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

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

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

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青少年 假期体育活动 现状调查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254-02

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已经成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备受关注并迫于攻克的难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人们体质下降的状况,国家先后出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期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通过学校教育给学生灌输从事体育锻炼的观念,以及是否增强青少年在课余和假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1]。青少年在校期间基于学业上的沉重压力造成学生无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顾忌自身的身体锻炼,但是在寒暑假期期间青少年有了更多的自主安排时间和自由空间,能否让学生充分利用假期阶段进行系统地身体锻炼,对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都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

该文以许昌市青少年参与暑寒假体育活动的现状为研究对象。以许昌市初中和高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许昌市青少年假期从事体育活动的状况。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青少年参与假期体育活动的频率、时间段和时间

通过调查假期青少年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参加锻炼的时间段以及每次参与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和习惯。调查表明:每周参与体育锻炼次数在1~2次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63.9%;每周进行3~5次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5.5%;每周从事体育锻炼6次和偶尔参加锻炼的青少年最少,分别为13.3%和7.6%。调查所得数据不容乐观,仅有28.8%的青少年达到了每周进行体育锻炼至少三次的基本标准。其中71.5%的青少年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都低于2次,未能达到正常标准。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得知,造成青少年假期从事体育锻炼频率较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校期间学习压力较大,假期中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学习任务,假期期间青少年在完成学习任务之余,相当一部分学生更愿意通过看电视和上网来缓解压力,因此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精力进行体育锻炼。另外,青少年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从而造成了每周参与锻炼频度较低的现象。

欲想达到一定的锻炼效果,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不能太短,过长或过短的锻炼时间都不能达到有效锻炼身体的目的,因此在参与体育锻炼时要保证一定的持续时间,适度的锻炼时间更有益身体的健康发展。由调查所得数据得知,青少年在假期中每次参与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青少年占总人数的54.3%,每次锻炼1~2小时以内的青少年占总人数的27.3%;每次从事体育锻炼2~3个小时的青少年占总数的11.2%;选择3小时以上的学生占总数的7.2%。通过所调查的数据仅从量的层面上分析可以说明: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相对合理,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若要充分保证锻炼的效果单有量依然不能不行,还必须要有一定强度作为保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讲解体育锻炼的相关原理和知识,让学生能够更为客观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

对青少年参与假期体育锻炼时间段的调查表明,学生更加倾向于下午和傍晚进行体育锻炼,选择早上锻炼的青少年占总人数的13.5%;选择上午锻炼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8.9%;选择下午和晚上锻炼的人数比依次是43.2%和34.1%。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得知,由于学期中的课程安排,早上都要早起学习,而放假期间有来之不易的懒觉时间,尤其是寒假期间更多的青少年不愿意早起,更倾向于利用下午和晚上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2.2 青少年参与假期体育活动的场地

对青少年假期参与体育锻炼的场所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在假期期间从事体育锻炼比较倾向于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广场。选择广场的青少年占总人数的42.5%;选择学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1.1%;选择小区内和健身房的人数比是23.8%和19.8%;选择在家中进行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占总数的11.3%。通过与学生进一步的交流得知,相对其他公共的锻炼场所,青少年对学校的环境更为熟悉并且场地设施较为全面,例如篮球场地,排球场地等球类场地,因此受到众多男生的亲昵。在广场上进行体育锻炼也成为青少年的首选,随着许昌市广场体育如火如荼的开展,广场体育已经成为许昌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升华为另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在这里进行锻炼,不仅能增进健康,而且能够感受到城市和谐发展的一种欣欣向荣的繁荣气息,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许昌市健身房的发展也是显而易见的,一部分青少年假期体育锻炼的地点选择了健身房,有规范的场地设施,结合专业的指导人员指导,体育锻炼相对自发性锻炼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2.3 影响许昌青少年参与假期体育活动的因素

