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学专业的就业去向

农学专业的就业去向

农学专业的就业去向

农学专业的就业去向范文第1篇

农业中专教育这些年来有了非常好的发展,从宏观上来看,有两个突出的特点:1培养的学生,现在基本上能够到农村的第一线去工作。我们乡下各项先进技术的推广,主要在依靠中专学生去做。2学校改革发展的形势非常好,尽管还有不平衡,有先进的地区、先进的学校,也有差一点的地方与学校。但在总体上,这几年农业中专是在充满生机地向前发展。主要表现为四个特点:第一,进一步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专业设置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第二,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很多学校的学生规模都在一两千、两三千人;第三,学校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许多农校一年一个新面貌,一年上一个新台阶;第四,教学改革有了新的进展。

整个农业中专的教育以市场为导向,随着产业化来设置专业,围绕专业办好教学实习基地,通过办好教学基地促进学校的发展,这些与高等农业教育形成一个较大的反差。现在的高等教育主要还是以学科为主。比如说,同样的设备,同样的条件,在高等教育和中专教育发挥的作用就不一样。昌潍农校的组织培养实验室是很好的教学实习基地,学生参与的程度很高,已变成校办产业中的支柱产业。这所学校依托组织培养室,办起花卉产业、果树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我们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几乎每个地方都有组织培养室,在那里就不是一个产业、一个源头,而只是为科研服务。现在看来还是应该结合生产利用科研设备,这样,效益就完全不一样了。从这些现象来看,中专教育确实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也是中专教育对整个农业职教的一个贡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足够重视农业中专的一个基本道理。

那么,我们准备怎么去发展农业中专呢我想有两个思路。一个思路就是把行政机构的工作和专家咨询组织的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继续发挥中等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农业中专教育督导室和全国农业职业教育研究会以下简称“两会一室”的作用。这次机构改革以后,农业部管教育的只有两个处,一是高教处,一是职教处。职教处只有四位同志,要面对农业职业教育、面对全国365所中专,仅靠这几个人无论如何是不行的。那么怎么办呢我看就是在我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研究“两会一室”的工作如何与农业部、教育部、主管农业职业教育的行政机构的工作结合起来,发挥作用。任何一项工作,都有三个主要环节,一个决策,一个组织实施,一个监督检查。要把科学决策、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有效结合起来,就要发挥“两会一室”的作用。“两会”在我们咨询、决策方面应该起很重要的作用。那么督导室呢我看应侧重监督检查方面。任何一项工作,光布置不检查是不行的。必须是决策、实施、监督检查三个环节形成一个整体。那么行政推动呢除了部科教司、职教处以外,还要依靠各省的农业厅、局科教部门。这样,就可以构成一个指导全国农业中专的比较好的领导体制。这个领导体制是两方面的,有政府的农业教育机构,有民间的专家咨询组织。所以,要继续做好“两会一室”的工作,要给他们创造条件,支持他们。

第二个思路就是,推动农业中专教育的改革,就是要在前进中开拓,在开拓中前进。把已经看准的、又能够做的事情先做起来,先易后难,逐步展开,尽快形成活跃的工作局面。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有所作为”的原则。在工作方向上,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教育要面向经济建设这样一个主线,去推动中专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工作方法上,要特别强调重视实际、重视经验,用实践检验已经是正确的东西来推动工作。

关于农业中专能力教育体系问题,我讲两点意见。

一是我们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要走自己的路。就是要认真地学习与借鉴,但不要照搬,因为从学生的来源,以及学生培养出去怎么到农业的实践岗位上去应用所学理论等许多方面,中国与国外有很大差距。比如说我们把中专毕业生定为技术员一类的专业职业人员,而国外则要定为农场主。这与我国国情不同。农户经营规模很小,学生的来源以及职业岗位的运用都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要学习它的核心。我看它的核心就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核心,为基础。这个能力包括敬业的工作态度、社会道德、职业能力等许多方面,还包括学生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我们要掌握它的精神实质,并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中国的实际又有很大的区别,发达地区如北京、天津、上海,包括苏州,已经是城郊型的现代化农业,甚至是都市型农业,种植业已经很少了,与中西部地区有很大的差别。对待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着眼于国情实际,与外国的先进经验结合起来,在结合上下功夫。

