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学本科论文

农学本科论文范文精选

农学本科论文

农学本科论文范文第1篇

一、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生源特征

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不同于部属院校和老牌本科院校,没有悠久历史、雄厚实力和优越感,但却具有很强适应性。与社会各界密切合作是地区性高校发展的重点。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它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性人才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性人才。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用知识而非科学的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是这种巨大的人才需求,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应用型教育相对于理论型教育而言,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上,应用性是特色,是优势。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时,应紧密结合生源的实际。大多数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的招生范畴多为二本和三本招生,少数特色和优势专业实现了提前批和一本招生。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到来,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文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学生也能进入大学学习,如果直接向这些学生讲授高深难懂的专业知识,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种压抑感、厌学、自信心不强等心理障碍。只有掌握学生基本特征,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因此,因材施教对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来说有着特定的意义。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制订培养计划,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得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在生产或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上比学科型、理论型人才更出色、更有成效。当然这对相关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二、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

教学方式的选择有关对大学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或全英语教学,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意见。赞成者认为,我国目前推行英语教学是明智之举,是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强大推动力,其成功推行,必将大幅度地提高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或认为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外语文献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同学们接受到本学科最新的前沿进展。而不赞同的则认为,目前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英语水平还不高,而且同一班级同学的英语水平之间也参差不齐,这就给英语教学增加了难度;其次,学生长期只有公共英语的教学,而缺乏在科学方面的基础英语的教学,因此采用英语教学,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难免有点如空中楼阁般缺乏基础,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这些观点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在大学教学改革中要不要推行英语教学呢?若需要,是选择双语教学好,还是全英语教学好呢?笔者认为,为了保证学生的听课质量,推行全英语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必须保证听课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在各高校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求参与该课程全英语教学的学生已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对于其他没有通过国家英语四级的学生,其专业课程的教授不采用全英语的模式,而采用双语模式,这样的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全英语教学模式在“英语非母语”国家和地区应用的情况看,的确大大推动了国民的英语沟通能力和全球化竞争力。专业课程采取全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在我们身边不乏生动的例子。许多在华大型跨国公司中,往往采用英语交流沟通的方式,在和公司管理层(一般是外籍人员)交流时,一般是全英语沟通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大多数大陆同胞一般只能工作于基层,而香港、新加坡的华人却能很快适应这样的环境,迅速在中层,甚至在高层占有一席之地。这主要归功于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区或国家的居民从小就接受英语语境的熏陶,能够很好的适应外企的文化氛围。相对而言,大陆人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这使得他们在国际化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将中国大学生的毕业状况分为9类:有工作,与专业有关;有工作,与专业无关;自主创业;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正在读研究生;无工作,准备考研;正在国外读研;无工作,准备出国读研;无工作,其他。这9类毕业状况统称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从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方向来看,根据麦可思公司(My-COS)自主研发的“麦可思中国高等教育供需追踪系统”(CHEFS)显示,应用性强优势学科的人才输出规模已远小于人才市场的正常需求;但就用人单位薪酬待遇而言,只有高素质的学生才能达到其聘用标准。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往往是薪酬待遇较高的用人单位,这类单位往往对员工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实施全英语教学可全面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国际化程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面向社会就业,而且对其将来在学业方面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者:胡梦红刘其根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农学本科论文范文第2篇

本科毕业实习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根据近年来指导农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和深入生产科研一线所了解的情况,分析了农学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农学;毕业实习;问题;对策

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是建立在农学理论基础上,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近年来,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实习质量逐年提高。但是,高等学校扩招导致的人均占用教育资源减少,“三农”问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在农业类本科院校,毕业实习环节存在如下问题:(1)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实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然而在校生对待实习主动意识淡薄,对导师依赖心理太重,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方面,导致从思想上不重视毕业实习。(2)生产实习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控,导致有些同学在此环节有应付现象。其中,考研学生和工作的学生目标不同,对实习方向的需求也不同,如果统一安排收效较差。(3)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试验做的还不错,但是论文写作水平较差,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难以应付论文设计及撰写等综合性的工作。这导致学生很难在毕业论文中写出新意和深度的。(4)我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师生比例不足、教师指导学生过多、毕业实习上经费较少、研究命题缺乏创新性等现象,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了提升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作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

