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礼仪与文化的关系

礼仪与文化的关系

礼仪与文化的关系

礼仪与文化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礼仪文化;和谐社会

    礼仪文化使人类的社会交往在一定规范内进行,使社会关系更趋和谐。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方面来看,礼仪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无论是从礼仪文化的本质还是从其发挥的功能来看,以“和”为中心的礼仪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并构成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的形势与社会背景下,礼仪文化建设既要汲取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同时也要寻求创新性的发展。

一、礼仪文化的本质是一种和谐文化?

    所谓礼仪,是指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中相互交流情感信息时所借助的某种原则和方法的综合,它与一定的社会风俗、习惯相联系,反映着社会文明风尚的程度,既具有一种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又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惯用形式。它源承于中国几千年的“和”文化思想。“和”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基本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形成了繁多的仪式和在日常生活中区别尊卑等级、协调人际关系的礼节规则,有了内容比较完备的礼仪体系。透视这浩翰的礼仪体系,无论是做人之道、从业之道、治国之道,还是日常行为的规范、人际关系的协调、社会秩序的稳定,都包含着最为关键的要素,即“和谐”。

二、建设礼仪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礼仪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是一个国家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礼仪文化标志着社会的文明进程。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礼仪文化的内涵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这一方面取决于物质文明的进步程度,同时礼仪文化又不断地被总结、提升、传承和发展,反过来成为经济社会前进的动力,促进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全球化的影响,科技、文化、教育都日益趋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礼仪文化作为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也需要作出相应的变革。古代传统礼仪以“致中和”为主体,推崇仁敬、正义、诚信、辞让、慈孝,在此基础上,新型的礼仪文化更为注重民主与文明。一般而言,礼仪文化的内容有三个来源:一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所包含的传统礼仪文化资源;二是当代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三是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现代礼仪文化既要继承中华礼仪传统,同时也要在与其他文明的学习交融中不断推进。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利益矛盾、价值观冲突、道德失范等问题,这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现代礼仪文化及观念的树立,将有助于提高公民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多渠道推进礼仪文化建设?

     中国是“礼仪之邦”,重视礼仪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礼仪是有关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礼仪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当代道德规范和礼仪形式,不断提升公民素质,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总体而言,公民礼仪素质教育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渠道来进行,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推进。

1.家庭教育是礼仪文化的启蒙阶段

我国历代思想家、教育家都极为重视,将礼仪教育视为少年儿童的必修功课。孔子就曾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不学礼,无以立”。朱熹曾在《童蒙须知》中从礼服冠履、言行步趋、洒扫涓洁、写字读书等方面对儿童礼仪作出过严格规定,明代王阳明也将学习礼仪列为儿童每日的必修课程。虽然当代对于青少年儿童的礼仪教化已不及古代社会繁琐和严格,但礼仪教育仍然是家庭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渗透入生活能力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之中。家庭教育是人生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之一,推进公民道德教育,要求从儿童启蒙阶段抓起,将礼仪内化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

2.学校教育是礼仪文化教育的规范化阶段

     学校教育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个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仅要在学前阶段和中小学阶段注重礼仪教育,同时也应将其列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礼仪文化教育不仅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而且从其适用性来看,各种各样专业化的礼仪文化,如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应用性课程的开设,也为其今后步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修养和素质。

3.社会教育是礼仪文化教育的深化与践行阶段

可以通过政府、大众传媒、单位以及社区予以引导推进。政府在礼仪文化的传播普及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将为礼仪文化提供正确的导向,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将礼仪教育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此外,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社会化单位,在宣传礼仪文明、建立良好风气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刊发或播出有关礼仪教育的公益广告及节目,使礼仪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单位和社区是进行礼仪教育的基本单位,可以组织职工或居民进行礼仪文化的学习,以及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和评比活动,将礼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董建华.儒家文化与秘书[J].当代秘书,2003(4).

