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孩子叛逆心理教育

孩子叛逆心理教育

孩子叛逆心理教育

孩子叛逆心理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叛逆 反抗 班主任 青少年青春期是叛逆心理的多发季节,是孩子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依赖性和独立织在一起,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时如对孩子的教育不当,往往会导致其逆反心理和行为,不接受教育者的正确教育,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利。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就需要针对特殊时期的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对其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顺利走过“叛逆期”。

一、小学教育中叛逆的含义

(一)叛逆

对于“叛逆”的定义,教育学、心理学不同的学科词典、文献都给出了各自的定义,笔者摘录了对“叛逆”的解释如下几种:

所谓“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叛逆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心理学认为,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希望通过自己的“标新立异”甚至是“唱反调”,来引起别人注意。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二)青少年的叛逆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里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映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

(三)小学教育中的叛逆

小学班主任或者其他教育工作者在管理小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就会产生与老师对抗的行为,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这些行为愈演愈烈,产生逆反的心理,这些现象就是小学教育中所涉及的叛逆。

二、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一)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的表现

1.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班主任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2.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做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儿义气等不良行为倾向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务、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3.认为自己“长大了”

这一时期的孩子反对成人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儿”来看待,要求以成人的身份出现。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决定;一旦决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更不想和老师沟通等等。

(二)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产生的原因

1.自身生理和心理原因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他们正由儿童迈进少年的行列,这是极为特殊的时期。调查显示,自升入高年级以来,将近38%的学生在生理上有变化,开始出现第二性征。比生理发育更为显著的是心理,将近有75%的学生有了成人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2.家庭教育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它是人一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不同心理品质和个性的孩子。家长适当的教育方法,往往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学生又找不到适当的排解途径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指导、规劝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3.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有些老师不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探索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填“鸭”式、牧“羊”式,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僵化老化,枯燥乏味,学生很可能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叛逆;也有些老师因为个人的好恶,不能一视同仁;对学生评价不客观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片面的评价往往使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三、班主任对学生叛逆行为的教育策略

(一)班主任对叛逆行为形成正确认识

1.正确看待,走出认识的误区

班主任对学生叛逆行为的认识的转变必将带动态度和处理方法的转变,这些都将为正确引导、转化孩子的叛逆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2.正确调节班主任对学生叛逆现象的偏见

其实,叛逆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应,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可能产生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学高年级学生产生、形成叛逆心理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心理断乳期”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当老师的要珍视学生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二)班主任对叛逆行为的教育策略

1.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设身处地与学生沟通

老师需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结合叛逆期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去了解这一时期学生叛逆行为背后真实的原因。要想消除这些分歧,达成共识,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2.勇于“屈尊”,尊重、鼓励学生

这一时期的孩子渴望被认同、渴望被尊重,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应学会善于打破师生之间阶级对立的模式和“老师至高无上”的态度,试着“弯下腰”、站在和孩子一样高度的视野去读懂学生。

3.重视“家校联合”的教育

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如果学校和家庭能相互支持和配合,那么学生的身心就能得到更健康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施教中,面对学生出现的叛逆心理,并非无计可施。只要我们能正确全面认识其实质,真诚关爱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疏导调试,相信定能伴随着孩子,一起走过叛逆,迎来和风日丽的明媚坦途。(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甘剑梅.青少年叛逆及其教育关怀[J].思想理论教育,2005(5):43.

孩子叛逆心理教育范文第2篇

作为父母或者教师,你是不是感觉自己已经被孩子折腾得筋疲力尽、黔驴技穷了?你是不是尝试过无数种策略,但却依然于事无补,并未能够扭转孩子叛逆的局面?你是不是产生过崩溃的感觉,对如何解决孩子的叛逆问题并回复到正常家庭生活状态几乎已经绝望?

