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法学的专业认知

对法学的专业认知

对法学的专业认知

对法学的专业认知范文第1篇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我校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新生。

 

1.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是在阅读文献和访谈的基础上设计,经专家指导,在正式使用前进行了预调查并做了修订。调查在新生入学1周内进行,调查内容:①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生源地、父母职业;②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知识知晓情况。调查者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说明调查目的及意义,要求答卷客观真实,以不记名方式填写,由调查者当场收回。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统计描述和x2检验。

 

2.1临床资料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49份,有效回收率为93.54%。其中女生306人(68.15%),年龄(18.52±0.89)岁;男生143人(31.85%),年龄(18.62±0.83)岁;来自城市(县市级以上)95人(21.16%),乡村354人(78.84%);父母职业与医学有关系的48人(10.69%),没有关系的401人(89.31%)。

 

2.2专业认知率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对本专业认知程度普遍较低,84.63%新生知道医生的基本素质,67.48%知道医学的目的,40.31%知道基层卫生服务趋势,40.09%知道高职与普通高教区别,37.42%知道医学的学习方法,32.29%知道医学模式与学科分类,全科医学及新医改的含义知晓率仅为2.67%,21.16%。

 

2.3影响专业认知的因素性别与年龄对临床医学专业新生专业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对专业认知程度受父母职业及生源地的影响(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三年制医学专科教育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将是衣村医学教育的主体2。作为高等医学专科院校的新生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无论从学习的环境、教学模式,还是学习目的、方法均发生质的变化,如果不注意引导很容易导致新生的迷茫与困惑,相当一部分学生直到毕业时仍对自己所学专业模糊不清,轻视专业基础课,缺乏人文知识[3_4]。有研究表明,新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5]。新生的专业认知水平不仅可直接作用于近期的教学效果,而且也能间接影响学生将来长远的发展趋向[6]。何坪等[7调查显示刚踏入社区医疗工作岗位的医师对社区全科医师岗本调查结果表明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对临床医学专业认知不全,仅有2.67%的学生知道全科医学的含义,2/3以上的学生不知道医学模式与学科分类及新医改含义,表明专科新生对现代基层临床医疗工作的内涵缺乏全面了解。大部分医学生认为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只是学历上的不同,对其将来的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角色认识片面,部分医学生没有认识到除了“减轻病痛”之外“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也是基层临床医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趋势;1/3学生不知道临床医学服务的对象除了住院患者之外,还应包括残障者及慢性病人的管理以及对健康人的保健指导。与宋培歌等8调查护理专业新生的结果相比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对临床医学专业认知没有性别差别,说明不同的专业学生对其专业认知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提示在提高专业认知方面需要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调查结果同时显示来自城市的学生、父母中至少一方的职业与医学有关系的学生对本专业基本知识认知程度相对较高,可见新生对专业认知程度受社会环境及家庭背景的影响,提示有必要对新生进行全新全面的专业认知教育。有调查显示专业发展前景或就业形势好的人,其自身对专业的认同度也越高,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工作的主要原因是担心自身的发展前途910,因此,应创造条件从新生开始,带领和鼓励他们下基层进行社会实践,使医学生尽早感受其未来工作的环境,培养其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提高其专业认知度,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事业观,因此,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相关知识社会实践调查和参与卫生公益活动可能是提高学生专业认知的有效措施。

 

本调查结果间接反映社会宣传对提高全民卫生知识的重要性,加强衣村及偏远地区的医疗政策、卫生保健宣传工作是一项基本的有效措施。2.外科学教学过程。结合外科手术操作实践性强特点,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中示教与练习元素,将手术基本操作技术操作程序编写成册,按照操作程序进行示教通过示范与讲角解学生能够直接看到规范的操作,并进行操作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掌握操作技能。

 

3妇产科教学过程。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中小组讨论元素,结合西藏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居全国之首的现状,提出问题:导致西藏孕产妇死亡前五位疾病是什么?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处理?就现状从哪几方面努力,降低孕产妇死亡,做出你的贡献。学生们运用讨论前自学及课间见习获得的知识,积极讨论,相互学习,共同分享知识。此元素激发了学生学习动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4儿科学教学过程.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中角色扮演元素,结合西藏地区县级急救能力弱,学生们把新生儿急救不规范加速新生儿死亡的过程真实情节表演出来,使大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增加学生责任感,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精神,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学道德。

