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设计美学的理解

对设计美学的理解

对设计美学的理解

对设计美学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艺美术;艺术设计;设计观念

一、 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发展之路

1851年的”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上粗制滥造的工业产品,招致了以约翰?罗斯金和威廉?莫里斯为首的一部分英国艺术家们的极度反感,他们倾向于回归对中世纪古典传统手工艺的眷顾。以莫里斯为代表的“工艺美术运动”开始在民众中倡导“手工与艺术结合”的理念,提出工艺产品要“美观与实用”的口号,打破了艺术与手工艺之间的界线,使工艺美术以“美术加技术”的内涵得到承认。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又相继出现了以法国、比利时为中心的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引入欧洲大陆的“新艺术运动”和以德国为中心的对于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方式探讨的“德国工艺联盟”。1919年格罗披乌斯在德国魏玛创建“包豪斯设计学校”,使设计教育真正从设计运动的外部效应第一次转入正规内在的学校教育,也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确立和“设计(Design)”作为一门学科的兴起。包豪斯集中了20世纪以前欧洲各国先进的设计思想和经验,提倡“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新统一”,创立了工业化时代设计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其中还融进了对经济内容的重视和能力的培养,奠定了现代设计在20世纪的先锋地位,标志着旧有手工艺装饰思想在未来一百年的彻底转型。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在磨合中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

在我国,“工艺美术”作为专用概念的建立与使用开始于20世纪初。在新文化运动的中,前辈学者们借道日本移植了“图案学”。当时,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工业革命的影响薄弱,而且是不完全的。新兴的民族工业弱小,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仍有很大活力,同时,泊来的工业品充斥市场。因此当时工艺美术的内涵被理解为:“应实际生活之需要,于各种器物上施于美术之技巧或装饰者,称工艺美术。” [1]这样的定义就包括了工业、手工业、民间工艺乃至历史上一切有审美价值的人造物。直到八十年代,认为所谓工艺美术:就是美术加工艺,或者工艺加美术等。可以说20世纪前期中国的“Design”,仍是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欧洲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工艺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式翻版,它们成为20 世纪前期中国“Design”的主要形式。对其概念的理解也仅仅是停留在工艺美术基础的借用之上,“Design”的译名和原术语的语义不符,所以造成了理解上的思维混乱,从心理到方法的认知都是从被动的向西方学习和对传统手工艺国粹的膜拜,“Design”观念的更新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艺术设计观念的更新

艺术设计是借鉴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并结合中国时下专业背景的实际情况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在某种程度上较好地反映我国学科专业的现状。因此,”艺术设计”是目前一种比较恰当且能解决问题的表述方法。目前对“艺术设计”的说法,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对“艺术与设计”的简称或模糊化思维,省略了其中的“and”,这种方式比较概括,但对艺术和设计的关系表达不明确。一种则是在当前中国特定阶段,设计教育者们对设计的“国情化”解释。所谓“国情化”解释,是在人们还停留在“工艺美术”的概念上,对“设计”的定义缺乏理解的情况下,在“设计”前面加注“艺术”二字,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一概念。然而在“艺术设计”一词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从更深层看,这一概念反映了中国当代一批工艺美术界学者们对设计的认识。我们也要看到“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一样都是西方近代设计文化和思潮对我国设计教育界的影响而派生出来的。

设计的本质就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 。“艺术设计”将艺术与设计合而为一,充分理解了现代设计的产生背景和原理,是一种较好地能解释和传达西方“Design”的复合词,较好地延续了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思想,并充分体现了现代设计的本质要求,它已经超越了工艺美术的本体范畴,从人的根本出发, 通过设计出一种创造性的人为事物,来美化和丰富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艺术与设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如果说“工艺美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那么“艺术设计”就是以科学和艺术作为结合体。现代艺术设计以实用功能为最终目的,反映的是大批量、标准化的和谐、统一和理性的审美特征,强调功能美、技术美、社会美高度统一。[2]作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艺术设计”比“工艺美术”更能体现当代文化和人性的多元化,集成性和跨学科性是它的时代特征。它既要反映出工业化大生产和市场前提下的各种要求,又要反映出受众(消费者)与生产者双方的利益和生理、心理上的要求,是一项综合性的计划。所以,李砚祖先生在原来设计美学的功能之美与技术之美基础上又延伸出了科学之美,这也正反映了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学科是有机地向前发展的。