如果是这样,那么,请你相信:你并不孤独。事实上有无数父母或者教师跟你一样,行走在应对叛逆孩子的泥泞之路。

如果是这样,那么,请你一定要读一读美国Jeffrey Bernstein博士的著作《十天搞定叛逆孩子》。十天就能搞定叛逆孩子?或许有些夸张。但是,如果你能切实采用书中的教育策略,孩子的叛逆行为一定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书中的很多教育观念,将有益于你和叛逆孩子的一生。

相信很多叛逆孩子的家长或教师都读过不少教育书籍。但是,在大多数书里,我们读到的都是“你不可以做什么”,而不是“你可以做什么”。惟其告诉我们“去做什么”,我们才更擅长运用冷静的、镇定自若的态度和纪律去约束孩子,才可以真正打破叛逆孩子的恶性循环。

并非所有的成年人生来就能够很好地教导孩子的,很多时候大家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获得一系列做父母、做教师的技能。但是指导叛逆孩子向好的方面转化,就必须有赖于专业的技能。我们完全可以信任《十天搞定叛逆孩子》里的诸多专业化建议。

当我们为叛逆孩子心力憔悴到忍不住跟同事、好友诉说之前,其实可以先做一件事:问一问自己的内心,孩子的叛逆行为是不是真的跟你的行为、反应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你作出适当的调节,孩子的叛逆行为是否可以频率减少一点、幅度降低一些?很多父母或者教师常常为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而焦虑,而成年人的焦虑会让孩子受到影响,有的孩子会因为成年人的焦虑而反应激烈从而产生叛逆之心。作为父母或者家长,其实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对他的期待是什么,而不是让孩子来猜测我们的期待是什么。那么,孩子就能够冲着坚定明确的“期待”去努力,而不是为“不知道是否达到父母或者教师的期待”而焦虑而叛逆了。

叛逆孩子常常用不服从不合作来吸引成年人的关注。这样的行为,Jeffrey Bernstein博士告诉我们,是因为孩子感受不到父母或者教师的爱。当我们对孩子的行为不赞成的时候,当我们否定孩子的观点的时候,孩子从哪里去感受父母或者教师的爱?所以,尽最大可能地不直接否定孩子,保持对孩子的理解与体谅,然后基于理解与体谅的基础上提出对孩子的期待,会更容易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或者教师的爱。

其实,即使孩子能够从父母或者教师那里感受到爱,他依然还是有可能叛逆的。因为,只有爱是不够的。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专业的素养与技能。当我们对着孩子大喊大叫的时候,相信你内心深处依然是爱着孩子的。可是,这样大喊大叫的陷阱必须要避免,才会最大可能地减少孩子的叛逆行为的出现。

Jeffrey Bernstein博士给出了避免权力之争的16个“秘诀”――这些小秘诀是来自于他过去20多年工作经历中碰到的叛逆孩子的父母:想一想“预防”,注意时间和过渡,观察你在做什么示范,一直坚持你的界限,说出你的想法后就走开,有礼节地提出要求,想一想“妥协”,避免负面标签,顾及你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运用幽默,用恰当的方式向孩子表达他有权力,记住少说为妙,给予选择并要求选择,说“我理解…,但是…”,给孩子赋权,不是每件事都会引发权力之争。这16个“小秘诀”其实更多地在对父母或者教师的指导,指导怎样尽可能地避免跟孩子的冲突。因为叛逆孩子的情感还不成熟,他们想要争夺权力。当家长或者教师想赢的时候,家长或教师自己就引发了权力之争。如果家长或教师能够感觉到自己正在被拖进权力之争时,打破内心的刻板想法很重要。与孩子明智地交战,保持冷静、坚定和非控制,是避免权力之争的关键。

Jeffrey Bernstein博士说:“我们不要想着去操控孩子,而是要赋予他权力让他感觉良好。”让孩子感觉良好,是加强孩子积极转变的一种策略。教师或家长要尽可能地停止关注孩子的消极行为,尽量关注孩子的努力。而增加积极行为可以减少叛逆行为发生的频率。

杜克大学心理学家戴维・拉宾纳博士说:“我对《十天搞定叛逆孩子》中的观点深信不疑,如果能够照此执行,我相信,许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孩子叛逆心理教育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80-01