 

四、参与式教学法优点

 

1.学习方式灵活轻松.启发式、双向交流、主动学习,适宜高年级临床医学生学习的生理特点。

 

2.学习方法简便,多样化(小讲课、小组讨论、快速反应、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示教实习)以问题为中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符合高年级临床医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3学习内容理论与临床技能相联系.目标明确,强调“学了就用得上”,符合我院的临床专业本科培养目标。

 

4强调以学生为主,共同参与。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学生参与交流,不断提高自己,分享知识与成果。

 

5.能够加强学生的内在激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由于内在激励来自学习的趣味、意义和挑战性,学生便能克服困难,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满足。

 

6.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法学的专业认知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89-02

1989年布朗等在《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中率先提出了“情境教学”的概念,强调“知识只有在他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由此演变而成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并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发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情境教学法在其他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应用来看,可以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高职文秘专业应用情境教学法,应该掌握情境教学法的特点,理解情境教学法的价值意义,分清情境教学法的类别类型,明确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过程。

一、高职文秘专业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认为部分高职文秘专业课程较为刻板,而情境教学法的引入对实现高职文秘专业技能培养目标、活跃课堂教学都有着积极的价值意义,其在教学中体现出以下特点:

1. 教学内容直观形象

按照心理学的研究,活泼、鲜明的形象能够引发人的想象,激发人的认知兴趣,提高人的认知效率。在高职文秘专业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不同,按照情境教学法的要求,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使其转变为可供学生看、听的情境内容,能够调动学生的感官感知,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2. 教学情境丰富多样

高职文秘专业的情境教学中,“情”指师生的情感、态度、兴趣等;“境”指可以感知的事物与形象。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对于情境的设计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根据专业教学内容与专业技能要求,创造角色情境、影像情境、生活情境等不同类型的情境,从而将学生置于所创设的情境中,使其感受并自我学习。具体应用中,可以是单一情境的使用,也可以多种情境的综合,丰富多样的情境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秘专业内容的理解与认知,提升教学实效。

3. 情境知识对称发展

高职文秘专业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应该是情境与知识的对称协调发展,使得情境与知识之间相互依存,彼此互补、统一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对情境的营造与设计应该以教学内容知识为依据,而教学内容知识的情境化转化是以推动学生认知提高、技能增强为目标的。

二、高职文秘专业情境教学法的价值意义

将情境教学法引入高职文秘专业教学过程中,其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进而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目标。具体而言,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增强学生的专业情感体验

高职文秘专业日常的灌输式教学不仅不能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及今后从事的岗位工作有更多的体验认识,反而可能使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厌烦情绪。高职文秘专业情境教学法就是通过营造不同的情境,刺激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而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2. 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

日常的高职文秘专业教学中,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认知都是从教师开始的,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习惯于依托教师获得专业认知,自身的认知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也就不会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情境教学法的引入使得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自主认知相关的专业内容与专业技能,自主探索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之间的关联,自主处理专业问题与专业方法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自身的专业认知能力。

3.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

情境教学法在增强学生的专业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其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高职文秘专业教学中,不同教学情境的营造都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处理情境中需要解决的专业问题,在情境互动中其专业技能素养会有所提高。

三、高职文秘专业情境教学法的类别类型

高职文秘专业教学实践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演变为不同的类别类型,从而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角色情境教学

角色情境教学就是根据高职文秘专业教学要求,尤其是文秘专业今后从事的岗位工作特点,以某一项秘书专业技能知识为主线,编排教学内容,安排学生扮演相关的职业角色,让学生在具体的职业角色情境中学会运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去处理角色所面对的职业问题,而角色情境教学的关键在于针对专业技能创设、营造特定的情境。

2. 生活情境教学

生活情境教学是指文秘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不少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来源于生活,如合同文本的写作,既可以是较为专业化的合同,又可以是类似于租房合同等较为生活化的合同,但大体上合同文本写作中相关的要点与注意事项,彼此之间有着架构与事项上的密切关联。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合同拟定问题着手,营造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影像情境教学