三、小结

当前,“艺术设计”已成为科学与应用、技术与生活、企业与市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工具,成为产品最富于形式表现力的“产品语言”。在生产、设计和销售三个环节的紧密配合中需要艺术设计来平衡、协调各种制约因素,使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利益达到一个均衡的整体,将我们生活环境按照美和机能的统一进行造物的活动。因此,艺术设计必须考虑产品的各个方面:“物与物”的关系,即构成产品的技术原理所决定的产品内部零部件之间关系的问题。“人与物”的关系,即由产品的使用方式所决定的结构、外形、表面处理、色彩装饰等问题。[3]“物与社会”、“物与环境” ,必须兼顾到产品的合理性、经济性、审美性、独创性这四个方面,才能成为经过优良设计的产品,才是好的产品。

艺术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质的造物活动,是谋求物与人及社会和环境之间更好的协调,创造符合人类社会的生理、心理需求的环境,并通过可视化表现达到具体化的过程,既注重功能、理性、与美观的完美结合,又强调人文因素,富有“人情味”,体现对多样化文化、政治、语言、传统的尊重和融合。它是集物质与精神、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造物活动,已经超出“工艺美术”的本体之外。它的研究方向就是如何把科学与艺术有机地联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文化与价值,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当然,“艺术设计”作为一个有机体,也同任何其他自然界有机体那样具有产生、成长、成熟和消亡的规律。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语义符号的变化也并不能说明其本质上的区别,要真正的理解“艺术设计”,对其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和把握才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2] 李砚祖.论设计美学中的"三美".黄河科技大学学报[J],,2003年第1期

对设计美学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当代电影 美术 先锋设计

检 索:.cn

Abstract :contemporary film art pioneer design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cognition, and show the unique and subversive as a value system. Through their balance philosophy and rebellious spirit is in full expression, thus to perfect in the film, which used th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of multi-layered and symbiotic. Therefore, contemporary film reflects the pioneer art design; its aesthetics is based on compatibility.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contemporary films, further expand the systematic and specific analysis and elaboration, and pioneer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esign on the basis of the unique charm of the innovative aesthetic views into film the pertinence, further rationalization, to all-round,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film pioneer art design.

Keywords :Contemporary Films, The Fine Arts, Pioneer Design

Internet :.cn

一般而言,根据审美形态,当代电影美术先锋设计具体可分为:具有波普拼贴风格、解构主义下的变异形式以及双重混杂式的电影设计美学,等等。对于电影艺术而言,电影美术设计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其创作的一项关键性部分,并与当代艺术风格以及时代哲学思想等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虽然相较于国际电影美术设计,我国的发展较为滞后,但是影片中表现出的创新性造型及表达手法等依然有一定发展。以下是笔者根据上述三种较为常见的设计分类,浅谈的几点思考和看法。

一、波普拼贴风格式

就波普艺术而言,其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严重影响,进而形成了自己的一种艺术形态,不仅包涵通俗、时尚等因素,还兼具趣味与色情。通过戏谑与嘲讽等表现形式的利用,并在针对历史进行模仿及分解的过程中,有效模糊了雅致与俗气之间存在的界限,从而促使自身于文本层面上得到更广阔的发展机会。对历史的戏谑模仿不仅体现了一种自由游戏及随意调侃的人生态度,还充分表达了一种极具厚重感的反庄重、反严肃的审美精神,通过在电影的艺术造型中融入一种具有内在幽默式、恶作剧式以及荒诞式的游戏,从而以颠覆历史的方式建构一种全新型的美学理念。在语境中,反讽是通过表层与深层意义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二重结构,进而使主体中所蕴含的真实意图于一种丰富意境中得以充分传达,幽默的方式在表达创作者的不同寻常思想及思维的同时,还能在大胆的叛逆及超越中获取一种更为生动、更加形象的审美愉悦感。对于波普艺术而言,其设计理念是将创作过程当作审美游戏,这样不仅能最大化地调动艺术创作者的创造潜力,还能在极具时代特色的愉悦感中创造出审美奇迹。当代审美观念中的语境十分之多且极为混杂,因此对于当代电影的创作者而言,他们几乎从不会将自己视为理论家,更不会有共同的美学称号,但是实际上,当代电影中仍有大量的作品证明电影美术设计中的美学体系是完善且统一的。