二要继续大胆探索,不宜争论。不管现在有多少不同的看法,我们一律不争论,会上不争论,会下不争论。试点单位你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把精力用到实践中去,用实践来检验一切。根据我听到的和到中专调查看到的情况,我倾向支持能力教育体系的改革。它起码有几点优势:1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们过去上课就是黑板、书本,然后把知识都放上去。但这解决不了生产问题。通过能力教育确实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市场的能力,提高学生谋生的能力。我在山东牧校看到“工学班”的学生社会抢着要,而统招班学生是人家不想要。这是很说明问题的一个对比。2能力教育推动了实验室、教学基地的建设。不少中专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比高校搞得还好。这是通过能力教育体系带动的结果。3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方法。这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过去照本宣科,现在是一个模块一个模块,由基础理论到实际应该怎么做,怎么才能做好,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成为整体教给学生。这样对教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4促进了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的优化。要进一步适合市场的需要,就要根据学生的就业岗位来办专业,与学科教育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就是从实际出发。5结合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增强了学校的实力。凡是搞能力教育的,都要把教学与校办产业、社会生产的发展结合起来。这几年搞得好的中专学校,经济实力都有很大的增强。有人说山东昌潍农校等投资多,我也详细问了他们,国家的投入我看大体都差不多,相当一部分学校基础设施、基地建设的投入来源于学校的创收及产业开发的利润。所以说是能力教育体系改革促进了产教结合,增强了学校的实力。6促进了科教兴农。我们许多中专积极参与当地的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在科教兴农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和群众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基于上面提到的优势,对能力教育体系尽管有这样或那样不同的看法,我们基本上应当持肯定态度,应该继续大胆探索。

关于今后怎么抓好农业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业人才问题,大概需要抓这几个方面:为了攀登科学高峰,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需要一支科研教学队伍;为了把农业科技送到农村去,还需要学科知识丰富,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先进科技推广队伍;为了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发展科技产业,还需要培养懂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队伍;为了使农业走上以法治农的道路,还需要培养一支素质高、勤政、廉洁的公务员和执法队伍。这些人都要靠我们高中等农业教育来培养。另外,为提高农民的素质,还要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农民技术员,要培养“三后生”、复员转业军人。所以,我们在农业教育上提出“四个面向”。第一,面向“三农”。对此,农业中专已经有相当认识,这儿就不展开谈了。第二,面向先进农业科技、种植业、现代畜牧业、新的科技革命。当前科技进步是突飞猛进的。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传统技术相互结合以后,将会带来巨大的变化。第三,要面向农业现代化。现代化对中国农业来讲,难度非常大。怎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认真研究。比如说,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怎么办现在的跨区收割给我们一种新思路。我国农户规模小,一户买一个收割机用不了半天就收完了,几个小时收完了,它肯定是没有效益的。但通过跨区收割,效益就很好。现在小麦跨区收割已经发展到好多个省。那么再深一步,中国区域范围大,其他的农业机械也不可能全年都有用,可以利用“时间差”,进行跨区作业。再比如说,我们农户生产规模小,怎么增加农民收入我们是不是要向农业的深度扩展,也就是延长生物链和产业相结合,把第一性生产、第二性生产充分利用起来,而且把每个生产都和产业链结合起来,这个思想许多经济学家也同意。第四,是面向市场。我看和中专校长、教师讲“四个面向”更容易接受。关于中等农业教育怎么做到“四个面向”,包括怎么为农业现代化服务,怎么面向市场,我们还要深入思考。

转贴于

当前农业中专教育也突出地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关于教师的职称问题。中专有高级讲师,是副高,没有正高。这个问题,农业部的原教育司已经注意到了,去年4月8日我们向国家教育部通报协调工作时提到了。总的来说,我看中专评定特级教师、正高级农艺师也好,推广研究员职称也好,关键是有内涵与标准,我们想把这个问题协调一下,争取使问题逐步解决。

另外是,“并轨”以后涉农专业的财政补助问题。高教的这个问题相对解决得比较好,像我们涉农专业的大学,是5600元一个学生,工科或其他专业是5200元,涉农的比非农的高400元。中专的问题,特别是涉农专业纯农专业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地和财政部、教育部来进一步协调解决。

另外,还有中专发展不平衡问题。这有大环境问题,也有小环境问题。大环境东部沿海地区可能比中西部好一些,小环境与我们自身的认识和努力关系比较密切。青海湟源牧校不在西宁,在一个县城,但是办得很好,学校管理很出色。新疆农校在昌吉,不在乌鲁木齐,搞得也很不错。这说明就是在中西部,在经济不大发达的地区也能办好学校,发达地区也有搞得不好的。因此小环境也很重要。我认为,办好中专最根本的是在党和政府重视教育的前提下,学校内部要有一个好班子,要有一批热心教育事业的人,由懂教育、会管理的教育家来办学。不搞等、靠、要,要干起来再说。我们今后将会制定一些政策,叫做“奖优汰劣”,不搞利益均沾。所以,一是要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建设,二是要敢想、敢干、敢闯。只要干,就有出路。

