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设计美学的认识和理解

对设计美学的认识和理解

对设计美学的认识和理解

对设计美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1篇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调整,以引导学生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为目的。作为教师是否知道这些从何而来?清楚具体内容有哪些?才会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对教学知根知底。良好的教学不应是像教师在课前预设教案般机械执行,而是课堂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不断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得以张扬、提升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适当配合讲解或谈话,促使学生避免掌握一大堆空洞死板的概念,同时引导学生清楚准确地感知教学重点的对象,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高中的美术鉴赏阶段是义务教育“美术欣赏”(欣赏与评述)的进一步深化和理解。同学们运用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运用感知、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已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在制定这种理解性的教学设计前,对美术家和作品的了解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审美享受。在发散性思维中,围绕目标,培养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空间,实现较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若能多多提高对美术鉴赏方法,提高绘画风格、流派知识和对基本发展脉络的了解,便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作品和美术家。

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理解出现的现象与问题

理解是唯一有价值的学习,是学生在已经了解到的知识层面上重新建构自己对于这方面的感悟。在新结构主义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皮亚杰、奥苏伯尔、布鲁纳,他们十分重视学习者内在的理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如皮亚杰的观点是,学习是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构建了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构建过程在本质上就是理解。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即是一个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学习与理解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奥苏伯尔所认为的理解就是他所极力主张的有意义学习,即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这些名家都提到了理解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而如何做到在教学中整体把握高中美术新课程呢?如何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进行课堂学习,老师在预设理解性的教学设计或在实际课堂教学时,切勿使用口号式、命令式的言语,系统全面地使学生获得创造性思维。只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种理解式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生动活泼,使抽象的书本知识点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而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不至于造成学生对于该科内容的混淆。

三、在美术教学设计中创造创新性研究学习

美术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产品,通过平面和立体的形式,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意识形态的精神的物质化显现。由于美术是由人创造并最终服务于人类,所以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美术就被归入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并列。在这其中,又由于美术的塑造性而被称之为造型艺术,但“造型艺术”这个概念也是有局限的,因为像舞蹈、戏剧、艺术体操等表演艺术也同样强调造型性。所以研究高中美术教学、研究高中美术教学设计对于教师是有很大意义的。教师要依据具体的理解目标和任务、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现实的教学条件,有所区别地进行教学设计并据此展开创新性教学。同时,教师还需要做实践性的研究性学习,以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理解的目标。

四、结语

对设计美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2篇

培养设计专业学生设计意识、设计思维、设计理念的基本能力与素质是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目的。西方现代美学理论是建构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最核心因素和动能,是消除学生日常心理禁锢的解放性力量;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可以运用西方现代美学理论作为引擎,启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形式意识。

关键词:西方现代美学;设计素描;主体性;形式意识

设计素描是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造型基础课程,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语言表达以及创造思维能力。设计素描自从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开设以来,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现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教学模式、理念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处于探索过程中。为了使我国的设计素描课程更趋于成熟和自觉,当前需要广大教师开放进取,兼收并蓄,积极探索从多重维度梳理和深入探讨。

一、当前设计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设计素描教学中主要问题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凝固僵化,艺术想象力贫乏,缺少形式意识,惰性心理顽固,作画过程被动。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我们以为最首要的任务是要探索制约学生艺术性思维、情感的心理因素,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才可能对症下药,建立科学而有效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设计素描教学模式和理念。

(一)教学中一味强调写实基本功

有些教师过分强调写实素描的作用,将学生设计素描画不好归因于写实素描基础差,主张增加基础写实素描分量,甚至要求把设计素描完全上成写实素描。作为专业基础的写实素描作用不可否认,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素描写实功底好的学生,设计素描做得也很好。但是我们明确反对把设计素描完全上成写实素描,因为作为设计专业来说,通过设计素描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设计思维、设计理念等,而这样的理念、思维、观念是设计专业的根本,是学生必备的素质。另外,对于设计素描和写实素描的比例,我们认为教师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当调节,但不宜过多。特别是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做不好设计素描归结为写实素描差,写实素描的基本功达到怎样的程度才能学习设计素描呢?如果把初学素描学生的作品和达•芬奇的素描作品分别作为最低级别和最高级别,期间排列不同等级共一百张画,然后让老师们确认素描达到了那个层次才应该学习设计素描;我想不同的教师,不同学校的教师一定标准不同,甚至不能判断只有从哪张作品开始才能学设计素描。其实,写实素描的“写实”只是艺术表达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之一,而并非唯一方式,因此也不应该起决定性的作用,没画过写实素描不一定不能做设计。设计素描所处的时代是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依据的是西方认识论美学、现象学美学、语言论和解构主义美学等理论。认识论美学认为美不是来自客观的外部,而是来自人的理性认识,是人的主体性创造的产物。语言论美学则将语言放置到本体论位置,比如结构主义认为作品的目的就在本身,不指向外部世界,艺术重要的是“能指”,而不是“所指”。对于设计素描教学,我们应该下大力气的是“能指”的组合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现实逻辑和惯性思维,在作画过程中始终越过“能指”转到“能指”暗示的“所指”上去。

