增加,可见遗传与进化知识内容比初中难度增加;高中更重视实验操作技能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图 2初高中遗传与进化教学目标比较

遗传与进化部分增加的具体知识点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DNA分子复制的推测、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DNA分子复制的过程、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遗传密码的阅读方式、克里克的实验验证、遗传密码对应规则的发展、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等24个内容。

比较初高中生物教材关于遗传与进化知识内容,归纳得出以下衔接点:

(1)初中“细胞核中有储存信息的物质——DNA”与高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初中“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基因和染色体”与高中“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初中“生物的性状、基因控制性状”与高中“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4)初中“基因经或卵细胞的传递”与高中“的形成过程、卵细胞的形成过程、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受精作用”。

(5)初中“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与高中“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6)初中“禁止近亲结婚”与高中“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7)初中“男女染色体的差别、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与高中“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8)初中“探究一种变异现象”与高中“基因突变的实例、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基因重组、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9)初中“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与高中“杂交育种、诱变育种”。

(10)初中“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生物进化的原因”与高中“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3初高中稳态与环境知识内容比较

初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在稳态与环境部分都提到53个教学目标,从数量看初高中没有发生变化。但从各个教学目标水平数量看(见图3),高中教学目标在理解、领悟水平有所增加,而在实验技能方面,初高中差别不大,情感价值观方面在领悟水平有所高的要求。可见稳态与环境部分知识内容与初中难度相似,但高中较重视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生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

生物细胞的知识点范文第3篇

1 第一轮复习:复习要广泛

1.1 复习要广,力求涉及全部知识点。第一轮复习要尽可能的力求全面,要捕捉到考纲中涉及的每一个知识点,还要适当拓展,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的课本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关于胰岛素的知识:

1.2 构建知识网络。对任何内容的教学,都不可忽视教材中各知识点的纵横联系,都要注意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归类,构建必要的知识网络。

例如:糖尿病患者病症“三多一少”:

1.3 精讲精练,不搞题海战术。现在市场上的一些习题集中的试题鱼目混珠,真正优秀的、新颖的、有价值的试题并不多,也包括我们学校为每届高三订的练习题。因此,我带每一届高三都要将学校订的练习题全部做完,从中筛选出基础又新颖的试题让学生练习。对练习题或试卷的讲评注重传授解题技巧、分析考查的知识点、明确答题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解析、整理答案的习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分。例如:叶绿体产生的一个葡萄糖分子进入相邻细胞中被彻底氧化分解,这一过程葡萄糖分子至少需要穿过几层膜( )。

A.3B.4C.5 D.6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子被分解的地点及叶绿体、线粒体是双膜细胞器,细胞膜是单层膜等知识。

2 第二轮复习:主要采用专题复习的形式

2.1 确定专题。

2.1.1 按知识体系分:①生命的物质与结构;②生命的更新与延续;③生命的遗传与进化;④生命的健康与调节;⑤生命的稳态与环境。

2.1.2 按实验专题分:①验证性实验;②探究性实验;③设计型实验。

2.1.3 按训练目标分:①曲线坐标题能力训练;②图形、图表解题能力训练;③遗传系谱图鉴别能力训练;④数据分析和概率计算能力训练。

2.1.4 按知识重点分:①蛋白质专题;②核酸专题;③激素专题;④细胞专题。

2.2 专题复习的原则。各专题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不可分开的,复习时应以知识体系专题复习为主,带动其他专题复习,重视实验的复习。

3 第三轮复习:冲刺阶段

第三轮复约在高考前40天左右进行,这是高考复习的冲刺阶段。

3.1 适当缩小复习的范围。生物高考范围涉及必修本和选修本,对必修本内容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应用、融会贯通,对选修本主要是记忆水平的要求。在第一、二轮复习时已经把考试范围内的知识都复习过了,在考前冲刺阶段,要把精力放在三处:①历年高考出题频率最高的知识点;②一些难点知识;③学生掌握最为薄弱的知识。例如:新陈代谢、矿质元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激素、细胞的物质基础等知识属于历年高考考查频率最高的部分;免疫、调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因工程、生物膜系统等知识是比较难的知识;细胞分裂图中所处时期的判断、DNA碱基比例的计算等知识是学生掌握比较薄弱的知识,要着重给学生复习。

生物细胞的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情境;探究式;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

一、教学分析

“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内容。传统课堂教学中一般以讲述的形式先对动物细胞融合部分进行授课,再学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以上述形式开展教学,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刻且很难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其根源在于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本课采用自主合作的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将两个内容归结为一个探究单元: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让学生充当科学家,不断调整和完善,在自主构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理解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简述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了解单克隆抗体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建构模型的能力及协作精神。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细胞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之间的关系,并关注细胞工程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体检中,医院一般怎样检测人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呢?(出示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检测试剂盒),它的核心成分是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毒蛇咬伤怎么办?(出示抗蛇毒血清图片),它的主要成分也是抗体。那么如何制备抗体?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生活经历分析,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回顾旧知,设问质疑