下面,就科教兴农的整体情况谈些想法。

科教兴农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其主要任务是把实用的技术和有效的教育措施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在我国广大农村逐步推广,使农村经济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从而推动农业向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农业中专跟两个任务都有关系。第一,就是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送到农民那里。第二,就是要搞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各种层次的农业职业教育,农科教结合,有效地提高农民素质。这样就可以实现把我们国家农业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目标。前者,我们已经做出了不少成绩,比如以丰收计划为龙头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推广应用了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经达到40%左右。后者,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教育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在教育方面,农业中专教育成绩更为突出。由于科技进步,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都达到或者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这么大的国家,粮、棉、油,人均占有量和世界平均水平相近,肉、禽、蛋、水果、鱼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实在是了不起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的农业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和问题。

目前农业有四大问题困扰着我们。1总体上全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压力日益加大;2面临着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新课题;3面临着资源和环境问题;4农民增收缓慢,农民增收难。上述问题非常突出,这也向我们农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并且要从自己的角度为解决这些问题作出贡献。

农业科技教育面临的问题也不少。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缺乏重大突破性的农业科技成果,科技储备明显不足。缺少像杂交水稻那样增产幅度在15%以上的重大成果。从农业部科研成果的评选就可以看出这个问题。1990—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评不出来,只有1997年评了一项发明奖,是山东农业大学的一个小麦的原始材料—矮梦罗。第二就是农业科技产业滞后,先进农业科技推广转化率低。农业科技产业缺少像其他行业那样的龙头企业。先进农业科技推广转化率只有30%,有很多先进科技成果运用不到农民那里去。第三就是农业科研工作分散、重复、低水平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很多是小课题,各自为战,甚至是夫妻店,小打小闹。第四就是农业教育怎么进一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同志反映,现在年轻的中专教师不适应能力教育。中专教师自己缺乏实践锻炼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也可以看到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今年我到河南省农校,校长给我讲了一个例子,说新教师不会带实习,就因为大学老师没教给他。看来问题就出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上。先不说大学教改搞得怎么样,有的学校常常会出现因为缺乏经费就不实习的情况。四年学习就是书本、教室、计算机。出来的学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会干,不热爱农业。所以,我们最期盼的是大学的改革。但是怎么突破至今还没有找到路子。当然,一些高校也有不少好的典型,比如说,河北农大的太行山道路,山东农大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模式,东北农大疏通学生到农村去的渠道等典型,都很好。但问题是有了典型,开了会,还是各照各的办。“太行山道路”是1995年大力提倡的,到现在哪个学校真正按那样办了所以,我们对中专教育解决了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特别是我看了昌潍农校和山东牧校以后,觉得方向是对的。这里确实有个认识问题。

最后,我想谈谈如何加大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改善农业科技教育者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的问题。现在增加投入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在农业投入里要有科技教育的投入。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为什么现在科技教育投资少农业投资整体上并不少,国家不少,各省也不少。就是因为在农业投资里对科技教育投入比重不够。这是一个理论问题,就是农业投入里要不要给科技教育投入我们可以同世界各国互相比较一下。现在中国也要入关,世界上其他国家农业投入如果补贴到农产品上,按乌拉圭回合要制裁,但如果投入到科技教育上,叫绿色投入,它是支持的。如果我们国家、地方的投资决策者,特别是计委、财政部门也能树立这个观点,钱也就不成问题了。就是说,我们发展农业必须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来,而科技教育是农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这个认识解决了,一切都好办多了。今年农业部部属院校的基本建设投资大概是翻三番,有的是翻四番。这说明国家非常重视这一块,特别是在党的十五大和九届人大朱镕基总理强调“科教兴国”以后,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日益见好。