(二)单纯注重思维训练和综合材料运用

总的说来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大家对培养学生创意思维方面方法很多,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主要借取了平面构成的一些创意方法,另外,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不同材料工具的运用。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很繁琐、程式化,布置大量作业费时费力,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学习过程略显被动,积极性不高,结课后大部分学生依然思维僵化,创造性和主体性不能被充分调动和挖掘。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忽略了对制约学生创造性思维、主体性意识因素的关注和研究,而这实在是最重要的,是启开他们创造力、想象力的关键所在。其实,这主要是本质论“以一统多”的整一性意识作怪,禁锢了学生创造精神,特别是这种整一性意识在我国根深蒂固,一方面,它以一种“宗教或伦理”的模式序化或整合着个体,另一方面,几千年来国家以暴力专制的手段强迫个人自由意志服从普遍的社会规则,从而压抑了个体意识。受这种封闭文化心理和等级制度的制约,美术创造与其他艺术一样受群体意识的影响,呈现惯性思维的特征,作品风格受到主流社会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无论从内核还是形式都不追求根本改观。设计素描教学之所以存在这样两个问题,主要在于一些教师对设计素描的内涵理解不透彻、不全面,我们认为设计素描教学目的应该分为技术、思维、观念三个层面,而观念层面决定了前两个层面,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生发相应的思维和技术模式。当前设计素描教学的弊端就是只看到了前两个层面,而忽视了观念层面。

二、设计素描的完整内涵和教学目的

在“设计素描”这个概念中,“设计”应该是核心,“素描”是形式,是工具。那么作为设计素描的课程,从教学目的上应该首先将“设计”的意识和精神植种在学生的细胞中。我们以为“设计”的精神从本质上应该是生命的主动性、思维的创造性、人性的审美性、处事的独特性。只有将这些火种播撒在学生的心田、思想中,日后设计的火焰才能熊熊燃烧。具体来说,设计素描的教学目的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技术层面:

主要包括对结构、形态、线条、明暗、空间和材质等形式因素以及形式组合规律的掌握。这是设计素描的基础,是设计素描最基本的表现语言和物质媒介,因此,形式要素及组合规律是教学素描要培养学生能力的最基本目标位。

(二)思维层面:

作画过程中需要感性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灵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参与。由于设计素描需要一种开放性的世界观,问题的出现是多维度的,因此,一个作品的完成,必须需要所有思维模式的出击方能解决,尤其是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灵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样就必然谈到下面第三个层次———观念层面了。

(三)观念层面:

这是设计素描的美学维度,设计素描应当给予学生在认知方面开阔的胸襟,只有意识形态的包容,思维才可能具有灵活性和立体性。我们以为设计素描美学观,应该是解构主义的,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拒绝封闭僵硬,相反要强调“所指”和“能指”的自由嬉戏。完整的设计素描教学目的应该包括三个层面才会在教学中取得理想效果,三者缺一不可,技术层面旨在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思维层面着重拓展学生的思维维度;观念层面重在建构学生科学的、与时俱进的美学观念。学生对素描的态度、对艺术的理解、对世界的观念决定了他们思维维度的宽窄厚薄,决定了他们对思维模式选择的幅度,决定了他们与世界接触的疏近。我们认为,设计素描应当创造学生主体的主动性、认知的包容性、思维的灵活性和立体性。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有多种,每种都是一种大量世界的方式,都是一种新视域的呈现。念头变,则境遇变;观念变,则世界变;理念变,则艺术变。设计素描教学中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教给他们多种观照世界的方式,从而使他们在设计素描中,不仅技术层面得到提高,思维层面能够拓展,更应当在观念层面得到解放。而主体精神必然要用思想、观念来播种点燃,西方现代美学理论对于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具有解放性的力量,我们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可以运用西方现代美学理论开启学生的形式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解除魔咒,从而建构学生的艺术心理结构。

三、设计素描艺术化心理结构的建构

任何艺术都是某种审美心理结构的折射,艺术风格不同其实是因为某种社会语境下所形成的艺术心理结构不同。设计素描教学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尽快进入艺术状态,形成艺术化的心理结构;而艺术心理结构的形成不是先在的,而是由背后的社会文化、思想等精神性因素培育滋生而成。因此可以说,艺术心理结构具有社会性,是由思想文化建构的。我们以为设计素描作为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其精神内涵也应该与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相对应。因此,可以尝试运用西方现代美学理论建构设计素描的艺术化心理结构。

(一)设计素描中对主体意识的开掘

现代设计需要设计者将外在世界看成是自己设计图形可以操作的原材料,而不是图腾;要积极主动地去加工、重构,而不是膜拜。运用西方现代美学和现代艺术转变学生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描绘过程中始终处于更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使他们与被描绘物的关系成为更亲密的“天人合一”关系,在描绘过程中更进一步释放、发挥艺术创造者的创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西方现代美学整体上来看,是一种以高扬主体精神的美学,这种主体精神,恰恰是现代设计的魂灵。17世纪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他认为理性、思维是高于一切的实在,理性是衡量万物的尺度。再后,叔本华进一步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尼采揭示了“上帝之死”。由此世上的存在变成了主体的对象性的东西,主体通过改造对象来显现、张扬自己的力量,主体不必以现成事物为指向,相反他必须支配现实事物。例如立体主义绘画把自然对象肢解成局部,变化为几何结构,然后主观地不与自然联系地重构在画面中,事物作为一个整体失去了意义,它消逝在了几何结构组合的意志之中。再如构成性抽象作品创造的是一种既不指称外部世界,也不表现人自我世界的纯艺术,即所谓“纯构图”。主体强权的出场反映了工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的现代社会语境。个体意识冲击社会意识,感性力求突破理性约束,个体价值欲求冲破社会价值规范的潮流,表现了人类社会由相对静止转入高速飞跃过程中精神世界的复杂冲突。强调个体与自我的绝对价值,把个性的发展和个人的自由,当做是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根本内容。在具体的设计素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美学思想和艺术作品的介绍,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现代艺术中主体艺术的出场,从而转变过去作画过程中的被动,使他们成为自己作品的真正主宰。