设疑:抗体由什么细胞产生?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抗体产生后,主要在哪里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三个问题,自然引出传统的抗体生产方法并理解其缺点,并找到与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关联,将难点分解,促进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学习。

3.自主学习,分享提高

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获得纯度高、特异性强、产量又高的抗体呢?(1)抗体由浆细胞产生,且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这就满足了纯度高和特异性强的要求,如何达到高产量呢?(2)我们知道可以通过体外培养动物细胞获得细胞产物,那么我们能否通过培养浆细胞,进而获得大量抗体呢?为什么?(3)哪种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4)如何才能将两种细胞的特点结合起来?

设计意图:利用问题驱动学生阅读教材,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提高自主获取知识的效率。

分享提高:学生毛遂自荐,鼓励学生在他人面前分享自己的成果。通过教师的引导,总结出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B淋巴细胞与能在体外大量增殖的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通过培养,就可以得到一个杂交瘤细胞群,这就是一个杂交瘤细胞的克隆,由其分泌的抗体,即单克隆抗体。使学生对单克隆抗体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4.合作探究,绘流程图

手足口病严重威胁婴幼儿健康,其主要是由肠道病毒71型(EV 71)引起的传染病。请大家来扮演生物学专家,共同模拟制备针对EV 71的单克隆抗体。请同学们首先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获取知识,然后小组进行讨论,设计并画出流程图解决实际生活

问题。

设计意图:将课堂交给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并运用。

引导学生分组展示,并分析自己小组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的流程图。组间交流,分析,互相评价,达成共识。

5.拓展升华,突破难点

教师:制备单克隆抗体,首先要做的就是诱导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这就涉及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简介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原理、特点、意义及方法。启发学生回顾旧知(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提问:(1)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特有方法是什么?学生:灭火的病毒。(2)融合后的杂交瘤细胞具有什么特点?出现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遗传物质角度突破重点。

小组合作学习:诱导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培养液中会有哪几种细胞?为什么要进行两次筛选?小组质疑,师生互动解惑。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播放动画启发(单克隆抗体制备动画中的免疫小鼠和诱导细胞融合两步骤)。学生最终明白:从小鼠脾脏中提取的B淋巴细胞有多种,诱导细胞融合后,出现了三种结果:未融合的细胞、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及杂交瘤细胞,故而首先需要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又由于杂交瘤细胞不止一种,故还需继续筛选。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后,就可以扩大培养了。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对两次筛选的目的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为后期探究筛选的方法也做了一定铺垫。

质疑问难:(1)如何从中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呢?教师提供资料:B淋巴细胞本身不能大量增殖而逐渐死亡;当培养基中加入氨基嘌呤后阻断D途径,骨髓瘤细胞无法增殖而死亡,存活下来的只有杂交瘤细胞。归纳总结:利用选择性培养基阻断骨髓瘤细胞的增殖。(2)如何筛选出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引导学生回顾免疫调节知识,得出结论:用相应抗原检测。并利用生动形象的视频(播放两次筛选视频)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6.前景展望,情感升华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和课外搜集、了解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前景。谈谈你对试管动物技术应用的展望:可用于诊断试剂、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生物导弹)等。

设计意图:挖掘情感,促进兴趣迁移。

7.课堂小结,回归课题

对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构建知识体系,回归教学目标。

四、教学反思

“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都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单克隆抗体”是本节课的难点,概念生涩难懂,过程复杂抽象。若在这两个点上平均使力,势必使得难点剖析不深刻。而动物细胞融合又是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础,因此,笔者在教材素材和文本设计上大胆创新,通过学生模拟生物学专家构建流程图,将动物细胞融合内容贯穿于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打破传统的由教师先讲解知识再画流程图的学习方式,从而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思考交流时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案引导、小组合作、模拟探究、小组质疑、教师解惑的教学策略,成功地突破了重难点,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获得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生物细胞的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关键词语 初中生物 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40117 

生物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有相当多的概念需要记忆和掌握,学生在学习时很难把握住概念的重点,在理解的时候有很多困难。而且生物对概念、名词、定律的知识要求精确到位,这样才能针对多种情况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因此,针对生物学科的这些特点,在进行生物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以此来提高生物概念教学的效率。 

