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画画的创作思路

画画的创作思路

画画的创作思路

画画的创作思路范文第1篇

1.意象油画及油画民族化思考  

2.试论吴冠中油画语言的民族特色 

3.近现代油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现 

4.文人油画——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必然 

5.意象油画百年  

6.论油画中的情感色彩表现  

7.当代中国油画的现状与思考——从第10届全国美展看中国油画的价值取向 

8.本土化:百年中国油画的主题词  

9.油画作为中国艺术样式的机构化——立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考察 

10.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对中国油画发展的作用  

11.城市文化产业集聚体:深圳大芬油画  

12.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再思考 

13.90年代的中国油画 

14.意象油画,形而上还是形而下? 

15.新中国50年代“油画民族化”讨论的两次会议 

16.中国民俗文化对新时期油画创作的影响 

17.论中国现代油画之写意精神  

18.艺术市场化背景下的中国油画艺术发展之路 

19.浅析女性油画家的创作特质  

20.油画艺术教育与艺术市场 

21.审美的失落——超写实油画艺术和抽象油画艺术的共同特征 

22.论油画的中西融合之路 

23.谈具象油画创作的技法运用 

24.现代中国油画表现性中的审美意象  

25.中国油画的本土化与意象油画 

26.借鉴与融合——俄罗斯油画艺术在中国油画本土化进程中的影响 

27.油画的民族化与本土化之路——中国油画的写意解读

28.油画的突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油画民族化路径探析

29.论我国油画创作的民族性与本土特点——以西部新疆、内蒙、广西油画创作为例 

30.浅析油画的色彩与形体结构  

31.浅谈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作用及情感表现

32.油画形态的演变研究 

33.写意油画用笔的书法意识 

34.浅析油画技法和鉴赏的认识  

35.探寻中国油画民族化历程  

36.由“气韵生动”解读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中的山水精神 

37.色彩:油画艺术的灵魂  

38.油画的中国特色研究  

39.罗中立油画的“本土性”与“当代化”探究  

40.构成和意境——西方油画赏析 

41.关于油画中的情感表达分析  

42.油画教学之我见  

43.论中国写实油画的现实主义之路  

44.关于油画创作教学的思考  

45.析当代中国女性油画创作的情感表现

46.简论油画笔触之美  

47.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48.论油画民族化与民族审美文化-心理结构 

49.也论中国油画艺术的民族化 

50.中国油画风景的意象之路  

51.当代油画本土化思维初探——浅谈中国油画意象表现与审美

52.油画创作探析——油画创作的教学思考

53.明清西方油画传入中国研究 

54.试论吴冠中油画民族化思想

55.油画人物创作谈  

56.论意象油画的诗意魅力  

57.浅谈中国当代风景油画的发展状态 

58.论风景油画创作中的艺术表现形式

59.20世纪初期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人对油画民族化的探索

60.黑龙江地域性油画的创新  

61.中国当代油画家的群体意识与油画创作风格演变

62.关于油画中国风的认识 

63.油画色彩语言的精神表现

64.利用色彩和谐模式辅助提取油画主题色 

65.浅谈中国当写作意油画的语言形式 

66.中国元素在当代油画艺术中的体现  

67.中国当代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与实践 

68.意象油画:油画的本土化之路 

69.浅谈油画创作中的装饰性色彩语言 

70.中国油画语言中的写意精神 

71.《六胖子油画技法》编后谈 

72.油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73.俄罗斯传统现实主义油画中的个性视角——从安德烈·斯克拉良科看“俄罗斯新生代现实主义油画”的转型与发展

74.多元化教学在中国高校油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75.浅谈油画技法研究  

76.《油画人物写生》教学研究——兼论关于写实性油画的理解与认识

77.中国当代意象油画的表现语言探析  

78.浅谈油画风景创作对中国画形式美的借鉴  

79.论民族色彩在中国油画中的体现 

80.谈高等师范院校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构建  

81.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油画民族化  

82.新疆油画发展现状及其在国内的影响  

83.环境对广西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  

84.中国传统油画三千年考略  

85.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

86.油画中装饰性色彩的艺术表现  

87.油画技法中的灰色表现  

88.中国油画发展现状及对写实油画当代属性的思考 

89.中国油画的基本问题(上)——油画艺术讨论会书面发言

90.新疆当代油画家群体与其创作风格特征 

91.多元化教学在中国高校油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92.油画材料技法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考 

93.中西方油画艺术中写意精神的比较研究

94.潜意识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研究 

95.西方传统油画技法与东方绘画表现形式的渗透与融合 

96.试析近现代油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97.寻求东方文化品格的中国油画——中国油画艺术展的历史叙述 