一、青春期的描述

青春期是指个体的性机能从还没有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在生物学上是指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期,也就是一个男子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青春期主要是以生理上的性成熟为标准而划分出来的一个阶段,它与从心理或社会方面划分出的人生阶段有重迭。在人体生长发育阶段,青春期占一半或更多一些时间。青春期目前在各国并没有一致的年龄范围,一般指13、14岁—17、18岁这个阶段,在心理学上,它又称为青年初期,相当于教育学上的中学阶段,以身体的急速成长为特征。

青春期是怎样启动的?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是由人体内一种叫作促性腺激素的生理活性物质所调控的,它影响着发育,并使其分泌性激素,以维持第二性征的发育及生殖功能和。

二、青春期“叛逆”

1.“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2.“叛逆心理”的成因

(1)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 “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2)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

(3)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高中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

(4)部分家长将自身的错误、片面的认识传递给孩子,使学生对学校、社会甚至家庭产生叛逆。

(5)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

(6)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的一个因素。

(7)当然中学生自身的“完美主义”情节、心智不成熟,易受影响与打击。

三、青春期的“再塑造”

1.教师

(1)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高中生处在青少年时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要认为学生平时的一些叛逆行为有意跟自己过不去,甚至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

(2)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老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

(3)重视心理疏通,多与学生交流。一方面要好好聆听。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尤其对那些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从中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消除师生之间存在的隔阂和对抗心理,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4)树立榜样,形成心理认同。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要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

(5)多宣传、重科学,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高中生在这个阶段叛逆心理是一个心理的弱点。可通过宣传,科学知识的讲解,使学生知道、了解、清楚青春期及青春期叛逆心理。引导他们要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2.家庭教育

从叛逆心理的成因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缺是很主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家长要多与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沟通和联系,互相了解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结合平时家中表现,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很希望得到大人的肯定的,然后适当地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希望加以引导,这样孩子便乐于接受教育并且能朝着学校家长所期望的方向健康成长。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

学会并保持与子女交流,明确疏通与引导的方法。独生子女的出现,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今天的家长一定要学会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家长大都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子女应经常向父母谈谈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内容,当自己的选择与父母的愿望相违时,要通过商量来解决,要摆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3.学生自己

孩子叛逆心理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叛逆生;关爱;宽容;耐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58-01

叛逆是一种心理现象,叛逆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存在明显的年龄特征,青少年较突出。叛逆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影响,重者导致过激行为,严重影响个人成长。因此研究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转化策略,是教育工作者着重研究的课题。

一、初中叛逆学生的形成原因分析

1、初中生叛逆是人性的本质使然

初中时期是一个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始主动承担责任、逐渐建立自己的个性,成就一个完整的自我过程。初中生的大脑结构和机能趋于成熟,思维方式超越童年期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发展,逐渐形成孩子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初中生出现叛逆是普遍现象。

2、初中生叛逆是心理上不成熟的表现

青少年在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在心理的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不足,孩子的认知容易动摇。思维有独立性、批判性,由于认知事物和问题不全面客观而出现偏激、片面、固执甚至极端化,把家长、教师的劝说、提醒和督促看成是不理解、不尊重的管教与约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作出违背施教者初衷的行为。

3、初中生的叛逆与家庭的不良影响有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家庭中的不良因素有: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命令式的说教、无休止的唠叨以及在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等,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渐渐地孩子的心理就有抵触,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4、学校教育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是逆反心理产生的主导外因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由专职的教育者对学生施行的双边活动。对学生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起主导作用。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就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5、大众传播与社会文化对初中生的影响

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注重大众化、新奇性,不可避免地存在对青少年起负面作用的不良影响,并辐射着青少年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二、初中叛逆生的转化策略