二、解构主义下的变异式

(一)变异式

20世纪70年代之前,解构主义的应用范围主要在哲学以及文学领域中,之后被应用于设计行业,由此,解构主义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并将其逐渐应用于具体化的实践中。随之,作为一种新型的设计美学,解构主义的应用愈加广泛。在美术设计中融入解构主义,实质上是通过另类艺术手法的合理转化,而使其以一种全新的造型渗透到电影中,并在此基础上使变异美学的价值观念得以充分传达。从根本上而言,其是通过逆反形式的运用,进而展现出一种全新的审美意识,是一种基于新视角下欣赏艺术与审美的手段;其通过无秩序形态的秩序,来进一步消解影片中体现的确定性,从而使设计能以逆向方式对超理性以及过于呆板的环境进行有效解决,这样才能确保电影美术中的设计表现性得以最大化挖掘。

(二)解构式

在当代设计中,解构主义作为其表达话语存在的必然性及可能性原因主要是源于思想家针对人类所处环境结果的揭示。就这一结果而言,在哲学领域其被称之为“异化”,在文学领域其被称之为“荒诞”,而其设计的表现手法则被称之为“解构”。基于解构式的电影美学设计所引发的思考其实就是通过对确定性世界的理解和分析,进而发现一种杂乱无序以及断续性的整体意象。这种风格中的结构核心被灵巧置换了,或者也可以说结构中心被“反中心化”了。

三、双重译码混杂式

二元论具有自相矛盾的特点,其中富含的两个解释主题看似自相矛盾,但从深层上理解,可以看做是利用“传统部件的非传统组合”法解构单一性,从而实现的混沌态的彼此相融又相依的“双重译码”。这种形式就有如传统文化与先进造型的结合、商业气息与精英意识的融合,等等,即通过抽象、叠加、混合以及错位等手段的利用,确保彼此相依、彼此相融双重译码设计风格的创造,从而通过复杂性、矛盾性的特点对彻底消除单一性,通过模拟两可的兴奋感代替平铺直叙的清晰感。

众所周知,相较于西方文化,中国传统古典文化尤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而两者之间的区别也决定了中西方影片在艺术造型上存在极大的差异性。但是需要认识到的便是,差异所带来的并不一定是分歧,反而它能为设计师提供巨大联想空间即广阔的创作平台,在中西结合的基础上所产生的风格及品质可以为艺术领域创造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混杂式美学思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传统电影美术设计的进步和发展中,本文提到的当代电影美术先锋设计中的波普拼贴风格式、解构主义下的变异式、双重译码混杂式以一种表达电影创作者思想、美学的有效供给在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相对而言,非主流、非常规的感性化、先进化的艺术设计表达手法,全方位、多角度地体现当代电影美术先锋设计中的思想和美学,从而表现出一种颠覆传统模式设计的一种变异性美学及反思精神。各种当代电影美术先锋设计所综合形成的多极互补式的立体化美学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电影美术先锋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它们展现出的具有先锋性的创作思想以及审美价值不仅为影片的艺术造型增添了极大的活力,还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平台及审美视野。正是因为它们的合理融入,才使得当代电影造型先锋美学散发着无限的魅力,其还通过特殊的方式,基于另类美学使电影造型更哲理化和叙事化。

参考文献

[1]魏蒙.当代电影美术先锋设计及其审美形态[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2).

[2]张春蓉.电影美术设计要素及观念研究[J].电影文学,2011(23).

[3]李锐.刍议当代电影美术的色彩设计[J].电影文学,2012(12).

对设计美学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设计美学 实题实作 审美修养 教学模式

设计美学是艺术设计专业设计领域内较新的一门课程,具有各学科的交叉性、复杂性、边缘性的特点,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而且设计美学学科起步较晚,没有统一且权威的课程结构,所以课堂教学常常拘泥于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因此,探索设计美学的教学模式是设计美学课程的需要,也是设计教育的需要。

一、设计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

在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中,设计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涵盖内容复杂,包括范围广泛,涉及内容深刻,既有设计美的性质、构成的讲述,设计美的类型、风格、文化意蕴的分析,还要深层次讲授设计美的创造性、设计美理想、设计美的境界等。如果教学方式仅限于传统的授课方式,会使学生接受慢、理解难,同时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会使得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理解不了。如果采用实题实作的模式教学,让学生动手搜集相关设计美的作品,动手体验材料的性能美,绘制设计的基本形态,在实际设计作品中分析设计哲学、视觉之美,使设计美学课程变得生动活泼,并能够真正建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表1)。