一、让学生在概念学习中学会把握关键词语 

生物概念是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之一,复杂的概念有较多的自身特征,也有无关的特征,不容易分辨,学生记忆起来相当困难。根据科学实验表明,有关特征清晰的概念,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容易,而且概念的逻辑性和关联性越强,学生学习起来越容易。在进行生物概念教学时,如果无任何的知识准备,教师很难引导学生将新学的概念与已学的概念联系起来,所以,教师一定要在新旧概念之间搭建必要的“桥梁”,而这种桥梁就是生物概念的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是概念的一个大致概括,也是概念的浓缩,往往取概念中几个最为重点的词语,来代表整个概念。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时一定要将概念涉及的点先全部列出来,然后每一点选取一个或者多个关键词语,提示学生概念的关键所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概念的效率。以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各结构的作用为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词语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把握。如(1)细胞壁:支持和保护细胞,透明;(2)细胞核:包含植物的遗传信息;(3)细胞质:植物细胞最主要的成分,其中含有大量的物质,主要有液泡和叶绿体,液泡内物质不断流动,加速细胞内、外物质交换;(4)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起到保护细胞的作用。 

从上述四个关键词语来看,它们取自于植物细胞相关概念的每一个知识点,然后在其中选取了可以代表每个知识点的词语,用于引导整个概念。这样把生物概念拆分成几个小的部分,再记忆起来就较为方便,将一个繁杂的概念整理得有条理,看起来也较为清晰。这几个关键词语涵盖了植物细胞相关的知识点,如果用这些关键词语来教学,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每个关键词语所代表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容易,且通过记忆关键词语来延伸思考相关的生物概念,学生更能理解生物概念的本质内涵。 

二、把握关键词语,理解生物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广义与狭义 

1.把握关键词语,理解生物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生物概念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仅有文字本身代表的含义,还包含着内涵与外延。内涵与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应用在生物概念上,其内涵指的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与生命现象,外延是指概念包含内容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教师应把内涵与外延所包含的内容反映在关键词语上,进而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 

以细胞的分裂过程概念为例,书本上的定义是:细胞从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使细胞的数目增多。这个概念的内涵是细胞的数量增加,外延是细胞从一个变成所两个。所以在对这一概念选取关键词语时,有以下两个: 

(1)分裂过程:细胞从一个变成两个; 

(2)分裂结果:增加了细胞的数量。 

通过把握关键词语的方法,将细胞分裂的概念分为了两个关键词语,关键词语中体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样,学生再记忆起来就较为简单。 

2.把握关键词语,理解生物概念的广义与狭义 

生物概念的广义与狭义是针对概念的外延来说的,如果一个生物概念的外延较大,那么它就是广义的概念;如果概念的外延较小,那么它就是狭义的概念。应用把握关键词语的方法进行生物概念教学时,一定要先区分概念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 

以“染色体”这一生物概念为例,广义的染色体是指在细胞分裂期间呈丝状的染色质,原核生物没有这种物质;狭义的染色体指存在于细胞周期的分裂期,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物质。我们从狭义与广义上理解染色体这一概念是不同的,在把握关键词语时也要考虑到这种因素,这样才可以使概念更加清晰,方便学生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相似关键词语 

生物概念中,一些名词是十分相似的,但是具体表达的含义却差别很大,在学习的时候学生很容易混淆。所以,在进行生物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相似的关键词语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相似关键词语之间的差别,从而深刻、透彻地理解概念。 

以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为例,两者在字面上都是以细胞为基础,表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属性,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将两者混淆,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对两者的关键词语进行比较,以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例如,植物细胞的关键词语有: 

(1)组成: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线粒体、绿色部分有叶绿体; 

(2)分裂过程:原细胞的中部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然后分裂成两个细胞; 

(3)生长表现:生长时先出现较多的小液泡,最终合并成一个大液泡; 

(4)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变化:先加倍再减半,两个细胞核的染色体数目与原细胞核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5)细胞本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动物细胞的关键词语有: 

(1)组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2)分裂过程: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 

(3)生长过程: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逐渐长大,细胞的体积也增大; 

(4)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变化:先加倍再减半,两个细胞核的染色体数目与原细胞核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5)细胞本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动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从上述两个概念的关键词语可以看出,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有着本质的差别,而且相关的知识点也比较多,所以学生在记忆时才会出现混淆的现象。教师在进行生物概念教学时可以把两个概念的关键词语比较分析,重点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这样利用把握关键词语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网进行和服务,欢迎光DYlw.NeT 联系方式QQ 712086966]的方法,使学生可以重点记忆和理解易错的知识,简化了学习的复杂性。同时,这种比较关键词语的方法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与复习一个关键词语时,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另一个关键词语,生物概念的学习效果显著增强。 

生物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虽然被归类为理科,但是它有较多的知识点需要记忆,而且生物概念十分繁杂,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生物概念教学中可以用把握关键词语的方法,将生物概念划分成不同的小份,以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在概念教学中有很好的效果,可以极大地提高生物概念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参 考 文 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