影响青少年参与假期体育活动的分别为:时间、场地、指导、同伴、经济、技术条件、学习压力、天气情况等。选择时间的占总人数的58.3%,通过调查发现制约青少年参加假期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就是“时间上不允许”,大多数家长认为青少年在假期的最大任务就是学习,担心子女在假期在学习上有所松懈,在新学期输在“起跑线”上,盲目的增加学习任务。这样的误区就造成了青少年疲于应付各种辅导班,学习压力过大。这也与选择学习压力,占总人数的57.4%的调查数据相吻合。选择场地的占总人数的42.7%,调查发现许昌市公共体育场地基本能满足市民的锻炼需求,但是专门针对适龄青少年的活动场地还比较欠缺。选择指导的占总人说的38.2%,走访发现青少年在校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青少年身体上的参与,但对于其心理指导较少没有真正培养出兴趣,在假期缺少了教师的指导青少年就不会自主的参加体育活动;另一方面青少年喜欢从事新兴体育项目,但是这些项目的在学校的教学中是难以涉及的。青少年就缺乏参与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使得其假期难以参与体育活动,这也与选择技术技能占总人数32.4%的调查结果相符合。选择同伴的占总人数的33.8%,走访发现家长给自己子女安排的假期活动不尽相同,就使得那些喜欢多人同时参与的运动项目难以组织开展。青少年喜欢和同学、朋友结伴参加体育活动,相互时间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更难参与体育活动。

3 结论与建议

3.1 学校要求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除了按照教学大纲完成相应教学内容以外,更要结合当地运动项目参与特点,安排一些受制约因素少的项目设为校本课程形成本校特色。在体育课的上课形式上,安排一定量的理论课程,普及体育基础知识,使青少年对于体育的了解程度,培养兴趣,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

3.2 家长监督

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广泛多样,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喜爱的事物中去,不愿意受人约束,但是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长应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督促学生在学习的闲暇时间养成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家长还应起到重要的模范带头和监督作用,在监督的同时应注意采用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法,在工作之余陪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采用合理的手段和方式引导青少年从事体育锻炼并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

3.3 社会影响

加强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尽可能在场地和设施上满足学生假期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社区在寒暑假期间尽可能的组织和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趣味性体育活动,包括篮球、排球、羽毛球、舞蹈和跑步等比赛来吸引青少年参与,不断地丰富青少年假期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红萍.无锡市中学生假期体育锻炼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范文第2篇

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体育总局在1999年提出的,其基本的思路是: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的社会体育资源,建立一种新型的具有社会主义公益性特征、旨在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的体育组织形式,并明确提出创建俱乐部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使他们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体质,并向青少年传授体育运动技能,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俱乐部从前期组建至今已经运行了10多年,在推动我国青少年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及其运动技能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青少年的学习负担一直以来都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故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对俱乐部会员的锻炼状况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行为进行一次调查,为下一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1 研究对象

选取四川省成都市、南充市和绵阳市三个城市的9所高中中参加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会员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各个项目俱乐部的人数、俱乐部会员的周锻炼次数以及在课外活动的行为状况。共发放问卷1200份,其中高一432份、高二573份、高三105份,全部回收,其中有效问卷1173份。

2.2 访谈法

对俱乐部的会员、教师和会员所在班的班主任进行交谈,了解被调查者的锻炼状况。

2.3 数据分析法

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

3 结果

3.1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会员人数的状况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城市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男会员选择前三名的俱乐部依次为篮球、足球和乒乓球,而女会员选择的前三名的俱乐部依次为羽毛球、乒乓球和健美操。这个研究结果与以往的一些研究大致相同[1],说明球类项目容易受到青少年的青睐,易于开展。

表1 青少年参与各个俱乐部人数表

3.2 青少年俱乐部会员锻炼频率状况

表2 周锻炼次数情况表

表2是俱乐部男女会员每周锻炼次数的状况表,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高中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男、女会员每周锻炼5次以上的比例都不到10%,每周锻炼3-5次的比例,男会员(28%)要明显高于女会员(17%),而每周少于三次锻炼的男女会员都到了60%以上,说明俱乐部大多数的会员都为养成“每天锻炼1小时”的习惯,但从整体来看男会员要好于女会员。

3.3 青少年俱乐部会员课外体育活动行为调查

表3 课外体育活动行为调查表

表3是对三个城市中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在课外体育活动的行为调查,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大多数都被其他课教师占有了,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在教室里面上自习和玩手机或网络游戏的也有较大的比例,而真正的在课外体育活动去参加俱乐部锻炼的男会员只有18%,女会员6%,说明在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青少年俱乐部的会员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少,主要是被其他老师占有和没有良好的锻炼习惯所造成的。