礼仪与文化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礼仪;德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263-02

现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的重要内容。从总体上看,“礼仪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与道德的关系依然如水融,它是现代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现代礼仪的育人功能尚未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现代礼仪与德育教学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德育教学系统相对孤立,德育教学实效性不强。整合现代礼仪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学,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高校德育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礼仪在当代大学生德育教学中的缺位

1.现代礼仪教学缺位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学。近年来,为适应大学生提升就业综合竞争力的需要,部分高校逐渐开设了现代礼仪课程,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礼仪教学没有引起普遍重视,长期缺位于大学生德育教学体系。现代礼仪课程大多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学生自愿选修,受众面窄,专业师资缺乏,礼仪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礼仪育人功能尚未有效发挥。这一现象影响了大学生对现代礼仪学习的重视,导致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礼仪文化认知缺失、礼仪文明意识淡薄、仪表仪容文雅失度、行为举止有悖道德修养、社会交际能力弱化等不良现象,不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2.高校德育教学系统忽视现代礼仪的育人功能。德育主要包括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高度重视隐性教育,一般仅限于就德育论德育,没有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全方位地思考大学生德育教学问题。“德育教学往往只注重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实践教育和其他相关教育;只注重灌输的方法,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整体系统的道德教育,无法真正实现由‘外化’转向‘内化’,实现德育主体化的目标。”礼仪是德育的外在表现形式,实践性强,彰显德育的成效,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多年来,我国高校的德育教学与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及学生的行为、意识、情感脱节。现代礼仪的育人功能徘徊在德育教学之外,导致德育教学实践性不强、认知偏颇、体系固化,影响和制约了德育教学实效性的充分发挥。

3.当代大学生德育教学实践背离现代礼仪的育人功能。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教学遇到的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客观地说,德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沿袭传统的德育模式,重道德认知教育,轻道德行为培养;主观重道德情感内化,客观轻道德行为养成,德育停留在“运动式”“灌输式”的传统理念之中,教育内容抽象,教学手段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道德观念难以适应大学生德育教学发展需要,仅仅在课堂上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显得苍白无力。近年来,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言行举止恬不知耻、不知礼、不懂礼、不守礼现象大有人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呈现滑坡倾向,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二、整合现代礼仪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学的路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完善高校德育教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同志强调:“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新要求为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德育必须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积极探索德育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现代礼仪教育的德育功能,以现代礼仪教育教学为基础,以个人礼仪、交际礼仪、仪式礼仪、会议礼仪、求职礼仪、涉外礼仪、民俗礼仪等基本礼仪教学为抓手,全面整合现代礼仪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学,切实做到二者横向贯通、纵向衔接、横纵交织,进而构成全程性、全面性、实践性、能够产生更大整体效应的德育系统。

2.以现代礼仪育人功能为媒介,提升德育教学实效性。“德诚于中,礼形于外。”现代礼仪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学有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大学生中开展现代礼仪教育是弘扬传统美德、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德育体系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需要。从大学生德育与现代礼仪教育的同质性看,二者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对象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礼仪本身是人们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广泛开展现代礼仪教育,引导大学生通过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培育大学生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等良好的道德品质。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文明风尚。“礼者敬人也。”“尊重”是现代礼仪的核心要素,在现代礼仪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养成为关键,从基本的礼仪行为入手,教会学生尊重自己,尊重他人,逐步把礼仪作为一种自觉的待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自尊、自重、自信、自强、自律开始,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良好道德品质和遵守社会公德、国家法律和校规校纪意识,提升大学生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3.以现代礼仪教学为抓手,营造高校和谐育人新风尚。思想道德教育不应是空洞的说教,把现代礼仪教育引人课堂,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礼仪教育体系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德育教学实效性的迫切需要。现代礼仪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新形势下大学构建和谐育人新风尚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当代大学生德育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抓手。整合现代礼仪与大学生德育教学,寓现代礼仪教育于德育教学之中,把礼仪教育作为德育教学的主渠道,坚持以礼仪修身为基础,加强大学生品德修养;以礼仪育人功能为媒介,提升大学生伦理道德;以礼仪教学为手段,促进大学生德育和谐发展,必将进一步提升德育教学实效性,增强德育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参考文献:

[1]蒋璟萍.礼仪与德育散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2]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M].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3]陈滨滨.传统礼仪与当地大学生德育教学[J].船山学刊,2007,(3).

[4]王晓红,刘文.关于整合高校礼仪教育与德育教学的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刊,2008,(3).

[5]徐海波,冯思睿.系统哲学视阈中德育与全面德育的关系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11,(2).

[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5.

