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礼仪教育的概念

礼仪教育的概念

礼仪教育的概念

礼仪教育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家园共育 幼儿 文明素质

一、更新礼仪教育观念是前提

良好的家庭礼仪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礼仪教养观念应放在首位。家庭在幼儿礼仪教育方面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只有这样,家园在礼仪教育问题上才能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二、提高礼仪教育水平是关键

我认为幼儿园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⒈专家讲座:邀请专家给家长授课,可以全体(或分批: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家长的实际情况举办小型的)讲座,并将讲课与讨论相结合。

⒉采用家长“教育”家长的方法:由幼儿园召开家教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请经验丰富的家长谈礼仪教育经验,让家长间相互交谈、相互启发、取得共识。

⒊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亲子活动:如“礼仪儿歌、故事大赛”“亲子礼仪竞赛”“亲子礼仪游戏活动”“礼仪操比赛”等等。

⒋充分利用幼儿园橱窗板报、家长园地宣传栏、家教读本、家长会、半日开放活动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幼儿期礼仪教育重要性的宣传。

三、礼仪活动半日开放是契机

幼儿礼仪半日开放活动(家长开放日)是幼儿园邀请家长来园观摩和参与幼儿园礼仪教育活动的重要时机,从而使家长具体了解幼儿园的礼仪教育内容与方式,亲眼看到自己孩子在园内礼仪方面的表现,双方相互商讨、沟通,取得共识,更好地实现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⒈小班阶段。开展半日开放活动,使教师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对每名幼儿在家的生活习惯、个性发展情况等有了大概地了解;同时,让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进课堂,参与观摩教师是如何组织孩子做礼仪游戏和开展礼仪教学活动的,将礼仪集体教育活动从不同方面展现在家长的面前,使家长看了孩子在园的生活后,了解到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礼仪方面的表现、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然后,教师再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礼仪环境、概况、教育教学情况、幼儿园礼仪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家教工作,缩短了家庭与幼儿园的距离、孩子与教师的距离,也缩短了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时间。

⒉中班阶段。通过开展礼仪半日开放活动,进一步让家长了解孩子在这个小社会中的种种表现和礼仪方面的发展水平,看清孩子在礼仪方面的优、缺点和个性发展特点,从而有助于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礼仪半日开放活动中,通过“角色游戏”的开展,组织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礼仪教育,发挥家长这一重要资源的作用,请各行各业有专业技能的家长到幼儿园来当“老师”,担任警察、医生、导游、公交车司机、超市营业员等等,请他们进课堂,给孩子们讲述真实的生活经历,使幼儿感到新鲜,增强学习兴趣,丰富幼儿的知识与内心感受。通过家长的参与,促进了家园共育,提高了幼儿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丰富了幼儿园的礼仪教育教学活动,共同提高了礼仪教育教学质量。

⒊大班阶段。通过礼仪半日开放活动,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礼仪方面的学习、生活,幼儿园的礼仪教育方法及对孩子各方面的要求,及时做好进小学前的准备工作。并结合日常礼仪教学内容,举行“幼小衔接”系列活动。

四、家长委员会是桥梁

通过家长委员会章程,让家委会成员明确工作目标:“为了指导家庭教育,同时为了加强班级工作的有效性,增进教师与家长间的相互了解,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加强幼儿园与家庭在幼儿礼仪教育方面的沟通与配合,使家庭与幼儿园的礼仪教育资源充分整合,家园明确各自职责,充分保障了家长委员会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参与权。

其实,达成有效的家园合力,就家长而言,是为提高家长的礼仪教育水平提供了学习的平台,能够帮助家长获得礼仪教育的知识经验,树立教育好子女的信心;就幼儿园而言,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改进和修正礼仪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乃至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最终二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家庭与幼儿园紧密合作,相互配合,实现家园共育,是提高幼儿文明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高姗.文明要从小事做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2]边德明.美德是培养出来的.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礼仪教育的概念范文第2篇

一、“敬”、“让”是《礼记》的高频词

《礼记》作为儒家礼育的主要教科书之一,将“敬”“让”思想的教育放在一个非常显著的地位,“敬”、“让”都是《礼记》中的高频词。将“三礼”中“敬”“让”二字出现的次数加以统计比较,《周礼》中“敬”和“让”各出现9次;《仪礼》中“敬”字出现13次,“让”字则出现了46次。三者相较,“敬”和“让”在《礼记》中都是远远高出《周礼》和《仪礼》的高频词。《礼记》49篇文章中含有“敬”字的多达36篇,“敬”字共出现231次,除去11个含有敬字的人名外,在恭敬、端肃、尊敬等意义上使用的敬字仍多达220个,其中含有10个以上“敬“字的篇章有《郊特牲》、《内则》、《乐记》、《祭义》、《祭统》、《表记》等6篇,而在《祭义》篇则有31个“敬”字。“让”也是《礼记》中的一个高频字,共出现73次,其中《曲礼》篇出现6次,而《坊记》篇中更是出现高达10次。