98.从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谈“民族化”问题 

99.色彩对油画风景创新的意义

100.新疆油画源流拾遗  

101.摇滚乐对于当代油画艺术借鉴价值分析

102.浅谈中国当代油画的创作与发展  

103.现代油画创作中个性化油画语言的选择

104.油画审美略论  

105.民族元素在中国油画中的体现 

106.浅谈当代中国油画的写意 

107.中国当代意象油画图式语言探析 

108.中国装饰元素在当代油画中的应用  

109.从再现现实到意象表现——新时期对于现实主义油画创作方式的反思与突破 

110.油画民族化的历程及启示  

111.论油画创作的主观性色彩语言 

112.厦门油画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 

113.谈清宫皇帝后妃油画半身像  

114.油画创作中对装饰艺术语言的借鉴与运用  

115.中国意象油画作品中的线语言解读 

画画的创作思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彩画;笔墨观念;审美意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水彩画创作的不断发展,中国画笔墨思想与水彩审美意象的建构之间逐渐产生了微妙的关联,中国画理论和美学观念也开始渗透到了当下水彩画创作之中,并且为建构本民族的水彩话语体系提供了基础。换句话说,以中国画笔墨观念为核心的艺术理论与当代水彩创作相融合的现象反映出我国当下部分水彩画的创作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西方艺术话语的属性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而东方美学观则成为指导其创作的重要规则。实际上,我国当代水彩画的发展路径也已经表明片面地迎合西方绘画的评价体系和审美范式并不符合本民族自身的审美习尚和历史文化传统,更有甚者可能会使得我国当代水彩画的创作沦为西方艺术的附庸,从而失去自身的独特性。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我国当代水彩的一些创作者们开始审视现有的创作规则,并试图从本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中找寻可以实现水彩创新的路径。在我国古代绘画理论体系中,笔墨观念处于核心的位置,二者始终贯穿于中国画发展历程。从南齐谢赫的“六法”到五代荆浩的“六要”,再到明末董其昌的“南北宗”中有关用笔的论说,以及清初石涛的“一画”,无不将笔墨作为绘画的核心。不仅如此,笔墨对传统绘画的重要性并不局限于创作层面,还对传统美学思想和品评标准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也直接决定着“意境”这一核心美学范畴的营造效果。可以说,笔墨的处理效果直接关系到画面的视觉效果,尤其关乎审美意象的构思以及画面意境营造的成功与否。传统中国画的创作是这样,当代水彩的创作亦是如此。

审美意象的建构在当代水彩画创作中也格外重要,其不但关涉到画面的审美互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决定了画面意境的营造。换言之,审美意象是包括水彩画在内的诸多画种的必要组成,决定了画面意境构建以及其后审美活动的开展。众所周知,我国现代水彩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接触了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绘画后,面对着西方纷繁复杂的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水彩画的创作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面貌,并在此后数十年呈现出诸多样式与特征。如同此时期的其他画种一样,在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后,创作者们努力找寻水彩画现代化的路径,总体上可归为两种:其一,以西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为范本,运用西方绘画的图式语言和形式风格来改造传统的水彩画创作,并且借鉴其他画种的创作思路;其二,强调我国水彩画的特殊性,反对片面照搬西方绘画的创作范式,转而主张遵循我国水彩画发展的内在逻辑,并且从本民族自身的文化艺术传统中去汲取创作的养分。可以说,前者试图借助外来艺术改造传统水彩画,而后者则主张与西方水彩画拉开差距,将传统的绘画理论融入到现代水彩画的创作之中,以此构建起具有东方美学属性的水彩画流派。当然,这两种思路是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为当时水彩画的现代化转向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路径,并二者最终汇聚成为当代水彩画创新的基础。客观地说,中国画笔墨观念对水彩画创作的渗透和影响更多地是源自20世纪末有关绘画现代转向的反思与探讨。新世纪初,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为繁荣文化艺术不懈努力成为广大艺术工作者的共识,以往那种照搬西方创作范式,刻意迎合西方艺术体制,而忽略本民族实际情况的创作行为开始受到质疑和批判。在这种情境下,如何摆脱西方艺术话语的限制,建构符合本民族文化艺术发展逻辑的艺术评价体系和创作规范也成为当时学术界普遍探讨的议题。当代水彩画创作中的水墨转向现象使得中国画理论开始融入到一些画家的创作中,进而部分改变了当代水彩画的创作路径和审美观念。其中,最为关键的当属审美意象构建以及画面意境营造,而笔墨观念对审美意象的建构则主要体现在形式语言层面的认知与使用。具体而言,审美意象的建构首先需要画家从繁杂的视觉素材中选取具有形式美感的物象,并且通过各种形式法则及笔墨规范最终构思和提炼出富有审美意蕴的视觉形象。换句话说,审美意象并不直接存在于画面之中,而是存在于画面的审美活动之中,是创作者和观赏者赋予的具有形式美感的视觉对象的审美观照。因此,审美意象的产生必须以画面视觉形象的塑造为前提,否则便无法有效激发读者的审美情感,审美活动也就不能展开,也就导致审美意象无法生成。审美意象属于主观精神与客观物象相互作用的产物,其生成必须建立在视觉形象或者说视觉物象的基础上,也就是必须依赖于物质载体。实际上,当代水彩画对审美意象的建构正是其有别于西方现代绘画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知道,包括水彩画在内的西方现代绘画尽管摆脱了模仿论准则,也涌现出抽象画派,但是其视觉物象的呈现方式仍然具体的,与之相对,东方美学主导下艺术形象则更加强调主客体之间的精神互动,追求一种在有形的视觉物象中体现出无限的哲学思辨。也就是说,西方绘画呈现的是一种实体性的美,而我国现代不少水彩画对于意象的建构则显示出一种主观性的美,意在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效果,强调观赏者与审美对象的互动。不仅如此,传统笔墨观念的思想还深刻地影响了当代水彩画创作中的某些技法及形式语言。中国画笔墨观主要分为对笔的运用和墨色的经营这两个部分,其中用笔则强调以书法入画,也就是以书法的用笔来描绘、勾画物象,强调用笔的虚实、灵动和变化,而墨色则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哲学涵义,古人讲究墨分五色,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来烘托出画面的情境。这些观念也逐步地反映在当代水彩画的创作上,并且直接体现在画面的视觉物象的描绘上。例如,传统水彩画的创作技法深受油画的影响,其构图、用笔也大多沿袭了油画的创作范式,随着国画笔墨观念的深入,当代许多水彩画家在描绘物象时开始将中国画的用笔应用在实际创作过程中,线条抑扬顿挫,富有变化。不仅如此,国画用笔的曲折、虚实变化也在当代水彩画的创作上得到了体现,画家在创作中更加注重线条在画面中发挥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线条或者笔触在当代水彩画中的地位。另外,当代水彩画在媒材的经营上也显然受到了传统笔墨理论的影响,反映为画家摆脱了西方传统绘画将色彩单纯地视为一种描摹物体的手段,转而突出水彩画媒介自身的语言属性,如强调颜料与水媒介的相互作用所呈现出的视觉肌理效果。可以说,当代水彩画在色彩的处理上显示出浓厚的传统笔墨观念,使得水与色彩成为营造视觉物象的关键手段,从而摆脱了其作为描绘物体的附属地位。尤为重要的是,水与色的主观使用使得当代水彩画的创作具有了中国画写意般的视觉特征和审美属性,进一步丰富了当代水彩画的艺术语言和评价话语。