礼仪与文化的关系范文第3篇

摘 要: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跨文化适应能力直接关系着外国学生在第二文化国的生活学习质量。跨文化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而礼仪教育就像两者之间的桥梁,起到过渡和连接的作用。本论文试图从家庭礼仪教育出发,探索中西家庭教育的异同,表述中国家庭礼仪教育的历史和现状,重点反映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家庭礼仪教育的缺失,即由于电视及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断层,使得礼仪教育处在难堪的位置,甚至严重影响了对外汉语教学和跨文化研究,且呈现了家庭礼仪教育缺失的表现,分析其缺失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强调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对外汉语;家庭礼仪;跨文化交际

一、绪论

在生活中,人总是通过言语的和非言语的各种行为来表达情感和态度,而礼仪则是一种外在的、直接的表达,通过合理的、恰当的、正确的言谈举止向外界传递信息,包括个人的性格、气质、品行等。实际上,礼仪充当着交际的媒介,一种包含了人文关怀、价值观的文化符号,它就是尊重的外化形式,是实现相互沟通的美好纽带。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的积累,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文理念和思维定式。

礼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与交往相处时,按各自身份遵循的行为规范。仪,朱熹训为礼,两者相通,仪侧重体现礼的外在形式,使礼更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礼字的本义解释是把玉盛在作为食器的豆中奉献给鬼神食用。《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周易・履卦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孔子家语・问玉》中孔子说:“言而可履,礼也;行而可乐,乐也。圣人力此二者,以躬己南面,是故天下太平,万民顺伏,百官承事,上下有礼。”荀子则称:“礼者,人之所履。”《荀子・大略篇》也把礼视为圣人示范传授的使上下尊卑有序的行为原则。自古哲人就把礼视为合乎人情、人伦、人道的行为。礼乐,成人之行也。礼者,敬而已矣。有序谓之礼,无威仪则礼不可得而行矣①。但是,现代人越来越缺乏一种严肃的品性,网络文化的戏谑、娱乐至死主义正消解着礼仪的庄重性,而这一切正是从家庭礼仪教育的缺失开始的。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跨文化适应能力直接关系着外国学生在第二文化国的生活学习质量。跨文化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而礼仪教育就像两者之间的桥梁,起到过渡和连接的作用。本文从四个方面写作,包括说明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呈现家庭礼仪教育的现状:缺失,分析缺失的原因,讨论解决方案。通过论文创作,本作者比较客观地能揭示了这一现象,并鼓励对外汉语专家重视家庭礼仪在二语教学中的前瞻性作用。

二、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礼仪教育可以视为家教的一部分,一个人学习礼仪应该从家庭熏染开始,长期的潜移默化、反复的训练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塑造他们耐心、坚强、尊重别人的品性。孩童时期的礼仪教育可以让他们受用一生,在生活细节中实践文明,从处理家庭关系中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家庭礼仪教育是一种潜在投资。孩子经过长时间培养的良好品质有利于跨文化适应,以及正确处理在汉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礼仪是一种文化常新,既具有历史传承性,又能够与时俱进。

三、家庭礼仪教育的现状:缺失

在现代媒介(电视、网络)大行其道的年代,出现了成人化的儿童和儿童化的成人,他们的共同性是缺乏规范的礼仪。由于错误的家庭礼仪教育观念,使其逐渐丧失了约束自我、规范自我的能力。亲朋好友之间姑且不能以礼相待、不能端正行为,那么处理跨文化背景的复杂关系时又岂能彬彬有礼?

在婚礼、宴会、丧礼、特殊场合、公共场合中的言谈举止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和文化水平。在现实生活中,礼仪教育缺失造成了道德滑坡、暴力事件、公共纠纷、财产损失、名誉受损、丑闻曝光等。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类似的现象频频出现,有些人只看到了文化差异和交际失误的原因,却忽视了长久以来潜藏在背后的根源:家庭礼仪教育的缺失,这几乎是个全球性的教育疏忽。

四、家庭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

1.内部原因:家长的忽视,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妇女解放运动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观念对孩子的影响重大。中国当下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使得部分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品德教育、礼仪教育。有些家长认为礼仪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认为学校应该对孩子全权负责。其实,家长对礼仪教育问题的认识多有偏颇。