《礼记》关于“敬”和“让”两个德目的大量精辟论述,对传统礼文化作了许多独到而深刻的阐扬,提出了《仪礼》和《周礼》中所未曾出现的名词术语,如关于“敬”,《礼记》就有“恭敬”、“庄敬”、“肃敬”、“尊敬”、“容敬”、“敬让”、“敬长”、“敬从”、“敬养”、“敬心”、“敬色”等十余种组合。而关于“让”也有“退让”、“敬让”、“尊让”、“辞让”、“齿让”、“揖让”、“让善”、“让德于天”、“让于贤”、“见利而让”等词语。特别是,《礼记》首次将“敬”“让”并提,5次出现了“敬让”一词,分别为《经解》1次,《表记》1次,《乡饮酒义》1次,《聘义》2次。《经解》篇则首次出现了“敬让之道”的提法。

“敬”“让”成为《礼记》的高频词,首先是由《礼记》作为《仪礼》的解释文献而决定的。《仪礼》是“三礼”中成书较早,是记载古代礼仪制度的著作,它文字艰涩,内容枯燥。它所记载的商周时期的典礼制度名目繁多,仪节繁缛复杂,故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故《仪礼》中出现的“敬”“让”二字,其主要含义仅限于制度记载和仪节描述,出现频率也不高。“让”字在《仪礼》中虽然出现46次,但基本上都是礼仪、礼节的描述。其中“三让”有6次,“揖让”达25次,都停留在仪节描述的层面,鲜有道德层面的意义。而《礼记》作为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其目的一是诠释《仪礼》和考证古礼,二是通过记录孔子等古圣前贤和孔门弟子的言行杂事,反映儒家“礼”的生活实践。

“敬”“让”之所以成为《礼记》的高频词,更在于《礼记》的根本目的是要对儒家所倡导的“礼”作出理论上的阐发,这是儒家礼育的内在要求,与儒家礼育的内容高度一致。儒家礼育是儒家关于礼的制度、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教育与培养的一种教育体系与教育思想,其核心内容和主导方面是通过儒家礼制、礼仪等方面的多层面、全方位的教育,阐扬与培育儒家所倡导的礼的基本精神,即礼义。儒家礼育将“敬”“让”精神教育放在首位,《周礼•大司徒》就有明确的记载:“施十有二教焉。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对此,唐贾公彦疏解:“‘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者,凡祭祀者,所以追养继孝,事死如事生。

……故《礼》云‘祭,极敬也”。是以一曰以祀礼教敬。死者尚敬,则生事其亲不苟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者,谓乡饮酒之礼,酒入人身,散随支体,与阳主分散相似,故号乡饮酒礼为阳礼也。

乡饮酒即党正饮酒之类是也。党正饮酒之时,五十者堂下,六十者堂上,皆以齿让为礼,则无争,故云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也。”[1](P247)儒家认为,以祭祀的礼教民尊敬,那么人民就不会苟且随便;以乡射、饮酒之礼教民谦让,那么人民就不会相争。

二、《礼记》“敬”“让”的基本内涵与伦理意蕴

《礼记》的敬让思想,同孔孟等早期儒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礼记》中的“敬”“让”语词,除少数是在礼仪意义上解释古礼外,大多含有丰富的伦理意蕴,它要求上至最高统治者下至普通百姓,为政治事、修身做人都必须恭敬谦让。

在先秦儒家著作中,“敬”的基本含义,一是恭敬、端肃,二是尊敬、尊重。《易•坤》曰:“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意谓君子主敬用来使内心正直,处事合宜用来使对外方正。孔子在《论语•子路》中答颜渊问仁时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认为恭敬之德与忠诚之德一样,是不可废弃的。让,在早期儒家思想中的基本含义是逊让、谦让。《尚书•尧典》说:尧“将逊于位,让于虞舜”又说“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赞颂尧处事敬慎节俭,明察四方,善于治理天下,思虑通达,对人恭敬谦让。

《礼记》继承了先秦儒家“敬”“让”的基本思想,同时又作了新的阐发。《礼记》肯定“敬”的基本含义是指态度恭敬、行为端肃,是对他人的尊敬和尊重。同时将敬的含义进一步细分为:(1)恭敬、虔敬,如《礼记•曲礼上》(下引《礼记》只注篇名):“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2)尊敬,如《祭义》:“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3)孝敬,如《祭义》:“孝敬之心”。(4)敬重,如《学记》:“大学始教,皮牟祭菜,示敬道也”。(5)敬意,如《哀公问》:“所以治礼,敬为大”。(6)严肃认真,如《曲礼上》:“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7)谨慎,如《表记》:“事君慎始而敬终”。《礼记》“让”的概念,除了一部分是关于礼仪、礼节、礼数的意义(如“揖让”、“三让”等)外,其主要含义是“退让”、“辞让”之“让”,指为人处世要谦虚逊让,在世俗的功名利禄面前能先人后己,退让不争。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含义:(1)谦让、逊让,如《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谓之君子。”《祭义》:“天下之礼,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义也,致让也。”《表记》:君子“信让以求役礼”“让于贤,卑己而尊人”。(2)归让,如《祭义》:“天子有善,让德于天。”(3)不争,如《乐记》:“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见利而让,义也”。(4)“齿让”,即尊重年高德劭者。如《文王世子》:“将君我而与我齿让。”此外,还有谴责、责罚之意,如《射义》:“数与于祭而君有庆;数不与于祭而君有让。数有庆则益地,数有让则削地。”此义在《礼记》中已非主要。