二、设计美学课程教学实题实作的意义

设计美学课程要使学生在掌握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文化精神和艺术哲学理念为先导,探讨和分析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与规律,重点在设计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分析设计作品的审美形式、审美原则、审美价值和审美文化,为学生从事设计实践打下良好的美学理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实题实作”教学模式更能够迅速地把学生带入设计作品分析中去,在实践中迅速掌握设计美的一般法则和原理,培养出适合时展的优秀设计人才。

设计特有的审美规则并不是空穴来风,其背后有着客观的依据和需求,例如人的需求、各种设计尺度(包括设计物品本身的尺度、人体工学的尺度,社会道德尺度等)、设计的外在形式与内容、设计的使用功能与形式美的关系问题等。设计的实用功能直接影响到使用主体对它的审美评价,即使用带来的愉悦而产生的美感。这种在使用中的审美愉悦使人们对功能美产生联系,所以实用甚至可以转化为审美。这种使用上的功能美的现实存在不得不使人们考虑被哲学美学所忽略的“设计美学”。而在课堂上只注重传统哲学美学的讲述和学习是十分偏颇的,“实题实作”就是基于设计美学这种特殊学科特点提出的。

因为设计美学所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十分广泛,也是跨学科的,边缘性、交叉性都很强,而且具有深刻的哲学含义,所以设计美学课程内容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哲学内容。如果说设计是属于哲学范畴,那么其探讨的是关于设计领域美学的实用范畴,不但是设计普遍知识的提炼和深化,也是设计领域的根本观点。

三、设计美学课程教学实题实作的内涵

设计美学是一门复杂、交叉的边缘学科,研究内容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和美学内容。设计美这种特有的审美规则并不是和纯艺术的审美规律相悖,但是背后又有着独特且客观的依据和需求。众所周知,设计之美的依托是其使用价值,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的需要造就了这一审美趣味。从设计的深层次内涵上讲,“功能美”是设计美学中非常核心的观念,设计美学是一个特殊的哲学范畴,因为其拓宽了传统美学的观念,把“美”这个形而上的哲学概念拓展到实用领域中,并且一定要设计实践领域之内的理解。

虽然设计美学研究的内容包含范围极广,但是功能美的研究应该是设计美学课程首要解决的重点,特别是在本科阶段,应该重视整个设计美学核心理念。设计美学的教学内容不同于普通美学课程,其涉及景观设计的美学哲学原则以及产品设计的美学哲学原则等。这样的功能美实际上包括了设计美的全部内容,比如视觉美观、使用舒适、感觉愉悦等,这正是和设计原则的实用、经济、美观有一致性。这样庞杂的内容,如果只停留在哲学美学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模式上,“实题实作”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把众多的设计作品按照设计范畴分类,再进行设计美的作品实例分析,把设计中的历史背景、哲学思想、技术分析、视觉美感以及实践方法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呈现出来,最重要的是,在实际的设计案例中贯穿设计哲学的分析和美学观的渗透,使学生迅速且切实有效地学习到设计美学的精髓。

另外,“实题实作”教学模式中要注意运用相通课程渗透的方法。这也是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所要求的的。例如在学习和掌握设计美学中“形态美”的同时,可以设置一节计算机“分形艺术”课程,不但可以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而且可以加强造型基础的认识,特别是对“三大构成”的理解与应用,这样便提高了学生对于形态美的直观认识,还能使其具备较强辅助设计的能力,适应毕业后市场的需求。再如,学习材料美的章节内容时,可以加大材料学的教学力度。设计美学课程的特点就是其学科边缘性以及交叉性。所以,设计美学“实题实作”的教学中要提高、深化学生的文化修养,因为文化传统具有弥散性,是一种内在的强大力量,是深深植根于设计者的精神血液中的。

作为中国的未来设计师,应该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古典文学甚至诗词中汲取大量的营养。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哲学观更是对传统造物之美的影响深远,例如中国园林设计中随处可见的那种满足于模糊的混沌,“因地制宜”的审美观表面上不想触动原始地貌,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是“归田退隐”的士大夫理想。我国传统设计中求曲、求藏的美学追求使许多园林景观中展现出有意识的曲径通幽,以及藏而不露的诗意境界。