现代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很严重,而由独生子女培养教育的下一代岂不是更让人堪忧。计划生育和现代城市生活造就了新的家庭模式,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最早暴露的问题是:独生子女和家长关系恶劣,独生子心智不成熟。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和老龄化现象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对家庭生活更具破坏力的是妇女解放运动。由于妇女解放,传统意义上的育儿形式所具有的优点和意义也一定会发生严重的衰落。正是妇女,也只有妇女才是礼仪的监督人。虽然我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不及美国那样彻底,但是妇女在经济上的独立,妇女纷纷走向工作岗位是导致家庭礼仪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

2.外部原因:学校与家庭礼仪教育的断层,媒体的负面影响,社会的物化和异化

国内应试教育分数至上,高考的至关重要是教育体制的弊端,而科教兴国要求的学生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礼仪教育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事情的复杂性,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断层是礼仪教育缺失的罪魁祸首。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生活中最有吸引力的东西,但是它们却使信息变得没有内容、没有历史、没有语境,也就是说信息被包装成为娱乐③。电视等媒介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获得了控制教育人们的权力。现代媒体正是拥有了此种权力使得礼仪教育的地位一降再降,它们以负面影响侵蚀礼仪。的确,现代媒体不仅使得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也使得孩子越来越没有规范礼仪。更为可悲的是:孩子在电视机前所花地时间比和他们的父母亲在一起的时间长。这就意味着传统上以亲密、依赖和忠诚为特点的亲子关系因此而丧失,而它们恰恰都是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容。

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生活的充裕改变了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很多人追求更快捷更舒适更快活的生活,而不是更优质更优雅。在当下的价值体系中,人们轻视、践踏中华传统文化。拜金主义、利益至上消解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尊敬和包容。娱乐至死的噱头不断地毁灭着礼仪庄重、沉稳的外在形式。外在环境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家庭礼仪教育,而家庭礼仪教育反过来也改变了社会文化。

五、探讨解决方案

1.改变固有的家庭礼仪教育观念,重视父母及其他长辈的表率作用。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仪。有些人认为在家人面前就可以肆意而为,可以没大没小。有些人认为为人父母必须严加管教孩子,控制孩子的全部生活。有些父母则将全部责任推脱于学校等等。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引导孩子懂礼貌、能与他人顺利沟通和正常交流、拥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父母必须重视教子的方法:可以利用人生格言的训诫,人物实际故事的教导以树立孩子礼仪之观念。此外,还要认识到家教的重要性,榜样示范和潜移默化在教育为最上之法门。而家庭礼仪教育,尤以此为主要之手段④。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最终才能够习惯成自然,即养成良好的品德礼仪习惯。在实际操作中,父母始终要记得:引导而勿打压,不可曲爱,严宽相济,适时鼓励,持之以恒⑤。

2.认识到妇女在家庭礼仪教育中的重要性

司马光《家范》中告诫后人:“爱而不教,使沦于不孝,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之,母败之也。⑥”这虽然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却承认了母亲在家教中的重要性,母仪先于父训。母亲的性格、知识素养、言谈举止、礼仪规范等均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母亲更应该限制子女暴露在媒体前的时间,仔细认真监督子女接触的媒介内容,并持续为他们提供媒介内容的主题和价值方面的批评,从而完成家庭礼仪教育。

3.学校教育和家庭礼仪教育的联合。

学校教育只是知识性地教育学生懂礼仪,没有开设系统的、专门的课程。而由于礼仪本身的特点,知识灌输并不能培养出真正懂礼仪的人。在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学校也应该重视和加强德育,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国内往往以《论语》

和《孝经》⑧优先。为了落实礼仪教育,提高其交际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需要社会、学校、家长长期的通力合作。同时,学生也应该加强自我修养,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以提高自己的礼仪交际能力。

总之,重视家庭礼仪教育的家长不只是帮助孩子拥有懂礼仪的品行,而且是在培养某种精英人才。从短期来看,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一旦成人,会很受商界、专业领域和媒介的欢迎。从长期来看,他们实际上在延续人道传统、人文主义的存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育是个相当复杂,但是它也是一项