农学专业的就业去向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口腔专业 就业难 大学生 因素

口腔专业大学生包括口腔医学本科生和口腔医学技术高职生两个层次。目前市场对这两个层次毕业生的需求量都很大。当前我国口腔医师人数与人口的比例大约为1∶17000,明显低于1∶3000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然而,面对旺盛的职业需求,口腔专业两个层次的毕业生却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一、口腔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分析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对口腔医学专业大学生的需求较旺。首先,县级医院口腔科规模偏小,大部分只有一两名执业医师,有的只有一两名助理执业医师。其次,乡镇医院大多没有独立的口腔科,病人看口腔疾病只能去五官科,少数独立开设了口腔科却招不到或留不住医生,而越来越多的乡镇医院希望引进人才独立开设口腔科。再次,我国从市区到乡镇都有很多私立口腔诊所,他们对口腔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也很大。此外,由于口腔硕士研究生人才紧缺,部分市级三级医院也会降低标准接纳部分本科生。不过,尽管口腔医师和口腔技师在口腔诊断治疗和口腔辅助治疗上进行分工合作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实施了半个世纪,但我国的医疗机构还是倾向于“一人二用”,尤其是县级以下医疗单位,他们为节约成本根本不考虑将诊断治疗和辅助治疗分开,所以,医疗机构目前基本上很少吸纳口腔医学技术高职生。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齿科制作行业前景看好并且发展迅速,而国家药监局明文规定该行业制作技工必须持证上岗,因此,齿科制作行业对口腔医学技术高职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此外,齿科制作行业的市场营销部门和医疗器械营销公司也需要部分口腔专业大学生。

二、口腔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共性因素

口腔专业的大学生与其他各专业的大学生一样,在就业难问题上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和教育因素,也有学生的个体因素。

1.社会因素。(1)城乡差异。1958年开始实行的户籍制度在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同时,也拉大了中国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广招诟病的城乡二元格局。尽管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诸如取消农业税、贴补农业、合作医疗等支农惠农政策,使我国实质性地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但城乡二元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巨大的城乡差异仍然存在,而且突出地存在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交通、环境以及娱乐等与人们生活发展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由于城乡差异,大学生在农村就业与在城市就业相比,可能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工资待遇低。统计发现改革开放政策曾使城乡收入差距一度缩小,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6,1985年为1.86,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又在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0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是2.79,2003年则扩大到3.23。二是束缚个人的发展。农村行政制度不完善,这可能导致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更多依赖于人脉而非能力。而农村医疗、交通、环境以及娱乐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滞后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生活质量,进而影响个人发展。三是拖累后代。农村文化与教育资源的匮乏不仅束缚大学生个人的发展还会直接影响后代的教育。首先,目前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明显优于农村中小学。而城市中小学基本上要求父母和孩子户口所在地一致且有住房在生源地辖区内才能免费入学,这导致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很难将孩子送往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即使能送也代价大。其次,中小学校基本上就是农村的文化中心,农村孩子只能在那里接受教育,而农村学校教育的落后根本不可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个性教育,农村不像城市有少年宫、文化宫以及林林总总的私人培训机构弥补学校个性教育的不足,所以在农村接受教育的孩子如果不善于读书就很难成才,善于读书的人也很难像城市孩子一样多才多艺。此外,高考录取对农村孩子也是不够公正的。从理论上讲,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因其教育条件越好高考录取分数线应该越高,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我国是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其高考录取分数线越低。去农村工作会拖累后代,这是导致大学生不愿去农村工作,家长反对大学生去农村工作的重要原因。四是影响生活,医疗、交通、环境以及娱乐方面的发展滞后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生活质量。(2)公私差异。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单位顺序依次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外企、国有企业、大型私营企业,中小型私营企业。笔者将这种选择的差异称为公私差异,因为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员的工资是财政拨款的,企业则不是。大学生最热衷进政府机关当公务员,这不仅与我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有关,更与公务员的高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高稳定性和低工作压力有关。考不上公务员的大学生则瞄准事业单位。因为事业单位的社会地位和稳定性虽然不及公务员但远远高于企业,而其社会保障与公务员差不多,不仅有“五险一金”,多数还有福利房。虽然我国劳动法明文规定企业要为职工购买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也明确规定企业要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但企业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公积金缴纳额度基本上就低不就高,企业经营不善时还经常拖欠职工社会保险资金,小型私营企业则基本上不为职工购买保险,更别提住房公积金了。大学生进企业工作不仅面临福利待遇不如机关事业单位的问题,而且还面临工作强度和压力大、不稳定,以及知识与薪酬不成正比甚至倒挂的问题。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人才使用缺乏层次性,他们将高职生、中职生、短期培训班学生、普通打工者安排在同样的岗位上,薪酬则与个人产量挂钩。大学生由于技术不熟练,知识价值无法体现,薪酬还比不上初高中毕业就进企业的打工者,所以当前很多进企业工作的大学生不得不去技校“回炉”学技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在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导致大学生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愿意进企业工作,尤其不愿意进中小型私营企业工作。所以公私差异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3)社会阶层差异。陆学艺先生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根据,将我国各社会阶层分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或失业或半失业人员等十个阶层。并认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由于所拥有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最多而处于最高或较高的阶层位序,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因所拥有的三种资源较少而处于较低的位序,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则因基本不拥有该三种资源而处于最低阶层位序。这样的分析不无道理但也值得商榷,因为没有考虑城乡、区域和层次差异。朱振亚等人的研究为社会分层提供了一个城乡视角,他们将乡镇公务员、乡村中小学教师和乡村医务人员等非农业户口人士称为“农村里的城市人”,并将其与农民工和进城经商的商人等“城市里的农村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是两类人的生存现状有相似之处,都是弱势群体或处于弱势地位,他们都遭遇着不公正的社会待遇。大学生下乡就成了“农村里的城市人”,他们在政治地位、培训与晋级评职机会方面与在城市同职人员比就会明显处于弱势,而农村学习资源严重缺乏,他们追求自主专业发展也可能成为纸上谈兵。更为严重的是大学生下乡导致的阶层定位还会影响后代。研究表明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中的阶层差距正逐渐扩大,具有更多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较多地分布在重点学校和优势学科。显然,阶层分化正在印证“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崽钻地洞”的俗语,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2.教育因素。(1)教育的高成本。根据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学生上大学交费无可厚非,家庭理应为孩子支付食宿费和部分学费。研究表明,学费占家庭收入比重的世界平均值约为20%,这是可以被广泛接受的。不过,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学费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2000年达到最高值,约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70.35%,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95.9%。2001年后,由于政府严格控制学费上涨,加上居民收入逐年增加,学费占居民收入的比重开始下降,但整体比例仍然偏高。到2005年,学费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43.4%,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40.0%。面对如此高的教育成本,大学生在就业时自然会考虑教育成本的回收问题。根据教育经济学原理,教育投入应与收益相适应,投入大,理应收益高。而我国现阶段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2)教育的选拔性。即使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在高考录取率最高的北京,也年年有人在高考中落榜,这种教育的选拔性使得大学生们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精英意识,重点大学和热门专业的大学生尤其如此。既然自认为是社会精英,择业时自然想高就。这也是造成大学生择业“高不成,低不就”的原因之一。(3)教育的城市指向。我国当代教育带有明显的城市指向。首先,从学校校址的分布来看,大学和好的中小学校基本上都分布在城市,这使得农村出生的大学生很早就开始了城市生活,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形成城市人的价值观念,养成城市人的生活习惯。其次,当代教育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设置也表现出很强的城市指向性,让教育者获得的多是城市专用性实用技能。例如,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花大量时间精力学到的英语知识在大城市容易发挥作用,但在农村很难派上用场。这种教育的城市指向性导致大学生在择业时自然而然因青睐城市而放弃或错失去农村就业的机会。