(二)设计素描中“澄明之境”的“敞开”

毕加索说:“我不创造,我只发现”。设计素描需要作画者,对事物始终充满新鲜感,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世界每天变换着姿态。设计素描过程中,需要作画者对对象不再持有世故的、日常的态度。这样,作画者才可能“敞开”“澄明之境”,人们司空见惯了的事物才可能重放异彩,麻木的神经才可能兴奋,美才能在时时处处生发。作为哲学流派的现象学可以启示学生“敞开”“自在”的“澄明之境”。现象学由E.胡塞尔奠定的,他最有影响的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两个基本观点:“回归事物本身”和“意向性”。“回归事物本身”是说只有直觉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具体方法是还原法:对任何客观存在性的判断“加上括号”。具体到设计素描教学中,就是让学生面对一个事实时把以前与之有关的所有“概念”、“评价”“意义”统统搁置,留存下纯粹意识,即意向性本身。这样学生就仿佛是刚出生的无知婴儿,脑子里一片空白,然而“空”然后才能容纳万物,这样以来学生就能直接面对万物真相,尽量避免腐朽、刻板、僵死的日常程式化概念扰乱自己的独特认知。海德格尔曾将这个观点比喻为“用锤子钉钉子”,他认为不要把自己当做一个认识的主体,把锤子和钉子当做被认识的客体;[1]而要在使用锤子和钉子的劳动过程中领会锤子和钉子的意义。人和锤子和钉子是不分彼此相互交往的关系。学生在作画中不是单纯的主体认识客体或者主体改造客体,二者是相互生成的,相互作用着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世界化了,世界人化了,这种交互主体性既是审美活动的基本状态,也是设计素描作画过程的基本状态。这样,在设计素描过程中,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对象,不再是“他者”,而是作画者的“本真”。素描作画的过程是作画者投融进另个世界,另个世界进入作画者心中的过程。

(三)设计素描中形式意识的植种

形式是艺术的本质,形式意识就是关注视觉本体,艺术的内涵必须借助形式载体得到传达。从这个意思上不是内容决定形式,而是形式决定内容。在设计素描教学中,一个很主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绘画中,将对象或画面的形状、肌理、结构、色调、空间,节奏、韵律等作为研究和表现的主题,而不是将再现对象客观真实性为目的。这是学生意识和技法都很薄弱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制约他们素描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没有形式就没有艺术,没有形式就没有美,美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将由线条和色彩等纯形式因素所构成的关系和组合作为艺术作品的生命,他认为任何指称性,都只会破坏“有意味的形式”之形成。索绪尔认为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对应且约定的,因此语言是一个独立自足的结构系统,这个自足独立的结构不受思想和事物的左右,而是思想和事物受语言结构的左右。我们不是先有思想和认识,然后说出来写成文字,而是相反,我们是凭借符号系统中差异性来把握意义的;[2]思想离开语词的表达,只是一团没有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浑然星云,所以是语言规定、整饬了我们的认识和思想,不是事物的存在决定了语言,而是语言构成了事物的存在。在设计素描教学中还可以运用“结构主义”美学思想植种学生的形式意识,对绘画或设计本体自足的关注。结构主义美学研究关注的是“如何表现”,而不是“表现了什么”,认为艺术的主要功能不是传达信息、获取知识,而是人类的一种符号自律的精神嬉戏。在素描教学中,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立体主义、野兽派、抽象主义风格的作品,使学生领悟作品的妙处所在,唤醒他们蛰眠的形式意识。在作画过程中,将思维的触角放到“怎么画”而不是“画什么”。

(四)设计素描画面“陌生化”和画面张力的建构

“陌生化”和画面张力既是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形式语言。在设计素描中,可以通过对“陌生化”和画面“张力”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发酵学生的创意思维。“陌生化”理论强调艺术作品在内表上都要悖离日常现实逻辑,在艺术上突破常规常法,使表面矛盾而内在具有联系的诸种因素突兀又必然的存放在一个时空中,从而造成“陌生化”的表象,对人们的感官造成极大的冲击。另外,新批评提出的与“陌生化”相类似的名词还有“张力”。“张力”同样指诗性结构的非逻辑性、反逻辑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并以此来表明诗的构造的惊人的特质,反对把诗当做传达的工具。设计素描中以构建画面的“陌生化”和“张力”为教学目标的单元训练称为创意素描,这样的素描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萨尔瓦多•达利、马格里特和纳兰霍等画家的作品。