4 讨论

从上面的研究数据来看,多数的男会员选择的是足球、篮球同场对抗性激烈和体能要求较高的集体球类项目;而女会员选择的是羽毛球和乒乓球,对技能要求较高和趣味性较多的隔网对抗性项目,从整体来看,大多数会员的都倾向于趣味性较高的球类项目。但我们从会员每周锻炼的频率调查中发现,男、女会员有大半的周锻炼次数没有达到3次,说明体育俱乐部的会员并未形成良好的锻炼的习惯。这有可能是学校正常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都被“其他课的老师所占有”或“在教室上自习”而导致的,笔者分析这主要是因为:(1)教师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大多数的研究[2]中都显示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认识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认为体育锻炼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事,体育锻炼可以放在考完大学以后再做。(2)学习的压力。我国现在还是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在学习和体育锻炼之间往往都会倾向于学习。(3)学校的监管不到位,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故在对这种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被其他教师占有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5 结论

从以上内容分析,成都市、南充市和绵阳市三个城市中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会员大多数都未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其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大多数都被其他课老师占有或自己在教室上自习为主。

6 建议

6.1 加强宣传和指导

教育部门应该加强身体锻炼的宣传,通过邀请专家到学校去为教师和学生讲授体育的知识和指导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和教师了解体育活动的益处(特别是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和加强专业指导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6.2 教育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

教育部门应督促学校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监管,使参加了学校青少年俱乐部的会员,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能够真正参加其俱乐部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娄旭.安徽省沿江城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行现状调查研究[J].铜铃学院学报,2012,2:97-99.

[2]平杰.从稳定性特征看上海市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程度[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6):112-120.

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范文第3篇

湘西一般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有汉、土家、苗、侗、白等30个民族,人口283万,管辖吉首市和泸溪、凤凰、龙山7个县。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青年是指年龄在16~44岁之间的人。体育锻炼是指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二、问题的提出

为了解湘西少数民族青年体育锻炼的现状,本人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7个县发放了“湘西少数民族青年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问卷。通过对被调查7个县民族舞蹈等民族传统体育、跑步、步行、登山、羽毛球、篮排足球类运动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对湘西少数民族青年体育锻炼的现状和问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三、研究对象及分析方法

本研究选择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7个县“湘西少数民族青年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含民族舞蹈等民族传统体育、跑步、步行、登山、羽毛球、篮排和足球,本研究采用SPSS13.0对各个变量进行统计,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背景下的问题差异,然后归纳总结。

1.研究对象

根据湘西不同民族的差异情况,采用比例分层随机抽样与整群随机抽样相结合原则,随机抽取湘西世居人口较多的11个民族185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18~65岁的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其中小于30岁的26人,30~39岁的74人,40~44岁85人。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在公开期刊上发表的与少数民族体育、全民健身、阳光体育运动等相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依据。

(2)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问两种形式。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51份,回收率为96.2%,经检验剔除无效问卷66份,有效问卷185份,问卷有效率94. 7%。

(3)统计学分析。回收问卷后进行整理,对有效问卷所获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在统计分析的数据列表中,对多项选择问题采用频数比统计,对单项选择问题采用百分比统计,计算各指标的发生百分率。

四、结果与分析

1.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表1),湘西少数民族居民在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方面,45.3%的人表示较喜欢,非常喜欢的占32.7%,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人数很少,仅占4.7%。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群表现出对体育锻炼有浓厚的兴趣,这年龄阶段喜欢体育锻炼的人总共占85.3%,其中表示出非常喜欢体育运动的人数比例位居第一,而表现出不喜欢的人数仅有3.8%。因为这一年龄阶段的人大部分为青少年,他们对体育运动的态度是与其年龄特征相符的。

2.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内容

结果显示(表2),湘西少数民族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内容众多,在所有项目中,民族舞蹈等民族传统体育所占的比例最大,中选频率为68.9%,其次为跑步、步行,登山、羽毛球、篮排足等球类运动分别位居第三、第四、第五位。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选择的项目也各不相同,年龄在30岁以下及30~39岁的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以民族舞蹈等民族传统体育、篮排足等球类运动、羽毛球、游泳等为主,此类运动项目趣味性大。