3.个体因素。大学生就业难的共性因素除了社会因素和教育因素之外,个体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大学生的身体状况、学习和交际能力等自身条件也会影响大学生就业。例如,许多单位要求大学生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这就会将没有通过四级的人拒之门外。

(二)口腔专业的个性因素

1.本科生“不下去”。目前口腔医学本科专业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即使是二本院校,其高考录取分数也是接近甚至超过一本分数线的,而且,在任何一所医学院校,口腔医学本科专业都是一个小专业,其录取人数与临床医学、药学、检验等相邻专业的人数相比,高校扩招和教育大众化的痕迹都不明显,这使得口腔专业本科生潜意识中的精英意识与临床、药学、检验等相邻专业的学生相比更浓厚。从而造成了口腔专业本科生择业时不肯下基层、不肯去农村、不肯去私营诊所等“不下去”现象。事实上,由于口腔医学本科生的专业性强,就业口径狭窄,大医院对本科生的需求不大等原因,口腔专业本科生如果“不下去”,其就业也是很难的。

2.高职生“下不去”。口腔医学技术高职毕业生因其专业层次低,进市级三级大医院的可能性甚微,所以他们基本上都很愿意去基层医疗机构就业,但他们却面临“下不去”的尴尬。因为口腔医学技术高职毕业生不能参加口腔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只能参加口腔技工(师)类资格考试。而基层医院和口腔诊所都倾向于招聘能考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的学生,哪怕是中专生,只要能兼做诊断治疗和辅助治疗的工作就行。所以口腔医学技术高职生“下不去”。虽然医疗机构不要“口腔医学技术高职生”,但齿科制作行业目前却是来者不拒,只要口腔高职生愿意,他们基本上都要。然而,口腔高职的培养模式也让学生们望而却步,因为齿科制作行业重工艺和操作技能,当前大多数口腔高职生并不具备这方面的技能,原因是大多数医学院校将口腔医学技术高职生的培养目标定为具备医学基础理论和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较熟练掌握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操作技能,能从事口腔和颌面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相应的修复和预防工作的应用型高等口腔医学技术人才。该专业的主修课程设置也与口腔医学本科的差不多,只是难易程度不同而已,而学生10个月的实习也是在医院进行的,因此他们基本上不懂齿科制作工艺;另一方面,目前齿科制作行业大多数企业在用人方面都缺乏层次性。所以尽管齿科制作行业需求旺盛,待遇也不错,并承诺学生先培训再上岗,但学生还是不愿也不敢去。