(五)设计素描应塑造学生宽容的胸怀

素描既是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是艺术观念的塑形过程。设计素描教学可以利用解构主义美学消除任何形式的艺术话语霸权。解构主义在美学中进行了一场方法论革命,它解除了自古以来一贯正确、不可置疑的一元中心论,解构了几千年来人类习惯的追求唯一、权威、标准的思维定势,倡导的多元性、无中心、多维思路扩展了传统的视域,从不同的角度审查艺术和自身,从而学生能在设计素描创作过程中,能够应对过去难以见到的新问题、新意义。解构主义的“解构”既解放他者,是对他者性召唤的肯定性应答,解构同时也解放了他者的对立面,颠覆了过去结构等级制秩序。解构美学的精致在于动态的行走中,它从一种结构散步到另一种全新的结构,以致无穷。解构的目的不是驱除一种权威,建立另一种霸权,其亮点在于质疑权威,消融、转移、叛逆强权。德里达强调说:“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我不知道解构是否是某种东西,但如果它是某种东西,那它也是对于存在的一种思考,是对于形而上学的一种思考,因而表现为一种对存在的权威或本质的权威的讨论,而这样一种讨论或解释不可能简单地是一种否定性的破坏。”[3]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解构是对人类集体意识中偏执和谬误的挺身质疑。这种以肯定的名义执法具有普遍意义,它始终在言说着一种肯定性的“是”。它对思想说是,对生活说是,对要来的东西说是。“对思想说是,就是要破解一切对于思想的形而上学的,去叛逆霸权并质疑权威,”[4]从而恢复在设计素描作画过程中诗意的丰盈、流动、畅达和创生。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始终要叛逆、质疑任何思想和方法上的权威和霸权。综上所述,在设计素描教学中,西方现代主义美学是对学生“去蔽”“解魅”,塑造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精神,唤起形式审美意识,从而建构学生的艺术化心理结构的最核心因素和动能。

参考文献:

[1]刘良华.从“现象学”到“叙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6(7).

[2]牛宏宝.西方现代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包亚明.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德里达访谈录[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对设计美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3篇

六年级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非常高,平时就有很多学生平时就爱画画,也有一定的美术知识,所以应继续保持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1一、教材分析:

造型·表现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设计·应用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扽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综合·探索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艺术概括力

2、继续传授中国画笔墨技能,学生进行彩墨画练习;

欣赏中国现代中国画大师作品,培养民族自豪感。

3、学习浅显的手工技法。

(二)难点:

1、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实物中提炼比例透视的运用能力。

2、提高学生彩墨画的技法与概括能力,能够独立的完成自己所要想要画的内容。

3、在手工中培养学生的耐心、细致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1、从学生学习习惯分析:

该年级学生表达力强,有自己的独到的想法,生活习惯上比较讲究自我能力体现,不敢落与他后,学习能动性强,上课纪律上比较活跃。

2、从教师教中分析,每学生优劣情况不同。

经过对该班的了解,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特色,根据情况的不同,针对性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每个学生都要抓美术技能技巧的基本功,多让他们看看优秀作品,多采取鼓励性评语,多发挥他们自我能力的表现,展示每一个的自我特色。学生上课纪律认真专心,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该班学生在手工方面还缺乏创意与自我体现。

四、实施训练总体思路: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1、强造型能力的培养,对简单的几何形体进行写生,并指导正确的观察方法,以确定如何对事物进行造型处理,特别对困难的学生进行仔细研究分析。

2、具体手工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多渗透本人最拿手的工艺能力,使该班级的总体水平,有一定能力的提高。

3、班内、班际作品展评及各种教学手段,以增强竞争意识及荣誉感,互相学习,提高美术兴趣。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2一、课标要求

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1、初步了解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和珍惜人类文化艺术遗产的态度。

2、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结构和空间关系,学习浅显的构图、色彩等知识,进一步提高绘画表现能力和设计制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学理念:

【造型?表现】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看看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设计?应用】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

欣赏、认识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综合?探索】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全册重、难点:

重点:

1、学习掌握几种人物速写的方法,能抓住对象的体态特征,用简练的线条,概括生动地表现其特点,特别是动态的任务形象。

2、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所学的美术技法进行绘画创作或工艺制作。

3、工艺美术(实用)的特点,能了解接受并明确现代生活中工艺美术的应用和地位。

4、欣赏著名雕塑作品,提高欣赏能力。

难点:

1、人物速写中,观察能力、概括能力、表现能力的培养。

2、在绘画、工艺制作中综合运用已学的构图、色彩等基础知识。

3、欣赏中,接受电脑美术这一新颖艺术形式激发创美信心。

三、学情分析

该年级学生在绘画方面具有较强的写实能力,已初步理解并能应用透视、色彩等基础知识和技法,具有较好的欣赏能力。

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薄弱,想象力下降。

2、部分学生上课缺少兴趣,作业完成男生较差。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跟班主任联系配合,端正学生对美术课的态度和认识,并利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2、改进学习、教学方法,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教”和“学”的方法,充分运用视觉形象,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3、坚持进阅览室学习,做到深入钻研教材,抓基础,制作好范画,手工范品及放映幻灯、影片、录象片等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即使进行直观教学。

4、加强个别辅导,抓好课堂巡回辅导的环节,认真的帮助学生解决练习中的具体问题。

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几位学生,找出学习不好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帮

助解决。推荐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使他们得到更大的提高。

5、关心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6、学业考核以平时成绩为主,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

五、课时安排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3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本学期担任六年级两个班的美术教学。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学习美术的方法,具有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能力,能很快理解老师所讲授的美术知识,有部分学生还参加了美术特长班。但也有少数学生懒得带学习工具,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包括绘画、工艺、欣赏三部分。工艺即实用美术,它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主要内容有参观券、邮票、标志、海报、板报、居室、拼盘设计。欣赏部分本册安排的也是工艺作品欣赏。绘画是指在纸、木板、纺织物、墙壁等平面上,用笔、刀、针等工具,墨、颜料等材料,运用构图、造型、着色等表现手段,塑造可视的形象的一种造型艺术。本册教材绘画部分内容有图案、中国画、想象画。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现代设计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设计意识。