在信息化时代,教学内容影像化是一个较为明显的趋势。高职文秘专业教学中,不少学生对教师单独讲授的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厌烦情绪。而引入与文秘专业教学相关的影像视频内容,将真实的文秘职业工作过程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通过影像营造出一个教学需要的情境,帮助学生对专业今后从事的职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学生尝试将自我代入某一个影像中的文秘职业角色,对比分析自己的处理方式与方法与影像之中角色处理的异同,进而分析自我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

四、高职文秘专业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过程

按照情境教学的相关原理,高职文秘专业情境教学法同类型方法的运用,都有着较为相似的应用过程,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教师创造情境

虽然情境教学中学生应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但教学的整体设计还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如何创造适应高职文秘专业教学的情境,是教师应用情境教学过程中的首要问题。教师应该分析文秘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遴选能够进行情景化教学展示的教学内容,围绕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专业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情境化。

2. 学生感知情境

在高职文秘专业情境教学法应用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学生对于教师创造的情境缺乏感知的时间,进而导致学生对情境教学法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教师在应用情境教学法过程中,应该提前告知学生相关的教学内容,并对情境教学的方法加以介绍,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对相关的情境以及情境针对的教学内容与专业技能要点等有充分的认知。

3. 情境教学应用

将情境教学应用在具体的高职文秘专业课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论采用何种类型的情境教学,都应该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感知、自我应用等,使其能够自觉融入教学情境中,并随着情境的发展,不断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获得新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师不能在学生情境体验的过程中轻易打断学生的体验过程。

4. 情境教学总结

教学之后,学生应该结合文秘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对自己在情境体验过程中的学习进行总结,通过自我总结与反思,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同时,采用其他观摩情境教学的学生,结合专业内容对参与情境教学的学生进行点评,通过生生之间的点评,提高他们的专业认知。当然,教师的点评总结是高职文秘专业情境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应依据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结合专业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表现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从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认识层面。

参考文献:

对法学的专业认知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新生教育;认知目标;适应性原则;实施策略

每年秋季高校新生入学,新生教育问题摆上议事日程。高校第一学年是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人生规划的转型期,高校能否适时提供合适的新生教育,帮助新生顺利转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效率和人生规划。新生教育普遍受到国外大学重视,我国高校的新生教育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是高校亟待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国外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兴起与局限

新生教育的实践起源于美国。100多年前,美国大学开始尝试对新生的专项教育,到上世纪30年代,约有三分之一的美国大学开设了新生教育课程。美国大学新生教育的初衷是帮助新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环境,教育内容以对学校的认知为目标。例如,美国一些大学的新生教育包括学校发展历史、学校的使命和宗旨、学科专业发展、学校服务和学习资源、社区发展、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等等。

上世纪60-70年代,“学术性转变”为目标的新生教育兴起。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为激发新生的学术研究兴趣,加强师生接触和交流,开设了以小班讨论为授课方式的新生研讨课,丰富了新生教育的学术性内涵,美国哈佛大学和南卡罗来纳大学是最早推行新生研讨课的大学。新生研讨课很快得到其他大学响应和推广,甚至成为美国大学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在这一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开始转向大众化,新生规模迅速扩大,新生教育模式开始出现多样化,其中,学术探究式和认知适应式的新生教育成为最主要的两种模式。各校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目标的新生教育,普通高校突出对新生的适应性教育,研究型大学强调对新生的学术性引导,而有些高校融合了这两种教育目标[1]。教育方式也有了发展,从研讨班逐步发展到课程群、研究活动、学习团队等多种形式,不断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2]。但总体来说,新生研讨课是国外大学新生教育的主要方式。

对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来说,新生研讨课这一教育模式存在如下局限性。

系统性不够。新生研讨课针对性单一,主要激发新生的学术研究兴趣。而实际情况是,新生入学后面临的困难是多重的,需要启蒙的内容也是多维的,如专业思维习惯、自主学习方式、科学研究兴趣、职业规划等,都是新生面临的重点和难题,需要专业人士引导,但新生研讨课容纳不了这些内容。