三、解决口腔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应对策略

解决口腔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大学生就业普遍存在的社会和教育问题,即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公私和阶层间的差距,降低教育成本,淡化教育的城市指向等。其次是做好学生的就业思想工作,让他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目前的工作机会。对于如何缩小城乡间差距等大学生就业难的共性问题,学者们已经研究的很多。文章简要谈谈解决口腔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

(一)定向培养本科生

这里的定向有双层含义:一是学生从入校开始就定向提高学历层次,以便达到自己预期的就业目标;二是借鉴师范院校大学生和全科医学生定向培养的模式,由学生与政府或基层医疗机构签订就业意向合同,先由政府或基层医疗机构为学生分担教育成本,学生毕业后按合同规定就业。

农学专业的就业去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专业设置 技能培训 职业教育

一、背景分析

1.全国农村人口状况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2007年10月22日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农业统计大会致辞时说,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仍占56%的大国。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6年底我国大陆城镇人口为5.77亿,农村人口为7.37亿。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影响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农民工素质亟待提高。

在我国目前的农村里,还有个现象令人担心: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征地的趋势成为必然,而世代以土地为生存依据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保障。大批的失地农民成了“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约在4000万人至5000万人,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

要想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描绘的新农村的美好蓝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就要把农民变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个历史性的挑战。

2.扬州市农村人口状况

截至2007年末,扬州市户籍总人口已达459.25万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含农村户口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口)343.53万,非农业人口115.72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4.8℅。

身处这样的背景与环境,我们扬州的职业教育又该作何思考呢?

二、把更多的眼光投向农民

当前的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关注热点,专业设置跟风现象严重,什么热门就办什么,你有计算机专业,我也有计算机专业,也不管师资与办学条件如何,也不顾人才是否过剩、就业行情是否严峻。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严重脱节。

如何服务于343.53万农业人口,是目前我市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要把扬州的职业教育办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迫在眉睫。

1.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加强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的宗旨:富民强市。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那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时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要求;二是坚持在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上与我市经济发展、人力资源需求的结构相适应;三是坚持与劳动就业市场的紧密联系。通过“三个坚持”,达到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城市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我市有许多产业全国都有影响,例如餐饮、旅游、花木园艺、漆器玉器、建筑、制鞋等,要想做大做强,需要很多高级技术人才。

学校除了加强硬件建设外,还要有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专家型”教师,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是鼓励教师走出去,或是深造进修或是深入社会与企业进一步学习。二是聘请专业教师、教授,或是企业里的专业人才,这样方能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人才的培养。

2.立足科教兴农,实施培训工程

(1)目前,我市职业教育主要还是面向学生的全日制教育,各层各级的培训几乎还是空白,其实这一块市场潜力巨大,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各个学校应大力开展各级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沟通,依托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实现职成教育优势互补。

(2)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

3.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做好服务大文章

近年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农业蓬勃兴起,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适应和配合全市工作的重心转移,积极做好服务这篇大文章。

(1)为支柱产业发展服务。扬州市以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医药及医疗器械、金属板材及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工电缆、电子信息、船舶制造八大产业为支柱产业,2006年,上述八大产业完成总产值1499亿元,同比增长32%,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占比上升到了77.8%,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专家预测未来四年八大支柱产业将会产生4万左右的人才缺口,作为我市重要的职业人才培养基地,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广大职业学校应积极行动起来,加强产学结合,以定点定向为主培养企业急需人才。既解企业燃眉之需,又切实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

(2)为新兴产业培养人才。近年来,扬州把发展以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为代表的新能源、新光源产业作为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着力点,以循环经济的先进理念,借助最新的科技成果,确保“尾气全回收、废料全还原”,保证产业高起点、生态化运行。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方面,扬州在短时间内初步形成了产业链。在半导体照明方面,全国首家“国家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建设,2007年12月,扬州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部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根据规划,到2012年,扬州高纯硅产能达6000吨以上、单晶硅产能达10000吨、单晶硅切片6.5亿片、太阳能电池产能1500兆瓦,并形成产值达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包括LED、太阳能光伏产业等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达408.2亿元,增长36.6%,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到21.6%。新兴产业更需要人才,企业创新更需要人才,未来发展更需要人才,为此,职业学校要瞄准市场,与时俱进,培养新兴产业目前及未来所需要的人才。职业学校也只有这样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不会导致以前的覆辙:一边是企业招不到需要的人才,一边是学校培养的人才分不出去。学校与企业缺少对接与沟通,出现两难境地。