“敬”、“让”内涵虽异,却密不可分。从《尧典》“允恭克让”到《曲礼上》“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儒家将“敬”“让”紧密联系在一起。《礼记》将先秦儒家“敬”“让”两个单独概念变成了一个复合概念,多次出现“敬让”一词,《经解》则首次提出了“敬让之道”:“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认为礼就是恭敬谦让之道。《表记》说:“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认为行为举措只要做到恭敬谦让,即使有过错也不至于很严重。

《礼记》对“敬”“让”思想的阐释,含有丰富的伦理意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礼记》在“敬”“让”这两个德目的阐释中,将“敬”“让”视为君子必具之德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曲礼上》:“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要求君子态度恭敬,自觉节制谦让,以发扬礼义。《聘义》说:“敬让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将恭敬谦让视为君子相互交往应有的正确态度和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君子为礼以“敬”,不但对君主和位高者要尊敬,对普通人也必须尊重。

《曲礼上》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礼,则志不慑。”强调要以谦卑的态度来尊重和礼敬他人,尊重他人人格。《礼记》在强调君子要遵守“敬”的道德规范时,也十分看重“让”。《表记》引述孔子的话说:“君子恭俭以求役仁,信让以求役礼。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俭于位而寡于欲,让于贤,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义,求以事君。”认为君子恭敬节俭以求行仁,诚信谦让以求行礼,不抬高自己做的事,不自己尊大自己的身份,安于职位而节俭寡欲,见贤就让,自我谦卑而尊敬别人,小心谨慎生怕违背道义,以求忠心侍奉君上。《曲礼上》也说“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这些论述都说明,《礼记》视敬让为君子应具之美德和应守之规范。

其次,《礼记》阐释敬让之道,坚持道德规范与道德情感的统一,且特别重视道德情感的发挥。

《礼记》解释《仪礼》,既通过各种仪节和具体行为规范来阐释敬让之道,同时要求为礼之“敬”必须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礼器》说:“君子之于礼也,有所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有美而文而诚若。”君子对于礼,是竭尽情感和诚心的,表达内心的敬意是出于诚,完成外在的美好文饰也是出于诚。《礼记》追求道德规范与道德情感的统一甚多,其将“敬”视为人子之道,要求子女(儿媳)对父母(公婆)必须孝敬的一系列论述尤为突出。如《内则》说:“以适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出入,则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进盥,少者奉槃,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问所欲而敬进之……”“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子妇孝者敬者,父母舅姑之命,勿逆勿怠。”“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父母有婢子若庶子庶孙,甚爱之,虽父母没,没身敬之不衰。”还引用曾子话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对父母不仅必须具有敬的情感,对于他们的衣食住行、疾病痛痒都必须恭敬地关怀备至,对父母的意愿也不能有丝毫的违背,“父母之所敬亦敬之”,且这种孝敬的情感必须保持终身。

诚然,《礼记》所倡导的这种孝敬有着盲目服从的愚孝等封建的落后腐朽成分,但其强调道德外在规范与内在情感相统一的观点是应当肯定的。

第三,《礼记》阐释敬让之道,首次提出了“敬业乐群”这个职业道德的核心概念,对为政者的职业道德(政德)提出了以敬为本的道德规范。《礼记•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库,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按杨天宇先生的解释,这段话在说明周代各级学校的设置情况后,讲人们每年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试一次。入学一年的考察他读经断句并辨别他的学习志趣,入学三年的考察他是否专心学业并与同学和乐相处。这种将“敬业乐群”中的“业”解释为学业的观点是符合《学记》本意和当时实际的。到唐代孔颖达将“业”赋予较为宽泛的解释。孔疏曰:“敬业,谓艺业长者敬而视之”[2](P1053)孔颖达眼中的“艺业”已不是单指“学业”,而是泛指人们所从各类之业,是一个包含学业而与现代所谓“事业”类似的概念。宋代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3](P959)可见,后世学者们已将“敬业乐群”中的“业”由学业扩展到了各项事业,敬业乐群也就成为了职业道德的一个核心概念。《礼记》特别重视为官者的政德修养,将“敬”视为为政之本,要求当权者为政以敬。《曲礼上》开篇就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认为为政者必须为礼恭敬,以安定人民。《郊特牲》说:“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故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知其义而敬守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将最高统治者深知礼的意义而恭敬地举行各种典礼视为治理天下的制胜法宝。《哀公问》说:“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爱与敬,其政之本与!”将恭敬庄肃地对待礼视为为政之本。

《檀弓下》则引用历史的经验告诫当权者要为政以敬:“‘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民敬之,何施而得斯于民也?’对曰:‘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社稷宗庙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殷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会而民始疑。

苟无礼义忠信诚悫之心以莅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月令》要求当政者认真严肃、专心谨慎努力地对待农事,九月秋收之时,“申严号令,命百官贵贱无不务内,以会天地之藏,无有宣出。乃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谷之要,藏帝藉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这些都反映出,《礼记》要求为政者要以敬为本。