2、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勤奋踏实的好学风。

3、引导学生对物体结构和空间关系具有感性的认识,学习了解图案,构成等知识。

4、了解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和色彩的冷暖知识,了解人的色彩感受。

(二)教学难点

1、学习浅显的人物比例,动态、面部表情画法为语文中的童话故事,作文作插图。

2、学习纸版画的基本知识,创作纸版画。

3、了解雕镂的基本特征,运用切割、挖刻、镂等方法,用蔬果雕镂生动有趣的作品。

四、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的要求

1、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想象能力、造型能力和合作能力。

2、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培养认真耐学的好风气。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五、本学期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同学们学会欣赏,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同学们的设计、想象、创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启发学生通过感受、设计、表现自己的生活,体验生活的乐趣。学习简单的手工制作,提高学生在制作中的动手能力。学习简单的写生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记忆、想象,表现生活中有特色的环境。学会装饰和美化环境。提高同学们的设计、想象、创造能力。

六、完成教学目标的措施

1.应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术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2.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宽容和尊重。

3、采用多种办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以发展,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

七、教学进度:

第一周:第1课

第二周:第1课

第三周:第2课

第四周:第3课

第五周:第3课

第六周:第4课

第七周:第5课

第八周:第6课

第九周:第7课

第十周:第8课

第十一周:第9-10课

第十二周:第11课

第十三周:第12课

第十四周:第13课

第十五周:第14课

第十六周:第15课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作为一名教师,我会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到工作中去,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了开很好地展教学工作,进行有步骤的教学,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根据学校工作安排,特制行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二、教材简析

美术出版社教科书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六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全册共有17课,分为8个隐性单元,内容覆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速、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速除了艺术瑰宝单元的内容外,其余大多随堂教学,分配在各课之中。

本册单元和课节教学内容中,技能方面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排列的,但是也有并列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课序可根据季节、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做一定的调整。课时数是可以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条件做适当的调整。

三、教学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和表达

1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习色彩的明度渐变和纯度渐变等色彩知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并能有目的地加以运用。

2.能用日记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的有趣情境、有意义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3.用各种瓶子及其它塑造材料,大胆想象并设计制作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

(二)教学难点

1.利用多种媒体,如蛋壳、废包装、稻草等材料制作作品。

2.欣赏情节性比较强的中外作品,认识该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3.用水粉、水彩颜料表现周围的事物,表达自己的兴趣与愿望。4.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植物籽粒,纤维线材、织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贴进行造型设计。

5.能运用紫沙泥等材料进行立体造型,并用水粉颜料加工、装饰。

五、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第2课《戏曲人物》、《中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可渗透的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六、学生情况分析

六级共有五个班,学生对美术的知识、技能、表现力也存在着差别,但对美具有了较高的欣赏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身心健康的不断的发展,学生在对美术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六年级的学习兴趣远不如

二、三年级,想象力也随之下降,他们更多的追求现实的、真实的东西或喜欢目前流行的“动漫”,对此进行大批量的临摹,在绘画技巧上也显得成熟,线条也十分

2 的流畅,但画风呆板,表现欲下降,已经不具备儿童性的绘画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缺少童趣,没有想象力。

这次是学生迈入初中的过渡时期,既要努力响应学生目前的兴趣爱好,又要深入浅出的灌输客观的美术学科理论知识,与初中知识进一步接轨,将平时教给学生的初中知识更加明朗化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从儿童绘画到少年绘画的转型,更重视有欣赏内容和工艺设计和教学(初中教学大多以工艺设计与欣赏为主),即学生的创造能力上的培养,其实就是对儿童想象力的深化,转变为更理论性含量的创造能力。

七、课改措施

1.充分备课、精心上课。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精心选择教法学法,优化教学设计;上课前要对教材知识点、难点突破方法、学法、教学程序、训练习题等充分内化,准备好小黑板、教学用具或仪器等。在课堂上要机智灵活,突出重点,精讲少讲,学生多动。

2.认真解读数学课程标准,解析并把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内容要点,把握教材所体现的理念精心挖掘教材内部的创造性因素。

开展专题研究,重点研究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3.积极探索研究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

运用现代课程论和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探索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新方式,新方法。公开教学,上好实践课,重点探索新课程标准、新教育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4.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吸取好的经验为我所用。

继续参加“上课、观课、议课、思课”活动,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同学科、跨年级互相听课与交流,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共三个班级,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非常高,平时就有很多学生平时就爱画画,也有一定的美术知识,所以应继续保持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让他们接触初步的美术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美术更大的魅力。

三、教材分析

我校采用的是湖南美术出版社的教材,该教材紧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贴近儿童的心理,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每课的主题都有美术带来的有趣的惊喜。本册美术教材一共分为12课。每一课都侧重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中的一个方面。教材的可操作性强,贴近生活,有浓厚的湖乡味。注重在娱乐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并掌握最基本的美术知识。

四、教学目标:

1、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2、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3、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五、教学重点

1、学习色彩的明度渐变和纯度渐变等色彩知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并能有目的地加以运用。

2、能用日记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的有趣情境、有意义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用各种瓶子及其它塑造材料,大胆想象并设计制作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

六、教学难点

1、利用多种媒体,如蛋壳、废包装、稻草等材料制作作品。

2、欣赏情节性比较强的中外作品,认识该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

3、用水粉、水彩颜料表现周围的事物,表达自己的兴趣与愿望。

4、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植物籽粒,纤维线材、织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贴进行造型设计。