画画的创作思路范文第3篇

本文试浅析“迁想妙得”、“澄怀味象”的玄学方法理路中的具体显现

在“迁想妙得”、“澄怀味象”的玄学方法理路中,具体显现的特征主要有两方面:1.以佛学为主要的宗教式的思维理路,创变“迁想”与“妙得”的审美方法。2.以佛教“心缘俱寂”的心态去创变“澄怀”与“味象”的审美意境。

一、“迁想”与“妙得”在画论中的理路中的显现

以佛学为主要的宗教式的思维理路创变“迁想”与“妙得”的审美方法,正是这一时期玄学方法的表现特征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佛教艺术也随之发展,其中宗教式的思维理路和意境表现形式必然形成此时艺术创作者表达观念的形式手段即方法。这种现象出现恰是来自时代的蕴生,从汉末儒家正统思潮逐渐衰退和玄学兴起,为佛教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思想条件。此时的佛教不仅是宗教,而且已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审美思潮。在思潮驱动下,必然形成相对应的审美方法,具体表现在对宗教思维理路的创变与运用。

宗教的思维理路是通过虚幻方式得到“来世”幸福的满足,这种虚幻的具体表现就是通过幻想、联想,从而达到意境的理想境地。这一思维理路的形成,正是来自于人的欲望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结果。从宗教开始的图腾形成,到巫术的历史发展,之所以能演进到今天,恰是人们在不满足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一理路形式,从而在精神中得到满足的目的。例如,无论是神、上帝,都是靠幻想而产生的,在幻想基础上再与自己实际利益相联想,进而达到它的实现。这一点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幻想给人类造成了神……一个对象,惟有在它成为幻想、或想象力的一个本质、一个对象时,它才被人拿来做宗教崇拜的对象。”1由于这种宗教的精神满足,是由幻想构成的,所形成的最后实现的意境也是虚幻的是浑然不定的,因此在宗教里凡是描写理想的词语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如:“上帝”、“天堂”、“净土”、“禅”、“涅”等等。然而正是通过这种虚幻的理路,让信仰宗教的人们去接近他们神灵的上帝,感受意境的实现;以此达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激发起对宗教虔诚信仰的情感力量。然而魏晋南北朝佛教信仰中的禅悟,正是以这一理路过程达到“空”的意境。如:从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坐了七天七夜的顿悟案说,到后来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其禅宗思维理路核心目的讲“顿悟”或是“渐悟”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过程正是宗教理路的具体体现。如“顿悟”的瞬间之悟和“渐悟”的循序渐进之悟,其中的悟都是表达一种由幻想到联想过程的飞跃,在飞跃中达到意境的实现。然而,这种思维理路恰被融合在此时玄学方法之中,被此时期人们用于艺术创作表现。如“迁想”与“妙得”的理路方式,就是这一理路的具体显现。