1建立科学的选题机制,提高论文质量

科学的论文选题机制是形成高质量论文的基础。农学类毕业论文选题类型及导师的研究方向应在学生选题前公布,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选题。比如考研学生采取偏向于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实习,就业学生应偏向于应用实践方面的实习,这类岗位就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但无论选什么题,都应重视其在技术方法和农业应用方面的开拓和创新,杜绝照搬前人研究成果,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另外,论文选题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时间考虑到小麦、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周期。

2扩充条件保障措施,增强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

多方位吸纳实习资金来源,为学生优质毕业设计提供保障。一是,借助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试点项目、部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借助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平台,支持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实习,实行联合培养制度。从而增加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机会,学习当季农作物整个生育期各方面的农业知识,了解当地农作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的情况,促进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融汇贯通,有助于其更好的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也让学生获得了一定基层实践经验,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十分有益。

3加强科技写作训练,提高科技写作水平

在实习开始前,增加农学类专业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培养学生科技论文检索、阅读、写作的能力,让其结合自己课题查阅资料、写开题报告。通过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同学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另外,鼓励本科毕业生发表科技论文,并奖励一定的稿费,激励学生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

4加强院系的宏观调控,合理安排毕业实习

院系应加强毕业实习工作的宏观调控。负责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同时,农学类本科生增加《农学类专业导论》,主要由系主任及相关领域的教授讲课,邀请农业领域的杰出校友来做专题报告,提高学生投身农业科研的兴趣。在生产实习环节采用不同阶段抽查的方式与实习单位联系,关注整个实习动态。在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的同时,进行合理宏观调控,根据导师的经费数额、职称等方面的条件限制选报名额,达到最优的培养质量。为解决农学类毕业生试验的季节性问题,采取毕业实习提前开始的办法,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让学生提前选导师,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前进入实习状态。如棉花类、水稻类以及相应栽培实验可以在第六学期计划安排;小麦类宜在第七学期安排。这样灵活安排可以使学生熟悉作物的一生,充分了解大田实际情况,为论文数据分析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5探索学生参与评价毕业设计的新模式

现在各个院校基本上都有毕业论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但这些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毕业论文格式、各种材料是否齐全等形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需要探索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体系,通过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效果、毕业论文的发表情况与应用情况、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突出实习内容的应用性和学生主体地位,对持续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起到好的效果。总之,目前我国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质量进行监控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只有从源头解决问题,才能使农学类专业本科教育中本科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魏俊岭,郜红建,张自立.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470-473.

[2]禤维言.新形势下农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177-178.

[3]徐晓峰.浅议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172-172.

[4]胡根海,岳庆玲,周岩.农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问题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29-229.

农学本科论文范文第3篇

1、积极参加实验中心建设

***同志负责的作物形态与分类实验室,承担全校近10个本科专业的作物栽培学、农学基础、作物概论、粮食作物学、作物栽培原理与技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她作为一名实验准备人员,积极配合实验中心和任课教师,参加实验中心建设,购置仪器,顺利完成仪器的采购任务,并确保仪器的使用和正常维护。在学校的支持下,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实验室进行维修和改造安排在假期,它放弃了多个休息日,对维修工作进行监督,使实验室环境大为改观。

2、全力做好实验教学文件的准备工作,努力做好标本的维护、制作工作

***同志工作特别主动,在实验教学文件的准备过程中,通知及时,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和实验卡片的填写,多次催促实验课教师做好实验报告的批改,教师批改后,她认真检查,归档保管,各项准备工作都提前完成。

作物形态与分类实验室,是以作物形态观察为主,实验室内成株、种子和幼苗标本较多。***同志主动进行标本的维护工作,定期进行检查,并且经常制作标本。由于她细致的工作,该实验室至今还保存着20世纪50年代制作的标本。为了迎接本科教学评估,她将500多个标本瓶洗刷一新,并重新换上新的标签。为了更加突出实验室的特色,她不辞辛苦,在专家进校一个月前,将一些标志性的标本上墙,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3、卓有成效的管理,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

***所管理的实验室一直是农学实验中心利用率最高的实验室,除了承担每年近400学时的本科生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研究生上课的任务、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学术报告,特别是农学院的教学科研系列讲座每周都在这里进行。这些额外的工作,给实验室的管理和卫生带了了诸多不便,但***同志却从不叫苦叫累,默默承受。即便这样,她所负责的实验室卫生和环境始终保持一流,实验室的利用率也极高。她的辛勤工作和无私付出也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评价。