适用面不广。高校人才培养层次不同,有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和教学型之分,还有培养专门人才的专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高校对新生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选择需加以区别,研讨课得到研究型高校的重视,但满足不了各类各层次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受众面有限。据目前已经开设的新生研讨课实践来看,因受师资、规模、场地和时间等各种因素制约,研讨课并不能容纳所有新生,一些高校如清华大学采取学生报名、考试选拔的方式来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要,在清华大学,真正能进入研讨课学习的学生约占新生的40%[3]。

二、新生的三大困惑与基于认知的适应性教育的迫切性

我国研究型大学对新生研讨班的新生教育模式做了初步尝试,但大多数普通高校现有的新生教育主要集中在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和校纪校规教育,专业启蒙、学习方法指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系统性、制度化的教育很鲜见,相关研究成果也不多。

高等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培养具有独立探索精神、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其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与义务教育阶段截然不同。因此,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通常被认为是新生的转型期,在这一时期,新生将面临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人生规划的重大转变:第一,从过去的以接受知识为主、以应试为目标的被动式学习模式转向以独立自主学习、创新为主的主动式学习模式;第二,从过去的以各学科为对象的综合性学习转向以特定专业为对象的专业性学习;第三,从过去局限于课堂的封闭式学习环境转向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学习环境等等。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新生对这一转变普遍表现出心理不适,高校也缺乏合适、有效的教育方法,美国大学也曾认为大学新生的教育是“最糟的教育”。

从实践中看,高校新生主要存在以下困惑:

专业培养目标不知,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新生普遍对所学专业缺乏认识和了解,不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楚专业内涵,不明白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不知道未来就业去向等等。不少学生进入某个专业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抉择,或者是为进入大学而作的无奈选择。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对所学专业一无所知,或少有兴趣,甚至专业思想不稳定,其结果是学习动力不足。

专业学习方法不懂,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大学课程设置和修读方式与中学阶段差异很大,中学阶段每学年课程基本相同,由学校排定,学生无需选择。大学采取学分制,课程有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学位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等不同类别。学位课和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基础课,选修课通常被定义为专业特色课和知识拓展课。选修课由学生自主选择,选什么,怎么选,不少学生感到迷茫。同时,新生在如何学好专业,如何听课做笔记,如何使用课余时间,如何利用学校各种资源等方面都存在盲点,缺乏有效的方法,其结果是学习效率低下。

未来规划不清,导致学习缺乏计划性。大学四年学习如何计划,职业生涯如何规划,个人的发展如何与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等等,这些对新生来说,是全新的课题,毫无经验可言。其结果是四年大学无计划性,被动地加入考证、考研、留学队伍。

上述困惑如不加以引导,适时扭转,就可能出现所谓的“大一茫然,大二空虚、大三压抑、大四急躁”的现象。因此,新生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就普通高校来说,以认知为目的的适应性教育是更切合实际的、更为迫切需要的一种新生教育理念。反映在新生身上的各种困惑和迷茫,说到底是学生对大学、对专业、对社会缺乏认知的反映。从理论上讲,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离不开对事物本身的了解和兴趣,当学生对大学有了一定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专业的内在意义,科学的学习方法,清晰的发展目标,他们才可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进而激发学好专业,把握主动的意识。所谓认知,就是指通过指导、体察、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对本专业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知晓大学培养什么(专业培养目标)、课堂教些什么(专业课程设置)、社会需要什么(职业生涯规划),学生怎么学(学习方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唤起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而兴趣和动力始于对事物的认知,源自对环境的适应。

三、以多元、体悟和协同为一体的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构想

根据“认知”目标和“适应性”原则,新生教育模式构建应符合以下三个具体原则:

第一,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原则。所谓多样性,是指教育内容应适合新生转型期的各种“认知”需要,教育内容在范围上易宽不易窄,程度上易浅不易深,类别上易简不易繁。

第二,教育方法的感性原则。新生刚刚入学,对大学及其学习还处于“待认知”、“待适应”状态,因此,教育方式不能等同于偏重理性的专业教学,应突出感受性,让学生在感受中获得认知。适宜的方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教育指导效果最佳化原则。认知教育不仅要有针对性,也要生动性和专业性,“谁专业,谁指导”,各种专业人士协同参与新生教育。