1、投其所好,对症下药

对于“逆反”学生,教师应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对于缺乏经验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要联系他们的实际,运用生动事例,讲道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观念;对于教师因处理问题不公,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承认自己的错误,改进方法,以行动取信学生,赢得他们的信任;对于因教师要求过高,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摒弃强制手段,更不能求全责备,应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求。笔者教过一名学生,入学成绩为班级前茅,体育成绩突出,但逆反心理强,热衷踢足球,课堂上看一些关于足球信息的杂志,成绩直线下降。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了他,从此上课就更加不认真了。老师通过了解得知,该生“吃软不吃硬”,此后,老师从他的喜好出发,和他一起讨论“足球”,收集足球名星照片送给他,不时地渗透一些道理,对其思想、心理疏导,渐渐地,他上课认真,思维活跃,成绩稳步上升。因此,要消除逆反心理,最关键的一条是教师要找到学生叛逆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2、用关爱和宽容的力量感化叛逆学生的心灵

(1)关爱的力量

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反之,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效能。因此,要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教师必须对学生倾注爱心,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体贴关爱学生,以赢得学生的爱戴。笔者遇到这样一个案例:一名男生,一直以来沉默寡言,成绩较差,性格孤僻。经调查,该男生自幼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很少见到父亲,更不用说得到父爱。因而他腼腆、柔弱,缺少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心眼小,最怕别人误解,从而把自己孤立起来。了解情况后,老师和同学主动与其交流,将他纳入集体活动中,从学习、生活上关心、帮助他。渐渐地,该生成绩稳步上升。

(2)宽容的力量

对学生一味指责,或过多采取冷处理的态度,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助长他们的叛逆思想,进而使师生间形成敌对态势。教师不妨一改往日的严苛态度,用宽容的心去接纳学生的错误,选择时机有针对性教育,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用耐心和坚持赢得学生信任

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会倾听,才能了解学生,对症下药。当学生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应做出积极的反应,让学生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有利于双方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的偏激行为,教师要耐心疏导,不随意指责。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往往来势凶猛,公开抗拒,教师不要“关、卡、压”,先“冷处理”,摸清情况,了解原因,然后心平气和地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耐心和坚持赢得学生信任,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初中叛逆学生的转化,要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做到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对症下药,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其为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杜月玲.感化叛逆学生三法[J].广西教育,2011(9)

孩子叛逆心理教育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097-02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个人所认知认同的自尊和权益—感性需要和理性需求,而对他方权威和权益或对社会与自然人文环境现状所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活动状态和行为倾向,具有强烈的抵抗情绪,通常表现为情感的对立、言行的抗衡和情绪的抑郁、愤懑。从某种意义上说,叛逆心理是人类自身生存的一种潜在本能,是人类自我完善、自我修正、逐步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生物机能,同时它也是个体心理成长史中一个不可逾越的自我超越和潜移默化的阶段,个体也正是在不断的反叛中、在自我反省中逐步成长成熟起来的。

健康的心理心智与健康的体能体魄同等重要,大学生的叛逆心理总体上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其叛逆心理的成因,主要是由大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以及自身认知水平的高低以及外在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逐步形成的。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当叛逆剧烈失去理智掌控时,却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长期发展下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一、大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使得处于“稚嫩与成熟”边缘的大学生“回归叛逆”呢?先让我们看一组调查数据(如表所示)。根据调查,我们看到,大学生叛逆心理与个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1.主观原因。一是心理因素。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随着年龄和知识、阅历的不断增加,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也日益增强。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会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确立自我的意识。他们不喜欢成人总是把自己当“孩子”,希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和尊敬。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的意见或建议都会被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性地接受。当自尊心受到挫折的情况下,大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秉持批判态度,使他们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自己独立的个性。在这些独立和“反抗”的行为活动中,大学生的自尊心和成人感得到了变相的满足。如果老师和家长采取顺应的态度积极地支持他们的意见或者建议,就会增加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是生理因素。生理上第二性征的逐渐成熟,也促使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渴望独立的意愿。身高体重的变化、生理特征的成熟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和独立意识,对老师的教育和家长指教有意无意地慢慢回避、反感甚至背离,进而形成叛逆心理。因为许多大学生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炼,认知水平偏差度还较大,认识较片面,看问题容易偏激走极端。

2.客观因素。一是家庭因素。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简单粗暴地批评指责或传教士般地驯化,往往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不当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都会无形中对孩子心理形成压力,当这些压力不断积蓄、沉淀,便会在思想情感上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形成叛逆心理。如果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关心与关怀,也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的逆反心理。另外,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很多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经验填鸭式地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结果是父母要管教,子女闹独立,这样的话,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