4、协助学院完成迎评展室的工作

农学院的展室设在作物形态与分类实验室,这无形中给***同志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本科教学评估,实验中心的份内工作已经够繁重的了,在迎评的最后阶段,实验室的室内外卫生保持起来非常难,但***同志接到通知后,二话没说,马上投入到展室的布置和卫生清扫工作中,她将实验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清理干净。在迎评前一周,学院和学校领导多次到展室检查工作,对她负责的实验室的状况赞不绝口。

农学本科论文范文第4篇

农科类生产实习模式的多样性

农科类生产实习的模式决定了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根据当农作物生长和种植特点以及实践基地的管理方式,确定一个合适的实习模式是保证实习正常有序进行的前提。我们尝试过以下几种实习模式,各有利弊,供大家在实习计划制定时的参考。

1.集中式的生产实习模式。集中式生产实习是指从作物开始种植一直到采收这段时间,学生不安排其他课程,以集中在一起,由指导教师带领进行实习。这种实习的优点是:学生能够完整的从事整个生产实习过程,充分接触生产实践,在实习时间上容易安排;缺点是:占用时间过长,导致整个学期无法排课,致使其他学期课程过多,学生理论学习效果不佳。

2.分散式的生产实习模式。在教学计划中预留出3~4周时间,根据农事操作的时间,随时安排生产实习,不影响上课的周数,但可能会因生产实习串动上课的周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分散式生产实习优点是从作物开始种植一直到采收这段时间,不占用正常教学时数,学生每学期的理论课程安排的比较充分;缺点是由于没有固定时间,会使教学秩序有所混乱,加重学生的学习工作量,如果安排不合理将会影响教学效果。

3.混合式的生产实习模式。在教学计划中,不将生产实习单独进行,而是随本科生导师进行毕业论文时,一同进行生产实习。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时间比较充足,可以与毕业论文或导师科研课题结合起来,更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有充足的经费来源;缺点是多数导师的科研方向和指导本科生论文内容与实际生产结合不紧密,有些实习内容与以后的工作无关,对学生就业帮助不大,往往失去了生产实习的意义。

农科类生产实习改革的设想

1.加强生产实习的多样化。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国内企事业单位经营体制的转变[4]。目前,对于国内绝大多数农科专业来说,生产实习已经成为实践教学中的最薄弱环节,面临着很多困难。原有的生产实习往往只是农作物的从种到收的整个过程。而学生毕业从事这方面技术操作的仅占较小比例,其余的同学还有从事农药生产、业务、实验室检验和检疫等工作。因此,生产实习应该以农事生产全程操作为主,以参观相关就业单位环境,学习和了解不同用人单位工作内容、学习和听取相关行业报告和讲座等为辅,实现生产实习的多样化。

2.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和固定化。目前,多数生产实习是专业教师轮流带,不利于生产实习的教学方式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不利于生产实习的建设、改革和创新。且农学类生产实习涉及多学科交叉,如果指导教师缺少实践经验,是无法完成教学实习计划和任务的,生产实习仅成了一种形式。因此,实习指导教师固定下来,教师进行多年的准备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完成生产实习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

3.以小组形式设置实习项目,加强团队合作的培养。由于农作类物种类繁多,学生不可能掌握所有作物的农事生产,广而杂不如少而精,举一反三,效果更佳。因此,学生应该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5人选择一种作物,从种到收分组进行,要求每组学生要设计整个实习的计划,并写出具体的实施过程和分工,通过集中Powerpoint汇报,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后,学生进行操作,整个操作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时间,教师定期检查指导,最终以计划项目书、实施过程、结果、学生的出勤及合作是否融洽等,最终给予考核。