投入和产出不很平衡的活动。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外汉语老师可通过词汇的文化导入,文化专题、讲座的开设,以及开展相关的文化选修课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在论文中阐述了家庭礼仪教育对二语学习和跨文化适应的重要性,阐述了全球语境下家庭礼仪缺失的问题。虽然对于成年学生而言,家庭礼仪教育的作用在汉语学习中甚微,因为其文化价值观念已经定型,并不可能轻易被改变。但是不可否认,他们当下所面临的语言和文化困境有一部分源于家庭礼仪教育的不足。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提出这个问题,以引起广大对外汉语老师的反思。毕竟,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下一代的光荣事迹。(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礼仪志》,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

[2] 《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学校志》,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

[3] 《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德育志》,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

[4] 《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美育志》,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

[5] 《第56号教室的奇迹》[美]雷夫・艾斯奎斯著,卞娜娜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8

[6] 《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7] 《童年的消逝》[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8] 《建一对话女孩》,王建一,科学出版社,2010.10

[9] 《FBI教你破解身体语言》[美]Joe Navarro Toni Sciarra Poynter著,于乐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7

注解:

①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礼仪志》,第7页至9页

③ [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第65页

⑤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德育志》,第247页

⑥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德育志》,第259页

⑦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德育志》,第264页

礼仪与文化的关系范文第4篇

在素质教育不断实施和推广的今天,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学生文明素养成为了目前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时期学生正处于一个自我成长和道德、素质观养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礼仪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影响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结合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高校礼仪教育的创新研究,给予学生适当的、正确的引导,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高尚道德素养的培育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结合高校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阐述高校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高校礼仪教育的内容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行为规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说,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外交礼仪等六大方面。从社会文明进步的角度来看,礼仪教育也是推进社会文明发展、创建和谐社会的强烈要求。目前,高校礼仪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包括接待礼仪、公共礼仪和个人礼仪等开展的,其中公共礼仪又包括会场礼仪、课堂礼仪、餐厅礼仪、宿舍礼仪、图书馆礼仪、自习室礼仪等,个人礼仪包含运动礼仪、网络礼仪、穿着礼仪、言行礼仪等一系列跟个人素养有关的礼仪,以上都是在高校中进行礼仪教育必须重视的内容。

二、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校礼仪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教学研究中就必须要发挥其作用,为学生人文素质水平和道德品质的提升打下基础。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具体而言可以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是培养高素质、高文化人才的必经阶段。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行为规范,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外在表现,在高校礼仪教育中,加强礼仪教育创新研究,重视学生礼仪培养,使学生在高校时期接受专业的知识水平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文明礼仪的整体水平,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都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为学生今后的学生和发展都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是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随着社会经济全面的发展,对素质文明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文明礼仪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因素。在高校素质文化教育中,加强礼仪教育的创新研究,以发展的角度去看待礼仪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仅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同时反映出了高校的整体的精神面貌,是高校能给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外在条件。

第三,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据。高校礼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道德行为。而礼仪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是我国文明的一个标志,在高校素质文化教育中,加强礼仪教育创新研究,将传统的文化以现代化的表现方式应用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当中,引导学生去感受、去挖掘、去接受、去提高、去养成,让学生自然的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四,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在动力。文明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重视与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礼仪素养教育,是提高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自身对文明礼仪的重视,遵守社会公共道德,掌握社交礼仪规范,使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促进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五,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是实施党和国家政策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一个中心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和文化素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根本要求。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源动力,为了响应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国家也在不断的颁布通知和下发文件,为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供条件。

第六,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是对当前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的调整改进。受以往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下,高校礼仪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受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但是仍没有解决根本上的问题,礼仪教育仍停留在表面,重理论而轻实践,对学生文明素养的培养没有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学生自觉意识不强,日常的行为也缺乏必要的礼仪规范,重“仪”而轻“礼”,不利于礼仪教育的开展。而加强礼仪教育创新研究,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礼仪教育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和行为准则中,让学生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提高其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

三、高校礼仪教育的创新研究

(一)礼仪教育的内涵

目前,尽管礼仪教育取得了一定的重视度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很多院校对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实质的认识,在教育过程中,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问题,这就导致很多学生有过硬的专业的技能水平而缺乏良好的文化素养,使其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是一个相互作用而互相独立的一个关系,专业知识是一个具象的东西,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具有技术性、记忆性和职业性,而文化素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学生在自我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知。专业知识的学习丰富了文化素养的内涵,为文化素养的养成打下理论基础,而文化素养则是专业知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的一个表现行为,简而言之就是专业知识是文化素养的一个基本基石,而文化素养是专业知识的一个具体的体现。