二是学校因素。教育方式的不当和教育者自身形象的缺失也容易导致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已经接近成人,其是非观与价值观也已经基本成熟,如果教育者不尊重大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主观体验,盲目偏激地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和观点去处理一些大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就会导致学生自身对教育者的排斥,对正面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导致逆反心理的形成。另外,大学生“社会角色”意识的失落也会影响其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学生有着极其敏感的自尊心,在班级这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里,如果他们各自的主观意愿经常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相应的消极对抗情绪。

三是社会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贪污腐化现象的滋生蔓延,极端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观念盛行,人际关系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益诡异多端,行业行规中的潜规则和不正之风愈加盛行,致使社会现实与所受教育的内容形成落差鲜明,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或现象的煽动和影响导致走向极端。单亲家庭的学生一谈父母就色变,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一谈钱就伤心,对未来和前途充斥着无奈和迷茫。另外泛滥的不良信息和功利思想也越来越多地影响蚕食着大学生脆弱的心理防线。对社会现实和理想未来心生疑虑,产生厌倦,进而形成逆反心理,徘徊在失落的边界,进而形成叛逆行为。

二、大学生叛逆心理问题的对策

由于叛逆心理形成原因复杂多样,逆反范围普遍,要彻底消除并非易事。因此,社会、家庭、学校要正确地对待大学生的叛逆心理,学校、家庭、社会需要对大学生的叛逆心理或倾向,给予科学的疏导以及正确的引导。追其根源,标本兼治,对症下药,方能事半功倍。

1.目标定位。充分认识叛逆的消极影响和危害,提高大学生自身克服与修正叛逆心态的自觉性和能力。大学生叛逆心理是一种感性大于理性成分的不成熟心态,是大学生心理不平衡的内在表露。我们必须看到它求新求异,有着开拓创新的趋向和可能。因此,应该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出发,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提高辨别是非和增强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增加心理活动实践等途径办法,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促进他们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成熟 度确立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白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意义。认识到“长大到成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求同存异、去伪存真才是接受正确教育健康成长的最佳选择,盲目的叛逆是不理智和错误的。

2.家庭方面。父母应对子女实行民主的教养方式,充分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天下父母心世人皆知,望子成龙成风但也不可揠苗助长,必须给大孩子的思想留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多一份信任和鼓励,用耐心去抚平和纠正大学生的叛逆心理。父母亲属首先要注意言传身教。言传要以理服人,更要注意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用自己言行对下一代进行润物无声与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逐渐能够正确地对待社会、对待他人、对待自己。社会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思想应运而生,如果我们将孩子的思想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考虑,或许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思想和行为就不会显得那样难以接受了。事实证明,民主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有所成就。

3.学校方面。优化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倡导科学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学校要着重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远离叛逆的泥潭。作为教育者,首先需要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青年大学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对学生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尊重,注重言传身教,注重心理沟通。学校要注意规章制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使之尽量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者要把教育疏导工作做到前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情理交融,绝不可放任自流,更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产生偏私的行为。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教育内容实事求是,要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另外,还要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叛逆情绪与叛逆情节进行正确疏导,引导学生多参加文体活动,缓解紧张情绪;帮助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社会现实,客观地评价自己,从而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社会方面。净化社会大环境。大学生是有着蓬勃朝气和沸腾热血的青年,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思想。在思想和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严格地把好社会风气的“质量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国家一些低俗落后思想不断侵入,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有较大影响。所以,创建优良的社会大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社会各界应相互配合,多创设一些内容健康、形式丰富、生动活泼,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此同时,加强社会治安和文化环境的管理,减少和消除社会阴暗面和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侵蚀和毒害,为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氛围。

科学地分析处理和纠正大学生的叛逆心态,大力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自立进取、创新图强等方面的优良品质,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做好这项工作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方丽英.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7).

[2]甘剑梅.青少年叛逆及其教育关怀[J].思想理论教育,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