基于上述原则,本文提出一个基于认知目标,“多元、体悟、协同”相结合的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模式,如图。

这一模式框架含有教育理念和实施策略两个内容。其中,认知和适应性是新生教育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多元、体悟、协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这一策略由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指导三个部分构成。

1.在教育内容上,采取多维度、多层面的多元教育,帮助新生从个人、专业和行业等方面实现“认知”

所谓多元教育,是指从“方法指导”、“专业启蒙”和“行业认知”三个方面进行教育,它涵盖了个人、专业和行业三个相辅相成、又有层次区别的方面,体现了适应性教育内容的宽度和层面。

新生入学后,不单单面临着学习方法转型的困惑,更缺乏专业思维的习惯和能力,缺乏体察社会、关注行业的意识。因此,在教育内容上,新生适应性教育不能仅局限学习方法的指导,也不能把专业启蒙限于课堂范围,教育内容要有一定的宽度和层次,要把学习方法指导、专业启蒙和行业认知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新生阶段就确立起从社会层面来理解、把握专业理论和知识的意识。

“学习方法”、“专业启蒙”和“行业认知”的作用是相互推进的:正确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利于观察、分析行业现象与发展趋势;而行业认知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从感官的体察中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意识。

不仅如此,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驿站”,在此之前,他们往来于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之间,埋头于闭门苦读,严重缺少对社会的接触,更疏于对行业的了解。因此,行业认知的教育对他们今后步入专业学习阶段和顺利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具有有益的助推作用。

2.在教育方式上,以“体悟”方式为主,由感性认知走向理性思索

“认知”不是“思考”,而是“了解”,从“了解”起步,然后逐渐进入“掌握”境地,这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本文在上述提到,适应性教育要解决的是新生入学初期对大学教育的“认知”问题,根据人类认知规律,考察、体验和交流等“体悟式”的教育方法更适合新生教育。

首先,“体悟式”教育法可以使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能够让学生从感性上获得认识和感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乐趣,使学生从“被学”到爱学、乐学、善学。专业学习中惯用的课堂讲解、辅导容易让学生陷入枯燥乏味,兴趣索然。

其次,“体悟”教育法符合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阶梯式教育规律。新生在对大学学习方法、专业理解和行业认识处于“空白”状态下,直观性的、体验式的方法较抽象的、理论教学式的方法更具效果。

“体悟”教育法在上述三个层面的教育内容上都能得以贯彻。例如,个人层面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等,请已经毕业的学姐学兄来讲他们在校四年的故事,个中的经验与教训以及进入职场后的体会,远比专业教师的说教生动有效;在专业层面,校园图书馆参观、电子图书期刊使用介绍,辅以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特点的解读,能让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有门可入”、“有事可做”的自信感。“行业认知”这一环节最能凸显“体悟”教育法的好处,走出去、请进来,校外考察与业界专家介绍相融合,学生对行业的认识呈现立体感。

3.在教育指导上,采取“谁专业,谁指导”的协同合作原则,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

认知教育不要求深入,但要求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同时,认知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也要求指导人员配备不能局限于专业,单一的师资不利于实现教育效果最佳化。因此,为实现“方法指导”、“专业启蒙”和“行业认知”的教育效果最优化,按“谁专业,谁指导”的原则,组建“专业+学工部+业界”的协同指导共同体。专业教师解决学生为什么学、怎样学和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辅导员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帮助学生做好四年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业界专家指导学生如何认识社会和市场,把学习目标、人生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与行业要求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白自己未来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刘俊霞,张文雪. 新生研讨课:一种有效的新生教育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

对法学的专业认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数学 专业课 结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76

中职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这与普通高中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差别。所以,中职教育的数学课程教学应该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加强其对专业课程教学的支持服务力度,而不应只是教给学生基础的数学知识。为了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中职数学与专业知识结合的力度,学校与教师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中职数学教学现状