礼是民族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礼乐文化是我国文明的核心思想。社会在不断发展和前进的过程中,礼一直作为其指导思想而存在。高校礼仪教育则是在认识到其重要性的过程中,将其继承和发扬,为弘扬名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出铺垫。

(二)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

高校时期正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一时期加强学生礼仪教育,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1.道德品质的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是高校礼仪教育的重点内容,是其核心的思想,是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的主要方向。下面就结合我国传统的文明,以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为目的,从德、仁、敬、信四个方面阐述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中的道德品质教育。

(1)“德”是礼仪教育的重点。指人的本性、品德,是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表现方式。

(2)“仁”是礼仪教育的灵魂。是人际交往的应具备的基本原则,要求人与人之间友善、有爱。

(3)“敬”是礼仪教育的核心。敬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要尊敬。

(4)“信”是礼仪教育的基础。这就要求人要诚信,做事要诚实可靠,做人要诚信。

“德”、“仁”、“敬”、“信”是构建我国传统文明体系的桥梁,每一字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寓意,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中,要善于把握这些民族文化,使其贯彻在整个礼仪教育中,让学生在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掌握好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从而在不断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过程中延伸出文化教育和品德休养。

2.行为气质的训练。礼仪教育是教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掌握好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如何提高自身素养和行为气质。大学生的个人形象代表着其本身的素养与其所在高校的整体形象,个人的行为举止、举手投足、气质修养、神韵魅力都是包含在形象礼仪的教育中。因此,在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中应加强对学生行为气质的训练,培养学生整体的形象和气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行为训练教育和形象塑造教育。

(1)行为训练教育主要包括:站、坐、行、礼。站包括人的基本站姿(男士、女士),各种礼仪站姿及各种场合下人的站立姿势,还可延伸到规范得体的蹲姿内容的讲授;坐包括入座和离座的规范,以及各种场合下何种坐姿能更得体与优雅,以及职场中各种会议的排座礼仪;行走的基本形态,以及体现不同人精神气质的行姿,可延伸到如何陪同引领,上下楼梯,进入办公室、电梯等基本的职场礼仪内容的讲授;礼包括目光的运用、各国见面礼、介绍礼仪、微笑礼仪、手势礼仪以及职场中的握手礼、递交名片礼仪等商务礼仪规范。

(2)形象塑造教育主要包括形、神、雅、美的教育。形包括合适的发型和身形的塑造;神。包括化妆的技法和精神气质的塑造;雅包括日常服饰的搭配与职场着装规范,可延伸到色彩的教学及配饰的使用规范;美包括整体形象的和谐与统一。可分男士形象打造及女士形象塑造专题进行讲授。

3.沟通能力的培养。沟通是人与人交流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加强人与人之间思想、情感传递的一个核心手段。简单的来说,沟通能力的培养实质就是为了人与人更好的交流,思想和情感更好的传递,而礼仪则是沟通过程中所运用的常用的“技能”,良好的礼仪,是沟通能给训练进行和基石。沟通的形式和内容都多样化,沟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在现代职场中,沟通能力更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系,一个人沟通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方对这个人整体的印象和认知,同时也关系着个人知识、能力和品德。所以,在高校礼仪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沟通素质,让学生在沟通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具体可以从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善于倾听的良好素质;其次,在日常交谈和交际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交流沟通技巧,以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再次,要不断的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丰富自身内涵;最后,提高自身写作能力。

结束语

礼仪与文化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礼仪塑心特色凸显

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催人奋进、凝聚力量、完善自我、和谐人际、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精神力量。结合新形势下中学生思想教育的重点热点问题,借申报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之机,我们选择了子课题“文明礼仪教育与学校特色建设研究”,以期突破中学生德育的瓶颈,建构学校特色。

通过历时四年的研究,我们创建了三大层次目标,六大考评维度,九大方法体系,把文明礼仪教育目标化、序列化、课程化、考评化,探索了以礼仪文化为基础的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着力用博大精深的中华礼仪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提升文明礼仪素养。

一、构建特色目标,完善方法体系

我们把“文明礼仪教育与学校特色建设研究”渗透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中,融进教师日常工作中,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加速了科研骨干教师的成长,丰富了校本课程建设,扩大了社会影响,促进了学校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了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一)三大层次目标