四、设计美学课程教学实题实作的方法

设计美学课程中有很多内容可以“实题实做”,就是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理论性分析,在实际设计案例中提高理论水平。这种模式的方法是以实际设计成果来完成理论探索,再回到理论,上升到理论。例如在学习“动态设计之美”这一章节中,从实际的设计案例分析入手,展示室内设计中的“虚拟水景”,设计展览中的观众互动等,先启发学生分析什么是动态设计,再通过教师的讲解来理解动态设计之美,最后要追加课下练习,即自己做的动态设计(可以只有方案),这样能够使学生最大程度地理解动态设计之美。另外,“实题实作”的教学模式要加强通过对设计个案的美学分析,使学生直观地体会中西设计美学观念在视觉、结构、空间、色彩等方面的差异,然后再上升到中西方哲学观的分析上,理解哲学观的不同会影响中西方美学的观念,进而对设计的影响十分明显。这样不仅把理论知识变活,而且学生接受起来更有兴趣,使设计美学课程不仅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更成为学生专业理论修养的提升课程。

在整个设计美学课程教学中,由于涉及内容极其广泛且复杂,因此设计美学课程的“实题实作”不能面面俱到,这样不仅会使案例庞杂,而且也不适合本科教学的特点。在“实题实作”的教学中,设计案例的选择最为关键。通过“设计美的构成要素、设计美的理想境界,设计美学的发展趋势”这些教学章节的学习,布置一些实践分析环节,比如请学生利用写生实习环节,从中国古典园林入手,配合理论课程,把自己拍摄设计的精彩亮点,其做成幻灯片的形式,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进行设计美学、哲学的理论分析,体会传统美学观在园林设计中的渗透(表2)。这样不仅摆脱了传统理论“枯燥”特点,还配合了实践教学,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设计能力相结合,强调实用性,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

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设计案例分析中把设计中哲学、技术的视觉之美传达给学生,使传统的设计美学教学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理论课程。这是培养优秀设计师的必要条件,同时其也要具备实际分析能力与审美能力。而这种实题实作的教学模式一定会给设计美学教学带来可喜的明天。

(注:本文为山东科技大学2013年“群星计划”立项资助,项目编号:qx2013267)

参考文献:

[1]张晓玮.设计美学课程结构探索[J].艺术教育,2012(10).

[2]张强,闫育红.艺术教育的得与失[J]. 美与时代2002(4).

[3]刘燕,宋方昊.设计美学[M]. 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4]张晓玮.设计理论在实践中的效能应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

[5]罗伯特・克雷(Robert Clay).设计之美[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

对设计美学的理解范文第4篇

一、强调审美认知实践的教学意义

审美认知,泛指审美感觉器官如眼耳口鼻皮肤等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审美认知过程中的前后关系很重要,审美认知能力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整体性全面性与延展性特点,对服装设计创作具有重大意义。服装设计教育对审美认知能力的培养,需要具体而丰富的审美实践活动来实现。服装设计的精神活动创作过程必须与物质实践结合,服装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认知实践的过程。以灵感素材为基础,从创意构思到手稿设计再过渡到亲手制作、完成服装设计的实践过程,是对想象创新能力、绘图表达能力、视觉判断力、三维造型能力的综合运用,并不偏重分析和思考,其实质是脑、眼、手的并用,可有效地培养其形象化思考、设计、制作和评价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以服饰物质表象的材质、款型、色彩和制作工艺流程等为基本认知对象,以着装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心理品格等为深层次认知对象,通过眼观耳闻鼻嗅口说手触等感性直觉,在实践中加强审美认知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理性本质的领悟和提升。