中职教育是以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级技术人员需求的增加,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压力也在不断增强,为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提高专业课在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使得文化基础课遭到挤压,数学课的授课时间不断压缩。此外,长期以来,中职数学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与普通全日制高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大致相同,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讲授,而没有同学生的专业实际相结合。这样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数学无用论的思想误区,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校的教学水平迟迟得不到提升。从师资力量的角度来看,中职院校数学教师多为师范学校数学毕业,知识结构单一,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因此以老师一己之力在课堂上开展数学与专业课的结合不切实际。

二、中职数学教学与专业课结合的策略

(一)认清中职数学教育与专业课结合的重要性

对中职院校学生来讲,专业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作为基础课程的数学同样需要得到同等的重视。只有加强数学教育、提高数学与专业课的结合力度,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数学与专业课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是适应社会需求和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对该模式的研究不仅能够提高学校的数学及专业课教学水平,更能够为其他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经验。同时,专业课与数学课结合,丰富了数学课的实用意义,能够尽可能改变学生对数学课的不当认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学校领导与教师需要转变认识,加强对数学与专业课结合重要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为接下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调整做好准备。

(二)补充专业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A课程,但凡涉及理工类的课程都必须使用数学作为工具,数学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范围。数学与专业课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数学课程中深入渗透专业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与数学课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对数学课的正确认识,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对中职院校来讲,在数学课中丰富专业知识的手段主要有两种。其一,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发现数学与专业课结合的点,合理补充专业知识;其二,为合理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教材,将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整合到同一本教材中。

在数学课程中补充专业知识的第一种方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数学教学能力,同时也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能够深入浅出的构建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在给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进行数学课程的授课时,教师就需要对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内容有所了解,并从中提取到可以与数学知识相契合的点,以电子技术专业内容为背景丰富数学课程的例题分析部分,赋予数学知识专业背景。在电子技术基础知识PN结的有关内容中,PN结的伏安特性曲线函数就是与反向饱和电流有关的幂次函数,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构建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与函数教学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函数知识的正确认识。

在数学课程中补充专业知识的第二种方法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有较高的要求,学校应当为教师编写新教材提供必要的条件。同第一种方法相比,这种做法能够提高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程结合的科学性,更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的编写主要分为两大块内容,包括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其中基础部分由数学老师完成,专业部分由专业课老师与数学老师共同完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数学课与专业课结合的力度,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认识道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中仅仅做到教学内容的丰富与补充对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来讲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对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从而将数学与专业课结合教学模式的意义发挥到最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学习能力,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少,往往被动接受知识,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本着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采用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目前,在中职院校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较好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等。对于数学与专业课结合的教学模式,任务式教学法有比其他教学方法更加明显的优势。首先,任务式教学法是其他教学方法的融合与升级,任务式教学法中融合了小组互动内容以及问题情境的体验过程,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强化与老师和其他同学的交流。其次,数学与专业课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专业问题的解决中,这与任务式教学方法的宗旨不谋而合,为教师问题及问题情境的设置提供了方向,是实现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结合的有效方法。例如在给机械制造专业学生进行数学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机械零件设计带入到数学几何的讲解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几何知识的认识,同时改善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法学的专业认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新生;老年照护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26-02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问题。有力推进和发展老年护理事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我院已开始招收老年照护方向的专科生,本研究目的是为了了解护理专业新生对老年照护或老年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为开展老年照护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整群抽取我院2013级新入学护理专业本、专科护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共发放问卷574份,收回问卷574份,其中有效问卷548份,有效回收率95.4%。其中,2013级本科191人,2013级专科357人;男生25人,占4.56%;女生523人,占95.44%;年龄16~22岁,平均年龄(18.78±0.88)岁。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本课题组编制的《护理专业新生对老年照护的认识及就业意向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对老年照护专业的认知及态度等内容。采用不计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就自己的情况独立、诚实回答,集中发放、集中收回。

3.资料分析。采用Epidata 3.1建立调查表数据库,双录双输所有数据;统计过程在SPSS17.0统计软件包中进行。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两相关样本多重比较等。