首先我们将学校德育总目标具体化为:“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敬仰真理,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进取心,逐步形成公民意识,崇尚法律,养成良好社会公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健全的人格,爱护生命,关爱他人,弘扬健康有益文化,培育多元智能全面开发、有创新精神和有实践能力的现代新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建构学校礼仪教育的总目标:了解中国“礼仪之邦”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了解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的基本内容,懂得文明礼仪是当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交往的文化、道德、思想等修养的艺术表现,是人们和谐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做优雅大方、豁达乐观、明礼诚信的合格公民。再分初中、高中学段,制定了年级具体的文明礼仪教育目标(详见附表1、2),形成了层次化的中学文明礼仪教育目标体系。

“分层要求”。从知识目标、情感意志目标、行为目标方面构建了初中、高中各年级礼仪教育目标,并将中学礼仪目标分成“底线”目标,“弘扬”目标和“追求”目标三个层次予以实施,提出了和谐社会对公民基本礼仪素质的要求。

第一层次目标,即“底线”目标,是对中学生基本的礼仪要求,从掌握基本的礼貌、礼节规范入手,让学生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讲公德的良好习惯,重在培养学生良好文明习惯。并将其细化为“五爱三雅十个好习惯” (五爱――爱家乡、爱学校、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三雅――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情趣高雅。十个好习惯――从十个具体的方面规范学生行为)对学生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

第二层次目标,是“弘扬”目标。从礼仪文化入手,让学生了解礼仪的渊源和内涵,掌握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合作、参与、交往的能力,培养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性格,形成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民族自豪感,崇尚集体主义,弘扬爱国主义。

第三层次目标,是“追求”目标,从礼仪思想入手,上升到理想信念层面,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确定远大志向。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党课培训,传播党的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终生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培养具有“民族素质、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在此框架内,重点研究文明礼仪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评价标准和教育方法。

(二)六大考评维度

我校根据各个学段学生对自身、他人、社会、国家、世界、生态和谐的认知和礼仪实践能力等具体特点,制定了各年级的上述六大维度评价细目表。在高中各年级礼仪法纪素质评价细目表中,明确地将“用恰当语言赞美他人”,“审美情趣,遵礼仪守法纪,自律”,“沟通与分享、乐于助人、礼仪交往”,“敬仰真理和正义,敬慕英雄和正气,敬重社会公德”,“热爱祖国,依法作为,理国”,“关注全球重大问题,支援受灾人民,共建和谐世界”,“爱护生态环境,敬重生命与文化生态和谐”等内容,作为中学文明礼仪教育的评价内容,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细目表(详见附表1―5),使礼仪教育目标更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的要求,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切合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身心发展规律。

(三)九大方法体系

我们在“教育目标、活动主题、活动形式”方面,明确提出了初中、高中各年级“教育活动安排建议”(附表6、7),并安排进课程表,实现礼仪教育课程化。在实施过程中总结出的“系统认知”“意义引领”“规范约束”等九大礼仪教育方法,符合教育规律与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了课题研究的新鲜经验,操作性强,实效性好,对中学阶段加强礼仪文化教育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①“系统认知”:指有计划、有步骤、全面地让学生认知有关学校、家庭、社区、对外交往等礼仪常识,中学生必须力行的礼仪常规。

②“意义引领”:是基于道德的功能和教育的功能而采取的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导。使学生明确,注重礼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是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行为规范。学生深刻体会礼仪生活的意义,自觉地用礼仪创和谐。

③“规范约束”:指用礼仪的规范性内容来影响教育学生,对学生的生活进行约束调适。

④“实践推进”:我校以“三礼”(知礼仪、懂礼节、讲礼貌)“三文”(文明其言行、文雅其身心、文化育灵魂)“一感恩”活动为突破口,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注重感恩”的美德和社会责任感。

⑤“榜样示范”:学校每期坚持评选文明礼仪先进个人和集体,通过树立礼仪榜样,使礼仪教育常抓常新,不断深化。

⑥“学科渗透”:各学科有着丰富独特的文明礼仪教育资源,各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创设富于美感,充满智慧又具有亲和力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中,提高礼仪意识和践行能力。

⑦“主题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主题鲜明、育德导向性强的礼仪文化专题教育,促使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并外化为行为,达到知、情、意、行高度统一的效果。