5、能运用紫沙泥等材料进行立体造型,并用水粉颜料加工、装饰。

七、教学措施

1、注重对学生造型·表现的培养。

在教学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2、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老师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间建立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5、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6、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7、教师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8、教师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检索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八、教学用具

水彩笔,油画棒,色纸,胶水,橡皮泥,剪刀等

对设计美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美意识 设计艺术 教育与教学 教师

一、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中的引导性

教师的审美意识是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内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现状、国外的审美意识在教育中的体现、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设计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一)国内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现状

国内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现状包括现状和发展趋势,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具体问题。

1.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我国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方针中,审美意识同德育、智育、体育相结合,发挥着各自的教学功能,共同促进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的设计艺术教育正进入实质性的研究与实施阶段。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在整体教育链中承前启后,有着非常重要的继承与发展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培养,以及审美形态的认识与美感的表现,都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和影响的导向作用。近年来,国内的设计艺术教师正努力地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优化自身的审美教育结构与水平,以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来提高和探索新的设计艺术教学的实施途径与发展方向。现行的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模式,有着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各个设计艺术教育学科的设立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都体现了学科的独特性与规律性的设计艺术教育方式。然而,设计艺术教育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诉求,教师的审美意识就要加强设计艺术教育中的传播功能与更新,现已经进入了阶段性和急切性的研究,教师的审美意识是当今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首要研究问题。

2.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具体问题

是进入21世纪,设计艺术人才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各个学科领域中。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性作用成为教育与教学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然而,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背景下,在繁华的社会景象背后,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视觉传达信息。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审美意识培养与养成,是当今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审美意识问题。

(二)国外的审美意识在教育中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专家和学者就曾对审美意识在教育中的作用做过深远的理论阐述。柏拉图是最早对审美意识做过理论性探究的学者,他清晰地描述过审美意识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例如《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所谈及的净化说就是强调艺术的审美教育,他认为这种教育与道德教育不同,审美教育要适当地满足人的视觉与愉悦感,而人的本能、情感是人性中所固有的部分。审美教育满足了人们的视觉诉求,审美意识则是有益于人格的健康发展与完善。1795年,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写下了《审美教育书简》,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审美意识在教育中作用的著作。著作第一次正式提出审美教育这一教育观念,并将审美意识与教育直接关联在一起,共同担负着培养职责和教育目的。

(三)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设计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设计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重在研究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审美意识以及教师与审美意识的关系。

1.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设计艺术教育的全部过程中,教师的审美意识与学生的审美诉求问题是设计艺术教学中的重要的课题。经过对“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比照, 认识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艺术教学的方向。教师是设计艺术教学活动中的先导;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审美意识改变审美观念的思想源泉。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和谐互动过程,则是提升设计艺术教学水平的快速路径,更是教学效果的先行条件。这取决于教师的审美意识的引导性作用,也是当今设计艺术教育质量的保证。所以把握和调节好学生的审美思维与审美观念的提升过程,使学生的设计创意表达处于最佳状态,是每位设计艺术教师都应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和艺术水平。

2.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多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为“美感”。“美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审美意识,是广义的“美感”,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表现形态,例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二是狭义的“美感”,意指审美感受,即是人们在欣赏活动或创意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审美感受是构成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因此,审美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它们互为促进又互为补充地存在着和发展着。

3.教师与审美意识的关系

审美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教师是传播社会意识中的一员。教师具有双重性的角色,即是审美意识的传播者,又是审美意识的接受者。那么,教师将审美意识传播给学生,学生又是一种能动的反映,教师传授的内容和知识取决于被传播学生去探求,学生的审美水平与审美能力取决于教师审美意识的传播与引导。因此,审美意识作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在讲授时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念与表达能力,作用于学生的视觉思维创意中和审美表达里;所以,教师的审美意识不只是孤立存在的审美意识,而是与社会意识的发展诉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设计艺术教学的意义

提高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要注重建立健全设计艺术教学的理论体系,加强实践中对设计艺术审美意识的引导性与应用性,为新时代的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努力开创新思维、拓展新途径。这是对教师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一次从感性到理性的自我超越过程,它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时代诉求。

(一)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设计艺术教学的价值

通过对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性研究,目的在于推动和建构设计艺术教学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为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和个性化制定出可提供理论的支撑,并为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中的发展途径

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快速发展途径,包括主要内容与模式、基本思路与方法、重点与核心、主要观点与行为实践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主要内容与模式

从内容方面分析,教师审美意识的引导性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对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的感受,教师应将正确性、指导性、完善性的教学理念都要融合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从而实现最佳的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效果,培养出高水平和审美意识健康的设计艺术人才。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研究是以教师为主,利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一研究的目的将以解决审美观念和审美造型表达问题放在第一位,强调教师的审美意识参与学生审美直觉的实践探索活动,注重教师审美观念对学生的引导性和融合性关系研究。要求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活动,对教与学的实践行为进行反思与创新。然而,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实践活动中也常有二者交融渗透的教学形式,从而出现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教学互动模式。

2.基本思路与方法

结合目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与教学改革,对设计艺术教与学的过程中的审美体系进行全面的研究;整理旧有的艺术教育与教学体系中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论,结合教师的审美意识的发展和变化情况,在重新审视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体系的同时找出设计艺术教育对教师审美意识的更高要求和当下任务。此外,还要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如何通过完善教师的审美意识水平来提升设计艺术教学的质量;结合国内外教育与教学情况,对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中的发展情况、态势以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分析;结合我国设计艺术教育背景,提出解决审美问题的关键;如何通过对教师的审美意识的提高来满足当今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审美造型与审美能力的诉求,在新时代环境下,提高中国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整体水平,为培养合格的设计艺术人才打下坚实地审美造型能力与表达力的基础。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设计艺术教育、教学中的研究,采取研究比对法、实践研究法等手段。