“迁想”与“妙得”,是东晋画家顾恺之在他的《魏晋胜流画赞》里所提出的一种绘画的审美观点。此中既是美学的一个命题,又是审美思维的一种方法。“迁想”乃是禅学理路中悟的过程,“妙得”是最后结果的境界。顾恺之认为绘画艺术要想达到“传神写照”2必须经过“迁想妙得”的审美理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此以巧历不能差其品也。”3此话说出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离不开幻想、联想、理想的基本理路过程。作者通过人、山水、狗马的比较,实质讲人的表现最难是灵魂性。艺术中所有的种类的创作,它们都是思想的符号,要想让符号达到目的,表现意境;必须赋予它们人的灵魂,以此才能契合于人的心灵。否则,只是死符号,是没有灵魂的形式;艺术也就失去了艺术价值。然而要想到达价值的目的,离不开审美的过程,悟的过程,迁想的过程。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妙得”。然而,这种幻、联的具体显现,就是对直观的透视,即对生活的经历、过程中“形”、“象”、“迷”的过程不断感悟,才能进入妙悟的意境。这也正如慧能在《坛经》中所说:“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这种方法用在绘画中也是如此,要想赋予绘画中最高意境,就必须经过创作者的迁想的累劫,从而形成深刻的思想观念。并将观念渗透在作品中,才能让绘画充满着灵魂性,即“传神写照”。如他在《魏晋胜流画赞》中,以这样的方法评《小烈女》:“画如恨,刻削为容仪,不尽生气,又插置大夫支体,不以自然。然服章与众物既甚奇,作女子尤丽衣髻,俯仰中一点一画皆相成与其艳姿,且尊卑贱之形,觉然易了,难可远过之也。”头几句讲形貌的描绘虽很下工夫却不够“自然”不够有“生气”,但把烈女之眼还是画了出来;后一段讲对她的服饰的表现,“一点一画”都对表现她的艳姿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并且使观众一眼就能辨出人物的不同身分,认为这是不大容易超过的。又如评《壮士》,认为“有奔腾大势”,却并不传神,“恨不尽激扬之态”。然而,这种理路方法的表现,不仅在他的评论上,更显现在他的绘画之中。所以他在画中追求心态表现,追求灵魂的赋予,追求“妙得”的空灵玄远意境。如他的《洛神赋图》以三国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题材,创作他的绘画。由于特定情节要求,通过对人物和景物远近、上下、高低的位置布局,不仅体现出龙鱼鲸鲵的动态奔放之感;而且也品味到超越时空的自由驰骋玄远之境。

然而,传神的灵魂在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更以“气韵,生动是也”为绘画主脑来阐述他的“六法”。如所谓的“气韵”、“神韵”,乃是创作者如何将感悟的灵魂真正地赋予在作品里,这是“妙得”的具体显现。然而,从“妙得”观念形成到作品形成更离不开“迁想”的过程,只有在此理路中才能更好地运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的形和色方面的技巧。乃至“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构图和承传复制的表现价值。从中达到“得意忘形”的妙得意境。当然,这种理路审美方法不仅体现在画论上,此时代的陆机《文赋》在谈艺术创作时,更是给予“迁想”与“妙得”审美方法的精辟描述。“……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八极,心游万讯”。通过“收视反听”的内视内听和“耽思傍讯”深深思考,驱动着幻想飞驰在宇宙间自由地畅想,使感悟从朦胧到清晰,乃至情来神会于难以言表的玄境之中。只有如此,才能赋予作品的灵魂,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刘勰更是如此,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讲道:“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捷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在这里刘勰更以佛之理路方式,阐述了神思的妙悟过程。艺术创作从感受到构思过程,其中心神驰骋的自由想象很重要。只有通过此种的思维理路,才能达到既能上及千年之久的往事,又能觉察万里之遥的物象,以此形成特有的审美开悟。所以,“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从而达到玄之意境的审美享受。虽然达到这种意境离不开宗教似的理路方式的思维过程,然而在思维过程中更离不开宗教“澄”式的心态的基础,同时这也是玄学方法审美特征的重要因素。

二、玄学方法与“澄”式心态的运用

“澄怀味象”的审美心态,恰是玄学方法中 “澄”式心态运用的具体显现。“澄怀味象”是刘宋时期画论家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中所提出的审美观点,同时也是审美的一种方式,一种心态。这种心态的形成,既有儒、释、道演进的历史性,又有魏晋南北朝玄学时期的特殊性。其主要表现是将儒家的“仁者乐山”和道家的“游心物外”的“涤除”与“坐忘”,及佛家的“心缘俱寂”在特殊时期里自觉地融合为一体,即玄学方法中的“澄”式心态。