二、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2.护理专业新生对老年护理知识的认知情况。在我国老年人判定标准一项中,本科生105(54.98%)认为60岁以上为老人,专科生231人(64.71%),总共336人(38.70%),可见在这一项中总体认知率偏低,其中专科生认知较本科生低。本科生95人(49.73%),专科生117人(32.77%),总共212人(61.30%)听说过“人口红利”。在是否听说过老年长期照护的选择上,本科生68人(35.60%),专科生212人(59.38%),总共280人(51.09%),专科学生认知比本科学生高,可能与专科学生有更多的照顾老人经历有关,见表2。

3.护理专业新生照顾老年人的经历。在所有调查对象中本科生79人(41.36%),专科生177人(49.57%),总共256人(46.71%)有照顾老人的经历,见表3。

4.护理专业新生对老年照护专业(方向)的了解情况。本科生109人(57.06%),专科生295人(82.63%),总共404人(73.72%)。数据显示专科生对老年照顾专业的了解率明显高于本科生,可能与现目前主要针对专科学生开设该专业有关,见表4。

5.护理专业新生了解老年照护专业(方向)的途径。排在第一位的是讲座30人(23.72%),后面依次为教师授课81人(14.78%),网络媒体73人(13.32),杂志、书籍46人(8.39%)。可见学校宣传是新生了解该专业的主要途径,见表5。

三、讨论与对策

1.加深对老年照护的认识。调查表明目前有大部分护生对老年照护有初步了解,但是只有少部分的护生有照顾老人的经历,对老年照护专业了解并不透彻。很多人将老年照护等同于老年病护理,而后者只是对某种老年疾病有针对性地提供护理措施,而老年照护的范围已经超过了传统医疗护理范围,包括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护理,单纯的医疗护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老年群体的需要[1]。护生在新型医疗模式下对老年照护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提高护生学习积极性,以适应需求。

2.加大对老年照护的宣传力度。老年照护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还处在萌芽起步阶段。护生对老年照护认识偏差大。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杂志书籍等媒介,拓宽宣传渠道,营造宣传氛围,提升老年照护在学生心目中的专业形象。

3.加强护理专业情感培养。护理情感教育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积极的护理情感对护理工作具有导向作用。通过加强对老年照护专业认知教育、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等方法加强护生对老年照护的专业情感[2]。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兴趣中培养专业技能,让学生看到专业的发展前景,提高学习积极性。发挥护理专业优势和作用建设养老护理人才队伍,护理专业可发挥积极作用[3]。

4.增强老年照护职业认同感。增强职业认同感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加强护生对老年照护的认识、加强职业前景教育、加强职业情感教育。我国老年照护起步晚,很多人对老年照护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混淆了老年护理和老年病护理。实际上,我们需要对老年人提供的应该是全身心的照护,工作范围也从医院扩展到家庭、社区和相关社会机构[4];老年照护属于专科护理,改变护生对老年照护发展的错误认识,使其认识到老年照护不管是在专业知识还是在实践上都还有很大的空间进行探索,消除顾虑;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对老年照护的需求大大增加,老年照护职业前景可观;老有所养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作为当代护生,应当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为老年照护事业发展尽力,实现自我价值。

5.探索适合老年照护专业学生的实习模式。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可与医院、社区、养老院、家庭等多方合作,增加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让护生通过小组方式参与到老年照护的实践中去,以了解老年人心理状态及生活状态。带教老师以身作则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并应用于实践,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探索更好的服务方式。

6.改变本专科护生认知差异大的现状。本科护生对老年照护的总体认知率低于专科护生。由于老年照护专业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临床专业,与专科护士的培养目标吻合。可以通过专业介绍、对本科护生开设老年照护选修课程、开办讲座等方式,增加其对老年照护的认知,消除对老年照护认知低的格局,专科护生充分利用空闲时间,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了解老年照护专业相关知识,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参考文献:

[1]丁俭,王峥,白姣姣.老年护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J].护理杂志,2004,21(5):42-43.

[2]曾丽梅,王嘉毅.护理情感培养寓于老年护理教学中尝试效果的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4):157-157.

[3]曹梅娟.养老服务机构护理人员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08,22(12):3299-3301.

[4]刘宇,郭桂芳.我国老年护理需求状况及对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