三、《礼记》敬让思想的历史影响与现代价值

《礼记》所阐扬的敬让思想,丰富了中国伦理思想史的宝库,在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巨大影响。

《礼记》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敬让之道”的概念,是对孔孟等先秦儒家敬让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孔孟的视野中,恭敬与谦让既是礼的基本精神,同时也是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孔孟既重视“敬”,也重视“让”,十分强调敬让对于礼的重要性。在《论语》中,孔子对为礼必须恭敬谦让就有许多论述,主张“为国以礼”(《论语•先进》,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以礼让为国”。(《里仁》)”。在《学而》中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恭近于礼”。《颜渊》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子路》说“居处恭,执事敬”。《卫灵公》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季氏》说,“貌思恭”,“事思敬”。

《宪问》说“修己以敬”。《孝经•广要道章》中孔子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可见,孔子将恭敬视为礼的基本精神。孔子旗帜鲜明反对为礼不敬的行为:“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同时,儒家也反复强调让的重要性,孟子将辞让之心看成是礼之端。

《左传•襄公十三年》说“让,礼之主也。”视谦让为礼之主体。礼要靠逊让来体现和落实,逊让、谦让也是礼的基本精神。“敬”“让”含义虽有别、要求不尽相同,但都要求道德主体“辞尊居卑”、“自卑而尊人”。从根本上说,“敬”与“让”的精神是一致的。

所以,儒家或以恭敬释礼,或以逊让释礼,或则两者并释。故古代礼敬之说与礼让之说并存。《礼记》作者深明此理,故将“敬”“让”二字结合,提出了“敬让之道”。

《礼记》阐扬的敬让之道,凸显了传统礼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朱熹在阐释孔子“修己以敬”的思想时,认为“二程专教人持敬,持敬在主一”,赞扬“程先生所以有功於後学者,最是‘敬’之一字有力。人之心性,敬则常存,不敬则不存。”[4](P185-187)认为“学莫要於持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少个敬不得。”[4](P185-186)指出“‘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敬’之一字,真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4](P187-188)朱熹解释孔子“礼让为国”时,也高度重视“让”德:“让,是那礼之实处。苟徒跪拜俯伏而以是为礼,何足取信于人。让者,譬如凡事宁就自家身上扶出些子辞尊居卑,辞多受少的意思,方是礼之实”。[4](P597)然而,敬让之道在宋代以前却未引起应有重视,故朱熹感叹“自秦汉以来,诸儒皆不识这‘敬’字”。[4](P185)

《礼记》首次提出的“敬业乐群”概念,则既是对孔子“居处恭,执事敬”“修己以敬”、“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敬事而信”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职业道德的精辟总结和高度概括。前面我们已经说到,经过后世孔颖达、朱熹等学者们的阐释和发挥,“敬业乐群”逐渐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职业道德的核心概念,影响极为深远。

《礼记》所阐扬的“敬让之道”,在我国古代社会,因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儒家思想家们的传道鼓呼,以礼仪为载体,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本质和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礼制服务的,其封建糟粕必须坚决摒弃。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敬让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凝练出来的一种优秀传统美德,而非封建统治者的专利。敬让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其所蕴含的恭敬谦让、待人有礼、尊重他人、敬业乐群的精神,在古代社会对于形成互尊互敬、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礼记》所阐扬的敬让之道,对中华民族传统敬让美德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礼记》所倡导的敬让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敬让精神应当成为贯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一根主线,成为统领之纲。

因为敬让之德内蕴统领量能。譬如“敬”,既表现为对事业的敬意和尊崇,也表现为对他人的敬意和尊重,还包括对自己人生的敬意。只有敬业,才能成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只有敬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谐人际关系;能够敬己,才能自尊自信。《礼记》对君子、为人子(女)者、为政者所提出的渗透敬让精神的一般道德和职业道德的种种具体行为规范,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礼记》所倡导的以端肃庄敬的态度来进行道德修养的方法仍然没有过时,其所包含的积极因素应当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有益养料。

建设和谐文化,应当继承和借鉴儒家礼育运用一定的礼仪形式实行敬让教育的历史经验。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用礼仪修身齐家、和谐人际关系,是中华文明的一大亮点,也是儒家礼育的特色。但曾几何时,传统礼仪教育被废止,传统的敬让观念(如孝敬等)遭到猛烈批判被全盘否定,使得我国目前至少有两代人完全没有接受过礼仪教育。清华大学彭林教授感慨地说,“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几乎没有礼仪教育的课程。一个完整地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对礼仪仍然一无所知,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5](P34)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由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软弱无力,优良传统未能继承和弘扬,导致我国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人们交往过程中不知礼、不守礼、无礼、甚至违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敬业、不尊重他人、不谦让而见利忘义、争权夺利、损公肥私等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制假售假几成社会公害。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步伐。要彻底改变此种状况,迫切需要借鉴儒家以礼仪为载体进行敬让教育的历史经验。恭敬谦让是礼的核心,也是礼所要表达的主题,它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来表达,这就是礼仪。