⑧“社校协同”:充分整合学校礼仪教育与社会礼仪教育资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形成以学校为主,社会、家庭共倡文明礼仪的良好效果。利用传统节日,把社区作为学生礼仪实践活动的舞台,让学生沉浸于经过优化的节日文化情境之中,回归传统,感受民俗,践行礼仪,体验真情,珍爱生活。

⑨美育陶冶”:以学校成立的学生文学社、书法摄影、“疯狂英语”社、管乐队、舞蹈队、足球队、街舞社、篮球社等学生社团,举办艺术节等文体活动,将空洞的礼仪规范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享受美感的同时得到心灵的陶冶,自觉践行礼仪规范 。

二、物化研究成果,彰显学校特色

(一)物化研究成果,编写校本教材

我们创造性地编撰印发了校本教材《礼仪伴我成长》和教师教学参考用的《中学文明礼仪教育案例》,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学文明礼仪教材。

《礼仪伴我成长》主要解决了中学礼仪教育中缺乏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礼仪教材问题,为中学礼仪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弥补了学生班会活动中缺乏系统礼仪教材的缺陷,克服了以往礼仪教材中空洞说教的弱点,充分考虑了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同时也为教师进行礼仪教育提供了教学参考资料,减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教育负担。该书内容涵盖了学校、家庭、社区和对外交往等礼仪常识,提出了中学生必须践行的礼仪常规。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1)创新性强。每课课题简洁文雅,富有诗意,主题鲜明;文笔流畅,图文并茂,着力在“用微笑构建和谐、用恰当的语言赞美他人”等活动设计、成长计划、名言启迪上进行创新;要求学生收集古今中外的礼仪名言,自创礼仪格言,具有传承创新和独特的编写特色。

(2)结合性好。该书在案例聚焦、活动设计、知识链接、成长计划和名言启迪上科学结合;将感恩教育、亲情教育、法纪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礼仪教育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与自身、他人、社会、国家、世界、生态的和谐相处;将礼仪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继承发展与深入创新相结合,将礼仪的“系统认知”“意义引领”等方法有机整合。推广运用的实效性好,着力体现了课题研究提出的分层次递进式礼仪教育特色目标、评价及实践推进。

(3)可读性强。该书突出了学生的生活性、趣味性、导向性、时代性。经过我校7400多学生推广运用,学生越读越爱读,越读情趣越高。

(4)人文性强。本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考虑了中学生的礼仪修养需要,谋求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凸显学校礼仪文化建设的个性。扬中华经典,习现代礼仪,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着力用环境孕文明、训练育礼仪,用礼仪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全书共六个单元,27课。每个单元有导读,便于同学们从宏观上把握、提高学习效率。坚持以案例导学激趣,以活动引路导行,知识链接作小结,从具体到抽象,由个性到共性,切合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身心发展规律。具有独到的内容和独特的编写特色。

(二)创新礼仪文化,激发礼仪动机

我们在传承传统礼仪文化基础上,坚持从学校物质礼仪文化、行为礼仪文化、精神礼仪文化方面进行革新,创新学校礼仪文化,激发礼仪需要和诱因,增强礼仪动机,创建学校特色。中华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礼仪之邦铸就了一代代英雄儿女,每个炎黄子孙都应流淌礼仪的血液。学校更是传承礼仪文化的主阵地。我校一直重视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先后编写了《三字经》《千字文》等传统礼仪教材,并运用班会、夕会、课外活动等进行经典诵读。同时,结合“唱、读、讲、传”活动,不断创新文化传承的内容和途经。

1.物质礼仪文化

我们结合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区域特色和时代特点,按照高品位、重实用、怡人性的原则,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打造有独特风格的物质文化;自然景观建设力求达到美化、绿化、净化要求;人文景观突出浓郁的文化氛围,达到怡情励志,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目的。整洁、优雅、文明的环境,既突显了学校特色,又不断催生着师生的进取精神。

2. 行为礼仪文化

教师和学生在仪表、语言、举止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礼仪文化,既能彰显学校人格培养方面的特色,又能让师生时时处处受到文明礼仪行为的耳濡目染,不断提升师生文明礼仪的档次,使校园到处流淌着师生言行的文明,到处充满和谐的阳光。

3. 精神礼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