研究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教师审美意识的提高,进而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全面培养与提升,找出影响教师的审美意识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审美意识和观念的修养,提高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中设计创意水平。以实践研究为主要方法,通过多年来从事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积累,探索出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师的审美理念在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提供的新思路,重点集中讨论如何提高教师的审美意识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及指导性的方案,从而研究和分析完成审美问题的理论依据和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3.重点与核心

研究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性作用,其中心在于通过教师的审美意识的传播与引导,使学生在审美理论学习和审美造型表达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其自身的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造型表达的种种差距。并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审美意识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学生审美形态的观察与造型表达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在审美形态的表达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设计创新思考,从而得到对审美形态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与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盲目转向主动地学习。当今教师的审美意识的认识视野较有局限性,因此,通过教师的审美意识的提升,可以起到完善和提高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质量的教学效果。

4.主要观点与行为实践

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活动中,作用于学生的创意思维里,并参与在设计艺术思维中并融合于创意表达的行为中,是当今设计创意思维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专业知识和艺术修养。设计艺术教育和教学是教师审美意识的实践过程,它重点体现了教师的审美意识的影响和引导性作用。因为,教师的审美意识作用的关键是要有明确的设计审美观念、抽象审美趣味以及审美的造型能力和表达力。教师通过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研究所得出的大量研究论据和理论观点,通过周密的推理和论证,在反复完善教师的审美意识的指导性体系下,去验证每一个研究结论的方向性正确性,并发挥着教师的审美意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指导性的意义。

结语

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审美意识既能指导参与设计艺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即学生,又能为设计艺术教育中的教学实践填补不足,还能提升设计艺术效果的高质量的审美标准。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港湾,也是人一生的审美教育与学习的航船起锚的美好基地。教师的审美意识是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质量提升的至关重要途径。教师是审美意识与观念培养的主导者,设计艺术人才在教师的审美意识的传播中将审美意识带入到广阔的社会活动与视觉空间中,社会意识环境又反过来推动教师的审美意识的快速发展与提升,因此,教师的审美意识的提升,才是解决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中人才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教师审美能力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引导作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A002)

参考文献:

[1]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郁士宽.现代应用美学基础[M].济南:山东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3]许自强.美学基础[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4]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对设计美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量说”;直觉;直接感知;艺术设计

1研究现状

在检索了中国期刊网、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之后,发现国内外论述现量说指导设计实践的论文很少,现量说研究主要集中在因明学、王夫之现量说美学内涵以及对艺术和设计启迪研究等方面。目前学界主要集中在对佛教逻辑之逻辑规则部分进行研究。过去因明学受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和一定的事情所限制,因此,就有待我们进一步批判和钻研了。叶朗先生《中国美学史大纲》认为“当前的直接感知而获得的知识”,肖驰先生在《中国诗歌美学》中所言的审美观照是“感觉器官接触客观景物时的直接感兴”,还有陶水平先生《船山诗学“现量说”新探》中认为船山所论“现量”中实含有意识与前五识之关系的表达被忽视、回避了。“现量说”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感觉、感知,而是既坚持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又深刻地把握了古典诗歌创作的特殊审美心理(即审美直觉)的内在规律;同时又摒弃了佛学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因素。因此,王夫之的“现量说”在继承、改造和超越了前人的“应感之会”(陆机)、“直寻”(钟嵘)、“妙语”(严羽)等理论,其思辨性和科学性都有所超越。以上研究对本课题具有一定的知道意义,都提出了指导诗歌和艺术创作的基本特征,但较少涉及具体的设计实践创新的关注。虽然研究主体不同,任然值得我们借鉴。赖守亮在《王夫之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启迪》中提出“审美意象必须从直接审美感兴中产生,以及艺术构思中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统一”的观点,来论述王夫之“现量说”中的艺术价值,即艺术作品创造过程中的构思规律以及艺术构思发基本特征。在今天这个艺术与设计都具有多元性、融合性、交叉性特点的时代里,“现量说”对我们的艺术创造和设计的艺术成分有所指引,但是,设计是比艺术大一维度的社会实践,既要涵盖直觉、直接、直观、审美方法,又要全方位联想,多角度比较,反复推敲。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可以看出,早有叶朗先生在《中国美学史大纲》研究了船山的这一重要理论,在船山诗论研究领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论、诗学和美学史研究领域功不可没,但与此同时,碍于研究方向不同,只是作为引申和介绍,而且目前我国对现量说的阐释和美学观点存在不同看法,后来赖守亮在《王夫子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启迪》也有论述,引用现量说的美学观点谈论对艺术和设计的启迪,同样也是美学和艺术大的方面谈,所以留下了一些研究的空白,有待再作深入解析。本文试图主要阐述现量和比量两词含义对工业设计的影响和“现量说”的美学和感知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启示。