礼仪教育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礼仪 体育礼仪 体育礼仪教育

1体育礼仪的含义和功能

1.1体育礼仪的概念。体育礼仪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中,以道德为核心,按一定的程序和规则来表现公平竞争、律己敬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现代体育文明的重要标志。体育礼仪的内涵是以文明和道德风尚来捍卫和弘扬"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在体育活动中,体育礼仪主要通过体育仪式、体育标识、赛场规范和与体育活动人员相关的各种礼貌礼节等形式来体现。大体包括仪表、服饰、语言、礼貌礼节以及典礼仪式等。

1.2 体育礼仪的功能

1.2.1促进和谐功能。现代体育礼仪作为一种体育文化,其根本意义是尊重参与体育运动中的每一个人。体育运动是群众性活动,所以参加的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差异,特别是大型国际赛事,来自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观众的肤色、衣着、语言、生活习惯以及行为表达方式等都不尽相同。如果大家都懂礼仪、知礼仪、行礼仪,就能很好地协调和维系体育赛事的方方面面,从而为体育运动创造出一种和谐与友谊的氛围,使体育工作者能以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来看待别人和自己,虚心地吸取别人精湛的技艺,不断丰富自己。

体育比赛激烈紧张,偶然性强,参与者的个性也比较张扬。运动员懂礼仪、自觉地践行礼仪,才能尊重裁判、遵守规程、尊重观众,从而尽最大努力展示自我风采;赛场上的工作人员,包括裁判员、记者、志愿者等懂礼仪、自觉地践行礼仪,才能做到训练有素、行为得体;观众懂礼仪、自觉地践行礼仪,才能按体育项目的要求做到文明观赛。

1.2.2塑造形象功能。体育礼仪的精神内涵是道德修养,外在表现是一系列的规范举止,塑造内外兼修的良好形象是体育礼仪的最终目的。体育运动的各种礼仪都是某种形象的展示。例如,奥运会的开闭幕式,它的礼仪表现反映了东道国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蕴;在赛场上,运动员、教练员和观众的礼仪表现反映出的是他们的素质高低,也间接反映了他们所在国家的文明程度。所以我们说,当运动员代表国家出现在国际体坛上时,他已不仅仅是一名运动员,而是一名传播民族精神文明的使者,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国家的形象和声誉,知礼、懂礼、行礼才能塑造良好形象。

1.2.3感召教化功能。事实证明,一次大型的国际体育盛会特别是奥运会的举办,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如为了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早在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开始,中国就进入了一个奥运周期年。在这个周期年里,中国政府围绕"如何成功举办第二北京奥运会"这一主题有计划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对"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举办理念的宣传,对国民进行"奥林匹克"知识的教育,对奥运会会徽、会标、吉祥物等的征集与宣传,以及大规模的市民礼仪探讨和教育等等。这些活动对普及奥运知识,提升全民道德素养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事实上,在大型赛事的筹备和举行过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体育礼仪。为了确保比赛成功,举办国会在赛事前期向社会推行和普及体育礼仪知识,而体育礼仪蕴含着的是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如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运动员与同伴的合作精神,以及怎样公正地看待问题、遵守规则等等。体育礼仪正是通过赛场这一特定赛事对整个社会进行文明教化。

2学校体育实施体育礼仪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2.1体育教学中的合作与竞争。通过组织各种教学比赛,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与人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耐挫折能力等,养成豁达开朗的心态和不服输的心理素质,以及为实现目标顽强拼搏、持之以恒的精神,树立起他们勇敢、自信的人生态度,体育教学中这一现实,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严格的组织纪律、严明的规章制度、文明的优良品质。

2.2体育教学中的形体训练。体育教学中的基本动作,形体训练及健美操与礼仪教育中的举止礼仪、形体礼仪内容相吻合,两者可以形成有机的自然结合。这也是其他课不具备的条件。礼仪教育要求学生精神饱满,站有站姿,走有走相,即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走路时要求轻而稳,胸要挺,腹要收,头抬起,眼平视,两脚踩在一条直线上。这也是体育教学形体所要求的。

2.3加强教师礼仪修养。体育礼仪教育涉及到心理、形象、语言、体态、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教师必须在具备厚实的专业功底、广博的知识面的同时,还要通晓种种体育礼仪规范的操作与科学的教学、训练方式。更重要的还要求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良好的礼仪风范,做到言传身教,让学生在其中耳濡目染,得到熏陶和滋养。

2.4开展多彩的体育礼仪活动。我们首先要认真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如在整队和调动队伍时,教育学生互相尊重、礼貌互让,在练习时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竞赛中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和体谅对手、胜不骄败不馁,在观看比赛时要保持安静、鼓掌要适时适度等等,在有限的时间里使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和生机。其次,要积极开展多彩的体育礼仪活动,如组织观看一些重大的比赛,要求按规定的时间进场、遵守秩序,对号入座。若身边有外国朋友在场时则应主动让路或指引座位。开赛前奏国歌时则应该起立、肃静,不要谈笑或做其它事情。在赛事进行中,不要随意在看台上来回走动或讲脏话,要不断为双方运动员加油,不喝倒彩或向赛场上扔易拉罐、水果等物。使用的口号、标语应有所节制健康而体现特色。鼓掌应注意有张有弛的节奏。还可结合两操评比礼仪、在田径运动会、球类比赛中赛精神面貌、赛纪律、赛礼仪等。