宗炳是老庄儒与佛兼宗的,所谓“若老子与庄周之道,松乔与列真之术,信可以洗心养身。”4这里所说的“道”,并兼释道儒。“澄怀”就是老子所说的“涤除”,庄子所说的“坐忘”。管子与荀子等所讲的“虚静”、“虚一而静”,佛家所说的“心缘俱寂”等。“味”即品味,即进行审美活动靠品味,靠浑然无尽的一种无可言表的精神感受,而不是依靠理念判断。“澄怀味象”就是进行审美活动时,主体在心理上要排除一切杂念,处于绝对的虚静、“心游物外”、“与物共契”。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审美观照。然而,此中佛的理路下的“俱寂”心态表现尤为突出。这种审美的心态的方式的形成,既有历史的承传,又有时代思潮的滋养。如汉魏时在安世高传译的《安般守意经》中所讲的禅学,就充满着“澄”的方式规则。如“安”指入息(吸),“般”指出息(呼),“安般”就是呼吸之意,“守意”就是专注一心。所以“安般守意”实指让人能达到“澄”的心态一种方法的过程。也就是用数出:出、入息的次数方式,将浮躁、散乱的意识全部集中到数一至十的呼吸数上,从而达到心意专一而不浮躁散乱;以致“寂无他念,泊然若死”。这种“俱寂”的心态方式,贯穿佛教始终。例如,虽然佛法广博,但其中要旨都没有出于戒、定、慧三学。戒者,主要是讲如何收束身心;定者,则在于专志凝神;而般若智慧则使人穷妙极致。然而佛学的这种心态审美方式又恰好与老庄悟道之理相通,因此形成了此时期玄学方法的特征表现。如当时的佛徒名僧,也多通世典,好谈虚玄,传法讲道。所以魏晋时代之佛学,不论在行事风格,抑或在研读书籍及所用之名词术语方面,均与道学家没有多少区别。至于思想内容方面,则常常道佛互证,以“无”谈“空”,“涅”“本无”,遥相符契,真可谓名人释子携手并进共入一流。魏晋时期的“六家七宗”学说,就集中地反映了这种合流的情形。这也是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能表现出“澄”的审美心态方式的根本原因。

所以,宗炳以“澄怀”的心态方式去论说《画山水序》,将山水画为“澄”的审美符号,在符号里去体味象的意境。所以他说:“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愧不能凝气怡身,伤砧石门之流,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以目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目。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素娟以远应,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画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皆可得之于一图矣。”在画布色象符号之中,“制小”而不“累其似”;可将昆仑之形,围于方寸之内,以此在“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宗炳将玄理中的空寂之境,寓于山水之中;并认为岩谷林壑是“澄”、“涤除”、“坐忘”、“虚静”、“俱寂”的天堂。山水画又是意境之“畅神”的审美符号,所以“身所盘桓,目所绸缪”。让心灵世界栖息在山水之中,以此达到味的体悟,味的意境。

这种“澄”与“味”的心态方式,不仅体现在宗炳的《山水画序》里,东晋末年画家王微《叙画》中,也显现出这种“澄”与“味”的审美方式。他以“容势”之说,道出了创作山水画时“澄”的思维理路与心态的根本。即如何让心灵在“澄”的心态过程中,真正进入山水之中,使之山水画充满着灵魂性。他说:“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且古人之作画也,动以案城域,辩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灵所亡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目之明。曲以为嵩高,趣以为方丈。以友之画,齐乎太华;枉之点,表夫龙准。眉额颊辅,若晏笑兮;孤岩郁秀,若吐云兮,纵横变化,故动生焉,前矩后方出焉。然后宫观舟车,器以类聚;犬马禽鱼,物以状飞。此画之致。”他认为山水画的最高意味在于“意求容势”,在于以“澄”心融合于山水。从而使之“一管之笔”,虚拟出宇宙;使之绘画符号充满着灵魂的“趣味”。以此让山水含笑,让孤岩吐云;让画布的方寸之地显现出山水自然在纵横变化之中的动态之美,从而达到“神飞扬”、“思浩荡”的致高之味。这也正如他在《叙画》中所说:“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此画之情也。”甚至王微认为这种味的感受价值,远在于音乐和珠宝之上。对于山水画有这种宗教似的崇高审美之感,没有“澄”的心态感受,没有“澄”的思维理路方式去载体于审美者,是达不到这种“神飞扬”、“思浩荡”的意境。

所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顾恺之为首所写的画论,其中内涵不仅仅是表现艺术审美思想,及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巧、法则;更重要的是在玄学思潮滋养下形成玄学审美方法。在这一方法形成中传统儒释道的根源审美逐渐走向了成型,并在历史发展中渐渐地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审美方法定势。这种审美方法不仅支撑着、承载着、理路于文人们的观念思想,而且它也功能于艺术作品的形成。然而玄学方法的成型与定势,随着历史的发展又逐渐形成了中国人审美的传统惯性,形成了这种传统惯性审美的方法论。正因如此,中国人才将中国古代的传统艺术承传至今,从而使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形成民族的独特魅力。因此要审美于山水画艺术,研究魏晋南北朝的画论,不能忽略对魏晋南北朝玄学思潮下的玄学方法论的探讨。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深入体味此时期的画论与山水画的审美价值。

参考书目

1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680页。

2 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

画画的创作思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动画教育;动画艺术;民间艺术文化;动画创作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12-015-004