农学本科论文范文第5篇

1.实验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高等农业院校中,除了生物科学等相关专业外,包括农学、林学、园艺、畜牧兽医、食品科学等专业,在本科生阶段开设的分子生物学内容较为简单,主要表现在课时数少和实验内容简单缺乏连贯性。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在研究生阶段开设分子生物学课程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在先前的学习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分子生物学国际动态和前沿知识,更加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利用先进的科研仪器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能力。另外,研究生来源较为广泛,当前我院本专业的研究生,本科专业有园林植物、农学、林学、生物科学和园艺等多专业的学生,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本科阶段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略有偏差,侧重点不同,尤其体现在实验课教学内容上,所造成的学生知识储备的实际差异对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带来较大影响。再加上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和微观,尤其是分子作用的原理内容抽象性较强,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大量的实验教学进行讲解和演示。为达到对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需要增加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然而在这方面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明显不足,现在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如植物和质粒的核酸提取、DNA酶切与重组、感受态细胞制备、目的基因连接与转化、常规PCR和荧光定量PCR扩增技术等,缺少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与研究生教学目标不符。

2.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近年来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长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飞速发展,实验室建设上投入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研究生实验教学中,由于上课人数较多,实验仪器设备数量上的不足,不能满足每个研究生都能进行实验操作的需求;第二,已有的实验仪器设备更新较慢,由于仪器设备老旧,造成的实验精度和准确性上的问题常有发生,得不到预期的实验结果,使授课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陷入尴尬;第三,实验室购置大型仪器和先进仪器的进度较慢,与分子生物学科研领域的飞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办法满足传授学生分子生物学国际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的教学要求,在开展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常遇到技术障碍,不利于运用最新的实验技术方法开展教学,对培养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产生不良影响。

二、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内容

1.创新实验课程授课形式,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在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中,适当缩减技术实验内容,绝大部分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经修过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此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只为补平由于生源的差异引起的知识储备的差异,不宜占去大量的课时安排。利用较少课时进行完植物和质粒的核酸提取、DNA酶切与重组、感受态细胞制备、目的基因连接与转化和常规PCR等基础实验,使研究生熟悉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然后重点开展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开展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让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课题科研需要进行合理分组组成研究小组,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已学内容查阅参考资料和自己设计实验,利用基础实验的常规技术进行综合和研究性实验。在此阶段实验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Seminar讨论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汇报,让学生参与讨论相互学习,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将前瞻性、先进性的科研技术引入到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中去,使研究生了解和掌握现代最先进的技术思想,全面提升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重点把关学生的实验设计合理性与可行性,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确定优化后的实验设计,指导教师可以从新颖性、科学性以及可行性几方面去评价各个研究小组的实验设计。实验进行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定期组织Seminar讨论会,共同讨论和分析各个研究小组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锻炼研究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以作业的形式定期检查各个研究小组的实验记录,关注每个实验过程,检查研究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在本阶段实验结束后,重点考核各个研究小组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按照科研论文的格式撰写(包括题目、作者、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综述及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分析及参考文献等内容),根据实验报告的规范性、讨论的充分性以及观点的创新性等方面对该部分进行评价。这样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授课形式既做到了在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分层次和分阶段的多元化考核,也锻炼了研究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研究生的独立思考查阅科研资料和书写科研论文的能力。从选题到实验设计,从实验材料准备到实验设备使用,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撰写,全方位地让研究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运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能力,起到最大可能地发掘自身科研潜力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效果。

2.完善研究生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教学平台。随着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方向硕士点的获批,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研究生实验室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情况下与本科教学共用教学资源,教学和研究基础都较薄弱。在2010年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被授予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建立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实验室,并配套连栋温室等现代农业设施。经过多年的设备更新和补充,添置了研究生科研实践所需部分试剂与耗材;提供经费供研究生导师外出调研及参加学术会议;提供经费供学科导师发表高水平论文、申请专利、购买文献资料,提供专家咨询费供学科聘请专家对学科发展方向调整进行把关。从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加强学科建设。我们研究生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教学平台逐步得到完善。能够开展核酸提取、基因扩增、分子标记、Southern和Northern杂交、基因重组与转化、蛋白质分离与纯化、蛋白质体外表达和酶联免疫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实验。既满足了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课程的开设要求,也为学生的实验教学与科研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实验室建设得到升级优化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从2007级17人硕士研究生中只有1人从事利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研究并发表核心论文1篇,到2010级18人硕士研究生中只有10人从事利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研究并发表核心论文10余篇和申报发明专利3项,其中已经授权1项,可见实验室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是与教学质量成正比的。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的提高,反过来也为实验室建设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提供更多的有力支持,进而为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配套保障。