(3)积极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由于地域条件的差异,各地都有自己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近年来,扬州市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2004年,扬州鸭业、鹅业、油料业、荷藕业等四大优势特色产业的龙头加工企业100多个,专业市场10多个,专业合作组织30多个,带动90万农民从四大特色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纯收入10多亿元,占全市农民总纯收入的7%。此外还有里下河地区的养殖,江都的花木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应面向当地特色农业,培养人才,派出专家型教师,常驻乡镇,进行科研攻关,提供技术指导,产学研结合,为特色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结语

总之,作为职业学校,应转变思想,面对大浪淘沙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走开放式办学的路子,面向农村大市场,做好服务大文章,时刻想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责任,“地方兴亡,匹夫有责”。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农学专业的就业去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72-02

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农林院校经管专业比较偏,毕业论文质量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已经成为众多教育者很头疼的问题。当然,导致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除了专业性质特定之外,还有学生、教师、学院等方面的原因。为了能够改变这样的现状,有必要积极去探析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之道。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价值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在本科教育即将结束之前,需要学生针对于某一专业方向撰写的论文任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价值在于:其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检验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学习成果,是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其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化的写作技能,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其三,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去研究理论,对于其后期的职业规划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二、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实际上,造成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在考虑其制约因素的过程中,也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探析。通过对于众多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和研究,将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性质方面的因素。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农林院校隶属于专业特色院校,其往往会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农林专业上,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教育投入上,都偏向于农林类专业。相比之下,经管专业就成为容易被冷遇的专业方向。另外,农林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往往也界定于农林专业方向,不存在专业性不强的经管专业。在这样的情况下,经管类专业学术研究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经管研究氛围缺乏,这给此专业毕业生论文选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过论文撰写经验的人都知道,论文理论越多,越加有利于论文选题,而论文选题是决定论文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在此情况下,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2.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通过对于众多院校经管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调查发现,无论是农林院校,还是其他普通院校,其经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都处于低下水平。对于这样共性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将原因归结到学生自己的身上。具体来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毕业期间时间分配不科学,都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工作和考研上,对于毕业论文质量没有清醒的认识。一般情况下,毕业论文撰写任务会在每年5月或者6月的时间段来开展,此时都是学生去找工作或者考研的忙季,时间本来就很紧张,如果时间安排不合理,势必会出现论文质量不高的情况。其二,经管专业学生忽视毕业论文质量。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往往在没有做设计和实验的前提下,就开展撰写,往往不需要花费太久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一旦树立这样的观念,其撰写的论文质量可想而知;其三,学生写作能力不高,信息整理的能力比较弱,难以将各种资源合理地运用到论文写作过程中去,甚至常常出现口语化问题严重,论文表述组织分布不合理的情况。

3.教师引导方面的因素。本科生进入论文撰写的过程,都会安排相应的指导教师,去引导学生撰写论文,确定论文命题,选择论文方向。可以说,教师科学有效的引导,也会对于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论文质量产生影响。但是,实际上由于高校扩招力度的增强,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对于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此时的教师师资却没有跟上节奏。据调查发现在农林院校中,一名指导教师往往需要负责一个班级的论文引导工作,也就是说教师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引导众多的学生进行论文撰写。教师本身的论文引导能力就不是很理想,又需要面对大量的论文撰写引导任务,势必使得其工作任务量不断增加,此时出现偷懒,或者对于部分学生的引导工作不到位,也是时有发生的事情。尤其是越是到了后期,仅仅将论文撰写的目的界定于能够顺利通过毕业就好了,根本不涉及到学术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经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自然不是很理想了。

三、提升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综上所述,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是由专业性质,学生惰性以及教师引导缺乏所导致的。在明确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和调整,以便达到提升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对此,我们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形成经管类专业学术氛围。在农林院校开设经管专业,虽然可以表现出其极强的专业性,但是由于自身专业特点决定其就业面积广泛,难以形成比较好的就业局面,由此也会对于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归根结底来讲,经管类专业学术氛围不浓,是影响其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甚至严重制约到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在相对积极、健康、科学学术氛围中,即使经管类专业在农林院校不占据优势,也会因为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得学生受到很好的感染,由此去开展论文撰写活动,势必会使得论文质量处于相对理想的状态。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理想的状态,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注重师生交流平台的构建,使得经管专业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开展互动。无论是专题讲座,还是辩论活动,将经管专业毕业论文撰写技巧、经验纳入其中,使得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撰写论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由此去开展各项准备工作;其二,积极构建学院内部的学术团体,科研社团和虚拟研究所等组织机构,发挥其在引导学生撰写论文方面的作用,积极给予经管专业学生提供相应的论文材料,以便其更好地开展论文撰写工作。