数字时代下,新媒体技术与数字化终端的崛起与发展不只意味着动画艺术形式与传播方式的变化,更蕴含着动画创作的方式与内容的发展变迁。如何培养出能够在未来与世界动画强国进行竞争的优秀动画创作人才,是摆在中国高校动画创作人才的教育面前的一大挑战。

中国高校动画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动画创作人才具备适时吸纳数字技术优点,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与新设备,提高动画创作的技术手段与视觉表现的能力。从目前国产动画的创作过程来看,我国的动画创作人员并不欠缺这方面的能力,高科技的应用早已经渗透在我国动画创作的过程当中,中国高校动画教育的贡献功不可没。我国早在2005年推就出了国内首部三维动画电影《魔比斯环》,当是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动画的制作水平已经在向高技术发展,它的重大意义就是告知全世界,中国当时就已经拥有独立生产和制作三

维动画的能力了。

另一方面,中国高校动画教育要增强动画创作人才提升其所创作动画的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能力,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合理结合。目前的国产动画虽然应用着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数字设备,可是创作出来的国产动画片却只能面对低龄化的受众市场,近几年屡创动画电影票房纪录的《喜洋洋与灰太狼》系列动画电影就是很好的例证。国产动画的低龄化创作趋势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高校动画教育对动画创作人才民族文化培养的缺乏。目前,中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动画专业,从事动画制作的人员也已经不在少数,中国的动画产业看似前景一片光明的背后,却是中国动画片创作人才的极度缺乏,中国高校动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提高。

2 中国高校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校动画教育发展遇到了瓶颈,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近些年来培养出的动画创作人才缺乏艺术创造力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很多人将其归因为动画制作的技术水平有限,画面效果无法与国外动画片抗衡。这种过时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是站不住脚的,目前,我国的动画教育虽然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设备上已经与数字时代的发展像接轨,配备了先进的动画教学实验设备,并搬用了国外的动画教学课程设置。中国高校动画教育出来的动画创作人才的动画技术制作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况且,中国动画这几年在平面和三维的制作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制作水准同国际动画强国的一线水平还有差距,但也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中国高校动画教育这几年培养出的动画创作人才的动画制作水准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但是停滞不前的创作思想却阻碍了他们创作出高质量的动画片。为什么配备了顶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课程却仍然难以培养出能够创作出优秀的高质量动画创作人员,这其中既包括中国高校动画教育思路的狭隘问题,也有动画教育人员对于动画艺术认识不足的问题,导致了培养出的动画创作人才难以胜任国产动画的质量发展需要。

动画创作人才的成功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实现的。一个成熟的动画创作人才并不仅仅要精通绘画与电脑软件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与一定的创新能力。因为动画是一种文化,动画业被定义为文化产业,它被看作是多学科的互融性与交叉性,从实用性的、解决问题式的活动上升到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文化现象的大背景下的一种必然。作为现代设计中最重要部分的动画,它集中了美术、设计、服装、电脑技术、美学、文学、社会学、营销学、电影学、表演等最为广泛的要素,是最具有多科性和互融性的学科综合体。因此,动画的繁荣,决不仅仅靠熟练使用电脑、绘画造型能力强就可以做得好的。

动画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具有很强的外在形式的可塑性,但是合适的内容题材的选择才是优秀动画作品所必须具备的。丧失了主题内容的动画作品,就好像没有燃料的跑车一样,纵然被设计制造的再精良,也只是件摆设。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2005年雷声大雨点小的中国第一部纯三维动画电影《魔比斯环》,这部动画电影的制作过程历时五年,耗资上亿的大片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三维动画制作技术,到最后上映时却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没有自己特色。不论是剧情的设置还是人物造型的设计方面都不免显得有些俗套。从概念构思创新角度看来,《魔比斯环》并没无可取之处,它既没有达到预计中的走国际路线的效果,也没有体现出任何民族性的特色。可是如果站在有利于动画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魔比斯环》则填补了中国动画史上没有三维动画电影的空白,证明了中国的动画制作水准的提高。从这个例子看来,国产动画的制作水准已经不是束缚其发展的主要枷锁了,中国高校动画只有想办法提升动画创作人才的创作构思、丰富动画的表现手段,真正地体现出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特色,才能培养出能够与从众多动画强国进行竞争,并找到突破的契机的优秀动画创作人才。

相比之下,美国好莱坞在1998年曾经以中国的民间故事《木兰从军记》为故事素材,改编成的动画片《花木兰》在上映的第一周就取得全美票房冠军。但是作为如此优秀的动画故事素材的原产国,中国国内的动画创作人员却对如此耳熟能详的素材“视而不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动画教育对动画创作人才培养的失职,使得现在的中国动画创作人员对本国优秀的民间文化不甚了解,这也是制约中国动画发展民族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 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对高校动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伟大民族。如此悠久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多样的民族风格,必然使得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来培养出独具一格且内涵丰富的民间文化。它是我国本土文化的基本组成要素,是最能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之一。而将优秀的民间文化中所包含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合理地应用到艺术创作当中去,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形态的过程,则成为中华民族体现自身民族特色的主要方式。