二、强调审美认知实践的教学改革路径

(一)搭建多元知识结构结合的跨学科教学平台。服装设计作为艺术形态和文化形态,是各种文化因素的集合体。搭建多元知识结构结合的跨学科教学平台,是服装设计教学改革中的有益尝试,它突破了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界限,搭建了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之间的桥梁,强化了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1.课程设置强调多元化的知识结构,重视设计实践和综合素质教育。以往的课时安排侧重于基本设计原理与方法,偏重效果图设计,欠缺服装成品设计实践经验,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比较肤浅,欠缺对服饰形象整体进行设计的认知,对服装结构与工艺的理解程度与设计能力不足,对传统文化和时尚元素的的借鉴死板教条。如果教学过程以服装设计为主体,同时加强对结构、工艺、社会、美学与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力度,则可以有效解决多种需求之间潜在的矛盾。例如:服装设计的综合大作业强调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人物气质、形体与服装的关系,注重服装材料的选择,注重结构工艺的制作流程,是多元化知识结构的整合。前半部分课程内容由心理学、服装史、材料学、设计学、美学主导进行调研分析和构思设计,后半部分课程内容则由结构、工艺、展示、营销课程主导进行制作、展演和推销。整体课程设计以一条龙认知实践环节,实现了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的高度统一。2.教学过程中组织不同学科多位教师进行集体协作,实施共同、有序、分阶段的情境式教学。以往的服装设计教学有局限性和针对性,侧重于对虚拟命题的想象和效果图设计,不容易激发学生对设计的深层次感受。如果选择不同层次的实际案例课题,由不同学科多位教师组成以工作室为基本单位的教学团队,在同一课题不同阶段或同一课堂不同时间承担不同教学任务,分角色进行教学,就能体现出系统设计思维,深化跨学科、跨专业的一条龙教学模式,有效缩短教学时间,让学生在一个课题中完成从宏观策划、中观规划到微观设计的审美认知与实践。例如:部分教学单元可采用与服装企业运作项目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与市场、企业接触,独立进行设计、选材、打版、制作、营销,各学科教师和企业则分别从自身角度适时给予建设性、启发性的指导,让学生反复修改调整,增进对服装设计的整体性理解,以亲身实践得到全方位的实际锻炼,提升综合素质。换言之,情境式教学过程始终关注形式、技能、器物给予学生感官的直观感受,寻求审美认知得以塑造、表达和感知的途径,用最简单的直观感受体验激发学生,增强学生的记忆、联想和理解能力。(二)强化认知结构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学习效果。依据认知结构理论,服装设计课程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强调已有认知结构与学习内容的层次结构相结合,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并由此产生新的迁移或创造。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1.以优化和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为教学指导思想,注重课堂讨论和评价。强调审美认识实践的服装设计教学,重视服装设计教学实验的实施过程,可以将服装设计教学分为认知阶段、模仿阶段、整合阶段、初步自动化阶段。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技能掌握情况,及时对各阶段学习效果进行反馈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式学习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第一阶段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方式或观摩服装设计流程录像方式,让学生获得信息来源,理解学习任务和要求。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记忆以及对设计概念的初步理解,进行最简单的模仿式设计和二次设计。这一新的技能实践过程会使学生大脑皮层中枢呈兴奋扩散状态,并激活从前的知识记忆,掌握设计技能的结构要素以及各部分要素之间的关系和顺序。然后让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进行评价,促使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研究问题,攻克重点与难点。讨论和评价可以触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批判性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能促进审美认知的进一步完善。2.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强调用感官去获得与服装设计有关的知识信息。现代服装设计教学强调以录像、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调以耳闻目睹的方式让学生快捷直观地感知课程内容。教师的亲身示范,则可以调动学生进行模仿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唤醒原有认知,以心、眼、手并用的实践体验进一步领会服装设计每个环节的轨迹、方向、重点、难点以及程序衔接。反复练习与强化的实践作业,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技能,进一步建构良好的审美认知结构,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综上所述,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将对审美认知体系的发掘与建构作为具体实践研究方案,将跨学科综合教育体系作为实践方法,强化认知结构进行教学,深化服装设计的审美认知实践过程,凸显综合性学科特色与价值。

作者:郑丹彤 单位:辽东学院服装与纺织学院

对设计美学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构成设计、园林设计、设计思维、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2

1.引言

构成设计是一门针对设计新生所开设的基础课程,为今后的设计奠定基础。而园林设计是在科学、合理的园林规划指导下依据艺术学、美学的规律对园林要素进行设计,给人们提供可供休闲、娱乐的场地。构成设计与园林设计都是从设计角度针对不同对象进行的设计,其方法和思路都是相同的,因此,如何理解构成设计的思维方法,并把它应用到园林设计中去,是我们在构成设计课程教学中所要研究的问题。

2.课程特点及问题

2.1园林设计课程及学生问题

园林设计课程中主要应用艺术学、美学等相关学科对园林要素进行再造O计,达到人们认为的美的第二自然环境。而对于刚步入设计专业的新生来说,如何作设计、如何打开设计思路,而不仅仅是增加阅历的问题,更是需要对设计思维进行训练的问题?同时也是针对设计老生在日常的设计实践中如何把握园林美的标准的问题?