参考文献:

[1]黄寿军.体育礼仪教育及其实施的途径与方法,安徽体育科技[J]

礼仪教育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的含义。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征。一是具有时代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教育。二是具有全体性。素质教育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开展教育。三是具有综合性。素质教育强调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均衡发展。四是具有主体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充分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个性和创造力发展开展教育。五是具有长效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和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展教育。

二、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古往今来,“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国家兴盛的基础,而素质又是人才的根本。当今大学生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后备军,其素质的高低是我国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表现,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实践需要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人的创造力、应变力与竞争力。而人的这种主动性、这种精神、这种能力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人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技术,引进资金,也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唯独不能引进的就是人的素质。不少发展中国家都走过弯路,以为落后是因为技术、设备的落后,于是大量引进一流的技术和设备,结果由于人的素质没有跟上,同样的技术设备、同样的方法,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人的素质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当今大学生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大学生的素质高低关乎着国家的命运,关乎着民族的兴衰。应该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际竞争的严峻现实出发,深刻认识当前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因为人才培养,就是人的素质培养,只有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

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大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并具备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就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较强的专业素质和健康的心理及强健的体魄。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对学生进行政治观点、思想观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及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教育,进行各种社会科学及人文知识的教育,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劳动技能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进行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身心健康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教育,良好的自我健身习惯的培养,教育学生树立“全民健身”和“终身锻炼”的体育新理念,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5.艺术审美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艺术表演和美的创造能力的培育。

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人的基本素质培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努力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处事为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具体目标如下:

1.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了解历史、了解国情,拥护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高尚情操、民主与法制的自觉意识、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3.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分析、组织、加工和使用各种信息,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4.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的本领,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善于向实践学习,善于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干,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养成自觉的劳动习惯。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对待生活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有迎接挑战的勇气,不怕困难和挫折,具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

6.能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关爱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能力,追求高尚的生活方式和情趣,积极保护自然环境和美好事物,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7.具有发展良好合作关系的意识,既能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又善于保持和发扬祖国和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五、现代礼仪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每一个教师都可以立足于自己的岗位,立足于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可以通过现代礼仪课程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进行全面的培养,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通过介绍礼仪的起源和发展,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和眷念。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渐渐迷失了方向。他们在吸收异国文化时,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了解、热爱程度日益弱化。对此,在讲授现代礼仪课程时,通过把礼仪的产生、发展和中国五千年的璀璨文化联系起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而且礼仪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和基础,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的产生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它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礼仪使人类摆脱了原始的蒙昧状态而进化发展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在某一阶段高速发展时期,正是礼仪相对完善时期,而礼仪的完善使社会能够得以不断地延续和进步,礼仪是人类社会的调节器,礼仪将伴随着人类直至永远。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既为自己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又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了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高尚情操,深知知礼、懂礼和守礼的重要性。

2.通过讲授礼仪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受社会上所谓“实惠”观念和“个人功利”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评判尺度渐渐向“功利化”偏移。不少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模糊、混乱。他们面对社会的种种现象感到迷惘,不知所措,他们仿佛就像迷失在大海中的船只,随波漂流。为此,在礼仪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去认识、探讨什么是礼,什么是礼仪,什么是礼貌,什么是礼节,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接受的知书达理的当代大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让学生真正明白要知礼、懂礼和守礼,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下,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修养之人,才能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3.通过现代礼仪知识的学习,培养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习惯,规范其言行举止,树立充满活力、健康而又举止优雅的当代大学生新形象。现代礼仪课程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涉及生活中的衣、食、住、用、行等方面,更涉及各种生活、工作场景中的礼仪。而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具有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了解它是一回事,而实际操作又是另一回事。于是在现代礼仪课程的讲授中,通过模拟各种场景或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直接体会到良好的生活习惯给自己及他人带来的快乐,感受到良好的行为规范、言行举止不仅是大学生高素质的表现,更会对自己日后的生活、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再通过课堂课后同学、老师之间全过程的相互监督,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得体的行为举止,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树立健康而又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形象。

4.通过现代礼仪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魅力。现代礼仪课程中的仪容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型、发质,学会肌肤的健康护理,掌握化妆的基本礼仪及技巧,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青春美,什么是自然美,什么是健康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仪表礼仪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服饰的选择、搭配和正确使用,懂得在不同的场合穿适宜的服装,在不同的环境中佩戴不同的首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不要盲目赶时髦、追潮流。而仪态礼仪的学习,尤其是通过形体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自身良好的形体和表情仪态,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魅力。

礼仪教育的概念范文第5篇

很巧的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一份国学典籍的丰厚遗产,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礼仪典籍。中国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西周视礼为“国之大柄”,春秋时期荀子的“国无礼而不宁”,孔子的“克己复礼”,直到后来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礼仪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规范社会人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重要部分。这份遗产我们本来应该继承。很遗憾,因为中国近代以来,一直遭遇战乱兵祸,革命潮流冲刷,社会不停震荡,加之1949年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把古代礼仪典籍当作扫除对象,致使这份遗产渐渐零落,渐渐被民众遗忘。而日本与韩国则把来自中国古代的这份遗产很好保存于民众行为举止里,所以他们的国民举止显得彬彬有礼,素养良好。