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产品,它的民族特色就如同戏剧一样,主要从内容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体现出来的民族品格的深度与广度。动画的民族风格是由本民族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语言心理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在其内容、形式、格调、表现手法上,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与审美需要,尤其是本民族的文化心理需要,体现出与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气质。

首先,从审美心理方面来讲,就动画而言,越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的题材内容,就越容易引起国际动画界的兴趣,越能在世界动画中标出自己的位置,同时也能契合外国观众猎奇的观看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民族的,越具有国际性。中国老一辈的动画创作人员就是通过自身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学习和体会,将其运用到动画的创作当中去,才在当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例如:从万氏兄弟于1926年完成中国的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到后来的《三个和尚》、《九色鹿》、《牧笛》等等,这些民族风格鲜明的作品在伴随着中国动画成长的过程当中,为中国动画赢得了“中国学派”的美誉。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在题材选取方面,民间艺术都为这些优秀的作品提供了广阔的取材范围。在题材选取方面,中国动画多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通俗文学为原始素材,进行再创作。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就来自于神话传说;来自于民间故事的有《马头琴的传说》、《日月谭》、系列片《阿凡提的故事》等等;还有的取材于寓言和成语,例如《三个和尚》和《骄傲的将军》。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由于我国民间美术、曲艺非常发达,艺术形式种类丰富,例如像国画、剪纸、皮影、刺绣和书法这些独特的表现手段都完全可以运用到动画领域当中。中国动画在发展的几十年中,就是吸取了民间美术的营养,创造了许多新颖的动画形式,而且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例如:由于从国画当中得到启示,我国于1961年拍摄的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就为世界动画界增添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新片种;在1963年,又拍出水墨动画片《牧笛》,片中运用水墨表现了人物、家畜和山水,清秀的画面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风格。

而这些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动画形式必然只能产生于自身丰厚的文化土壤。遗憾的是,早在二十世纪中叶就被世界动画界所瞩目的中国动画走到今天却迷失了方向,如今这一代的中国动画观众对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片耳熟能详,对国产动画片却漠不关心,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动画的悲哀。

中国动画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能在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20世纪60年代以来借鉴水墨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本土艺术造型语言,创作的动画片都比较优秀,但我们并没有沿着此路走下去,更没有创新。中国本土艺术造型语言非常丰富,但如何能将其转化为动画艺术形式,如何使传统的本土文化符号转化为一种能为当代人所接受和喜爱的动画艺术形象,是需要中国高校动画教育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语言,就不能仅仅把一些传统文化样式、民间美术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搬到动画当中,要经过动画创作人员经过自己的创新思考,将传统的艺术形式转化为现代民众能够接受的形式加以表现。如果仅仅是照搬中国水墨画、民间剪纸、皮影等具体艺术形象,将无法脱离这些艺术自身的功能特点,掉入模仿抄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从本土文化、民间文化中应该寻找那些民族风格鲜明,造型独特,而又适应于动画艺术表现的文化资源作为动画素材加以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国际化、现代化是不相违背的,关键在于创作者如何构思、如何运用。作为现代的国内动画创作人员,应该注重审视中国本土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不论是传统木板年画,还是皮影、壁画等艺术形式当中,都有动画创作所需求的造型元素,但如何把这些丰富的形象具体化、个性化并加以综合提炼,仍需要创作人员进行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其实美的本质是一致的,但美的形式却是多样的。这形式的多样性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由于自己对动画的不同理解而发展的适合本民族的表现形式,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而对于中国动画,照抄照搬不是办法,重要的是在融会贯通之后,开创自己的民族风格,那样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民族化是指动画的精神内核,一定是反映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风土人情、文化特色,没有民族性便没有个性与特色。

中国本土文化中包容着深厚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形式,为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行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也是很完整的参照。动画不仅是一个影视形象,它可以通过一系列后续产品的衍生开发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发展民族化的创作道路,坚持从本土文化中发掘宝贵的资源,不仅是国产动画的发展出路,更是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

现在,中国动画的发展正走到了十字路口,曾经的辉煌固然令我们骄傲,但残酷的现实还是逼迫我们进行思考和学习。我们的动画民族化的路子走了几十年,突然走不动了。于是就有人提议放弃民族化创作道路,发展国际化道路。目前中国动画的“洋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是内容题材和形象设计多方面的“洋化”。这种倾向的出发点也许是为了迎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但是一味的模仿别人也就意味着丧失了自己的特色,这样制作出来的动画片当然不会被认可。解决现代化问题不能否定民族化,民族的特质、民族的文化才是中国动画创作的根基。中国高校动画教育需要在将民族性作为其发展根基的同时,必须深入探索现代化改革,使民族的精神特质符合现代社会审美的需要,才能真正融合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动画创作人才。任何艺术作品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之后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有将民族的精神与时代的内涵相结合,在现代语境下探索展现民族特质的新道路,探索时代条件下民族新的动画话语,实现新型数字技术与传统民间文化相结合的动画人才培养模式,中国动画才能够迎来振兴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刘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成人动画竞争战略.现代传播[J].2006(4)

2 陈书禄.中国文化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刘娴.中国动画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中国电视,2005.(8)

4 娄淑芬,李明.中国动画“民族化”之思考.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23(1).