3.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

调查结果显示(表3),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每周锻炼2次的人数最多,总体比例为26.6%,其次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为不确定,所占比例为20.6%,而每周练习次数3次、4次以上的少数民族人群分别只占16.6%、11. 8%。从调查结果我们可知,年龄在30岁以下的少数民族人群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较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以下的人群少。

4.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表4),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确定的比例最高,达38.5%、锻炼时间在30~60次/分位居第二,为20.6%,排第三位的是锻炼时间60~90次/分,所占比例20.6%,除了不确定这一选项外,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参加体育的时间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趋势。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各有差异,年龄小于30岁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主要集中在30~60次/分及60~90次/分两个层次,而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下及90分钟以上所占的比例则很小,30~39岁、40~44岁两个年龄阶段的人群运动时间每次30分钟以下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此年龄阶段繁忙的事物及巨大的生活、工作压力等有关联。

5.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

结果显示(表5),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喜欢与朋友一起锻炼的人群比例最高(40.6% ),其中30岁以下组最高达53.1%,30~39岁组为46.4%,60~69岁组为35.7%,其次为个人锻炼,所占比例为22.8%。在30岁以下及30~39岁的人群中,有组织的体育锻炼不多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40~44岁的人群参加有组织的体育锻炼逐渐增多。

6.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研究结果显示(表6),不同年龄阶段的少数民族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存在差异,其总体状况排序依次为个人兴趣、锻炼身体及舒缓压力。其中选频率依次为63.7%、62.6%、52.4%,所有年龄阶段中选择提高运动能力为锻炼动机的很少。从被调查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育动机结果分析,青年人及中年人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主要是个人兴趣及舒缓压力,这一年龄阶段的人群在生活上、工作上承受的压力一般较中老年人及老年人稍大,因此他们需要体育运动来解除压力。

7.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表7),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中,工作太忙位居第一,中选频率为43.5%,其次为家务重(34.4%),无组织、指导、没有场地器材也分别占25.1%、15.4%。不同年龄阶段的影响因素也有差异,30岁以下的青年人及30~39岁的中年人主要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因为这些年龄阶段的人正处于人生的创业阶段或创业起步阶段,尚未稳定。

五、结论

(1)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参加体育锻炼总体很感兴趣,这将非常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展。

(2)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参加体育运动具有良好的意识,但有诸多因素制约其参加体育锻炼。

(3)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体育运动的态度、认识与其参与行为存在着较大的背离。

(4)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锻炼多为无组织的散兵状况,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体育部门应高度重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并采取有效措施。

六、建议

(1)大力倡导全民健身,明确目的,做好国家少数民族地区体育锻炼导向工作,使之与全民健身计划接轨。

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范文第4篇

摘 要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严格按照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的规定,学校越来越看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作用,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已成趋势。学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还不丰富,形式不够多样,不能做到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中学体育教师学历比较高,但师资队伍素质仍需提高,女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人数较少,那男女体育教师人数差别较大,而且年轻教师比例较大,相对于老体育教师,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学校应加强对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加以引导。

关键词 中学生 课外体育锻炼 学校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意识到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因为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课外体育锻炼对中学生的影响甚大,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学校认识到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学校领域积极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引导中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锻炼时相对于体育课而言的。它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的,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1],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渠道,是体育课的第二课堂。作为体育课的补充,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和教育的手段,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制度,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发展[2]。生命在于运动,锻炼有利于身心健康锻炼有利于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非传染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能促进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3]。