今日,开展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使得我们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也担负重大责任。伟大的民族复兴首先是现代文明人的培养,包括使人的行为习惯与举止礼仪进入高度文明的层次,逐渐形成一个和谐社会。而借鉴古代培养幼儿行为与礼仪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显然是可行的。今日之学前教育,学习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把国学礼仪典籍纳入课程内容结构里,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它能够使幼儿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礼仪典籍教育的课程定位和目标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是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它和现代礼仪教育内容共同组成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完整内容结构。这是我们对国学礼仪典籍教育的基本定位。

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卧、对待长辈、进餐、外出、归家等。这些礼仪直到现在还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些礼仪的实践还能体现人的文明素养。但是,国学礼仪典籍的内容,不可能体现现代礼仪知识,如关于国旗国歌的礼仪、吃西餐的礼仪、乘公交车的礼仪、唱“卡拉ok”的礼仪等。

因此,国学礼仪典籍教育被放弃是错误的,它成为学前课程礼仪教育内容唯一内容也是不对的。把它和现代礼仪教育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是正确的选择。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比之现代礼仪教育更丰富的内涵还在于它以吟诵或诵读的方法,使幼儿在记忆力最佳的生理敏感期记住古代语言精华,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这对幼儿今后继承古代文化精华、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也是很重要的。

我国最重要的幼儿园教育行政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并无关于经典礼仪教育的相关要求。因此,我园自主定位国学经典礼仪教育的课程目标为:(一)幼儿能逐步熟悉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喜欢诵读。(二)幼儿能理解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乐于进行实践。(三)幼儿能在学习经典礼仪内容和现代礼仪内容后,形成较好的文明礼仪素养。

建设礼仪典籍教育的潜课程

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内容为课程内容。

当幼儿每日不断接触幼儿园环境时,他们也在不断和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较好地具备教育功能的教育环境被称为是潜课程。基于此点,我们在开展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时,特别注重潜课程的建设,力求发挥其内隐的教育功能。

走进幼儿园大门最醒目的位置,就是体现我园办园思想的标语:“育苗以爱树人以德培才以道”,“用放大镜看幼儿的优点,用显微镜看幼儿的潜力,用望远镜看幼儿的未来”。这用于经常性地提醒教师。在新建的教工会议室里,最醒目的是八块由厦门书法家书写的礼仪典籍内容牌匾,有《孝经》、《弟子规》等。每一次会议前,都有一位教师来主持讲解其中内容.让教师了解这些作品所隐含的礼仪精髓,内化古典礼仪知识,言传身教,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教师对幼儿来说,是人际环境最重要的因素,幼儿天天接触教师,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对象。

我园设置了书架,添置大量图书,其中包括古代礼仪典籍或对礼仪典籍进行解说的书籍,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了亲子阅读、学习的机会,让幼儿们在充满书香与温暖亲情的环境中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

我园建有培才育德的“润德廊”。在这条文化长廊上,充分体现了“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在长廊的右边,展示的有将礼仪典籍“弟子规”与我园集邮园本课程相结合,设计制作的《弟子规》邮票系列:“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以此开篇,《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浅出,将历史悠久而内容广博的中华传统美德悄无声息地融入短短的句子中。每次每句,都告知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每天放学,总能看见家长拉着幼儿的手,耐心解释图文中的内容。如能学习、理解、内化,将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幼儿那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在另外一版《常理举要》宣传栏中,同样图文并茂,将在校、居家、餐桌、做客……各种各样的礼仪内容形象展示,让幼儿们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典籍中行为规范对人成长的深远影响。

在班级的工作坊里,都能看到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和环境一体的潜课程,你说不清它的作用有多大。但是,毫无疑问,它还真是必不可少的,它对幼儿园礼仪典籍教育起支撑的作用。它是熏陶的同义词,对幼儿的礼仪学习心理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这种作用的积累,意义重大、不可忽视的。

礼仪典籍教育融入学前教育课程的途径

当我们把礼仪典籍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必须重视课程实施问题。不落实课程的实施,它就是虚的,只是纸上、嘴上的课程,是一堆口号罢了。那么,它的实施途径又是什么?根据礼仪典籍适合于诵读的特点和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学习特点主要是游戏与生活实践,我园实施礼仪典籍教育的课程途径主要是:

(一)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平台

礼仪典籍教育融合于学前教育课程,它主要是实践性课程内容,无须过多强调识字,因为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看懂文字是不现实的过高要求。诵读活动的安排是可取的。我园安排了诵读礼仪典籍活动,内容有《弟子规》《常礼举要》等,主要内容涉及与人相处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用餐的礼仪、学习的礼仪等基本礼仪规范。对礼仪典籍的诵读,伴随对其内容意义的解释,其作用是对其内容进行感知与理解,同时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加强对其内容的记忆。

在缺少对礼仪典籍语言感知的情况下,礼仪典籍教育是无法进行的,只是感知与记忆,而不理解礼仪典籍内容意义,这种教育也是无效的死读书。在不影响幼儿园课程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每周安排1—2次专项活动。