5 彭玲.关于中国动画文化发展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13(1).

画画的创作思路范文第5篇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插画这种艺术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为更多人所关注。传统的插画一般出现在报纸或者书籍中,应用领域狭窄,正因如此,插画的发展曾经较为困难。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插画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插画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得到了更多肯定,开发插画设计教学的新思路,也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问题。

关键词:

插画设计;教学活动;现状;新思路

信息时代的来临,极大增强了插画的艺术性与商业价值。当今社会是一个追求个性,推崇时尚的时代,插画的魅力被更多现代人所认可。插画具有趣味性与个性,满足了当代人的文明需求。计算机在插画制作中的应用,极大地缩短了插画的制作周期,也让插画的造型得以丰富,色彩更加多样。插画设计教学是培养插画设计人才的重要实践,优化插画设计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思路,有利于插画艺术的长期发展。

1插画设计教学中的问题

1.1插画设计教学方法传统插画设计专业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活动的现代化程度,选择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理论知识,给学生操作与演示插画设计的全过程,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教师将课本上的插画制作知识搬到课件上,习得方法之后,学生要完成插画制作,就要对教师课上的制作过程反复模仿。那么,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思维就容易被课本知识所限制,只会模仿教师去解决学习问题,不能于实践中解决实际设计问题。

1.2插画设计教学模式单一目前,我国的插画设计教学模式相对落后,教师并没有完全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在插画设计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是课堂中的主导,是课堂学习中的中心。在没有全面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情况下,一些教师自以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自学能力差,美术功底有限,不能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插画设计知识的探究。教师的“自以为是”让学生只能在课堂中被动地学习。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热情也不足,更不能自主去创作一些插画作品,很难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影响了学生插画设计能力的发展。

1.3插画设计考核方法落后插画设计教学的考核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学校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一个考查因素。因此,教师会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切教学活动围绕考试转。许多学校会利用期中或者期末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一到两个小时的考试时间内完成插画的设计与制定,其结果的科学性可想而知。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后,无法得到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他们的学习信心会被打击,学习积极性也会下降。

2插画设计教学新思路分析

2.1加强教学方法创新做好教学方法创新,对于插画设计课堂氛围的改变有着重要作用。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教学观,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甘心做学生的引导者,通过教学工作为学生服务。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但也是课堂中的引导者。改变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可以极大地提高插画设计教学效率。插画设计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可以从课程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动手动脑,在设计的同时完成自己的想象。合作学习法与项目教学法都可以应用在插画设计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期待选择一个适合合作学习的项目,促进学生体会插画设计的全过程。比如,教师可以针对“音乐改变生活”这个主题,让学生四人为一组,给学生一周时间去完成一幅插画作品。充裕的时间以及时代性的主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插画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插画设计学习中去,促进学生插画设计能力的提升。

2.2加强教学模式创新学生选择插画设计专业,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就业。满足市场需求,是开展插画设计教学的重要目标。加强校企联合,给学生提供更为真实的插画设计工作环境,更为专业的插画设计项目,能够让学生眼前一亮。学校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打造,可以通过教师将真实的案例带入课堂,也可以通过学生的企业实习促进学生接触真实的插画设计案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接触真实的插画设计项目,才能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插画设计案例的能力。比如,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共同的人才培养协议。让插画设计专业的学生每月去企业实习一天,感受真实的插画设计工作氛围,并在企业中获得一些日常学习需求的资源与新鲜想法。也可以每周安排一位一线插画设计人员到学校内讲一个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行业的需求,更好地提升自己。

2.3加强教学考核创新做好教学考核创新,给学生插画学习上的正能量,是促进学生进步的重中之重。学生一个学期的插画设计所学,不可能通过一到两个小时的考试展示出来。学生的想法与才华,很难在情急下得以完全展示。因此,学校可以将考核改为书面考核与实践考核两个部分。书面考核的内容为插画设计专业的书本知识,而实践考核则考核学生对插画设计的看法,让学生将这一学期中最满意的作品作为考核作品。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付出有回报,努力被肯定。只有考核方式得以创新,才会让插画设计教学更加灵活。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插画艺术为更多人认可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学习插画设计。加强插画设计教学新思路的开发,才能推动插画设计教学效率的提高。当代教育工作者要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自主创新教学思路,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态度设计与实施教学,明确课程核心。只有教学新思路得到实施,才能让插画设计专业的教育工作更加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马莉,刘浩然.在插画设计教学改革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3,(5):149-150.

[2]郝孝华.商业插画技法的风格与实践教学——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插画设计谈起[J].现代妇女(下旬),2013,(4):130-131.

[3]张真.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插画设计教学研究[J].艺术研究,2015,(2):230-231.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画画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华文化画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华夏文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