中国青少年学生学习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它不仅长期困扰着和阻碍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而且,还严重影响着年轻一代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青少年中学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日趋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智力发展的主要时期。研究表示,大多数中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持有肯定的态度,其中课外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也在养成。马宁在《在重新审视课外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中,说明了课外体育锻炼在中学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4]。邵秀菊《烟台市初级中学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研究》中,面对中学生体质多年下滑的趋势,课外体育锻炼对中学生的体质的影响。不少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面前,成天埋头书本,之中智力,而忽视了体质,不注重体育锻炼[5]。这样,不仅导致体质下降,也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结果耽误了中学生在青少年时期体质基础的黄金阶段。因此,中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在抓好智力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体质的发展。课外体育锻炼对中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多方面的功能,它的实际效果超出了增强体质的作用,有促进青少年身心协调发展的全面效应;它也超出学校教育的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同时它还超出了学生时代的时间界限,具有终身的意义。国内外的学者曾通过横坡面调查和追踪调查,取得了很多数据资料,发现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中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的增长幅度,一般高于不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对于中学生的肌肉、骨骼系统的发育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更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内容安排符合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的规定,符合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锻炼内容,是值得提倡的。大部分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持有极大的兴趣,因为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等等。还有一部分中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兴趣不大,主要因为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不够充分,不能满足大部分中学生残疾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中学体育教师受教育程度较高,专业知识较全面,理论知识丰富,实际教学经验较少。男教师比女教师认识超出太多,男女比例失调。

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值得提倡的,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健康阳光的课外体育锻炼。学校应开展更多符合中学生兴趣爱好的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培养中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还要增加符合要求的体育场地器材。中学体育教师要增加上课经验,丰富自己的实际上课经验。学校还要主要男女教师的比例,适度的招聘女教师参与到体育教学的事业中。女生也要开阔视野,意识到体育的魅力,喜欢上体育,乐于从事体育事业。学校应适当地增加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引导男女生共同参加到课外体育锻炼当中,制定适应男女生不同身体素质的项目,因人制宜的引导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学校以及体育教师,在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中,要积极引导,发展全面身体素质的项目,还要加强保护与监督,防止学生意外损伤。

参考文献:

[1] 丁占伟.成都市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D].成都体育学院.2014.

[2] 曹佃省,唐语林,汤彬,姜小蕾,谢光荣.长沙市2所中学学生课外锻炼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0(03).

[3] 章建成,张绍礼,周成林,吕万刚,唐炎,罗,金亚虹,雷震,陶萍,殷恒禅.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体育科学.2012.11.15.

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青少儿 体能 下降原因 体育锻炼

1.前言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2011年了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结果显示:学生体质状况连续多年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率继续提高,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增高并出现低龄化倾向,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则继续下滑,反映出我国学生体质总体状况依然令人担忧。

2000年,武汉市对7―18岁的少年儿童健康状况抽样调查,调查中分别就立定跳远、屈膝仰卧起坐、60米冲刺等项目做体能测验,结果发现青少儿们身体的敏捷性、协调性、耐力都不够好,尤其是腿部肌肉耐力发展不佳,小学三年级前的青少儿双腿耐力的发展,竟然处于停滞状态。 杭州某中学最近为全校同学体检,发现体能不佳的同学比比皆是。由于缺乏运动,一些青少儿新陈代谢功能紊乱,学习时更容易出现焦躁、倦怠状态。这些事例向我们发出了一个强烈的青少儿健康的警报――有体重无体能。

2.体能的含义及其评价方法

体能是人类从事活动所需要的身体能力。美国白宫体能委员会将体能清楚地定义为:人在工作时表现积极、愉快而不感疲乏,同时还有余力去从事个人所好的休闲活动,以及能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德国学者拉逊认为,体能应由下列因素组成: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肌力及肌耐力,心脏循环性耐力,动力和速度,柔软性和敏捷性,协调性、平衡性和正确性。上列因素都可作为衡量青少儿体能状况的依据。假如青少儿经常生病,学习状态不佳(易焦躁、倦怠,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做事懒洋洋没精神,那么说明他的体能状况就属不佳。

3.青少儿体能下降原因分析

3.1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许多父母把健康寄希望于医疗、保健品,而不注意健身锻炼。还有相当多的青少儿生活无规律,起床后匆忙地吃点饭甚至不吃饭就去上学,下午回家埋头赶作业,然后边吃饭边看电视,直到大人催促才睡觉。若是节假日,这些家庭就更无章法,常常是暴饮暴食、贪吃贪睡,青少儿和大人一样不做任何户外活动。

3.2居住环境和社会生活形态的变化

都市文明加重人口集中,居住高层、空间狭小,青少儿运动锻炼场所由户外移到室内,整体大肌肉活动(跳、掷、攀等)机会减少;他们缺乏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城市交通的拥挤,也使家长刻意减少青少儿走路和外出活动的机会,许多青少儿连每天走路上学的机会也没有了,何谈专门的运动?