礼仪典籍诵读平台承载多样的方法与形式:

诵读,可以是教师范读,领读,小朋友跟读,也可以是录音带带读,也可以是小朋友带读、齐读……

读只是感知,还必须辅以言语解释,辅以礼仪故事讲述,从教师讲礼仪故事,发展到幼儿讲礼仪故事。

读之前、之中、之后,都可以以相关幻灯或图片来帮助幼儿进行理解。诵读时,要以背景音乐来优化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加强记忆,提升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平台还包括具体操作的礼仪训练、静定训练等形式,以帮助幼儿内化其意义,外显其行为,提高处事能力;此色训练形式是利用户外活动练习“弟子规少儿经武”,在口诵经文的同时、身演拳法,将古圣先贤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行为规范的道理和方法,融入到肢体运动中,直接明了《弟子规》的含义,并身体力行,增强记忆,锻炼意志力,协调身心平衡能力。读经练武的同时培养幼儿能动能静、能文能武的综合素质。

总之,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除了学习礼仪知识,还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语感能力、阅读能力、演示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等,提高幼儿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二)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实施经典礼仪教育

礼仪典籍教育内容本身就是一些行为要求和道德要求,需要教师在专门的诵读之外,首先在动态的生活环节里通过随机的解说或带读,帮助幼儿理解其意义,并且立即应用于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来学习感受经典礼仪,以达到内容和情感,语言和行为,感受和实践的统一,并通过行为的反复,积淀为幼儿的素养和内涵。

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度过,一日生活各环节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礼仪典籍教育就是很必要的。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正反事例,教育幼儿从小养成礼仪行为的良好品质,从小朋友交往、尊敬师长乃至幼儿的用餐、举止等礼仪,我们都与经典礼仪教育密切结合。

幼儿每天来园见到教师同伴问早问好已经成为习惯,园长教师等都能站好鞠躬问好。每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主持教师为全园幼儿解读《弟子规》内容,并带领幼儿诵读礼仪典籍片段;每天餐前进行诵读《弟子规》,由班级教师给幼儿解释其中含义,并强调小朋友切实的身体力行。

幼儿在列队、练操、游戏、等户外活动实践礼仪知识,寓教于乐;利用餐前手指运动,放学前的生活整理等环节,播放和诵读《弟子规》。

总之,这一途径实施礼仪典籍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随机、全面渗透、与实践紧密结合。

(三)在游戏学习中渗透经典礼仪教育

利用经典礼仪教育促进幼儿美好礼仪素养和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节课或几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列的“显性教育”,又要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性教育”。幼儿以游戏为主要学习形式,游戏学习必然是我园开展经典礼仪教育时要利用的途径。

但是,这种经典礼仪教育的渗透不能削弱幼儿的游戏乐趣,不能影响其游戏过程,而是要把相关礼仪的要求和实践融进游戏内容及社会生活情节,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或实践经典礼仪知识。

我园充分利用了特有的“工作坊”这一实验场,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班级开展为主创设了一个一个的小社会,提供多维度的实践与发展的空间,巧妙的将经典礼仪渗透其中,多渠道、多方位的促进幼儿深切感受、习得运用。

中二班开展了“小天使乐团”的主题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了“叮当音乐教室”的工作坊,目的就是要让有特长的幼儿有发挥的舞台。从平时的交流中教师发现这部分幼儿确实有这样的需要,想把自己学到的与同伴们分享。这正好与我园的经典礼仪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弟子规》中有一句:“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就是告诉我们“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应该多加赞美肯定,不要因为嫉妒而贬低别人。”教师在指导中综合了幼儿的需求、经典礼仪教育的需求及主题工作坊特点与幼儿共同讨论、设置音乐教室的游戏规则,分配了小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给音乐教室增加了学校角色游戏的趣味性,幼儿们真是开心极了!每天的工作坊活动,总能看到几个小朋友挂着“老师”的吊牌,认真、仔细地指导小朋友学习五线谱、钢琴等等。不需要教师手把手的教学,充分利用了部分幼儿的资源,幼儿的音乐知识很快得到了提高。让幼儿从同伴中学到知识,也正切合了经典礼仪教育的精神意义:“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幼儿们也从这样的活动中认识到“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重。”他们都特崇拜有特长的小朋友,这活动不仅让个别幼儿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还再次增强了他们学习兴趣,真是一举两得。

在小三班的《汽车叭叭叭》“公共汽车”工作坊,幼儿们能活学活用教师讲解的《弟子规》“长者立,幼勿坐。”平常乘车过程时,让座已经成为幼儿们的自觉行为。在小一班《宝宝餐厅》,幼儿们能根据营养配餐进行点菜。对个别爱挑食的“顾客”,“小服务员”还会告诉他们“对饮食,勿挑拣”的道理。其他工作坊也是如此,在《植物园》工作坊中渗透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在《宝宝客厅》工作坊中渗透居家的礼仪等等。幼儿在工作坊中边玩边学,得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条国学经典礼仪教育的途径共同配合,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经典礼仪教育就这样全面融入幼儿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