2现量和比量对工业设计的影响

现量和比量最先是在古代印度提出,已往印度把获得知识的手段、知识的过程以及知识的本身,统称为量。现量和比量是获得知识来源的途径。现量亦称知觉,知觉这种获得知识方法,它是通过感觉去积累,去感悟。现量主要以纯粹的感觉去感知世界,就是不能用言语表达。倘若用言语表达事物,那么就不是现量了。现量只能体会不可言传。《逻辑一滴》第一章阐述说:“随着一个对象的远近,知觉因之而不同,这就是说,知觉一个对象的特殊性格,这种性格证明对象是绝对真实的。因为它指出对象具有某种实际功效,而这种性格也指出知觉是真实知识的源泉,因为它具备真实的与所接触的事物相适应的”。由此看来,过去印度都注重感官和它们的对象接触的关系上来解释现量。所以现量就是不可言说、不可类比的一种注重感官和接触对象的认识论,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就好比人们认识某一事物之初,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所以人们通于概念、判断、推理去总结,通过文字、音乐、绘画等手段去表达。那什么叫做比量呢?《正理门论》曰:“余所说因生”。就是说比量产生和发生是以现量作为基础。比量以事物共通之处为研究对象,以一定的理由或者事实为推理的依据,在记忆、想象等思维活动的指引下,从而获得对事物的间接认知。比量规模较广,假设仅仅靠现量认识事物而舍其他或只停留在纯感觉和知觉阶段,现量以纯感觉为主,规模局促,明显我们的认识不够全面,不够深化了。那么,人们知识的领域就非常狭隘了。以是必需从纯感觉或知觉提高到推理。总而言之,人类认识外界事物的最初是先通过感官而来,赤白、圆方、冷热、硬软等等的感觉。感觉在思维中重复很多遍之后,我们把感觉到的感知利用思维的能力,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发现周围世界的规律性。同样现代的艺术创作不能停留在自我感觉的表达,必须从个人的表达进而为一般的、广泛的和多元的表达。同理我们的工业设计不仅只停留在纯感觉或个人意识的表达,显然我们的设计是片面的,个人的。所以在注重个人感觉表达的同时重视社会、共性和通用的需求。

3“现量说”的美学内涵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3.1直接感知在产品创作中的重要性

王夫之在《相宗络索》一书中,对“现量”阐释含义:“现量和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和有显现真实义。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这里所说的“现量”三层含义如下:一是所谓“现在”义,是从当前的直接感知而获得的知识,搁置过去的印象,强调直观和新鲜。任何一件工业设计项目的展开,都不是异想天开、凭空捏造的,而是需要密切关注设计对象和生活环境以及相关的各种因素为前提。就好比工业设计师在得到客户需求之后,设计师会收集一些偏向设计需求的意向图,来找接下来设计创作的感觉。具体而言,就是以形态、功能、色彩、表面处理和材料分类找意向图,从而树立起大致的方向,然后进行设计创作。对于设计师而言,设计作品是设计师内心的表达,而这种表达则是一种富有直接感知和显现真实的设计活动。其二,所谓“现成”义,即“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即“现量”是瞬间的直觉而获得的知识,不需要推理和比较等逻辑思维活动的参与,对应设计构思的直觉和灵感。我们认为,设计构思中要强调设计思维的“瞬间直觉性”,意在强调“直觉”在设计作品中的重要性,作为设计师,都有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而设计思想离不开他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同时给设计师设计思想的形成以深刻的影响,意在强调直接审美感知。其三,所谓“显现真实”义,是显现客观对象本质的真实知识,不是显示虚构的知识,也不是显示抽象的知识。强调的是发现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创作灵感的真实效用,即设计对象的真实性问题,其工业设计创新过程亦是如此。今天,设计都具有多元性、融合性和交叉性特点,“现量说”对创作和设计的艺术成分有所指引,但是,设计是高于艺术大一维度的社会实践,既要全方位联想、多角度比较,以及反复推敲,同时不可否认设计师在创作中直接感知和独特审美经验的价值。

3.2五官与意识共同作用

现量说的三种含义说的是,人们在创作中要肯定自我的直接感知和显现真实世界。除此外,还有就是叶朗提到的审美心胸,这个观点偏向于个人修养方面。前五识与意识共同作用给与现代工业设计的启示:在陶水平先生《船山诗学“现量说”新探》中认为船山所论“现量”中实含有意识与前五识之关系的表达。即现量乃是一种人的高级心理能力意识参与其中可以洞察事物本质的直觉能力,而不仅仅是人的前五识感受或知觉。即不等同于感知或知觉,而是与第六识相合而生、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只不过这种相互作用不是以逻辑推理即量,而以直觉思维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已。而设计同样也要考虑前五识和意识的设计实践中的共同作用,所谓前五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五种,眼、耳、鼻、舌、身是感觉器官,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一方面充分认识五官感知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作用,在事物的客观性下,人的五官感知是事物得以彰显或呈现的主观前提。即是说人的五官感觉是人在认识外物时发生的主观心理和生理通道。另一方面五官感知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存在局限性,五官不能客观地把握事物,人的认识要真正把握外界事物,必须有人的高级心理能力意识的参与。具体地说,人们对外界万事万物的认识,无一不是五官与心思协同作用的产物,即便是五官感觉,也有心思、心神的贯通。也就是说,认识事物是由人的五官感觉与高级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能力的共同作用。在产品设计中,设计者因充分认识到工业设计是解决的是人与物之间的问题,须深知设计的对象最终是为人服务的,那么前五识和意识是人在认识客观外界万事万物的方法和途径,也就是说,在实际进行艺术创作,也是工业设计,必须重视人眼、耳、鼻、舌、身的感觉器官的触感体验和意识共同作用,这样才能更好的迎合用户需求,使用者得到一个触感体验丰富和精神上的愉悦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