3.3父母的过度保护

很多家长在青少儿还没开始运动时就处处提醒,或为青少儿清除所有可能的障碍,造成青少儿防卫心理过度,身体的自我保护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提高。

3.4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受片面的社会价值观影响,许多家长对青少儿体能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升学的压力,迫使许多家长乐意送青少儿上各类文化知识补习班和才艺班,而从没想过要培养青少儿的运动能力。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人们往往只贪图舒适,而忽视体育锻炼。如果家长们不重视给青少儿更多的运动机会,那么青少儿体能将会持续变差。

4.体育锻炼让青少儿们健康强壮

虽说体能有“自然增长”的过程,但这种增长是很有限的,要提高人体机能就必须进行体育锻炼,加速身体各器官系统、肌肉组织新陈代谢,这就是人体成长发展的“用进废退”规律。有专家形象地把它表述为:运动―能量消耗―异化作用―同化作用(消化、吸收)―恢复能量―消耗能量―体内物质积累―促进生长发育。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缺乏运动而引起的体能低下,会造成多种健康问题。

4.1体育锻炼能促进儿童身体全面发展

(1)有利于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户外活动时,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使皮肤中的一种物质(麦角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从而促进骨骼生长。另外,体育锻炼中,跑跳等动作对骨骼的骨化中心能起一种机械刺激作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经常锻炼,使肌纤维变粗,肌肉血液供应好,毛细血管增多,促使肌肉强壮。

(2)有利于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运动中,肌肉有节奏地收缩和放松,对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作用。由于神经系统与身体各组织、器官的联系加强了,因而改善和提高了彼此的协调能力。

(3)有利于心脏的生长发育。经常运动的青少儿心肌健壮,跳动次数比一般青少儿少,这是心脏健康的表现。

4.2体育锻炼能使儿童更聪明

一个人是否聪明,主要取决于大脑的功能。儿童大脑需氧量占整个人体需氧量的50%,体育锻炼消耗大量的能量,为了满足运动的需要,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增强,从而保证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和养料。大脑工作时的能量来源于血液中的葡萄糖,体育锻炼还可使体内胰岛素工作正常,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更好地发挥“聪明”功能。

4.3体育锻炼能增强儿童的抵抗力

体育锻炼作为防治疾病的手段是任何药物都无法替代的。比如,一个人坐着不动,一分钟只能摄取1/4升的氧气,而跑5千米,1分钟能吸取2升的氧气,等于坐着不动时的8倍[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经受各种气温的刺激。尤其是在冬季,能更有效地改善心脏、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身体对寒冷刺激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提高青少儿适应环境,抵御疾病的能力。良好的体能是学习和工作的保证。青少儿时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我们的调查表明,经常参加运动的青少儿与同龄青少儿相比,平均身高高4厘米以上,肺活量多200毫升以上。此外,体育锻炼还能改善青少儿的心理气质,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5.结语

青少儿在成长发育阶段,良好体能的获得离不开学校的教育与引导,离不开社会各层面的关怀与呵护,然而家长作为孩子最直接的监护者,不仅应在孩子的智力成长上倍加关心,而且应为孩子健康的成长倾心尽力。为此,家长应该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有意识培养青少儿的运动能力,并把它发展为体育兴趣。其次,帮助青少儿了解体育运动知识。把体育作为一种体力活动是不行的,应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增强青少儿锻炼的积极性并提高成效。再次,督促青少儿坚持锻炼。青少儿的自觉性和毅力不强,若没有家长督促鼓励,则无法保持体育锻炼的效果。最后,指导青少儿科学锻炼。运动会引起身体机能的深刻变化,过少的运动量对身体机能无刺激作用,超负荷运动又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家长既要警惕超负荷运动,又要提供合适的运动负荷,帮助青少儿对自己承受负荷的能力建立信心。

因此,要教育青少儿明确锻炼的目的和意义,告诉青少儿要注重身体的全面锻炼,不仅要注意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发展,而且要提高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平衡等各项身体素质;既要获得跑、跳、投掷、攀登和游泳等实用技能,又要培养果断、机敏、勤奋、吃苦耐劳、大胆沉着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 大学生体质状况下滑[N].中国青年报,20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