2.2构成设计课程及学生问题

构成设计课程则是一门针对设计新生学习设计方法的基础课程,课程从平面、立面、色彩、材料几个方面应用形式美规律对设计中常用的基础内容进行整合讲解。其中主要思想之一即是对设计思维的探索,如何应用加法及减法思维围绕核心问题,找出设计思路,确定设计方案。因此,围绕着课程核心首先掌握基础部分内容,把握美的统一标准来整合平面、立面、色彩及材料的美,达到协调一致,突出个性特征美是课程的重点之一;其次如何把构成设计思维结合园林设计特点把握园林美是园林专业学生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

2.3课程知识串并

园林设计与构成设计各自有特点,一个针对园林专业,一个针对设计专业,虽对象各自不同,但其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如何掌握美的规律应用,如何对问题进行发散或抽象并在具体的实践及学习中进行知识串并。

3.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

3.1从构成设计课程中对设计方法的理解

3.1.1利用发散思维培养设计思维

发散思维即为加法思维,是沿着某物向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向外扩散,寻求多个答案。并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不同的视角去探究某事物,并对其利用、重组,产生多种答案及设想,使问题解决。在思维的运用中主要是通过提高自身的观察力,注意多看、多听、多想并利用不同的材料结合事物原貌进行扩散。

在园林设计中我们也可借鉴此种设计思维,围绕园林要素设计,在满足科学、合理的规划要求之下结合形式美及艺术美的要求,不断在单一要素的基础上相加直到达到对合理规划、对艺术设计美的要求。

围绕一个中心不断向外发散,在此过程中处于一个无序的状态,随后课程遵循形式美规律(即美的标准)对无序的内容进行有序的排列组合,进而满足人们对美的统一的认识。构成设计课程中对设计思维的理解即是事物之间的组合,其组合方式、组合内容众多,如看到研究“眼睛”一词时我们会想到眼镜、葫芦、球、太阳等,当我们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有很多方式。如何才能满足我们的审美标准,就需要遵循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即是对无序表现的有序组合,总体来说,设计思维的应用可围绕一中心,无限发散,但要遵循审美的标准才能达到设计美感的要求。

3.1.2利用抽象思维培养设计思维

抽象思维即为减法思维,是在构成设计学习中需要掌握的一种现代性、简单性的审美要求。即是在培养一种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形象到结构、由复杂到简单的思维能力,理性、抽象的形态和结构是最为基本的表现形式和美学要求。在整个思维的培养及训练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抽象、归纳、概况及简化的手法抓住事物本身的特性。

在园林设计中我们也可借鉴此种思维,对某事物进行抽象或简化然后结合园林要素特征及性质灵活运用在设计上。当然,这些方法的运用仅是对事物的外在形式或表象的运用,并不能真实的反映设计的主题或中心。在设计中我们表现内心的想法要么由表及里,要么由里及表,主题和外在的形式也均是用这种方法。

3.2在园林设计中对设计方法的应用

在园林设计的学习中,我们可用构成设计的思维方法对某一园林主题进行加法的组合应用或减法的抽象应用把我们思维中第一印象出现的事物结合园林要素及园林的主题来源(来源的三种方式是通过场地历史文化要素、场地的自然要素或场地题目要求的氛围)来表现主题和设计的形式。

如针对“休闲”氛围来表现主题,我们即可用加法思维结合形式美规律进行,同样的方法想到休闲的方式可用散步、聊天、喝茶等方式来表现,那在具体的表现中结合以上几种方式结合形式美规律进行即可表达人们对“休闲氛围”中美的认识。如针对“鱼骨头”的形象我们可以结合园林要素中的建筑和作为鱼骨头中骨架,在结合形式美法则及对艺术美的要求即可抽象成为城市中的高楼的原型。

不管是对加法思维或减法思维的运用,都是以原型结合设计主题对其复杂或简单的构想,并结合重组、形式美规律运用对整个设计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构想即成为设计的源泉。

3.3知识点间的串联

知识的应用及串联是众多本科学生在学习中常应用的方法,而这种方法的应用又不仅限于我们对本课程的认识,更多的是在我们遇到问题时如何应用以往知识解决问题。一个问题犹如设计中的设计主题,如同设计思维方法一样围绕主题进行加法或减法思维,再根据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适当的删减,以达到最优的组合方式,以此来解决问题。在学习中知识的串联就像思维的发散,只有把思维发散开来才能串联知识,也才能解决问题。

4.结语

设计思维的学习是作为设计新生入门的门槛,好的设计需要有好的设计思路,而思路的表现不仅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阅历,广泛的知识点,更要学会把知识进行串联,在生活中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