2.注重毕业论文过程的管控。严格来讲,经管专业毕业论文的完成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从选题到开题,从检查到定稿,再到最后的答辩,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论文的整体质量。因此,需要以管理的视角去实现控制,以保证论文质量处于较高的水平。具体来讲:其一,调整改善经管方向专业学生的论文选题方向。在实际的论文撰写过程中,合适的选题,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第一环节,在此过程中应该保证选题是符合专业特点,能够激发学生撰写积极性的,并且有着比较大的选择空间。这就要求引导老师要科学地设定选题范围,引导学生做好选题。其二,对于论文的写作规范进行严格要求,如关键词、中英文摘要、论文正文、段落间距等,都应该严格依照规定来进行,尤其是论文的抄袭率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否则也难以起到提高毕业伦论文质量的效果。其三,注重毕业论文撰写环节的管理控制。一般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涉及到初稿、中稿和定稿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都关系到论文的质量。为了保证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应该建立早中期的论文审核小组,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学生论文质量。其四,建立健全完善的论文评定标准和规范,依照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从论文质量,学生答辩表现等方面综合测量,从而使得学生高度重视论文质量。

3.不断提高教师论文引导能力。上述已经提及到教师引导论文撰写工作量比较大,部分教师论文撰写引导经验不足,自身专业知识不夯实,难以将各项工作落实下去。对此,应该高度重视教师论文引导能力的提高。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应该积极做好如下的工作:首先,积极针对于教师论文引导能力提高,开展专业化的培训,使得教师能够对于论文引导工作任务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确定论文引导方向,保证论文引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其二,积极建立健全教师论文引导交流平台,使得教师可以积极针对于论文引导工作开展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教师论文引导经验和技巧的积累,以便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其三,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倡导引导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到论文引导中去,避免出现懈怠的情况,为此将论文引导工作效果纳入到教职工的绩效考核中去,以此去激发教师参与论文撰写引导工作的积极性;其四,合理分配引导教师的任务量,避免给予其过大的论文引导任务量,使得其处于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下,去做好各项论文引导工作,以此去保证给予经管专业学生更加合理的论文撰写意见和建议。

四、结语

毕业论文是实现高校学生培养目的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整个高校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毕业论文的质量保证需要学生的努力、教师的指导,同时也需要学院的监督。笔者对农林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地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其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经管类专业实习学术氛围建设;学院需要规范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管理;提高教师指导水平。我相信随着在此方面经验的不断积累,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将得到不断提高和升级。

参考文献:

[1]杨文超.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01):23-24.

[2]康星华.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浅论[J].教育与职业,2007,(29):45-47.

[3]苏姗.提高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0,(04):56-58.

农学专业的就业去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专业思想 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培养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广西财经学院2009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是广西首次开办的本科专业,对于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我们是从零开始,是在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大胆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专业特色。我们相信,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不远的将来,会深受广西各方面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狠抓专业思想教育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农”字专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忌讳的心理,具体表现就是家长不让孩子报考带“农”字的专业,考生也不愿意去读“农”科专业,来自城市的学生谈到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就害怕,农村的学生更不乐意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去。种种思想顾虑我们认为都是很客观的,也是很实际的。针对这种状况,经济系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了对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

1.从专业培养目标上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用大量的事实向新生说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培养从事农村经济和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人才,突出在“管理”两字上。因此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具有“谋发展、懂经营、会财会、精管理”的能力。通过加强专业培养目标教育,使学生增强了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认识。

2.从政策导向上加强对学生将来的理想教育。从国家层面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央政府对“三农”的投入越来越大,2010年达到了8183.4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在农村不但免征了农业税,而且有些地方60岁以上的农民每个月还能领到养老金。从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来看,近几年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和基层单位进行创业和就业,2008年广西考村官的竞争指数是10%(招聘459人,参考4714人),而2009年上升到了12%(招聘476人,参考5665人),说明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想到农村当干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农村产业发展来看,农村经济已经由传统的单纯种养方式转变为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农村经济的范围已经扩大,产业链已经拉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在逐步缩小。通过理想教育,增强学生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自信心。

3.通过组织参观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新生入学后,每年都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参观,如组织到皇氏乳业、百洋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参观,通过参观使学生初步了解到企业都与农村区域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而扩大了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视野。

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